南懷瑾老師:「乘三車離火宅之喻」背後的玄機(《法華經》之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法華經》原文:【佛說:「舍利弗,若有衆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爲求羊車、出於火宅。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南懷瑾老師:「乘三車離火宅之喻」背後的玄機(《法華經》之二) 2020-12-19一稱南無佛 《法華經》卷二,舍利弗說偈言:「世尊知我心,撥邪說涅槃,我悉除邪見,於空法得證,爾時心自謂,得至於滅度,而今乃自覺,非是實滅度。

」首先舍利弗向佛說:我錯了,世尊曉得我的程度。

當時我一切的邪念、妄念去得乾乾淨淨,以爲這就是涅槃。

小乘到這裡,的確是涅槃的最高境界。

不要看不起小乘佛法,大乘佛法是要以小乘佛法爲基礎。

我們講修證,這個第一步沒做到,還是不行啊!舍利弗是到了這個境界以後,再求進步,所以認錯。

舍利弗說:我在修持的過程,完全停掉了邪念,達到了空的境界,於空法得證。

我們常說四大皆空,只是理念上達到。

你肚子餓時,明知四大皆空,何以還會覺得餓?冷起來,你說四大皆空,冷也空,不錯,理論上是「性冷真空,性空真冷」,但是不穿衣服,你就受不了,那是什麼理由?佛法不是光講理論。

所以舍利弗報告說:當時我證到了那個空的境界,自己認爲已經得道了,到了涅槃境界佛的果位。

現在曉得錯了,這不是真的證入大涅槃。

大家從佛學的學理,曉得空也叫涅槃,是羅漢境界。

做到了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絕對空的境界,那個叫作有餘依涅槃,不是最高的果位。

所謂果位,拿現在來講,就是效果、成果。

爲什麼叫作「有餘依」?那是說雖然做到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但是那一個業力根源的念,爲萬緣的種子依然還在,只是沒有爆發而已。

碰到其他因緣的刺激,還是會爆發的,因爲種子習氣都在。

所以最高的阿羅漢界,可以了分段生死,還不能完全超越變易生死。

所以嚴格說,也不能了分段生死,只能夠在生死的過程上,請長假而已。

可以歷經八萬四千大劫都在定境中,以我們來看,是八萬四千大劫,但在他本身而言,只是一彈指之間罷了。

這點不曉得你們有沒有經驗,定了幾個鐘頭,一出定覺得眼睛只閉了一下,以爲只有兩三分鐘,事實上,幾個鐘頭過去了。

所以時間是相對的,八萬四千大劫,也只在一彈指間而已。

憨山大師三十歲的時候,同妙峯禪師上五台山住茅篷,當時見萬山冰雪,四周寂靜,正好修行。

後來天暖冰消,澗水衝激,其聲如打雷一般。

憨山大師在靜中聞聲,如千軍萬馬出兵之狀,感覺非常喧擾,就問妙師,師曰:「境自心生,非從外來。

」聞古人云:「三十年聞水聲不轉意根,當證觀音圓通。

」於是他就自己一個人,到溪水的獨木橋上,天天去坐在上面。

有一天,坐在橋上,忽然忘身,音聲也沒有了,從此以後才入流亡所,心所不動,覺得響聲沒有了,再也不爲聲音所擾了。

可是有一次,在平陽太守「胡公」皈依弟子家裡,他說:「我休息一下。

」就在牀上一坐,一直坐了五天。

家裡僕人叫不醒他,直到五天後,這個皈依弟子從外面回來,拿引磬一敲,憨山大師才出定,但不曉得自己在什麼地方。

這又是個話頭——無記。

不過稍過一會兒,他又知道自己在哪裡了。

憨山大師就在這個境界上。

但是,這還不是究竟,所以他自己講:「荊棘叢中下足易,月明簾下轉身難。

」這也就是走禪的路線。

什麼是荊棘叢,心裡頭亂七八糟,妄想多。

像置身於荊棘叢中,到處是刺人的荊棘,還不算太難。

他說,心裡亂糟糟的,能夠把它一下放下了,當然很困難,但還不是最難。

最難的是什麼?當你功夫到了一個程度,坐起來心裡頭覺得清清明明,空空洞洞的,往往就以爲這個就是了,其實,落在小乘果。

舍利弗所講的,就是這個境界。

這時候要想轉過來,非常難,難得很。

我勸你們要常看憨山大師年譜,尤其是出家的同學,別人修持的經過,講得確確實實,可以啓發你們。

當然人家學問好、佛學好、修持好,樣樣都好,無一不好。

他除了註解儒家《大學》外,《中庸》、《老子》、《莊子》也曾註解;還有奇門遁甲、地理風水、陰陽八卦、算命等,無所不通。

這麼一個和尚,難怪轟動當時。

這一段同舍利弗所講的有關,所以才提出來講一講。

法華經的序品裡頭,有好多話頭要參。

爲什麼那些弟子們,還沒等佛開口,就曉得聽不下去了?可見那五千比丘並不簡單。

他們一看情況不對了,認爲自己走出世的路子,學空就好,不想再聽其他的了,也算是有先見之明。

這是什麼理由?佛的這些話,都在五千比丘退席以後講的。

第三譬喻品,爲了這次講課的方便,我把它定一個名稱——火宅三車之喻。

《法華經》原文:【佛說:「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

其家廣大,唯有一門,多諸人衆,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堂閣朽故,牆壁隤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周匝俱時、欻然火起,焚燒舍宅。

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祴、若以几案、從捨出之。

復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

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爲火所燒。

我當爲說怖畏之事,此舍已燒,宜時疾出,勿令爲火之所燒害。

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汝等速出。

父雖憐愍、善言誘喻,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

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爲舍,云何爲失,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爲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爲所焚,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

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稀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

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

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

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

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踴躍。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

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高廣,衆寶莊校,周匝欄楯,四面懸鈴。

又於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交絡,垂諸華纓,重敷婉筵,安置丹枕。

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

又多僕從、而侍衛之。

所以者何。

是大長者、財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

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

所以者何。

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何況諸子。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則爲一切世間之父。

於諸怖畏、衰惱、憂患、無明闇蔽,永盡無餘,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恆求善事,利益一切。

而生三界朽故火宅,爲度衆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見諸衆生爲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著追求故,現受衆苦,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

衆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

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爲患。

舍利弗,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爲衆生之父,應拔其苦難,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遊戲。

」】三界如火宅,這個世界受大火煎熬,衆生在這裡生活,還自以爲快樂得很。

佛說這些衆生、兒子們,都不肯出火宅,只好想辦法說「有三車」。

三車說是三乘道——聲聞、緣覺、菩薩道。

《法華經》原文:【佛說:「舍利弗,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濟諸子火宅之難,然後各與珍寶大車。

如來亦復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衆生,爲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勿貪粗敝、色聲香味觸也。

若貪著生愛,則爲所燒。

汝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我今爲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

汝等但當勤修精進。

如來以是方便、誘進衆生,復作是言:汝等當知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嘆,自在無系,無所依求。

乘是三乘,以無漏根、力、覺、道、禪定、解脫、三昧、等,而自娛樂,便得無量安隱快樂。

」】像佛這樣一個老師,愛衆生如愛兒女,可是沒有一個兒女懂事聽話的。

沒有辦法,只好騙,只好誘導。

誘導衆生到那些車上去,總該不會車上有人劫機,把我們劫到地獄去,那就不得了啦,就很難辦啦!(衆笑)《法華經》原文:【佛說:「舍利弗,若有衆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爲求羊車、出於火宅。

若有衆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爲求鹿車、出於火宅。

若有衆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衆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爲摩訶薩,如彼諸子爲求牛車、出於火宅。

舍利弗,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火宅,到無畏處,自惟財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

如來亦復如是,爲一切衆生之父,若見無量億千衆生,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怖畏險道,得涅槃樂。

如來爾時便作是念: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力無畏等諸佛法藏,是諸衆生,皆是我子,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

」】佛說,我愛一切衆生,如父母之愛子女,我不會只度某一個人。

等與大乘,平等地給予大乘道,不會不管那些對我不好的人。

好比一部大車子,不管好的、壞的,都要裝乘他們的。

【「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問題來了,這句話是說,用佛的滅度法門,而實際得到佛同樣的涅槃境界。

爲什麼不說皆以世間滅度而滅度之?這是經過謹慎的抉擇用字。

如來者,是佛的本體,就是都到達形而上那個法身的境界。

【「是諸衆生,脫三界者,悉與諸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

」】佛說,衆生們能解脫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火宅的話,我給這些孩子們什麼玩具呢?禪定、解脫等等。

換言之,佛說的一切法門皆是方便,等於使孩子們先得到一個快樂的境界。

所以禪定、解脫等並不是涅槃、菩提之果,只是加行法門而已。

【「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嘆,能生淨妙第一之樂。

」】最後最高的原則,都是「一相」,即如來實相;「一種」,即佛種。

我這個法門,是過去、未來一切聖賢所稱讚的。

雖然我把這些比喻爲玩具,但是你不要搞錯,這玩具不是我們的,有些什麼功德?什麼效果?「能生淨妙第一之樂」,這是人世間第一法的快樂,清淨美妙,但卻不是究竟。

《法華經》原文:【佛說:「舍利弗,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隱第一,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

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虛妄,初說三乘、引導衆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

何以故。

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衆生大乘之法,但不盡能受。

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佛說:【「一切衆生,皆是吾子。

」】我愛一切衆生,猶如愛我自己的兒子一樣。

【「深著世樂,無有慧心。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一切衆生貪圖世間短暫而不真實的快樂,是沒有智慧的。

因爲人活在三界裡,猶如在火燒的房子裡煎熬,一天、一時、一秒,都在受煎熬。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

其中衆生,悉是吾子,而今此處,多諸患難,唯我一人,能爲救護。

」】話頭又來了,佛說無我,這裡又說有我;生下來即說有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涅槃的時候,他說平常所講的無常、苦、空、無我,是方便法;究竟的道理則是常、樂、我、淨。

在《法華經》這裡,也提起我「來」,不過也是說法的方便。

所以現在他說:三界都屬於我。

這不是話頭嗎?什麼理由?第二句話是大慈悲,其中衆生,悉是吾子。

佛說爲什麼談這個法門?因爲世上都是痛苦,這痛苦沒有人可以救,只有我可以救。

這是什麼「我」?這是話頭,要注意!他說:我曾說證到涅槃,證到了空,就可以了生死。

我現在在法華會上,老實告訴你們,沒有這回事。

什麼叫作滅?滅也不是,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永恆的在這兒。

這是什麼道理?這不是話頭嗎?這還是見地的範圍。

現在還在清理見地,見地清理好以後,再開始講怎麼用功。

我們這一次採用的佛學經典,已向大家報告過了,希望大家自備。

我們這次講課,是爲了大家一生的修持。

或者是作學問也好,講修持功夫也好,總之是非常重要的。

【「離諸苦縛,名得解脫。

」】修小乘法有五個程序——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本來學佛法爲求解脫,爲什麼求解脫呢?因爲有痛苦,所以才求解脫。

【「是人於何,而得解脫,但離虛妄,名爲解脫。

」】離開了一切虛妄,便得解脫。

問題來了,普通人以爲虛妄就是妄念,認爲把妄念去掉了就得解脫。

《楞嚴經》明白告訴你,五陰皆是虛妄,都要脫離。

所以大阿羅漢入涅槃時,灰身滅智。

佛經上說,大阿羅漢要走時,灰身滅智,口吐三昧真火。

就是自己放一把火,只見一片光一亮,身體就沒有了。

這不是假的,真做得到。

當然我們做不到,因爲沒有修持。

大阿羅漢能發起地水火風的功能,意念一動,可以發起任何功能,就是這樣自在,這是大阿羅漢的境界。

我們不要以爲「虛妄」兩字是指妄念;我們的身心一切,乃至物理世界,都算是虛妄。

「但離虛妄,名爲解脫」,可是縱然到達這個解脫境界,也只叫作小乘極果。

【「其實未得,一切解脫。

」】雖做到這樣,仍未完全解脫。

禪宗里記載一個公案,有個大禪師自認大徹大悟了,結果師父涅槃時,並沒有把衣鉢傳給他;反而把他的師弟從遠地叫回來,接受法位。

他覺得不是味道,而師弟也知道,所以在師父火化的時候,把他叫來,鄭重地說:你以爲你悟了對不對?現在如果我把你和師父一起化了,你們哪裡見面?師兄很不服氣說:你不相信我啊,你點一炷香來,香菸還沒燒完,我就走了。

換句話,我要走就走,要來就來。

師弟不理,一把火把師父燒了。

這個師兄也跑去盤腿,準備自己也要走,表示他跟師父兩個可以見面。

這叫作坐脫立亡。

縱然到達這樣的程度,還是沒有悟啊!師弟走到他涅槃的身體旁邊,拍一巴掌說:師兄啊!「坐脫立亡則不無,先師意尚未夢見在。

」你要走就走的功夫是有,但佛法的真正道理,你連夢都還沒夢到呢!【「佛說是人,未實滅度。

」】這種人,沒有真正達到涅槃之果。

【「斯人未得,無上道故。

」】這種人,還沒有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意不欲,令至滅度。

」】佛這句話妙了。

他說爲什麼這些人那麼笨呢?事實上,我不願意教他,太笨了。

佛爲什麼這么小氣?他答覆得很怪。

【「我爲法王,於法自在。

」】我是法王,在三界中,我愛怎麼樣就怎麼樣。

你說這成什麼話?真令人想起貪瞋癡慢來。

其實不然,佛是大慈悲,這就好比臨濟棒,故意刺激大家,故意不教大家,看我們能不能自己反省,自己懺悔,能不能謙下。

這是佛的教育法,但也是真話。

【「安隱衆生,故現於世。

」】佛說我爲了救度衆生,才到這個世間來,我豈有不肯教之理。

我之所以不教,是因爲你自己承受不了,因爲你自己不是法器。

到這裡結束了,這又是一個話頭,你自己去參去,不過我已解釋過了。

整理自《如何修證佛法》 相關焦點 法華經:「三車喻」大智慧,令人如夢初醒! 歷來傳誦的「開悟的楞嚴,成佛都法華」,是對於《楞嚴經》及《法華經》的高度讚嘆。

的確,《楞嚴經》和《法華經》堪稱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

在《法華經》之中,有一個著名的「3車喻」故事。

有一個長者富甲天下,他有3個兒子,小兒子清秀幼稚,二兒子喜動好奇,大兒子沉穩有智。

長者對於這3個兒子,都寵愛有加。

經中之王《法華經》的經典七喻 《法華經》是佛教的重要經典,被佛教界稱爲「經中之王」,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全經以開、示、悟、入爲總綱,具體敘述三乘歸於一乘的中心思想,反覆論證大乘佛教的真實性與合理性。

在本經中,佛陀爲了說明事理,採用了很多比喻來加以說明,從而使抽象的佛理形象化,便於大衆理解。

《法華經》中共有七種比喻,簡稱爲「法華七喻」,這七喻就像七顆明珠,不但講明了深刻的道理,而且彰顯出精彩的文學性。

《法華經》羊鹿牛三車 不要被《法華經》裡華麗的文字或精彩的比喻所轉,而是要將《法華經》的內涵轉爲實用,《法華經》的內涵就是會三歸一的思想、實用就是法華三昧,即三止三觀法,只要我們緊緊抓住這幾點,自然會悟入法華義海而得真實妙用。

這時長者對兒子們說:你們一定要聽我的話,趕快從這火宅里出去,只要出了這個門,門外就有你們喜歡的各種各樣非常漂亮的「羊車、鹿車、牛車。

」 深入經藏:《法華經》中的七種比喻 全經以開、示、悟、入爲總綱,具體敘述三乘歸於一乘的中心思想,反覆論證大乘佛教的真實性與合理性。

在本經中,佛陀爲了說明事理,採用了很多比喻來加以說明,從而使抽象的佛理形象化,便於大衆理解。

《法華經》中共有七種比喻,簡稱爲「法華七喻」,這七喻就像七顆明珠,不但講明了深刻的道理,而且彰顯出精彩的文學性。

《法華經》於一乘遺隨宜說三 摩訶迦葉說:世尊對衆生有大恩大德,以稀有的三乘菩提,一乘了義,憐憫教化十方法界,利益我等衆生,使無量多的衆生脫離三界火宅,成就無上菩提。

如是教化長達無量億劫的時間,此大恩大德,誰能報答得了?就是捨去自己的手足,頭面著地,頂禮恭敬,一切身心盡皆供養,也不能報答。

除了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法華經》裡原來還有那麼多妙法 佛陀將三界譬喻爲火宅(即「三界如火宅」的出處),將三乘喻爲「羊鹿牛三車」,將一佛乘喻爲「大白牛車」。

以「火宅喻」和「三車一車」之喻,顯示「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及「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的深義。

這一品中又有一喻,「長者窮子」喻,佛陀好比是大慈悲的富貴長者,失散多年終於相見的兒子竟然因自卑不敢相認,長者悉心引導,先僱其做雜務,漸漸除去他心中的畏懼自卑,逐漸委以重任,機緣成熟後說出實情,並將家產盡數託付。

中根之人,通過此喻而體悟到佛陀「開權顯實」之理。

法華經:三車譬喻說什麼?讀懂方明大藏經(25) 其中,「一百」喻一蘊百相,「二百」喻二蘊百相,「五百」喻五蘊俱全。

只住五蘊中之一蘊、二蘊者,通常是外道行者;五蘊俱全的人,則是地地道道的凡夫。

【堂閣朽故,牆壁隤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周匝俱時欻然火起,焚燒舍宅。

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法華經》的三點要義,領悟越早,開悟越快! 《法華經》爲大乘佛教經典,爲釋迦牟尼佛晚年所說,講經的地點即王舍城外靈鷲山上。

經本傳入漢地,先後六譯,被後世佛子持誦最多的,要屬姚秦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妙法蓮華經》。

全經共七卷二十八品,計六萬九千餘字,以蓮花(蓮華)爲喻,象徵佛法的清淨。

《法華經》中最精彩的七個比喻,你都明白嗎? 一、火宅喻在《法華經》第三品《譬喻品》中,佛陀講到長者從火宅中救出衆多孩子的故事。

佛陀在經中告訴舍利弗說,諸佛經常以各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讓所有佛子都能得到解脫。

接著,佛陀便以國中有大長者,因爲年老體衰,擁有無量財富和田宅,以及僮僕。

他的家庭廣大,只有一個門,家中人數衆多。

《法華經》聲聞緣覺可逃離三界火宅 這種想法在此比喻二乘人,二乘指的是聲聞乘和緣覺乘,聲聞乘修四諦法而開悟、緣覺乘修十二因緣法而開悟,分別證取阿羅漢和辟支佛果,他們對人生苦諦認識最深,厭惡生死,其實他們最初發心時也想度衆生,但接觸社會後,又覺得衆生難度,臨終時,唯取涅槃,入涅槃後,爲貪享涅槃之樂,就不再回三界度衆生了。

這種只顧自己逃離火宅,出離生死,而不管他人的人,稱爲二乘人。

《法華經》長者聞之驚入火宅 其宅如是,甚可怖畏,毒害火災,衆難非一。

是時宅主,在門外立,聞有人言:汝諸子等,先因遊戲,來入此宅,稚小無知,歡娛樂著。

長者聞之,驚入火宅,方宜救濟,令無燒害。

告喻諸子:說衆患難,惡鬼毒蟲,災火蔓延,衆苦次第,相續不絕,毒蛇蚖蝮,及諸夜叉,鳩盤荼鬼,野干狐狗,雕鷲鴟梟,百足之屬,饑渴惱急,甚可怖畏,此苦難處,況復大火,諸子無知,雖聞父悔,猶故樂著,嘻戲不已。

】 依我等根機,能修學《法華經》嗎? 尤其《法華經》是諸佛出世之本懷,釋迦牟尼佛來此娑婆世界,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以三乘爲方便,以一佛乘爲究竟真實,而導三乘歸入一佛乘,顯示佛的出世本懷,所以我們應當讀誦《法華經》,這還有什麼不足的嗎?雖如是言,然以我等根器,不能學此之教。

所以者何?《法華》者,以菩薩、聲聞爲根機故,不契我等凡夫也。

經中之王《法華經》之浩瀚博大功德! 《法華經》不放棄每一個人,主張人人都可以成佛。

本經上提到「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3、體會爲什麼《法華經》的地位這麼高,素有「經中之王」之稱。

在《法華經》中,世尊盛讚此經「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爲第一」,並用了各種比喻來描述這部經的偉大。

經中之王(大乘妙法蓮華經) 全經以開、示、悟、入爲總綱,具體敘述三乘歸於一乘的中心思想,反覆論證大乘佛教的真實性與合理性。

在本經中,佛陀爲了說明事理,採用了很多比喻來加以說明,從而使抽象的佛理形象化,便於大衆理解。

《法華經》中共有七種比喻,簡稱爲「法華七喻」,這七喻就像七顆明珠,不但講明了深刻的道理,而且彰顯出精彩的文學性。

佛說「三界如火宅」,解脫最好 敦煌壁畫火宅喻之鹿車在佛陀講的這個故事中你看出了什麼?這是保全孩子們性命的權宜之策,即使什麼車都不給也不算是欺騙。

佛陀說,的確如此。

佛就像世間一切衆生的父親,已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不再受六道輪迴之苦。

看到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猶如火宅一般充滿著不安定,衆生爲生老病死的苦惱煎熬,還面臨地獄、畜生、餓鬼道之苦。

佛說「三界如火宅」,解脫最好! 敦煌壁畫火宅喻之鹿車在佛陀講的這個故事中你看出了什麼?田旭桐三車VS三乘方便同時這個比喻也叫「三車喻」佛就如這長者一般最初以「三車」誘子出離火宅這三車也就是適合不同人的「權宜方便法門」 什麼是三乘教法? 聲聞是出離了生死輪迴的小乘聖者,他們聽佛說法,修苦、集、滅、道,最後證入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

緣覺他們是生在沒有佛降生的時代,依靠自己修行十二因緣而證入涅槃境界。

菩薩乘就是發心「上求菩提,下化衆生」的聖者修行的道路,菩薩們修行的具體方法是「六波羅蜜」。

大菩薩既懂的「空」,又懂得「非空」,同時擺脫了「我執」和「法執」。

這三種教法是針對不同根機的衆生而提出的。

世尊在《法華經》中又提出,「十方國土中,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妙法蓮華經》:「舍利弗,若有衆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爲求羊車出於火宅。

若有衆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爲求鹿車出於火宅。

佛學專論:略談〈經中之王〉法華大意 以下即試論法華經的宗旨,從而窺探其背後的意義。

二、法華經之性格這個標題是借用了牟宗三先生在《佛性與般若》中所用的標題,牟先生指出法華經並無特殊的教義,它所說的不是義理的問題,而是佛意,佛之本懷。

[2]他是一語道破了法華經的要旨。

《法華經》三界火宅 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

其家廣大,唯有一門,多諸人衆,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堂閣朽故,牆壁隤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周匝俱時,欻然火起,焚燒舍宅。

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