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娛樂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香港娛樂圈,是孕育香港流行文化的土壤。

被稱為「東方好萊塢」的香港演藝界,不論是電影、電視、電台、音樂、舞台,還是幕後創作人員,都曾經誕生過無數天皇巨星。

香港娛樂圈 語言 監視 編輯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之中立性有爭議。

其內容、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

(2021年8月25日)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此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

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討論頁。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1年8月25日)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請協助補充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

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香港娛樂圈,是孕育香港流行文化的土壤。

被稱為「東方好萊塢」的香港演藝界,不論是電影、電視、電台、音樂、舞台,還是幕後創作人員,都曾經誕生過無數天皇巨星。

從英屬香港時期,到如今的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這座傳奇的都會都能煥發出別具的光芒。

近年被韓國超越,東方好萊塢不再。

[來源請求]香港的流行文化最大特點是融匯中西、包攬古今、自由創作,英國人留下來的西方制度與中國人的傳統文化相互輝映,自由創作思潮的百家爭鳴,讓香港的藝術創作一直走在全球華人的領先位置。

目次 1歷史 2香港樂壇 3參考 4伸延閱讀 5外部連結 6相關條目 歷史編輯 從香港電影之父黎民偉時代開始,黑白的國語片、粵語片為香港培養出植根於本土的華人明星,如蕭芳芳、陳寶珠、呂奇、謝賢等,其後步入工業社會,香港的電影產業蓬勃發展,誕生了第一位華人巨星李小龍。

隨着香港電視業的發展,使得電視成為家家戶戶的平民夜總會,香港無線電視、麗的電視/亞洲電視、佳藝電視,到1990年代以後的香港有線電視、now寬頻電視等,讓香港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明星,如四金花、五虎將。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香港電影業進入黃金年代,不同類別的電影,匯聚一堂:喜劇、文藝片、古裝武俠片、靈異片、動作片等,成就東方荷里活傳奇,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港產片」。

2000年代初,香港電影曾走入低谷。

2005年後,香港電影卻重新出發,多部作品囊括國際頂級獎項,如《歲月神偷》、《桃姐》、《志明與春嬌》等等。

整體以言,由於資金緊拙和題材單一,香港電影的產量至2000年代起已經大不如前,部分從業員為了生計或者為了開拓市場轉向中國大陸謀生。

香港樂壇編輯 香港流行音樂的發展可以分為幾個階段,包括1950年代或以前歐西流行曲及國語流行曲為主的時期,1960年代粵語流行曲的興起,1980年代將歐美日本流行曲改編廣東話的歌詞和電視劇主題曲的興起,1990年代四大天王壟斷的現象等等。

歌手們有些會唱而優則演,例如許冠傑、梅艷芳、郭富城、鄭秀雯、鄭中基等所演出的電影都有不錯的票房記錄。

與此同時,電視台亦嘗試培植他們的演員當歌手,或舉辦唱歌比賽以此選秀。

而唱片公司於2000年代亦曾訓練過數批模特兒出身,外貌比較吸引的偶像,藉以在廣告界分一杯羹。

參考編輯 伸延閱讀編輯 黃霑.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研究(1949-1997).香港大學.2003.  張美君.蕭恆,編.幻魅都市:張美君博士香港電影研究論文集.手民出版社.2020-11-30.ISBN 9789887416159.  王海洲.城市历史身份:香港电影研究.中國電影出版社.2010.ISBN 9787106032395.  聖母無玷聖心書院.從西化到本地化:香港電視文化的成長(1957–1980)(PDF).康樂文化事務署. 外部連結編輯 消失中的電影文化(PDF).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相關條目編輯 香港電影 香港電視 香港電影金像獎 香港樂壇 香港演藝人協會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香港娛樂圈&oldid=71620343」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