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蘭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地理[编辑] ... 斯里蘭卡島是梨形,又与眼泪的形状相似,因此有“印度洋之泪”的雅称。

整个岛屿位于印度洋之中,東北邊是孟加拉灣;中部、南部是高原,多山地,北部和沿海是 ... 斯里蘭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13年12月14日)請更新本文以反映近況和新增內容。

完成修改時,請移除本模板。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19年11月21日)若您熟悉來源語言和主題,請協助參考外語維基百科擴充條目。

請勿直接提交機械翻譯,也不要翻譯不可靠、低品質內容。

依版權協議,譯文需在編輯摘要註明來源,或於討論頁頂部標記{{Translatedpage}}標籤。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語氣、格式、標點等使用恰當。

請按照校對指引,幫助編輯這個條目。

(幫助、討論) 座標:7°N81°E/7°N81°E/7;81   「錫蘭」重新導向至此。

關於其他用法,請見「錫蘭(消歧義)」。

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ශ්‍රීලංකාප්‍රජාතාන්ත්‍රිකසමාජවාදීජනරජය(僧加羅語)இலங்கைசனநாயகசோஷலிசக்குடியரசு(坦米爾文)DemocraticSocialistRepublicofSriLanka(英語) 國旗 國徽 國歌:《母親,斯里蘭卡》首都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科特(行政首都)可倫坡(經濟首都)最大城市可倫坡官方語言僧伽羅語坦米爾語官方文字僧伽羅文坦米爾文族群75%僧伽羅人15%坦米爾人9%斯里蘭卡摩爾人1%其他政治體制單一制半總統制共和國政府斯里蘭卡議會• 總統戈塔巴雅·拉賈帕克薩• 總理馬欣達·拉賈帕克薩 現役軍人157,000(第33名)成立• 錫蘭自治領從英國獨立1948年2月4日• 正式成立1972年5月22日 面積• 總計65,610平方公里(第123名)• 水域率1.3%人口• 2019年估計21,089,000(第58名)• 密度305/平方公里(第24名)GDP(PPP)2020年估計• 總計3,218.56億美元[1](第58名)• 人均14,509美元[1](第91名)GDP(國際匯率)2020年估計• 總計921.11億美元[1](第65名)• 人均4,152美元[1](第109名)貨幣斯里蘭卡盧比時區UTC+5:30• 曆法公曆行駛方位靠左行駛電話區號+94ISO3166碼LKA主要節日坦米爾元旦:1月15日國慶日:2月4日僧伽羅和坦米爾新年:4月13和14日佛教月圓日、伊斯蘭宰牲節和基督教聖誕節等節日家用電源電壓230V家用插座標準D、M、G人類發展指數▲0.780[2](第71名)-高國家象徵國父:唐·史蒂芬·森納那亞克 國花:蘭花 國鳥:黑尾原雞網際網路頂級域.lk.ලංකා.இலங்கை網站www.gov.lk 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僧伽羅語:ශ්‍රීලංකාප්‍රජාතාන්ත්‍රිකසමාජවාදීජනරජය;坦米爾語:இலங்கைசனநாயகசோஷலிசக்குடியரசு;英語:DemocraticSocialistRepublicofSriLanka),通稱斯里蘭卡(僧伽羅語:ශ්‍රීලංකාව;坦米爾語:இலங்கை;英語:SriLanka),1972年之前稱錫蘭,是一個位於南亞-印度次大陸東南方外海的島國,屬於亞洲。

中國古代曾經稱之為已程不、獅子國、師子國、僧伽羅、楞伽島。

斯里蘭卡是單一制共和國,其政治首都位於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科特(簡稱「科特」),而經濟首都位於可倫坡。

目次 1名稱 2歷史 2.1古典、中世史 2.2殖民時期 2.3近現代 2.4斯里蘭卡內戰 3地理 4政治 5行政區 6經濟 7人口及宗教 8文化 9注釋 10參考文獻 11外部連結 名稱[編輯] 斯里蘭卡梵語古名Simhalauipa,意為「馴獅人」,《漢書·地理志》稱「已程不國」[註1]。

《梁書》稱「獅子國」。

《大唐西域記》作「僧伽羅」,即梵語古名Simhalauipa的音譯。

在中文裏,至今稱斯里蘭卡的主要民族為「僧伽羅人」,其語言稱「僧伽羅語」。

斯里蘭卡古阿拉伯語Sirandib,宋代音譯為「細蘭」,明代稱「錫蘭」。

在佛教典籍中,斯里蘭卡古稱「赤銅鍱」。

古代傳播到斯里蘭卡的佛教派別以地名命名,被稱為「赤銅鍱部」。

這個部派是現代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始祖。

1815年起作爲皇家殖民地由英國統治,正式名稱為「Ceylon」,漢譯「錫蘭」。

此英語名稱來自葡萄牙語的「Ceilão」。

1948年錫蘭獨立成爲「錫蘭自治領」。

1972年錫蘭廢除君主制,改稱「斯里蘭卡共和國」。

「斯里蘭卡」名稱來自僧伽羅語ශ්‍රීලංකා(śrīlaṃkā),讀音/ʃɾiːˈlaŋkaː/。

在斯里蘭卡的另一官方語言坦米爾語中則稱爲இலங்கை(ilaṅkai),讀音/iˈlaŋɡai/。

「斯里蘭卡」在僧伽羅語裡義爲「美好神聖的土地」,其中的「蘭卡」實際上就是佛經中的「楞伽」,《楞伽經》即講述佛陀到達楞伽島教化說法,故以地名爲經名。

由於歷史原因,斯里蘭卡的衆多機構以及產品都仍以「錫蘭」為名。

2011年斯里蘭卡政府宣佈將在所有政府可以控制的機構名稱中將「錫蘭」改爲「斯里蘭卡」。

[3] 歷史[編輯] 參見:斯里蘭卡歷史 古典、中世史[編輯] 公元前5世紀,僧伽羅人從印度遷移到斯里蘭卡。

公元前247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其子來島,從此僧伽羅人擯棄婆羅門教而改信佛教。

公元前2世紀前後,南印度的坦米爾人開始遷入斯里蘭卡。

311年左右,佛牙從印度傳入斯里蘭卡。

從公元5世紀直至16世紀,僧伽羅王國和坦米爾王國間征戰不斷,直至1521年葡萄牙船隊在可倫坡附近登陸。

殖民時期[編輯] 1656年5月12日,荷蘭軍隊攻克可倫坡。

1796年2月15日,英軍占領可倫坡,荷蘭人統治時期結束。

1802年英法兩國簽訂了亞眠條約,斯里蘭卡被正式宣布為英國的殖民地。

近現代[編輯] 1948年2月4日,斯里蘭卡正式宣布從英國獨立,成為大英國協的自治領,定國名為錫蘭。

1972年5月22日,改國名為斯里蘭卡共和國。

1978年8月16日,新憲法頒布,改國名為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

5世紀時的佛像 錫吉里耶世界遺產 蓮花池馬欣達·拉賈帕克薩劇院 首都商業區 斯里蘭卡貿易大樓 康提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產生的海嘯巨浪襲向斯里蘭卡 斯里蘭卡內戰[編輯] 主條目:斯里蘭卡內戰 猛虎組織的海虎部隊駕駛纖維玻璃艇,襲擊行經穆萊蒂武北方海域的斯里蘭卡貨輪 1983年,由坦米爾人組成的猛虎組織以獨立建國為訴求,在普拉巴卡蘭的領導下襲擊政府軍,斯里蘭卡內戰爆發,戰事與恐攻甚至一度波及到可倫坡。

印度出兵協助斯里蘭卡政府清剿猛虎組織,並迫使其簽訂停火協議。

然而自1990年印軍撤離後,猛虎組織重新反攻,並迅速控制斯國北部廣大地區,在賈夫納半島建立起「坦米爾政權」,此後雙方衝突造成6萬餘人喪生。

自2000年起,在挪威等國斡旋下,猛虎組織與斯里蘭卡政府開始和談,在2002年2月,雙方在斯德哥爾摩簽署了一份永久性的停火協議,兩方代表亦前往泰國的梭桃邑海軍基地進行和談。

然而雙方在此後六年先後進行了8輪直接談判,仍未取得共識,最終該停火協議名存實亡。

2006年7月開始,斯里蘭卡政府軍開始向猛虎組織控制區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在兩年多的時間裡收復了約1.5萬平方公里的猛虎組織控制區。

2009年1月,猛虎組織的大本營基利諾奇被攻下。

5月猛虎組織承認戰爭失敗,普拉巴卡蘭被擊斃,斯里蘭卡內戰結束。

地理[編輯] 參見:斯里蘭卡地理 斯里蘭卡地圖 斯里蘭卡省分圖 斯里蘭卡分區圖 斯里蘭卡島是梨形,又與眼淚的形狀相似,因此有「印度洋之淚」的雅稱。

整個島嶼位於印度洋之中,東北邊是孟加拉灣;中部、南部是高原,多山地,北部和沿海是平原;有亞當峰。

斯里蘭卡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全年炎熱;西部年降雨量2000-3000毫米,東北部較乾燥,年降雨量約1000毫米。

政治[編輯] 參見:斯里蘭卡政治 斯里蘭卡的總統是國家元首。

2015年4月28日通過的斯里蘭卡憲法第十九修正案(英語:NineteenthAmendmenttotheConstitutionofSriLanka)大幅限制了總統的權力,規定總統任期5年,最多可任兩屆。

[4][5]總統僅可在一屆議會運行四年半之後有權解散議會,但解散議會需要獲得議會三分之二議員支持。

[6] 斯里蘭卡的一院制議會有225人,普選,任期6年。

獨立之後的斯里蘭卡仍然是大英國協成員。

行政區[編輯] 參見:斯里蘭卡行政區劃 斯里蘭卡劃分為9個省和25個行政區: 省(පලාත)/區(දිස්ත්‍රි‌ක්‌ක)名稱 COK 人口 面積k㎡ 省會和主要城市 人口 西部省Western 1 5,361,185 3,684 可倫坡Colombo   可倫坡Colombo 11 2,234,289 699 可倫坡Colombo 芒特拉維尼亞MountLavinia 莫勒圖沃Moratuwa 科特Kotte 642,163 209,787 177,190 115,826 加姆珀哈區Gampaha 12 2,066,096 1,387 加姆珀哈Gampaha 尼甘布Negombo 9,438 121,933 卡盧特勒區Kalutara 13 1,060,800 1,598 卡盧特勒Kalutara 37,081 中央省Central 2 2,414,973 5,674 康提Kandy    康提區Kandy 21 1,272,463 1,940 康提Kandy 110,049 馬特萊區Matale 22 442,427 1,993 馬特萊Matale 36,352 努沃勒埃利耶區NuwaraEliya 23 700,083 1,741 努沃勒埃利耶NuwaraEliya 25,049 南方省Southern 3 2,277,145 5,444 加勒Galle   加勒區Galle 31 990,539 1,652 加勒Galle 90,934 馬特勒區Matara 32 761,236 1,283 馬特勒Matara 42,756 漢班托特區Hambantota 33 525,370 2,609 漢班托特Hambantota 11,213 北方省Northern 4 2,277,145 5,444 賈夫納Jaffna   賈夫納區Jaffna 41 490,621 1,025 賈夫納Jaffna 118,224 基利諾奇區Kilinochchi 42 127,263 1,279 基裡諾奇Kilinochchi   馬納爾區Mannar 43 151,577 1,996 馬納爾Mannar   瓦武尼亞區Vavuniya 44 149,835 1,967 瓦武尼亞Vavuniya 53,237 穆萊蒂武區Mullathivu 45 121,667 2,617 穆萊蒂武Mullathivu   東方省Eastern 5 1,415,949 10,472  拜蒂克洛Batticaloa   拜蒂克洛區Batticaloa 51 486,447 2,854 拜蒂克洛Batticaloa 78,480 安帕賴區Ampara 52 589,344 4,415 安帕賴Ampara 17,965 亭可馬里區Trincomalee 53 340,158 2,727 亭可馬里Trincomalee 44,313 西北省NorthWestern 6 2,157,711 7,888 庫魯內格勒Kurunegala   庫魯內格勒區Kurunegala 61 1,452,369 4,816 庫魯內格勒Kurunegala 28,337 普塔勒姆區Puttalam 62 705,342 3,072 普塔勒姆Puttalam 40,967 北中省NorthCentral 7 1,415,949 10,472 阿努拉德普勒Anuradhapura   阿努拉德普勒區Anuradhapura 71 746,466 7,179 阿努拉德普勒Anuradhapura 56,632 波隆納魯瓦區Polonnaruwa 72 359,197 3,293 波隆納魯瓦Polonnaruwa   烏沃省Uva 8 1,170,728 8,500 巴杜勒Badulla   巴杜勒區Badulla 81 774,555 2,861 巴杜勒Badulla 40,920 莫訥勒格勒區Monaragala 82 396,173 5,639 莫訥勒格勒Monaragala   薩伯勒格穆沃省Sabaragamuwa 9 1,787,938 4,968 拉特納普勒Ratnapura   拉特納普勒區Ratnapura 91 1,008,164 3,275 拉特納普勒Ratnapura 46,309 凱格勒區Kegalle 92 779,774 1,693 凱格勒Kegalle 17,430 經濟[編輯] 參見:斯里蘭卡經濟 斯軍殲-7戰機 斯里蘭卡的經濟以寶石出口和農業為主,主要農產出口如稻米、橡膠、椰子、咖啡等許多熱帶地區代表性的經濟作物;而該國最重要的出口產品是錫蘭紅茶,斯里蘭卡是世界三大產茶國之一,也因此國內經濟深受產茶情況的影響。

斯里蘭卡的觀光資源也相當豐富,但自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所引起的大海嘯以來,該國的海岸線被嚴重破壞,觀光業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出於戰略考量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斯里蘭卡長期有多種合作關係密切,中國企業投資建造的科倫坡南港國際集裝箱(貨櫃)碼頭於2013年啟用,更早的2008年斯里蘭卡就在距離首都科倫坡50公里處為中國投資者建立了一個佔地150公頃的經濟特區,中國企業在此可享受許多優惠,也開始洽談自由貿易協定。

南部城市漢班托塔的工業園區也幾乎交由中國大陸的國企和民企來開發基礎建設,並開發酒店度假村。

人口及宗教[編輯] 參見:斯里蘭卡人口和斯里蘭卡宗教 根據1981年的統計,斯里蘭卡人口約14,850,001人,平均每平方公里有226.3人,主要民族包括僧伽羅族約佔73.8%、坦米爾族佔18%(其中印度移民佔5.1%)和摩爾人佔8.3%。

77%屬於上座部佛教徒、15%屬於印度教徒、7.5%屬於穆斯林及基督徒。

佛教 印度教 伊斯蘭教 基督教 主要宗教信仰。

普通字體的百分比來源於2010年人口普查;斜體字的百分比來源於1981年人口普查,這些地區在1981年後發生的人口流動尚無精確統計。

[7] 僧伽羅族 土生坦米爾人(英語:SriLankanTamils) 斯里蘭卡摩爾人 印度坦米爾移民(英語:IndianTamilsofSriLanka) 斯里蘭卡的主要民族構成。

百分比來源於2001年或1981年(斜體)人口普查。

[7] 文化[編輯] 主條目:斯里蘭卡文化 世界文化遺產 阿怒拉德普勒聖城 加勒古城及其堡壘 丹布勒金寺 聖城康提 波隆納魯瓦古城 錫吉里耶古城 注釋[編輯] ^一部分文章中稱「巳程不國」 參考文獻[編輯] ^1.01.11.21.3SriLanka.WorldEconomicOutlookDatabase.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IMF).April2016[2016-06-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1).  ^HumanDevelopmentReport2019(PDF).UNITEDNATIONSDEVELOPMENTPROGRAMME.[2019-12-22].(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20-01-18).  ^斯里蘭卡除舊名「錫蘭」 紅茶例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今日傳媒BBC,2011-1-2 ^SriLankaadopts19thAmendment.TheHindu.2015-04-29[2019-04-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7).  ^Stridesintherightdirection.TheEconomist.2015-04-30[2019-04-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9).  ^劉小雪.斯里兰卡政治乱局的根源所在(PDF).世界知識.2019-02,(2):36-37[2019-04-29]. [永久失效連結] ^7.07.1DepartmentofCensusandStatistics.[2007-11-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4).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斯里蘭卡(分類) 維基導遊上的相關旅行指南:斯里蘭卡 (英文)GOI目錄-政府網站目錄 (英文)(坦米爾語)(僧伽羅語)斯里蘭卡議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議會官方網站 (英文)維客旅行上的斯里蘭卡(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英文)維基媒體的斯里蘭卡地圖集 OpenStreetMap上有關斯里蘭卡的地理資訊 谷歌地圖 閱論編亞洲東亞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1 日本 南韓 北韓 蒙古 東南亞 越南 柬埔寨 寮國 緬甸 泰國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汶萊 菲律賓 印度尼西亞 東帝汶 南亞 印度 巴基斯坦 孟加拉 斯里蘭卡 尼泊爾 不丹 馬爾地夫 中亞 哈薩克 吉爾吉斯 塔吉克 烏茲別克 土庫曼 西亞 阿富汗 伊朗 亞塞拜然 阿爾察赫(納卡)1 亞美尼亞 喬治亞 南奧塞提亞1 阿布哈茲1 沙烏地阿拉伯 巴林 卡達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阿曼 葉門 科威特 伊拉克 敘利亞 黎巴嫩 約旦 以色列 巴勒斯坦1 土耳其 賽普勒斯 北賽普勒斯1 北亞 俄羅斯 海外屬地與其他特殊政區 亞克羅提利與德凱利亞 英屬印度洋領地 聖誕島 科科斯(基林)群島 香港 澳門 註1:未受國際普遍承認國家世界政區索引·非洲·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各國首都列表  國際組織成員 大英國協 元首 秘書長 成員國 特殊成員 暫停成員資格 公民 主權國家    安地卡及巴布達 澳大利亞 巴哈馬 孟加拉 巴貝多 貝里斯 波札那 汶萊 喀麥隆 加拿大 賽普勒斯 多米尼克 史瓦帝尼 斐濟 甘比亞 加納 格瑞那達 蓋亞那 印度 牙買加 肯亞 吉里巴斯 賴索托 馬拉威 馬來西亞 馬爾地夫 馬爾他 模里西斯 莫三比克¹ 納米比亞 諾魯 紐西蘭 奈及利亞 巴基斯坦 巴布亞紐幾內亞 盧安達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聖露西亞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薩摩亞 塞席爾 獅子山 新加坡 索羅門群島 南非 斯里蘭卡 坦尚尼亞 東加 千里達及托巴哥 吐瓦魯 烏干達 英國 萬那杜 尚比亞海外領地與屬土澳屬領土 阿什莫爾和卡捷群島 澳大利亞南極領地² 聖誕島 科科斯(基林)群島 珊瑚海群島 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 諾福克島 紐西蘭王國  庫克群島  紐埃 紐屬  羅斯屬地²  托克勞 英屬 亞克羅提利與德凱利亞  安圭拉  百慕達  英屬南極領地²  英屬印度洋領地²  英屬維京群島  開曼群島  福克蘭群島²  直布羅陀²  蒙特塞拉特  皮特凱恩群島  聖赫倫那、阿森松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  南喬治亞和南桑威奇群島²  特克斯與凱科斯群島 皇家屬地  根西  曼島  澤西 1.莫三比克與英國無歷史淵源2.存在主權爭議,地位不被普遍承認 閱論編環印度洋區域合作聯盟(IOR-ARC)會員國澳大利亞·孟加拉國·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肯亞·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模里西斯·莫三比克·阿曼·新加坡·南非·斯里蘭卡·坦尚尼亞·泰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葉門觀察員國中國·埃及·法國·日本·英國國際組織觀察員環印度洋旅遊組織·印度洋研究組 閱論編不結盟運動成員國 阿富汗 阿爾及利亞 安哥拉 安地卡及巴布達 亞塞拜然 巴哈馬 巴林 孟加拉國 巴貝多 白俄羅斯 貝里斯 貝寧 不丹 玻利維亞 波札那 汶萊 布吉納法索 蒲隆地 柬埔寨 喀麥隆 維德角 中非共和國 查德 智利 哥倫比亞 葛摩 剛果共和國 象牙海岸 古巴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剛果民主共和國 吉布地 多明尼克 多明尼加 厄瓜多 埃及 赤道幾內亞 厄利垂亞 衣索比亞 斐濟 加彭 甘比亞 加納 格瑞那達 瓜地馬拉 幾內亞 幾內亞比索 蓋亞那 海地 宏都拉斯 印度 印度尼西亞 伊朗 伊拉克 牙買加 約旦 肯亞 科威特 寮國 黎巴嫩 賴索托 賴比瑞亞 利比亞 馬達加斯加 馬拉威 馬來西亞 馬爾地夫 馬里 茅利塔尼亞 模里西斯 蒙古 摩洛哥 莫三比克 緬甸 納米比亞 尼泊爾 尼加拉瓜 尼日 奈及利亞 阿曼 巴基斯坦 巴勒斯坦國 巴拿馬 巴布亞紐幾內亞 秘魯 菲律賓 卡達 盧安達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聖露西亞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聖多美普林西比 沙烏地阿拉伯 塞內加爾 塞席爾 獅子山 新加坡 索馬利亞 南非 斯里蘭卡 蘇丹 蘇利南 史瓦帝尼 敘利亞 坦尚尼亞 泰國 東帝汶 多哥 千里達及托巴哥 突尼西亞 土庫曼斯坦 烏干達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烏茲別克斯坦 萬那杜 委內瑞拉 越南 葉門 尚比亞 辛巴威 觀察員 國家 阿根廷 亞美尼亞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巴西 中華人民共和國 哥斯大黎加 克羅埃西亞 薩爾瓦多 哈薩克斯坦 吉爾吉斯斯坦 墨西哥 蒙特內哥羅 巴拉圭 塞爾維亞 塔吉克斯坦 烏克蘭 烏拉圭 組織 非洲聯盟 阿拉伯國家聯盟 伊斯蘭合作組織 聯合國 閱論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 中國  俄羅斯  哈薩克  吉爾吉斯  塔吉克  烏茲別克  印度  巴基斯坦  伊朗(履行接收程序中)觀察員國 蒙古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前政府)  白俄羅斯對話夥伴 亞美尼亞  亞塞拜然  柬埔寨  埃及  尼泊爾  卡達  沙烏地阿拉伯  斯里蘭卡  土耳其參會客人 東南亞國家協會  獨立國家國協  土庫曼常用術語上海五國會晤機制(前身)·上海精神·三股勢力軍事演習和平使命系列年度軍演元首理事會會議2018青島 閱論編社會主義國家以馬列主義為意識形態現存 中華人民共和國 越南 寮國 古巴 歷史歐洲 蘇俄(俄羅斯→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蘇聯 南斯拉夫(民主聯邦南斯拉夫→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阿爾巴尼亞(阿爾巴尼亞民主政府→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 保加利亞 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 東德 匈牙利 波蘭(波蘭共和國→波蘭人民共和國) 羅馬尼亞(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亞洲 圖瓦(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圖瓦人民共和國) 蒙古 南葉門 柬埔寨(民主柬埔寨→柬埔寨人民共和國→柬埔寨國) 阿富汗(阿富汗民主共和國→阿富汗共和國) 非洲 索馬利亞 衣索比亞(社會主義衣索比亞臨時軍政府→衣索比亞人民民主共和國) 貝寧 剛果 安哥拉 莫三比克 不以馬列主義為意識形態現存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葡萄牙 斯里蘭卡 蓋亞那 坦尚尼亞 孟加拉國 印度 尼泊爾 尼加拉瓜 歷史 阿爾及利亞 緬甸(緬甸聯邦→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埃及(埃及共和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阿拉伯埃及共和國) 伊拉克 利比亞(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 馬達加斯加 塞席爾 蘇丹 維德角 短暫存在的社會主義政權 巴黎公社 亞塞拜然人民政府 水兵和建設者蘇維埃共和國 芬蘭社會主義工人共和國 敖得薩蘇維埃共和國 頓涅茨克-克里沃羅格蘇維埃共和國 遠東共和國 拉脫維亞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 白俄羅斯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 立陶宛-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 巴伐利亞人民邦 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 庫班蘇維埃共和國 黑海蘇維埃共和國 庫班-黑海蘇維埃共和國 捷列克蘇維埃共和國 布哈拉人民蘇維埃共和國 花剌子模人民蘇維埃共和國 北高加索蘇維埃共和國 外高加索社會主義聯邦蘇維埃共和國 阿布哈茲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克里米亞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 斯洛伐克蘇維埃共和國 波斯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 加利西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在滿韓族總聯合會(英語:KoreanPeople'sAssociationinManchuria) 智利社會主義共和國 芬蘭民主共和國 比哈奇共和國 朝鮮人民共和國 馬哈巴德共和國 北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中華共和國 越南南方共和國臨時革命政府 人民革命政府(格瑞那達) 葉門民主共和國 現今以馬列主義為意識形態執政的政權  中國  古巴  寮國  越南  秘魯  蓋亞那 參見:社會主義國家列表 共產主義國家 閱論編多首都國家現存非洲貝南(波多諾伏和科托努) ·蒲隆地(基特加和布瓊布拉) ·象牙海岸(亞穆蘇克羅和阿必尚) ·史瓦帝尼(墨巴本和洛班巴) ·南非(普利托利亞、開普敦和布隆泉)美洲玻利維亞(蘇克雷和拉巴斯) ·智利(聖地牙哥和瓦爾帕萊索) ·多米尼加(聖多明哥和西聖多明哥)亞洲馬來西亞(吉隆坡和布城) ·斯里蘭卡(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科特和可倫坡) ·葉門(薩那和亞丁)歐洲蒙特內哥羅(波德戈里察和採蒂涅) ·荷蘭(阿姆斯特丹和海牙)曾經非洲利比亞(1951-1969:的黎波里和班加西) ·馬拉威(1974-1994:利隆圭和松巴)亞洲英屬印度(1858-1911:西姆拉和加爾各答;1911-1947:西姆拉和德里) ·寮國(1947-1975:永珍和瑯勃拉邦)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48-1972:平壤和首爾) ·菲律賓(1948-1976:奎松市和馬尼拉) · 中華民國(1937-1945:南京和重慶;1949-1991:南京和臺北)歐洲喬治亞(2012-2018:提比里西和庫塔伊西) ·德國(1990-1999:柏林和波恩) ·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2003-2006:貝爾格勒和波德戈里察) 規範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NF:cb11933311p(data) FAST:1208730 GND:4009696-8 HDS:003427 ISNI:0000000121527336 LCCN:n80061039 NARA:10035678 NDL:00570366 NKC:ge128585 SUDOC:026401371 VIAF:126600002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斯里蘭卡&oldid=70991069」 分類:​大英國協成員國斯里蘭卡亞洲島國南亞國家印度洋島嶼印度洋國家泰米爾語國家地區前英國殖民地1948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社會主義國家反同性戀國家聯合國會員國隱藏分類:​含有非數字formatnum參數的頁面自2019年12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自2013年12月待更新條目自2019年11月需要從英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需要從英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需要校對的頁面含有多個問題的條目維基數據存在坐標數據的頁面含有僧伽羅語的條目含有坦米爾語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含有非中文內容的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HD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AR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維基導遊 其他語言 АԥсшәаAcèhAfrikaansAlemannischአማርኛPangcahAragonésÆngliscالعربيةالدارجةمصرىঅসমীয়াAsturianuअवधी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BasaBaliBoarischŽemaitėškaBikolCentral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বাংলাབོད་ཡིགবিষ্ণুপ্রিয়ামণিপুরীBrezhonegBosanskiᨅᨔᨕᨘᨁᨗБуряадCatalàChavacanodeZamboangaMìng-dĕ̤ng-ngṳ̄НохчийнCebuanoکوردیCorsuQırımtatarcaČeštinaKaszëbsczi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ZazakiDolnoserbskiडोटेलीދިވެހިބަސްཇོང་ཁ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EstremeñuفارسیFulfuldeSuomiVõroFøroysktFrançaisArpetanNordfriiskFryskGaeilgeGagauzKriyòlgwiyannenGàidhligGalegoAvañe'ẽगोंयचीकोंकणी/GõychiKonknni𐌲𐌿𐍄𐌹𐍃𐌺ગુજરાતીGaelgHausa客家語/Hak-kâ-ngîHawaiʻiעבריתहिन्दीFijiHindiHrvatskiHornjoserbsce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nterlingueIlokano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Patois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QaraqalpaqshaKabɩyɛKongoGĩkũyũҚазақшаភាសាខ្មែរಕನ್ನಡ한국어कॉशुर/کٲشُرKurdîКомиKernowek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ЛезгиLinguaFrancaNovaLimburgsLigureLombardLingálaລາວLietuviųLatviešuमैथिलीBasaBanyumasanMalagasyОлыкмарийMāoriMinangkabau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ꯃꯤꯇꯩꯂꯣꯟमराठीBahasaMelayuMaltiမြန်မာဘာသာمازِرونیDorerinNaoeroNāhuatlPlattdüütschनेपालीनेपालभाषा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NovialSesothosaLeboaDinébizaadOccitanLivvinkarjalaOromooଓଡ଼ିଆИронਪੰਜਾਬੀKapampanganPapiamentuPicardपालिNorfuk/Pitkern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پښتوPortuguêsRunaSimiRomână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Ikinyarwandaसंस्कृतम्СахатылаᱥᱟᱱᱛᱟᱲᱤSarduSicilianuScotsسنڌيDavvisámegiella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ၽႃႇသႃႇတႆး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GaganaSamoaAnarâškielâChiShonaSoomaalig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iSwatiSundaSvenskaKiswahiliŚlůnskiSakizayaதமிழ்ತುಳುతెలుగుTetunТоҷикӣไทยTürkmençeTagalogTokPisinTürkçeSeediqТатарча/tatarçaChiTumbukaУдмурт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ènetoVepsänkel’TiếngViệtWest-VlamsVolapükWinarayWolof吴语Хальмг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YorùbáVahcuenghZeêuws文言Bân-lâm-gú粵語IsiZulu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