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13講- 佛法介紹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 ... 認識千佛山 法脈源流 精神.理念.教育.目標 千佛山大事紀 千佛山本山建築特色 千佛山本山環境與設備 白雲老禪師 認識老禪師 老禪師著作 老禪師墨寶 老禪師行誼 禪跡九十 千佛山家族 千佛山系道場 千佛山志業體 文化出版 千佛山白雲出版社 千佛山雜誌 佛弟子會訊 教育機構 千佛山女子佛學院 天岳山男眾佛學院 千佛山古梵密中心 佛法介紹 基礎佛法 般若系列 經典系列 禪修系列 雲心禪話 活動與新訊 最新消息 焦點報導 電視弘法節目時段表 活動花絮 法筵 行事曆 線上影音 綜合系列 老禪師講座 經典系列 禪的系列 教授師講座 聯絡我們 首頁佛法介紹經典系列金剛經金剛經第13講 彌陀淨土法要 普門品 金剛經第13講 金剛經第13講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一部經往往用某一些東西形容,像《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以金剛來形容。

金剛形容的重點在哪裡?是在般若,就是在慧──智慧。

所以像金剛一樣,要有那種威力把所知的障礙、煩惱的障礙,把這一些摧毀。

摧毀絕不是說拿一把刀把它劈開,或怎樣把它毀壞,不是這麼說,而是要用智慧的方法。

常看到一個經題,每一部經都會強調一些,說的並不只是一個文字上、概念上,就可以說出了它真正的法的所在。

這裡談《金剛般若波羅蜜》,「金剛」只是形容詞,形容它的一種威力,要把這種威力發揮出來,一定要用智慧的方法,不是一種破壞的方法,因為佛法的目的,是不要造成傷害,還能夠得到利益,這個大前提不能捨棄。

後面說:「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以《金剛般若波羅蜜》這個名字,佛就跟須菩提說:「要去奉持!」「奉」是奉行,是一種行為,這種行為要持之以恆,奉持是這麼解釋。

後面說出理由:「所以者何?」──是為什麼呢?「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要瞭解這跟梵文有關係,因為梵文裡面的含義是說不要執著、不要計較,可是又不可以捨棄它,常有這一種語意在裡面。

波羅蜜如果只是到彼岸,講出一個名相沒有方法怎麼去?事實上看看般若波羅蜜,般若的本身就是一種方法,要用智慧!所以前面我提到波羅蜜有六種波羅蜜,就等於有六種方法,十波羅蜜等於就有十種方法;九十波羅蜜表示有九十種方法,要這麼去看!不能只翻成慧到彼岸。

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是講這部經的名字,可是金剛是一種威力,不是用威力去摧毀、去破壞,而是要用智慧,這是一種智慧的方法。

所以「佛說般若波羅蜜」,只是以金剛形容所說的智慧方法。

為什麼講「即非般若波羅蜜」?佛又說是般若波羅蜜,可是馬上又說並非般若波羅蜜,不是矛盾了嗎?「即」就是等時、現時,「非」就把它當成否定,如果用文字這麼解釋,真的錯得很離譜!因為般若波羅蜜只是一種方法,這種方法不能照文字說「慧到彼岸」!不可以用這種方式。

因為「即非」是一般從文字上認識,文字上用這種方式認識般若波羅蜜,事實上佛說的不是如此!要這麼去看這兩句話。

為什麼?後面肯定說「是名般若波羅蜜」,因為於名字相還是慧的方法,要曉得方法不能表現出來,不能使它成為力量,那個方法只是一個名字,沒有用!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前面說慧的方法,所以這裡就提出問題了──「如來有所說法不?」如來等於是佛,圓滿的覺悟者,「有所說法不?」這幾個字,大家把握一個字就瞭解──有所的「所」;「所」通常說有範圍,或者是有一個定點,或者有一個目的,或有一個理想,都在「所」的提示之下。

「佛有所說法不?」表示佛說法不是有一定的地方、一定的範圍、一定的對象,是這個意思。

須菩提就對釋迦牟尼佛說:「如來無所說。

」為什麼他不講如來有所說法,要說無所說,所以要把握這個「所」字,「無」字,如果發現「有」的現象會造成傷害、造成障礙,這些「有」需要去突破,可是有的時候也不一定,並不是說每一次都可以這樣。

這裡有所說法而說無所說,事實上,釋迦牟尼佛是隨緣境在那裡說法。

有時候看到什麼事,就說出很多的道理方法來,有時候偶爾想到什麼說出很多道理方法,也有的是別人問他,也有的是別人提出一些什麼事物來請教他。

所以依「所」而言,它是不一定的、沒有一定的,如來不一定在什麼樣的範圍,什麼樣的時節因緣,什麼樣的對象,他是不一定的。

如果這麼說,佛陀說法不是應眾生的根器而說法嗎?這就是一個「所」的問題──眾生的根器。

所以佛說法,沒有一個一定的;我們也曉得佛法無定法」,本來就沒有一定的方式。

「佛法無定法」用現代的語言比喻很容易瞭解,醫生治病無一定的方法治病,或無一定的藥物來治病。

同樣的病不一定用同樣的藥,可以治好病,因為每一個人身體狀況、生活狀況、飲食狀況,甚至於他的運動都不相同,同樣的病很可能要用不同的藥來治。

所以這「所」字能把握,就不會誤解它。

再看後面:「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微塵」,我們曉得隨便抓一把塵土,就已經夠多的了,可是有個問題,這一把塵土,所說的是什麼?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塵土,這個「所有」不是一把或者是多少,是分布在這麼大的範圍之內,這一些塵土的數目字是不是夠多了?這話的意思,先要把握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提這一個問題,這個塵土多不多?像常常看到講:「恆河沙」,像恆河裡面的沙子那麼多,甚至說無量恆河沙等數,都是用這一種來說明。

這不是多與少的問題,因為「多」的指標是多少才叫多?「少」的指標又少到什麼程度?所以重點不是在於多與少,是告訴依於人的感受,如果只用自己的知識經驗感受什麼的話,他的確會有多、有少。

須菩提回答說:「非常多!」為什麼?「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

」如果瞭解前面講的那三句話,後面所講的說什麼,並非什麼,可是最後又肯定是什麼;例如,男人或是女人,男人有機會成為丈夫、成為父親,甚至於祖父,可是也是人家的兒子,這個男人並沒有變;女人,可能會成為妻子,會成為母親甚至於祖母,也肯定是人家的女兒!如果說這個男人非男人,是名男人,或者說這個女人非女人,是名女人,照剛剛講的這種變化情況,很容易理解,就看處在什麼樣的身分!這裡是指什麼而言?等於用一個名字來說它,男人肯定的名字就是叫男人,可是在某種情況之下,並沒有否定這個男人,只是說成為父親了,或丈夫或兒子,用這種方式就很容易把握這幾句話,不會有矛盾的地方。

後面說:「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現在談的世界就是這個地球,可是經典裡面談世界,不只限於一個地球,如果以現代天文學家取的名字完成的世界,最容易把握的是,經典裡講的一個世界是有太陽、有月亮;在一個銀河系統中間,不是全部具備有一個太陽、一個月亮。

這個環境就是一個世界,究竟說這個世界是哪一個世界;至少現在知道,所謂某一星球它的生物存在的現象,除了地球還有更多正在探討。

如果引據經典完成三千大千世界,大家不妨做一個統計;一千個世界加起來叫做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加起來叫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加起來,成為一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少?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

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大家知道有三十二應身的說法;《普門品》裡,應以什麼身去度化,就現什麼樣的身,這叫做身相。

所顯現的身相,其實叫做應化之相,通常到達菩薩十地完成,以至到佛的完成,都會具足三十二相,就是三十二身相。

三十二相,不叫做變化之相,也不是神通之相;不是這位菩薩或是這位佛,一會兒變成什麼,去化度什麼?一會兒又變成什麼,去化度什麼?不是。

是應化相應於眾生之相而去度化眾生,要這麼認識。

把它當成一個變化之相,會不倫不類。

可不可以用三十二相見如來,世尊肯定地說:「不可以三十二相而得見如來。

」因為「如來相」,如來的身相肯定是一個佛相,以身相去化度眾生,是以對方熟悉的身分以及職業,他的專長、智慧具備同樣的,用這種方式度化這個人的話,就是一種身相。

所謂的應化身相究竟說什麼?它是講要具備相同的知識經驗;要瞭解醫生的目的是幹什麼?是救人,不是殺人!如果換一個別的身分,要具備另外那個人的知識經驗。

懂得他,再用他所熟悉的語言,熟悉的一些觀念,把佛法融和進去,他就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得到利益。

所以三十二相一定要瞭解是相應身,相應於對方,因為要幫助一個人,先要對對方的一切,他所具備的知識經驗,都要具備這些條件,才有這種能力幫助人家。

後面這幾句話是:「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這個「非相」,「非」是不同於原有;本來我是這個相,現在因為什麼環境,需要用不同的知識經驗去說什麼。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這裡就是談布施的問題,假若以像恆河的沙那麼多相等的身命布施,「身命」是說什麼?不是講色身之命,「身」是以本體而言,「命」肯定說是一種運作,在這個本體上的運作,這身命不是命都不要了,「捨身救人」,不是那一種解釋。

因為談布施,一定有一個本體性,在這個本體性的範圍之下,怎麼去運作。

修養就是你具備的條件,把這種修養化成力量就完成功德。

布施功德必須不會造成傷害的前提之下去做。

佛法中最難的一份叫做隨喜功德,隨喜功德是隨自己的能力,也就是所謂身命布施,在這個本體上怎樣運作,而去表現的行為。

千萬不要把身命當成身家性命,釋迦牟尼佛沒有那麼殘忍,釋迦牟尼佛是一個大慈悲的佛! 後面又說:「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這不是一個比較,不要用這種方式!像恆河沙那麼多的錢財物質布施,好像還比不上於此經受持四句偈的功德,不是這麼比較!因為身命布施也需要有智慧去運作,才不會造成傷害,如果懂得這意思,就知道為什麼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了。

尤其後面這個不能用比的,為什麼?以恆河沙相等的數目字布施,還比不上這經裡面受持四句偈,就是四句經文。

可是不要忘了後面還有「為他人說」,為他人說什麼?要說出它的法義,使人能得到利益,才說他的功德的確比前面的功德要大。

如果不能說出它的法義、利益,只是布施那麼多有什麼用?還不如受持經典裡面四句,這個功德比那個大多了,就會變成這麼解釋!「為他人說」不是一句話而已,本身要得到了利益,才夠資格為他人說,才能夠讓別人得到利益!   上一則 回列表頁 下一則 彌陀淨土法要 普門品 最新消息 行事曆 聯絡我們 版權聲明 隱私權保護聲明 [email protected] +886-6-595-8106 @千佛山全球資訊網AllRightsReserv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