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23〉後生可畏 - 論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子罕23〉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 邢昺說:「此章勸學也。
」我覺得更清楚一點說,是講年齡 ...
2015年4月16日星期四
〈子罕23〉後生可畏
〈子罕23〉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
邢昺說:「此章勸學也。
」我覺得更清楚一點說,是講年齡和成就的關係。
孔子說:「年紀輕的人是讓人敬畏的,怎麼知道他會不比現在的成年人的表現差呢?﹝不過,﹞到了四、五十歲還沒有甚麼讓人稱道的成就,也就沒有什麼值得敬畏之處了。
」
「後生」是指「年少」,就是比孔子說話的對象要年輕的少年人。
「可畏」,皇侃說是「有才學,可心服者也」;邢昺認為是「積學成德」,所以可畏;朱子認為是「年富力彊,足以積學而有待,其勢可畏」;劉寶楠認為是「生質獨美」,好像跟「積學」無關。
「來者」,皇侃認為是「未來事也」。
黃式三認為是「後日」。
「今」則是孔子講話的當時,和「來者」是兩個對照的時間點。
本章關鍵的「聞」卻沒人解釋。
這裡應該就是〈顏淵20〉的「在邦必聞,在家必聞」,不只是聽過,或是出名,應該還有正面的對社會有貢獻而被人稱頌的意思,這樣才是孔子嘉許的。
孔子自己說自己是「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沒提到自己是「有聞」還是「無聞」。
後來稱頌孔子的人大概都是等到孔子五十歲以後用世的事。
孔子這樣算是在政壇起步太晚了。
根據《禮記》〈曲禮上12〉,四十叫作「強」,當官正好,五十叫作「艾」,該升官。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31〉也說「三十、四十之閒而無蓺,即無蓺矣;五十而不以善聞矣;七十而無德,雖有微過,亦可以勉矣。
」和本章的意思也相仿。
四十歲還混不出個名堂,大概此生就不會有大成就了。
古人平均壽命不長,在怎麼「大器晚成」大概也不能超過四十吧!〈陽貨26〉就說:「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
孔子自己說「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這是「有聞」或「無聞」都可以適用的道理。
而且,五十歲已經開始要「養老」了。
《禮記》〈內則47〉就說了很多。
王充在《論衡》〈實知6〉中提到七歲的項託﹝也作「項橐」﹞教孔子,廿一歲的尹方年沒有拜師也能精通六藝的後生可畏之事。
不過,他也強調這些人雖無師友,但有非天縱,而是靠後天問學而得。
《新序》〈雜事5〉記載年十八的齊國青年閭丘邛毛遂自薦作官的故事。
當時齊宣王嫌他年紀小。
他也舉了「顓頊行年十二而治天下,秦項橐七歲為聖人師」的前例,說明自己其實已經不年輕了。
他還說明是因為讒人作梗,自己才不得見用。
就這樣說服了齊宣王。
記事者也在這個故事的最後引用了本章的話結尾。
但畢竟這些都是少數的特例。
在一個強調尊卑長幼之序的社會,年輕人是要經過「磨練」的。
孔子這裡的說法並不是拿不同年齡時期(四十、五十)的年輕人和成年人比較,而是拿同年齡時期的兩代人的成就比較。
在劇烈變化的時代,英雄出少年,後生當然可畏,但不是所有的後生都可畏。
可怕的是「可畏」的後生到了老年是否還依然「可敬畏」,還是變得「更可怕」﹝眷戀自己的年輕成就,只提自己年少往事的「好漢」﹞。
再者,如果一個社會產生不了「可畏」的後生,一代不如一代,這個社會恐怕也就會日趨崩壞。
這些「可畏」恐怕就是孔子沒有想到的問題。
如果能對社會有貢獻,好像「後生」與否也不重要。
姜太公就是「老生」,掉了一輩子的魚,四十、五十、六十,一直要等到七十才到周文王這個伯樂。
這個釣魚的故事可不是fishstory。
所以,我們這些「老生」也不必懷憂喪志,多釣魚,總有願者上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顏淵20〉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子曰:「是聞也,非達也。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在邦必達,在家必達。
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
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
〈為政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
《禮記》〈曲禮上12〉人生十年曰幼,學。
二十曰弱,冠。
三十曰壯,有室。
四十曰強,而仕。
五十曰艾,服官政。
六十曰耆,指使。
七十曰老,而傳。
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
百年曰期,頤。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31〉三十、四十之閒而無蓺,即無蓺矣;五十而不以善聞矣;七十而無德,雖有微過,亦可以勉矣。
〈陽貨26〉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
〈述而17〉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
《禮記》〈內則47〉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
凡五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七十養於學,達於諸侯。
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瞽亦如之,九十者使人受。
五十異粻,六十宿肉,七十二膳,八十常珍,九十飲食不違寢,膳飲從於游可也。
六十歲制,七十時制,八十月制,九十日修,唯絞紟衾冒,死而後制。
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飽,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雖得人不暖矣。
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珍從。
七十不俟朝,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
五十不從力政,六十不與服戎,七十不與賓客之事,八十齊喪之事弗及也。
五十而爵,六十不親學,七十致政;凡自七十以上,唯衰麻為喪。
《新序》〈雜事5〉齊有閭丘邛年十八,道鞍宣王曰:「家貧親老,願得小仕。
」宣王曰:「子年尚稚,未可也。
」閭丘邛曰:「不然,昔有顓頊行年十二而治天下,秦項橐七歲為聖人師,由此觀之,邛不肖耳,年不稚矣。
」宣王曰:「未有咫角驂駒而能服重致遠者也,由此觀之,夫士亦華髮墮顛而後可用耳。
」閭丘邛曰:「不然。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驊騮綠驥,天下之俊馬也,使之與貍鼬試於釜灶之間,其疾未必能過貍鼬也;黃鵠白鶴,一舉千里,使之與燕服翼,試之堂廡之下,廬室之間,其便未必能過燕服翼也。
辟閭巨闕,天下之利器也,擊石不缺,刺石不銼,使之與管槁決目出眯,其便未必能過管槁也,由此觀之,華髮墮顛與邛,何以異哉?」宣王曰:「善。
子有善言,何見寡人之晚也?」邛對曰:「夫雞處讙嗷,則奪鍾鼓之音;雲霞充咽則奪日月之明,讒人在側,是見晚也。
《詩》曰:『聽言則對,譖言則退。
』庸得進乎?」宣王拊軾曰:「寡人有過。
」遂載與之俱歸而用焉。
故孔子曰:「後生可畏,安知來者之不如今?」此之謂也。
《論衡》〈實知6〉難曰:「夫項託年七歲教孔子。
案七歲未入小學,而教孔子,性自知也。
孔子曰:『生而知之,上也;學而知之,其次也。
』夫言生而知之,不言學問,謂若項託之類也。
王莽之時,勃海尹方年二十一,無所師友,性智開敏,明達六藝。
魏都牧淳于倉奏:『方不學,得文能讀誦,論義引五經文,文說議事,厭合人之心。
』帝徵方,使射蜚蟲,筴射無非知者,天下謂之聖人。
夫無所師友,明達六藝,本不學書,得文能讀,此聖人也。
不學自能,無師自達,非神如何?」曰:雖無師友,亦已有所問受矣;不學書,已弄筆墨矣。
兒始生產,耳目始開,雖有聖性,安能有知?項託七歲,其三四歲時,而受納人言矣。
尹方年二十一,其十四五時,多聞見矣。
性敏才茂,獨思無所據,不睹兆象,不見類驗,卻念百世之後,有馬生牛,牛生驢,桃生李,李生梅,聖人能知之乎?臣弒君,子弒父,仁如顏淵,孝如曾參,勇如賁、育,辯如賜、予,聖人能見之乎?孔子曰:「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又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論損益,言「可知」;稱後生,言「焉知」。
後生難處,損益易明也。
此尚為遠,非所聽察也。
使一人立於牆東,令之出聲,使聖人聽之牆西,能知其黑白、短長、鄉里、姓字、所自從出乎?溝有流壍,澤有枯骨,髮首陋亡,肌肉腐絕,使人詢之,能知其農商、老少、若所犯而坐死乎?非聖人無知,其知無以知也。
知無以知,非問不能知也。
不能知,則賢聖所共病也。
〈子罕5〉子畏於匡。
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先進23〉子畏於匡,顏淵後。
子曰:「吾以女為死矣。
」曰:「子在,回何敢死?」
〈季氏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
〈堯曰8〉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
」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
張貼者:
41
於
上午9:33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BlogThis!分享至Twitter分享至Facebook分享到Pinterest
標籤:
九、子罕篇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孫老師
自許
自我學習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
論語全文朗讀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道德經全文朗讀
喜馬拉雅聽讀網(可聽古籍)
中國歷史地圖(疆域變遷)
中國古代歷史人物--秦始皇(呂世浩老師)免費課程
毓老師
Pages
奉元書院
毓老追思紀念專輯
台大奉元社
SampleText
DefinitionList
TextWidget
Home
SamplePage
Archive
Portfolio
Support
Contact
BuyThisTheme
Labels
七、述而篇
九、子罕篇
二、為政篇
八、泰伯篇
十、鄉黨篇
十一、先進篇
十二、顏淵篇
十三、子路篇
三、八佾篇
士
子夏
子羔(高柴)
子貢
子張(顓孫師)
子游
子路
子路篇
中庸
五、公治長篇
仁
公天下
公西華
六、雍也篇
孔子之日常生活
孔子之衣著
孔子之理想自我
孔子平日的神態
孔子的工作倫理
孔子的感嘆
弔喪
文
冉求(冉有)
冉耕(伯牛)
司法
司馬牛
四、里仁篇
失意時勉勵自己
正己
用與捨
仲弓(冉雍)
因材施教
好色
有子
行
君子
君子小人對比
志
里仁篇
周公
周朝的德行
忠
明
朋友
治國
知(智)
信
勇
思
禹
美
宰我
問與答
從政
教學
教學方法
堯
曾子(曾參)
曾皙
舜
閔子騫
義
聖
詩
詩經
道
對財富的態度
儉
德
樂
樊遲
賢人
學習態度
優先順序
禮
顏淵
禱
權
FlickrImages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
LikeusonFacebook
FollowusonG+
FlickrImages
PopularTopics
Instagram
Translate
PopularPosts
〈子罕6〉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子罕6〉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
」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這章是別人稱讚孔子,孔子聽到後的謙虛辯駁之辭。
孔子的回答除了回憶起自己不堪回首的少年往事之外,大概也有著因為「多能...
〈述而7〉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述而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這章是孔子自述收學生的標準。
這章很出名,讀過《論語》的人都記得。
孔子說:「只要年滿十五歲、服裝儀容整齊、自己也準備好要學習了,還帶了肉乾當見面禮,﹝這樣的學生﹞我從來沒有拒絕教誨他。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麼長的翻譯...
〈顏淵7〉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顏淵7〉子貢問政。
子曰:「足食。
足兵。
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這章是孔子講為政要講究「食」、「兵」和「信」三項,其中又以「信」為最根本。
子貢請問孔...
〈雍也26〉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雍也26〉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
』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這章是老給孔子出難題的學生宰我詢問一個假設性的問題來考老師。
之前,宰我回答魯哀公問「社」的答案,讓孔子很不高興;他的晝寢事件也是遺臭萬年的故...
〈述而30〉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30〉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這章是孔子鼓勵弟子行仁,別找藉口。
孔子說:「仁是離我們生活很遠的事情嗎?我想要行仁,自然就會展現出仁的行為。
」
〈述而20〉我非生而知之者
〈述而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這章也是孔子的自述。
孔子說:「我不是﹝人家謠傳的﹞天生聰明睿智的人,我只是好從古人的言行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然後勤快地而且謹慎地去求道和行道的人。
」這裡比較需要解釋的字是「敏」:皇侃解作「疾速也」,朱子的...
〈子路5〉誦詩三百
〈子路5〉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這章孔子強調誦讀《詩經》的目的在於能用,而不在於多。
孔子說:「就算把整本《詩經》三百篇都背得滾瓜爛熟,可是一旦受命治理國政,卻無法達成使命;受命擔任外交工作,也卻無法﹝運用詩經的恰當辭句...
〈泰伯13〉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泰伯13〉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這章是孔子提醒弟子要先「好學」才能「善道」。
而且為了要行「善道」,也得看清楚大環境的情況而作調整。
孔子說:「﹝君子﹞要先能努力向學,充...
〈先進12〉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先進12〉季路問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這章表明孔子是個實事求事之人,不語怪力亂神之事。
子路請教孔子怎麼服侍鬼神。
孔子說:「連活著的人都沒法服侍好,怎麼去談服侍鬼神的事情?」﹝子路又﹞問了有關死的問題。
孔子回答說:「連生...
〈述而19〉不知老之將至
〈述而19〉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
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這章是孔子希望弟子在別人問起自己時,可以做出他自己希望的描述。
葉﹝音社﹞公問子路,孔子是個怎樣的人。
子路沒有回答。
孔子﹝知道了以後就﹞說:「你為什麼不這麼說...
VideoOfDay
標籤
七、述而篇
(38)
九、子罕篇
(31)
二、為政篇
(1)
八、泰伯篇
(21)
十、鄉黨篇
(18)
十一、先進篇
(27)
十二、顏淵篇
(22)
十三、子路篇
(14)
三、八佾篇
(29)
五、公治長篇
(26)
六、雍也篇
(30)
四、里仁篇
(26)
熱門文章
〈子罕6〉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顏淵7〉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述而7〉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網誌存檔
▼
2015
(191)
►
十月
(28)
►
九月
(2)
►
七月
(29)
►
五月
(18)
▼
四月
(32)
〈鄉黨6〉君子不以紺緅飾
〈鄉黨5〉執圭,鞠躬如也
〈鄉黨4〉入公門,鞠躬如也
〈鄉黨3〉君召使擯,色勃如也
〈鄉黨2〉朝,與下大夫言
〈鄉黨1〉孔子於鄉黨
〈子罕31〉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子罕30〉可與立,未可與權
〈子罕29〉知者不惑
〈子罕28〉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
〈子罕27〉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罕26〉匹夫不可奪志
〈子罕25〉主忠信
〈子罕24〉改之為貴
〈子罕23〉後生可畏
〈子罕22〉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子罕21〉子謂顏淵
〈子罕20〉語之而不惰者
〈子罕19〉譬如為山,未成一簣
〈子罕18〉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罕17〉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罕16〉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子罕15〉「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
〈子罕14〉子欲居九夷
〈子罕13〉我待賈者也。
〈子罕12〉吾誰欺?欺天乎?
〈子罕11〉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子罕10〉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
〈子罕9〉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子罕8〉吾有知乎哉?無知也。
〈子罕7〉子云,『吾不試,故藝』
〈子罕6〉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
三月
(35)
►
二月
(10)
►
一月
(37)
►
2014
(98)
►
十二月
(30)
►
十一月
(35)
►
十月
(25)
►
九月
(8)
延伸文章資訊
- 1《論語》: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 愛講古
因顏回的早逝,孔子用稻穀來比喻世事無常。孔子說:“莊稼有隻長苗而不開花的吧!也有開了花卻不結果實的吧。” 前面說 ...
- 2論語子罕第九(二十二) @ 心情記事 - 隨意窩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 後生可畏:後生即年青後進的人。 · 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焉,副詞,作何、豈解。 · 無聞焉:無聞,默默而不為人所知,即無成就。
- 3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 - 品诗文网
意思是:年轻人值得敬畏,怎么知道他们将来不如今人呢? 孔子是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十分重视年轻人,认为他们朝气蓬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发展潜力不可 ...
- 4〈子罕23〉後生可畏 - 論語
〈子罕23〉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邢昺說:「此章勸學也。」我覺得更清楚一點說,是講年齡 ...
- 5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 - 国学梦
『后生』就是指二十岁以前的年轻人,真正是风华正茂,学习能力是最强的,所以称『可畏』。「可畏」,就是让我们不可以轻视他们,他们会很了不起的。『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