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媽媽身心的痛!乳房脹痛、刺痛、乳腺炎中醫緩解留下美好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乳房脹痛、刺痛、乳腺炎是許多哺乳媽媽身體和心理的痛,坊間流傳「乳腺炎比生產還痛」,甚至有一半的媽媽因此決定斷奶,影響甚大。

Skiptocontent 乳房脹痛、刺痛、乳腺炎是許多哺乳媽媽身體和心理的痛,坊間流傳「乳腺炎比生產還痛」,甚至有一半的媽媽因此決定斷奶,影響甚大。

中醫藉由藥方搭配針灸,調整體質、避免復發,還給媽媽一個美好的哺育記憶! 太長時間沒有親餵或擠乳、擠乳方法錯誤、乳汁過多、內衣過緊擠壓乳腺、心理壓力、飲食等因素,都會造成排乳不順,乳汁久留變濃稠,導致乳腺阻塞。

此時乳房會變得脹、硬、痛、皮膚稍微泛紅。

乳腺阻塞原因多正確自救才能避免惡化 濃稠的乳汁,有時身體會自行吸收乳汁,有時局部組織會開始發炎,即稱為乳腺炎。

乳腺炎也可能是細菌經由乳頭傷口感染而來。

此時局部會紅腫熱痛,可能伴隨畏寒發燒。

一部分嚴重的乳腺炎會進一步化膿,變成乳房膿瘍。

乳腺阻塞、乳腺炎、乳房膿瘍是一個過程。

先是乳腺阻塞,接著進展為乳腺炎,最後才變成乳房膿瘍。

如果能在每個階段獲得適當的照顧,就可以阻斷病程的發展。

一旦發現乳腺阻塞時,應頻繁的擠奶餵奶,適當的誘發噴乳反射,幫助乳汁排出順暢。

局部可以冷敷、敷高麗菜葉,或是外敷中藥方幫助疏通氣血、清熱消炎,避免進展成乳腺炎。

如果在2至3天後還是沒有好轉,建議就醫。

若已進展至乳腺炎併發燒,則會合併抗生素治療;若已成膿,則須配合針頭膿瘍抽吸或切開引流。

飲食心情都會影響內服外用加針灸幫助緩解 中醫觀點認為,乳房屬胃、乳頭屬肝。

吃太多的燒烤、油炸、辛辣等燥熱食物,或是油膩難消化、甜食等生痰食物,會使肝經鬱熱、胃經濕熱,導致乳汁濃稠不易排出。

另外在壓力過大、情緒憂思,肝經氣結,或是過度勞累,脾胃氣虛,都會造成噴乳反射異常,乳汁排出不順暢。

此時也應檢視是否親餵時寶寶含乳方法不正確、或是擠奶方法錯誤,而導致乳汁移出效率差、不完全。

發生乳腺阻塞和乳腺炎時,中醫會選用像五味消毒飲、仙方活命飲等散腫消炎的方藥;乳房膿瘍若已破潰,則常選用托里消毒飲等,幫助收口癒合。

另外,也可搭配針灸,放鬆肩頸肌肉、疏肝通絡,幫助乳汁順暢。

如果表皮完整沒有傷口,則可搭配外敷清熱解毒、軟堅散結的外敷中藥幫助緩解症狀。

反覆乳腺阻塞者,除了找出原因,也建議服用健脾疏肝的藥物,調整體質、避免復發。

持續哺乳不要搓揉哺乳前應多了解正確哺乳知識 在乳腺炎期間,有下列幾點不能做,提醒媽媽們注意: 1.不要自行服用當歸、人參、黃耆、黨參等補品; 2.不要停止或減少哺乳次數; 3.不要用力推揉局部硬塊; 4.不要熱敷腫脹部位。

哺乳是身體的本能和天性,現代許多育齡女性自己就是喝配方奶長大的,生活周邊也沒見過親友是如何哺乳等相關問題,以致遇到問題時不知道怎麼處理。

因此建議,媽媽們在懷孕後期以多閱讀哺乳相關知識,讓產後的哺乳生活更順利,能有一個美好的哺育生活記憶。

文/台北市愛群婦幼中西醫診所中醫婦兒科主治醫師吳佳玟、圖/蘇鈺婷 ※本文授權吳佳玟中醫師。

延伸閱讀不只孕媽咪會得乳腺炎!醫師:任何女性都可能罹病,乳房紅、腫應注意停止餵母乳2年乳腺炎仍找上門皮膚紅腫就需儘速就醫新手媽媽乳房腫痛原來是「乳腺炎」作怪! Heho熱門文章 1.整理包/新冠肺炎症狀已改變!2點跟流感最不一樣、Omicron變異株更像感冒2022-06-142.COVID-19/同樣是居家,一張圖了解居家檢疫、居家隔離、居家照護2022-06-153.為什麼肚子痛?一張圖讓你秒懂!從腹痛6位置看可能疾病、這些症狀當心大病前兆2021-07-054.居家隔離整理包/3+4、0+7差在哪?能不能出門工作?常見Q&A一次懂2022-05-165.酪梨16種吃法完整大公開營養師提醒2關鍵正確食用減脂、護心又潤腸2021-07-30 影音健康 沒確診可以喝清冠一號?清冠一號怎麼喝?醫師大揭秘:不是每個人都適合!2022-05-27長新冠怎麼治療?哪些人容易長新冠?許書華醫師解析治療方式2022-07-07【Heho微動畫】臉部痘痘位置代表什麼?對應的器官一次看懂!2021-01-22 更多影音 熱門關鍵字 標籤不節食減肥 乳酸菌 伸展操 優格 免疫力 可可 味噌 咖啡 咖啡因 基礎代謝 奇異果 家庭主婦 循環 心血管 懶人瘦身 打掃 抗發炎 按摩 掰掰袖 核心運動 淋巴 深蹲 清洗 清潔 清潔劑 減肥 減重 瘦小腹 瘦腿 瘦身 瘦身操 發酵食品 納豆 肌肉鍛鍊 肝病 肝硬化 肥胖 膳食纖維 膽固醇 運動 醋 降血壓 非酒精性脂肪肝 食慾 黑巧克力 關注Heho 每日提供您最專業正確的健康知識  親子站▸新冠專區 新冠肺炎專區 兒童防疫專區 新冠疫苗指南 防疫生活對策 圖解疫情 疾病症狀 人體地圖 腦神經 心血管 骨骼、關節 腸胃 腎臟、泌尿系統 症狀查詢 常見症狀 新冠症狀 過敏 咳嗽 頭痛 便祕 健康百科 科研新知 用藥安全 營養衛教 中醫養生 運動健身 心理健康 育兒親子 罕見疾病 醫學故事 傳染疾病 請問專家 醫生說 中醫師說 牙醫說 藥師說 護理師說 營養師說 治療師說 科學家說 專家側寫 輔大專家說 醫學專區 醫學健康 夏日消暑大作戰 打擊失眠大作戰 視力保健診療室 小手術大困擾 心血管專區 急診室直擊 飲食營養 上班族營養補充指南 糖尿病專區 查營養 更多醫學專區▸ 醫學專區 圖解健康 圖解健康 居家保養 健康知識 穴道運動 食物營養 漫話健康 漫話科普 圖解疫情 癌症百科 認識癌症 預防癌症 治療癌症 抗癌新知 抗癌故事 康復調理 協助資源 影音健康 健康生活 醫療新知 吃出營養 運動教室 Heho服務 健康管理工具 健康小幫手 健康檢查 自我檢測 討論版 Heho服務 HehoApp Heho健康主題特刊 活動特區 活動特區 親子 Heho親子 健康成長 孕前到產後 親子生活 教育學習 生長曲線 新冠肺炎專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