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對稱的相遇—泰雅鈍頭蛇 - 科學人雜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鈍頭蛇是東亞特有的小型蛇類,食性專一,以蝸牛和蛞蝓為主。

攝食蝸牛和蛞蝓各有各的難處:蝸牛有殼,鈍頭蛇得費勁把蝸牛肉從殼中鉤出來;蛞蝓乍看之下 ... 購買本期 瀏覽全文前往科學人知識庫 生物手記 不對稱的相遇—泰雅鈍頭蛇 2015-06-01 林思民、游崇瑋 鈍頭蛇是東亞特有的小型蛇類,食性專一,以蝸牛和蛞蝓為主。

攝食蝸牛和蛞蝓各有各的難處:蝸牛有殼,鈍頭蛇得費勁把蝸牛肉從殼中鉤出來;蛞蝓乍看之下肥嫩多汁,卻有分泌旺盛的黏液,還有不堪入口的化學防禦物質。

攝食這兩個種類的動物都需要特殊的覓食技巧,而這些掠食行為也成為研究軟體動物和掠食者共同演化的有趣題材。

蝸牛的螺殼構造有一個特定的扭轉方向,絕大多數的蝸牛殼都是「右旋」的。

根據日本京都大學教授細將貴的研究顯示,鈍頭蛇在逼近蝸牛的時候,必須把上下頷鉗住螺殼和螺肉之間的特別角度,才能把螺肉從螺殼中拖出。

而這個特殊的覓食動作,也導致鈍頭蛇演化出左右不對稱的牙齒──牠們右側的牙齒數量常常比左側多出許多。

兩棲爬行動物一直都是行為隱密的類群,因此即使在台灣這麼地小人稠的地方,兩棲爬行動物的物種多樣性仍然被低估。

雖然大部份的蛇種在日治時代已有所記載,但是一直到1990年代之後,台灣仍然陸續發現過去未曾記錄的「灰腹綠錦蛇」和「福建頸斑蛇」,在金門也有前所未知的原生「緬甸蟒」被詳細描述。

但是這些都是「新記錄」,而不是科學上的「新種」。

自從1931年由日本籍的學者牧茂市郎發表金絲蛇和標蛇之後,台灣就再也沒有「新種」蛇類的發表。

也因此,泰雅鈍頭蛇(Pareasatayal)的發現不但成為史上第一次由台灣人發表自己本土的特有蛇種,而且距離上一次在台灣發現新種的蛇類已經事隔84年之久。

泰雅鈍頭蛇的發現要歸功於幾位眼力敏銳的新世代觀察家。

曾經是台灣師範大學教授杜銘章的研究生,也是催生「石虎森林」系列活動的生態藝術家林家蔚,在碩士班時專攻鈍頭蛇的覓食行為時,就已經發現圈養環境下的鈍頭蛇無論頭形、下頷、鱗片、眼睛顏色,甚至對食物的偏好都有差別。

而專精攝影的游崇瑋仔細審視他累積大量的野外照片,發現黃色眼睛的鈍頭蛇的鱗片都有稜,而紅色眼睛的鈍頭蛇鱗片卻是圓滑的,懷疑台灣的鈍頭蛇不只一種,這個研究動機也促使游崇瑋同時利用遺傳與形態針對台灣的鈍頭蛇進行分析。

令人驚訝的結果是:除了現今所知的「台灣鈍頭蛇」之外,早年圖鑑中曾經列入的「駒井氏鈍頭蛇」其實是個有效的物種;再加上第三個新種「泰雅鈍頭蛇」,台灣總共同時存在著三種鈍頭蛇! 【欲閱讀全文或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知識庫〉2015年第160期06月號】   購買本期 #關鍵字:名家專欄、環境與生態、生物手記 更多文章 反重力思考有N沒N大不同2005/11/29米爾斯基(SteveMirsky)其實,最近有些好消息頗讓人振奮。

長久以來被認為已經滅絕的象牙喙啄木鳥,其實並未絕種。

身為一名賞鳥人,即使匆匆一瞥常見的紅冠黑啄木鳥,我都會興奮不已,更不用說那些常在我家後院裡,對著樹幹猛啄的紅腹啄木鳥...科學人新聞中國減碳行動有待加強2011/03/29比艾羅(DavidBiello)中國保證在2020年之前將每經濟單位的碳排放量減少至少40%,而且採用風力、核能等替代能源的速度比各國快,這些擁抱綠色能源的承諾,已贏得國際贊許。

但中國的經濟也在大規模成長,需要大量的能源;對這個國家...教科書之外搞笑?不搞笑?那是個問題!2019/06/27周成功 插畫/陳文盛2000年《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刊出一篇論文〈計程車司機海馬回導航相關結構的變化〉,作者是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馬圭爾(EleanorMaguire)教授的團隊,他們用當時剛剛發展出的核磁共振(NMR)影... 活動推薦更多 追蹤科學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