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發炎藥新知 - 台灣復健醫學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治療時以熱敷及關節運動為主,只要關節活動度增加,疼痛即可改善。

急性疼痛時,可用類固醇關節注射。

國人服用抗發炎藥時通常會要求醫師配胃藥,事實上,抗發炎 ... 衛教專區 首頁 衛教專區 衛教專區 抗發炎藥新知 發佈日期:2006/09/07│點閱率:18772 分享: 分享 藍青/台大醫院復健部兼任主治醫師 3月17日出版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同時刊出了三篇論文,大規模研究同時發現新一代抗發炎藥(環氧酵素第二型COX-2抑制劑)都會引起心血管併發症,使此種藥物的安全性爭議又浮上檯面。

抗發炎藥又稱為「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主要是用來緩解疼痛。

疼痛是最常見的症狀,因此抗發炎藥常高居藥品處方排行榜第一名。

因為吃藥的人多,嚴重的副作用即使發生率不高,也可能造成許多患者的傷害。

抗發炎藥最主要的副作用是腸胃不適,嚴重時會造成潰瘍、出血,甚至死亡。

根據美國的估計,每年死於抗發炎藥所引起的胃腸出血的人數,超過愛滋病,與車禍死亡人數差不多。

為甚麼抗發炎藥的副作用常被忽略呢?原因之一是開藥的醫師通常看不到嚴重的併發症,因為病人胃出血時會去腸胃科治療,而不是看原來的醫師。

因為處方的醫師不曉得,開藥時會疏忽。

病人如果不知道原因,下次服藥可能又會出血。

傳統的抗發炎藥都有腸胃副作用,所以科學家及藥廠一直在努力開發不傷胃的抗發炎藥。

當COX-2類藥物從1999年後陸續上市後,因為腸胃副作用低,迅速席捲了市場,全世界一年處方量超過一百億美元。

但是COX-2抑制劑有心血管併發症的疑慮後,醫師處方變得保守,患者也不大敢用。

其實,與其等待更安全的藥物出現,不如了解抗發炎藥的正確使用。

一般人使用抗發炎藥,是為了止痛,因為發炎會引起疼痛,使用抗發炎藥理所當然。

但是,許多疼痛並非發炎所引起,使用抗發炎藥不但沒有幫助,反而增加風險。

以膝蓋的退化性關節炎為例,如有明顯腫、痛及休息時疼痛,表示有急性發炎。

急性發炎是化學因素所引起,服用抗發炎藥可以緩解症狀。

但是患者通常只有輕微腫痛、僵硬,走路或爬樓梯時才明顯疼痛。

這是關節負重所造成的疼痛,主要是物理因素所引起,服用抗發炎藥幫助不大,局部熱敷及減重就可以改善症狀。

有些病人減重幾公斤後,疼痛就明顯緩解。

天氣濕冷時,關節炎的患者會不舒服,這也是因為物理因素(氣溫、氣壓變化)所引起。

局部保暖、熱敷、避免吹冷風就可以減輕症狀,不一定需要服藥。

有些疼痛如筋膜痛,主要在肩、頸、上背部疼痛,是因長期肌肉緊張,並非發炎引起,治療以局部熱敷、肌肉伸展、姿勢調整、改善睡眠為主,並不需要抗發炎藥。

肌腱炎如網球肘、媽媽手等,雖然是慢性發炎所引起,但服藥效果不佳。

因為藥物要靠血流運送,口服藥物都被送到供血豐富的組織(如肌肉),而肌腱缺乏血液供應,藥物濃度不足。

治療以休息、超音波熱療為主,也可以局部注射類固醇。

五十肩的疼痛是因為關節僵硬,活動時牽扯到組織而產生,服用抗發炎藥幫助不大。

治療時以熱敷及關節運動為主,只要關節活動度增加,疼痛即可改善。

急性疼痛時,可用類固醇關節注射。

國人服用抗發炎藥時通常會要求醫師配胃藥,事實上,抗發炎藥不需與胃藥併服,吃胃藥可能掩蓋了胃潰瘍的早期症狀,反而發生嚴重併發症。

如果了解抗發炎藥的使用時機,避免不必要服藥,就可以減少副作用的發生。

抗發炎藥必須經醫師處方,不要隨便購買服用。

需要長期使用抗發炎藥的情況,如類風濕關節炎,要與醫師充分配合,不要任意停藥,以免使病情惡化。

【2005/03/24聯合報】 回上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