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視三明治」:當明目張膽的歧視成為台灣日常 - 鳴人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台灣當下有非常嚴重的三重歧視——種族、性別、與職業的複合歧視——稱之為「歧視三明治」。
這些歧視三明治也並非只存在於政治人物的失言,而是經過選民的 ...
「歧視三明治」:當明目張膽的歧視成為台灣日常|連子彬|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IE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
全產品速覽
服務
會員中心
U利點數
我的新聞
歷史新聞
活動專區
udn粉絲團
udnline好友
新聞評論
聯合新聞網
願景工程
轉角國際
鳴人堂
倡議家
時事話題
世界日報
股市理財
經濟日報網
房地產
基金
中經社
樂透
發票
生活娛樂
噓!星聞
優人物
udnSTYLE
500輯
遊戲角落
發燒車訊
元氣網
運動
NBA台灣
野球夢田
運動筆記
健行筆記
閱讀創作
讀書吧
讀創故事
udn部落格
u值媒體
聯合文學
聯經出版
聯文雜誌
文創購物
數位文創
IP授權
瘋活動
售票網
買東西
報時光
更多產品
聯合知識庫
聯合電子報
聯合影音網
聯合學苑
有行旅
APP行動網
新冠肺炎
時事觀察
軍事評論
鳴人放送
法律評論
鳴人選書
影評
作者群
「歧視三明治」:當明目張膽的歧視成為台灣日常
連子彬
18Sep,2019
日前韓國瑜將移工稱作「雞」。
圖為今年5月部分挺韓人士,以行動劇母雞帶小雞聲援韓國瑜選總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歧視」指的是基於特定原因,針對一群人階層式的差別待遇。
這種待遇可以是系統性的直接、或間接的差別待遇;也可以是個人生活政治中,依照刻板印象而進行的差別「歧視語言」、「歧視行為」或是「歧視待遇」。
刻板印象是將群組化的個人嫁接某種特質或概念,「歧視語言」便是將刻板印象提升到社會的層次,並將可能為真、但也可能不為真的語言,作為攻擊、嘲笑的依據。
「歧視待遇」是以將群組化的個人嫁接某種特質或概念,來合理化不合理且有階序性的差別對待。
上述種種行為,最終造成長期的資源分配不均、龐大的社會成本支出,或是許多個人的心理焦慮。
歧視的種類包羅萬象,只要人可以被歸為不同的類別,就容易有歧視發生。
這包含最常見的種族、階級、性別;也包含膚色、年齡、親族、犯罪、肢體、外觀、國籍、疾病、生育能力,以及許多其他面向。
每一種歧視有其類似之處,也有其特定的分類方式,類比時應謹慎,以避免二度傷害其他族群。
台灣當下有非常嚴重的三重歧視——種族、性別、與職業的複合歧視——稱之為「歧視三明治」。
這些歧視三明治也並非只存在於政治人物的失言,而是經過選民的容忍及篩選而來。
如果我們有能力創造一個不應歧視他人的環境,也才能讓政治人物警惕不應說出不尊重的言論,並進一步避免其推出制度性歧視的政策。
這才是真正根治政治人物失言問題的方式,因為這些政治人物很大程度上,是我們長期容忍下的產物。
以分類鞏固「我」的位置
近代系統性的種族歧視論以法國哲學家勒南(JosephErnestRenan)最為出名,他認為亞利安人(白種人)是優越於閃米爾人(西亞)的種族,閃米爾人的智商是發展不完全的,他們的環境與種族決定了這個種族的劣勢。
這種殖民時期的種族階序與種族決定論,正是合理化了歧視的條件——當權力者/統治者認為自己比被統治者更了解被統治者需要什麼,被統治者便只能等著被制度與行政機器宰制。
台灣亦不外於世界殖民史與拓荒移民史帶來的歧視觀。
姑且不論荷蘭、清朝、日本殖民等時期各項歷史文獻中可查證的殖民擴張,中華民國帶給台灣的,是中國民族主義的直接移植。
國民黨政府早期透過外省、本省籍貫分類考試制度,以及歧視本省人的公務工作機會,來鞏固其外來政權性質;也透過學校與傳播系統,貶抑非北京話的語言。
同一時間,透過土地剝奪以及不均的社會資源配置,產生對原住民的制度性歧視,此外,本省人也延續清朝時期以「番」「青番」稱呼原住民,作為難以溝通者的汙名稱呼。
台灣民眾所追求的解殖,不外乎是正視並修正過去這些族群創傷。
五大族群(外省、閩南、客家、原住民、新移民)在現今台灣社會的交織特性,讓族群交融似乎往正向的方向發展。
但我們亦必須承認,五個族群除了一再被選舉號召,依然存在著不對等的社會經濟位置,與一再被固化的刻板印象。
另外,台灣民眾對於新移民及東南亞移民、移工不禮貌的稱呼與理解,也反映了我們局限於「主流—邊陲」的二維邏輯。
透過差異的門檻、不當的言語及不公平的制度,排除其他膚色的人平起平坐的機會。
這幾年隨著台灣對移工的需求成長,膚色的歧視也跟著崛起。
這正是「台灣人模板」集體焦慮的展現——透過歧視,再固化其「台灣人模板」位置。
同樣的,外省族群對於台灣閩客族群的歧視言論,亦是源自其「中國正統」的離散焦慮。
我們應肯認不同族群對台灣的貢獻,才能真正的開放心胸交流。
圖為台東開齋節慶祝活動。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資源配置是制度性的歧視
資源配置是制度性歧視的根源。
當外籍移工席地而坐在車站時,我們應試問政府是否有規畫足夠的公共空間;當我們不理解原住民族的各項政策保障,我們亦應思考整個土地為本的生活系統在殖民擴張的掠奪下,是否還有可能改進土地自治使用與管理的政策,以提供想要繼續復育在地生活文化的族群,可以延續其文化傳統的社會經濟機制。
而想要在漢人為主流的社會中立足的個人,也能夠免於漢人社會已留存長久的積累競爭。
這些行政與實體資源的重新配置,即是為不同族群的個人創造可能的「選擇」,而非活在他人強加的模板下。
當我們排斥「中繼住宅」與「社會住宅」時,我們應思考社會是不是欠這些人一個拉他一把、協助他們重新站起的機會。
我們不需要否認台灣當下對於財富與身分的崇拜,更不需要刻意抹除職業階序的排行;但我們應該在制度與社會福利上,促進對每一種職業身分的平等對待。
我們更不應該把想像中的競爭黑名,加諸在同樣有身分證、同樣繳稅的移民身上。
當一個族群在政治上「被缺席」、在經濟上受限制、在生活上受欺壓,便會產生相對的剝奪感。
例如,在家父長制的思考下,個人不能接受其他女性從事生育以外的生產性工作,透過「在家帶小孩」限制女性的經濟自由。
又或者,透過社會機制分類男女性的學業追求、體格發展、玩具及故事書等等,分化男女發展的潛力,並固化家父長機制賦予的性別角色框架想像。
追根究柢,這種深植於部分人心中、「女性作為附屬的性別」的思考,順理成章將生養養育之責推卸到女性上,而這也是滋養男性優勢長期累積的根源。
於此同時,對於事業成就或經濟情況較差的男性,社會也因此賦予他們失敗的標籤。
家父長制的汙名不單單作用於女性,也令男性產生陽剛焦慮、壓抑個人發展。
放下汙名思考,才是真正的尊重
近期有政治人物發表肥胖言論且不道歉,便是將「肥胖」描述為中性的名詞,藉以合理化其歧視語言。
殊不知,當一個中性名詞可以被用來攻擊他人時,該詞便轉為汙名標籤,不再是單純對於身材的形容。
政治人物的失言,更反映了社會對女性身材的嚴格標準,這種嚴格標準卻極少被拿來檢驗男性政治人物。
這種汙名思考,正好纏繞著對於個人身材、對於女性施加壓力的歧視。
另外,「雞」一詞更是對性別與職業的汙名。
姑且不論其針對性工作應否合法的態度,將性工作者比喻為諧音動物,是公認不尊重的稱呼。
同時,此類將廣大移工群體嫁接上少數違法工作的遊客,並比為諧音之動物,是對於職業、性別與種族國籍三合一的歧視三明治。
如果我們真心要與「南向國家」合作,那我們對於「南向」區域及民眾的理解必須有所調整,除了區域研究超越單純為了資本服務,更要深入文化中可共鳴的要素。
如前段所述,我們應避面用歧視鞏固自身的階序觀,反而是放下成見,才能真正認識一個新的個人、探索一個和我們不一樣的地方。
放下汙名思考,才是真正的尊重。
日常中避免歧視三明治
我們確實難以逃避第一印象以及社會對於特定族群的標籤,來作為過於簡單而疏忽掉真實認識的理解方式。
對於認識新的人與族群,我們要超越第一印象,使用對方可以接受的語言稱呼。
例如普遍台灣人不喜歡被叫做Chinese(中國人),而是Taiwanese(台灣人)或是Formosan(福爾摩沙人)。
又或者,性別上有男、女、雙性、以及其他個人偏好的性別稱呼。
逕自以「人妖」一詞稱呼他人,就是將男女的二元性轉換到個體身上,認為「非男非女」即「妖魔鬼怪」。
然而,我們應該要超脫二元、男女的思考,接受一個個人對於自己性別的展示,用對方接受的語言理解其性別。
語言框限了我們思考的方式,因此,這是在避免我們再強化我們使用的詞彙中,特定的汙名連結與其帶有的貶抑。
相反的,透過對方認同的稱謂,是在強化特定詞彙中的認同與尊重。
台灣民眾也許了解技術上的進步、經濟發展的成果、或是民主制度的進程,但我們必須清楚的認知到,我們並不比別人更了解他們自己。
我們可以透過學習,成為對方的夥伴,從合作而非壓迫中找到出路,才能避免邊陲與主流的鬥爭。
我們應鼓勵文化上的表達、語言的尊嚴、肯認不同族群對台灣的貢獻,才能真正開放心胸交流,而非活在「某某人選上即是中華民國亡國」、「進口外配」這樣的我族焦慮。
現今各級學校也都在追求國際交流,其核心的精神是以「學習」來理解不一樣的文化與族群。
在全球新激進右派崛起的時代,我們應追求解放的文化與實踐深刻的分析,而非陷入於支持或反對政治正確與文化相對主義的戰爭,我們更不可以讓歧視的語言侵犯對於人性尊重的基本底線。
無奈的是,種族、性別、與職業交織的「歧視三明治」,依然是台灣當前最尷尬的日常。
而我們都是共犯。
9月6日,台北市長柯文哲脫口說「陳菊是比較肥的韓國瑜」,引發失言質疑。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時事觀察
連子彬
移工
歧視
性別平權
延伸閱讀
最陌生的熟悉人:外籍看護的身心是長照問題,更是人權問題
為什麼「比小眼睛」是種族歧視?
你竟然是那種人!加入母豬教是理想的生涯選擇嗎?
《噬罪者》:更生人身上,那些不因刑滿而消失的罪
政黨輪替與民主世代變革下,原住民「台灣認同」的焦慮
娃娃研究:面對歧視與偏見,你能說你沒有嗎?
作者其他文章
「漸進轉型」的減碳政策?幾個台灣適用的氣候治理工具
當國家氣候治理不彰,「氣候訴訟」可否作為救濟路徑?
要發展也要減碳,政府該怎麼做?從計畫體系介入「氣候治理」
兩百年的不公平:BLM遍地開花,從美國非裔運動的經濟因素說起
荒野上的凝視:濕地、荒地與開發主義的幽靈
前瞻水環境基礎建設,是真開發還是假生態?
看更多內容
留言區
連子彬
高雄鹽埕人,地景建築研究所碩士,樸門設計認證教師,現職為都市設計師。
專長為交通設計、永續性基礎建設、能源地景。
以雜食者自居,喜歡探訪地方飲料與美食,觀察並記錄空間裡的隱喻和美感經驗。
最新文章
演算法已成中共當局的甕中之鱉?世界網路生態將遭受全面衝擊
圖輯/終結冷戰推手逝世:台灣大眾文化所熟識的「戈巴契夫」
被奇觀淹沒的時代,《不!》以電影反抗主流價值
追溯柬埔寨詐騙案根源:西哈努克如何成為「罪惡之城」?
野口勇的漂浪人生(下):旅居東西方,及與李香蘭相知相惜的一段情
最多瀏覽
台南殺警案的荒誕:峰迴路轉的「偵查大公開」與政治人物的烏龍演出
性愛與自慰是兩座相隔千里的島:一位女性的身體經驗告白
《非常律師禹英禑》:成為獨特又善良的一角鯨
土地徵收補償現曙光,大法官新判決如何開創新局?
Ying/一場遲來的Metoo:我所知道的「台中房思琪」資優班性侵事件
鳴人堂臉書專頁
鳴人堂
TOP
延伸文章資訊
- 1美國歧視現象多?台灣的歧視才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台人連稱讚都 ...
其實他的房客剛好就是一黑一白,他如果一開始就問我是黑人還是白人,我馬上就可以指出是哪一位。但是美國人很少有人用種族,或是膚色來形容一個人。 Image Source: ...
- 2台灣真的有種族歧視嗎? 在台10年的非洲人告訴你 FROM ...
- 3《賴彥丞專欄》台灣人有種族歧視嗎? - 芋傳媒
要自揭瘡疤或許難堪,但承認自身不足的事實,才能促成檢討進步乃至逐步邁向偉大—台灣人固然有些人在追求族群平等,但許多人不但有種族歧視,而且對於 ...
- 4「歧視三明治」:當明目張膽的歧視成為台灣日常 - 鳴人堂
台灣當下有非常嚴重的三重歧視——種族、性別、與職業的複合歧視——稱之為「歧視三明治」。這些歧視三明治也並非只存在於政治人物的失言,而是經過選民的 ...
- 5外國「非白人」在台灣,我所經歷的種族歧視:因膚色當不成老師
台灣人展現出他們對種族攻擊的一致和同理,2021 年台灣的社群媒體上充滿了#StopAsianHate(停止亞裔歧視),而在2020 年則是#BlackLivesMatter (黑人的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