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出望外-教育部國語辭典公眾授權網《成語典》資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望外」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在北周.庾信的〈謝趙王賚絲布等啟〉裡就有「望外之恩」一語,即指自己對於趙王的恩賜 ...
喜出望外-教育部國語辭典公眾授權網《成語典》資料
編號
704
成語
喜出望外
注音
ㄒㄧˇ ㄔㄨ ㄨㄤˋ ㄨㄞˋ
漢語拼音
xǐchūwàngwài
釋義
望外,意想不到。
「喜出望外」指因意想不到的事感到欣喜。
語出宋.蘇軾〈與李之儀書〉五首之二。
△「大喜過望」、「喜從天降」
典源
宋.蘇軾〈與李之儀書〉五首之二(據《蘇東坡全集.續集.卷四.書簡》引)某啟。
契闊八年,豈謂復有見日!漸近中原1>,辱書2>尤數3>,喜出望外。
比日起居佳勝。
某已得舟,決歸許,如所教。
而長子邁遽捨字,深以為恨。
報除輦運似亦不惡。
近日除目時有如人所料者。
此後端叔必已信安矣!但老境少安,餘皆不足道。
乍熱,萬萬以時自愛。
某再拜。
〔注解〕(1)中原:黃河下游一帶,包括河南的大部分、山東的西部,河北、山西的南部及陝西的東部。
此指京師開封。
(2)辱書:收到來信。
辱,謙辭,有承蒙之意。
書,信件。
(3)尤數:格外頻繁。
尤,格外。
數,音ㄕㄨㄛˋ,頻頻。
典故說明
「望外」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在北周.庾信的〈謝趙王賚絲布等啟〉裡就有「望外之恩」一語,即指自己對於趙王的恩賜,感到十分意外。
因此「喜出望外」一語,就是因意料之外的事感到高興,最早出自宋.蘇軾〈與李之儀書〉五首之二。
蘇軾是北宋著名文人,在詩詞書畫上均有成就。
王安石倡行新法,蘇軾上書痛陳不便,得罪了王安石,被連貶數州,最遠曾貶至海南島。
被貶之時,與老友李之儀通信,信裡寫到:「辱書尤數,喜出望外。
」意思是指與李之儀八年未見,最近頻頻收到他的來信,真是令人感到意外而高興啊!後來「喜出望外」就被用來指因意想不到的事感到欣喜。
書證
01.宋.蘇軾〈與李之儀書〉五首之二:「契闊八年,豈謂復有見日!漸近中原,辱書尤數,喜出望外。
」(源)02.《警世通言.卷二五.桂員外途窮懺悔》:「桂生喜出望外,做夢也想不到此。
接銀在手,不覺屈膝下拜。
」03.《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卻說李公子,風流年少,未逢美色,自遇了杜十娘,喜出望外,把花柳情懷,一擔兒挑在他身上。
」04.《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一:「滿生與文姬,兩個私情,得成正果。
天從人願,喜出望外。
」05.《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五:「侍郎初意不過要將他旌表一番,與他個本等職銜,夢裡也不料聖恩如此嘉獎,驟與殊等美官,真個喜出望外。
」06.《儒林外史》第一回:「他聽見老師相愛,自然喜出望外了。
」07.《紅樓夢》第六四回:「次日命人請了賈璉到寺中來,賈珍當面告訴了他尤老娘應允之事。
賈璉自是喜出望外,感謝賈珍賈蓉父子不盡。
」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因意想不到的事感到欣喜。
【使用類別】用在「驚喜歡欣」的表述上。
【例 句】<01>失聯多年的叔父意外歸來,讓全家都喜出望外。
<02>接到錄取通知,喜出望外的弟弟連忙回家告訴父母。
<03>這次大掃除找回失蹤多時的戒指,真令我喜出望外啊!<04>能夠再見到失散多年的親人,他喜出望外,恍如夢中。
<05>三個月前投的稿子,今天竟然被刊登出來,真是讓人喜出望外。
<06>他趕到醫院,見孩子已脫離險境,喜出望外地和妻子相擁而泣。
<07>很久沒有老朋友的消息了,今天在路上竟不期而遇,令我喜出望外。
<08>朝會時,校長公布整潔競賽的名次,我們班竟然得了第一名,全班都喜出望外地跳起來!
近義
大喜過望,喜從天降
反義
大失所望
辨識
請參考『辨識704.html』
參考語詞
喜出非望,喜出意外
延伸文章資訊
- 1喜出望外是什么意思- 反义词_英语翻译_成语大全_沪江小学
成语解释:望:希望;意料。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非常高兴。 成语出处:宋苏轼《与李之仪》:“契阔八年,岂谓复有见日,渐近中原,辱书尤数,喜出望外。”.
- 2喜出望外是什麼意思,喜出望外的解釋,造句,成語故事,英文翻譯
[喜出望外]成語解釋. 望:希望,意料。由於沒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興。 褒義. [喜出望外]成語出處.
- 3漢典“喜出望外”詞語的解釋
喜出望外是一個成語,讀音是xǐ chū wàng wài,意思是1.指因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非常高興。2.意外,感覺特別的興奮,不在原來的意料之中。出自宋·蘇軾《與李之儀》。
- 4喜出望外[正文] - 成語檢視- 教育部《成語典》2020 [進階版]
「望外」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在北周.庾信的〈謝趙王賚絲布等啟〉裡就有「望外之恩」一語,即指自己對於趙王的恩賜 ...
- 5喜出望外成語解釋 - 漢語網
喜出望外成語解釋 ... 用法: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解釋:望:希望;意料。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非常高興。 出處:宋·蘇軾《與李之儀書》:“契闊八年;豈謂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