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妖怪的跨界交響本土奇幻在當代發聲 - 聯合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華麗之島,妖鬼傳言不歇,展現不可思議的台灣風情。

這些傳說,無論來自原住民族,或者閩客族群,皆為台灣文化的珍貴寶藏。

近年,台灣興起本土妖怪潮流 ... udn 雜誌 閱讀藝文 聽新聞 test 0:00/ 0:00 YourbrowserdoesnotsupportHTML5Audio!😢 台灣妖怪的跨界交響本土奇幻在當代發聲 2020-11-0307:46 聯合新聞網/ PAR表演藝術雜誌 虎姑婆(張季雅/繪;聯經出版/提供) 【撰文/何敬堯(奇幻作家)】 華麗之島,妖鬼傳言不歇,展現不可思議的台灣風情。

這些傳說,無論來自原住民族,或者閩客族群,皆為台灣文化的珍貴寶藏。

近年,台灣興起本土妖怪潮流,在文學、繪畫、音樂、戲劇各領域,皆有相關創作,演繹出嶄新的在地奇幻面貌,迥異先前台灣奇幻多以日本、中國、西洋的怪談作為素材。

「妖、鬼、靈、怪」的神奇世界 十年前,我在清大碩士班讀書時,便對台灣怪談很感興趣,於是開始進行研究。

時至今日,我初步研究成果有三書《妖怪臺灣:妖鬼神遊卷》、《妖怪臺灣:怪譚奇夢卷》與《妖怪臺灣地圖:環島搜妖探奇錄》。

很多人疑惑,「妖怪」是什麼?「妖怪」與「鬼」有何差別?我剛開始研究時,也感到很困惑。

若要探究此事,必須從「妖怪」的漢語和日語用法來探討。

在漢語脈絡,研究者范玉廷將妖怪分為三種:「妖徵型」、「精怪型」、「異獸型」,中國學者王鑫補充第四種「異人型」。

在日語脈絡,「妖怪」一詞受到漢文化影響,根據王鑫分類,除了有漢語脈絡的四種類型,還包括「亡魂型」的妖怪。

不論漢語或日語,在不同的時代,「妖怪」指涉的對象也有差異。

例如,日本平安時代,日人習慣將魔物稱為「物怪」,江戶時代會將妖物稱為「化物」。

自從井上円了在十九世紀末提倡「妖怪學」,日本民眾才廣為流傳「妖怪」這個名詞。

當我面對台灣妖怪傳說之時,我也一直思考,我所認為的「妖怪」究竟是什麼?關於怪異事物的說法,台灣民俗術語的「鬼」、「精怪」、「神鬼」、「妖精」其實是「比較正統」的詞彙。

但我發現,其實沒有一個傳統術語可以將我感興趣的怪物、怪獸、鬼魂、精靈、怪談……等等怪異事物一網打盡。

於是,我回到漢語和日語的脈絡,想尋找一個更恰當的詞彙來概括這些我所感興趣的怪異存在。

因為歷史情境,台灣深受漢文化、日本文化影響,我發覺同屬這兩種文化語境中的「妖怪」一詞其實具有觸動人心的龐大力量,與我關注的面向也非常符合,於是我初步決定以「妖怪」統稱台灣怪異事物。

並且,我也非單純依循漢語或日語的脈絡來延續「妖怪」說法,而是依據我目前收集台灣怪異事物的資料庫,分類出「妖、鬼、靈、怪」四種概念。

我所說的「妖怪」,其實是這四種概念的縮寫、簡稱。

在這個分類中,我依照日語說法,也將「亡魂型」納入妖怪範疇。

先前出版《妖怪臺灣》,第三種分類其實是「神」,但為了讓定義更清晰,並納入原住民文化,近期我傾向於將之調整為「靈」。

台灣妖怪的「文藝復興」? 二○一四年是「台灣妖怪元年」,因為從這一年開始,學術界、創作界開始出現諸多相關作品。

同時,我也認為這波潮流是「台灣妖怪文藝復興」。

所謂「復興」,便是曾經有過、如今重新興盛。

很多人以為,台灣妖怪是新話題。

事實上,百年以前,本土的妖、鬼、靈、怪等故事,就顯現於民俗文化,甚至在文學、藝術層面上有所開拓。

雖然相關的文藝創作斷斷續續,不成系統,人們偶一為之,但我們不能否認這些妖怪文藝作品的存在,是現今台灣妖怪奇幻藝術的早期源流。

在繪畫領域,「十殿畫」與「外方紙」是台灣妖怪形象最早的描繪。

台灣第一家雕版印刷行「松雲軒」在一八三○年刊印《玉歷鈔傳警世》,書中出現十殿鬼怪、牛頭馬面,應是台灣人最早刻繪陰間怪物之畫。

日治時期,西川滿將「外方紙」應用於雜誌插畫,或轉印成書本版權頁LOGO,可說是先驅的妖怪文創達人。

在音樂領域,早期妖鬼故事會經由「唸歌藝術」流傳。

台灣兩大奇案「林投姐」、「周成過台灣」,於日治時期就有唸歌。

到了戰後,丘丘合唱團的〈虎姑婆〉是大眾最耳熟能詳的歌謠。

閃靈樂團以林投厲鬼為主題的專輯《永劫輪迴》,則讓閃靈獲得金曲獎最佳樂團獎。

在戲劇領域,日治時期有「林投姐」、「周成過台灣」歌仔戲,甚至灌錄成唱片。

戰後,這兩大奇案也依然被注目,被改編為台語片,大受好評。

除此之外,台語片也有《虎姑婆》、《蛇郎君》等等神怪作品。

在電影藝術中,將台灣鬼怪傳說提升到新境界的導演,莫過於姚鳳磐,他製作了台灣第一部冥婚電影《鬼嫁》,轟動全島,開啟他一系列的台灣鬼怪電影。

妖怪與藝術之間的火花 妖怪如何與藝術產生火花?日本的妖怪文藝發展是很好的借鏡。

江戶時代,中產階級崛起,娛樂業發達,妖怪成為創作者很喜愛的元素。

浮世繪創作中,妖怪是重要題材。

在戲劇領域,出現「妖怪魔術」的怪奇表演藝術,就是以魔術手法製造出妖怪現身的幻術。

這種技術會被歌舞伎演員應用於舞台之上,不過一般人也會在宴席之中表演這種怪異魔術。

例如,人們利用燈籠光影變化,假造轆轤首出現的幻影。

江戶時代,妖怪與怪談不斷刺激劇場使用趣味、不可思議的表演形式。

歌舞伎會使用「宙乘」的滑輪,讓演員升空,演出無腳幽靈的畫面。

或者《東海道四谷怪談》創造出右眼囊腫的阿岩,因為被丈夫毒害而掉髮毀容,成為日本鬼怪最經典的形象,許多浮世繪都會描繪這個造型,連《七夜怪談》導演也坦言自己是依照阿岩傳統形象來創造怨靈貞子的外觀。

從江戶時代開始,妖怪就是日本藝術家鍾情的對象。

到了現今,日本妖怪頻繁出沒於漫畫、電影、小說、電玩等場域,妖怪與藝術觸碰出來的火花可說是五光十色。

曩昔,台灣文藝創作者,使用的奇幻、怪異題材多來自中、日、西方文化,難免有所局限。

如今,創作者將在地妖怪傳說視為未開發的處女地,呼朋引伴來此開拓,我認為是本土奇幻文藝發展很重要的一個階段。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20年11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高冷富家女形象獲認證!徐睿知有望出演驚悚劇《Island》中「財閥繼承女」一角,大戰妖魔鬼怪 青埔暗黑玩法!9日限定「2020桃園萬聖城」妖怪市集、城堡光雕秀必衝 【神妖收藏】要看我的尻目嗎?那些眼睛長在各種地方的妖怪 史上最風騷閻王!周曉涵深V炸豪乳被林青霞嚇傻 黑面將軍的赤子心──合唱指揮家杜黑的年少回憶 1980年代,杜黑學成返國,接掌台北愛樂合唱團指揮,創立基金會,一路從兒童團、少年團青年團、室內團、到樂活團推廣合唱藝術,更成立管絃樂團以歌劇、音樂劇等形式做全方位的表演。

一次次完成艱難且經典曲目,巡演、藝術節、比賽……讓樂團足跡跨越國際、打響名號,也使得台灣成為全球合唱領域中的不可或缺之地。

對他而言,世界之大盡由他遨翔,而不斷挑戰的人生,卻是從幼年開始。

2022-03-3114:31 楊輝X汪兆謙大鬧殿堂的行前宣告 《十日談》(Decameron)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作家喬萬尼.薄伽丘(GiovanniBoccaccio)的寫實主義短篇小說集。

說的是,1348年的一場瘟疫讓一群年輕男女躲避到佛羅倫斯郊外山上的園林別墅,每人每天講一個冒險故事、或是色情笑話等來放鬆心情,而這10天裡100則葷素不忌的故事,就是《十日談》的內容。

數百年後的今天,有群人躲進台灣南部的「釣蝦場」,於是《釣蝦場的十日談》就在這個新的(後)疫情時代裡誕生了! COVID-19與黑死病,義大利佛羅倫斯與台灣嘉義,薄伽丘與阮劇團,是跨時空與跨文化的對照;人戲與偶戲╱布袋戲,傳統戲曲與現代劇場,則在不同領域、世代的創作者手中,找尋著交會的位置。

傳統布袋戲出身、卻在歐陸與當代劇場合作的國際偶戲大師楊輝,以及回到嘉義創團、決定用「鄉村包圍城市」的阮劇團創辦人汪兆謙,要用不登大雅之堂的故事、接地氣的通俗語言,闖進戲劇的殿堂——這是他們即將行動的預告宣言! 2022-03-3114:30 日殖時期舞蹈「新女性」的誕生 1921年,台灣雕塑家黃土水以《甘露水》入選殖民宗主國日本最重要的官方展覽會「帝國美術展覽會」。

這年,也是臺灣文化協會(簡稱文協)成立之際。

文協透過讀報社、演講會、電影放映會、文學、新劇等現代形式的活動來啟迪民智,提升人民的文化素養與理性認知。

其目的是使台灣人能自覺殖民政府對自己的剝奪與壓迫,啟蒙大眾爭取台灣人民的自治權。

2022-03-0608:01 王榆鈞:在無數次的搖晃中雕塑想成為的自己 繼《青春不朽》(2020)記錄了「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中雕塑家黃土水《少女》胸像修復過程之後,這個創作團隊在2021年因「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再度聚首,這回則以《甘露水》記錄了消失63年後重見天日的黃土水同名作品的曲折身世。

片中,以一首〈暝尾的祈禱〉輕巧卻令人驚豔地,悠悠唱過台灣史中那段「搖搖、幌幌」的時光的溫暖女聲是王榆鈞。

2022-03-0608:01 擊掌手:渲染情緒的幕後功臣 拍手人人都會,但佛朗明哥專有的「擊掌手」是如何掌握節奏將它變成一種藝術?本職是吉他手的游柏彥,在鍾玉鳳《擺度之外》擔任佛朗明哥吉他與擊掌手,他說,擊掌的學習沒有特別的學術系統,得從學舞、學歌或學演奏領略。

2022-03-0607:57 明日和合製作所X進港浪製作:在內容串流時代建構劇場新體感 2020年開始,無論是外在大環境的疫情,或是科技的發展,都使得人們對於「體驗」的定義開始有著更加數位與科技的想像。

表演藝術也在這波浪潮下,開始快速的找尋生存之道,明日和合製作所與進港浪製作皆為台灣非典型劇場重要且具開創性的團隊。

2022-01-0614:51 共0則留言 規範 發布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More 融人文思潮於生活表演藝術唯一品牌兩廳院出版品質與影響力的表徵數度榮獲雜誌金鼎獎及優良讀物推薦《PAR表演藝術雜誌》是華人世界唯一一本表演藝術類型雜誌,獲八次金鼎獎。

涵蓋音樂、戲劇、舞蹈、戲曲、文學、藝術等內容,透過名家專欄、特別企畫、藝術家生命旅程、跨界名人對談、全球表演推薦與評論等,帶您走入台前幕後,看見藝術家的生活與故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