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體論(哲學)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體論(英語:Ontology),又譯存在論、存有論,是研究諸如生存,存在,成為和現實之類的概念的哲學分支。

它包括以下問題:如何將實體分為基本類別,以及哪些實體存在 ... 本體論(哲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本體論(英語:Ontology),又譯存在論、存有論,是研究諸如生存,存在,成為和現實之類的概念的哲學分支。

它包括以下問題:如何將實體分為基本類別,以及哪些實體存在於最基本的層次上。

本體論有時被稱為存在論,並且屬於被稱為形而上學的哲學的主要分支。

本體論者經常試圖確定類別或最高種類是什麼,以及它們如何形成一個類別系統,該類別系統提供了所有實體的涵蓋性分類。

通常建議的類別包括物質,屬性,關係,狀態和事件。

這些類別的特徵在於基本的本體論概念,例如特殊性和普遍性,抽象性和具體性或可能性和必要性。

特別令人關注的是本體依賴的概念,它確定類別的實體是否存在於最基本的層次上。

本體中的分歧通常是關於是否存在屬於某個類別的實體,如果存在,則它們如何與其他實體相關。

本體論理論可以根據其理論承諾分為多種類型。

單類別本體論認為只有一種基本類別,多類別本體論則認為存在不同類別。

分層本體論斷言某些實體存在於更基本的層次上,而其他實體則依賴於它們。

目次 1字源 2概述 3本體論歷史 4觀念,物體,聯繫 5實體和環境 6存在 7參考條目 8外部連結 字源[編輯] 本體論(英語:Ontology)源自希臘語單詞ον(存有)和λόγος(邏各斯,言說、研究、理論)的組合。

拉丁語ontologia一詞最早出現在雅各布·洛哈德(Lorhardus)編撰的OgdoasScholastica(1606年)。

英語ontology一詞第一次出現在牛津英語詞典(1664年)。

十七世紀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開始廣泛使用本體論一詞。

1870年代,日本學者西周將它漢譯為理體學。

此後又出現了實體學,本體論,本根論,實有論,存有論等中文譯名。

概述[編輯] 本體論與亞里士多德關於「存在之為存在」這個問題緊密相關:即所有實體在最廣泛的意義上的共同特性。

對這個問題有兩種基本回答:其一是巴門尼德的,他認為能夠被思想,被說出來的就是存在的。

另一個是柏克萊的,他認為「存在即被感知」。

範疇問題與「存在之為存在」密切相關但又不盡相同。

通常將範疇視為最高的種類或屬。

範疇系統提供排他且詳盡的實體分類:每個實體都完全屬於一個範疇。

亞里士多德提出了此類分類,它們通常包括物質,屬性,關係,事務或事件的狀態等。

範疇之間區分的核心是各種基本的本體論概念,例如,特殊性和普遍性,抽象性和具體性,本體論依賴性,同一性和模態等。

這些概念有時被視為範疇本身,用於解釋範疇之間的差異,或在描述不同的本體論方面發揮其核心作用。

在本體中,關於如何定義不同的範疇缺乏普遍共識。

不同的本體論者經常就某個範疇是否完全具有任何成員或某個範疇是否是基本的問題意見不一。

本體論歷史[編輯] 本體論最早可推朔到古希臘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曾經定義存在論為「研究物體的存在的科學」。

具體地說是研究物體的分類,也就是說:在什麽情況下,一個物體可以被定義為「存在」。

比如包括「普遍」的問題和「具體」的問題。

笛卡爾在《第一哲學沉思集》一書正文後附錄的「筆者對第二組反駁的答覆」最後一部分中對「本體」的定義是: “ 一件東西,以它為主體直接寄託着、或者以它為依靠存在着某種我們理會到的東西,即我們心裏有實在觀念的某種特性、性質或屬性,就是本體。

因為嚴格來說,我們對於本體沒有別的觀念,只認為它是這樣一個東西,其中形式地或卓越地存在着我們所理會地東西,即客觀地在我們的某個觀念裏面的東西,因為天然的光亮告訴我們,無是不能有任何實在的屬性的。

” 觀念,物體,聯繫[編輯] 關於存有可以提出許多問題:「存在是什麼?」「什麼於存在?」「我是什麽?」等,對於本體論來說,最基本的是找出物體是什麼、觀念是什麼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繫。

啟蒙時代笛卡兒提出的「我思故我在」開啟了本體論基本問題的先例,但笛卡兒並沒有深入研究,也認為沒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後來的神學家們也認為:「究竟是誰可以將這句話普遍應用到一切事物中?當然只有上帝。

」 但到了20世紀,當數理哲學、科學哲學和基本粒子物理學的新發現,將以前許多物質的所謂界限都打破了,人們不再滿足於神學的說法。

實體和環境[編輯] 在20世紀各個不同時期存在着形而上學的主觀主義學派、客觀主義學派、相對論學派等不同流派,後現代主義的實體哲學家們力圖通過在不同環境下的哲學行動來重新定義上述的各個問題,主要依賴於生物學、生態學和認知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動物在自然和人工提供的環境中的認知情況。

命題相對於不同環境的變化,使得存在更難定義。

如果人們說:「A是B」,「A必定是B」或「A曾經是B」究竟有什麽含義?有的哲學家主張去掉英語中的「是」一詞,改用以免造成容易混淆的抽象含義;另一些哲學家力圖了解詞彙中的深層含義和使用方式;馬丁·海德格爾想區分開「存在」和「物體」的意義。

存在[編輯] 存在主義者認為「存在」或稱「此在dasein」是最基本的概念 通俗地講,「存在」即是事物固有的屬性集合,人們可能用不同的詞彙、不同的語句、甚至是不同的語言來描述同一事物,但該事物不會因為人們的不同描述而改變。

資訊工程中,經常研究詞彙之間的相關性,就是要找出人們對同一事物的不同描述,或者從含有相關詞彙的語句中,找出他們共同描述的事物。

參考條目[編輯] 哥德爾本體論證明 外部連結[編輯] 存在論(英文)(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亞里士多德的論述(英文)(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閱論編形而上學學者古代 巴門尼德 柏拉圖 亞里士多德 中世紀 邁蒙尼德 迦毗羅 普羅提諾 鄧斯·司各脫 托馬斯·阿奎那 近代 弗朗西斯科·蘇亞雷斯 尼古拉·馬勒伯朗士 勒內·笛卡兒 約翰·洛克 大衛·休謨 托馬斯·里德 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 艾薩克·牛頓 巴魯赫·斯賓諾莎 18~19世紀 伊曼努爾·康德 喬治·貝克萊 G.W.F.黑格爾 亞瑟·叔本華 卡爾·馬克思 弗里德里希·尼采 查爾斯·桑德斯·皮爾士 若瑟·馬雷夏(英語:JosephMaréchal) 19~20世紀 亨利·柏格森 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黑德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 伯特蘭·羅素 魯道夫·卡爾納普 威拉德·馮·奧曼·蒯因 當代 馬丁·海德格爾 朵洛西·埃米特(英語:DorothyEmmet) 喬治·愛德華·摩爾 讓-保羅·薩特 吉爾伯特·賴爾 希拉里·懷特哈爾·普特南 斯特勞森 柯林武德 阿道夫·斯托爾(英語:AdolphStöhr) 索爾·阿倫·克里普克 伊莉莎白·安斯康姆 唐納德·戴維森 米高·達米特 阿爾文·普蘭丁格 彼得·范·因維根(英語:PetervanInwagen) 德里克·帕菲特 理論 行動理論 反實在論(英語:Anti-realism) 決定論 二元論 生成論(英語:Enactivism) 本質主義 存在主義 自由意志 印度教唯心主義 唯心主義 自由意志主義(英語:Libertarianism(metaphysics)) 自由 唯物主義 機械唯物主義 生命的意義 一元論 自然主義 虛無主義 現象主義 實在論 物理主義 柏拉圖式唯心主義(英語:Platonicidealism) 相對主義 數論 科學實在論 唯我論 主觀主義 實體論(英語:Substancetheory) 類型論 概念 抽象客體 世界靈魂(英語:Animamundi) 存有 範疇 因果 選擇 我思故我在 概念 涉身認知(英語:Embodiedcognition) 實體 本質 存在 經驗 有實體設定的抽象(英語:Hypostaticabstraction) 想法 同一性 同一性與變化 信息 洞察(英語:Insight) 智力 意思表示 情態 物質(英語:Matter(philosophy)) 意義(英語:Meaning(existential)) 模因學 心靈 運動 必要性 觀念(英語:Notion(philosophy)) 客體 模式 知覺 物體 原理 性質 感質 質(英語:Quality(philosophy)) 現實 靈魂 主體 實體形式(英語:Substantialform) 思想 時間 真理 類型–個例之辨(英語:Type–tokendistinction) 共相 不可觀測性 價值 相關話題 價值論 宇宙學 知識論 後設 本體論 精神哲學 科學哲學 心理學哲學(英語:Philosophyofpsychology) 自我哲學 時空的哲學(英語:Philosophyofspaceandtime) 目的論 理論物理學 分類 主題 專題 相關更改 閱論編哲學 分支(形而上學 ·知識論 ·邏輯學 ·倫理學 ·美學)哲學與…… 行動 藝術 文化(英語:Philosophyofculture) 設計 音樂 電影 存在 商業(英語:Philosophyofbusiness) 對話(英語:Philosophyofdialogue) 教育 環境 醫療(英語:Philosophyofhealthcare) 歷史 人性 幽默(英語:Theoriesofhumor) 語言 文學 數學 精神 痛苦(英語:Pain(philosophy)) 心理學(英語:Philosophyofpsychology) 神經哲學(英語:Neurophilosophy) 哲學 宗教 科學 物理 化學 生物 地理 性(英語:Philosophyofsex) 社會科學(英語:Philosophyofsocialscience) 經濟 公正 法律 政治 社會 時空(英語:Philosophyofspaceandtime) 技術 計算機(英語:Philosophyofcomputerscience) 工程(英語:Philosophyofengineering) 情報 戰爭  哲學學派哲學史 西方 古典 中世紀 文藝復興 近代(巴洛克時期 ·啟蒙時代 ·19世紀) 當代 東方 古典中國 儒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魏晉玄學 道家 楊朱 禪宗 希臘-希臘化哲學 前蘇格拉底 畢達哥拉斯主義 詭辯學派 柏拉圖主義 亞里士多德主義(逍遙學派) 犬儒學派 伊比鳩魯學派 斯多亞學派 新柏拉圖主義 解釋學 印度 佛教 順世論 印度教(英語:Hinduphilosophy) 耆那教(英語:Jainphilosophy) 波斯(英語:Iranianphilosophy) 瑪茲達教(英語:Mazdak#Mazdakism) 祆教 楚爾凡教義(英語:Zurvanism) 中世紀9–16世紀基督歐洲 經院哲學 人文主義 托馬斯主義(阿奎那) 東亞 宋明理學(程朱理學 ·陸王心學 ·永嘉學派) 韓國儒學 日本朱子學 印度 新邏輯學派(印度哲學)(英語:Navya-Nyāya) 有保留的非二元論(英語:Vishishtadvaita) 二元論(英語:Dvaita) 伊斯蘭 阿威羅伊主義(英語:Averroism) 阿維森納 照明主義(英語:Illuminationism) 伊斯蘭教義學 蘇菲主義(英語:Sufiphilosophy) 猶太教 猶太-伊斯蘭(英語:Judeo-Islamicphilosophies(800–1400)) 近代17–19世紀人物 新托馬斯主義 笛卡爾主義 康德主義 新康德主義 黑格爾主義(英語:Hegelianism) 馬克思主義哲學 唯物-唯心 辯證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 絕對唯心論(英語:Absoluteidealism) 理性主義 經驗主義 效益主義 實用主義 其他 自由主義 無政府主義 現代主義 現象學 超驗主義 存在主義 日本國學 新儒家 當代20–21世紀分析哲學 分析女性主義(英語:Analyticalfeminism) 結果論 實驗哲學 內在主義與外在主義(英語:Internalismandexternalism) 證偽主義 基礎主義和真理融貫論 邏輯實證主義 科學主義 法律實證主義 蒯因的自然主義(英語:Naturalizedepistemology) 日常語言哲學 寂靜主義 羅爾斯主義 改革宗知識論(英語:Reformedepistemology) 後分析哲學(英語:Postanalyticphilosophy) 功利主義 新亞里士多德主義 維也納學派 維特根斯坦 歐陸 批判理論 解構主義 存在主義 女性主義 法蘭克福學派 後現代主義(英語:Postmodernphilosophy) 後結構主義 社會建構主義 結構主義 其他 京都學派 俄國宇宙主義(英語:Russiancosmism) 更多  領域形而上學 原子論 二元論 一元論 自然主義 本體論 行動 事件 過程哲學(英語:Processphilosophy) 現實 反實在論(英語:Anti-realism) 概念論 唯心主義 唯物主義 自然主義 唯名論 實在論 自然神論 知識論 理性主義 唯心主義知識論 經驗主義 建構主義(英語:Constructivistepistemology) 特殊主義(英語:Epistemologicalparticularism) 懷疑論(英語:Philosophicalskepticism#Epistemologyandskepticism) 唯我論 信仰主義 精神 行為主義 取消主義 副現象主義 機能主義(英語:Functionalism(philosophyofmind)) 客觀主義 主觀主義 倫理學 結果論 義務倫理學 德性倫理學 自由意志 相容論 決定論 自由意志主義(英語:Libertarianism(metaphysics)) 規範性(英語:Norm(philosophy)) 絕對主義 特殊主義(英語:Moralparticularism) 相對主義 虛無主義 懷疑主義 普遍主義 美學 形式主義 制度論(英語:Institutionaltheoryofart) 美學回應(英語:Aestheticemotions) 邏輯學 經典 非經典 形式 非形式 悖論 謬誤  各地區哲學哲學相關列表各地區哲學 非洲(埃塞俄比亞(英語:Ethiopianphilosophy)) 阿茲特克(英語:Aztecphilosophy) 東方(中國 ·日本 ·朝韓(英語:Koreanphilosophy) ·香港 ·臺灣 ·印度 ·伊朗(英語:Iranianphilosophy) ·印尼(英語:Indonesianphilosophy) ·巴基斯坦(英語:Pakistaniphilosophy)) 西方(美國(英語:Americanphilosophy) ·英國 ·丹麥(英語:Danishphilosophy) ·法國(英語:Frenchphilosophy) ·德國 ·希臘 ·意大利(英語:Italianphilosophy) ·波蘭(英語:Polishphilosophy) ·羅馬尼亞(英語:Romanianphilosophy) ·俄國(英語:Russianphilosophy) ·斯洛文尼亞(英語:Slovenephilosophy)) 列表 概要 索引 問題 學派 詞彙表 概念 哲學家 運動 出版物 主題 分類 專題 最近更改 規範控制 AAT:300054295 BNE:XX525908 BNF:cb11965116z(data) GND:4075660-9 LCCN:sh85094833 LNB:000048639 NDL:00571421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本体论_(哲学)&oldid=66461259" 分類:本體論哲學基本問題形而上學形而上學理論隱藏分類:含有英語的條目含有希臘語的條目包含AA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NB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菜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賬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香港繁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視圖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最近修改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載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frikaansአማርኛالعربيةAsturianuAzərbaycancaБеларускаяБългарскиবাংলাBosanskiCatalàکوردیČeština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Zazaki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FryskGaeilge贛語KriyòlgwiyannenGalego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PatoisქართულიTaqbaylitҚазақша한국어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LadinLietuviųLatviešuMinangkabauМакедонскиPlattdüütschनेपालभाषाNederlandsNorskbokmålOccitanPolski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icilianuScotsسنڌي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Тоҷикӣ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TiếngViệtWinaray吴语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