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倫理學到底是什麼(五):主觀與客觀 - 方格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主客觀, 人渣文本, 價值論, 倫理學, 周偉航, 德行論, 生活與文化, 林志玲, 倫理, 討論, ... 我們前一篇談的是價值論,那就林志玲到底美不美談起。
登入取消幫助中心所以說倫理學到底是什麼(五):主觀與客觀人渣文本追蹤本文發佈於《渣誌》:一人雜誌社52018-04-21|閱讀時間‧約13分鐘上一篇的最後,我們停在納粹的幸福。
如果有納粹在1941年初過世,他看不到自己信仰的崩解,人生的終點是在第三帝國的極盛期。
他瞑目之前,覺得一切都是完美透了,那,他的幸福,會是「真」的幸福嗎?講到「真假」,就牽涉到真理方法,這可是個哲學的超級戰區,大家高來高去的。
在倫理學這個領域中,當然會尊重知識論(就是討論真假)的相關研究成果與理論,也要選定一種知識論立場來當做出發點。
但如果講得「太知識論」,缺乏相關哲學基礎知識的朋友們一定會非常痛苦,所以在這一篇中,我還是要用一些例子來引導大家進入狀況。
我們前一篇談的是價值論,那就林志玲到底美不美談起。
林志玲很美林志玲基本上算是台灣社會比較有共識的「美女」,雖然她現在已經淡出第一線,但大家對於她的長相,應該還是蠻有記憶的。
那,你覺得,林志玲算美嗎?她有很美嗎?我提到台灣社會對於林志玲的美算有一定的共識,這種提示會對你形成一種「壓力」,或是「暗示」,當你要提出不同說法(像「我覺得林志玲不太美」)時,除了表達自我意見之外,也會進入一種挑戰權威的情境:這有可能是挑戰台灣社會,或是挑戰「我」這個先開口講出定論的人。
所以事情沒有表面那麼簡單。
我們討論價值觀感時,通常不是在一個公開、平等的「大平台」基礎上開口講話。
我們的社會存在幾種主流價值觀,也存在許多相對邊陲、少數、弱勢的價值觀,當然,也存在只有一人主張的「個人意見」。
所以個人意見就算主觀?很多的個人意見,就比較客觀?或全部的個人意見加總或交集的部分,就叫真正的客觀?那如果沒有總交集的部分呢?過半交集就可以?三成交集?一成交集就可以?那這個一成和那個一成的看法完全相反時,要怎麼辦?像這一成認為林志玲超級美,另一成覺得她超級醜,那誰客觀?所以要過半?但「林志玲很美」過半後,他們是真的過半嗎?會不會裡頭又分為外在美和內在美的派系,如果我們統稱為「美」,其實是在打模糊仗?因此,當我們講出「主觀」、「客觀」時,可能是在使用一組極度模糊,模糊到難以辨認其區分邊界的用詞,不然就是在講兩個「極端」,分別是最整體的那種意見,與最個體的那些看法。
這很容易讓討論失焦,我們用一組不太清楚的詞彙,去討論一些我們不太清楚的概念,結果就是越來越不清楚。
因此主客觀這分類法沒有意義嗎?太沉重不妨先冷靜一下。
主客觀這一組概念出現時,是要用以描述「視角」(不然那「觀」是啥?),是「從自己看出去」,還有「從自己以外的角度來看」。
上述那些混亂的狀況,是在反省「看到之後的結論」所產生的,所以主客觀如果就視角層次來說,還是很好用的,我們只要努力避免「結論」滲入「方法」之中就好。
但這該怎麼做呢?我們還是跳出定義階段,先看看什麼時候我們會陷入主客觀價值的論爭,並由此思考解決方案。
價值論者(或倫理學家、美學家)碰到主客觀爭議時,通常是基於一個根本問題,就是「我心中現在的這個價值判斷,到底是哪邊來的?」回答這個問題,有幾種態度:第一種,如果是來自於個人特質的部分,那就是「主觀」的,如果是源自外來的部分,通常會被當成是「客觀」的。
第二種,來自於神秘內在的,就是主觀的,來自於普遍公理者,就是客觀的。
第三種,如果是來無法認知的部分,就是主觀的,來自於可以認知的,就是客觀的。
第四種,來自於經驗的,是主觀的,來自於理性推論的,會是客觀的。
這有點類似前面定義爭論的擴大版,但其實更為粗淺。
這些態度都指向一種價值的二元標準,非把價值起源區分成黑白兩端不可。
但如果回歸「觀」的概念,那麼對於「價值判斷(或其起源)」的議題,從自己看過去,還有從自己以外的角度看過去,很可能就像看月球的兩個相對視角,東西還是一個,你硬把他看成兩個。
上面的二元式看法,很可能是受到歷來二元論的影響,所產生的「錯覺」。
這當然就有點沉重了,搞了半天,大家居然搞錯重點,居然在爭「你的月球不是真的月球,我的才是!」客觀論這種價值二元論爭脈絡,並非獨立的論域,也不是打著價值論的大旗來進行的,而是藏在許多思想的發展過程中。
價值客觀論者在歷史中一直相對強勢,因為他們打著「標準答案」的大旗,雖然他們也認為人人都可以提出自身的價值主張,但太過個人視角、缺乏外在支持的價值觀,會是「錯的」、「虛的」、「假的」。
在最早一批懷疑論者出現之後不久,柏拉圖就跳出來,掌握了價值客觀論的話語權,不過他講的話,現代人類聽不太懂。
他認為價值來自於「另一個世界」的支持,那邊有「真正的存在」,那存在也是真正的價值,是種最高的「善」。
我們現實世界的善與美是不穩固的,不夠真的,所以正牌的「客觀」,也就會是那個「善」的觀。
這種想法之後被需要建構神學理論的基督徒抄了過去,並且東加西加(包括亞里斯多德的意見),成為了一個新版本:唯一真神成為這個價值體系的最高點,其他存在與價值都相對不足。
所以客觀就是神觀。
老實說,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很難支持上述的這種道德客觀論。
我只要不信你的神,就不會接受你這套。
更何況如果真有另一個世界,也真有神存在,那神也真的是價值的依歸,也不代表這個神就是你們信的那個神。
因此在近代,價值客觀論者轉向更經驗主義(其實也受到亞里斯多德的影響)的態度,認為我們可以從具有某價值的事物中「抽象」出一些性質,這些性質是普遍的,某物擁有這種性質越多,就越可能有價值。
舉例來說,林志玲很美,是因為她身上具有某種美感的性質,你可以觀察很多其他美女或美的事物之後,抽出這些事物的共通性質,如「對稱」或「黃金比例」,並且進一步指出具有這些性質的事物,就能具備美感價值。
因此價值是一種自然性質,可以獨立於人而存在。
人是從事物中「發現」或「發掘」出這些價值,就算所有人類都死滅了,我們所留下的古蹟或藝術品依然是美的,如果將來有生物能再次「發現」或「發掘」這種價值,就能欣賞這些藝術品。
這種說法不免有點古怪,似乎預設了一種全知智慧的存在(有點宗教味),就算沒有人,永遠沒有人,那些東西也還是美的。
更奇怪的是,人類的道德行為呢?如果讓座有道德價值,那其價值也會在人類死光之後依然存在嗎?外星人或未來演化出的高智慧生物,也會或應該肯定這種價值嗎?他們可能沒有椅子,甚至根本沒有屁股,是氣體或液態,他們也會理解沒位子老太婆的辛苦,並對帥氣起身的年輕人表達肯定嗎?這越想就越覺得不可思議。
但直到現在為止,許多科學家在研究美感或道德感的內外在條件時,還是有著類似的價值客觀論預設。
他們相信有標準答案存在,正在某處等著他們去「發現」或「發掘」。
就是相信「有」,不為什麼。
但不是所有受到啟蒙思想影響的學者都走向同樣的路線。
他們有些人和「文組」的一起走向價值主觀論的陣營。
主觀論價值主觀論在歷史中也是一直都存在,而且理論差異不大:反正善惡美醜,就是看我爽不爽。
而爽這種事情,有時沒啥理由,有時可能和生理機制有關,但就算來自於人類都有的欲望,也沒辦法讓價值變得比較客觀。
因為就算是食色這種最基本的原欲,每個人展現出來的偏好也有明顯差異,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空,也會有不同的感受。
相對於客觀論者努力「發現」價值,主觀論者則認為各種價值概念都是人的「發明」,是人創造的,當然,隨著人死滅之後,這種價值體驗也就消滅了。
價值成為藏在人心中的奧密,人與人之間難以談論,頂多就是運用語詞來舒發這種內在感受,但他人可能永遠無法理解,或是只能達到「自以為理解」的程度。
這個世界觀也有點可怕,因為我們除了「這是一支筆」之外,像「這筆有點貴」、「這筆真美」、「這筆的生產過程存在壓搾勞工的問題」等等的價值判斷語句,都會變成「自爽」或「自不爽」,無法進行討論,或是討論半天,也不知道是在討論什麼東西,又或是只能討論出「這是一支筆」的共識。
雖然有些價值主觀論者真心相信這樣的主張,並認為我們多數人仍沉迷在不會有結果的爭辯中,不是太閒就是愚蠢,但我個人認為,嚴格的價值主觀論會和大多數人對於現實生活的「預設」產生矛盾。
我們都可能是某種緩性的價值主觀論者,但不會這麼「嚴格」。
當我們碰到無法溝通的人,無法準確傳達意念時,或認為某些內在感受是外人永遠不會也不需理解時,我們會是價值主觀論者,認為這些事我爽就好,關你屁事。
但我們也承認價值溝通行動的確存在。
當然,我們可能是因為基於「幻想」存在一個客觀價值標準而展開溝通(並通常意圖說服對方接受自己的價值觀才是標準答案),實際上(如價值主觀論者所預設的)不存在這種「大平台」;但我們還是可以採取另一種思考角度來解決這問題。
那就是不用某些主觀論者的「觀」來思考主觀,也不用那些客觀論者的「觀」來思考客觀。
那該怎麼「觀」,怎麼看呢?如果你冷靜思考,會發現上面提到的主觀論者和客觀論者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都預設了一些「東西」先於價值判斷存在。
客觀論者當然就是預設「客觀的價值標準或特質」,那主觀論者呢?他們其實也預設「自我的存在」,並且很強調這個我的存在先於並影響了價值的存在(需要先有我,才能由我決定的美醜善惡)。
但自我的存在不是價值議題,而是個形上學或知識論的問題。
講到這,你可能就開始倒彈了,開始想到笛卡兒了,開始我思故我在了。
但沒這麼嚴重,你只要知道主觀論者也是接受有一個東東真的存在。
那為什麼要講到這個「東東」?夾出來的觀就來思考一下「主客觀之間是否有中間替代方案」。
有時二元對立是沒有中間的,像是「存在」和「不存在」,但主客觀之間,可能存在許多中間選項。
這些中間選項不是那種「主觀70%,客觀30%」的明確劃分,而是模糊或高彈性的,不是那麼純的客觀論,也不是極端的主觀論。
它們就是卡在中間。
像前一篇提到的德行論者,就提出一種三方夾擠的解決方案。
他們認為外在善(可量化價值)相對客觀,而內在善(不可量化價值)或許比較主觀,但也不是沒有客觀的成分。
因為不可量化價值有三個來源:個人由小到大的生活經驗,所屬社群的傳統,以及正在參與的社會合作活動。
這三個角度都與傳統的主客觀劃分不太相同,可說每一個都有主觀和客觀的成份。
像是個人的生活經驗,看來雖然很主觀,但你也在這生活過程中與相遇的人有過交流,可能受到他們的價值影響。
同樣的,你在社群傳統與合作活動中,也會有這種價值交流或視域融合的經驗。
因此這就會是種處在主客觀之間的理論:主觀論者會覺得這算是客觀論,因為預設了某些客觀價值標準的存在,但客觀論者會覺得這算是主觀論,因為強調了人的個別生活經驗。
對於德行論者而言,價值有「發現」的,也有「發明」的,價值的標準也許有來自天地公理的部分,也有人在生活過程中創造或演化出來的。
於此差不多可進入本篇的收尾。
在倫理學中探討主客觀,當然不止於本篇所談的價值問題,但不論從什麼議題出發,最後也還是會收斂回價值主客觀的層次。
你不難發現嚴格的價值主觀論和客觀論都會有些推論上的問題,因此這兩種都可能有錯,也並非事實的真相,我們之所以要進行討論和介紹,是要讓你知道「歹路不可行」。
那第三路線呢?除了我所介紹的德行論之外,其他中間方案通常具有類似的「成長」、「發展性質」,是利用主客兩造溝通對話的過程而不斷推進價值的系統,相對來說,也就更有彈性。
這會造成什麼現象呢?對於像林志玲美不美的問題,他們可能做出「現在她算是美女,但以前可能不算,以後就更不知道了。
」之類的判斷至於納粹呢?我們一開始問的納粹問題?答案應該是這麼長的一段:「在1941年初,這位納粹過世的時候,他的幸福對他而言是真的,在他所屬的社會也是真的。
但這種價值觀很快受到挑戰並被打破。
就現在的我們看來,他的價值觀有相當部分是錯的,他的一生在我們眼中,也不是真正的幸福。
我們的世界已經站在他(們)價值體系的失敗之上,往前了一大步。
」所以,主觀與客觀的區分並不是要我們熟記什麼,只是透過這種辯證關係而往前進。
當然,我知道有人對於這種會演化的體系感到不滿,他們仍相信「絕對真理」的存在,認為這種「相對主義」的說法,無法達到真正的哲學或倫理學標準。
但上述的理論真的是相對主義嗎?還是一種不會錯的絕對主義體系呢?我們下一篇,就來思考相對與絕對的議題。
從頭看一下:所以說倫理學到底是什麼(一):總論所以說倫理學到底是什麼(二):道德與非道德所以說倫理學到底是什麼(三):道德規則與非道德規則所以說倫理學到底是什麼(四):價值論好神功,不練嗎?紙本《渣誌》第二期上市惹作者已霧化此圖片,請斟酌點閱。
封面圖片:拉斐爾名畫《雅典學院》(ScuoladiAtene);現存於梵諦岡博物館。
編輯:宅編分享至主客觀人渣文本價值論倫理學周偉航德行論生活與文化上一篇所以說倫理學到底是什麼(四):價值論下一篇所以說倫理學到底是什麼(六):相對與絕對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作者介紹我是人渣文本周偉航,我要做一個超小型媒體「渣誌」,渣誌不是新聞評論媒體,而是以深入論述為主的知識性媒體。
你可以視它為具有網路版與紙本的一人雜誌社,我預計每年推出50-60篇左右的網路版文章,以及2期紙本雜誌書。
贊助作者本文發佈於各位鄉親父老大家好,我是人渣文本,我要做一個超小型媒體,你可以視它為具有網路版與紙本的一人雜誌社,所有文字內容都由我產出。
新年度我推出50-60篇左右的網路版文章,以及2期紙本雜誌書。
網路版渣誌將以「系列文」探究倫理學、宗教,運動與政治議題,而紙本渣誌則以一期一主題的方式整理個人的相關想法,你可以將之視為「議題專書」。
因此渣誌不是新聞評論媒體,而是以深入論述為主的知識性媒體。
付費閱讀人渣文本追蹤付費贊助5收藏分享留言分享5留言收藏好
延伸文章資訊
- 1Value - 價值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價值一詞西方最早用於經濟理論中,指物質的使用與交換所具有的價值。 ... 總括而論,各派對價值的理解不同,價值論也各異,有客觀價值論、主觀價值論、絕對價值論、 ...
- 2主觀價值論和客觀價值論是不是完全衝突的? - GetIt01
個人認為是完全衝突的,先不論哪個正確,一個是由所謂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價值,一個是由人的主觀意願來決定價值,但是客觀價值論又有一句價格會 ...
- 3主觀價值論與客觀價值論 - 每日頭條
所謂客觀價值論,是說世界上所有的物品,都有其客觀的、內在的價值,並且這個價值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因而價格也只會圍繞這個本質客觀的價值而上下 ...
- 4所以說倫理學到底是什麼(五):主觀與客觀 - 方格子
主客觀, 人渣文本, 價值論, 倫理學, 周偉航, 德行論, 生活與文化, 林志玲, 倫理, 討論, ... 我們前一篇談的是價值論,那就林志玲到底美不美談起。
- 5談主觀價值與客觀價值論論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動力來源-劉仲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