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晉殽之戰(一)燭之武退秦師@ 指天說地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燭之武退秦師:寫秦晉圍鄭,燭之武退秦師。

【段落大意】:敘述攻伐之由來,及秦晉之分軍而舍。

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指天說地聊天有益身心,想法交流是一種學習,慢慢說,細細道,在一片快樂的氣氛中,你我已在無限的空間中飛翔!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1004181313秦晉殽之戰(一)燭之武退秦師?百家齊鳴 燭之武退秦師:寫秦晉圍鄭,燭之武退秦師。

【段落大意】:敘述攻伐之由來,及秦晉之分軍而舍。

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重要解釋】 1.晉侯:指晉文公。

春秋晉國之君,姓姬,名重耳,獻公次子,太子申生之弟。

獻公嬖驪姬,殺申生,重耳奔狄;獻公既卒,數傳至懷公圉,秦穆公怨圉,乃求得重耳,發兵納為晉侯。

公任用狐偃,趙衰諸賢,納周襄王,救宋破楚,繼齊桓公為諸侯盟主,成為五霸之一,諡文。

2.秦伯:指秦穆公。

春秋時代秦國國君。

嬴姓,名任好。

勤求賢士,得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賢臣,助晉文公歸晉。

周襄王時伐西戎,開地千里,襄王命為西方諸侯之伯,遂霸西戎。

在位三十九年。

諡穆。

春秋五霸之一。

3.圍:動詞,從四周攔擋、包攏。

如:「團團圍住」。

《左傳.僖公五年》:「八月甲午,晉侯圍上陽。

」 4.「以」「其」無禮於晉:介詞。

因為。

《論語.衛靈公》:「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其」,代詞,指鄭國。

5.「且」「貳」於楚:「且」,連詞。

況、何況。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且楚師老矣,何故退?」「貳」,動詞。

有二心,暗中勾結。

《左傳‧成公八年》:「是以諸侯懷德畏討,無有貳心。

」 6.軍:動詞,駐紮、屯兵。

《左傳.桓公八年》:「楚子伐隨,軍於漢淮之間。

」 7.函陵:春秋時期鄭國地。

在今河南新鄭縣北十三里。

8.氾南:「氾」音ㄈㄢˊ,春秋時鄭國邑地。

南氾故地約在今大陸地區河南省襄城縣南;東氾故地約在今大陸地區河南省中牟縣南。

【翻譯】   魯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日,晉文公、秦穆公率軍包圍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又私下結好於楚國。

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南。

解析:    這段的前提是說晉文公當年出亡時經過鄭國,鄭大夫勸文公要好好對待晉伯,鄭文公用諸侯各國公主來往甚眾的理由,而不以禮待之。

所以晉文公與秦穆公會在僖公三十年圍攻鄭國,而「以其無禮於晉」,便成為戰爭發動的藉口;另外西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

照當時的國際情勢來講,鄭國是要歸順晉國的,但弱國無外交,它為了自保,不得不兩面討好,這是另一個發動戰爭的最正式理由. 【段落大意】:敘述鄭伯聽從佚之狐建議,遣燭之武出見秦君。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公從之。

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許之。

【重要解釋】 1.佚之狐:春秋時鄭國大夫。

明.陳士元《姓匯》:「《姓考》云:商時候國。

周武王俘佚侯、艾侯臣四百人是也。

後以國為氏。

《姓纂》云:鄭大夫采以國為氏。

《千家姓》云:滎族,齊桓公臣有佚田。

」 2.言於:向……說。

「言」,動詞。

告訴、告知。

《史記.陸賈傳》:「酈生瞋目案劍叱使者曰:『走!復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非儒人也。

』」「於」,介詞。

向。

《論語˙學而》:「子禽問於子貢。

」 3.鄭伯:即鄭文公。

姬姓名踕(?-前628年),春秋時鄭國君主(前673年-前628年在位),諡號文,鄭厲公突之子。

4.國危矣:國家危險了。

「危」,形容詞。

不安全。

《左傳.昭公十八年》:「小國忘守則危,況有災乎?」「矣」,助詞。

表示已然的事。

《荀子.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 5.若使:如果派……。

「若」,連詞,如果、假如,表示假設。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使」,動詞。

命令、派遣。

《左傳.桓公五年》:「夜鄭伯使祭足勞王,且問左右。

」 6.師必退:軍隊一定會撤退。

「師」軍隊。

《詩經.秦風.無衣》:「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 7.從之:聽從了這個建議。

「從」,動詞。

採取。

《史記.秦本紀》:「虢射曰:『因其饑伐之,可有大功。

』晉君從之」「之」,代詞。

指佚之狐的建議。

8.辭曰:指燭之武對於鄭君命令的拒絕言辭。

「辭」,動詞。

推卻、不接受。

《左傳.僖公八年》:「子魚辭曰:能以國讓,仁孰大焉。

」 9.壯:人到三、四十歲的時期稱為「壯」。

《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

」 10.猶不如人:還比不上別人。

「猶」,副詞。

尚且。

《左傳.宣公十二年》:「困獸猶鬥,況國相乎?」 11.無能為:不能做什麼。

《左傳.隱公四年》:「衛國褊小,老夫耄矣,無能為也。

」 12.也已:語氣助詞。

表肯定。

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此又天地之大,不可考也已。

」 13.早用子:早一些重用先生您。

「用」,動詞。

使人或物發揮其功能。

諸葛亮《出師表》:「用於昔日。

」 14.寡人:.古代君主的謙稱。

《禮記.曲禮下》:「諸侯見天子,曰『臣某侯某』。

其與民言,自稱曰『寡人』。

」孔穎達《疏》:「寡人者,言己是寡德之人。

」 15.然:連詞,但是、可是。

《史記.項羽本紀》:「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

」 16.不利:有壞處,沒有好處。

《管子.乘馬》:「為事之不成,國之不利也。

」 17.焉:語氣詞,置句末表示肯定。

相當於「也」、「矣」。

唐.柳宗元《封建論》:「夫假物者必爭,爭而不已,必就其能斷曲直者而聽命焉。

」 18.許之:指燭之武答應了鄭君的要求。

「許」,動詞。

答應、應允。

《左傳.閔公二年》:「及密,使公子魚請,不許。

」 【翻譯】   佚之狐對鄭伯說:「國家危險了,如果派遣燭之武去見秦君,秦晉之軍必定會退去。

」鄭伯聽從佚之狐的話。

燭之武推辭說:「臣在壯年時,尚不如別人,如今老了,恐怕無能為力了!」鄭伯說:「我不能及早用您,如今國家危急才來請您,是我的過失。

但鄭國滅亡,對您也沒好處啊!」於是燭之武答應了,當夜用繩子從城牆垂下來,出城而去。

【解析】   燭之武是個智者,而鄭伯卻不能賞識他,這不免會有心存不滿的地方。

所以當佚之狐推薦自己給國君時,不免要酸鄭伯一頓,發一下老脾氣不可。

但是,鄭伯也不是省油的燈,首先承認自己的錯誤(這不簡單,國君都是目中無人的,不過也是因為迫在眉捷的危機使然),再威脅燭之武說鄭國亡了,您也好不到那兒去呢!所以燭之武不得不賣一下老命,一來是終於有人用自己了,二來也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不然,有些人可能翻出城外,賣主求榮去了。

      【補充資料】    晉文公、秦穆公共圍鄭,以其無禮而附於楚,鄭大夫佚之狐言於鄭君曰:「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圍必解。

」鄭君從之,召燭之武;使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

」鄭君曰:「吾不能蚤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燭之武許諾。

夜出見秦君曰:「秦晉圍鄭,鄭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鄭在晉之東,秦在晉之西,越晉而取鄭,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晉。

晉,秦之鄰也,鄰之強,君之憂也。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資糧,亦無所害。

且君立晉君,晉君許君焦瑕,朝得入,夕設版而畫界焉,君之所知也。

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取鄭,又欲廣其西境,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而利晉,願君圖之。

」秦君說,引兵而還。

晉咎犯請擊之,文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能弊鄭,因人之力以弊,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吾其還矣。

」亦去鄭,鄭圍遂解。

燭之武可謂善謀,一言而存鄭安秦。

鄭君不蚤用善謀,所以削國也,困而覺焉,所以得存。

(漢.劉向《新序.善謀》) 【段落大意】:敘述燭之武以「亡鄭陪鄰」、「晉背秦德」及「闕秦利晉」三層要義,打動秦君,戍鄭而還。

  夜縋而出。

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重要解釋】 1.縋:音ㄓㄨˋㄟ,用繩繫物,使其自下往下墜。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縋,以繩有所縣也。

」《左傳.昭公十九年》:「子占使師夜縋而登。

」 2.敢以煩執事:冒昧地麻煩您。

「敢」,副詞。

表示冒昧。

如:「敢請」。

唐.李白《為宋中丞自薦表》:「不勝慺慺之至,敢陳薦以聞。

」「執事」,對對方的敬稱。

《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將辱於敝邑,使下臣犒執事。

」杜預《註》:「言執事,不敢斥尊。

」 3.越國以鄙遠:越過一個國家而把疆域擴展到遠方。

「越國」,秦國必須越過周王國才能攻打鄭國。

「越」動詞,度過﹑跨過。

《楚辭.屈原.天問》:「阻窮西征,巖何越焉?」「以」,連詞,目的在於。

《尚書.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廟不享。

作奇技淫巧以悅婦人。

」「鄙遠」代指鄭國地處偏遠,不值得攻打之意。

「鄙」,名詞,邊遠地區。

《左傳.僖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

」杜預《註》:「鄙,鄭邊邑。

」 4.焉用:何必用、哪裏用得著。

「焉」,副詞,豈、如何。

《論語.先進》:「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5.陪鄰:增加鄰國的土地。

「陪」,動詞,增加。

《左傳.定公四年》:「分之土田陪敦,陪猶山也。

」杜預《注》:「增也。

」 6.厚:形容詞,多、大。

唐.元稹《崔鶯鶯傳》:「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

」 7.薄:形容詞,減輕、減損。

《左傳.成公十八年》:「禁淫慝,薄賦斂,宥罪戾。

」 8.舍:音ㄕㄜˇ,動詞。

放棄、放下。

通「捨」。

《論語.雍也》:「犛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9.以為:「以之為」的省略形式。

猶言讓他(它)做,把它作為。

《後漢書‧竇武傳》:「長女選入掖庭,桓帝以為貴人。

」 10.東道主:原指東路上的主人,後稱請客的人。

因鄭在秦國東面,故稱東道主。

11.行李:使者。

杜預《注》:「行李,使人。

」又作「行理」。

《北史.賀蘭祥傳》:「既與梁通好,行李往來,公私贈遺,一無所受。

」 12.共其乏困:可供給所缺乏之物資。

「共」音ㄍㄨㄥ,動詞,供給。

通「供」。

《左傳.僖公四年》:「若出於陳鄭之間,共其資糧屝屨。

」「乏困」,缺乏和困難。

《左傳.昭公十三年》:「寒者衣之,飢者食之,為之令主,而共其乏困。

」 13.無所害:沒有什麼損失。

「無所」,表示否定不必明言或不可明言的人或事物。

《周禮.考工記.輪人》:「無所取之,取諸圜也。

」鄭玄《註》:「非有他也,圜使之然也。

」「害」,動詞,損傷。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害,傷也。

」《韓非子‧六反》:「害者,利之反也。

」 14.且:連詞。

況、何況。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且楚師老矣,何故退?」 15.許:動詞,答應、應允。

《左傳.閔公二年》:「及密,使公子魚請,不許。

」 16.焦瑕:焦,國名。

周代姬姓諸侯國,故址約在今河南省陝縣南。

此時為晉國的城邑;瑕,亦為晉邑,在今山西省芮城縣南。

17.朝濟而夕設版:早上才剛助晉國渡河回國,傍晚晉國即築城牆,用來防備秦國。

意指晉君過河拆橋,翻臉迅速。

「濟」音ㄐーˋ,動詞,過河、渡河。

《文選.曹植.贈白馬王彪詩》:「伊洛廣且深,欲濟川無梁。

」「版」,名詞,古時築牆所用的木夾板。

如:「版築」。

《史記.田單傳》:「田單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插,與士卒分功。

」 18.何厭之有:賓詞前置,即「有何厭」之倒。

哪裏會有滿足的時候之意。

「厭」,動詞,飽、滿足。

《論語.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 19.封:疆界。

杜預《註》:「封,疆也。

」此處名詞轉動詞,富厚、增加。

《國語.楚語上》:「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

」韋昭《註》:「封,厚也。

」 20.肆:音ㄙˋ,動詞,擴張、伸展。

《文選.嵇康.琴賦序》:「是故復之而不足,則吟詠以肆志。

」 21.西封:西邊的疆域。

22.闕:音ㄑㄩㄝ,動詞,虧損。

《禮記.禮運》:「三五而盈,三五而闕。

」 23.將焉取之:其地將從何處而取得。

「將」,副詞,會、可能。

《論語.季氏》:「季氏將伐顓臾。

」「焉」,副詞,豈、如何。

《論語.先進》:「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24.唯君圖之:請您自己考慮吧。

「唯」,副詞,希望、祈使。

《史記.廉頗藺相如傳》:「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圖」,動詞,策劃、考慮。

如:「圖謀」。

《史記.刺客傳.曹沬傳》:「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 【翻譯】   燭之武見了秦伯說:「秦、晉包圍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亡國了。

但若滅亡了鄭國對陛下有利的話,那麼就請陛下去滅它好了。

越過一個國家而把疆域擴展到遠方,陛下知道那是很難的,為何要滅亡鄭國而增加鄰國的土地呢?鄰國之地增加,是會有損於陛下您的。

如果放過鄭國而把它當作東道上的地主國,使臣往來,鄭國可供給所缺乏之物,這樣對陛下也沒有害處啊!況且您曾有恩於晉君,對方答應要割焦、瑕兩塊土地給您,可是,早上才剛渡過黃河,傍晚就在築起防禦工事,這是您所知道的啊!晉國哪有滿足的一天,一方面向東方奪取鄭國的疆土,又要擴展西方領域,如果不侵削秦國,又要到哪裏取得土地呢?損害了秦國的權益而增加晉國的利益,希望陛下您慎重考慮一番!」 解析:    燭之武見秦伯所利用的就是離間計。

這是因為各國之間的利益本來就有所衝突,甲方從丙方得到的,就等於乙方從丙方失去的。

所以燭之武利用這種微妙心態,來提醒秦伯:晉國太強大,對秦國是沒有好處的。

另外,他又挑起秦晉的心病,這兩大國之間,大致上是晉國比較對不起秦國,雖然兩國有婚姻的親戚關係,但是總是晉國佔的利益較多,且較沒信用。

所以這種說法剛好說中了秦伯的痛處。

燭之武的說秦伯,可以說是精采絶倫,個人三寸之舌可退百萬雄師,今人是萬萬比不上的。

但是秦人也不是好相與的,到了後期的秦國襲鄭,可看出國際之間的詭譎情勢,是一夕萬變的。

Ps:公元前651年晉惠公許諾將焦、瑕兩城池送給秦國,以報答秦伯幫助他回國。

公元前650年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後,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後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就割讓予秦河東之地的事,作出了食言之行。

【段落大意】:敘述晉文公感秦乃得力強國,不願自相攻擊,失與亂整,亦下令退兵。

  秦伯說,與鄭人盟。

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與,不知。

以亂易整,不武。

吾其還也。

」亦去之。

【重要解釋】 1.說:音ㄩˋㄝ,通「悅」字,喜悅之意。

《詩經.召南.草蟲》:「未見君子,憂心惙惙;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

」 2.盟:動詞,立約起誓。

《左傳.昭公十三年》:「諸侯將以甲戌盟,寡君知不得事君矣,請君無勤。

」 3.戍:音ㄕˋㄨ,動詞。

以兵卒防守邊疆。

宋.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詩》:「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 4.乃還:於是班師回國。

「乃」,連詞,然後、於是。

《史記.魏公子傳》:「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

」 5.子犯:晉國大夫,晉文公之舅父,故又稱舅犯。

6.微夫人力:沒有這個人的力量幫助。

「微」,動詞,無、沒。

《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袏矣。

」「夫」,文言文中指示形容詞。

相當於「此」、「彼」。

《左傳.成公十六年》:「夫二人者,魯國社稷之臣也。

」 7.因:動詞,憑藉、依據、利用。

《金史.宗弼傳》:「宗弼乃因老鸛河故道開三十里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

」  8.敝之:打敗對方(指秦國)。

「敝」,動詞,失敗。

《左傳.僖公十年》:「帝許我罰有罪矣,敝於韓。

」杜預《註》:「敝,敗也。

」 9.與:動詞,接近、親近。

《禮記.禮運》:「諸侯以禮相與,大夫以法相序。

」 10.不知:不夠聰明。

「知」同「智」。

11.以亂易整:晉如攻秦則為亂,兩國如和好則為整。

「易」,動詞,交換。

《史記.廉頗藺相如傳》:「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 12.不武:不符合武德。

「武」,形容詞。

勇猛、威風。

《左傳.宣公十二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

」 13.其:將,表示時間《左傳.莊公二十二年》:「五世其昌,並於正卿。

」 【翻譯】   秦伯聽了很高興,與鄭國簽訂盟約,命杞子、逢孫、楊孫協助防守鄭國,於是秦軍就回去了。

子犯請晉文公擊打秦軍。

晉文公說:「不可以,要不是秦穆公的幫助,我不會有今天。

依靠人家的力量而又背棄他,是不仁道的;失友邦,是不聰明的;把整肅的局面變為動亂,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班師回國吧!」於是也帶著軍隊回去了。

【解析】   秦伯撤軍,不講信用,照道理來說,晉國是應該攻擊他們的。

但是,晉文公之所以為五霸之一,是有他的特殊胸襟的。

因為晉文公能還國為君,是靠秦伯的幫助。

所以他認為跟秦國打起來,犯了不仁,不智及不武的錯誤。

國際間以和為貴,所以也就班師回國了,而不是一味的要攻下鄭國報舊日之仇,有道之君是從這裏可以看出的。

 小李/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古者庖犧氏章 (周易繫辭傳)....|日誌首頁|秦晉殽之戰(二)蹇叔哭師......上一篇古者庖犧氏章 (周易繫辭傳)...下一篇秦晉殽之戰(二)蹇叔哭師...回應 加我為好友樂天自足,以俟天命日誌相簿影音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關鍵字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平均分數:0顆星投票人數:0人我要評分: lyy.ccw's新文章第三章孔子仁學思想勸學千里馬--郁離子選第二章 春秋時代思想出師表第二章唐五代詞第一章先秦諸子思想之興起及其分派諌逐客書賈誼過秦論第一章 唐代詩歌 lyy.ccw'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我的相簿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