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寫作的法門:寫作結構 - 台大寫作教學中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時,如果是一篇結構良好的論文,就能讓讀者立即聚焦到最感興趣的內容片段,迅速看到這篇研究的學術價值。

現今論文寫作結構形式其來有自。

古時候哲人學者憑藉個人才華 ... 論文寫作的法門:寫作結構 論文寫作的法門:寫作結構 文/蔡柏盈(本中心教師) 在科學進步,資訊爆炸的時代,每月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論文出爐。

研究者必須迅速過濾大量文獻,從中找到有用的一小部份。

這時,如果是一篇結構良好的論文,就能讓讀者立即聚焦到最感興趣的內容片段,迅速看到這篇研究的學術價值。

現今論文寫作結構形式其來有自。

古時候哲人學者憑藉個人才華寫作,用各種書寫形式記載所見所得,並沒有一定的寫作結構。

這些數百年前的經典文獻,有些非常難讀,但之所以難讀難懂,未必全因內容艱深,有可能是書寫形式沒有一定的規範,相當不利於傳遞見解。

相對來說,現今大多數的學術論文,或多或少都按照既定結構形式來組織研究內容。

從不到十頁的會議論文,乃至數百頁的博士論文,不約而同都有「緒論」、「文獻探討」、「研究方法」、「結果」、「結論」等章節,作者依據這樣的順序介紹研究議題與研究現況、站定研究位置、陳述研究過程、總結研究成果。

這些章節構成學術論文的骨架,研究的具體內容,就如血肉一般依附著骨架滋長,形成一篇完整的論文。

這種學術論文結構形式,正是作者與讀者有效溝通的介面。

從作者角度來說,若能正確依照「緒論」、「文獻探討」、「研究方法」、「結果」、「結論」這樣的結構來寫作,就能有效陳述研究中的每一個環節,清楚交代研究動機(起)、前人研究成果(承)、該研究的創新之處(轉)、研究成果和貢獻(合),形成一篇組織嚴密的學術論文。

從讀者角度來說,結構形式良好的論文能幫助讀者快速理解作者的研究成果,降低作者與讀者雙方的認知障礙。

甚至,讀者若想瞭解某個議題的研究現況,只要找一篇處理該議題的最新論文,直接閱讀「文獻探討」一章,便能縱覽相關學門如何切入這個議題,瞭解這個議題的最新發展。

如此,研究者的心血和智慧便累積了下來,後人遇到相關議題,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邁進,而不必另起爐灶從零開始。

這就像便利商店按照統一的方式將貨品分類上架,消費者則無論走進哪一家分店,都能迅速找到他要的商品。

學術論文寫作結構對於作者與讀者帶來的便利,也是如此。

按照既定的學術寫作結構,已成為全世界學術殿堂的共識。

論文寫作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除了認識論文寫作結構,也要更深入瞭解「緒論」、「文獻探討」、「研究方法」等每一章節的寫作目的,學習以清楚的文字組織,完整交代研究的來龍去脈。

也就是說,論文寫作者,首先得學會說故事,才能進一步說個好故事。

一旦掌握學術寫作法門,不論是分享成果的作者,或是吸取知識見解的讀者,都得以跨越形式的門檻,投注心力於研究本身。

本文為精簡版,改寫自《從字句到結構:學術論文寫作指引》(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想要更了解論文每一章節的寫作結構與寫作方法,可參閱本書第三、四章。

臺大寫作教學中心電子報No.002 epaper Notranslationsavailableforthispage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