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变态_百度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心理变态的表现形式变态心理有多种表现形式,可根据不同的标准或其严重程度分类。

按心理过程或症状,可分为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 ... 百度首页 网页 新闻 贴吧 知道 网盘 图片 视频 地图 文库 百科 首页 历史上的今天 百科冷知识 图解百科 秒懂百科 懂啦 秒懂本尊答 秒懂大师说 秒懂看瓦特 秒懂五千年 秒懂全视界 特色百科 数字博物馆 非遗百科 恐龙百科 多肉百科 艺术百科 科学百科 用户 蝌蚪团 热词团 百科校园 分类达人 百科任务 百科商城 知识专题 权威合作 合作模式 常见问题 联系方式 下载百科APP 个人中心 心理变态 播报 编辑 锁定 讨论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心理异常表现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0 有用+1 已投票 0 心理变态又称“心理异常”、“心理障碍”。

指人的知觉、思维、情感、智力、意念及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异常表现。

变态或接近变态的心理有很多种,如幻觉、催眠状态、梦游、性变态以及各种精神病和神经病等。

变态的标准取决于社会,也就是说变态指的是行为和思维偏离了社会普遍认可的准则。

这是心理学上对变态的解释。

一般来说,变态在任何一种文化中。

对变态心理发生的原因和机制有多种探索途径。

由于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不同,对变态心理的认识也不尽一致。

在变态心理学的发展进程中,曾出现过不少试图解释各种病态心理或行为的变态心理模式。

这些模式都较注意根据统计结果区分病态和常态,考虑到变态心理和常态心理之间存在连续的量的改变。

中文名 心理变态 外文名 Psychologicalabnormality 别    名 “心理异常”、“心理障碍” 定    义 人的诸多心理因素的异常表现 总体包括 外显和内隐的异常 标    准 变态的标准取决于社会 最早描述 早在公元前4、5世纪 主要治疗方式 躯体治疗,心理治疗 注意事项 做好变态心理的预防 参考资料 变态心理学与心理治疗(第三版) 目录 1 简史 2 内容 ▪ 原因 ▪ 分类 ▪ 表现形式 3 诊断标准 4 矫治 ▪ 心理治疗 ▪ 躯体治疗 ▪ 预防变态心理 5 研究意义 心理变态简史 编辑 播报 心理健康 早在公元前4、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已经开始对人的变态心理进行过一些描述和研究,并试图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心理异常现象。

他反对以求神诅咒等方法对待患者,认为应从患者的身体和大脑中寻找致病原因。

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另一位古希腊医生阿斯克列皮阿德斯首先使用了“心理障碍”与“心理不健全”的术语。

此后,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变态心理学逐渐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领域,使有关变态心理的研究从思辨转向实验,从患者的外部表现进入其内心活动。

在中国公元前11世纪的殷代末期,就已有“狂”这一病名载于文献。

成书于秦汉时期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最早列出“癫狂篇”,对变态心理作了医学描述,并且存录了有关治疗的资料。

以后历代医家和学者在探讨医药或哲理的过程中,对于变态心理的表现、成因和矫治等屡有论述,至明清时期,更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重要的进展。

二十世纪20年代后期,欧美各国有关变态心理学的著作陆续介绍到中国。

中国学者朱光潜等较系统地评价变态心理学的各种学派,论述了这一学科的任务和研究方法,推动了当时中国变态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

其后,不少学者相继撰写有关变态心理学的著作,并开展了实验与临床的研究。

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整个心理学、特别是医学心理学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变态心理学受到重视,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心理变态内容 编辑 播报 心理变态原因 通常,人们总是把在群体中出现频率高的心理现象称为常态,反之则称为变态。

例如,在群体中智力的分布,呈现为常态曲线,若以智商表示,群体中95%以上的人的智商在70~129之间,属正常;智商不到70者,约占5%以下,则被视为智力低下;130以上者则一般称之为智力超常。

心理变态分类 心理变态 按躯体疾病的模式来理解变态心理,称为生物医学模式又称疾病模式。

希波克拉底曾以四种体液不平衡来解释变态心理。

中医沿用躯体疾病的理论对癫狂进行辨证论治,即属于这一模式的代表。

19世纪菲尔肖提出细胞病理学说之后,从人脑的组织结构改变中找寻变态心理的原因曾风行一时。

最成功的例子是麻痹性痴呆,病理学家不仅发现了患者脑结构的典型改变,而且还从死者的脑组织中找到了苍白螺旋体。

此外,各种急性和慢性器质性脑病综合征以及症状性精神病都显示了变态心理与躯体疾病、特别是脑病的因果关系。

于是,变态心理的医学模式获得了大量的论据。

精神异常被看作是一种疾病状态,躯体和行为的异常改变组成其症状,根据特别的症状组合即可作出疾病诊断。

克雷佩林根据大量临床观察经验,按照医学模式对形形色色的变态心理加以分类,建立了精神疾病现代分类系统的雏型。

心里动力学模式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说明变态心理发生的原因和机制,认为变态心理不符合一般疾病的概念,而是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冲突,即内驱力和欲望引起的内在冲突,以致产生固恋及倒退行为等,这均可引起情绪障碍甚至导致心理变态。

处于无意识中的本能欲望经常要求获得满足,但又因社会的制约而不得不被意识压制下去,于是形成内心冲突,因而往往引起焦虑。

为了减轻或消除焦虑时的紧张不安,以保障内心的安宁,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存在着一系列心理防御机制,各种变态心理就是各种防御机制单个的或多个组合起来发生作用的外部表现。

心理防御机制(如压抑)的过度运用,常引起明显的精神异常和人格缺陷。

1、行为主义模式行为主义模式以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和斯金纳的学习理论来说明病态行为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即所谓心理冲突之类概念不过是主观臆测,不可能进行客观的测量和评定,对变态心理的研究应注重于可观察的行为表现;病态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而也可以经过再学习,通过对抗性条件作用加以矫正。

行为疗法应用于临床,在矫正恐怖症性变态等病态行为方面取得的成效,使这一模式经受了实践检验,获得支持,并对行为医学的兴起产生一定的影响。

2、社会学模式社会学模式强调社会因素对发生变态心理的作用,认为经济贫困、种族歧视、生活变更、社会压力等,都可能引起变态心理,而变态心理乃是社会病理学的反映。

跨文化精神病学的研究成果显示,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对变态心理的判断标准、患病率的统计分析、症状的表现形式以及预后的估计等,都可能存在差别。

例如,从社会利益的角度来看,人格障碍、性变态,瘾癖之类问题,都是破坏性的、属于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为社会所不容。

从医学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类人存在着心理变态,致于不能恰当地适应社会生活。

心理变态表现形式 心理变态的表现形式变态心理有多种表现形式,可根据不同的标准或其严重程度分类。

按心理过程或症状,可分为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人格障碍等。

心理症状在患者身上往往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由多种针状伴随出现并形成一定的综合征和症状群。

一幻觉-妄想综合征以幻觉和妄想伴随出现构成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二精神自动综合征意识清晰的情况下,出现假性幻觉、被动体验和各种妄想组成的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症。

三疑病综合症对自身健康过分的关注,患者相信自己患了某些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疾病,并对一些微不足道的症状和体征过分的夸张,而终日焦虑紧张。

四紧张综合征由木僵、蜡样卷曲、违拗、被动服从、刻板动作、刻板言语、模仿动作、模仿言语、作态和紧张兴奋等症状组成的一种综合征。

五情感综合症以情感增强或减弱主要表现。

分狂躁综合征和抑郁综合征。

六强迫状态由强迫观念、强迫情绪、和强迫动作构成的强迫症状群。

以上内容出自安徽大学出版社《变态心理学》刘新民主编的第四章。

心理变态诊断标准 编辑 播报 绿树 评定心理现象是否异常,有赖于制定明确的客观标准。

然而,心理的正常与异常之间的界限往往只是相对而言,不一定十分清楚,有时又可互相重叠。

一般说来,所谓异常至少有三方面的含义:首先从统计学方面考察:处于群体中常态曲线两个极端的个体处于异常;其次从个人生活史考察:常把个体当前的心理活动与以往的加以对比,看是否有异于寻常的改变,临床病史往往会反映出这类变化;最后从社会适应状况考察:可根据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缺陷的程度,分析其是否属于异常,患者的家属常常是以此为标准而要求治疗。

此外,在评定心理现象是否异常时,不可忽略参考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资料。

心理变态的定义或的诊断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标准,异常程度标准,不适程度标准,精神疾病标准以及适应不良程度标准。

文化相对主义标准的核心观点是没有普遍的标准或原则可以用来界定异常行为。

相反,异常行为只能相对于特定的文化标准而存在。

心理诊断只能以个体所在的群体文化规范为正常的标准,根据行为对社会规范的偏离来定义心理障碍和变态行为。

这个标准强调了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忽视了文化本身在历时态上的变化性。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梅尔维尔·赫斯科维奇认为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承认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并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

这一原则,不仅适应于大群体的文化之间,也应适应于小群体以及个体之间。

异常程度标准与文化相对主义标准密切相关,认为心理障碍或变态行为属于少见或出现频率低的行为。

这只是说明了大多数变态行为的一个表面特征,即行为存在于少数人身上。

但并不是所有少数行为都是变态行为,譬如同性恋行为本身(美国心理学会于1973年从公认的心理障碍列表中删除了同性恋(Spitzer,1981)。

中国也在新版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同性恋行为本身不一定是心理障碍。

);也不是任何多数行为一定是正常的,譬如群体癔症现象——对于这个特定的群体而言是大多数,但却是不正常的。

许多罕见的行为对个人和社会反而具有积极意义。

譬如我们不会认为钢琴大师的演奏属于变态行为。

很多人的一些爱好或行为也属于少数,但却是他们幸福的源泉,也不会伤害他人,更不是心理障碍或变态行为。

不适程度标准认为只有让人们遭受痛苦并想要摆脱的行为才属于变态。

也就是说,只有当行为给行为者造成了不适,并且行为者企望获得解脱时,这种行为才能被定义为变态行为。

如果一种行为违背了社会规范却没有给行为者造成不适,那么就不属于变态。

这一标准充分尊重了个体的自由意志和权利,强调主体内心冲突在诊断中的重要性,在尊重来访者的心理咨询中有着良好的诊断价值,但是明显不适合自知力丧失的精神病人以及肆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变态行为,如摩擦症。

同时,这一标准也应该与来访者由于思维逻辑上的错误所造成的对正常行为的错误认知所带来的不良痛苦体验相区别。

精神疾病标准认为只有由于心理疾病而诱发的行为才属于变态行为。

该标准暗示存在一个清晰可辨的生理过程,但是迄今为止,类似强迫症的变态行为尚无任何生理医学上的发现能够解释其是否存在生理病变。

适应不良程度标准认为给人造成肉体或情感伤害,妨碍人们日常生活,并/或表明他们已经脱离现实或不能控制其思想的行为才属于变态。

适应不良的行为应具有如下特征之一:给行为者造成生理上的伤害,如自残;给行为者带来情感上的痛苦或伤害,如强迫症者的欲罢不能;严重妨碍了行为者基本的日常生活,如极端恐怖症者闭门不出;表明行为者脱离了现实并无法控制自己的思想或行为,如强迫思维。

适应不良的程度在某些情况下依然要依赖咨询师对偏离社会规范的程度的主观判断以及他人或行为者对自己的感受的主观描述。

因此尽管适应不良程度标准获得了来自心理健康领域的最广泛的支持,但是我们始终不应忘记其主观性和模糊性。

心理咨询师在诊断过程中应尽量保持价值中立,并谨慎为之,心理学家大卫·罗森汉的鉴定影响研究指出了异常行为以及异常人鉴定存在的危险性。

[1]  心理变态矫治 编辑 播报 心理变态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矫正变态心理的基本方法。

由于各学派的理论观点不同,施治方法也各有所异。

言语和非言语的心理疗法均已被广泛用于各类变态心理患者;催眠疗法、暗示疗法、行为疗法等则各有其相应的适应症,只有选择恰当,才能获得显著的疗效。

心理变态躯体治疗 躯体治疗包括精神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生理治疗和外科治疗。

20世纪50年代初,精神药物问世之后,改变了以往对严重的行为碍障束手无策的状态。

精神药物对幻觉、妄想等表现的精神病性障碍以及躁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情感障碍,都有显著治疗效果。

30年代开始使用的胰岛素治疗,已为精神药物所取代,电休克治疗几乎极少应用;对一些严重的难以治愈的变态心理,也很少使用对症性精神外科治疗。

此外,包括心理治疗、躯体治疗、工作治疗、文娱治疗的综合性疗法,效果显著,被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所重视和采用。

心理变态预防变态心理 预防变态心理的产生是变态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变态心理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十分复杂,这就要求各个方面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另外,还应当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及时干预各种心理危机,这对于预防对紧张刺激产生不良适应甚至引起自杀,以及预防婚姻和家庭的破裂,减少心理社会因素的有害作用等,都是十分有益的。

一般心理变态者在不发作时与常人无异。

心理变态通常是因为心理扭曲而形成的(或精神分裂)。

最明显一个案例,2006年一群不良少年敲诈勒索一名少年。

这名少年被敲诈之后心理很不平衡。

心理严重的扭曲后,这名少年最终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心理变态研究意义 编辑 播报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从异常与正常的对照中更加清楚地揭示人的心理本质,即揭示心理现象对于大脑的依赖关系,以及对于客观现实的依赖关系。

变态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包括实验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术为基础,它的研究成果又可为普通心理学开辟新的工作领域,提炼新的研究课题,从而充实、丰富普通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与医学心理学的其他分支交叉渗透,互为补充。

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既有紧密联系,又各有不同的任务和课题。

精神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以变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直接服务于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其临床资料和实践成果又可丰富变态心理学的内容,验证变态心理学的理论和假说。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

立即前往>> 分享你的世界 查看更多 生活中缺乏这种情绪的人,往往更容易伤害别人。

一定要警惕! 有一种对人们的行为有着重要约束作用的情绪,一旦一个人缺乏这种情绪,就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这种情绪就是恐惧。

知我心理学 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 隐藏在我们身边的心理变态者,有哪些特征? 在人群中,大概有1%的人是心理变态者,其中男性占据多数。

生活中的心理变态者,会有着什么样的表现?我们又该如何保护自己,识别出这些隐藏在身边的恶魔? 知我心理学 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 心理学:如果出现这两大迹象,说明你正在和潜在的心理变态交往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很多事情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够说清楚的,一定要在交往的过程当中通过自己的感知能力去判断对方是否让自己感到不适。

心理学神奇小小 优质创作者 别点。

可能会发现自己是变态——多项心理学研究表明,精神变态或许真的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辨别!请大家擦亮小眼睛,跟着“老师”一起一探究竟。

简单心理 北京竹间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资料 1.    ①《变态心理学与心理治疗(第三版)》【美】苏珊·诺伦-霍克西玛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第一版 图集 心理变态的概述图(1张) V百科往期回顾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次 编辑次数:46次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 木易弦音 (2022-08-08) 1 简史 2 内容 原因 分类 表现形式 3 诊断标准 4 矫治 心理治疗 躯体治疗 预防变态心理 5 研究意义 为您推荐广告 搜索发现 新手上路 成长任务 编辑入门 编辑规则 本人编辑 我有疑问 内容质疑 在线客服 官方贴吧 意见反馈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 未通过词条申诉 投诉侵权信息 封禁查询与解封 ©2022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1号 进入词条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播报 编辑 讨论  收藏 赞 登录 扫码下载百科APP 领取50财富值奖励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选择朗读音色 00:00 00:00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