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的起源,我們從來都看不清 - sa123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蝙蝠俠》中的小丑,其身世據說是為懷孕的妻子賺錢而淪為街頭賣藝者,而後因為一次意外被一種化學物質所毀容。

(請注意,漫畫和電影個版本有不同的背景)。

作者|呂非熊,UCL畢業,青年編劇、影評人 小丑的誕生,要追溯到1940年代DC漫畫公司的《蝙蝠俠》。

他是一個極度理智和極致瘋狂的混合體,會為了自己的樂趣殺人,會讓受害者掛著笑臉死去,這樣的形象和特徵就此奠定了小丑的作案手法和基本個性。

也因此,讓小丑成為了電影史上最為著名的犯罪分子和反派形象,和蝙蝠俠、超人和蜘蛛俠一起被並列為四個最受觀眾歡迎的漫畫人物。

一介反派,與超級英雄齊驅,可見其人格魅力影響深遠。

他是惡棍,可卻揹負一種哲人的悲劇氣質,他如地痞,卻總能不斷說出一些箴言。

它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道邏輯命題與道德困境——主角是否應該殺了小丑,以來拯救多數人呢? 彷彿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小丑的形象就被髮揚光大了。

莎士比亞保留了滑稽劇中小丑作為純粹的笑料製造者這種“定型化”的角色,創新了另一種作為“智者”的小丑角色。

表面上抽科打諢、裝瘋賣傻,但一些真理卻經常藉著小丑的口中道出。

他是超脫於世俗社會的道德之外的存在。

在《蝙蝠俠》中的小丑,其身世據說是為懷孕的妻子賺錢而淪為街頭賣藝者,而後因為一次意外被一種化學物質所毀容。

(請注意,漫畫和電影個版本有不同的背景)。

這個前史背景借用了雨果《笑面人》的笑面人形象,從小被人販子毀容從而逼迫他進行街頭賣藝的工作。

可不同的是,雨果小說的笑面人在宮廷爭執陰謀的對立面,代表著正義的象徽。

而到了DC裡面的小丑,則變成了與恐怖和兇殺聯絡在一起的角色,成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反派。

於是,當清晰的善惡界限被模糊化,那張笑容背後的苦難和悲劇,是一種嘲弄和諷刺的姿態,威脅著強權所聲張的正義。

歷史上將小丑和復仇與謀殺聯絡起來的要數愛倫·坡的《跳蛙》。

在16世紀中葉宮廷故事的文本里,這個叫跳蛙的小丑本身的“正義”是一種辯證。

他的報復,是一種善念,可他的善意又蘊含在惡行之中。

小丑弱小,能力不夠,所以他只能用謊言和詭計來反抗強權,而這條路是隱蔽、微小且十分曲折。

他是活在殘酷世界裡被迫桎梏的存在。

DC宇宙裡的小丑,從漫畫到動畫到電影,數不勝數。

在1951年的偵探漫畫裡,他是為了躲避蝙蝠俠的追擊,才因此掉到化學工廠的藥劑中,面板因此變白,頭髮變成綠色,臉上掛著詭異的笑容。

在1985年的《致命玩笑》(KillingJoke)裡,他有了身份,是一個工程師。

還有了夢想,想要成為單口相聲家。

為了夢想,他大膽辭職,可不是很成功,唯獨她的妻子支援她。

妻子懷孕,他鋌而走險,戴上了紅頭套去搶劫化學工廠。

可計劃出錯作案夥伴近乎全軍覆滅,加上作案之前震驚得知妻子和腹中孩子遭遇了意外,雙重打擊讓他變成一個瘋狂的小丑。

而在早期的連載裡,小丑是有名字的。

他叫傑克,是天生的壞人天才,以偷東西而活,以調戲著一個打工的醫學系女服務生為樂。

在一次調戲被蝙蝠俠阻止而未果後,傑克開始對蝙蝠俠痴迷。

為了引起他的注意,傑克準備去傷害高譚市富豪的女友。

此舉成功地引來了蝙蝠俠,可也讓傑克的臉上永遠的留下了一個看似笑臉的疤痕。

同時,幫派份子把他帶去了化學工廠折磨他,傑克在逃亡的途中,被子彈射穿的化學藥劑儲存槽沾染,變成了小丑。

同樣的漫畫正史世界裡,在原子俠(Atom)看到的小丑回憶片段裡,小丑小時候殘忍地殺害了小動物,被父母發現後就被小丑活活燒死。

到了New52的主世界,小丑的起源是紅頭套的幫派首領,但他並非被迫犯案,也不是脫口秀藝人。

只不過,他所率領的幫派每個人都帶著紅頭套罷了。

來到電影的世界,最為經典的要數蒂姆·波頓的《蝙蝠俠》。

在這個世界觀裡,小丑跟殺死蝙蝠俠的父母為同一人,而變成小丑的起源仍是掉落化學藥劑裡。

傑克‧納皮爾的名字,就是這裡來的,也是推測出來或許是最真實的小丑名字。

在DCAU(DC動畫宇宙)的蝙蝠俠作品裡,小丑的起源就有點致敬波頓這部《蝙蝠俠》的意味,因為有暗示他的名字就是傑克‧納皮爾。

但在正義聯盟的故事中,傑克這個名字卻被當做眾多假名中用的比較多的一個暱稱。

而在未來蝙蝠俠的補充漫畫裡,還有一種推測是小丑可能在出道前把自己過去的紀錄全盤洗掉,然後再殺掉這些人,所以才沒人知道他的真實身份。

小丑最為光輝的時刻是在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世界觀中。

這裡的他凝聚了好幾種起源,以漫畫裡提到的小丑喜歡瞎編故事的設定為基礎,衍生出其背景和經歷都跟妻子或者父親有關,但唯一沒有參考的是沾染化學藥劑這個設定。

值得一提的是,諾蘭鏡頭下的小丑極度崇尚秩序混亂,這就跟當時美國社會的體制有關係,在80年代的故事背景下,彷彿在隱喻著一種極端諷刺的“讓美國重新偉大”。

提到小丑,也不能忽略《哥譚》這部劇集。

要知道,這是前後衍生出三個小丑起源的經典劇集。

女老大俱樂部裡的脫口秀表演者,這是致敬小丑可能為脫口秀藝人的設定; 馬戲團小男孩的母親被殺害,最終揭開他就是兇手,而其中有精神病問題,還會瘋狂地大笑,就是致敬漫畫與諾蘭電影裡小丑起源可能跟他父母有關的設定; 一個搶劫團伙,只要戴上紅頭套最後一定會死於非命,最後一個金髮男孩撿到這頭罩,暗示著他往後可能是小丑的留白,則是致敬小丑跟紅頭套關連的設定。

所有這些提及小丑過去的故事,有些完全互相矛盾,有些模糊碎片拼不成一個完整的起源,但正是這些不確定性,彷彿在暗示,每一個小丑的起源故事,都不過是小丑憑藉一些想起來的記憶,配合著現在發生的故事,隨便亂編的。

而當然,各個小丑的特點,也取決於特定時代思潮的意涵,不同的載體呈現,以及每個導演和主演對這個瘋子的詮釋。

至於為何高譚會有三種起源,或許就是參考漫畫小丑起源的最基本精神“多種說法”,而以上所有提到的起源,全都以致命玩笑小丑的論點為基礎——只要糟糕的一天,大家都有可能變成小丑。

研究小丑,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發現——所有的小丑總是有超強的抗擊打能力,可究竟瘋狂是遮蔽了他的痛覺,還是真的賦予了他某種超人體質,這個在以往所有的小丑影視作品裡都很少得到解釋。

好友@方君說,他覺得小丑很像古龍小說的主角,最接近的武俠角色應該是笑傲江湖的東方不敗。

你看他無論是人設,戰鬥力,還是人氣,一出場就是頂級高手,即使交代來歷,也是某種反人性的途徑,根本不現實。

畢竟,所有交代他變成小丑的電影,都像缺失了很重要的一環,變得傳奇化了。

蝙蝠俠,雙面人,貓女,他們的起源都是可信的。

可唯獨小丑,有這麼多作品解釋提及過他的起源,但完全不足以解釋他現在的狀態。

而在最新的威尼斯金獅獎《Joker》裡,很多海外影評人高度讚揚說這部電影全新詮釋了小丑,亦重新定義了小丑。

因為在這裡,亞瑟只是個普通人,甚至是個社會底層的Loser。

而小丑是罪犯的精神領袖,必須有超強的人格魅力。

於是,亞瑟在變成小丑之前,給予了他因為家暴變成了精神病的前史和緣由,而這也是“社會造就了毒瘤”的另一種變體。

但儘管這次的《Joker》拍了2小時起源,其實依舊沒有全部解釋通透。

除卻認知了他行兇的契機,目睹了他自我坦白的瘋狂之外,很多影響他性格成因、行為目的和價值觀世界觀的元素也還跟以前一樣,是霧裡看花。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部《Joker》成就了一個更好更完整且更為立體生動帶著靈魂的小丑。

因為這部《Joker》的留白,我們對小丑的迷戀更加深了。

他總是顯得跟身邊的世界格格不入,讓人好奇,讓人心疼,也更讓人瘋狂去研究。

也因為這樣的獨特性,使得每部有小丑的電影,這個角色本身會總是跟電影的整體氛圍相牴觸的。

你看蒂姆伯頓版的小丑,就是借鑑了美國大蕭條時代的犯罪大亨,但他用很土的武器搞定蝙蝠俠的高科技飛機,就將這種對比高度突出化,彷彿他有某種開掛般的神助。

那時候的小丑少了一份黑暗,多了一份喜感,身上還有大量的致命整人道具,如會噴硫酸的襟花、放出高壓電的手套等。

這樣在歡笑中隱藏殺機的他,與代表正義的黑夜之神蝙蝠俠形成強烈對比。

又看黑暗騎士裡,雙面人對應著的是屬於絕望的基調,信念破滅之後黑化,荒誕卻幽暗。

可他的手段都是寫實的,陰沉到底,深邃無盡,而小丑就完全超脫那個寫實的世界觀,幾乎就像有某種超能力一樣,既有近乎精神病般的瘋狂,又不失身為高智慧罪犯的冷靜聰明,處處將蝙蝠俠算計迫至絕境。

再看最新的這部《Joker》裡,亞瑟是一個有強烈妄想症的社會邊緣人。

因為這個精神疾病的屬性,使得整部電影的後半段都可以做多重解讀。

當把不同段落以幻想和真實做區隔,所有情節都有了多種走向,而電影也確實安排了一些細節來支撐不同的解讀,男主出神入化的表演也足以為這些解讀提供說服力。

所以很多人不知道為何自己會有刷很多次《Joker》的慾望,其實大家的潛意識裡,是想看看另一個不同的故事——比如在激烈的動作對抗時候的那種殘酷的詩意盎然,比如舞蹈般的過場和近乎旁白的臺詞銜接,有時感到同情,有時覺得不過癮,有時非常宣洩,有時感到麻木……不知不覺,所有有小丑的電影,這種對比都成為了一種很迷人的特質。

所以,翻來覆去,目前為止,我們尚還不知道小丑的起源故事,但這彷彿絲毫沒有影響這個角色的立體生動與吸引人的高度深度與廣度。

小丑形象,表面上是一個單純的反派角色,或者一個推動劇情進展的結構性因素,可實際上他這個角色本身,便具有強烈吸引力的色彩,與深度化的引導性意義。

他的存在,是為了將我們內在的道德困境具象化,擾亂我們對一切肯定的確定性,從而迫使我們思考道德和秩序的命題。

或許,在小丑的自然對立面上的蝙蝠俠,代表著的是一種帶著面具的人,代表著意識形態的謊言。

而小丑,他的臉就是面具,面具就是臉。

在《Joker》裡,亞瑟一直在追求真相,最初的他沒有任何行動的動機,卻總是在自己的背景、身份和過去等問題上顧左右而言他,這是對他任何意識形態的抗拒,也是對標籤化階層固定化的不滿與憤懣。

或許,從始至終,小丑的有趣度,就在於他的未知,在於他的映象,在於他像極了我們某一時刻的自己。

不然,何以我們站在某種意識形態背後,何以指望它們幫我們代言,而這個時候,我們就成了真正戴上面具的人。

而同樣,另一個時候的我們,再看到小丑那張被化學毒液所扭曲的臉龐的時候,我們所看到的真理,其實是看到自己才是那個戴著面具的人。

他的起源不在於他的妝容,在於面具下的悲愴——像極了人生低谷時的我們。

Putonahappyface。

Smile。

相關文章 Copyright©2022|Poweredbysa123.cc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