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定語後置、賓語前置等句型怎麼學習和判別? - GetIt01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還是高中生,對古文很趕興趣文言文之倒裝句在文言文中倒裝句主要有下面幾種情況:一、賓語前置(賓語置於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二、定語... 標籤:文言文 文言文中的定語後置、賓語前置等句型怎麼學習和判別? 12-06 還是高中生,對古文很趕興趣 文言文之倒裝句在文言文中倒裝句主要有下面幾種情況:一、賓語前置(賓語置於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二、定語後置(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三、主謂倒裝(謂語前置或主語後置) 四、狀語後置(也稱作介賓短語後置,狀語處在動詞謂語之後)一、賓語前置在文言文的正常語序中,賓語一般位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一)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常見疑問代詞有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作賓語,賓語一般要前置。

具體例句:①大王來何操?(大王來操何)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③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吾與誰歸)④夫晉,何厭之有?(夫晉,有何厭)⑤沛公安在?(沛公在安)⑥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何陋。

「之」,賓語前置標誌) 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1. 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2. 代詞作賓語。

具體例句: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②三歲貫汝,莫我肯顧。

(莫肯顧我)③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我無詐爾,爾無虞我)④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時人莫許之) ⑤先生……肩舉驢上,而狼未之知也。

(而狼未知之也)⑥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忌不信自) (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

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沒有什麼實在意義。

用「之」「之為」或「是」將賓語前置,用這種賓語前置的格式時,還可以在賓語之前加上「唯(惟)」,構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強調賓語的作用就更大。

具體例句:①日居月諸,下土是冒。

(日居月諸,冒下土——日月曾經照臨,陽光離去後露出了這片赤裸的土地)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

(憂群臣)③率師以來,唯敵是求。

(唯求敵)④余雖與晉出入,余唯利是視。

(余唯視利)⑤父母唯其疾之憂。

(唯其疾之憂唯其疾之憂)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讀,不解惑) ⑦惟弈秋之為聽。

(惟聽弈秋)⑧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惟輔德)⑨唯利是圖。

(唯圖利)⑩唯吾馬首是瞻。

(唯瞻吾馬首)⑾孜孜焉唯進修是急。

(唯急進修——只急迫地進德修業) (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

具體例句:①不然,籍何以至此?(籍以何至此)②全石以為底。

(以全石為底)③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長安君以何自托於趙)④夜以繼日。

(以夜繼日) ~~~~~~~~~~~~~~~~~~~~~~~20160928~~~~~~~~~~~~~~~~~~~~~~~~~~~~~~~~~二、定語後置 在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或者使語氣更加流暢,,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並用「者」結句,形成「中心詞+後置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的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語後置只限於表示修飾關係的句子,表領屬關係的定語則不後置。

定語後置有下面四種情況:(一)中心語+定語+者具體例句:①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求可使報秦者人)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

(村中好事者少年)③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遂率荷擔者子孫三夫)④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者太子及賓客)⑤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燒溺死者人馬甚眾)⑥亦雁盪具體而微者。

(亦具體而微者雁盪)⑦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簫者客) ⑧人馬凍死者相望。

(凍死者人馬相望)⑨當其時,巫行視小家女好者。

(當其時,巫行視小家好者女)⑩楚人有涉江者(有涉江者楚人)(二) 中心語+之+定語,「之」是定語後置的標誌。

具體例句: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蚓無利爪牙,強筋骨)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居高廟堂則憂其民,處遠江湖則憂其君)③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大四海,有幾人歟?)④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

(帶陸離長鋏,冠崔嵬切雲——佩著長長的寶劍,戴著高高的切雲帽)(三) 中心語+之(而)+定語+者,「之」是定語後置的標誌。

具體例句:①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鏗然有聲石,所在皆是也)②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③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千里馬)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能面刺寡人之過者群臣吏民,受上賞)⑤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

(附操者荊州之民)⑥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而能不易其志者縉紳)⑦國之孺子之游者。

(國之游者孺子)⑧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 (四) 用數量詞作定語時,數量詞大多數放在中心詞的後面。

具體例句:①吏二縛一人詣王。

(二吏二縛一人詣王)②嘗貽余核舟一。

(嘗貽餘一核舟)③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遂率荷擔者三夫子孫)④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

(一雙白璧一雙玉斗)⑤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

(比至陳,六七百乘車,千餘騎,數萬卒)⑥一食或盡粟一石。

(一食或盡一石粟)~~~~~~~~~~~~~~~~~~~~~~~20160930~~~~~~~~~~~~~~~~~~~~~~~~~~~~~~~~~~三、主謂倒裝 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1.疑問句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賓語前置)2.感嘆句①美哉,我少年中國!(我少年中國,美哉!)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③美哉室!(室美哉!)④大哉,堯之為君也!(堯之為君也,大哉!)3.為了滿足舊詩詞合韻律,不得不為之。

①灼灼其華。

(其華灼灼)②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竹喧浣女歸,蓮動漁舟下。

)固定句式總結: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構,或者凝固結構。

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久不變。

它的分類可按表達語氣的種類分為四種: 第一種:表陳述語氣常用的有:有以(有......用來)、無以(沒有......用來)、有所(有.....的)、無所(沒有......的)、比及(等到......的時候)、為......所。

第二種:表疑問語氣常用的有:奈何(怎麼辦)、何如(怎麼樣)、如......休(把......怎麼樣)、得無......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種:表感嘆語氣常用的有:何其(多麼)、一何(何等、多麼)、何......之(怎麼......這樣啊)等。

第四種:表反問語氣常用的有:無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嗎)、得無......乎(難道......嗎)、孰與、孰若(跟......相......)何......為(為什麼......呢~~~~~~~~~~~~~~~~~~~~~~~20161004~~~~~~~~~~~~~~~~~~~~~~~~~~~~~~~~~~四、狀語後置介詞結構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句中一般作狀語。

介賓短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1.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

具體例句:①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

(請奉命於孫將軍求救)②貧者語於富者曰……(貧者於富者語曰)③公與之乘,戰於長勺。

(於長勺戰)④以勇氣聞於諸侯。

(以勇氣於諸侯聞)⑤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此所謂於朝廷戰勝)⑥故燕王欲結於君。

(故燕王欲於君結)⑦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臣頭今與璧俱於柱碎矣)⑧設九賓於廷(於廷設九賓)⑨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趙豈敢留璧而於大王得罪乎?)⑩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青於藍取之,而於藍青)⑾李氏子蟠,......不拘於時,學於余。

(不於時拘,於余學。

)⑿魏惠王兵數破於齊秦,國內空。

(魏惠王兵數於齊秦破,國內空。

)⒀且立石於其墓之門(且於其墓之門立石)⒁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至於負者於途歌,行者於樹休。

)2.用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也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在今譯時,一般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

具體例句:①形似酒樽,飾以山龜鳥獸之形。

(以山龜鳥獸之形飾)②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③何不試之以足。

(何不以足試之)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以桑樹之)⑤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以尉首祭)⑥掭以尖草。

(以尖草掭)⑦覆之以掌。

(以掌覆之)⑧咨臣以當世之事。

(以當世之事咨臣)⑨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

(雖以嚴刑董之,以威怒振之)1.用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乎」通「於」。

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乎」字結構或作狀語,或作補語。

具體例句: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聞道也固乎吾先)②名垂乎後世。

(乎後世名垂)③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君子博學而日乎己參省)~~~~~~~~~~~~~~~~~~~~~~~20161005~~~~~~~~~~~~~~~~~~~~~~~~~~~~~~~~~~~~~~~~~~~~~~~~~~~~~~~~~~~~陸續更新,整理自網路~~~~~~~~~~~~~~~~~~~~~~~~~~~~~ 謝邀。

我本身對古文造詣不精,如有任何問題歡迎批評指正,謝謝。

題主在問題中寫了「等」,那麼我就假設題主想要詢問關於老師們常說的特殊句式的學習和判別。

題目中的「定語後置」「賓語前置」,都籠統地歸屬於特殊句式中的倒裝句。

我將在這個小回答中解釋: 什麼是特殊句式 爲什麼會有特殊句式 常見的特殊句式的類別和特點 如何學習這些特殊句式 其中識別沒啥可說的,因爲你會翻譯,覺得和現代漢語不一樣,那就是特殊了……(槽點滿滿,不過還真是這樣)-:)我想提醒題主,題目中的「句型」指句子的結構,如並列句等,而「句式」才是倒裝句、判斷句等。

閱讀本答案希望大家能一段一段讀,因爲我喜歡寫流水帳,語言組織能力也不好……============什麼是特殊句型============特殊,詞典解釋爲「不同於一般,與別的事物不相同,罕見,奇怪,怪僻」。

我們更關心裡面所說的「不同於一般」、「罕見」。

那麼特殊句型,就是「奇怪、罕見、不同一般的句型」。

在中學沒有詳細講授文言文的語法,故而以現代漢語爲基礎說這是「特殊句型」自然是無可厚非。

但我想說的是,在文言文語法體系裡面,沒有什麼特殊句型,他們都是符合語法的正確說法。

因爲我不想在這樣面向高中生的回答下扯太多語法體系的事兒,所以咱就直接借用中學的語法術語啦!================爲什麼會有特殊句式================有這樣一種說法,「語言反映的是人的思考」[1],即語言是在一個民族的思維模式上建立的。

我並不想在這裡討論這說法到底對不對,但這句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語言先於語法(不討論人造語言),即人先說出語言,才有語法。

這些特殊句型,若依據上面那種說法,則反映的是中國古人的思維模式,你無需關心他到底有多怪,反正他是對的——他是符合大多數古人的說話習慣的,也就是說,符合語法。

================常見特殊句式的類別================以一般的學校語法分類,特殊句式包括五大類: 判斷句 被動句 省略句 倒裝句 固定格式(或稱固定句型、固定句式、慣用型,不管他了) 但是不知道大家在學習時有沒有疑惑過,爲什麼那麼常見的「判斷句」「被動句」都可以算作「特殊」句式呢?特殊不是「詭異」「奇葩」「少見」的意思嗎?好吧,我只好腹黑地猜一下,老師們可能覺得文言中判斷句不常用「是」,被動句不常用「被」,和現代漢語不太一樣,所以劃入特殊這個大筐子裏。

不過咱們還是簡單談一談吧。

================常見特殊句式的特點================判斷句:者也。

一般認爲「也」是判斷語氣詞,因此是可有可無的,這個沒錯。

但是說「者」和「也」一塊兒是判斷句標誌那就錯了。

(我個人認爲「者」是用來提示主題或者提示主語的)請看《爾雅》中一句話:「蒮,山韭。

」意思是:蒮這個玩意兒呢,是山裡面的韭菜。

你瞧,什麼都沒有吧。

判斷句有的有「者」,有的有「也」,有的都有,有的都沒有,都是判斷句。

不過判斷句大殺器只有三個字:斷好句。

被動句:這個學校裏講得應該很清楚,不再贅述。

省略句:亂象叢生,下面專門討論。

倒裝句:亂七八糟,而且題主也更關心這個,下面專門討論。

固定格式:不討論。

簡單說還是符合文言語法,只是拆開分析太累了,合起來方便易於教學。

========預備工作========首先你得區分詞性和詞在句子中的作用。

詞性指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句子的成分才是主謂賓定狀補。

很多老師常常講課時候混爲一談,雖然易於教學,但不利於深入學習。

其次需要知道主語、主體、主題。

漢語是一門主題優先語言,在下面講解時會遇到這些概念。

關於句型,我想簡單提一下我自己的看法,不知道前人有沒有這樣想的。

[2]一個文言簡單句是這樣組織的: 主題謂語1...謂語n 其中謂語的主語,可以是主題,也可以是附加的,但一定在謂語的其他部分之前。

謂語的賓語按照語法,可以安排在主語之後、動詞之前,也可以按照一般語序安排在動詞之後。

用例如:馬,蹄可以踐霜雪……(《莊子》)其中「馬」是主題,「蹄」是主語,「霜雪」是賓語,「踐」是謂語動詞。

======倒裝句======好了,看了上面一大堆廢話,下面才是題主想要的吧!倒裝句按照學校語法,是這樣分的: 疑問句和否定句的賓語 定語後置 數詞後置 一些特殊的詞,如「自」 用於強調的倒裝,因爲這是真正的特殊情況,所以這裡不討論 疑問句和否定語的賓語倒裝,乃是正確的語法。

簡單總結以下,就是這樣: 疑問詞(包括副詞、代詞)作賓語,放在主語之後、動詞之前。

例:何加於我?何陋之有?汝安在? 否定句中代詞在主語之後、動詞之前。

例:我不之好(hao4)、責無旁貸(旁:代詞)。

例外:《黍離》「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定語後置,我看作一種補充說明的情況。

有人給我說漢語沒有從句真不好,我就會回答明明有,試看: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翻譯成英語:Taiziandguestswhoknowit你看這不就是賓語從句嗎?如果英語不是很差,應該能很快玩上手。

老師們還是一板一眼地說這是定語後置。

還有一種所謂的定語後置,就是加個「之」,比如說《勸學》有「蚓無爪牙之利」的「利」。

當然,按照我自己的這個語法,解釋它倒也不難,但爲了考試,還是按照學校語法來吧。

數詞後置,這個方面我也不是很明白,識別很容易,看懂很容易,但還是不知道什麼情況該用、什麼情況不該用。

就我目前所看到的例子,作補語一般在後。

自,是自指代詞,作賓語永遠在動詞之前。

不管是不是否定句,永遠!此用法也延續到了現在。

「自殺」說成「殺自」你肯定覺得怪怪的,「殺己」就覺得能接受了。

======省略句======按照學校語法,省略句一般有如下幾種(摘自百度百科): 主語省略 謂語省略 賓語省略 兼語省略 介詞省略 分句省略 這其中謂語省略、分句省略就不講了吧,很沒意思的推斷而已。

主語省略有的時候會引起爭論,爲什麼呢?因爲學校語法不講主題啊!看課文《惠子相梁》「於是鴟得腐鼠,鵷雛過之,仰而視之曰:『嚇!』」這裡有很多謂語,其中的「仰而視之」是誰呢?老師們一般會用邏輯推理給大家推出這個是鴟鳥,當然,這是沒必要的,有語感的話讀過去就知道這是誰了(當時老師問誰仰視,我還奇怪爲什麼要問這個問題呢)。

如何用語法分析呢?「鴟」在此是主題,「得」的主語同於主題故省略,而「過」是這句中的一個謂語,主語不同於主題,因此添加了「鴟」,這是真正的主語,他只可能管這一個謂語,後一個謂語的主語又同於主題,因此省略。

是不是很簡單呢?上面的話看起來繞口,實際上不難理解。

其他的主語省略此處不再講了。

賓語省略,常見的是「之」。

我主張古漢語存在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因此「之」的省略確實是不得了的大事件。

根據上面的「一切都能分析」的精神,簡單認爲這是特殊情況是很懶的(除非古人寫錯字)。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權起更衣,肅追(之)於宇下。

」這裡的主題是孫權,「起更衣」是一個謂語,其主語同主題故省略,「追」是另外一個謂語,其主語是「肅」,賓語是「孫權」,同主題故省略。

但是請注意,我並不認爲「與(之)」「以(之)」是主題的承前省略,我覺得是這些用法用得多,衍生出的新用法而已。

否定句中,「之」因爲前置與「不」結合,形成了「弗」(沒錯,「弗」=「不之」),這個區分在很早之前和很晚之後都沒有,因爲他們都搞不清楚區別了,而很早之前還沒有這個區分呢!因此「之」常常會在否定句中找不到蹤影。

把「不之怠」寫作「不怠」「弗怠」皆可,寫作「弗之怠」算什麼玩意兒呢。

兼語省略,如使令動詞後的「之」常常省略。

我個人認爲這是演化的新用法,是真·省略。

介詞省略,「於」和「以」的省略。

我個人認爲這是上古名詞工具格、位置格的殘留,爲了防止歧義,寫出來,當沒有歧義時則省略,後來漸漸地演化成了虛詞後,這段歷史就不爲人知了(大霧)。

========參考文獻========[0]以上所有聲稱「學校語法」的,基本都出自學校授課,部分有網路補充。

[1]張滿勝,《英語語法新思維》[2]箛竹語,我的以文言文語法爲基礎的、實驗性質的人造語言,裡面有我的一點關於文言語法的想法,因爲我沒法寫專欄以文言角度詳述,因此只好在這裡外鏈一下,抱歉![3]康瑞琮,《古代漢語語法》,這是一本學校語法的好書,適合中學生閱讀,例句豐富,講解也很詳細。

實際上,如果能有一定量的詞彙積累和一定的語法知識,要寫出個沒有文法錯誤的文言文還是不難的,畢竟我們有漢語天賦嘛!可惜現在市面上還沒有給文言文用的字典,詳細解釋字的用法,真遺憾吶!以上回答,以CC-BY-SA協議傳播,謝謝! 這些都是相當現代漢語而言的,先弄明白現代漢語中的主謂賓定狀補的順序,再看古文的,很容易發現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學校不用教英語的方法教文言文?※《後出師表》的作者,是不是諸葛亮?※中國古文中有哪些中二的句子?※有哪些文言文散文你覺得是不容錯過的?※萌生出文言文和白話文兩種書面語表達方式的現象是中國獨有的嗎?在其他國家有沒有類似情況?為什麼? TAG:文言文| 一點新知 GetIt0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