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20年初在東京的台灣留學生成立的「新民會」,在蔡惠如、林獻堂的支持下,創刊《台灣青年》雜誌,後改名《台灣》,但其發行量終究有限。

到了1923年(大正12年),民族 ... 台灣民報 台灣民報   1920年初在東京的台灣留學生成立的「新民會」,在蔡惠如、林獻堂的支持下,創刊《台灣青年》雜誌,後改名《台灣》,但其發行量終究有限。

到了1923年(大正12年),民族運動上的有志之士有感於台灣人需要一個屬於台灣人的言論機關,因此,繼而創刊《台灣民報》。

1923年4月15日,《台灣民報》在東京創刊,原先是半月刊,後改為旬刊。

,再改為週刊(每星期日出刊)。

到了l927年8月1日起,開始遷入台灣發行,仍以週刊出現。

1930年(昭和5年)3月,為了進一步替發行日刊做準備,乃增資改組,並易名為《台灣新民報》。

  這個台灣民眾的言論機關,扮演著批評時政、傳遞民瘼、介紹新知、提昇文化的角色。

自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以來的台灣各種政冶、社會運動,包括文化啟蒙運動、學生運動、農民運動、勞工運動、婦女運動,無不受到《台灣民報》的熱烈支持與鼓吹。

所以《台灣民報》被譽為「台灣人唯一言論機關」「台灣人唯一的喉舌」而它對新文藝的鼓吹,是台灣新文學創作的重要園地,為台灣新文學運動史留下了第一手的史料﹔另外《台灣民報》對新知識、新思想的介紹,反應了那個世代台灣知識份子的世界觀。

它也經常報導當時中國的政情,中國的軍閥如何混戰,蔣介石與汪精衛如何鬥法……等。

所以,《台灣民報》也提供了中國近代史的珍貴史料。

  這樣做為台灣人喉舌的《台灣民報》必然引起日政當局的注目,壓力也隨時而來,日本人透過新聞檢查制度,來箝制《台灣民報》。

1937年6月1日,《台灣新民報》被迫廢止漢文版。

中日戰爭爆發後,所受壓力更大,到1941年2月,在時局壓力下,風聞日本政府將合併《台灣新民報》,常務董事兼總經理羅萬陣、主筆兼編輯局長林呈祿決定讓步,乃將《台灣新民報》改名《興南新聞》,以避免遭合併之風險,但言論風格已大不如前。

同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戰況日漸吃緊。

1944年4月,日本政府由東京派遣新聞要員來台,將台灣全境較有規模的6家報紙合併。

這六家報紙是《興南新聞》、《台灣日日新報》(台北)、《台灣新聞》(台中)、《台灣日報》(台南)、《東台灣新聞》(花蓮)、《高雄新報》(高雄)。

合併之後,名叫《台灣新報》。

大戰結束後,《台灣新報》由中國國民政府接收,改名叫做《台灣新生報》。

雖曰「新生」,然而當年《台灣民報》時代為台灣人喉舌的風發意氣,已不復存在。

"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