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還年輕,怎麼可能有失智症? - 天下雜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易怒、飆罵家人;出現幻聽、幻覺;或亂拿東西、重複發問、處理金錢能力變差、時常跌倒等,都是失智症會有的多元症狀。

因為失智症是大腦的疾病,當受侵害的 ... 回首頁 English 免費訂閱電子報 天下APP免費下載 搜尋 頻道分類 財經 理財五角課 貿易戰 財經焦點 財經週報 投資理財 產業 製造 服務 金融 科技 國際 國際週報 兩岸四地 東南亞 亞洲 歐洲 美洲 非洲 紐澳 管理 管理 行銷 創新創業 人才 職場競爭力 環境 永續發展 氣候變遷 環境 能源 教育 教育趨勢 創新教育 親子教養 人物 大師觀點 CEO觀點 人物特寫 政治社會 政治 政策 社會現場 調查排行 2000大調查 兩岸三地1000大 快速成長企業100強 天下永續公民獎 標竿企業 金牌服務業調查 縣市調查 2000大調查資料庫 健康關係 健康醫療 兩性關係 心靈成長 時尚品味 時尚精品 旅行 設計 藝文 影視 運動生活 運動 生活 重磅外媒 經濟學人 BBCNews中文 日經中文 德國之聲 路透社 專欄作者 多媒體 數位專輯 互動專題 深度專題 品牌專區 數據圖表 資料新聞 數字說話 圖表動畫 調查報導 聽天下 重磅封面 財經週報 國際聚焦 天下好讀 記者開講 好主管的12樣禮物 創新突圍軍師 四端看天下 大數據,熱品牌 天下書房 天下影音 雜誌 策展 Fast100 傳承接班 創新突圍 數位轉型 經營管理 永續責任 Fast100 Off學 風格 文化 旅行 美食 特色頻道 未來城市@天下 [email protected]天下 獨立評論@天下 創新學院 天下學習 我讀網 換日線 天下影音 微笑台灣 粉絲專頁 官方instagram 官方Line 本日必看 搭捷運、剩飯必打包 94歲「石化業愛迪生」林書鴻,賠錢也要做的事 健康關係 健康醫療 明明還年輕,怎麼可能有失智症? 「醫師,可是他還年輕,怎麼可能有失智症?」當醫師向病人說出診斷結果,診間的病人或家屬,不免感到驚慌與疑惑。

因為許多人誤以為,失智症是銀髮族的疾病,不會發生在黑髮人身上。

43058瀏覽數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分享 其他 文 林怡廷 天下Webonly 發布時間:2017-10-21 43058瀏覽數 事實上,台灣失智症協會依推估指出,2017年,全台灣約有1.2萬人為年輕型失智症患者(舊稱:早發型失智症患者)。

也就是說,病人的年紀不到65歲,卻已確診為失智症。

這1.2萬人,比起老年型失智症的25萬人來得少,但是他們帶來的影響極大。

因為年輕型失智症的惡化速度特別快,發病後短則2至5年,病人就得臥床或走向生命終點;來得又急又猛的年輕型失智症,讓人措手不及,且病人發病時,往往正值人生巔峰,失智症卻讓他們的生命急轉彎——漸漸無法勝任工作,家中也頓失經濟支柱;甚至無法獨立生活,也影響了周邊親友。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曾接觸過無數個失智症家庭。

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設計師在年僅40幾歲時,被診斷為失智症,「她退化地非常快,我看了很心疼,」湯麗玉說。

這名設計師,從僅是忘記赴朋友之約,再到疑心病愈來愈重,甚至懷疑丈夫外遇;最後,她開始搞不清楚方向、不知道怎麼用遙控器或筷子,就連開口說話,都說不清楚。

以為是憂鬱症,年輕型失智症易成漏網之魚 可怕的是,有高達2/3的失智症病人,並沒有獲得及時的診斷與治療,這個情況全球皆然。

廣告 因為人們對失智症缺乏警覺心——不把健忘、說話易中斷、易怒或失去活力當回事;「許多人會認為,這是正常老化,不是病,」北榮精神部主治醫師蔡佳芬說,這都讓就醫率降低。

且即便家人查覺對方有異狀,但往往病人本身不覺得自己有病,不肯去醫院就診(表一)。

其實,失智症還細分成好幾種,且各類失智症的早期症狀大不同。

例如,最普遍的是「阿茲海默症」,發病初期明顯的症狀是:記憶逐漸被抹去。

如同電影《我想念我自己》的女主角,正值事業高峰,生活卻因此被打亂。

「病症可能不明顯,或是千變萬化,加深診斷難度。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白明奇說。

廣告 但不見得每個人一開始,都是記憶力衰退的症狀。

有些人先是講話不清楚,這常發生在「血管型失智症」病人身上;他們往往在中風或腦損傷後,大腦的語言功能受影響。

有些人則出現妄想,例如美國好萊塢巨星羅賓威廉斯(RobinWilliams),他在生命的最後飽受「路易體失智症」所苦;離世時年僅64歲。

易怒、飆罵家人;出現幻聽、幻覺;或亂拿東西、重複發問、處理金錢能力變差、時常跌倒等,都是失智症會有的多元症狀。

因為失智症是大腦的疾病,當受侵害的部位不同,表現出來的症狀就大不同。

特別是年輕型失智症患者易成為「漏網之魚」,被診斷成其他疾病:如憂鬱症、躁鬱症或更年期症狀。

蔡佳芬就曾接觸過一個病人,他不到50歲即發病,但一直被診斷為憂鬱症;直到輾轉到了她的診間、做了更精細的檢查後,才發現病人是罹患基因突變引起的失智症。

廣告 那麼人們平常該如何察覺?蔡佳芬建議自己或家人可觀察「我/他跟以前哪裡不一樣了?」她說,「這個不一樣,可以是腦力、情緒、精神或行為上的改變,只要說得出來,就要警覺。

」 失智症無藥可治癒,但為什麼要治療? 另一個常見的狀況是,病人或家屬會問,「失智症不是無藥可醫?為什麼仍要治療?」 「對,目前的確不會好,」蔡佳芬如此回覆,「但是,不要用疾病的好或不好,困住自己。

」相反地,人們可以試著把失智症當作如高血壓或糖尿病這樣的慢性病;如果積極治療,不會惡化地那麼快,讓病況好的時間多一點,病人和家人的生活品質也會較好。

目前失智症的治療方式可分成兩種: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但非藥物治療往往被忽略,這點很可惜,」蔡佳芬舉例,曬太陽、運動、繪畫,或參加職能治療課程等,都有助於維持大腦的認知功能。

廣告 職務再設計,讓他們罹病但不離職 社會也得積極改變。

尤其,年輕型失智症病人及家屬,時常承受社會的異樣眼光。

「他們外觀年輕,但症狀強烈,社會卻沒辦法理解,」湯麗玉舉例。

有些病人到餐廳用餐,把餐廳弄亂,店員不給好臉色;或進了商店,東西抓了就走,卻不被店家或警方諒解,「社會壓力,是讓家屬最痛苦的,」湯麗玉說。

近年來,從國際到台灣,建構「失智友善社區」的呼聲愈來愈高;衛福部在今年表示,未來4年將提升台灣失智症社區識能率。

當有愈來愈多人認識失智症,社會對病友會更友善。

就連企業也得做好因應。

「我們要想辦法幫他們繼續留在職場,」湯麗玉舉例,日本電影《明日的記憶》,男主角原是意氣風發的部長,罹病後,正值壯年的他並非馬上離開職場,而是降轉為收發室的課長。

雖然職位不比從前,但仍持續保有收入,且能維繫和社會的互動、延緩惡化。

廣告 這時,企業是否願意擁抱這群病人,甚至進行「職務再設計」很重要——依照他們的病況,調整工作內容或方式。

湯麗玉表示,曾有幾位台灣的年輕失智症病人,發病後仍待在職場,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幸運。

因此,她期待政府和企業有所作為,讓更多年輕型失智症病人,即便罹病,也能不離職。

相關熱門主題 訂閱天下每日報(每週一至週五發送) 天下編輯精選國內外新聞,每天早晨發送,也可以聆聽語音朗讀 訂閱天下每日報 編輯精選新聞,早晨寄送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請查看您的信箱,我們將寄送驗證信給您,確保未來信件會送到您的信箱 #失智症 #年輕型失智症 #離職 #憂鬱症 你可能有興趣 【環遊新北走近29種生活】北臺樞紐看見新汐止|廣編企劃 最新訊息 領取首訂優惠3個月$399(原價$699) 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 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 立即訂閱 您已成功收藏此文章 您已成功取消收藏此文章 請先登入或註冊登入會員後,即可收藏文章 註冊 登入 請先登入天下雜誌會員 文章PDF檔案下載為全閱讀專屬功能,若您還不是天下全閱讀訂戶,請先訂閱。

您還不是天下全閱讀訂戶 文章PDF檔案下載為全閱讀專屬功能,若您還不是天下全閱讀訂戶,請先訂閱。

電子報訂閱服務 電子報為會員獨享服務,您將在登入註冊後完成訂閱 這篇文章在出現在 明明還年輕,怎麼可能有失智症? 分享到臉書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X鈕繼續閱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