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利己主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關於利己主義的其他形式,請見「利己主義」。
心理利己主義(英語:psychological egoism)是一種觀點,認為人類的所有行為都是出於個人利益以及自私,包括 ...
心理利己主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關於利己主義的其他形式,請見「利己主義」。
心理利己主義(英語:psychologicalegoism)是一種觀點,認為人類的所有行為都是出於個人利益以及自私,包括那些看上去是利他主義的行為。
心理利己主義聲稱,儘管人們會選擇去幫助他人,本質上也是期望著從這個行為中直接或間接地獲利。
心理利己主義更多是一種描述倫理學的觀點,比起規範倫理學,因為它只闡述了「如何理解」,而沒有闡述「應該如何」。
心理利己主義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心理享樂主義」(psychologicalhedonism),這個主義認為人類的所有主動行為,都是出自於對體驗愉悅和趨避痛苦的渴望。
很多關於心理利己主義的討論,實際上關注的是心理享樂主義,但是這二者並不是等同的。
理論家已經陳述過一些動機是利己的,但是並不以體驗愉悅/趨避痛苦為終極目的的行為。
[1]心理享樂主義的支持者反駁說行為可以同時源自當下的愉悅,和對未來愉悅的預期。
因此,當下的愉悅可以為更大的未來愉悅預期所犧牲。
[2]而且,人類並不是僅僅為體驗愉悅/趨避痛苦所驅使,人類會承擔一些痛苦來換取更大的總愉悅。
因此,所以行為依然是提升愉悅或降低痛苦的工具,即使是被定義為利他主義的行為,或者沒有改變當下愉悅程度的行為。
目次
1基礎
2對心理利己主義的批判
3參看
4參考文獻
基礎[編輯]
在古代哲學中,伊比鳩魯學派即聲稱人類活著就是最大化愉悅。
[3]伊壁鳩魯稱,人類行為僅僅被愉悅所驅動的理論,在嬰兒到成人上都可以被驗證。
人們去做利他、光榮、道德的事不是因為道德規範,而是因為這增加了他們自身的快樂。
在現代哲學中,功利主義的傑里米·邊沁做出了和伊壁鳩魯相似的斷言,即人類行為是出於提升愉悅或降低痛苦的需要。
[4]邊沁具體地描述了痛苦和愉悅的種類和性質,以及人類的行為是怎麼僅僅通過心理享樂主義被解釋的。
邊沁還嘗試了量化心理享樂主義,他嘗試通過幸福計量算法【Felicificcalculus】來得出怎麼樣的行為才是最理想的行為;以及通過測量相對的愉悅/痛苦得失,來確定一個在在某個境遇下的最優行為。
從進化論的角度,赫伯特·斯賓塞,一位心理利己主義者,稱所有動物的主要目的是生存,並保護它們的後代。
本質上,生物只會顧及自身和自身家庭的需求,而不會估計其他生物的生存需求。
[5]所有屋中都嘗試最大化它們生存然後更好生存的概率。
斯賓塞斷言那些最能適應環境的生物,它們的愉悅水平應當大於痛苦水平。
因此,愉悅意味著一個生物最終實現了他的生存需求,而由於所有生物都永恆在為生存做鬥爭,它們對愉悅的追求也是永恆的。
對心理利己主義的批判[編輯]
心理利己主義主張人們所有行為都是出於個人利益。
然而,費因伯格指出這不代表我們實現欲望時只追求自己的滿足。
例如有人患上頭痛,我們提供藥物給他,然後對方的頭不痛了,但這不能否定我們只關心自己的利益。
我們的確得到對方的感謝,也從中滿足了若干的個人利益,但這一切都源於我們關心對方的身體。
如果我們不關心對方的身體,就不會產生「要幫助對方的欲望」,也不會有欲望得到滿足這回事了。
[6][7]
參看[編輯]
倫理利己主義
利己主義
利他主義
倫理學
哲學
參考文獻[編輯]
^Shaver(2002);Moseley(2006).
^Moore(2011).
^O'Keefe,T.(2005)
^JeremyBentham(1789)
^Sweet,W(2004)
^林火旺.第三章.王翠華(編).倫理學二版八冊.臺灣: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4月:051.ISBN 978-957-11-3509-0(中文(繁體)).
^Bond.1996:15(英語).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心理利己主義&oldid=65023741」
分類:心理學哲學倫理學隱藏分類:CS1英語來源(en)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CatalàDeutschEnglishEspañolفارسیSuomiÍslenska한국어RomânăShqipSvenskaTiếngViệt吴语粵語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三、支持心理利己主義的論證
Psychological Egoism. Joel Feinberg. 一、定義. 心理利己主義的定義:所有人類的行為都是基於自私的欲望。 Joel Feinberg (1926-2004).
- 2依佛法觀點,審視「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 釋昭慧
「利己主義」有強烈的「目的論」(teleological theory)傾向。心理利己主義(psychological egoism)認定:所有人類的行為都是出自於「自我關懷」(self reg...
- 3心理利己主義 - 中文百科知識
心理利己主義(psychological egoism). 心理利己主義認為,唯一可能讓任何人當成最終目標去追求或實現的東西,就是他自己的利益,雖然有時候人們也在乎他人的幸福和 ...
- 4心理利己主义_百度百科
中文名: 心理利己主义. 外文名: psychological egoism. 心理利己主义认为,唯一可能让任何人当成最终目标去追求或实现的东西,就是他自己的利益,虽然有时候人们也在乎 ...
- 5心理利己主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關於利己主義的其他形式,請見「利己主義」。 心理利己主義(英語:psychological egoism)是一種觀點,認為人類的所有行為都是出於個人利益以及自私,包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