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學生學習成效:評估表格(Rubrics)的設計與運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提升學生學習成效:評估表格(Rubrics)的設計與運用. 評鑑雙月刊2012.11第40期. 文/史美瑤. 美國麻州大學安姆斯特校區教師發展中心副主任.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兼任研究員.   教學錦囊 首頁 > 教學錦囊 > 評量回饋 提升學生學習成效:評估表格(Rubrics)的設計與運用 提升學生學習成效:評估表格(Rubrics)的設計與運用   評鑑雙月刊2012.11第40期 文/史美瑤 美國麻州大學安姆斯特校區教師發展中心副主任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兼任研究員   評量學生學習成效時,有些「質性」的學習不是僅給學生一個量化的分數,就可以代表他們的學習 成效,例如培養學生的領袖氣質、批判能力、溝通技巧、邏輯推理力等。

這時,我們可以藉由評估 表格(rubrics)的設計與運用,一方面提供學生學習方向,同時也提供學生適時的回饋。

教師也可 利用評估表格,進一步解釋每個評分等級間的差異性,釐清學生對作業要求的困惑。

不過,好的評 估表格不易設計,且常被誤用為另一種標準化的評量工具,因此可能不僅未達到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的目的,還徒然增加了教師的負擔與困擾。

  甚麼是「評估表格」? 評估表格同時結合了「量化」與「描述」的評量方式來呈現學生的學習成果,它可以明確指出教師 對學生表現的期待與學習的方向。

首先把作業分成數個主要的學習指標,再於每個指標下訂出清楚 的學習成果與特性,以及針對不同表現程度的描述。

它可以將一些不易量化而且比較複雜的作業或 是情境學習的成果,用敘述性的方式和一個相對的分數來呈現學生的學習現況。

  舉例來說,當學生對自己的成績有疑惑時,例如:「為什麼我的讀書報告只得到B?」,使用評估 表格就可以提供學生更為周延的解釋,也可以提點學生在哪一項類別上可以繼續努力與改善。

更重 要的是,利用評估表格,教師可以提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個期中性(formative)的回饋,在評 量的同時,也給予學生再學習與再改進的方向。

   為何要用評估表格? 當我們要評量學生演說、寫作的能力,或是評斷學生在批判與解決問題方面的能力,這些屬於學生 探索程度的表現時,不會只考量學生的表現是「對」或「錯」,或僅用「好」、「中等」、「不佳 」等如此模糊的評量。

我們可以利用評估表格,以敘述性的方式和一個相對分數,將學生的表現放 在一條從「極優」到「有待加強」的連續線上,完整地呈現作業所要求的學習重點,以及學生學習 表現的可能狀況。

評估表格也可以幫助學生對作業的要求有更充分地了解,教師也可以比較客觀地評量,而在不同的 時空做評量時,評量的結果也會較為一致。

  評估表格的優點 評估表格若是設計得好,運用得當,不但對學生學習有所助益,也可以幫助教師在教學上得利。

●對學生:   ‧評估表格可以很清楚地告訴學生他們的作業是如何被評量,評量的方向與重點何在。

依據 這些回饋,他們可以知道何處可以改善以及如何改善。

 ‧評估表格可以幫助學生判斷他們自身的表現、學習的程度在哪兒。

因此不會憑空抓瞎,無所適 從。

 ‧評估表格提供學生適時(期中)的評量回饋,讓他們了解自己的強項與有待加強的地方。

 ‧在許多不易「量化」評量的科目上,評估表格可以給學生比較客觀也更一致的評分。

   ●對教師:   ‧使用評估表格可以促使教師更精準的辭彙,明確列舉出他們評分的準則,以及學生學習上 的重點。

  ‧使用評估表格可以是供教師在教學成效上的回饋,幫助他們了解在他們的教學指導下,何 處是學生學習上的盲點。

  ‧評估表格可以減少許多教師花在評量學生作業上的時間。

  ‧在許多不易「量化」評量的科目上,教師做用評估表格可以提供比較客觀、一致性的評分   評估表格設計 設計一個可以真正幫助學生學習的評估表格,教師需要認真思考幾個問題:第一,學生學習主要目 標為何;第二,學生應該如何呈現他們的學習成果;第三,在這些學習成果上,學生可能有何種不 同程度的表現。

以下就「三分法」的步驟來介紹如何設計一個明細表式(analytic/specific)的評 估表格。

所謂「三分法」的步驟,包括以「分類」、「分數」、「分析」來設計適用的評估表格。

另有全面性(holistic/gengeral)的評估表格設計,也是運用此種「三分法」的方法,只是在陳述 評量結果時,是以較全面性的陳述方式來評量學生學習成效。

  1.分類:首先,教師從給予學生的作業中列舉(或分類)幾項最主要的學習目標,或是最重要的特 質及準則(criterion,standard)。

以寫作來說,我們可能會由以下的分類來評量一篇文章的特質, 例如:組織、邏輯、文筆。

教師們也可以從過去學生作業中表現良好的主要特質,來尋找分類及評 量的準則,例如:條理清楚、文筆流暢、有說服力、沒有筆誤等。

這些項目代表學生學習成果的精 髓,所以分類不需多,也不應在細瑣枝微上要求或者評量學生的表現。

  2.分數:將學生的表現特質分類後,我們可以根據每項特質再加上幾個分數點(scale),來區分 學生表現程度上的不同。

可以先以文字指標加以分列,如極佳、優良、可以、待改進等。

然後在每 個指標下由高至低分列幾個分數點,例如極佳(4)、優良(3)、可以(2)、待改進(1)。

為避 免模稜兩可,許多文獻建議使用的指標數目以偶數為佳,如此不會有一個中間指標或分數既可以被 解釋為代表高一階的成績,亦可是低一階的成績。

  3.分析:在每一項特質分列幾個分數後,接下來即針對每一個表現層級,詳給陳述它所代表的行為 特色以及內涵。

這些陳述除了反映作業本身的中心特質,也解釋了學生不同程度的表現。

(如參考 表一範列) 評估表格的運用 評估表格設計完成之後,教師可以將評估表格與同事分享,一起討論,同時徵求他們的意見與回饋; 根據這些意見,教師可以再修改調整評估表格。

教師也可以讓同事(或教學助理)使用評估表格實際 評量學生的作業,來測試它的信度並適度修改。

教師更可以鼓勵學生參與評估表格的設計,讓學生有 機會從廣泛的視野來了解學習的目標以及每個作業的特色。

讓學生參與估表格的設計也可訓練他們主 動思考、評量自己學習的狀況,了解自己作業的表現與強弱之處,以及他們可以努力的方向,也讓學 生負起對自己學習成效的責任。

除了讓學生參與評估表格的設計之外,在指派作業之前,教師應向學生詳細解說該作業的評估表格, 讓學生了解作業的重心與評量準測,由此引導學生從作業(評量)中充分學習,加強學生學習的成效    評估表格需輔以優良教學才能相得益彰 運用評估表格,可將不易量化的情境學習或是較為複雜的學習成果,根據其特質加以分類,再輔以相 對的分數,呈現在一個學習成效的連續線上,每一個不同的學習成果類別都有一組文字敘述,分析其 與其他類別在該學習特質上的差異。

評估表格運用也可以成為教學上的利器,它可以幫助教師清楚地解釋評量學生的標準,學生可以根據 評估表格隨時檢驗、評估自己的表現,也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學習上的強處和有待加強的地方。

但使用評估表格也須注意,別在分類時過度瑣碎細微,或是相關陳述的文字過於公式化,這樣有可能 使學生只會依照所訂出的規格來寫作,因而仰制了學生寫作的創造力。

另外值得所有正在使用或是想要使用評估表格的教師注意的是,評估表格仍然只是評量工具中的一種 ,評量的最終目的是改善學習、幫助學習,所以即使有了一個完美的評估表格,仍需要輔以優良的教 學才能相得益彰。

更重要的是,設計評估表格應集思廣益,除了與同儕討論外,也要鼓勵學生參與評 量的設計過程與設計評量的方式,協助他們了解學習目標,也為自己的學習成效負責。

   資料來源: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2/07/01/5889.aspx   瀏覽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