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服飾 - 華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元朝官服也有級別。

如,司辰郎二人,一人立左樓上,服視六品,候時,北面而雞唱;一人立樓下 ... 元朝服飾元代的服裝制度與遼金相似。

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

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髮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

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

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中文名稱元朝服飾外文名稱TheYuanDynastydress類別服飾年代元代特點介紹元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服裝服飾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

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汗國,滅西夏、金之後,其民族組成主要以蒙古族為主。

元代由於民族矛盾比較尖銳,長期處於戰亂狀態,紡織業、手工業遭到很大破壞。

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直到1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

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

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

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髮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

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服裝以長袍為主。

官員和士庶的日常服裝多為窄袖長袍。

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動中,天子百官要穿統一顏色的服裝,稱為“質孫服”,據古籍記載,天子的質孫服款式繁多,冬服有11種,夏服有15種。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

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結構信息“質孫服”服用面很廣,大臣在內宮大宴中可以穿著,樂工和衛士也同樣服用,這種服式上、下級的區別體現在質地粗細的不同上。

天子的有十五個等級(以質分級層次),每級所用的原料和選色完全統一,衣服和帽子一致,整體效果十分出色。

比如,衣服若是金錦剪茸,其帽也必然是金錦暖帽;若衣服用白色粉皮,其帽必定是白金答子暖帽。

天子夏服也有十五等級,與冬裝類同。

百官的冬服有九個等級,夏季有十四個等級,同樣也是以質地和色澤區分。

“比肩”、“比甲”也是常服。

“比肩”是一種有里有面的較馬褂稍長的皮衣,所以元代蒙人稱之為“襻子答忽”。

“比甲”則是便於騎射的衣裳,無領無袖,前短後長,以襻相連的便服。

元代男子的公服多隨漢族習俗,常服的外面,罩一件短袖衫子,婦女也有這種習俗(稱為襦裙半臂)。

元朝的官服首先講究顏色,是清一色的,所以叫“一色服”。

在元代,質孫衣初為皇帝專用,後成百官、侍衛禮服。

《元史·輿服志一》:“質孫,漢言一色服也,內庭大宴則服之.冬夏之服不同,然無定製.凡勛戚大臣近侍,賜則服之。

”在吸收漢族服制的同時,詳盡制訂等同國法的朝儀服色,從至元八年八月慶賀天壽聖節開始正式使用,“粲然其有章,秩然其有序.”冠服車輿“大抵參酌古今,隨時損益,兼存國制,用備儀文。

”自隋唐始,黃色與帝王服飾相關聯,據《舊唐書·輿服志》載“禁士庶小得以赤黃為衣服雜飾”,元代曾明令“庶人不得服赭黃”(《元史輿服志》)。

看來,元朝蒙古皇帝也經常穿黃色御服,但並不是死穿黃色。

所謂“一色服”,指的是一次赴宴穿一種顏色的服裝,皇帝和百官有13種顏色的服飾。

分類介紹元朝皇帝所賜官服共有13套色種,每次參加國宴或大型國事活動,大家要穿一種顏色。

賜服除13種顏色衣外,另加一羚羊皮帶(金帶),上飾金銀絲甚奇,價值亦巨,又受有名曰不里阿耳之駝皮靴一雙。

靴上繡以銀絲,頗為工巧。

總之,元朝之賜服,做工精巧,用料講究(錦袍),裝飾昂貴。

但是,我們必須要弄清楚:元朝的官服並非每年賜服13次,而是一次性的。

“非言每年更新,蓋其衣有服至10年內外者也。

元朝政府規定承襲前代的,如冕服、公服、儀衛服色、器皿、帳幕車輿、鞍轡等等,都有嚴格的等第,下不僭上。

同時規定:“蒙古人不在禁限,及見當怯薛諸色人等亦不在禁限”等(《元史·輿服志一)。

在宮廷之內,由於各個侍者、衛士以及一般小吏的工種不同,所以其衣冠服飾也有所不同。

例如,挈壺郎二人,掌直漏刻,冠學士帽,服紫羅窄袖衫,塗金束帶,烏靴。

酒人,凡六十人,主酒國語曰答剌赤。

冠唐帽,服同司香。

護尉四十人,以質子在宿衛者攝之。

質子,國語曰睹魯花。

冠交角幞頭,紫梅花羅窄袖衫,塗金束帶,白錦汗胯,帶弓矢,佩刀,執骨朵,分立東西宇下。

警蹕三人,以控鶴衛士為之。

冠交角幞頭,服紫羅窄袖衫,塗金束帶,烏靴,捧立於露階。

每乘輿出入,則鳴其鞭以警眾。

凡朝會,則以近侍重臣攝之。

服白帽,白衲襖,行縢,履襪,或服其品之公服,恭事則侍立。

每案四人,前二人冠縷金額交角幞頭,緋錦寶相花窄袖襖,塗金束帶,行縢,鞋襪;後二人冠服同前,惟襖色青。

圉人十人,國語曰阿塔赤。

冠唐巾,紫羅窄袖衫,青錦緣白錦汗胯,銅束帶,烏靴。

知班,冠展角幞頭,服紫羅窄袖衫,塗金束帶,烏靴。

黃麾仗凡四百四十有八人。

他們的冠服又不一樣,分別為冠展角幞頭,服緋絁生色寶相花袍,勒帛,烏靴;冠武弁,服同前執蓋者;次三列,執黃麾幡十人,武弁,青絁生色寶相花袍,青勒帛,烏靴。

執絳引幡十人,武弁,緋絁生色寶相花袍,緋勒帛,烏靴。

執信幡十人,冠服同上,其色黃。

執傳教幡十人,冠服同上,其色白。

執告止幡十人,冠服同上,其色紫。

次四列以下,執葆蓋四十人,武弁,服緋絁生色寶相花袍,勒帛,烏靴。

執儀鍠斧四十人,冠服同上,其色黃。

執小戟蛟龍掌四十人,冠服同上,其色青。

左列亦如之。

皆以北為上。

押仗四人,行視仗內而檢校之,冠服同警蹕者。

旗仗執護引屏,凡五百二十有八人,分左右以列。

左前列,建天下太平旗第一,牙門旗第二,每旗執者一人,護者四人,皆五色緋巾,五色絁生色寶相花袍,勒帛,雲頭靴,執人佩劍,護人加弓矢;後屏五人,執槊,朱兜鍪,朱甲,雲頭靴。

元朝官服也有級別。

如,司辰郎二人,一人立左樓上,服視六品,候時,北面而雞唱;一人立樓下,服視八品,候時,捧牙牌趨丹墀跪報。

承奉班都知、舍人,借四品服。

據《元史·百官志》及《元史·輿服志》記載,元代的品服規制是:一至五品官著紫袍,六至七品官著緋袍,八至九品官著綠袍。

元代女服分貴族和平民兩種樣式。

貴族多為蒙人,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貂鼠和羊皮製衣較為廣泛,式樣多為寬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寬肥,由於衣長曳地,貴夫人外出行樂時,必須有女奴牽拉。

這種袍式在肩部做有一雲肩,即所謂“金繡雲肩翠玉纓”,十分華美。

作為禮服的袍,面料質地十分考究,採用大紅色織金、錦、蒙茸和很長的氈類織物。

當時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紅、黃、綠、褐、玫紅、紫、金等為主。

元代平民婦女穿漢族的襦裙,半臂也頗為通行。

漢裝的樣子常在宮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現,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

此外受鄰國高麗的影響,都城的貴族后妃們也有模仿高麗女裝的習俗。

元朝各民族官民服飾元朝地域遼闊,種族混雜,各種文化交相輝映,既有農耕文化,也有草原文化,既有中土文化,又有西亞伊斯蘭文化,歐洲基督教文化,這就造成了元朝服飾的多樣化。

元代服裝,以長袍為主。

男子的公服多從漢族習俗,“制以羅,大袖,盤領,右衽”。

其職位級別,在服裝的顏色及紋樣上表示。

公服之冠,皆用幞頭,制以漆紗,展其雙腳。

  婦女梳髻,髻上插有髮飾,耳垂掛有耳飾,身穿窄袖短襦,下穿曳地長裙,在腰的左側,還垂有一條綬帶,帶上打有一結。

  也就是說,元朝官服,基本依照漢族服裝,"幞頭,制以漆紗,展其雙腳"就是我們常說的烏紗帽.元代蒙古族男子,戴一種用藤篾做的“瓦楞帽”,有方圓兩種樣式,頂中裝飾有珠寶。

  元朝皇帝的服飾,基本都是戴這種藤篾做的瓦楞帽.元代婦女服飾,襦裙半臂戴花冠、穿襦裙、半臂的侍女元代蒙古髮式,多做髡髮。

一般是將頭頂部分的頭髮全部剃光,只在兩鬢或前額部分留少量余發作為裝飾,有的在耳邊披散著鬢髮,也有將左右兩綹頭髮修剪整理成各種形狀,然後下垂至肩。

元代平民百姓服飾元代漢族平民百姓多用巾裹頭,無一定格式。

元代公服之冠,皆用幞頭,制以漆紗,展其雙腳。

男子的公服多從漢族習俗,“制以羅,大袖,盤領,右衽”。

其職位級別,在服裝的顏色及紋樣上表示。

但官服質料有較明顯的變化。

元代蒙古族服飾,戴鈸笠、翻領袍,身後者戴折檐暖帽,穿窄袖袍,半臂、戴雲肩、束玉胯帶,穿絡縫靴.歷史介紹在元朝並沒有完整的冠服制度。

蒙古人入主中原後仍保持其生活習俗,但同時又受漢族的影響,服飾日趨華麗。

元代服裝,以長袍為主。

官員和士庶的日常服裝多為窄袖長袍。

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動中,天子百官要穿統一顏色的服裝,稱為“質孫服”。

“質孫”為蒙語音譯,意思為“單色衣”,其形為袍襖狀,與漢族深衣相近。

《元史·輿服志》有:“質孫,漢言一色服也,內廷大宴則服之。

冬夏之服不同,然無定製。

凡勛戚大臣近侍,賜則服之,下至於樂工衛士,皆有其服。

精粗之制,上下之別,雖不同,總謂之質孫雲”。

據載,天子的質孫服款式繁多,冬服有十一種,夏服有十五種。

這個時期的婦女也穿長袍,而漢族婦女則以襦裙為主。

由於蒙古民族的風俗習慣影響,在元代,男子流行留辮髮和髡髮,其特徵是先用刀剃開兩道直線,腦後頭髮全部剃去,左右兩側留出辮髮或隨意散落披肩。

關於服飾制度,歷朝歷代,都有規定。

在元代之前的北方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大都採取遼代規定的服飾制度,崇尚簡單,樸素,適用於馬上生活習慣。

所以,各朝官服有各朝的特點,自然,元朝有元朝的特點[3]。

若稽往古,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元初立國,庶事草創,冠服車輿,並從舊俗。

世祖混一天下,近取金、宋,遠法漢、唐。

至英宗親祀太廟,復置鹵簿。

今考之當時,上而天子之冕服,皇太子冠服,天子之質孫,天子之五輅與腰輿、象轎,以及儀衛隊仗,下而百官祭服、朝服,與百官之質孫,以及於士庶人之服色,粲然其有章,秩然其有序。

大抵參酌古今,隨時損益,兼存國制,用備儀文。

於是朝廷之盛,宗廟之美,百官之富,有以成一代之製作矣。

元英宗時厘定的官服制度就直接大量搬用了漢人的輿服禮樂;另一方面,在種族等級制度高昂的頭顱之下,質孫服、姑姑冠、辮髮髡首左衽順理成章地凌駕於交領右衽、峨冠大袖之上。

元朝的賜服制源自元世祖忽必烈皇帝。

忽必烈每年到元上都,在其西城西內都要舉行隆重的賜服儀式,即質孫宴。

所謂“質孫”,含有“華麗”之意。

皇帝要親自舉行國宴,百官應講究服飾,要穿上“華麗”的衣服赴宴,因此而得名。

質孫宴,其實質就是一個皇帝的“賜服儀式”。

據《馬可波羅行紀》(馮承鈞譯、黨寶海新注):忽必烈生於陽曆9月即陰曆八月二十八日。

是日在元上都大行慶賀。

蒙古每年之大節慶,除年終舉行之節慶外,全年節慶之重大無有過之者也。

世祖於其慶壽之日,衣其最美之金錦袍。

同日,至少有男爵騎尉一萬二千人,穿同色之衣,與皇帝同。

所同者蓋為顏色,非言其所衣之金錦與皇帝衣價相等也。

各人並系一金帶,此種衣服皆出皇帝所賜,上綴珍珠寶石甚多,價值確有萬數。

此衣不止一襲,蓋皇帝以上述之衣頒給其一萬二千男爵騎尉,每年有13次也。

每次皇上與彼等服同色之衣,每次各易其色,足見其事之盛,世界之君主殆無有能及者也。

其它詞條GaydarStaplesthegirl七郎中華環保基金會北歐神話盧靚喉癌噶瑪蘭族成都夢工廠曾少宗李琦玻璃假面瓢瓜老友記第二季聊齋電視系列片蜂起邢菲雪人鼻息肉元朝服飾@華人百科元朝服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