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語: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缩写为AIDS),一般称为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造成的疾病。

愛滋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AIDS」重新導向至此。

關於飛機系統,請見「飛機綜合數據系統」。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可能包含不適用或被曲解的引用資料,部分內容的準確性無法被證實。

(2014年10月19日)請協助校核其中的錯誤以改善這篇條目。

詳情請參見條目的討論頁。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12年7月25日)請更新本文以反映近況和新增內容。

完成修改時,請移除本模板。

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

如需獲取醫療相關的幫助或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詳見醫學聲明。

HIV/AIDS紅絲帶代表著HIV感染者和與愛滋病患者共同生活的人的團結一致。

[1]症狀發熱,淋巴結腫大,腹瀉,缺乏活力[*],減肥,疹,機會性感染,卡波西氏肉瘤,淋巴瘤,神經病,夜間盜汗[*],肌肉疼痛,咽喉痛,疲倦,淋巴結腫大[*],口腔潰瘍[*],發冷類型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infectiousdisease[*],acquiredimmunodeficiency[*],性傳播疾病肇因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診斷方法血液檢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blot[*],快速抗原檢定治療抗反轉錄病毒藥物盛行率37,700,000、​37,900,000死亡數32,000,000分類和外部資源醫學專科傳染病ICD-111C62.3ICD-10B20–B24ICD-9-CM042-044OMIM609423DiseasesDB5938MedlinePlus000594eMedicineemerg/253PatientUK(英語:PatientUK)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aids愛滋病MeSHD000163Orphanet319269、​310050[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 「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AIDS)」的各地常用譯名中國大陸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艾滋病)[2][3]臺灣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愛滋病)[4]香港後天免疫力缺乏症(愛滋病)[5]新加坡愛之病[6]馬來西亞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愛滋病)[7] 「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的各地常用譯名中國大陸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2][3]臺灣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愛滋病毒)[4]香港人類免疫力缺乏病毒(愛滋病病毒)[5] 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英語: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縮寫為AIDS),一般稱為愛滋病[註1],是一種由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感染造成的疾病[8][9][10]。

HIV以人體的免疫系統作為攻擊目標,在沒有任何治療手段介入的情況下,愛滋病感染者的免疫系統將逐漸被HIV摧毀,直至喪失幾乎所有免疫能力。

臨床上一般將愛滋病分為四個階段:急性感染期、潛伏期、症狀期,以及典型AIDS發病期[註2]。

在HIV的急性感染期,大部分感染者不會出現明顯症狀,但也有部分感染者出現類似流感的症狀[11]。

HIV急性感染階段後,愛滋病進入潛伏期,這一時期感染者仍然不會出現明顯症狀[12]。

愛滋病的潛伏期長度介於數月到20年之間。

根據統計,愛滋病潛伏期的平均長度大約是10年[13][14]。

最後,HIV感染者的免疫系統幾乎被HIV摧毀,愛滋病進入症狀期(發病期)。

幾乎失去所有免疫力的患者將很快死於感染或惡性腫瘤[12]。

一般將病程處於急性感染期與潛伏期的感染者稱為「HIV攜帶者」,而將進入症狀期(發病期)的感染者稱為「愛滋病人」。

HIV以人體免疫系統中的CD4+T細胞(輔助性T細胞,Th)為攻擊目標。

在急性感染階段,HIV通過gp41(英語:gp41)與gp120(英語:gp120)組成的複合體侵入CD4+T細胞,導致CD4+T細胞的數量開始下降。

偵測到HIV存在的免疫系統很快會作出反應,殺死大部分的HIV,令CD4+T細胞的數量幾乎恢復到正常水平。

但HIV病毒通過高頻率的突變,最後能逃過免疫系統的追捕,轉為潛伏狀態。

在HIV處於潛伏狀態的潛伏期,CD4+T細胞的數量持續下降。

最後,當CD4+T細胞數量下降到極低水平、HIV病毒上升到一定水平後,愛滋病也隨之進入症狀期。

沒有CD4+T細胞輔助的後天免疫系統幾乎失靈,免疫系統將難以殺滅侵入機體的病原體以及體內發生癌變的細胞,患者很快就會死於感染或惡性腫瘤。

[來源請求] 引發愛滋病的HIV是一種反轉錄病毒。

HIV暴露在空氣中之後會在幾秒鐘到幾分鐘之內全部死亡。

愛滋病的主要傳播方式包括血液傳播、母嬰傳播,以及性傳播。

一些體液,如唾液、汗液和淚液,不會傳播HIV。

[15][16] 愛滋病是一種廣泛傳播的傳染病,其流行狀況在開發中國家尤其不樂觀。

至今愛滋病的傳播仍未受到有效控制[17]。

聯合國2020年的統計表明,全世界有約3,770萬名HIV感染者、當年約有68萬人因愛滋病而死[18]。

其中,有約2,060萬名HIV感染者生活在東部和南部非洲[19]。

截至2020年,全球已有約3,630萬人死於愛滋病[18],是人類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之一[20]。

20世紀初期至中期,在非洲中西部,HIV由其他靈長類動物傳給人類[21]。

1981年,美國確認了首例愛滋病感染者[22]。

愛滋病作為一種疾病以及以及許多歧視的根源,對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

[23]愛滋病也有很大的經濟影響(英語:EconomicimpactofHIV/AIDS)。

[23]人們對愛滋病有很多誤解(英語:MisconceptionsaboutHIV/AIDS),例如認為它可以通過偶然的非性接觸傳播。

[24]愛滋病已經成為許多涉及宗教的爭議的對象,包括天主教會不支持使用安全套進行預防的立場。

[25]自20世紀80年代被發現以來,它已經吸引了國際醫學和政治上的關注,以及大規模的資金。

[26] 目前,隨著抗愛滋病藥物的發展,在得到妥善治療的前提下,愛滋病感染者的預期生存期已得到很大程度的延長。

目前的治療方案能將愛滋病毒的數量控制在很低水平。

根據估計,如果一個20歲的青年人在1996年患上愛滋病,他只能活到大約39歲。

如果一個同樣的20歲青年在2011年患上愛滋病,他可以活到大約70歲[27]。

目次 1歷史 2病毒的感染 3診斷 4病程與表現 4.1急性感染 4.2臨床潛伏期 4.3發病期 5預防 5.1相關事項 6治療 6.1愛滋疫苗 6.2借抗癌藥殺愛滋 6.3雞尾酒療法 6.4倫敦病人、柏林病人和紐約病人事件 6.4.1相關事件 6.5全球科研結果 7兩種理論 8現狀 9世界紀念日 10圖像 11註釋 12參考文獻 13相關條目 14外部連結 歷史[編輯] 在2005年年底各國青壯年(15-49歲)愛滋病流行程度估計。

各國愛滋病患者人數估計 2004年每10萬人因為愛滋病導致的失能調整生命年 無資料 ≤ 10 10–25 25–50 50–100 100–500 500–1000 1000–2500 2500–5000 5000–7500 7500-10000 10000-50000 ≥ 50000 經多年溯源研究,目前科學家多數認知愛滋病毒最早出現在約1920年代的非洲比屬剛果金夏沙,由西非中部的黑猩猩傳給人類,後來愛滋病毒由此處開始蔓延全球。

[28][29][30] 1981年6月6日,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通報全球首宗愛滋病毒感染案例,自此人類便展開了與這頭號傳染病的漫長抗爭。

在愛滋病發現之初,醫學界對其了解甚少,苦無醫治對策,染病者只好受折磨至死。

直至1995年終首現曙光,雞尾酒療法的發明與廣泛應用均延緩了大多數感染者的發病時間,使死亡率開始大幅下降。

及至2010年代,科學家仍在進行大量研究與臨床實驗,以盡快找出徹底根治的方法。

多數學者認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是20世紀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蔓延開來,至今已成為全球性的大流行病。

[31]根據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和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自1981年首度證實以來,AIDS已奪取超過3,000萬人[32]的性命,使它成為史上最具破壞力的流行病之一,截至2011年6月底世界上約有6,400萬人[32]感染愛滋病毒,每天平均有7,000宗[32]新病例。

而在2005年便造成約300萬人死亡,當中約57萬是兒童,三分之一的死亡案例發生在非洲撒哈拉以南,間接造成經濟發展遲緩以及人力資本的匱乏,超越了疾病本身的層次,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使得社會議題更加棘手[33]。

根據統計,每天有1,800名新生兒一出生就感染上愛滋病毒,45%的感染兒童在2歲之前死亡。

儘管目前研製的藥物能夠抑制病毒的活性及減緩病程發展,間接減少感染後的死亡率和發病率(morbidity),但副作用及侷限仍很明顯,且並非所有國家都有能力取得這些藥物,這種情況在開發中國家更為嚴重,當地卻同時是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患病率(prevalence)較嚴重的地區[34],且事實上仍未有任何藥物獲得證實能根治愛滋病,因此愛滋病目前已是全世界疾病監測(surveillance)的重要指標之一,各國政府也透過立法試圖控制傳染的規模,並藉由各種教育宣傳手段,增加全人類對該疾病的認識。

HIV分為兩種:HIV-1,HIV-2。

HIV-1依病毒演化分析分為M(major)group、N(non-M,non-O)group及O(outlier)group。

其中的Mgroup病毒已遍佈世界而造成全球性流行病毒。

而Ngroup及Ogroup則相當少見,多見於中西非,美國及歐洲則有少數案例,亞洲尚未發現。

若深入分析,可發現HIV-1的次亞型共有10種之多,分別為Mgroup的(A,B,C,D,F,G,H,J,K)與流行重組型(circulatingrecombinantforms,CRFs)組成。

HIV-2由於病毒效價較低及水平和垂直感染的比率較低,目前僅流行於西非,因此HIV-1的毒性與傳染性均高於HIV-2。

[35] HIV-1和其它在很多靈長類動物中發生的引起類似愛滋病的病毒有密切關係,並曾一度被認為是在二十世紀初期從動物傳染給人類的,儘管有一些證據表明在更早的一些個別案例中可能已經有愛滋病在傳播了。

但是傳播的具體動物源、時間和地點(或者有多少傳播來源)都是未知的。

與人類相同的HIV在非洲的小人猿(黑猩猩)中都有發現,但這並不能證明人類身上的HIV最早來源於黑猩猩,或人類和黑猩猩的HIV是從第三方獲得的。

右邊圖片顯示了非洲、美洲、歐洲、亞洲及大洋洲的愛滋病情況。

迄今為止,全球僅有兩例公認的愛滋病痊癒患者。

病毒的感染[編輯] 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視野下可見,HIV-1病毒正從培養出來的淋巴球出芽,準備進一步散佈開來 主條目: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普遍認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導致愛滋病。

愛滋病是後天性細胞免疫功能出現缺陷而導致嚴重隨機感染及/或繼發腫瘤並致命的一種疾病。

愛滋病自1981年在美國被識別並發展為全球大流行至2003年底,已累計導致兩千餘萬人死亡。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通常也俗稱為「愛滋病病毒」或「愛滋病毒」。

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患者所遭遇嚴重的病理呈現,主要源自於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的感染。

此病毒屬於一種反轉錄病毒,主要針對人類免疫系統重要的組成進行感染並改變其運作模式,包括輔助型T細胞、巨噬細胞、和樹突細胞(dendriticcell)等,其中又以直接破壞細胞膜上具有CD4辨識蛋白特徵的T細胞(簡寫作CD4+T細胞)的結果最為嚴重,因為CD4+T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辨識外來物質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一旦CD4+T細胞受到感染而不表現CD4辨識蛋白,或甚至造成此種細胞死亡,導致每微升血液中CD4+T細胞數量低於200時,細胞免疫(cellularimmunity)就幾乎完全失去功能,進而導致平時不易感染健康人類的微生物得以大肆入侵,由於受HIV感染個體無法有效分辨敵我,最後導致嚴重的各種感染症,總稱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36]。

根據流行病學統計,在未使用抗反轉錄病毒藥物治療的情況下,自感染病毒至出現症狀的潛伏過程的中位數約為9至10年,自正式出現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起算,存活時間的中位數亦僅有9.2個月[37]然而,臨床觀察到的疾病進程速度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在個體之間有很大的變異,短則兩週、長可達20年。

這些因素甚至也包含了愛滋病毒所攻擊的免疫系統總體狀況,因此從感染開始到發病,甚至其變化程度,都一直受到感染者免疫力和病毒活動之間的互動所影響[38][39]。

舉例而言,一般年長者免疫力較差,因此相對於年輕患者而言,病程發展迅速的風險較高;醫療的品質和同時存在的感染症(如結核)也會使得HIV感染者處於較為不利的狀態[37][40][41]。

此外,遺傳也左右了感染過程和感染後的狀況,有些人因帶有編號為CCR5-Δ32(英語:CCR5#CCR5-Δ32)的突變基因,對特定的HIV株具有抵抗力[42]。

更有研究指出,羅馬帝國子民後代更易感染HIV:在西班牙、義大利和希臘這些長期處於羅馬帝國核心的地方,他們的CCR5-Δ32基因出現率為0%-6%。

而在羅馬帝國邊疆地區、比如英格蘭和德國,這種基因出現率則是8%-11%。

那些從來沒有被羅馬占領過的國家,CCR5-Δ32基因出現率更高。

該基因變異的頻繁度,正與古羅馬版圖的變遷吻合[43]。

此外,由於HIV本身在演化過程中亦會產生變異,不同品系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臨床表現,一般患者會發熱,頭痛以及後頸痛得像被火燒一樣等感覺[44][45][46]。

診斷[編輯] 近年新興的唾液快速測試,免除傳統打針抽血的痛楚 愛滋病毒屬濾過性病毒,由於其體積極為微小,現有的檢測方法不能準確檢出病毒存在,但身體會自然產生抗體對抗病毒,抗體增長在一段期間後將達至可被驗出的程度,這段期間稱為空窗期(或窗口期),由11天[47](最快)至三個月不等,亦有個別例子長達六個月,世衛及多數國家政府則採用三個月為準。

在空窗期間接受愛滋抗體測試,有機會呈假陰性反應,因此必須等待懷疑受感染日起計最少三個月後接受測試,才可得出較準確結果。

亦有少數已開發國家(如日本)採用抗原抗體聯合檢測方法並規定此方法的空窗期為兩個月(60日)。

愛滋病毒抗體測試一般以抽取血液為主,有個別機構則採用尿液樣本化驗。

以往,血液測試報告需等候一天至數天不等,自從民間團體引入新興的快速測試後,愛滋抗體血液結果縮短至幾分鐘至十多分鐘不等。

除到指定政府機構、民間志願團體或私立化驗所接受愛滋病抗體測試外,亦可自行到醫療網站訂購價錢大眾化的愛滋病自我檢測器。

若測試結果證實為陽性,則必須盡快到政府愛滋病專科就診及定時服藥,切勿延誤醫治。

[來源請求] 自1981年發現愛滋病以來,流行病學專家曾提出各種不同的定義,以監測疾病擴散情況,例如1985年的班基定義(英語:Banguidefinition)和1994年世衛愛滋病例擴充定義(英語:1994expandedWorldHealthOrganizationAIDScasedefinition),然而臨床上對病人的分級診斷卻因為該定義的檢測效果不佳,因而未能大量採用。

在開發中國家,世界衛生組織採用臨床表現和實驗資料作為分級依據,而在已開發國家中,則主要採用美國的分類系統。

病程與表現[編輯] 若以伺機性感染而言,肺囊蟲肺炎、隱球菌性腦膜炎、肺結核、沙門氏菌感染等比較常見;若以症狀來看,其體重減輕、慢性咳嗽、慢性腹瀉是常見的症狀。

染上愛滋病毒後至病發的潛伏期由幾個月(最快)至10年或以上不等[48],根據病情的發展過程,臨床上分為三期: 急性感染[編輯] 愛滋發病期症狀 愛滋病患者肺部受新型隱球菌感染後急速惡化 愛滋病病毒進入人體後,會很快進入急性感染期。

病毒快速繁殖,每毫升血液中的病毒含量可達數百萬,同時CD4+細胞數量也會顯著下降。

隨後,CD8+細胞開始活動,殺死被感染的細胞,免疫系統也開始產生抵抗愛滋病病毒的抗體。

CD8+細胞的活動被認為是控制病毒水平的要素之一。

如果它們反應強勁,就可以延緩病程,但是並不能清除所有病毒。

CD8+細胞活動逐漸減弱消失後,CD4+細胞的水平也恢復到每微升800左右(正常值是1200左右)。

在這個階段(通常是感染後的2~4周),大多數病例都會產生類似流感或者單核血球增多症的病症,這被稱作急性HIV感染。

常見的症狀包括發燒,淋巴結病症,咽炎,皮疹,肌肉疼痛,疲乏,口腔潰瘍,還可能包括頭痛,噁心,嘔吐,腹瀉,肝/脾腫大,體重下降,鵝口瘡,神經系統病變等。

每個病例的具體症狀各有不同,每種症狀是否發生皆有可能。

這些症狀的持續時間平均約28天,通常至少要有一周。

因為這些症狀沒有特異性,所以經常未被認為是感染了愛滋病病毒的徵兆。

甚至病人就醫時醫生亦可能誤診為有相似症狀的,其他更常見傳染病。

因此,這些症狀並不能作為確診愛滋病病毒感染的依據。

但是遇到這些症狀時仍然需要格外小心。

因為病人此時血液中的病毒含量很高,他們的傳染性非常強。

病毒結構 愛滋病急性期症狀至少高危行為後的第三天才會有部分出現,而這種症狀不會發生在高危的10周以後,絕大部分人出現急性症狀的時間是在10-14天,持續時間1到2周,而需要知道的是有50%以上的愛滋病感染者初期是不出現急性期症狀的。

愛滋病感染者出現初期症狀的比例: 發燒(80%) 嗜睡和全身不適(70%) 肌肉痛和關節痛(50-70 %) 淋巴結腫大(40-70 %) 盜汗(50%) 胃腸炎(50-70 %) 腹瀉(30%) 口腔潰瘍(10-30 %) 神經性頭痛(40-70 %) 皮疹(40-80 %) 生殖器潰瘍(5-15 %) 血小板減少(45%) 白血球減少(40%) 轉胺酶上升(20%) 臨床潛伏期[編輯] 免疫系統的強烈反應抑制病毒活動,並能減少血液中的病毒數量。

從此病人進入愛滋病的臨床潛伏期。

潛伏期的長度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從3年[49]到最長可達20年[50],平均約8年[51]。

通常在臨床潛伏期,病人沒有任何可見症狀。

在早期,病毒通常藏身於淋巴結內。

由於CD4+細胞是愛滋病病毒的主要靶細胞之一,同時亦在免疫系統中占有關鍵地位,因此除了病毒含量,CD4+細胞數也是監測病程的重要指標。

通常一旦每微升血液中的CD4+細胞數少於200時,或者CD4+細胞在淋巴球中所占比例少於14%時,細胞免疫機能已經難以維持,病人即將進入發病期。

發病期[編輯] 病人出現腹股溝淋巴結以外的兩處以上不明原因的淋巴結腫大持續3個月以上,並出現全身症狀,如無故發熱、疲勞、食欲不振、消瘦、體重下降、睡眠時冒汗等,至少有以上兩種症狀及經血液測試,即可診斷為愛滋病相關症候群。

一部分人停留在這種狀態,而另一部分病人則發展為嚴重的愛滋病。

有些帶原者的病徵階段並不明顯,可能直接進入病發階段。

突出表現為致病性感染,當免疫力越來越差,CD4細胞可能少於200個/血液微升時,病人就會開始出現愛滋病併發症,如伺機性感染,正式進入了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也就是愛滋病,進入這階段的病人一般不會存活超過九個月,然而醫學的進步,存活的時間也可能延長。

其中包括原蟲、真菌、病毒、細菌感染,惡性腫瘤的發生等,根據香港衛生署的數字顯示[52],最常見可被界定為愛滋病發的併發症依次序為肺囊蟲肺炎、結核病、真菌感染、馬爾尼菲青黴菌、卡波西氏肉瘤、分枝桿菌、巨細胞病毒等。

預防[編輯] 此章節需要提供更多來源,否則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2020年10月4日) 估計與感染源接觸後(單次行為)獲得HIV風險機率[53] 感染途徑 估計感染機率 輸血 90%[54] 分娩(傳給胎兒) 25%[55] 注射性毒品使用共用針頭 0.67%[56] 經皮針扎 0.30%[57] 肛交受方* 0.50%[58][59] 肛交插入者* 0.065%[58][59] 陰莖陰道交媾女方* 0.10%[58][59][60] 陰莖陰道交媾男方* 0.05%[58][59] 口交接受者* 0.01%[59] 口交插入者* 0.005%[59] *假設未使用安全套 愛滋病毒其實脆弱,一旦暴露於空氣中(離開人體)便會很快死亡,因此愛滋病可以通過下面的措施來部分預防。

已知的愛滋病感染途徑就是體液交換及沒有全程正確使用安全套。

帶有愛滋病血液(針筒上的血液)在空氣中不能立即死亡,濃度愈高生存時間愈長,長的則可達三日,即使浸在酒精消毒也能生存十分鐘。

愛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有血液傳播、母嬰傳播及性傳播,因此可通過下列途徑預防愛滋病: 安全性行為:除了高度可信的性伴侶外,在所有的性行為中使用安全套;除非能確定對方沒病、否則沒有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的性交和肛交是一種高危險行為(精液中病毒高,許多病患會以為吃藥就沒有傳染性,但至少也要確認血液病毒量長期維持在極低狀態、此時也只是代表無套性交的感染率下降、並非不會感染)。

少數人透過和愛滋病感染者進行口交而通過傷口被感染,但這種方式通常被認為是低風險的。

但是,無論如何,如果希望絕對的安全,在口交中也應當使用安全套。

唾液的愛滋病毒濃度很低,接吻是不會感染愛滋病,除非對方口腔有傷口。

慎選性伴侶,安全性伴侶極為重要,雙方皆終身單一性伴侶風險最低,使用酒精毒品的社交環境及雜交風險最高;由於保險套會顯著的降低性交時男方的快感,因此偷拔保險套是很常見的,另外,許多愛滋病患也會感染其他性病、而其中有一部份是保險套無法完全預防的;而一夜情及雜交風險極高又多了「對方假裝自己沒有性病」的風險,避開使用酒精毒品的社交環境是自保的基本常識、這會讓人降低警覺性、造成危險甚至不願意的性行為;選擇忠誠性伴侶也可以有效降低危險性。

不要共用針筒及稀釋液,也不要使用已經被人使用過的針筒及稀釋液。

注射毒品使用共用針頭可能導致傳染。

醫護工作者遵循了安全措施就可以避免愛滋病在病人和工作人員間、病人之間的傳播。

通過針刺感染愛滋病的比率少於1比200。

在職業暴露後一定時間(48小時)內口服阻斷藥物可以進一步減輕被感染的風險。

在侵入性醫療及急救中,讓醫護及急救人員知道患者是否為愛滋病患對預防感染也很重要,因為應對愛滋病等級的安全防護及曝露後投藥成本高、對醫護人員身心負擔很大,不可能對每個病患都實施(消毒等級更高、暴露後投藥的副作用常強到讓人失去工作能力)。

另外,即便是非侵入性醫療,醫師的知情與否常常是治療成敗的主因,因為病患必須因為愛滋病而改變醫療策略及調整藥物。

暴露前預防:前提是未感染方正確的採用預防性投藥,而感染方則正確服藥、且血液病毒量控制到極低;則傳染性稍低於保險套。

但成本高、服藥麻煩、副作用會讓許多人無法忍受,而且許多愛滋病患同時患有其他性病;因此無法跟避孕藥一樣可靠及普及。

疫苗:儘管目前來說對於愛滋病的防治沒有有效的疫苗,2009年發佈的RV144單次試驗疫苗被發現能夠減小接近30%的患病機率。

這也促使科研人員堅定對研究出真正能夠防治愛滋病疫苗的信心。

對於RV144等疫苗的試驗都顯示效果不佳、無法上市。

不要輕忽雞尾酒療法的副作用及侷限性,不要高估藥物對傳染力的抑制力,不要輕忽一些愛滋病患的報復或輕忽行為帶來的風險,不要忘記許多愛滋病患同時患有其他性病:雖然說對愛滋病的治療已經達到只會小幅減損壽命的程度,但雞尾酒療法的副作用及侷限性仍然造成生活品質的明顯下降及明顯的痛苦;而且許多病患看似健康無病,一些病患堅持對性伴侶(及一夜情對象)隱瞞病情及無套性交,就產生了大量的受害者。

相關事項[編輯] 基於以上,各國雖限制標準不一,但是有些地區會限制或禁止以下人士捐血標準。

在1977年(愛滋病發現大規模傳播的大致開始時間)或以後曾與生於或居於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赤道幾內亞、加篷、尼日或奈及利亞的士有性行為。

(HIVgroupO不易驗出來) 在1977年以後於撒哈拉以南非洲有活躍的性行為。

1988年之前接受血友病治療。

高危險性行為 治療[編輯] 雖然對於愛滋病治療投入了大量的資源研究,但醫學界目前沒有任何可以治癒愛滋病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方法,也沒有可行的疫苗,多數研究突破也沒辦法成為正規療法(藥物研究成功率極低)。

目前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已批准二十多個藥物用於AIDS的治療,但所有的治療方法都只能減慢或抑制病毒在體內的擴散[61],並不能有效地清除患者體內的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這些藥物也不能將傳染性降到極低,而且這些藥物價格昂貴,且有較強的毒副作用,會誘發病毒耐藥株的產生。

愛滋疫苗[編輯] 掃描電子顯微鏡照片顯示被愛滋病毒感染的H9型T細胞 2011年9月,英國研究人員移除愛滋病毒外套膜內的膽固醇後,發現病毒失去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的能力,人員估計可依循此方向,研究能預防病毒的疫苗。

[62] 2013年5月,香港大學研究出一種新型疫苗,成功令帶有愛滋病的小老鼠產生大量及有效針對愛滋病病毒的CD8+T細胞,以清除體內受病毒感染的細胞,並產生保護作用。

此疫苗暫時只在老鼠身上進行實驗,預計最快於5年後進行人體測試。

[63] 2014年3月,華裔美籍愛滋病研究專家何大一,在《科學》雜誌刊登的研究指出,其醫學團隊研發一種新的注射藥物,在獼猴身上注射後,獼猴3個月內不受愛滋病毒入侵,為治療愛滋病帶來新的突破。

新藥有助減低高危人士感染愛滋病的機會,並指出未研發愛滋病疫苗前,注射新藥物的方案可用於「中間的過渡期」。

他又指藥物需要每季注射一次才能保持效用,但目前仍未在人體身上進行試驗,他們將與藥廠在美國展開臨床試驗,預計2015年獲得新藥的安全資料,並計劃於高危人士中展開類似臨床研究。

[64] 2020年,美國HVTN702疫苗在泰國進行RV144臨床試驗三年多後宣布失敗,實驗結果是沒有顯著效果。

[65][66] 借抗癌藥殺愛滋[編輯] 2013年4月,距離根治愛滋病邁進一大步,丹麥研究人員使用抗癌特效藥物「帕比司他(英語:Panobinostat)」(Panobinostat)將愛滋病毒逼出去氧核醣核酸(DNA)至細胞表面,人體免疫系統之後與特製疫苗聯手合作,把愛滋病毒徹底消滅。

現進行人體測試,若研發成功,愛滋病或因此正式從絕症名單中剔除。

[67][68]然而在2014年的實驗中證實,停止帕比司他投藥後2-8周愛滋病毒將回復運作,治癒愛滋的夢想暫時宣告失敗。

雞尾酒療法[編輯] 主條目:雞尾酒療法 美國於1981年發現新型疫症愛滋病之初,沒有一種藥物或療法能有效降低死亡率,每年全球的死亡人數有增無減。

但到1995年,台裔美籍科學家何大一博士發明了雞尾酒療法,雖然並非徹底根治,但成功大幅減低死亡率,將發病時間無限期推遲,也使感染者血液的病毒數可以降低至無法驗出的狀況,從而大幅改善帶原者的健康、並降低其傳染性,不過雞尾酒療法不但成本高昂、對忘記服藥的忍受性低、許多感染者服藥後會有嚴重的副作用、而且有明顯的侷限性(例如無法抑制慢性發炎而提早罹患老人病、服藥後腸胃組織、大腦、生殖器官及精液仍有較高量的病毒、治療後的傳染風險仍高),醫學界均認為愛滋病尚不能稱之為可以治癒的疾病。

這項研發使何大一以「愛滋病研究者」(AIDSResearcher)的身分榮獲1996年的《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

預防愛滋病的疫苗仍在研製中,但進展很慢。

至今,還沒有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完全治癒愛滋病,每年仍有大量的病患死於愛滋病,特別是在缺乏有效療法和藥物的第三世界國家(如非洲)。

現在昂貴的愛滋病治療方法主要針對HIV,目前仍未證實在治癒方面有效。

愛滋病發病期產生的各種機會感染,有些可以對症下藥進行治療,或者在感染發生前就進行預防性治療,但也有些機會感染很難治療。

在台灣,亦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的何大一,則與台大醫院進行長期臨床醫療研究,進一步與全台灣各教學級醫院進行人體臨床實驗,以期加速進展台灣的HIV治療現況。

原雞尾酒療法需要至少每日一次且服用多顆的狀況,已於2014年12月1日獲得改善;台大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皆已提供每日一次一顆的治療方針。

然而這仍非普遍性用法,主要在於新藥雖以雞尾酒療法將多種藥物合而為一,但與其他HIV藥品一樣,至少10年的研究尚未誕生,對於副作用的症狀說明仍較模糊,無明確的敘述。

倫敦病人、柏林病人和紐約病人事件[編輯] 幾種常用治療愛滋病的藥物上圖:阿扎那韋(英語:Atazanavir),一種蛋白酶抑製劑中圖:阿巴卡韋,一種模擬核苷反轉錄酶抑製劑(簡稱NARTIs或NRTIs)下圖:齊多夫定,是全球首個獲准治療愛滋病的藥物 2005年11月,據英國廣播公司及一些報章稱:一名25歲的倫敦男性居民安德魯·斯丁普森(AndrewStimpson)曾在2002年5月確診感染愛滋病病毒,但未進行任何藥物治療,在2003年10月檢查時發現病毒已經消失。

但負責治療斯廷普森的切爾西和威斯敏斯特全民保健系統基金仍要求斯廷普森接受進一步檢查,他有可能是第一位自己痊癒的HIV感染者。

[69][70] 另據美國媒體2008年11月12日報導,一名同時患有白血病和愛滋病的患者蒂莫西·雷·布朗在接受幹細胞骨髓移植手術後,體內的HIV居然也全部消失了。

蒂莫西·布朗早在1995年就感染愛滋病毒。

治癒蒂莫西·布朗的吉羅·胡特(英語:GeroHütter)是血液學專家,而非愛滋病專家。

他在準備骨髓移植手術的過程中想起一篇論文,文中稱一些人攜帶的一種讓CCR5有缺陷的突變基因似乎能讓他們先天具有抵禦愛滋病病毒的能力,因為愛滋病毒進入免疫系統,必須同時結合免疫細胞表面的兩種物質CD4和CCR5。

這種自雙親遺傳的基因稱為「CCR5-Δ32(英語:CCR5#CCR5-Δ32)」,能夠阻礙愛滋病病毒對人體健康細胞的侵襲。

吉羅·胡特便開始尋找攜帶這種基因、且能與患者骨髓相配型的捐獻者。

結果在80名骨髓配型成功的捐獻者中,第61人被檢測出帶有「CCR5-Δ32」突變基因。

找到合適的配型者後,患者還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了一系列準備事宜。

他服用了一些效力強勁的藥物,接受了放射性治療,目的在於消滅其自身受到感染的骨髓細胞,使其免疫系統喪失功能。

此外手術結束後,吉羅·胡特還停止給患者蒂莫西·布朗服用抗愛滋病的藥物,因為研究小組擔心,這些藥物會干擾新骨髓細胞的生長。

美國全國免疫疾病和傳染病研究所主任安東尼·福奇博士表示,這種手術如果用作臨床治療的話費用太高,而且風險過大,但還是值得鼓勵。

吉羅·胡特則表示目前不能過於樂觀。

他說:「藏匿於體內的愛滋病毒有時很狡猾,未被殺清的病毒夥粒就會找機會再冒出來。

」[71]同時找到有讓CCR5有缺陷的基因又適合移植給某人的骨髓也不容易。

[72] 2008年1月,瑞士科學家認為患者接受抗反轉錄病毒藥物治療,壓制住血液中的病毒後,可能不會通過性途徑繼續傳播病毒[73]。

2012年7月,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的研究員發現,兩名患淋巴瘤的HIV帶原者,接受壓抑HIV的抗反轉錄病毒藥物治療期間,進行骨髓移植後,兩人體內血液細胞的HIV基因竟開始消失,逐漸被捐贈者的健康細胞殺死和取代,完全消滅。

兩人情況與全球首名藉骨髓移植根治HIV的病人蒂莫西·布朗相似,但兩人移植的是正常細胞,有別於蒂莫西·布朗的經挑選可抵抗HIV的基因突變細胞。

2022年2月15日,第29屆反轉錄病毒和機會性感染會議(CROI)上,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的研究團隊表示紐約一名感染愛滋病毒且患有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女性在接受了幹細胞移植後痊癒,成為全球第一位女性和第三位愛滋病治癒患者[74]。

相關事件[編輯] 主條目:基因編輯嬰兒事件 2018年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事發時因「外出創業」而處於停薪留職狀態)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型試管嬰兒於11月在中國誕生。

賀建奎稱,這一對嬰兒因CCR5基因被敲除,具有對愛滋病的免疫力。

這對雙胞胎基因組中的CCR5基因通過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敲除,其中一人是雜合敲除(只有一個基因座位上的CCR5基因被敲除)、一人是純合敲除(一對CCR5基因都被敲除)[75]。

此事很快就引發巨大倫理學爭議。

《自然》雜誌將賀建奎列入2018年十大人物,將賀建奎稱為「基因編輯流氓」[76]。

2019年12月,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法院以涉嫌非法行醫判處賀建奎有期徒刑三年、並處罰金人民幣300萬元[77]。

全球科研結果[編輯] 此外,媒體曾多次報道全球的科研人員已發現多種可能有效醫治、甚至根治愛滋病的方法,現正進行一連串臨床測試,可算是給愛滋病攜帶者的一線曙光,包括: 安哥拉愛滋病患聚會 2007年: 6月德國科學家宣佈成功從人類細胞中分離出愛滋病毒(HIV),令細胞再次變得健康。

愛滋病毒可被一種叫Tre的酶「剪走」,然後恢復健康,2010年前會在老鼠身上進行試驗,原本預計2017年前會找出根治愛滋病的方法但最終未成功。

[78] 2009年: 6月加拿大蒙特婁大學則發現或可徹底治癒愛滋病的方法,使用現時治療癌症的化學療法,可將藏在免疫系統記憶T細胞內的愛滋病毒一併殺死,故建議結合化療及雞尾酒療法同時對付愛滋病。

[79] 9月美國和泰國研究人員共同宣布,雙方合作開發試驗的一種「聯合疫苗」RV144有希望將人體感染愛滋病病毒的風險降低31.2%。

[80]而2020年RV144專案在泰國宣布實驗失敗,用於高危人群試驗者的人體實驗後證明沒有顯著效果能降低感染。

12月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研究人員研製開發的新型愛滋病治療方法首次臨床試驗獲得圓滿成功。

該療法可能比目前廣泛接受的雞尾酒療法更有效。

[81] 以美國羅切斯特大學教授羅伯特·班巴拉為首的研究小組或發現幫助愛滋病病毒在人體內傳播與複製的基因,這項成果將有助於開發治療愛滋病的疫苗或新藥。

[82]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愛滋病研究所的專家們宣布,他們能夠找到一種可以殺死愛滋病病毒的幹細胞,將有效的防治愛滋病病毒,該研究成果使成功治療愛滋病的前景變得更為光明。

[83] 由捷克和德國的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日前宣布,他們正在研製一種新的化合物,動物實驗顯示,它能夠阻止愛滋病病毒的複製增殖。

該化合物日後可能被用於臨床藥物的開發。

[84] 2010年: 2月 英美科學家在1月31日的《自然》上宣布,他們合作進行的新研究發現整合酶的三維結構。

整合酶在包括愛滋病病毒等反轉錄酶病毒中可以被發現,並且幫助愛滋病毒在人體內複製。

這項突破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解決愛滋病研究領域長達20年的一個難題,進而找到更佳的治療愛滋病的方法。

[85] 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2月3日稱,該所科學家發現了兩種化合物,可作用於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蛋白酶的新的結合點位,從而為開發出療效更好、更抗耐藥性的新型愛滋病藥物奠定了基礎。

[86] 3月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香蕉凝集素能與愛滋病病毒表面的醣類化合物黏連,「封住」病毒遺傳物質,從而阻斷病毒進入人體的路徑。

根據這項發現,研究人員或可研究出可以有效治療愛滋病的新療法。

[87]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發現目前正在使用的一種治療痤瘡的抗生素可有效阻止愛滋病毒擴散或複製。

[88] 法國國家科研中心18日宣布,該機構的研究人員日前合成了一種分子,能夠阻止愛滋病病毒在細胞間傳播。

[89] 12月德國研究員正研發一種針劑名為「VIR-576」的高效愛滋病藥物,試驗證實能減少患者血液內95%的愛滋病毒。

該藥原理是先行佔據了愛滋病毒用作依靠的蛋白質肽,不讓病毒潛藏,從而避免病毒進一步入侵人體免疫細胞。

[90] 2011年: 5月美國研究人員研製愛滋病疫苗取得重大突破,研究人員給24隻恆河猴注射實驗性疫苗,疫苗含有一種大部份人體內都有的巨細胞病毒(CMV),它的作用是當愛滋病毒最初進入體內,處於最脆弱的時候,立即啟動免疫系統攻擊病毒。

猴子注射疫苗後,有效控制體內愛滋病毒逾一年,而且病毒更逐漸被清除,研究人員希望3年內研製出用於人體測試的愛滋病疫苗。

[91] 2013年: 3月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蜜蜂毒液可以殺死愛滋病毒。

這項發現為研發預防愛滋塗劑,甚至是愛滋疫苗鋪路。

[92][93] 9月美國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動物實驗發現,利用新型疫苗、可以有效殺死「猴免疫缺陷病毒」SIV,而這種病毒比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還要毒十倍,為人類愛滋病治療帶來一線希望。

以巨細胞病毒CMV當載具、做成SIV抗原疫苗,並以模擬性行為方式,先給16隻獼猴接種疫苗,再讓牠們感染SIV病毒,然後觀察24到30週後,人道犧牲、解剖發現,有九隻獼猴以DNA序列檢查,完全驗不出SIV病毒,顯示疫苗可以清除SIV病毒。

[94] 2019年: 10月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生科聯合中心鄧宏魁研究組、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陳虎研究組、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吳昊研究組合作發表期刊論文[95],世界首次以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的嘗試獲得突破,該計畫由「柏林病人」和「倫敦病人」現象得到啟示,認為敲除CCR5受體就能治癒愛滋,問題在於如何敲除,因此CRISPR基因編輯法被納入一種路徑思維,先運用此技術在成體造血幹細胞上敲除CCR5基因,結合已經在臨床上成熟應用的幹細胞移植技術移植給患者,改造過的造血幹細胞在患者體內增殖最後也許能起治療效果,2017年起此專案開始推動,多種嘗試研發可能的基因工程技巧,[96]之後為期19個月的臨床觀察發現CCR5基因編輯的T細胞表現出一定程度抵禦HIV感染的能力,且效用長期存在,至此揭開了新一種治癒愛滋病的可能方案,此論文刊登於2019年下旬《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兩種理論[編輯] 少數科學家繼續質疑HIV和愛滋病之間的關係,或HIV的存在。

諾貝爾獎得主,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chainreaction,一項重要的生物進展)的發明者,被譽為具有「近乎狂人創造者」的凱利·穆利斯,聲明HIV並不引起愛滋病[97]。

有一些組織,例如包括了上百的「愛滋病不同意見者」的「重新評估HIV和AIDS理論科學團體(ScientificGroupforReappraisingtheHIV-AIDShypothesis)」。

他們通常拒絕參加愛滋病的會議。

持這種意見的科學家從懷疑反轉錄酶或愛滋病的的存在到流行學結論的測試方法,他們懷疑愛滋病作為一種獨立疾病的存在以及批評常規愛滋病研究人員的方法,是為愛滋病重估運動[98]。

現狀[編輯] 更多資訊:分類:各國HIV/AIDS情況、中國大陸愛滋病情況、香港愛滋病情況、台灣愛滋病情況和印度愛滋病情況 圖表顯示美國由1987至2002年間的愛滋病人死亡數字,其中1995年因雞尾酒療法的面世而開始出現死亡率大幅下降 到2002年為止,愛滋病這種全球性的傳染病沒有顯示出感染減慢的趨勢。

據估計,全球有四千萬的愛滋病帶原者,大約有一千三百萬已經死於與愛滋病有關的疾病,主要是肺結核。

如果這種趨勢繼續發展,估計全球愛滋病的死亡數字將達到像黑死病或西班牙流感的死亡數字。

在西方國家,由於對安全性行為的教育,愛滋病病毒的感染率開始有減慢的跡象。

但是,在一些特殊人群中,感染率有再次升高的跡象。

例如,在英國,診斷為愛滋病的人數從2000年到2001年上升了26%。

主要涉及到公眾健康工作者,伴隨著非法的性工作者和毒品注射者,愛滋病將仍然是一個問題。

愛滋病的死亡率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因為有了被證明能有效的壓制愛滋病毒的用於治療愛滋病的藥物(目前公認最佳的療法為「雞尾酒療法」)。

在中國大陸地區,第一次發現愛滋病是在1985年6月,從一名阿根廷遊客身上發現,最後這位病人在北京協和醫院因併發症死亡。

截止到1989年底,中國大陸已經發現愛滋病感染者172名,其中大部分是吸毒人士。

當年在雲南吸毒人群中發現愛滋病標誌著中國愛滋病開始流行。

中國政府近年來也積極對公眾進行愛滋病知識的宣傳教育,包括向性工作者和同性戀者間進行安全性行為的教育,但收效甚微,至2006年1月25日,中國衛生部、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公佈,至2005年底中國愛滋病感染者65萬人,其中發病患者約7.5萬人。

2007年11月29日,國務院防治愛滋病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衛生部、聯合國愛滋病中國專題組聯合舉行《中國愛滋病防治聯合評估報告(2007年)》專題新聞發佈會,公佈了中國2007愛滋病最新資料,截至2007年底中國現存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約70萬,全人群感染率為0.05%,其中愛滋病病人8.5萬人,2007年新發愛滋病病毒感染者5萬,因愛滋病死亡2萬人,在5萬新發感染者中,異性性傳播占44.7%,同性性傳播占12.2%,注射吸毒傳播占42%,母嬰傳播占1.1%。

雖然愛滋病教育在中國已逐步展開,但社會上仍然普遍對愛滋病及其感染者認識不足且帶有歧視。

根據國家衛健委官網資料,2021年4月(2021年4月1日0時至4月30日24時),中國大陸地區(不含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下同)共報告法定傳染病601558例,死亡1549人,其中愛滋病報告5283例,死亡1363例。

在臺灣,1984年12月首次發現愛滋病個案,在一名外籍過境旅客驗出,並在1986年2月底首次發現臺灣人感染案例。

1988年起規定捐血者所捐血液要經過檢驗確定無病毒後才可使用,1990年公佈《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防治條例》。

為增加可能罹患HIV的人篩檢的意願,政府在一些指定醫院開辦「匿名篩檢」。

台灣籍的愛滋病感染者及病患在台灣可享受免費的醫療服務,由政府負擔相關醫療費用。

但2006年1月1日起,愛滋病不再列入台灣全民健康保險重大傷病範圍,另由政府編列公務預算;但由於愛滋病患人數上升,對其它疾病及公衛預算產生排擠效應。

截至西元2019年11月30日,臺灣累計感染人數為39,533人,其中男性佔37,444(94.72%),而累計全死因死亡人數為6,749人。

[99] 在香港,1984年發現的首例受愛滋病病毒感染個案[100];並於1985年發現首宗愛滋病發個案[101]。

截至2012年12月31日,香港衛生署的愛滋病病毒感染累積個案統計:自1984年以來,累積發現5,783人[102]受愛滋病病毒感染。

自1985年以來,累積發現1,353宗[102]愛滋病個案。

在2011年第一季,肺囊蟲肺炎是最常見的愛滋病併發症。

衛生署提供免費及身份保密的愛滋病抗體檢測[103],多年來性行為都是愛滋病感染的主要途徑。

截至2008年9月統計,自1984年首宗病毒感染個案起,經由性接觸感染的愛滋病病毒感染案例佔74%;由性接觸感染的愛滋病患者佔85%。

香港的愛滋病活動由政府和多個志願組織主理。

政府主要負責愛滋病感染的監控和政策的制定,並與其他非政府機構一同為社區提供預防或治療教育和推廣工作。

澳門衛生局自1986年首次發現外地輸入的愛滋病毒感染個案,截至2012年12月31日,總計有508人[104]感染愛滋病毒,當中73人[104]已病發。

45%[104]染病者為從事娛樂行業的外籍人。

性接觸是主要的傳播途徑(66%)[104],當中以異性性接觸感染最多(56%),同性性接觸感染佔9%;靜脈注射吸毒的感染率佔感染個案的14%[104];其餘則為母嬰傳播、輸血感染及不詳[104]。

在第三世界國家,經濟狀況以及缺乏性教育都得感染率維持在很高的比例。

一些非洲國家有高達25%的成人勞動力人口是HIV攜帶者。

當中,在非洲中部及東部的十多國[105]的部落傳統有為第一次來經、喪夫、流產或墮胎之婦女進行的性清潔習俗,也被認為與愛滋病的傳播與成長有關係[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05][114][115],肯尼亞霍馬灣郡有逾30%人口是愛滋病病毒攜帶者,據當地一名日本義工所說,是因為當地人盛行濫交甚至直接走進草叢發生性行為,但少用保險套所致[116],當這些人口表現出愛滋病的病症時,他們將失去工作的能力,同時需要醫療保護。

這很可能引起本地區社會和國家的衰退,進一步增加了他們必須面對的困難。

這個地區的很多政府多年來一直否認這個問題的存在,直到現在才開始對這種情況進行工作。

缺乏醫療保護,對疾病及其起因的無知,以及教育和治療的資金問題是第三世界愛滋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公佈資料(2020年)[19] 地區 HIV攜帶者或愛滋病患者總數(萬) 新增感染者 2020年死亡人數 2020年正在接受治療人數(萬) 合計 15歲及以上 15歲以下 非洲東部和南部 2060(1680-2440) 670000 (470000-930000) 600000 (410000-830000) 75000 (49000-130000) 310000 (220000-470000) 1600 (1540-1610) 亞洲和太平洋地區 580(430-700) 240000 (170000-310000) 230000 (170000-300000) 13000 (8100-18000) 130000 (87000-200000) 370 (350-360) 非洲西部和中部 470 (390-580) 200000 (130000-330000) 150000 (87000-250000) 55000 (35000-82000) 150000 (100000-210000) 350 (330-350) 拉丁美洲 210 (140-270) 100000 (66000-150000) 100000 (65000-140000) 2300 (1400-4200) 31000 (20000-46000) 140 (130-140) 加勒比地區 33 (28-39) 13000 (8700-18000) 12000 (7800-17000) 1200 (750-1800) 6000 (4300-8500) 22 (21-22) 中東和北非 23 (19-31) 16000 (12000-28000) 15000 (11000-26000) 1400 (1100-2100) 7900 (6000-13000) 9.6 (8.9-9.4) 東歐和中亞 160 (150-180) 140000 (120000-160000) 130000 (110000-150000) * 35000 (28000-43000) 87 (83-87) 西歐、中歐及北美 220 (190-260) 67000 (53000-81000) 66000 (53000-80000) * 13000 (9200-17000) 190 (180-190) 合計 3770萬 (3020萬-4510萬) 150萬 (100萬-200萬) 130萬 (91萬–180萬) 150000 (100000–240000) 680000 (480000–1000000) 2750萬 (2650萬-2770萬) *由於數量少,估計數未公布。

世界紀念日[編輯] 主條目:世界愛滋病日 12月1日是世界愛滋病日,這天旨在提高公眾對HIV引起的愛滋病在全球傳播的意識。

訂為12月1日是因為第一個愛滋病病例是在1981年此日診斷出來的。

從此,愛滋病已造成超過兩千五百萬人死亡。

即使最近世界許多地區的治療管道已經改善,2005年仍有310萬左右(280萬到360萬之間)人死於愛滋病,其中約有57萬人是兒童。

愛滋病日的概念來源於1988年,由全球衛生部長在關於愛滋病預防計劃的高峰會議上(WorldSummitofMinistersofHealthonProgrammesforAIDSPrevention)提出的。

從此,這個概念被全球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和慈善機構採納。

世界愛滋病日的標誌是紅綢帶,表示對HIV陽性者及與他們共同生活者的關懷與接納,並團結一致對抗愛滋。

圖像[編輯] 一般情況下未受治療的HIV攜帶者之病毒增長及免疫細胞減少隨時間變化的趨勢圖表(藍線:+T淋巴球在每立方公釐(微升)血漿的數量;紅線:HIVRNA在每毫升血漿的複本數量) 全球HIV攜帶者分佈(2008年) 2012年的國際愛滋醫學大會 註釋[編輯] ^在中國大陸,《量和單位國家標準GB3100~3102—93》中審定廢止「愛滋病」這一寫法,改為「艾滋病」。

香港、澳門及台灣、馬來西亞則使用「愛滋病」。

新加坡則使用「愛之病」。

^也有部分資料將症狀期與典型AIDS發病期統稱為症狀期或發病期 參考文獻[編輯] ^WorldAIDSDay.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15-06-16].  ^2.02.1艾滋病毒/艾滋病相关问答.世界衛生組織(中文(中國大陸)).  ^3.03.1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期刊聯合編輯部(中文(中國大陸)).  ^4.04.1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中文(臺灣)). [永久失效連結] ^5.05.1認識愛滋病.關懷愛滋(中文(香港)).  ^菲律宾的爱之病感染情况亚太最严重.聯合早報. (簡體中文) ^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s/116251 ^SepkowitzKA.AIDS–thefirst20years.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June2001,344(23):1764–72.PMID 11396444.doi:10.1056/NEJM200106073442306.  ^KrämerA,KretzschmarM,KrickebergK.Moderninfectiousdiseaseepidemiologyconcepts,methods,mathematicalmodels,andpublichealthOnline-Ausg.NewYork:Springer.2010:88.ISBN 978-0-387-93835-6.  ^KirchW.EncyclopediaofPublicHealth.NewYork:Springer.2008:676–77.ISBN 978-1-4020-5613-0.  ^HIV/AIDSFactsheetN°360.WorldHealthOrganization.November2015[2016-02-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17).  ^12.012.1AboutHIV/AIDS.CDC.2015-12-06[2016-02-11].  ^MitchellH.Gail;JacquesBenichou.EncyclopediaofEpidemiologicMethods.JohnWiley&Sons.2000:467.ISBN 978-0-471-86641-1.  ^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and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health.vic.[2020-01-15].  ^HIVandItsTransmission.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2003[2006-05-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2-04).  ^HIVandItsTransmission.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2003[2006-05-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2-04).  ^KallingsLO.Thefirstpostmodernpandemic:25yearsofHIV/AIDS.JournalofInternalMedicine.March2008,263(3):218–43.PMID 18205765.doi:10.1111/j.1365-2796.2007.01910.x.  ^18.018.1GlobalHIV&AIDSstatistics—Factsheet.聯合國愛滋病聯合規劃署(UNAIDS).[2021-12-01](英語).  ^19.019.1FactSheet-WorldAIDSDay2021(PDF).www.unaids.org.[2021-12-01](英語).  ^复旦教授高晞:有关人类瘟疫的12个问题.科學網.[2020-12-07].  ^SharpPM,HahnBH.OriginsofHIVandtheAIDSpandemic.ColdSpringHarborPerspectivesinMedicine.September2011,1(1):a006841.PMC 3234451 .PMID 22229120.doi:10.1101/cshperspect.a006841.  ^GalloRC.AreflectiononHIV/AIDSresearchafter25years.Retrovirology.October2006,3(1):72.PMC 1629027 .PMID 17054781.doi:10.1186/1742-4690-3-72.  ^23.023.1TheimpactofAIDSonpeopleandsocieties(PDF).2006ReportontheglobalAIDSepidemic.UNAIDS.2006.ISBN 978-92-9173-479-5.  ^Endersby,Jim.MythBusters.Science.2016,351(6268):35[2016-02-14].Bibcode:2016Sci...351...35E.S2CID 51608938.doi:10.1126/science.aad289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22).  ^McCullom,Rob.AnAfricanPopeWon'tChangetheVatican'sViewsonCondomsandAIDS.TheAtlantic.2013-02-26[2016-02-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8).  ^Harden,VictoriaAngela.AIDSat30:AHistory.PotomacBooksInc.2012:324.ISBN 978-1-59797-294-9.  ^DanielMurrell.FactsAboutHIV:LifeExpectancyandLong-TermOutlook.healthline.[2020-01-15].  ^艾滋病"零号病人"污名洗脱?科学家确定病毒起源于刚果.  ^艾滋病大流行揭秘:源自同一祖先进化不到100年.  ^研究︰愛滋源於剛果(金)首都.文匯報.  ^ (英文)OriginofHIV-1intheChimpanzeePantroglodytestroglodytes,F.Gaoetal.,Nature,1999,397(6718):436–441.PMID9989410. ^32.032.132.2愛滋30周年倡及早治療,香港蘋果日報,2011年6月5日 ^ (英文)OverviewoftheglobalAIDSepidemicPDF,2006ReportontheglobalAIDSepidemic,UNAIDS,2006. ^ (英文)Decliningmorbidityandmortalityamongpatientswithadvanced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infection.HIVOutpatientStudyInvestigators,Jr.F.J.Palella,etal.,N.Engl.J.Med.,1998,338(13):853–860.PMID9516219. ^HIVAg/Abcombotest(人體移植檢驗專用)-彰化基督教醫院 ^(英文)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Immunobiology,Janewayetal.,6/e,2005,GarlandSciencePublishing,ch.11p.491,ISBN0-443-07309-0. ^37.037.1 (英文)HIV-1infectioninruralAfrica:isthereadifferenceinmediantimetoAIDSandsurvivalcomparedwiththatinindustrializedcountries?,Morgan,D.etal.,AIDS,2002,16(4):597–632.PMID11873003 ^ (英文)Type1cytokineproductionandlowprevalenceofviralisolationcorrelatewithlong-termnonprogressioninHIVinfection,Clerici,M.etal.,AIDSRes.Hum.Retroviruses,1996,12(11):1053–1061.PMID8827221. ^ (英文)ProgressiontosymptomaticdiseaseinpeopleinfectedwithHIV-1inruralUganda:prospectivecohortstudy,Morgan,D.etal.,BMJ,2002,324(7331):193–196.PMID11809639. ^ (英文)Transactivationofthe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longterminalrepeatsequencesbyDNAviruses,H.E.Gendelmanetal.,Proc.Natl.Acad.Sci.U.S.A.,1986,83(24):9759–9763.PMID2432602 ^ (英文)ImmuneactivationisadominantfactorinthepathogenesisofAfricanAIDS,Z.Bentwichetal.,Immunol.Today,1995,16(4):187–191.PMID7734046 ^ (英文)TheimpactofhostgeneticsonHIVinfectionanddiseaseprogressionintheeraofhighlyactiveantiretroviraltherapy,J.Tang&R.A.Kaslow,AIDS,2003,17(Suppl4):S51–S60.PMID15080180 ^CCR5-Δ32基因變異的頻繁度,跟羅馬帝國版圖的變遷吻合 ^ (英文)LTRandtatvariabilityofHIV-1isolatesfrompatientswithdivergentratesofdiseaseprogression,M.E.Quiñones-Mateuetal.,VirusResearch,1998,57(1):11–20.PMID9833881 ^ (英文)Theglutamine-richregionoftheHIV-1TatproteinisinvolvedinT-cellapoptosis,G.R.Campbelletal.,J.Biol.Chem.,2004,279(46):48197–48204.PMID15331610 ^ (英文)Effectof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type1envelopesubtypesAandDondiseaseprogressioninalargecohortofHIV-1-positivepersonsinUganda,KaleebuPetal.,J.Infect.Dis.,2002,185(9):1244–1250.PMID12001041 ^衛福部取消男同志不得捐血禁令新制最快5月上路,聯合報,2018/1/22 ^人類免疫力缺乏病毒感染,衛生防護中心,2004年6月1日 ^Evian,Clive.PrimaryHIV/AIDScare:apracticalguideforprimaryhealthcarepersonnelinaclinicalandsupportivesettingUpdated4th.Houghton[SouthAfrica]:Jacana.2006:29[2015-06-27].ISBN 978-1-77009-198-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1).  ^CharlesB.Hicks,MD.JacquesW.A.J.Reeders&PhilipCharlesGoodman,編.RadiologyofAIDS.Berlin[u.a.]:Springer.2001:19[2015-06-27].ISBN 978-3-540-6651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9).  ^Elliott,Tom.LectureNotes:MedicalMicrobiologyandInfection.JohnWiley&Sons.2012:273[2015-06-27].ISBN 978-1-118-37226-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9).  ^二零零九年五月二十六日新聞發佈會(第18頁*愛滋病界定疾病)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06-11.,香港衛生署,2009年5月26日 ^SmithDK;GrohskopfLA;BlackRJ;等.AntiretroviralPostexposureProphylaxisAfterSexual,Injection-DrugUse,orOtherNonoccupationalExposuretoHIVintheUnitedStates.MMWR.2005,54(RR02):1–20[2009-03-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4月2日).  ^DoneganE;StuartM;NilandJC;等.Infectionwith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type1(HIV-1)amongrecipientsofantibody-positiveblooddonations.Ann.Intern.Med.1990,113(10):733–739.PMID 2240875.  ^CoovadiaH.Antiretroviralagents—howbesttoprotectinfantsfromHIVandsavetheirmothersfromAIDS.N.Engl.J.Med.2004,351(3):289–292.PMID 15247337.doi:10.1056/NEJMe048128.  ^KaplanEH,HeimerR.HIVincidenceamongNewHavenneedleexchangeparticipants:updatedestimatesfromsyringetrackingandtestingdata.J.Acquir.ImmuneDefic.Syndr.Hum.Retrovirol.1995,10(2):175–176.PMID 7552482.  ^BellDM.Occupationalriskof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infectioninhealthcareworkers:anoverview.Am.J.Med.1997,102(5B):9–15.PMID 9845490.doi:10.1016/S0002-9343(97)89441-7.  ^58.058.158.258.3EuropeanStudyGrouponHeterosexualTransmissionofHIV.ComparisonoffemaletomaleandmaletofemaletransmissionofHIVin563stablecouples.BMJ.1992,304(6830):809–813.PMC 1881672 .PMID 1392708.doi:10.1136/bmj.304.6830.809.  ^59.059.159.259.359.459.5VargheseB,MaherJE,PetermanTA,BransonBM,SteketeeRW.ReducingtheriskofsexualHIVtransmission:quantifyingtheper-actriskforHIVonthebasisofchoiceofpartner,sexact,andcondomuse.SexTransmDis.2002,29(1):38–43.PMID 11773877.doi:10.1097/00007435-200201000-00007.  ^LeynaertB,DownsAM,deVincenziI.Heterosexualtransmissionof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variabilityofinfectivitythroughoutthecourseofinfection.EuropeanStudyGrouponHeterosexualTransmissionofHIV.Am.J.Epidemiol.1998,148(1):88–96.PMID 9663408.  ^AIDSandHIVInfection ^醫療新知愛滋病疫苗乍現曙光,香港蘋果日報,2011年9月21日 ^港大發現新型DNA疫苗增加人體CD8+T細胞對抗愛滋病為防治愛滋病疫苗提供創新藍本,香港大學,2013年5月27日 ^何大一突破性新藥打一針愛滋免疫3個月.香港蘋果日報.2014-03-05.  ^愛滋病疫苗失敗 ^HIVvaccinetestingendsindisappointment ^免長期服藥借抗癌藥殺愛滋.香港蘋果日報.2013年4月29日.  ^Simons,JakeWallis.Scientists'hopeforHIVcure.2013-04-27[2019-10-10].ISSN 0307-1235(英國英語).  ^CautionoverHIV'cure'claims,英國廣播公司,2005年11月13日 ^靠食維他命退病魔,愛滋自癒創奇蹟,香港蘋果日報,2005年11月14日 ^美國男子通過骨髓移植治癒愛滋病(圖),新浪科技,2008年11月13日 ^艾滋病痊愈世界第一人.健康時報.2011-12-05[2019-03-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7).  ^EdwinJ.Bernard.SwissexpertssayindividualswithundetectableviralloadandnoSTIcannottransmitHIVduringsex.aidsmap.2008-01-30[2008-02-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03).  ^“纽约病人”来了?全球第一位女性艾滋病治愈者诞生!.  ^首名基因编辑人类在中国诞生.[2018-11-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6).  ^入选《自然》贺建奎被称“基因编辑流氓”.聯合早報.[2020-01-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4).  ^“基因编辑婴儿”案一审宣判贺建奎等三被告人被追究刑事责任.新華網.2019-12-30[2019-12-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30).  ^愛滋病毒可被「剪掉」,香港蘋果日報,2007年6月30日 ^醫學Online,化療加雞尾酒治愛滋,香港蘋果日報,2009年6月23日 ^艾滋病疫苗研製現曙光(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網易網,2009年12月2日 ^加拿大研究人員發現艾滋病新型治療方法,新浪網,2009年12月7日 ^美研究找到幫助艾滋病病毒複製基因(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科訊網,2009年12月8日 ^美科學家宣稱:能找到殺死艾滋病毒的幹細胞,騰訊網,2009年12月9日 ^捷德研究者正在研製抗艾滋病病毒新物質,搜狐網,2009年12月11日 ^整合酶的三維結構被破解艾滋病治療有了新的方法,人民網,2010年2月2日 ^兩種化合物可抵抗艾滋新型抗艾藥有了結構基礎,生物通網,2010年2月8日 ^香蕉或有助抗艾滋,網易網,2010年3月17日 ^美國科學家稱痤瘡藥可阻止艾滋病毒擴散,環球網,2010年3月22日 ^法國合成阻斷艾滋病病毒傳播的分子,中華網,2010年3月19日 ^醫療短波愛滋新藥減95%病毒,蘋果日報,2010年12月24日 ^愛滋疫苗猴子測試成功,蘋果日報,2011年5月13日 ^蜂毒可殺愛滋病毒研製陰道啫喱遏蔓延,蘋果日報,2013年3月10日 ^美研究:蜂毒可消滅愛滋病毒,中央通訊社,2013年3月10日 ^SIV毒性遠勝HIV防治愛滋有希望(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灣公共電視,2013年月19日 ^世界首例!北大教授以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 ^新京報-首創北大教授以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 ^(英文)INTERVIEWKARYMULLIS,Virusmyth,July1994 ^(英文)Virusmyth,RethinkingAIDSGroup(RA)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慢性傳染病組.愛滋病統計資料.HIV月報108-11:p.1-2.[2020-01-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9). 引文格式1維護:冗餘文本(link) ^香港愛滋病情況(二零零七)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10-15.,衛生防護中心,2008年4月 ^愛滋病在香港-科學、社會的結合(第3頁*序言)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10-15.,紅絲帶中心,2008年11月 ^102.0102.1香港愛滋病病毒感染及愛滋病每季最新公佈數字一覽表,截至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衛生署,2011年5月26日 ^愛滋病免費測試服務,衛生署,二零一七年四月三日 ^104.0104.1104.2104.3104.4104.5澳門愛滋病毒感染/愛滋病發情況季度統計資料(二○一二年十月至十二月份),澳門衛生局,2013年1月 ^105.0105.1RachelAwuor.Widowcleansing:‘Good’intentions–negativeconsequences.FarmRadioInternational.2007-11-01[2016-07-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7)(英語).  ^Nownews ^【搜奇41J】他的職業專為少女破處 為寡婦「性清潔」-蘋果日報 ^ettoday ^「性清潔」工作者!父母聘他為女兒破處 百人慘遭荼毒.三立新聞.  ^非洲愛滋男「性清潔」逾百少女總統下令逮捕-中時電子報 ^自由時報-職業是幫少女「性清潔」他不准女兒找人破處 ^聯合新聞網-馬拉威陋習!專人「性清潔」少女 ^EdButler.Themanhiredtohavesexwithchildren.BBCNews.2016-07-21[2016-07-22](英語).  ^YouTube上的【雲端秘檔PART1】非洲部落寡婦被迫接受「性清潔」 傳統風俗放縱專職清潔工滿足私慾│editor=葉雲炫主持│publisher=三立新聞台(繁體中文) ^KizitoMakoye.WidowsexualcleansingritualcontinuesinTanzania.news.trust.org.2013-10-04[2016-07-22](英語).  ^張朝驎《情繫東非》2008:113 相關條目[編輯] 各國成年人當中愛滋病攜帶病毒者數量列表 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 安全性行為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愛滋病重估運動 傳播愛滋病罪 類愛滋病 對愛滋病人的歧視 HIV檢測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愛滋病 財團法人台灣紅絲帶基金會 台灣公共衛生學會 香港衛生署 香港衛生防護中心 愛滋寧養服務協會,1994年成立 防治愛滋病委員會,2005年成立 2012年聯合國發布的愛滋病狀況報告 閱論編窮人病(英語:Diseasesofpoverty)窮人病(英語:Diseasesofpoverty) 愛滋病 瘧疾 肺結核 麻疹 肺炎 腹瀉 易忽略疾病 霍亂 查加斯病 非洲人類錐蟲病 血吸蟲病 麥地那龍線蟲病 蟠尾絲蟲症 利什曼病 沙眼 其他 營養不良 藥品優先審查劵(英語:Priorityreviewvoucher) 閱論編免疫失調:淋巴及補體系統的免疫缺陷(D80-D85,279)原發性抗體/體液免疫缺陷(B細胞)低丙球蛋白血症X染色體相關無丙種球蛋白血症 ·暫時性低丙種球蛋白血症異常丙種球蛋白血症選擇性免疫球蛋白A缺乏症 ·選擇性免疫球蛋白G缺乏症 ·選擇性免疫球蛋白M缺乏症 ·高免疫球蛋白M症候群(2、3、4、5型) ·伴濕疹血小板減少的免疫缺陷症候群 ·高免疫球蛋白E症候群其它普通變異免疫缺陷 ·著絲粒不穩定及面部異常免疫缺陷症候群細胞介導型(T細胞)胸腺發育不全:功能不足(迪喬治症候群) ·功能抗奮(內澤洛夫症候群,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症) 周邊:嘌呤核苷磷酸化酶缺乏症 ·高免疫球蛋白M症候群(1型)重症聯合免疫缺陷聯合免疫缺陷(B+T)X-連鎖:X-連鎖重症聯合免疫缺陷體染色體:腺苷去胺酶缺乏症 ·組織細胞性網狀細胞增多症候群 ·Zap-70酪胺酸激酶缺陷 ·裸淋巴球症候群獲得性愛滋病淋巴球減少特發性CD4+淋巴球減少症補體4缺乏(英語:Complementdeficiency)C1抑制劑(血管性水腫/遺傳性血管性水腫) ·補體2缺乏(英語:Complement2deficiency)/補體4缺乏(英語:Complement4deficiency)閱論編免疫系統索引描述 生理 細胞 自體抗原 自體抗體 補體 表面抗原 免疫受體(英語:Template:Immunoglobulinsuperfamilyimmunereceptors) 疾病 過敏(英語:Template:Allergicconditions) 缺陷 失調 過敏和自體免疫疾病 腫瘤 治療 程式 藥物 抗組織胺藥 免疫增強劑 免疫抑制劑 單株抗體(英語:Template:Monoclonalsforimmunesystem) 閱論編性傳染病(主要為A50–A64,090–099)細菌 軟下疳(杜克雷氏嗜血桿菌(英語:Haemophilusducreyi)) 披衣菌/花柳性淋巴肉芽腫(砂眼披衣菌) 腹股溝肉芽腫(肉芽腫克雷白氏桿菌(英語:Klebsiellagranulomatis)) 淋病(淋球菌) 人型支原體感染(英語:Mycoplasmahominisinfection)(人型支原體(英語:Mycoplasmahominis)) 梅毒(梅毒密螺旋體) 解脲感染(英語:Ureaplasmainfection)(解脲支原體(英語:Ureaplasmaurealyticum)) 原生動物 滴蟲性陰道炎(陰道毛滴蟲(英語:Trichomonasvaginalis)) 寄生動物 陰蝨/陰蟹 疥瘡 病毒 AIDS(HIV-1/HIV-2) 子宮頸癌、外陰腫瘤&生殖器疣(尖銳濕疣)、陰莖癌、肛門癌(人類乳突病毒(HPV)) B型肝炎(B型肝炎病毒) 單純皰疹(HSV1/HSV2) 傳染性軟疣(MCV) 普通炎症 女性 宮頸炎 盆腔炎(PID) 男性 附睪炎 前列腺炎 兩者 直腸炎(英語:Proctitis) 尿道炎/非淋菌性尿道炎(NGU)(英語:Non-gonococcalurethritis) 閱論編生殖醫學索引描述 解剖 男 女 生理 經期 發育 性別決定和分化(英語:Template:Sexdeterminationanddifferentiation) 疾病 感染 STD/STI 先天 男(英語:Template:Malecongenitalanomaliesofgenitalorgans) 女 腫瘤及癌症 男 女 生殖腺(英語:Template:Gonadaltumors,paraganglioma,andglomus) 生殖細胞 其他 男 女 治療 手術 男(英語:Template:Malegenitalprocedures) 女 藥物 攝護腺肥大(英語:Template:Drugsusedinbenignprostatichypertrophy) 不舉和早洩(英語:Template:DrugsforerectiledysfunctionandPE) 性功能障礙 感染 性病(英語:Template:Microbicidesforsexuallytransmitteddiseases) 激素 雄激素 動情素 黃體素 GnRH(英語:Template:GonadotropinsandGnRH) 催乳素 輔助生殖 生育控制 激素避孕藥 閱論編HIV/AIDS主題 HIV/AIDSHIV HIV HIV/AIDS WHOdiseasestagingsystemforHIVinfectionanddisease 各國家或地區比例 各國成年人當中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攜帶病毒者數量列表 ListofHIV/AIDScasesanddeathsregisteredbyregion 規範控制 BNE:XX527488 BNF:cb11975352k(data) GND:4112470-4 HDS:025625 LCCN:sh85002541 NDL:00575858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艾滋病&oldid=71289982」 分類:​HIV/AIDS症候群慢性病隱藏分類:​自2020年2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CS1英語來源(en)Webarchive模板wayback連結CS1英國英語來源(en-gb)引文格式1維護:冗餘文本使用PMID魔術連結的頁面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自2014年10月引用不當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自2012年7月待更新條目含有多個問題的條目包含醫學聲明的條目Infoboxmedicalcondition含有英語的條目有未列明來源語句的條目自2020年10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使用小型訊息框的頁面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HD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frikaansAlemannischአማርኛAragonésالعربيةالدارجةمصرىঅসমীয়াAsturianu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Žemaitėška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Bamanankanবাংলাབོད་ཡིགBrezhonegBosanskiБуряадCatalàMìng-dĕ̤ng-ngṳ̄НохчийнکوردیČeština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ThuɔŋjäŋZazakiडोटेलीދިވެހިބަސް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EstremeñuفارسیSuomiVõroFøroysktFrançaisFurlanFryskGaeilge贛語KriyòlgwiyannenGàidhligGalegoAvañe'ẽगोंयचीकोंकणी/GõychiKonknniBahasaHulontaloગુજરાતીHausa客家語/Hak-kâ-ngîעבריתहिन्दीFijiHindiHrvatski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lokan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Patois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KabɩyɛKongoGĩkũyũҚазақшаភាសាខ្មែរಕನ್ನಡ한국어Kurdî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ЛезгиLimburgsLombardLingálaລາວLietuviųLatviešuमैथिलीОлыкмарий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मराठीBahasaMelayuMaltiမြန်မာဘာသာनेपालीनेपालभाषा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DinébizaadOccitanଓଡ଼ିଆਪੰਜਾਬੀPapiamentuPolskiپنجابیپښتوPortuguêsRunaSimiRomână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संस्कृतम्СахатылаSarduSicilianuScotsسنڌي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Taclḥit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ChiShonaSoomaalig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unda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తెలుగుТоҷикӣไทยTürkmençeTagalogTürkçeXitsongaТатарча/tatarçaChiTumbuka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TshivendaVènetoTiếngViệtWalonWinaray吴语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YorùbáVahcuengh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