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 防疫新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傳播方式 · 經由被鼠疫桿菌感染之跳蚤(尤其是印度鼠蚤)叮咬,或是人類處理被感染動物(如老鼠和家兔)的組織時,不慎接觸其膿液而感染。

· 腺鼠疫原本不會藉由空氣直接由人 ... 防疫新知 首頁 衛教園地 防疫新知 鼠疫 鼠疫 發佈日期:108-12-01 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桿菌所造成的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又名黑死病。

鼠疫桿菌會藉囓齒類動物身上跳蚤(如印度鼠蚤)之叮咬而傳播,造成各種動物及人類的感染。

最初症狀是跳蚤咬傷部位附近的淋巴腺發炎,經常發生於鼠蹊部,受感染的淋巴腺發炎、紅腫、壓痛且可能流膿,並伴隨發燒。

依感染方式及部位的不同,可將鼠疫可分為腺鼠疫、原發性肺鼠疫、次發性肺鼠疫、咽鼠疫及原發性敗血性鼠疫等。

傳播方式 經由被鼠疫桿菌感染之跳蚤(尤其是印度鼠蚤)叮咬,或是人類處理被感染動物(如老鼠和家兔)的組織時,不慎接觸其膿液而感染。

腺鼠疫原本不會藉由空氣直接由人傳染人,但是當鼠疫桿菌引起敗血症後,鼠疫桿菌可侵入肺部造成次發性肺鼠疫。

次發性肺鼠疫患者經由空氣散播,傳染給其他人,被傳染的病患就會罹患原發性肺鼠疫。

而若食入受感染動物之組織,則會引起咽鼠疫。

潛伏期 通常為1-7天。

原發性肺鼠疫為1-4天。

發病症狀 依照感染方式及部位的不同,可將鼠疫可分為: 腺鼠疫:臨床症狀主要有發燒、肌肉痛、關節痛、頭痛、腹痛和虛弱,伴隨疼痛性鼠蹊部淋巴結腫大。

周圍組織也會變成腫脹、皮膚表面常有明顯發熱、發紅,而被跳蚤咬的位置會以皮疹、膿或潰瘍呈現。

原發性肺鼠疫:其病程發展快速,高致死率,臨床表徵有寒冷、發燒、頭痛、肌肉痛、頭昏、眼花、咳嗽、胸痛、咳血、呼吸困難、呼吸衰竭。

次發性肺鼠疫:可造成肺炎、縱膈炎或引起肋膜積液。

咽鼠疫:是由於食入受感染組織,而引發咽炎。

原發性敗血性鼠疫:較為罕見,但致死率近100%。

其敗血症進展快速,有寒顫、發燒、嚴重頭痛、噁心、嘔吐的症狀,有時嚴重時會在48小時內死亡。

患者全身皮膚成紫黑色,因此鼠疫又叫黑死病。

預防方法 避免被跳蚤叮咬,避免暴露於肺鼠疫病患的活動地區,避免直接接觸病患具感染性之組織。

防止囓齒類動物進入住屋並避免接觸及處理其死屍,如發現屍體請報告衛生當局。

清除鼠類及蚤類,滅蚤須在滅鼠之前或同時進行。

因為老鼠死亡時其寄生之跳蚤有可能跳到新的宿主(人)繼續吸血。

來自疫區之輪船或港區倉庫須防鼠、滅鼠及滅蚤。

治療方法與就醫資訊 及早使用抗生素治療鼠疫,可顯著降低致死率。

當身體出現發燒、寒顫、頭痛、局部淋巴腺腫、虛脫及白血球增多等症狀,並有鼠疫流行地區旅遊史且曾接觸齧齒類動物或遭跳蚤叮咬時,請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動物接觸史及旅遊史等訊息,以及早獲得妥適的治療。

預防接種建議 鼠疫死菌疫苗可提供數月防護力,適用於高發病率地區的居民、旅客、處理鼠疫桿菌或被感染動物的實驗室人員或防疫人員,但需搭配其他防護方法一併使用。

※資料來源:疾病管制局。

上一頁 訊息專區 最新消息 公告訊息 得獎訊息 認識宏恩 管理團隊 願景使命 重大事記 組織架構 就醫指南 網路掛號 掛號查詢 看診進度 門診時間 看哪一科 就醫權益與須知 住院服務 急診服務 收費說明 醫療中心 醫療團隊 醫事團隊 特色醫療 衛教園地 衛教單張 防疫新知 為民服務 就醫資料申請 社會服務 病友分享 滿意度調查 到院指南 常見問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