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難輕易相信別人」六個跡象,判斷他可能不值得信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什麼是信任,哪些因素讓我們更信任一個人? 什麼是信任? 心理學家John Rempel 等人(1985)對信任進行了總結:信任是我們對他人的 ... 逛逛WomanyShop 主題分類 特色專題 熱門單元 關注興趣 女力職場 自我成長 人際關係 生活風格 美妝保養 時尚精品 身體康健 女子旅行 女子理財 最新文章 更多服務 女人迷課程 你值得擁有 名家專欄 試用體驗 活動講座 性別駭客松 WomanyShop 熱烈討論 官方App 吾思品牌 女人迷香港 性別力 回家吧 臉紅紅 產品 課程 女人迷 性別力 回家吧 臉紅紅 透可室 「越來越難輕易相信別人」六個跡象,判斷他可能不值得信任 08 2022.04 Friday 宜迷人 喜歡自己不需要害臊 想成為迷人的人,要先覺得自己是迷人的吧!把自己活得可愛,然後喜歡每天的自己,就是最好的「迷人配方」。

了解更多 女人迷womany.net 2020/04/21 關係 「越來越難輕易相信別人」六個跡象,判斷他可能不值得信任 byKnowYourself 2020/04/20   信任一個人,相信在你有困難的時候你有個避風港,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

但交出自己的弱點,卻是那麼的困難。

公號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前幾天,我們收到一則留言。

留言者非常苦惱地說:「我不知道怎麼回事,很難相信別人。

人們都說如果遇到了不開心的事,要找人傾訴;或者遇到了困難要尋求幫助等等,但我不敢向別人開口。

我覺得一旦信任別人,就可能被他人傷害。

而且隨著年紀變大,我總覺得找個可以信任的人越來越難。

我該怎麼辦?」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是信任讓我們超越懷疑,願意接受他人遞過來的手。

如果沒有基本的信任,我們甚至不得不考察別人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行為,讓溝通和生活變得非常困難。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什麼是信任,為什麼信任那麼難,以及如何培養對他人的信任。

圖片|來源什麼是信任,哪些因素讓我們更信任一個人?什麼是信任?心理學家JohnRempel等人(1985)對信任進行了總結:信任是我們對他人的主觀信心感受。

Rempel等人認為,信任包含了三個要素:a.可預測(predictability),b.可依賴(dependability)和c.信念(faith)。

a.「可預測」意味著基於他人過去行為的規律,我們相信自己可以對他人作出準確的預判。

例如,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我們能知道當我們犯錯時,對方是會大發雷霆、還是會溫和地解決問題。

可預測型信任是信任的起點,判斷的依據是他人過去行為的一致性(consistency)。

如果他人的行為變化多端,我們很難對他進行準確的預判;或者「他變化多端」本身會成為預判,而這會直接終止信任的發展。

b.「可依賴」意味著我們相信,別人有被我們依賴的能力和意願:他不單有能力提供支持,也願意支持我們。

這裡的能力不單單指對方擁有的技能,也包含對方本身的生理、精神狀態,例如,如果你想找朋友幫忙,但朋友這段時間酗酒,你會認為朋友目前「靠不住」,不相信對方能幫助自己。

而當我們冒著可能被對方拒絕的風險,向對方暴露出自己脆弱的部分(比如向對方求助、傾訴等等),並得到了他們正向的回應和支持,這時可依賴型信任就會發生。

許多人在向朋友傾訴秘密後,感到比過去更能信任朋友。

第三個要素是信念,c. 「信念」意味著,即使在沒有充分的事實作為根據的情況下,我們仍然相信對方會繼續愛我們、關心我們。

研究者提出,我們在關係中體會到的信念感,與人們在宗教中對神的信念感,是類似的。

在「可預測」和「可依賴」這兩種信任中,人們對於是否相信他人還會經過一個頭腦中的判斷過程,可能從過去的經驗中總結出一些證據。

但當信念發生時,我們對他人的信任不再需要任何理由。

而Holmes和Rempel(1985)指出,要產生信念,必須要滿足一個條件:我們主觀上能夠認為,他人之所以對我們好,是因為他們真誠地愛著我們,而不是出於為了自身目的的欺騙。

由於信念是對他人情感的信任,心理學家認為擁有信念會給人們提供情緒上的安全感(emotionalsafety)。

推薦閱讀:「他這麼快就說愛我,是真心的嗎?」心理師解答戀愛初期的煩惱在理想情況中,當我們信任一個人時,我們的信任會同時具備可預測、可依賴與信念三種信任的要素。

然而在現實裡,不是對他人的信任都會擁有三要素,例如很多人缺乏了對他人的信念(Rempeletal.,1985)。

我們會因為什麼更信任一個人?有許多因素會促進我們去信任一個人,其中之一是「相似性」:如果對方與我們更相似,我們會更傾向於認為對方更可信。

背後是「社會距離」在起作用,社會距離指的是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感受到或是期望的親疏遠近程度。

我們與他人越是相似(比如有相同的經歷、屬於同一個民族,etc.),越感到彼此的社會距離更近、更親密、更像「自己人」,也就更願意信任別人;相反,如果彼此差異越大,越容易把對方劃為「外圈人」,而更加提防。

正如法國作家卡繆所說:「我們很少信任比我們好的人,寧肯避免與他們來往。

相反,我們常對與我們相似、和我們有著共同弱點的人吐露心跡。

」(Brewer,2008;Buchan,Croson,&Johnson,2002;Camus,1993) 同場加映:是什麼把你帶來我身邊?心理學解釋「吸引力法則」此外,說謊有時也能增進我們對他人的信任,只要說謊者是為了我們好。

Levine與Schweitzer(2014)研究顯示:如果當一個人所說的善意的謊言有利於對方時,對方容易更相信他;而且在善意的謊言對雙方都有利時(mutualbeneficial),對方即便知道說謊者也從中獲益,對方也仍然願意相信他。

研究者認為,我們願意去相信一個人,對那個人的行為或意圖有積極、正面的預期,甚至願意在這個人面前展現脆弱——這樣的信任的建立,關鍵在於對方的言語行為背後,是否包含了真正的善意,是否包含了對我們利益的擔憂和考慮,而不在於行為本身是否符合一般意義上的誠實。

人們所感受到的善意,並不會因為它隱藏在謊言中就有所折損。

圖片|來源為什麼信任對我們很重要信任讓人們更真實地展露自己,形成信任的正面循環高信任度的人更樂於自我暴露;而自我暴露時得到的積極經驗,也會讓我們更願意信任他人。

在信任的人面前,人們會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緒,而不是試圖掩飾或壓抑。

在自我暴露後感到來自他人的善意時,人們會明白「他人確實喜歡真實的我」、「即使表達真實的自我,我也會被別人接納」,於是更信任他人、更願意表達自我,形成正面循環。

推薦閱讀:你會愛誰、談什麼樣的戀愛,都有心理學根據相反,低信任度的人會用各種方式掩蓋真實的自己,而當低信任度的人被他人喜愛時,低信任度的人會認為「他們愛的只是偽裝的我,並非真實的我」,為了繼續被人喜愛,低信任度者只好接著壓抑真實的自己,放棄真實地與他人交往的機會。

信任讓人們在遇到衝突時傾向於正向歸因信任程度會影響到人們面對衝突時的表現。

高信任度的人們在面對衝突時,對對方的歸因比較正向。

歸因指的是我們對他人行為的解釋。

正向歸因意味著當他人與我們發生衝突,我們會認為對方的行為總體而言是出於好意,而不是有意要傷害我們。

就算我們因為衝突而情緒不好,對對方的評價也不會一落千丈。

而如果不信任他人,當遇到問題時,人們會選擇回避衝突,表現出一種「虛假的良善(deceptivelybenign)」:人們不去嘗試溝通來尋找解決方案,而是試圖與對方保持距離,來保證自己不會受到衝突的負面影響。

表面上,低信任度的人可以與對方維持和睦關係,其實內心對對方懷有隱秘的不滿(Campbelletal.,2010;Rempeletal.,2001)。

所以,如果你發現自己和朋友、伴侶經常吵架,至少說明你們之間還是有一定的信任基礎的。

延伸閱讀:「總覺得無法再愛人」想走出分手傷痛,你需要思考的兩件事面臨困境時,信任讓我們感覺自己更有力量當我們遇到問題時,信任他人能讓人們感到更篤定,更願意承受風險。

因為即使做出了錯誤的選擇或是情況惡化,信任者會相信自己能得到來自他人的幫助與支持,能有人陪著自己一起應對問題。

而不信任他人的人往往感到孤軍奮戰,面對同樣的問題,低信任者可能更虛弱、擔心無法解決。

信任給人們帶來諸多好處,但是,並非所有人都能信任別人。

那麼,為什麼信任那麼難呢? 圖片|來源為什麼信任別人那麼難?有些人確實不值得信任有時,無法信任他人是因為我們遇見的人並不值得信任。

如果一個人有下面描述的情況,我們在給予他信任時要小心: 出爾反爾、變更諾言。

比如經常放人鴿子,或者否認自己之前說過的話。

言行不一。

他對自己的描述與他實際情況不符。

比如,他經常對別人說自己是個寬容的人,但你觀察到他其實斤斤計較、非常記仇。

共情能力差。

很難體諒、理解他人的情感,總是漠視他人的情緒,比如當你難過的時候,他會說「我真不明白你有什麼好難過的」。

惡意對待他人。

比如無緣無故地說一個人的壞話。

當你不在場時,也許他也同樣會惡意地評價你。

無緣無故不信任你,認為你欺騙他。

如果一個人總是懷疑你欺騙他,而你並沒有。

那麼他很有可能是將自己不誠實的特質投射到你身上。

人們傾向於用自己的情況來揣測他人,如果對方總覺得你欺騙他,很有可能對方經常欺騙他人。

其他人評價這個人並不值得信任。

如果許多人都對他有一致的評價,且有具體的事例作證,則需要在和此人交往中更謹慎些。

同場加映:柚子甜交換日記|請別告訴我:「分手是你提的,你難過什麼?」並不一定要在大事上出現這些徵兆才預示著此人不可信,相反,信任是在種種生活細節和小事中積累起來的。

比如在一次一次的爽約中,我們就會形成對這個人不靠譜的預判。

如果對方沒有上述問題,或者你普遍感到難以信任他人,核心可能是不信任自己。

面對可信的人遲遲不敢給予信任,表面上是不信任他人,實際上是無法信任自己。

以下是不相信自己的兩種情況:不信任自己的價值他們不相信自己足夠好,不信自己值得被他人良好對待,所以總覺得人們都不喜歡自己、可能會傷害自己。

即使對方給予善意,不信任自己價值的人也會懷疑地審視這份善意:「你為什麼對我好?我明明那麼差,你一定另有所圖。

」人們之所以會懷疑自己的價值,可能是源於成長之初沒有得到來自父母足夠的愛、沒能建立起對世界的信任。

此外,除了早期經歷,成長過程中的後續經驗也可能會影響我們對自己的信任。

如果在成長過程中,我們遭受來自外界的背叛和傷害,也可能在後續人生裡形成對自己的不信任,例如青少年時期被朋輩霸淩,工作初期遇到打壓人的領導、惡劣的同事等等。

不信任自己的能力他們不相信自己對他人的判斷力,即使他們決定相信一個人,他們的心中也會立刻跳出批評的聲音,像是「你確定自己看人準確嗎?」不信任自己能力的人往往有控制欲很強的父母。

在成長過程中,他們與他人的交往和決策受到父母的控制,沒有機會鍛煉自己對他人的辨別能力;即使他們試圖按照自己的心意行動,父母也會貶低他們的能力(「你懂什麼?聽我的。

」),或是在他們判斷失誤後冷嘲熱諷(「就說了你不行。

」)。

逐漸地,他們內化了父母的評價,認為自己確實無法判斷別人是否可信,且非常擔心自己判斷失誤後,會遭受負面的結果,比如他人的懲罰和嘲笑。

同場加映:《淑女鳥》教我的事:用別人的價值觀批判自己,只是在暗示「我不值得」不信任他人的人帶著「黑色濾鏡」,會導致自我隔絕如果一個人不信任他人,在他和別人之間,仿佛隔著一層黑色濾鏡,透過濾鏡他看到的別人都是更惡意的,這幅濾鏡便是認知上的扭曲(cognitivedistortion)。

比如,在面對他人的行為時,不信任者會「選擇性的注意」(SelectiveAttention),他們會對他人的友善「視而不見」,而更關注別人對自己不好的、令自己失望的部分,更放大他人對自己的傷害。

同時,如果他們由於信任了他人而產生了有好有壞的經驗,他們會更關注其中負面的經歷,忽略積極的體驗。

比如他們會舉很多例子證明自己因為信任而受到傷害,而當你和他們指出信任帶來的美好經歷時,他們會說「這不算什麼」。

又比如,不信任他人者可能存在「讀心術」(mindreading)的認知扭曲,他們總是猜測別人的想法,並在不求證的情況下,武斷地認為自己的猜測即是事實。

即使他人對他們並沒有惡意,他們也可能會負面地解讀他人的想法和行為,也許他人並沒有想這麼做。

圖片|來源如何建立與他人的信任首先,你需要破除阻礙自己信任他人的負面信念。

當你試著去信任他人卻又不能夠時,仔細感受一下,當時是什麼想法阻礙了你,比如,有些人不敢信任他人,是因為覺得「一旦我信任別人,我一定會受傷」。

試著用事實反駁負面信念。

比如:「雖然我是錯信過別人,但我身邊確實有真正愛我的朋友,不是每次我信任一個人,都一定會有糟糕的事發生」,這樣,我們能把負面、極端的想法,變得更客觀、中性一些。

此外,試試尋找你不信任的根源。

仔細回憶,是什麼導致了你對他人缺乏信任感。

是因為傷害你的父母嗎?或者是由於過去朋友的背叛?當你找到不信任的源頭後,你需要告訴自己:現在的你以及你周圍人和環境,也許和當時已完全不同了。

比如,當年你被父母傷害而且無法反抗,但現在你已經經濟獨立,對自己的生活有更高的掌控權;或者當年周圍都是不友善的同學,而現在你身邊圍繞的更多是溫和、善良的人們,等等。

如果你覺得當年的傷害依然深深困擾著你,而你無法獨自處理,也可以尋求專業咨詢師的幫助。

我們還可以仔細甄選給予信任的對象。

我們先要想清楚自己看重哪些信任的特質。

比如說,有的人會信任那些在朋友們痛苦時給予安慰的人,因為這意味著安慰者可能善意地對待自己。

在給予一個人信任前,先想想這個人是不是符合你的標準。

其次,有時人們存在一種誤區,認為一旦信任一個人,就要把自己完全交出去,或是無話不談等等。

但事實上,你可以逐步地給予人們有限的信任。

像是你可以先請他們幫個小忙,然後觀察他們如何對待你的信任,是不是值得你進一步信任他們。

同時,我們可以給予不同人不同的信任。

例如,我們可以將秘密告訴一些人,而對另一些人我們雖然保守秘密,但可以放心地與他們合作。

今天的文章並不是想教大家無條件地信任每一個人,這種盲目的信任甚至會帶來危險;而經過篩選、甄別後的信任更現實,也可能帶來更長久的積極經驗。

我們鼓勵大家提起勇氣,勇敢地嘗試和鍛煉對他人的信任。

信任是美好的,在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脆弱和痛苦的時刻,而「當我們能夠講述自己的感受時,它們就變得不那麼沈重,不那麼不安和可怕。

跟信任的人傾訴能夠幫助我們知道,我們並不孤單。

」(FredRogers,citedinShapter,2011) 信任與背叛 為他懷胎數月、相信愛情,他卻只會說「再等等我」《夫妻的世界》的婚姻出軌難題 「記得同學的名字、說話時看著我的眼睛」能讓孩子永遠記得自己被愛的30件小事 「一被稱讚,就開始覺得尷尬」冒牌者症候群心裡害怕的是什麼? 「想再為愛勇敢一次」要修復外遇關係,必須檢視的三件事 關係 人際關係 親密關係 關係 關係心理學 信任 自信 朋友 家人 心理學 不信任 心理 別人 例子 懷疑 執行編輯 雅彤 核稿編輯 JadeJhuang 吾思傳媒致力提供公開平台,提供多元與共融視角,本文代表創作者觀點,幫助更多人成為自己,歡迎你投稿。

作者 KnowYourself 帮每个人学会幸福生活 看更多留言 如果你也相信文字的力量,邀請你以知識為支點,撐起世界。

本網站中所有內容均由女人迷womany.net與其他權利人依法擁有其智慧財產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或發現女人迷文章有侵權疑慮,請來信與本公司相關部門人員接洽,我們會儘快回覆。

womany貼心客服 02-2377-5999 [email protected] 文章列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