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爾斯·達爾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 起源和人類起源解釋的科學性,也成了學界共識;然而達爾文的演化論與宗教觀點相悖,甚至引發法律問題;近年來更有智慧設計論者試圖挑戰進化論,然而以失敗告終。
查爾斯·達爾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達爾文」重新導向至此。
關於其他用法,請見「達爾文(消歧義)」。
查理斯·達爾文CharlesDarwinFRSFRGSFLSFZS(英語:ZoologicalSocietyofLondon)達爾文60歲時,攝於1869年出生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CharlesRobertDarwin(1809-02-12)1809年2月12日 大英帝國什羅普郡舒茲伯利逝世1882年4月19日(1882歲-04-19)(73歲) 大英帝國肯特郡唐恩(英語:Downe)達爾文故居(今屬布倫來倫敦自治市)居住地 大英帝國 英格蘭國籍 大英帝國公民權 大英帝國知名於《小獵犬號航海記》《物種起源》自然選擇及共同起源下的進化論配偶艾瑪·達爾文(1839年成婚)兒女參見子女獎項皇家獎章(1853)沃拉斯頓獎章(1859)科普利獎章(1864)科學生涯研究領域博物學、地質學、發明家機構高等教育:愛丁堡大學醫學院劍橋大學專業機構:倫敦地質學社學術指導者約翰·史蒂文斯·亨斯洛亞當·塞吉克受影響自亞歷山大·馮·洪堡約翰·赫歇爾查爾斯·萊爾施影響於約瑟夫·道爾頓·胡克托馬斯·亨利·赫胥黎恩斯特·海克爾
簽名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FRSFRGSFLSFZS(英語:ZoologicalSocietyofLondon)(英語:CharlesRobertDarwin,/ˈdɑːrwɪn/;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又譯達爾溫,英國博物學家、地質學家和生物學家,其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天擇演化,解釋了適應的來源,並指出他認為所有物種都是從少數共同祖先演化而來的[1]。
到了19世紀30年代,達爾文的理論成為對演化機制的主要詮釋[1],並成為現代演化思想的基礎,在科學上可對生物多樣性進行一致且合理的解釋,是現今生物學的基石[2]。
達爾文並不是第一個提出演化思想的人,在達爾文出生之前許久,就已有人有生物會演變的想法了,例如在古希臘時代,前蘇格拉底哲學家阿那克西曼德及恩培多克勒就已認為一種生物可以源於另一種生物[3],一些古代神話中也有人起源於動物的說法,像是西藏一些地區的神話傳說中,就有獼猴逐漸變成人類、人類起源自獼猴的說法[4][5];然而達爾文關於物種演化的理論是現代演化思想的基礎。
在愛丁堡大學研讀醫學期間,達爾文對自然史逐漸產生興趣。
而他後來又到劍橋大學學習神學[6]。
達爾文在參與小獵犬號的五年航行後,成為一位地質學家。
他進行觀察並提出理論來支持查理斯·萊爾的均變思想。
回英國後所出版的《小獵犬號航行之旅》,使其成為著名作家。
由於在航行期間對所見生物與化石的地理分佈感到困惑,達爾文開始對物種轉變進行研究,並且在1838年得出了他的自然選擇理論。
由於這類思想在當時被視為異端,因此達爾文剛開始只對親近的朋友透露這些想法,並持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應付可能遭遇的反對[7]。
到了1858年,華萊士寄給他一篇含有相似理論的論文,促使達爾文決定與其共同發表這項理論[8]。
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使起源於共同祖先的演化,成為對自然界多樣性的一項重要科學解釋。
之後達爾文《人類與動物的情感表達》以及《人類由來與性擇》中,闡釋人類的演化與性擇演化的作用。
他也針對植物研究發表了一系列的書籍,在最後一本著作中,達爾文討論了蚯蚓對土壤的影響[9]。
為了表彰他傑出成就,達爾文死後安葬於牛頓與約翰·赫歇爾的墓旁,地點就在英國倫敦的西敏寺[10]。
目前達爾文的演化論已經獲得壓倒性的事實做支持,也是唯一能滿足各領域中所觀察到的現象的理論,作為物種起源和人類起源解釋的科學性,也成了學界共識[11][12][13][14][15];然而達爾文的演化論與宗教觀點相悖,甚至引發法律問題;近年來更有智慧設計論者試圖挑戰進化論,然而以失敗告終。
目次
1生平
1.1家世和童年
1.2大學生涯
1.3愛丁堡大學
1.3.1劍橋大學
1.4小獵犬號之旅
2子女
3宗教觀點
4著作與信件
5參見
6參考文獻
6.1引用
6.2書目
7外部連結
生平[編輯]
家世和童年[編輯]
1809年2月12日,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誕生於英國什羅普郡什魯斯伯里鎮的芒特莊園(英語:TheMount,Shrewsbury),其教名採用了伯父查爾斯的名字,中名來自父親,家人顯然希望他繼承家族的職業。
生下他時,母親蘇珊娜已有44歲。
[16]父親羅伯特·達爾文是當地小有名氣的醫生,在達爾文出世時已育有四個孩子:女兒瑪麗安妮、卡羅琳、伊麗莎白,大兒子伊拉斯謨·阿爾維(英語:ErasmusAlveyDarwin)。
羅伯特原本準備給蘇珊娜做流產手術放棄這個孩子,怕妻子經受不起這才作罷。
[17]祖父伊拉斯謨·達爾文是英國醫學界權威,曾寫有《生命學》、《植物學》等著作。
伊拉斯謨認為有機體內有讓生物向高級階段發展的內在力量,並推測生命起源於海洋,對日後的達爾文產生了重要影響。
[18]外祖父喬賽亞·韋奇伍德是工業革命時代美術瓷器的創始者,與老伊拉斯謨是好朋友。
[17]
7歲的達爾文
1809年11月17日,達爾文在聖嘉德聖公會教堂受了洗禮。
當時英國與法國仍處於戰爭狀態,羅伯特私底下雖然是個自由思想者,但也不敢過於張揚。
星期日的時候,蘇珊娜會按照家庭傳統帶孩子去一神教小教堂做禮拜,她還同鎮裡的宗教領袖請喬治·凱斯來此布道,凱斯在當地建立了一所私立學校。
查爾斯最早在家中接受教育,由姐姐卡羅琳管教。
他常常與小他15個月的妹妹凱瑟琳爭寵,希望受到關注,而卡羅琳往往是嚴厲的。
獨自一人時他常常流連於父親的圖書館,熱衷於觀察周圍的動植物,有時也去河邊垂釣。
[16]8歲生日後不久,蘇珊娜送他去凱斯所辦的學校上學,學校里的許多同學都比他大。
他常常編故事,比如說自己能夠改變花朵的顏色。
7月,蘇珊娜的腫瘤發展到無法收拾的地步,查爾斯卻不被獲准去看她,直到7月15日她離開人世。
[19]
蘇珊娜死後查爾斯的幾個姐妹接管了家中事務,而羅伯特出診歸來後更是對莊園實行嚴厲的統治。
1818年9月,查爾斯和哥哥伊拉斯謨進入了什魯斯伯里學校(英語:ShrewsburySchool),那裡的校長塞繆爾·巴特勒(英語:SamuelButler(schoolmaster))在當地名望頗高。
[20]
古典文化是學校的主要教學內容,查爾斯厭惡拉丁語和古希臘語,但還是能夠應付那些死記硬背的學習,對喬叟、莎士比亞和彌爾頓的作品也很是欣賞。
快畢業時,查爾斯受哥哥影響迷上了化學,閱讀了威廉·亨利的《化學問答》等化學書籍。
他們在自家花園裡做化學實驗,同學們還給達爾文取了個「瓦斯」的綽號。
[21]15歲的達爾文愛上了狩獵,常常參與韋奇伍德家的射擊活動。
羅伯特終於無法忍受,於1825年讓達爾文提前離開學校。
他為兒子安排了未來——讓他成為一名醫生。
[22]
大學生涯[編輯]
愛丁堡大學[編輯]
1825年夏天開始,達爾文跟着父親做了學徒,記錄一些患者的狀況。
哥哥伊拉斯謨已於3年前進了劍橋大學基督學院,查爾斯聽說他被安排了一些盜屍的工作,覺得無法適應。
羅伯特安排他去愛丁堡大學,當時愛丁堡的醫學院無論設施、師資均是英國最強,超過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而且不排斥非國教信徒。
伊拉斯謨從劍橋歸來後,準備赴愛丁堡校外醫院學習,租用了一套有兩個臥室、一間起居室的房子。
[23]達爾文在這裡參加了大量社交活動,認識了不少輝格黨上層人物,包括教育家倫納德·霍納(英語:LeonardHorner)、作家沃爾特·司各特、博物學家約翰·詹姆斯·奧杜邦等人。
[24]入學以後,達爾文報了醫學、解剖學、化學、臨床課和外科學等課程,但並不喜歡大學課程。
講授醫學的鄧肯(英語:AndrewDuncansecundus)、講授人體解剖學的亞歷山大·門羅三世(英語:AlexanderMonro(tertius))尤其令他反感,霍普(英語:ThomasCharlesHope)的化學課是他唯一有興趣的內容。
[25]
第一個暑假裡,他與朋友一起徒步遊覽了威爾士山區,開始在日記里記錄下對當地鳥類的觀察。
[26]大二的時候他報了產科學、物理實驗和自然史。
當時的自然史教授是羅伯特·詹姆森(英語:RobertJameson),他在地質學方面堅持水成論,達爾文當時曾下決心「不再讀一本地質方面的書」。
[27]1826年11月21日,達爾文申請加入普林尼學會(英語:PlinianSociety),該會會長之一威廉·布朗(英語:WilliamAlexanderFrancisBrowne)是其介紹人,第二個星期與威廉·格里格一起正式入會。
布朗和格里格等人不但抱激進的科學主義和反教權主義觀點,還認為低等動物與人類的大腦官能並無本質區別。
12月5日,達爾文進入了學會的理事會。
[28]他經常光顧博物館,認識了兩位在那裡工作的博物學家,格蘭特(英語:RobertEdmondGrant)和維利亞姆·馬克-吉利弗雷(英語:WilliamMacGillivray)。
[29]吉利弗雷則堅定的支持達爾文對鳥類的興趣,這時期達爾文還向一位黑人(英語:JohnEdmonstone)學習過鳥類標本的製作。
[30]
格蘭特(英語:RobertEdmondGrant)在福斯灣捕獲海綿、藻苔蟲、海筆和水手珊瑚,在愛丁堡的期刊上發表了不少研究它們的論文,並告訴達爾文如何搜尋它們。
1827年3月和4月,達爾文的筆記中寫滿了關於這些海洋無脊椎動物的觀察,其首篇觀察記錄於維爾納自然史學會(英語:WernerianNaturalHistorySociety)發表。
3月27日,他在普林尼學會的會議上發表了演說,宣布自己發現藻苔蟲的幼蟲能夠遊動,牡蠣殼上的黑色物體是水蛭的卵。
接下來布朗發表了激進的論文,聲稱心智和意識只是大腦活動的副產品,引起了很大爭議。
[31]格蘭特(英語:RobertEdmondGrant)經常向達爾文表達對拉馬克的推崇,認為動物在結構都互相聯繫,動植物的起源應能追溯到藻類和水螅。
[32]
詹姆森一星期在博物館給學生上3次實踐課,講解包括礦物在內的各種展品,達爾文在課上學到了岩層排序的知識。
他經常出入博物館,瀏覽和製作鳥類標本。
鄧肯的醫學課介紹了瑞士植物學家奧古斯丁·彼拉姆斯·德堪多的「自然體系」,它強調物種之間的競爭。
[33]達爾文對醫學的厭惡不斷增長,他不斷給家裡寫信詢問情況,最終於1827年4月24日離開了學校,沒有獲得學位。
[34]5月他到了倫敦探望他的妹妹卡羅琳,之後又與喬賽亞(英語:JosiahWedgwoodII)舅舅一道去了法國巴黎,7月時回到了家鄉。
[35]
劍橋大學[編輯]
9月1日,狩獵季節開始了,查爾斯開始和威廉·莫斯廷·歐文家的女兒范妮交往。
在梅爾莊園,他還認識了國會議員詹姆斯·麥金托什(英語:JamesMackintosh)爵士。
他對於職業規劃仍然沒有什麼概念,父親已經為他選好了去處——英國國教會。
因此,這期間他也研讀了皮爾森主教(英語:JohnPearson(bishop))的《信仰說明(英語:ExpositionoftheCreed)》、約翰·伯德·薩姆納(英語:JohnBirdSumner)牧師的《基督教之證》和其他一些宗教著作。
[36]10月15日,他被錄取為基督學院的自費生。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他投身於對古典文化的溫習之中,1828年伊始才與哥哥結伴奔赴劍橋。
[37]
學期開始後,在基督學院已沒有住處,他只好寄宿在悉尼街(英語:SidneyStreet,Cambridge)一個煙草商的家中。
他與一些刻苦攻讀的人為伍,一開始便以立下了誓言:「遵守所有的法令習俗,堅定地熱愛這所大學,在任何條件下都要保衛它」。
那裡的高級學監亞當·賽奇威克是倫敦地質學學會副會長,從事沉積岩的研究。
[38]這個學期中,查爾斯和范妮仍時有書信往來,然而劍橋大學的社交活動十分頻繁,到了復活節,范妮在他心中的地位已沒那麼高了。
[39]他培養了聽音樂、逛博物館等業餘愛好,還參加了一個叫「貪吃者俱樂部」的團體。
這個團體熱衷於將老鷹、鷺鷥、貓頭鷹等列入菜譜,還有大量遊樂活動,讓達爾文虛擲了不少光陰。
[40]搜尋甲蟲的浪潮席捲了全國,查爾斯與姑表兄威廉·達爾文·福克斯也加入其中。
他每年都去伍德豪斯和梅爾獵捕小動物,並依據拉馬克和喬治·薩姆耶爾的著作鑑別了一些珍稀昆蟲。
另外,他還能向一些知名的博物學家請教,比如約翰·史蒂文斯·亨斯洛(英語:JohnStevensHenslow)和威廉·休厄爾。
[41]
達爾文回家過了暑假,並在6月末與范妮重逢。
本來他打算隨私人導師念3個月數學,但他的代數在兩個學期後仍無起色。
7月他把時間花在登山、划船、釣魚上。
8月末離開了威爾士,與福克斯一起去打獵,歐文老爺還送給他一隻鼻煙壺。
到了萬聖節達爾文搬進了威廉·帕利牧師住過的房間,晚到了3周,還隨身帶了不少甲蟲標本。
[42]新年是在范妮的莊園裡渡過的,歐文的兒子做手術,讓害怕見血的達爾文受到驚嚇,他還因嘴唇發炎臥床了幾周。
1829年2月,他去了倫敦,加入了一個昆蟲學俱樂部,還在伊拉斯謨引導下遊歷了好幾個學會所在地。
[43]2月19日拜訪了倫敦大學昆蟲學教授弗雷德里克·威廉·霍普,獲贈160個甲蟲標本,之後會見了昆蟲學家斯蒂芬。
[44]回到劍橋後,他對聖靈和學業都失了興趣,和什魯斯伯里的同學、劍橋的指導老師「老普萊斯」經常來往,普萊斯精準辨認植物的能力令達爾文很是欽佩。
僱傭來搜集甲蟲的當地人經常把他惹火,和福克斯的聯繫也日益淡漠。
達爾文參加了一些狂歡派對,酒醉之餘閱讀了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
4月9日,學校還發生了反對學監的暴亂,達爾文曾為暴亂的學生們歡呼。
[45]5月,亨斯洛教授帶領學生們在旅行中採集植物,達爾文也繼續忙於捕獵昆蟲。
13日,激進分子理查德·卡萊爾和羅伯特·泰勒發表了一封挑戰書,邀請劍橋的行政人員和牧師討論基督教的功過。
據他們說,大約50名年輕大學生的信仰發生動搖。
達爾文就在其中,但準備悔過,後來他將泰勒稱作「魔鬼的牧師」。
[46]
暑假的時候他在家鄉及附近搜集甲蟲,6月中旬的時候病了半個月。
斯蒂芬的《應該昆蟲血圖鑑》印好了,達爾文被列入捕獲者致謝名單。
短暫拜訪了福克斯後,他投奔了哥哥伊拉斯謨。
二人於10月慶祝後者定居倫敦的計劃,聽了伯明翰音樂節的幾場音樂會,之後返回了劍橋。
[47]到了學校以後,他大力補習古典文化,成了亨斯洛教授周五晚會的固定成員。
聖誕節是和哥哥一起度過的,他抽空速讀了塞繆爾·理查森的小說《克拉麗莎》。
詹姆斯·麥金托什告訴他,大腦的功能可以被教育改變。
因而並非天生,不可能被腦袋形狀所反映。
達爾文表示贊同,並放棄了對顱相學的信仰。
[48]元旦再次回到學校以後,他投入考前的準備。
范妮寫給他一封抱怨的信,希望他能回去,可他不為所動。
考試的內容來自古典著作、《新約》和威廉·帕利的《基督教的證據》。
在帕利的論述中,存在「獎懲分明的未來國度」的這樣一種觀念,「把秩序賦予混亂,讓道德世界與自然世界融為一體」。
1830年3月24日,他參加了考試,雖然考官很嚴格,但還是得到了通過。
[49]達爾文與亨斯洛教授結成深交,二人常常一起散步。
5月中旬他與其他一些學生前往甘姆林蓋、博蒂舍姆等地採集動植物,亨斯洛(英語:JohnStevensHenslow)很快發現他是個可造之材。
夏天,他在芒特莊園與福克斯重逢,詢問他應該攻讀什麼才能通過聖職授予考試。
9月10日他收到范妮的信件,原來她已與約翰·希爾牧師訂了婚。
3周後他回到了學校。
[50]
從9月到12月,劍橋附近爆發了一系列工人騷亂。
1831年1月末,他通過了考試,成績名列第十。
西德尼學院的亨利·馬修、鄉村教區長之子因感情問題聲明狼藉,還有個私生子,達爾文給了他一筆錢幫他渡過難關。
住宿期一直持續到當年6月,他有空就進行捉甲蟲的消遣,並經常與,亨斯洛(英語:JohnStevensHenslow)交流。
[51]夏天的時候,他研讀了亞歷山大·馮·洪堡的《南美洲旅行記》和威廉·赫歇爾的《自然哲學研究入門》,立志「在對於建築高貴的自然科學之宮方面,盡力提供自己一份最微薄的貢獻」。
他想像洪堡一樣探訪特內里費島,詢問了去加那利群島的船期和票價。
[52]8月4日,亞當·賽奇威克來到芒特莊園,帶達爾文去威爾士北部山區探險。
這次旅途中達爾文學到不少地質學知識,6月時買到的第一個測角儀也派上了用場。
一行人在埃爾維河沿岸洞穴找到不少動物骨骼,然而之後前往海岸的路途中對化石的搜尋卻無結果。
途中賽奇威克曾無根據的指控侍者盜竊,達爾文與其起了衝突,便開始了獨自一人的探索。
回到家鄉後,他於8月29日接到了亨斯洛(英語:JohnStevensHenslow)和皮科克寄來的信,裡面是一張環球旅行的船票。
[53]
小獵犬號之旅[編輯]
小獵犬號的旅程
原來,海軍正為羅伯特·菲茨羅伊船長尋求一個夥伴,來開展對南美洲海岸的考察。
亨斯洛(英語:JohnStevensHenslow)認為,達爾文就是他們要尋找的人,他不僅是個年輕紳士,而且也具備基本的博物學素養。
8月30日,這件事傳到了羅伯特·達爾文醫生的耳中,他表示堅決拒絕,幾個姐妹也支持父親。
31日,沮喪的達爾文投奔了喬賽亞舅舅,結果得到了他們全家的支持。
次日早晨他們給達爾文醫生送去了回信,信里說博物學「非常適合牧師」,而且也是「見識世界」的機會。
這一回,達爾文醫生被說服了。
[54]查爾斯匆忙奔赴劍橋,然而菲茨羅伊卻告知他那個位置已給了一個朋友,當他去不了時達爾文便是第一人選。
失望的達爾文於9月5日去了倫敦,在海軍部大樓會見了菲茨羅伊,後者告訴他航行要持續近3年,和航行中可能遇到的困難。
查爾斯就在海軍部附近住下,附近閒逛,9月11日在菲茨羅伊的帶領下去看了他們的船。
[55]菲茨羅伊指導達爾文置辦必須的物品,一方面勸他節約,另一方面又告訴他必須花60英鎊購買槍械。
達爾文一開始不願意,但後來還是購買了背槍、手槍、望遠鏡和指南針。
[56]他回劍橋辭別了亨斯洛(英語:JohnStevensHenslow)教授,亨斯洛(英語:JohnStevensHenslow)送給他洪堡的《個人手札》,並推薦達爾文帶上查爾斯·萊爾的《地質學原理》。
9月底的時候他回到什魯斯伯里,得知希爾牧師毀約,拋棄了范妮。
在芒特莊園短暫歇腳後,他於10月2日回到倫敦,和風景畫家奧古斯塔斯·厄爾呆在一塊兒,他將為此次航行提供繪畫記錄。
[57]
小獵犬號在第一次航行歸來後需要整修,上層甲板被抬高,船底也被加固,因而起航的日期一再延期。
10月24日,他再次到達普利茅斯,等待最後的起航。
[58]他和菲茨羅伊、斯托克斯一起住在碼頭,並認識了船上的一些海軍軍官,以及小獵犬號的官方博物學家羅伯特·麥考密克。
他學習了儀表知識,並做了一兩次短途地質考察。
亨斯洛、惠斯利、范妮都給他寄去了信件。
[59]12月10日,小獵犬號正式起航。
達爾文並不適應,暈船的反應十分強烈。
傍晚又遇上風暴,菲茨羅伊被迫下令返航。
達爾文回到海港準備他的航海日記,並學習了數學、西班牙語和德語,閱讀博物學書籍。
12月21日再次出海,但在退潮時擱淺,半小時後才進入公海,次日由於風向改變而返航,行程又一次延期。
[60]12月27日,小獵犬號才再次起錨,駛向外海。
出海次日,就有四名船員因為聖誕節犯的錯誤受到鞭刑。
[61]到達馬德拉群島後,達爾文嘔吐得很嚴重,沒有上岸。
1月6日他們到達聖克魯斯,一名官員跑來告知他們需要接受12天檢疫。
[62]他們沒能登陸,只得繼續往南,兩天後離開了特內里費島。
1月16日,小獵犬號抵達普拉亞,達爾文和菲茨羅伊一起見了佛得角群島的葡萄牙總督和美國領事。
菲茨羅伊開始他的測量,達爾文則和馬斯特斯、麥考密克一起去遠足。
他發現了海平面上方約30英尺處的岩石中夾雜的由貝殼和珊瑚構成的帶狀物,這表明有些地方發生過沉陷過,是萊爾觀點的有力證明。
[63]他們在佛得角一直待到2月7日,16日越過了赤道,達爾文受了刮臉禮——臉用油漆、柏油擦過後刮乾淨,再按在注滿海水的帆中,這是新船員必須接受的儀式。
[64]
一陣信風將小獵犬號送至巴西,停泊在巴伊亞,達爾文於2月28日在薩爾瓦多登陸。
他漫步於森林之間,為這裡的美景所陶醉,印證了洪堡的描寫。
他在3月1日的日記寫道:「沒有人能夠想得出像巴伊亞古鎮那樣美麗的景色,它完全被一片美麗樹木所構成的茂密森林擁抱着,它位在懸崖海岸上,俯瞰着寬闊的眾聖灣中的靜靜的海水……它是巴西最美麗的風景之一。
但是,除了經歷過的人以外,別人不能領會在這樣的花和這樣的樹間散步時所感到的那種極度歡欣。
」[65]回到城裡時狂歡節正在舉行。
所有苦工都是黑人完成,托利黨人菲茨羅伊認為這很合理,他說曾問過一個奴隸主,此人問他的奴隸們是否不滿於現狀,是否要求自由,結果奴隸們回答「不」。
傾向輝格黨的達爾文卻看不慣,認為應該解放奴隸,那些奴隸們當着奴隸主所說的話毫無意義,船長被激怒了,拂袖而去。
數小時後菲茨羅伊向達爾文道了歉,二人和解。
達爾文與菲茨羅伊在艦長室吃了飯,得到了旅伴們的尊重,年輕人們開始稱其為「先生」,軍官們稱他為「親愛的老哲學家」、「我們的捕蠅人」。
[66]3月18日小獵犬號再次起航,沿岸南下,在阿布羅柳斯群島附近測量後,於4月5日抵達里約熱內盧。
家人給他來信,他得知姐姐夏洛特嫁給了一位教區牧師,從前的女友范妮也於3月嫁給了一個有錢人。
達爾文為范妮而感慨哀傷,投入了內陸之旅。
其中一位旅伴是奴隸主,雖然他對達爾文很友好,但準備拆散30個奴隸家庭,將他們拍賣,這種行為讓達爾文又一次義憤填膺。
[67]4月25日,他來到博塔弗戈,上岸時發現由於海浪,自己的書籍、儀器和槍械全被泡在水裡,只好花了一天時間來處理。
小獵犬號去巴伊亞核查經度去了,幾個星期沒有音信,達爾文滯留當地忙於捕捉獵物、製作標本,晚上則給亨斯洛、福克斯等人寫信。
當小獵犬號再次歸航,船上裝起了新大炮,包括馬斯特斯在內的三名船員染病死去,麥考密克也辭職歸國。
7月1日,他參加了惡戰號軍艦上的禮拜。
[68]
7月5日,小獵犬號離開熱帶地區繼續向南,7月25日駛進拉普拉塔海灣,次日達爾文在蒙得維的亞登陸。
他將在遠郊搜集的一些甲蟲製成標本,一些寄回家中,最重要的一些寄給了亨斯洛。
9天後,小獵犬號駛離拉普拉塔,以觀測海岸,結果遇到了風暴天氣,錨也曾兩次折斷。
他們的船最後駛進了布蘭卡港,菲茨羅伊在那兒結識了不海報的帆船船主哈里森,後者將小獵犬號引到一個安全的停泊處。
達爾文逆流而上,第一次遇見了加烏喬人。
[69]9月是在打獵中渡過的,他嘗到了美洲鴕、犰狳、刺豚鼠等新奇美味。
9月22日起,在阿爾塔高原的搜索中,他找到了一些龐大的已滅絕哺乳動物的化石。
10月8日又帶回一塊下顎骨,他認為這屬於前洪積世的地獺。
10月19日小獵犬號再次回到蒙得維的亞,菲茨羅伊準備派3個火地島人和1個英國人上火地島傳教。
[70]
海軍勘探船小獵犬號(Beagle,又譯為「貝格爾號」)進行了為期五年(1831年-1836年)的勘探活動,這期間達爾文將三分之二的時間花在了陸地上。
他仔細地記錄了大量地理現象、化石、和生物體,並且系統地收集了許多標本,它們中的許多是科學上的新物種。
[1]每隔一段時間,他將這些航行中收集的標本與記錄這些發現的信件寄予劍橋大學,很快他就成為了一個富有盛譽博物學家。
達爾文的這些詳盡的勘探記錄顯現了一個理論開創者的驚人天賦,並成為了他後期作品的理論基礎。
他最初為家庭所寫的遊記,後以《小獵犬號之旅》一書出版,詳盡地從社會學、政治學、和人類學的視角描述與總結了航行所及的土著與殖民地的風土人情。
[71]
航行旅途之中,達爾文飽受疾病痛苦困擾。
[72]1833年10月,他在阿根廷患上重燒。
1834年7月,從安第斯山脈返回瓦爾帕萊索的途中,他再次倒下,並在病榻上度過一個月。
[73]
聖克魯茲島加拉巴哥象龜是加拉巴哥群島當地的特有動物品種。
當年達爾文就是透過觀察包括聖克魯茲島在內、各島上的象龜亞種,啟發他之後提出演化概念的靈感。
在他們出發之前,羅伯特·菲茨羅伊送給了達爾文一卷查爾斯·賴爾所著《地質學原理》(在南美他得到第二卷)。
該書將地形地貌解釋為漫長歷史時間漸進演變的的結果。
當他旅程的第一站抵達聖地亞哥佛得角的時候,達爾文注意到該地火山岩峭壁的高處有一條白色的沉積層內有許多裸露的珊瑚與貝殼碎片。
這很好地解釋了賴爾的理論,並給予了達爾文思考島嶼地質史全新的視角,使他決定寫一本關於地質學的書。
[74]達爾文在接下來的旅程中有着更多的發現,它們中的許多是戲劇性的。
[1]在巴塔哥尼亞,他看見次級而上的分布着圓石與海貝平原,它們其實是被抬高的海灘。
在經歷了智利的地震後,他發現貽貝的床基高高地擱淺在潮汐之上,這顯示陸地已經被抬高了。
在安第斯山脈的高處,他發現化石樹矗立在一片沙灘上,周圍分布着海貝片。
在小獵犬號勘探了科科斯(基林)群島後,他推論這些珊瑚環島,是形成在下沉的火山之上的。
[75]
在南美,達爾文發現並挖掘了一些已滅絕的巨型哺乳動物化石,其中相當一部分並不處於有劇烈天氣變化與災難發生跡象的地質層里。
而一個動物的頭蓋骨在他看上去竟似乎是非洲犀牛的。
此外,他判斷一些動物甲片來自於該地區一種常見犰狳體積兩至三倍大小的史前巨型犰狳身上,但受BorydeSaint-Vincent的Dictionnaireclassique的誤導,他轉而相信是周圍發現的大地懶屬的遺骸的一部分。
[76]在賴爾的第二卷書中,萬物的創生被歸結為「centresofcreation」,而此時思想已經走在時代前方的達爾文對此困惑不解。
[77]
上一次小獵犬號來火地群島的時候帶上的三個印第安人(美洲土著人)被送回到了故鄉,然後當上了傳教士。
他們在英國的兩年裡,受到了英國傳統教育從而進入了使人所熟悉的「文明社會」,然而他們的親戚對達爾文來說是「沒有希望,且對人類是種侮辱的人渣」。
[78]一年以後,傳教的任務被他們所遺忘,只有傑米·巴頓(英語:JemmyButton)對他們說他寧願過以前困難的生活也不願意重返英國。
因為這件事,達爾文重新地考慮了人類,他得出的結論是雖然人類是高等動物,但動物的本性始終沒有像他的朋友所說的那樣喪失,而且明白了每個文明的演化都是不一樣的,而不是因種族所定。
當他看到歐洲定居者在南美洲,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對土著人的暴行後,他便強烈反對奴隸制,也對這些野蠻行為感到悲哀。
[79]
菲茨羅伊船長一直都在寫小獵犬號行程的官方日誌,在旅行的盡頭,他讀了達爾文的日記,然後讓他重新修改一遍以便在《自然史上》充當第三卷。
[80]
子女[編輯]
威廉·達爾文(英語:WilliamErasmusDarwin)(WilliamErasmusDarwin):1839年-1914年
安妮·達爾文(英語:AnneElizabethDarwin)(AnneElizabethDarwin):1841年-1851年
瑪麗·達爾文(英語:MaryEleanorDarwin)(MaryEleanorDarwin):1842年
伊蒂·達爾文(英語:EttyDarwin)(EttyDarwin):1843年-1927年
喬治·達爾文(GeorgeDarwin):1845年-1912年
伊麗莎白·達爾文(英語:ElizabethDarwin)(ElizabethDarwin):1847年-1926年
法蘭西斯·達爾文(英語:FrancisDarwin)(FrancisDarwin):1848年-1925年
李奧納德·達爾文(英語:LeonardDarwin)(LeonardDarwin):1850年-1943年
霍瑞斯·達爾文(英語:HoraceDarwin)(HoraceDarwin):1851年-1928年
查爾斯·華林·達爾文(英語:CharlesWaringDarwin)(CharlesWaringDarwin):1856年-1858年
宗教觀點[編輯]
達爾文的家族比較傾向不遵從當時英國國教會,他的祖父、父親及兄弟均為自由思想家。
在此背景下,小時候的達爾文依然信奉聖經,甚至之後在劍橋大學修讀神學成為牧師。
此時他相信一套以自然界構成的奧妙而論證神必定存在的《目的論的證明》。
後來,達爾文在小獵犬號之旅中認識到世界很多不同物種,這些物種的特徵與習性,是《目的論的證明》無法解釋的。
例如有一種胡蜂麻痺毛蟲並在其體內產卵,卵變成寄生蟲並殺死宿主的行為,認為這抵觸了《目的論的證明》中「自然界是神善意的彰顯」的教義。
雖然如此,達爾文仍然會引述聖經作為道德權威,卻批判一些舊約中的歷史陳述。
在達爾文研究物種演化時,物種行為的無情性引伸出的社會意義,經常被非國教論者及無神論者視作攻擊英國國教會的理論的手段。
達爾文更認為宗教信仰其實是生物族群的生存策略,雖然此時他仍然相信神是最終的自然法則制定者。
在1851年,他的女兒安尼逝世後,達爾文的信仰漸減,並傾向懷疑主義。
這時雖然他仍繼續協助進行一些教會事務,但已經不會在星期日上教會。
他傾向相信痛苦是自然法則,多於神的試練。
當他被問及他的宗教取向時,他指出他從來不是無神論,但不可知論是對他的心思更準確的描述。
達爾文在自傳裡亦曾表示,福音書的真確性存疑,他也沒有充足證據相信基督教是神的教義。
[81]
1915年在一份美國報章第一次發表的作者不詳的文章TheLadyHopeStory,作者提出達爾文老年在病榻時再度信奉基督教,卻被達爾文的子孫及歷史學家否認。
他的女兒表示,達爾文未再信奉基督教,他死前最後一句說話是對妻子說「記著,你一直是一位多麼好的太太。
」[82]縱然如此,很多反演化論者今天仍然會用《TheLadyHopeStory》裡「達爾文死前再信奉基督教」的陳述來指出達爾文自己否定了演化論,藉此宣傳反演化論。
著作與信件[編輯]
注意以下著作的中文名稱可能並未將原文名稱完全翻譯。
1835年:《給亨斯洛教授的信件之摘要》(ExtractsfromletterstoProfessorHenslow),無出版販售。
1836年:《大溪地與紐西蘭等地區的道德狀況報告》(ALETTER,ContainingRemarksontheMoralStateofTAHITI,NEWZEALAND,&c.–BYCAPT.R.FITZROYANDC.DARWIN,ESQ.OFH.M.S.'Beagle.')
1839年:《紀錄與評論》(JournalandRemarks),通常稱為《小獵犬號之旅》。
《小獵犬號之旅的動物學》(ZoologyoftheVoyageofH.M.S.Beagle):共5卷,分別由多位作者發表於1839年到1843年間。
其中兩卷由查爾斯·達爾文編輯與監督,分別為:
1840年:《第一部分:哺乳類化石》(PartI.FossilMammalia),理察·歐文的作品。
1839年:《第二部分:哺乳類》(PartII.Mammalia),喬治·羅伯特·瓦特豪斯(GeorgeRobertWaterhouse)的作品。
1842年:《珊瑚礁的結構與分佈》(TheStructureandDistributionofCoralReefs)
1844年:《火山群島的地質觀察》(GeologicalObservationsofVolcanicIslands)
1846年:《南美地質觀察》(GeologicalObservationsonSouthAmerica)
1849年:《地質學》(Geology),發表在約翰·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所編的《科學調查手冊》(AManualofscientificenquiry;preparedfortheuseofHerMajesty'sNavy:andadaptedfortravellersingeneral.)。
1851年:《蔓足亞綱》AMonographoftheSub-classCirripedia,withFiguresofalltheSpecies.TheLepadidae;or,PedunculatedCirripedes.
1851年:《茗荷科化石》AMonographontheFossilLepadidae;or,PedunculatedCirripedesofGreatBritain
1854年:《蔓足亞綱》AMonographoftheSub-classCirripedia,withFiguresofalltheSpecies.TheBalanidae(orSessileCirripedes);theVerrucidae,etc.
1854年:《藤壺科與花籠科》AMonographontheFossilBalanidæandVerrucidæofGreatBritain.
1858年:《討論物種形成變異的趨向;以及變異的永久性和物種受選擇的自然意義》(OntheTendencyofSpeciestoformVarieties;andonthePerpetuationofVarietiesandSpeciesbyNaturalMeansofSelection),摘自一個未發表的著作。
1858年:《查爾斯·達爾文自傳》(AutobiographyofCharlesDarwin),巴羅(Barlow)所編撰的的完整版。
1859年:《物種起源》(OntheOriginofSpeciesbyMeansofNaturalSelection,orthePreservationofFavouredRacesintheStruggleforLife),完整書名為《依據自然選擇或在生存競爭中適者存活討論物種起源》。
1862年:《不列顛與外國蘭花經由昆蟲授粉的各種手段》(OnthevariouscontrivancesbywhichBritishandforeignorchidsarefertilisedbyinsects)。
1868年:《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VariationofPlantsandAnimalsUnderDomestication)。
1871年:《人類的由來與性擇》(TheDescentofMan,andSelectioninRelationtoSex),又稱《人類起源》。
1872年:《人類與動物的感情表達》(TheExpressionofEmotionsinManandAnimals)。
1875年:《攀緣植物的運動與習性》(MovementandHabitsofClimbingPlants)。
1875年:《食蟲植物》(InsectivorousPlants)。
1876年:《異花授精與自體授精在植物界中的效果》(TheEffectsofCrossandSelf-FertilisationintheVegetableKingdom)。
1877年:《同種植物的不同花型》(TheDifferentFormsofFlowersonPlantsoftheSameSpecies)。
1879年:《序言與「預告」》(Prefaceandapreliminarynotice),在恩斯特·克勞思(ErnstKrause)的《伊拉斯謨斯·達爾文》中。
1880年:《植物運動的力量》(ThePowerofMovementinPlants)。
1881年:《腐植土的產生與蚯蚓的作用》(TheFormationofVegetableMouldThroughtheActionofWorms),又稱《蚯蚓》。
1887年:《查爾斯·達爾文自傳》(AutobiographyofCharlesDarwin),由他的兒子弗朗西斯·達爾文編撰。
1887年:《查爾斯·達爾文的生平與信件》(LifeandLettersofCharlesDarwin),由弗朗西斯·達爾文編撰。
1903年:《更多查爾斯·達爾文的信件》(MoreLettersofCharlesDarwin),由史瓦德(A.C.Seward)與弗朗西斯·達爾文編撰。
參見[編輯]
英國主題
生物學主題
地球科學主題
教育主題
人物主題
達爾文主義
達爾文-華萊士獎章
泛生論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1.01.11.21.3vanWyhe2006harvnberror:notarget:CITEREFvan_Wyhe2006(help).
^TheCompleteWorksofDarwinOnline-Biograph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darwin-online.org.uk.Retrievedon2006-12-15. Dobzhansky1973
^Kirk,Raven&Schofield1983,第100–142,280–321頁harvnberror:notarget:CITEREFKirkRavenSchofield1983(help)
^【微观西藏】藏族神话——最力挺达尔文的人类起源传说.[2018-12-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1).
^西藏神话的神话故事.[2018-12-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2).
^Leff2000.
^Desmond&Moore1991,第210,263–274,284–287頁.
^Darwin-Atlast.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8-10-11.AmericanMuseumofNaturalHistory.Retrievedon2007-03-21.
^Freeman1977
^Browne2002,第497頁
^Myers,PZ.AnnCoulter:Noevidenceforevolution?.Pharyngula(scienceblogs.com).2006-06-18[2006-11-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6-22).
^TheNationalScienceTeachersAssociation'spositionstatementontheteachingofevolution.
^IAPStatementontheTeachingofEvolu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Jointstatementissuedbythenationalscienceacademiesof67countries,includingtheUnitedKingdom'sRoyalSociety(PDFfile)
^FromtheAmericanAssociationfortheAdvancementofScience,theworld'slargestgeneralscientificsociety:2006StatementontheTeachingofEvolution(PDFfile),AAASDenouncesAnti-EvolutionLaws
^Fact,Fancy,andMythonHumanEvolution,AlanJ.Almquist,JohnE.Cronin,CurrentAnthropology,Vol.29,No.3(Jun.,1988),pp.520–522.[2018-10-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3).
^16.016.1戴斯蒙德&穆爾2009,第11頁
^17.017.1胡冬梅、秦軍編著1997,第2頁
^孫觀清、劉麗群編著2005,第2頁
^戴斯蒙德&穆爾2009,第12頁
^戴斯蒙德&穆爾2009,第13頁
^胡冬梅、秦軍編著1997,第5-6頁
^戴斯蒙德&穆爾2009,第16-17頁
^戴斯蒙德&穆爾2009,第18頁
^戴斯蒙德&穆爾2009,第20頁
^涅克拉索夫1983,第8頁
^戴斯蒙德&穆爾2009,第24頁
^涅克拉索夫1983,第9頁
^戴斯蒙德&穆爾2009,第25-26頁
^涅克拉索夫1983,第11頁
^涅克拉索夫1983,第12頁
^戴斯蒙德&穆爾2009,第29-30頁
^戴斯蒙德&穆爾2009,第30-31頁
^戴斯蒙德&穆爾2009,第34頁
^李國秀2001,第34頁
^戴斯蒙德&穆爾2009,第35頁
^戴斯蒙德&穆爾2009,第36-38頁
^涅克拉索夫1983,第18頁
^戴斯蒙德&穆爾2009,第41-42頁
^戴斯蒙德&穆爾2009,第43頁
^李國秀2001,第35頁
^戴斯蒙德&穆爾2009,第46頁
^戴斯蒙德&穆爾2009,第47-49頁
^戴斯蒙德&穆爾2009,第50頁
^李國秀2001,第38頁
^戴斯蒙德&穆爾2009,第51-52頁
^戴斯蒙德&穆爾2009,第54-56頁
^戴斯蒙德&穆爾2009,第58頁
^戴斯蒙德&穆爾2009,第59頁
^戴斯蒙德&穆爾2009,第60-61頁
^戴斯蒙德&穆爾2009,第63-65頁
^戴斯蒙德&穆爾2009,第67-69頁
^李國秀2001,第41頁
^戴斯蒙德&穆爾2009,第74-76頁
^戴斯蒙德&穆爾2009,第77-78頁
^戴斯蒙德&穆爾2009,第79-80頁
^涅克拉索夫1983,第43頁
^戴斯蒙德&穆爾2009,第82-83頁
^涅克拉索夫1983,第45頁
^戴斯蒙德&穆爾2009,第85頁
^涅克拉索夫1983,第47頁
^戴斯蒙德&穆爾2009,第88頁
^F·達爾文編1983,第166頁harvnberror:notarget:CITEREFF·達爾文編1983(help)
^戴斯蒙德&穆爾2009,第89-90頁
^F·達爾文編1983,第167-168頁harvnberror:notarget:CITEREFF·達爾文編1983(help)
^F·達爾文編1983,第169-171頁harvnberror:notarget:CITEREFF·達爾文編1983(help)
^涅克拉索夫1983,第62-63頁
^戴斯蒙德&穆爾2009,第92-93頁
^戴斯蒙德&穆爾2009,第94-95頁
^涅克拉索夫1983,第71頁
^戴斯蒙德&穆爾2009,第97-98頁
^Desmond&Moore1991,第189-192,198頁.
^Browne1995,第177-178頁.
^Desmond&Moore1991,第142,157頁.
^Browne1995,第183-190頁
^Desmond&Moore1991,第160-168,182頁. Darwin1887,第260頁. Darwin1958,p98-99
^Browne1995,第124頁 Darwin1835,第7頁
^Desmond&Moore1991,第131,159頁.
^Darwin1845,第207-208頁.
^Browne1995,第244-250頁
^Browne1995,第336頁
^Darwin1958,第[1]頁
^Browne2002,第495頁
書目[編輯]
戴斯蒙德;穆爾.《达尔文》.上海市: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年4月.ISBN 978-7-5439-3923-3.
胡冬梅、秦軍編著.《达尔文传敢向上帝挑战的勇士》.瀋陽市:瀋陽出版社.1997年8月.ISBN 7-5441-0844-9.
李國秀.《揭示物种起源的伟大科学家达尔文》.合肥市: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ISBN 7-212-01843-0.
涅克拉索夫;韋清豪等譯.《达尔文传》.長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
孫觀清、劉麗群編著.《达尔文传》.長春市:長春出版社.2005年6月.ISBN 7-80664-968-9.
庚鎮城.《达尔文新考》.上海市: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9月.ISBN 978-7-5323-9942-0.
Anonymous.Obituary:DeathOfChas.Darwin.TheNewYorkTimes(21April1882).1882[30October2008].(原始內容存檔於15October2009).
Balfour,J.H.ObituaryNoticeofCharlesRobertDarwin.Transactions&ProceedingsoftheBotanicalSocietyofEdinburgh.11May1882,(14):284–298.
Bannister,RobertC.SocialDarwinism:ScienceandMythinAnglo-AmericanSocialThought..Philadelphia:TempleUniversityPress.1989.ISBN 978-0-87722-566-9.
Bowler,PeterJ.Evolution:TheHistoryofanIdea3rd.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03.ISBN 978-0-520-23693-6. 含有內容需登入查看的頁面(link)
Browne,E.Janet.CharlesDarwin:vol.1Voyaging.London:JonathanCape.1995.ISBN 978-1-84413-314-7.
Browne,E.Janet.CharlesDarwin:vol.2ThePowerofPlace.London:JonathanCape.2002.ISBN 978-0-7126-6837-8.
Darwin,Charles.Henslow,JS,編.[ExtractsfromlettersaddressedtoProfessorHenslow].DarwinOnline(Cambridge:[privatelyprinted]).1December1835[27January2022].
Darwin,Charles.NotebookB:(Transmutationofspecies).DarwinOnline.1837[20December2008].CUL-DAR121.(原始內容存檔於8February2009).
Darwin,Charles.NarrativeofthesurveyingvoyagesofHisMajesty'sShipsAdventureandBeaglebetweentheyears1826and1836,describingtheirexaminationofthesouthernshoresofSouthAmerica,andtheBeagle'scircumnavigationoftheglobe.Journalandremarks.1832–1836.III.London:HenryColburn.1839[24October2008].(原始內容存檔於15August2012).
Darwin,Charles.PencilSketchof1842.Darwin,Francis(編).ThefoundationsofTheoriginofspecies:Twoessayswrittenin1842and1844..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8421909[13December2006].ISBN 978-0-548-79998-7.(原始內容存檔於29September2011).
Darwin,Charles.JournalofresearchesintothenaturalhistoryandgeologyofthecountriesvisitedduringthevoyageofH.M.S.Beagleroundtheworld,undertheCommandofCapt.FitzRoy,R.N.2dedition.London:JohnMurray.1845[24October2008].(原始內容存檔於17September2011).
Darwin,Charles.OntheOriginofSpeciesbyMeansofNaturalSelection,orthePreservationofFavouredRacesintheStruggleforLife1st.London:JohnMurray.1859[24October2008].ISBN 978-1-4353-9386-8.(原始內容存檔於5October2008).
Darwin,Charles.TheDescentofMan,andSelectioninRelationtoSex1st.London:JohnMurray.1871[24October2008].ISBN 978-0-8014-2085-6.(原始內容存檔於12July2011).
Darwin,Charles.TheOriginofSpeciesbyMeansofNaturalSelection,orthePreservationofFavouredRacesintheStruggleforLife6th.London:JohnMurray.1872[1November2009].ISBN 978-1-4353-9386-8.(原始內容存檔於7January2010).
Darwin,Charles.TheDescentofMan,andSelectioninRelationtoSex2nd.London:JohnMurray.1874[16January2016].ISBN 978-0-8014-2085-6.(原始內容存檔於12July2011).
Darwin,Charles.Darwin,Francis,編.ThelifeandlettersofCharlesDarwin,includinganautobiographicalchapter.London:JohnMurray.1887[4November2008].ISBN 978-0-404-08417-2.(原始內容存檔於5March2011).
Darwin,Charles.Barlow,Nora,編.TheAutobiographyofCharlesDarwin1809–1882.Withtheoriginalomissionsrestored.EditedandwithappendixandnotesbyhisgranddaughterNoraBarlow.London:Collins.1958[28September2013].(原始內容存檔於16August2013).
Darwin,Charles.Journal.vanWyhe,John(編).Darwin'spersonal'Journal'(1809–1881).DarwinOnline.2006[20December2008].CUL-DAR158.1–76.(原始內容存檔於24December2008).
Darwin,Charles;Costa,JamesT.TheAnnotatedOrigin:AFacsimileoftheFirstEditionofOntheOriginofSpeciesAnnotatedbyJamesT.Costa.Cambridge,Massachusetts,andLondon,England:BelknapPressofHarvardUniversityPress.2009.ISBN 978-0-674-03281-1.
Desmond,Adrian;Moore,James.Darwin.London:MichaelJoseph,PenguinGroup.1991.ISBN 978-0-7181-3430-3.
Desmond,Adrian;Moore,James;Browne,Janet.Darwin,CharlesRobert.牛津國家人物傳記大辭典線上版.牛津大學出版社.2004.doi:10.1093/ref:odnb/7176. 需要訂閱或英國公共圖書館會員資格
Desmond,Adrian;Moore,James;Browne,Janet.CharlesDarwin(VeryInterestingPeople).Oxford,England.2007.ISBN 978-0-19-921354-2.
Desmond,Adrian;Moore,James.Darwin'ssacredcause :race,slaveryandthequestforhumanorigins.London:AllenLane.2009.ISBN 978-1-84614-035-8. 含有內容需登入查看的頁面(link)
Dobzhansky,Theodosius.NothinginBiologyMakesSenseExceptintheLightofEvolution.TheAmericanBiologyTeacher.March1973,35(3):125–129.CiteSeerX 10.1.1.525.3586 .JSTOR 4444260.S2CID 207358177.doi:10.2307/4444260.
Eldredge,Niles.ConfessionsofaDarwinist.TheVirginiaQuarterlyReview.2006,(Spring2006):32–53[4November2008].(原始內容存檔於24December2013).
FitzRoy,Robert.VoyagesoftheAdventureandBeagle,VolumeII.London:HenryColburn.1839[4November2008].(原始內容存檔於5May2011).
Freeman,R.B.TheWorksofCharlesDarwin:AnAnnotatedBibliographicalHandlist.Folkestone:WmDawson&SonsLtd.1977[4November2008].ISBN 978-0-208-01658-4.
Freeman,R.B.CharlesDarwin:Acompanion2ndonline.TheCompleteWorksofCharlesDarwinOnline.2007:107,109[25December2014].(原始內容存檔於25December2014).
Herbert,Sandra.TherednotebookofCharlesDarwin.BulletinoftheBritishMuseum(NaturalHistory),HistoricalSeries.1980,(7(24April)):1–164[11January2009].doi:10.5962/p.272299 .(原始內容存檔於11July2007).
Herbert,Sandra.CharlesDarwinasaprospectivegeologicalauthor.BritishJournalfortheHistoryofScience.1991,24(2):159–192[24October2008].S2CID 143748414.doi:10.1017/S0007087400027060.(原始內容存檔於29March2017).
Huxley,Julian;Kettlewell,H.B.D.CharlesDarwinandHisWorld.NewYork:theVikingPress.1965. 含有內容需登入查看的頁面(link)
Keynes,Richard.CharlesDarwin'szoologynotes&specimenlistsfromH.M.S.Beagl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0[22November2008].ISBN 978-0-521-46569-4.(原始內容存檔於5December2008).
Keynes,Richard.CharlesDarwin'sBeagleDiar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24October2008].ISBN 978-0-521-23503-7.(原始內容存檔於4June2012).
Kotzin,Daniel.Point-Counterpoint:SocialDarwinism.ColumbiaAmericanHistoryOnline.2004[22November2008].(原始內容存檔於19July2011).
Larson,EdwardJ.Evolution:TheRemarkableHistoryofaScientificTheory.ModernLibrary.2004.ISBN 978-0-679-64288-6.
Leff,David.AboutDarwin.com2000–2008.2000[30December2008].(原始內容存檔於28August2013). 已忽略未知參數|df=(幫助)
Leifchild.Reviewof'Origin'.Athenaeum.19November1859,(1673)[22November2008].(原始內容存檔於5December2008).
Miles,SaraJoan.CharlesDarwinandAsaGrayDiscussTeleologyandDesign.PerspectivesonScienceandChristianFaith.2001,53:196–201[22November2008].(原始內容存檔於5April2020).
Moore,James.Darwin –A'Devil'sChaplain'?(PDF).AmericanPublicMedia.2005[22November2008].(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7February2008).
Moore,James.EvolutionandWonder –UnderstandingCharlesDarwin.SpeakingofFaith(RadioProgram).AmericanPublicMedia.2006[22November2008].(原始內容存檔於22December2008).
Owen,Richard.Darwin,C.R.,編.FossilMammaliaPart1.ThezoologyofthevoyageofH.M.S.Beagle.London:SmithElderandCo.1840.
Paul,DianeB.Darwin,socialDarwinismandeugenics.Hodge,Jonathan;Radick,Gregory(編).TheCambridgeCompaniontoDarwi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3:214–239.ISBN 978-0-521-77730-8.
Radick,Gregory.DarwinandHumans.Ruse,Michael(編).TheCambridgeEncyclopediaofDarwinandEvolutionaryThought.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3:173–181.
Smith,CharlesH.AlfredRusselWallaceonSpiritualism,Man,andEvolution:AnAnalyticalEssay.1999[7December2008].(原始內容存檔於5December2008).
Sulloway,FrankJ.DarwinandHisFinches:TheEvolutionofaLegend(PDF).JournaloftheHistoryofBiology.1982,15(1):1–53[9December2008].CiteSeerX 10.1.1.458.3975 .S2CID 17161535.doi:10.1007/BF00132004.(原始內容(PDF)存檔於16December2008).
Sweet,William.HerbertSpencer.InternetEncyclopediaofPhilosophy.2004[16December2008].(原始內容存檔於28May2010).
Wilkins,JohnS.EvolutionandPhilosophy:Doesevolutionmakemightright?.TalkOriginsArchive.1997[22November2008].(原始內容存檔於14May2011).
Wilkins,JohnS.Darwin.Tucker,Aviezer(編).ACompaniontothePhilosophyofHistoryandHistoriography.BlackwellCompanionstoPhilosophy.Chichester:Wiley-Blackwell.2008:405–415.ISBN 978-1-4051-4908-2.
vanWyhe,John.Mindthegap:DidDarwinavoidpublishinghistheoryformanyyears?.NotesandRecordsoftheRoyalSociety.27March2007,61(2):177–205[7February2008].S2CID 202574857.doi:10.1098/rsnr.2006.0171.(原始內容存檔於11January2011).
vanWyhe,John.CharlesDarwin:gentlemannaturalist:Abiographicalsketch.DarwinOnline.2008[17November2008].(原始內容存檔於13January2020).
vanWyhe,John.Darwin:TheStoryoftheManandHisTheoriesofEvolution.London:AndreDeutschLtd.2008b1September2008.ISBN 978-0-233-00251-4.
vonSydow,Momme.Darwin –AChristianUnderminingChristianity?OnSelf-UnderminingDynamicsofIdeasBetweenBeliefandScience(PDF).Knight,DavidM.;Eddy,MatthewD.(編).ScienceandBeliefs:FromNaturalPhilosophytoNaturalScience,1700–1900.Burlington:Ashgate.2005:141–156[16December2008].ISBN 978-0-7546-3996-1.(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6March2009).
Yates,Simon.TheLadyHopeStory:AWidespreadFalsehood.TalkOriginsArchive.2003[15December2006].(原始內容存檔於12October2009).
外部連結[編輯]
從維基百科的姊妹計劃了解更多有關「查爾斯·達爾文」的內容
維基詞典上的字詞解釋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多媒體資源
維基新聞上的新聞
維基語錄上的名言
維基文庫上的原始文獻
維基教科書上的教科書和手冊
維基學院上的學習資源
維基數據上的數據項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分類:查爾斯·達爾文
查爾斯·達爾文著作全文在線(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completerepositoryofhisworks.
查爾斯·達爾文的朋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orchids查爾斯·達爾文文獻(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DarwinCorrespondenceProjec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演化論達爾文數字圖書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國際查爾斯·達爾文研究所(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Darwin'sportraiton£10note
TwelvedifferentportraitsofCharlesDarwin,NationalPortraitGallery,U.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BC:"Darwinfamilyrepeatflowercoun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is-portrayalofDarwinasaRacis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formationaboutDarwin'sbirthplaceandDarwinsitesinShrewsbu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otanicus.org上查爾斯·達爾文數字化論文(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871CaricatureofCharlesDarwinbyThomasNast,Harper'sWeekl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世界級達爾文展到台中!
CharlesDarwin的作品-古騰堡計劃
閱論編演化生物學
共同起源
演化的證據
生命演化歷程
生命進化史(英語:Evolutionaryhistoryoflife)
進化過程
自然發生
生命起源
適應
最後共同祖先
宏觀演化
微演化
物種形成
生命起源
泛種論
趨同演化
平行演化
趨異演化
滅絕
事件
多態性
適應
演化分類學(英語:Evolutionarytaxonomy)
演化的證據
共同演化
支序分類學
適應
輻射適應
群體遺傳學機制
基因流動
遺傳漂變
突變
自然選擇
性選擇
族群選擇
親屬選擇
演化發育生物學機制
渠道導向(英語:Canalisation(genetics))
反演(英語:Inversion(evolutionarybiology))
模塊化(英語:modularity(biology))
表型可塑性
類群的演化
鳥類(英語:Evolutionofbirds)
腕足動物(英語:Evolutionaryhistoryofbrachiopods)
頭足綱(英語:Evolutionaryhistoryofcephalopods)
恐龍
魚類(英語:Evolutionoffish)
真菌(英語:Evolutionoffungi)
昆蟲(英語:Evolutionofinsects)
蝴蝶(英語:Butterflyevolution)
生命
哺乳動物(英語:Evolutionofmammals)
貓(英語:Catgap)
狗(英語:Originofthedomesticdog)
馬(英語:Evolutionofthehorse)
人類演化
狐猴(英語:Evolutionaryhistoryoflemurs)
鯨豚(英語:Evolutionofcetaceans)
海牛(英語:Evolutionofsirenians)
軟體動物(英語:EvolutionofMollusca)
植物(英語:Evolutionofplants)
爬行動物(英語:Evolutionofreptiles)
蜘蛛(英語:Evolutionofspiders)
四足類
病毒(英語:Viralevolution)
流感(英語:EvolutionofInfluenza)
特定構造的進化
細胞(英語:Evolutionofcells)
DNA(英語:ModelsofDNAevolution)
真核生物
染色體
內膜系統
眼睛(英語:Evolutionoftheeye)
鞭毛(英語:Evolutionofflagella)
頭髮
線粒體
哺乳動物聽小骨進化
神經系統(英語:Evolutionofnervoussystems)
大腦(英語:Evolutionofthebrain)
細胞核
色素體
生物進程(英語:Biologicalprocess)的演化
衰老(英語:Evolutionofageing)
Avianflight(英語:Originofavianflight)
Biologicalcomplexity
Cooperation(英語:Co-operation(evolution))
彩色視覺(英語:Evolutionofcolorvision)
靈長目彩色視覺的演化
情緒(英語:Evolutionofemotion)
同理心
倫理
Eusociality(英語:Evolutionofeusociality)
代謝
Monogamy(英語:Monogamouspairinginanimals)
道德(英語:Evolutionofmorality)
Mosaicevolution(英語:Mosaicevolution)
多細胞生物
有性生殖的演化
形態模式
Anagenesis(英語:Anagenesis)
Catagenesis(英語:catagenesis(biology))
Cladogenesis(英語:Cladogenesis)
異域物種形成
Peripatric(英語:Peripatric)
Parapatric(英語:Parapatric)
Sympatric(英語:Sympatricspeciation)
Hybridspeciation(英語:Hybridspeciation)
相關領域
生態遺傳學
分子進化
系統發生學
原初生命體
天體生物學
系統分類學
比較解剖學
演化心理學
文化演化
演化神經科學
歷史
演化思想史
查爾斯·達爾文
物種起源
融合遺傳
孟德爾定律
大衛·休謨
《自然宗教對話錄(英語:DialoguesconcerningNaturalReligion)》
生物分類法
Gene-centeredviewofevolution(英語:Gene-centeredviewofevolution)
生命(classificationtrees)
現代進化綜論
過渡化石
哲學
達爾文主義
達爾文進化論的替代方案(英語:AlternativestoDarwinianevolution)
災變論
拉馬克主義
定向演化
神導演化論
活力論
分類
共享
閱論編生物學史領域和學科
自然歷史
農業史
農學史(英語:Historyofagriculturalscience)
植物學史(英語:Historyofbotany)
醫學史
解剖學史
動物學史(1859年之前)(英語:Historyofzoology(through1859))
動物學史(1859年之後)(英語:Historyofzoology(since1859))
植物分類學史(英語:Historyofplantsystematics)
古生物學史(英語:Historyofpaleontology)
地質學史
演化思想史
生態學史(英語:Historyofecology)
模式生物史(英語:Historyofmodelorganisms)
藻類學史(英語:Historyofphycology)
遺傳學史(英語:Historyofgenetics)
生物化學的歷史
分子生物學史
RNA生物學史(英語:HistoryofRNAbiology)
分子演化學史(英語:Historyofmolecularevolution)
免疫學史(英語:Timelineofimmunology)
生物技術史(英語:Historyofbiotechnology)
機構
洛桑實驗站(英語:RothamstedResearch)
巴斯德研究院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
冷泉港實驗室
索克研究所
安東·多恩動物園(英語:StazioneZoologica)
海洋生物學實驗室
洛克菲勒大學
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
分子生物學實驗室
實驗
格里菲斯實驗
米勒-尤里實驗
盧瑞亞-德爾布呂克實驗
埃弗里-麥克勞德-麥卡蒂實驗
赫雪-蔡司實驗
梅瑟生-史達實驗
克里克與布倫納等人的實驗(英語:Crick,Brenneretal.experiment)
尼倫伯格-馬特伊實驗
尼倫伯格和里德的實驗(英語:NirenbergandLederexperiment)
理論和概念
自然發生說
自然階梯
拉馬克學說
達爾文學說
疾病的生源說(英語:Germtheoryofdisease)
一基因一酶假說(英語:Onegene-oneenzymehypothesis)
原初生命體
序列假說(英語:Sequencehypothesis)
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
RNA世界學說
歷史古典時代
亞里士多德
《論產生和毀滅》
《動物志》
泰奧弗拉斯托斯
《植物史》
迪奧科里斯
《藥物論(英語:DeMateriaMedica)》
文藝復興,近代早期
安德雷亞斯·維薩里
《人體的構造》
威廉·哈維
《心血運動論》
馬爾切洛·馬爾皮吉
羅伯特·胡克
《顯微圖譜》
列文虎克
弗朗切斯科·雷迪
18世紀,19世紀
卡爾·林奈
《自然系統》
布豐
讓-巴蒂斯特·拉馬克
《動物哲學》
喬治·居維葉
《動物界(英語:LeRègneAnimal)》
亞歷山大·馮·洪堡
查爾斯·萊爾
《地質學原理》
《創造的痕跡(英語:VestigesoftheNaturalHistoryofCreation)》
查爾斯·達爾文
《物種起源》
《人類的由來》
阿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
約瑟夫·潘契奇
亨利·沃爾特·貝茲
孟德爾
植物雜交試驗(英語:ExperimentsonPlantHybridization)
路易·巴斯德
羅伯特·科赫
恩斯特·海克爾
巴甫洛夫
謝爾蓋·維諾格拉茨基
雅克·洛布
許霍·德弗里斯
埃德蒙·比徹·威爾遜
20世紀
托馬斯·亨特·摩爾根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奧巴林
亞歷山大·弗萊明
羅伯特·里奇韋
J·B·S·霍爾丹
賴特
羅納德·費雪
《孟德爾遺傳假定下的親戚之間的相關性(英語:TheCorrelationbetweenRelativesontheSuppositionofMendelianInheritance)》
《生命是什麼?》
康拉德·洛倫茲
巴巴拉·麥克林托克
費奧多西·多布然斯基
《遺傳學與物種起源(英語:GeneticsandtheOriginofSpecies)》
恩斯特·瓦爾特·邁爾
喬治·韋爾斯·比德爾
西摩·本澤
羅莎琳·富蘭克林
詹姆斯·沃森,和克里克
核酸分子結構
《鐮刀型紅血球疾病,一種分子疾病(英語:SickleCellAnemia,aMolecularDisease)》
弗雷德·桑格
馬克斯·佩魯茨
約翰·肯德魯
西德尼·布倫納
喬舒亞·萊德伯格
沃特·吉爾伯特
凱利·穆利斯
史蒂芬·傑伊·古爾德
林恩·馬古利斯
卡爾·烏斯
珍·古道爾
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
珍妮弗·道德納
相關主題
科學史
醫學史
傳染病歷史
生物學哲學
生物學和有機化學的時間軸(英語:Timelineofbiologyandorganicchemistry)
自然哲學
自然神學
洪堡科學(英語:Humboldtianscience)
宗教與科學的關係
優生學
人類基因組計劃
神創論史(英語:Historyofcreationism)
神創論與演化論的爭議史(英語:Historyofthecreation–evolutioncontroversy)
分類
閱論編演化心理學過程
利他行為
族群選擇
親屬選擇
性選擇
社會生物學
共同演化
演化平衡策略
領域
道德的演化
宗教演化心理學
情緒的演化
開創性作者
查爾斯·達爾文
理查德·道金斯
丹尼爾·丹尼特
賈德·戴蒙
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克魯泡特金
史迪芬·平克
羅伯特·泰弗士
艾德華·威爾森
相關主題
模因學
社會生物學
演化神經科學
人類演化
文化演化
演化人類學
演化醫學
演化語言學
演化生物學
神經心理學
列表
演化心理學家(英語:Listofevolutionarypsychologists)
關於進化論和人類行為的文獻目錄
進化心理學分類
心理學主題
閱論編皇家獎章獲得者1820年代
1826年:詹姆斯·艾沃里
約翰·道爾頓
1827年:瓦西里·雅可夫列維奇·斯特魯維
漢弗里·戴維
1828年:約翰·弗朗茨·恩克
威廉·海德·沃拉斯頓
1829年:查爾斯·貝爾
EilhardMitscherlich(英語:EilhardMitscherlich)
1830年代
1830年:AntoineJeromeBalard(英語:AntoineJeromeBalard)
大衛·布儒斯特
1831年:未頒發
1832年:未頒發
1833年:奧古斯丁·彼拉姆斯·德堪多
約翰·赫歇爾
1834年:查爾斯·賴爾
JohnWilliamLubbock(英語:JohnWilliamLubbock)
1835年:邁克爾·法拉第
威廉·盧雲·哈密頓
1836年:喬治·紐波特
約翰·赫歇爾
1837年:威廉·惠威爾
1838年:威廉·福克斯·塔爾博特
托馬斯·格雷姆
1839年:詹姆斯·艾沃里
馬丁·巴里
1840年代
1840年:查爾斯·惠斯通
約翰·赫歇爾
1841年:伊頓·霍奇金森
羅伯特·凱恩
1842年:約翰·弗雷德里克·丹尼爾
SirWilliamBowman,1stBaronet(英語:SirWilliamBowman,1stBaronet)
1843年:查爾斯·惠斯通
詹姆斯·戴維·福布斯
1844年:喬治·布爾
托馬斯·安德魯斯
1845年:喬治·比德爾·艾里
ThomasSnowBeck(英語:ThomasSnowBeck)
1846年:邁克爾·法拉第
理查德·歐文
1847年:喬治·福恩斯
威廉·羅伯特·格羅夫
1848年:查爾斯·詹姆斯·哈格里夫
托馬斯·加洛韋
1849年:愛德華·賽賓
吉迪恩·曼特爾
1850年代
1850年:本傑明·布羅迪
托馬斯·格雷姆
1851年:威廉·帕森斯
喬治·紐波特
1852年: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
托馬斯·赫胥黎
1853年:查爾斯·達爾文
約翰·丁達爾
1854年:奧古斯特·威廉·馮·霍夫曼
約瑟夫·道爾頓·胡克
1855年:約翰·額巴迪·韋斯特伍德
約翰·羅素·欣德
1856年:約翰·理查德森
威廉·湯姆森
1857年:愛德華·弗蘭克蘭
約翰·林德利
1858年:阿爾巴尼·漢考克
威廉·拉塞爾
1859年:亞瑟·凱萊
喬治·邊沁
1860年代
1860年:AugustusVolneyWaller(英語:AugustusVolneyWaller)
威廉·費爾貝恩
1861年:詹姆斯·約瑟夫·西爾維斯特
威廉·本傑明·卡朋特
1862年:亞歷山大·威廉·威廉姆遜
約翰·托馬斯·羅姆尼·羅賓遜
1863年:約翰·彼得·加西奧
邁爾斯·約瑟夫·伯克利
1864年:JacobLockhartClarke(英語:JacobLockhartClarke)
沃倫·德·拉·魯
1865年:阿奇巴爾德·史密斯
約瑟夫·普雷斯特維奇
1866年:威廉·哈金斯
威廉·基欽·帕克
1867年:約翰·貝內特·勞斯
約瑟夫·亨利·吉爾伯特
WilliamEdmondLogan(英語:WilliamEdmondLogan)
1868年:阿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
喬治·薩蒙
1869年:AugustusMatthiessen(英語:AugustusMatthiessen)
托馬斯·麥克利爾
1870年代
1870年:托馬斯·戴維遜
威廉·哈洛斯·米勒
1871年:喬治·巴斯克
約翰·斯滕豪斯
1872年:亨利·約翰·卡特
托馬斯·安德森
1873年:喬治·詹姆斯·奧爾曼
HenryEnfieldRoscoe(英語:HenryEnfieldRoscoe)
1874年:HenryCliftonSorby(英語:HenryCliftonSorby)
威廉·克勞福德·威廉姆遜
1875年:托馬斯·奧爾德姆
威廉·克魯克斯
1876年:查爾斯·威維爾·湯姆森
威廉·弗勞德
1877年:弗雷德里克·阿貝爾
奧斯瓦爾德·希爾
1878年:阿爾伯特·甘瑟
約翰·阿蘭·布龍
1879年:安德魯·克龍比·拉姆塞
威廉·亨利·珀金
1880年代
1880年:SirAndrewNoble,1stBaronet(英語:SirAndrewNoble,1stBaronet)
第一代李斯特男爵約瑟夫·李斯特
1881年:約翰·休伊特·傑利特
FrancisMaitlandBalfour(英語:FrancisMaitlandBalfour)
1882年:約翰·斯特拉特,第三代瑞利男爵
威廉·亨利·弗拉沃
1883年:ThomasArcherHirst(英語:ThomasArcherHirst)
約翰·斯科特·伯登-桑德森
1884年:喬治·達爾文
丹尼爾·奧利弗
1885年:戴維·愛德華·休斯
雷·蘭克斯特
1886年:PeterGuthrieTait(英語:PeterGuthrieTait)
弗朗西斯·高爾頓
1887年:亞歷山大·羅斯·克拉克
亨利·諾替吉·莫塞萊
1888年:奧斯鮑恩·雷諾
費迪南德·馮穆勒
1889年:托馬斯·愛德華·索普
WalterHolbrookGaskell(英語:WalterHolbrookGaskell)
1890年代
1890年:約翰·霍普金森
大衛·費里爾
1891年:亞瑟·威廉·拉克
查爾斯·拉普沃斯
1892年:查爾斯·普里查德
約翰·紐波特·蘭利
1893年:HarryMarshallWard(英語:HarryMarshallWard)
亞瑟·舒斯特
1894年:約瑟夫·湯姆孫
VictorHorsley(英語:VictorHorsley)
1895年:約翰·默里
詹姆斯·阿爾弗雷德·尤因
1896年:阿奇巴爾德·格基
查理士·凡而儂·波伊斯
1897年:理查德·斯特雷奇
安德魯·福賽斯
1898年:約翰·克爾
沃爾特·加德納
1899年:WilliamCarmichaelMcIntosh(英語:WilliamCarmichaelMcIntosh)
喬治·費茲傑羅
1900年代
1900年:阿爾弗雷德·牛頓
珀西·亞歷山大·麥克馬洪
1901年:威廉·愛德華·艾爾頓
威廉·托馬斯·布蘭福德
1902年:愛德華·阿爾伯特·謝弗
賀拉斯·蘭姆
1903年:戴維·吉爾
HoraceTabbererBrown(英語:HoraceTabbererBrown)
1904年:戴維·布魯斯
威廉·伯恩賽德
1905年:查爾斯·斯科特·謝靈頓
約翰·亨利·坡印廷
1906年:阿爾弗雷德·喬治·格林希爾
達金菲爾德·亨利·斯科特
1907年:歐內斯特·威廉·霍布森
RamsayHeatleyTraquair(英語:RamsayHeatleyTraquair)
1908年:亨利·黑德
約翰·米爾恩
1909年:樂甫
羅納德·羅斯
1910年代
1910年:FrederickOrpenBower(英語:FrederickOrpenBower)
約翰·喬利
1911年:喬治·克里斯托爾
威廉·貝利斯
1912年:格拉夫頓·E·史密斯
WilliamMitchinsonHicks(英語:WilliamMitchinsonHicks)
1913年:恩斯特·斯他林
HaroldBailyDixon(英語:HaroldBailyDixon)
1914年:歐內斯特·威廉·布朗
威廉·約翰遜·索拉斯
1915年:約瑟夫·拉莫爾
WilliamHalseRivers(英語:WilliamHalseRivers)
1916年:HectorMunroMacdonald(英語:HectorMunroMacdonald)
約翰·斯科特·霍爾丹
1917年:亞瑟·史密斯·伍德沃德
約翰·艾特肯
1918年:艾爾弗雷德·福勒
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
1919年:詹姆斯·金斯
約翰·布萊特蘭·法默
1920年代
1920年:戈弗雷·哈羅德·哈代
威廉·貝特森
1921年:弗蘭克·沃生·戴森
弗雷德里克·布萊克曼
1922年:查爾斯·湯姆森·里斯·威爾遜
約瑟夫·巴克羅夫特
1923年:查爾斯·詹姆斯·馬丁
NapierShaw(英語:NapierShaw)
1924年:DugaldClerk(英語:DugaldClerk)
亨利·哈利特·戴爾
1925年:阿爾伯特·查爾斯·蘇厄德
小威廉·亨利·珀金
1926年:阿奇博爾德·希爾
威廉·貝特·哈代
1927年:約翰·康寧漢姆·麥克倫南
托馬斯·劉易斯
1928年:亞瑟·愛丁頓
羅伯特·布魯姆
1929年:約翰·恩瑟·李特爾伍德
RobertMuir(pathologist)(英語:RobertMuir(pathologist))
1930年代
1930年:約翰·愛德華·馬爾
歐文·理查森
1931年:RichardGlazebrook(英語:RichardGlazebrook)
WilliamHenryLang(英語:WilliamHenryLang)
1932年:愛德華·梅蘭比
羅伯特·魯賓遜
1933年:傑弗里·泰勒
PatrickPlayfairLaidlaw(英語:PatrickPlayfairLaidlaw)
1934年:埃德加·阿德里安
西德尼·查普曼
1935年:阿爾弗雷德·哈克
查爾斯·高爾頓·達爾文
1936年:EdwinStephenGoodrich(英語:EdwinStephenGoodrich)
拉爾夫·福勒
1937年:ArthurHenryReginaldBuller(英語:ArthurHenryReginaldBuller)
NevilVincentSidgwick(英語:NevilVincentSidgwick)
1938年:弗朗西斯·阿斯頓
羅納德·愛爾默·費雪
1939年:戴維·基林
保羅·狄拉克
1940年代
1940年:FrancisHughAdamMarshall(英語:FrancisHughAdamMarshall)
帕特里克·布萊克特
1941年:歐內斯特·肯納威
愛德華·亞瑟·米爾恩
1942年:WilliamWhitemanCarltonTopley(英語:WilliamWhitemanCarltonTopley)
沃爾特·霍沃思
1943年:EdwardBattersbyBailey(英語:EdwardBattersbyBailey)
哈羅德·斯潘塞·瓊斯
1944年:查爾斯·羅伯特·哈林頓
DavidBrunt(英語:DavidBrunt)
1945年:愛德華·詹姆斯·索爾茲伯里
J·D·伯納爾
1946年:CyrilDeanDarlington(英語:CyrilDeanDarlington)
勞倫斯·布拉格
1947年:弗蘭克·麥克法蘭·伯內特
西里爾·欣謝爾伍德
1948年:詹姆斯·格雷
哈羅德·傑弗里斯
1949年:魯道夫·阿爾伯特·彼得斯
喬治·湯姆孫
1950年代
1950年:卡爾·弗雷德里克·阿貝爾·潘廷
愛德華·阿普爾頓
1951年:霍華德·弗洛里
IanHeilbron(英語:IanHeilbron)
1952年:弗雷德里克·巴特萊特
克里斯托夫·英果爾德
1953年:保羅·法爾茲
內維爾·莫特
1954年:漢斯·阿道夫·克雷布斯
約翰·考克饒夫
1955年:文森特·威格爾斯沃思
亞歷山大·托德
1956年:歐文·托馬斯·瓊斯
多蘿西·霍奇金
1957年:FrederickGugenheimGregory(英語:FrederickGugenheimGregory)
W·V·D·霍奇
1958年:艾倫·勞埃德·霍奇金
HarrieStewartWilsonMassey(英語:HarrieStewartWilsonMassey)
1959年:彼得·梅達沃
魯道夫·佩爾斯
1960年代
1960年:羅伊·卡梅隆
伯納德·洛維爾
1961年:WilfridLeGrosClark(英語:WilfridLeGrosClark)
塞西爾·鮑威爾
1962年:約翰·卡魯·埃克爾斯
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
1963年:赫伯特·哈羅德·里德
羅賓·希爾
1964年:FrancisBrambell(英語:FrancisBrambell)
詹姆斯·萊特希爾
1965年:亨利·查爾斯·赫斯本德
約翰·肯德魯
RaymondArthurLyttleton(英語:RaymondArthurLyttleton)
1966年:ChristopherCockerell(英語:ChristopherCockerell)
弗蘭克·耶茨
JohnAshworthRatcliffe(英語:JohnAshworthRatcliffe)
1967年:約瑟夫·哈欽森
約翰·扎卡里·楊
CecilEdgarTilley(英語:CecilEdgarTilley)
1968年:吉爾伯特·羅伯茨
沃爾特·托馬斯·詹姆斯·摩根
邁克爾·阿蒂亞
1969年:查爾斯·威廉·奧特利
弗雷德里克·桑格
GeorgeEdwardRavenDeacon(英語:GeorgeEdwardRavenDeacon)
1970年代
1970年:約翰·弗利特伍德·貝克
WilliamAlbertHughRushton(英語:WilliamAlbertHughRushton)
金斯利·查爾斯·鄧納姆
1971年:PercyEdwardKent(英語:PercyEdwardKent)
馬克斯·佩魯茨
格哈德·赫茨貝格
1972年:威爾弗里德·本內特·劉易斯
弗朗西斯·克里克
德里克·巴頓
1973年:EdwardPenleyAbraham(英語:EdwardPenleyAbraham)
羅德尼·羅伯特·波特
馬丁·賴爾
1974年:西德尼·布倫納
喬治·愛德華茲
弗雷德·霍伊爾
1975年:巴恩斯·沃利斯
大衛·奇爾頓·菲利浦斯
愛德華·布拉德
1976年:AlanWalsh(scientist)(英語:AlanWalsh(scientist))
詹姆斯·利爾蒙斯·高萬斯
約翰·康福思
1977年:約翰·伯特倫·亞當斯
休·赫胥黎
彼得·B·赫希
1978年:湯姆·基爾伯恩
羅德里克·阿爾弗雷德·格雷戈里
阿卜杜勒·薩拉姆
1979年:VernonEllisCosslett(英語:VernonEllisCosslett)
漢斯·沃爾特·科斯特利茨
查爾斯·弗蘭克
1980年代
1980年:約翰·懷爾德
亨利·哈里斯
丹尼斯·威爾金森
1981年:拉爾夫·萊利
MartheLouiseVogt(英語:MartheLouiseVogt)
傑弗里·威爾金森
1982年:色薩·米爾斯坦
威廉·霍索恩
理查德·達利茲
1983年:丹尼爾·約瑟夫·布拉德利
WilhelmSiegmundFeldberg(英語:WilhelmSiegmundFeldberg)
約翰·金曼
1984年:AlexanderLambCullen(英語:AlexanderLambCullen)
瑪莉·里昂
阿蘭·巴特斯比
1985年:約翰·阿吉里斯
約翰·格登
羅傑·彭羅斯
1986年:埃里克·阿什
理查德·多爾
雷克斯·理查茲
1987年:古斯塔夫·維克多·魯道夫·波恩
埃里克·詹姆斯·登頓
弗朗西斯·格雷姆-史密斯
1988年:哈羅德·巴洛
WinifredWatkins(英語:WinifredWatkins)
GeorgeBatchelor(英語:GeorgeBatchelor)
1989年:約翰·范恩
戴維·韋瑟羅爾
約翰·查爾斯·波拉尼
1990年代
1990年:奧爾吉耶德·監凱維奇
安妮·麥克拉倫
邁克爾·貝里
1991年:約翰·梅森
邁克爾·貝里奇
丹·麥克肯澤
1992年:戴維·泰伯
安東尼·愛潑斯坦
西蒙·唐納森
1993年:羅德尼·希爾
HoraceBarlow(英語:HoraceBarlow)
VolkerHeine(英語:VolkerHeine)
1994年:薩爾瓦多·蒙卡達
埃里克·哈羅德·曼斯菲爾德
希瓦拉馬克里希南·錢德拉塞卡
1995年:唐納德·梅特卡夫
保羅·納斯
R·J·P·威廉斯
1996年:羅伯特·辛德
JackHeslop-Harrison(英語:JackHeslop-Harrison)
安德魯·懷爾斯
1997年:傑弗里·埃格林頓
約翰·梅納德·史密斯
唐納德·希爾·珀金斯
1998年:埃德溫·薩瑟恩
里卡多·米萊迪
DonaldCharltonBradley(英語:DonaldCharltonBradley)
1999年:約翰·弗蘭克·戴維遜
帕特里克·戴維·沃爾
阿奇巴爾德·霍維
2000年代
2000年:蒂姆·伯納斯-李
傑弗里·伯恩斯托克
凱斯·U·英果爾德
2001年:理查德·加德納
加布里埃爾·霍恩
薩姆·愛德華茲
2002年:理查德·皮托
蘇珊娜·科里(英語:SuzanneCory)
雷·弗里曼
2003年:JohnSkehel(英語:JohnSkehel)
肯尼斯·約翰遜
尼古拉斯·沙克爾頓
2004年:詹姆士·W·布拉克
亞歷克·傑弗里斯
JackLewis,BaronLewisofNewnham(英語:JackLewis,BaronLewisofNewnham)
2005年:MichaelPepper(英語:MichaelPepper)
安東尼·鮑森
邁克爾·費希爾
2006年:戴維·鮑爾庫姆
蒂姆·亨特
約翰·彭德里
2007年:托馬斯·林達爾
西里爾·伊爾桑
詹姆斯·費斯特
2008年:RobertE.M.Hedges(英語:RobertE.M.Hedges)
PhilipCohen(Britishbiochemist)(英語:PhilipCohen(Britishbiochemist))
AlanFersht(英語:AlanFersht)
2009年:C·N·R·拉奧
羅納德·拉斯基
克里斯·多布森
2010年代
2010年:彼得·奈特
AzimSurani(英語:AzimSurani)
休·阿倫·奧利弗·希爾
2011年:史蒂文·雷
羅賓·霍樂迪
格雷格·溫特
2012年:湯姆·基博爾
肯尼斯·穆雷
安德魯·霍姆斯
2013年:羅德尼·巴克斯特
沃爾特·博德默爾
彼得·威爾斯
2014年:陶哲軒
安東尼·R·亨特
霍華德·莫里斯
2015年:約瑟琳·貝爾·伯奈爾
伊麗莎白·布萊克本
克里斯托弗·L·史密斯
2016年:約翰·默瑞格·托馬斯
伊麗莎白·羅伯特森
約翰·古德拜
2017年:保羅·科克姆
彼得·雷蒙德·格蘭特
羅斯瑪麗·格蘭特
梅爾文·格里夫斯
2018年:斯蒂芬·斯巴克斯(英語:RobertStephenJohnSparks)
劉易斯·沃爾珀特
ShankarBalasubramanian(英語:ShankarBalasubramanian)
DavidKlenerman(英語:DavidKlenerman)
2019年:CarolV.Robinson
MichelGoedert
安道琳
2020年代
2020年:HerbertHuppert
卡洛琳·迪恩
IanShanks
2021年:柯林·亨弗瑞斯
盧煜明
邁克爾·格林
Category:皇家獎章獲得者
閱論編1851年至1900年科普利獎章獲得者1850年代
1851年:理查·歐文
1852年:亞歷山大·馮·洪堡
1853年:海因里希·威廉·多費(英語:HeinrichWilhelmDove)
1854年:約翰內斯·彼得·繆勒
1855年:萊昂·傅科
1856年:亨利·米爾恩-愛德華茲(英語:HenriMilne-Edwards)
1857年:米歇爾·歐仁·謝弗勒爾
1858年:查爾斯·萊爾
1859年:威廉·愛德華·韋伯
1860年:羅伯特·威廉·本生
1860年代
1861年:路易斯·阿加西
1862年:托馬斯·格雷姆
1863年:亞當·塞奇威克
1864年:查爾斯·達爾文
1865年:米歇爾·沙勒
1866年:尤利烏斯·普呂克
1867年:卡爾·恩斯特·馮·貝爾
1868年:查爾斯·惠斯通
1869年:亨利·維克托·勒尼奧
1870年:詹姆斯·焦耳
1870年代
1871年:尤利烏斯·羅伯特·馮·邁爾
1872年:弗里德里希·維勒
1873年:赫爾曼·馮·亥姆霍茲
1874年:路易·巴斯德
1875年:奧古斯特·威廉·馮·霍夫曼
1876年:克洛德·貝爾納
1877年:詹姆斯·德懷特·丹納
1878年:J·B·布森戈
1879年:魯道夫·克勞修斯
1880年:詹姆斯·約瑟夫·西爾維斯特
1880年代
1881年:夏爾-阿道夫·武爾茨
1882年:阿瑟·凱萊
1883年:威廉·湯姆森
1884年:卡爾·路德維希
1885年: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凱庫勒
1886年:弗朗茨·恩斯特·諾伊曼(英語:FranzErnstNeumann)
1887年:約瑟夫·道爾頓·胡克
1888年:托馬斯·亨利·赫胥黎
1889年:喬治·薩蒙
1890年:西蒙·紐康
1890年代
1891年:斯坦尼斯勞·坎尼扎羅
1892年:魯道夫·菲爾紹
1893年:喬治·斯托克斯
1894年:愛德華·弗蘭克蘭
1895年:卡爾·魏爾斯特拉斯
1896年:卡爾·根格包爾
1897年:阿爾貝特·馮·克利克
1898年:威廉·哈金斯
1899年:約翰·斯特拉特
1731–1750
1751–1800
1801–1850
1851–1900
1901–1950
1951–2000
2001年至今
規範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IBSYS:90066479
BNA:000045149
BNC:000037909
BNE:XX990809
BNF:cb11898689q(data)
Botanist:Darwin
CALIS:n2004387183
CiNii:DA00263429
CONOR:11263331
FAST:29136
GND:118523813
ISNI:0000000121251077
KulturNav:e644c0bb-b68b-4726-8d22-6ef9bc563542
LAC:0040E3992
LCCN:n78095637
LNB:000022780
MusicBrainz:71b891f5-92bb-42be-9c45-98b8f56a3177
NARA:10580367
NDL:00437248
NKC:jn19990001631
NLA:36115292
NLC:000130221
NLP:A10010130
NNL:000037078
NSK:000002616
NTA:068364229
PIC:5005
RKD:298412
RSL:000027436
ICCU:CFIV003045
Scopus:24768459300
SELIBR:231727
SNAC:w6q63cm5
SUDOC:026812304
ULAN:500228559
VIAF:27063124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查尔斯·达尔文&oldid=73762163」
分類:1809年出生1882年逝世皇家獎章獲得者科普利獎章獲得者查爾斯·達爾文英國博物學家英國地質學家英國生物學家英國哲學家演化生物學家歐洲紙幣上的人物愛丁堡大學校友劍橋大學基督學院校友不可知論者達爾文-威治伍德家族紳士科學家食蟲植物學者丹麥皇家科學院院士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哲學會會士有命名人縮寫的植物學家人類演化理論家倫敦林奈學會會士英國皇家地理學會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英格蘭懷疑論者動物行為學家安葬於西敏寺者什魯斯伯里人英格蘭旅遊作家隱藏分類:含有哈佛參考文獻格式系列模板鏈接指向錯誤的頁面Webarchive模板wayback鏈接含有英語的條目含有簽名的傳記作品含有hCards的條目本地相關圖片與維基數據不同含有過時參數的引用的頁面含有內容需登入查看的頁面包含ODNB來源的維基百科條目含有未知參數的引用的頁面含有古騰堡計劃連結的條目包含BIBSY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otani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ALI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INI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ONO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KULTURNAV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A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NB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MusicBrainz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AR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P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N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SK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PI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RKDartist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RS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B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copu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ELIB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NAC-I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ULA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36元素的規範控制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尚未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繁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視圖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維基物種維基語錄
其他語言
AfrikaansAlemannischአማርኛAragonésÆngliscالعربيةالدارجةمصرىঅসমীয়াAsturianuAymararu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BoarischŽemaitėškaBikolCentral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BislamaবাংলাBrezhonegBosanskiБуряадCatalàMìng-dĕ̤ng-ngṳ̄НохчийнکوردیCorsuQırımtatarcaČeština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डोटेली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EstremeñuفارسیSuomiVõroFøroysktFrançaisNordfriiskFurlanFryskGaeilge贛語KriyòlgwiyannenGàidhligGalegoAvañe'ẽगोंयचीकोंकणी/GõychiKonknniગુજરાતીGaelg客家語/Hak-kâ-ngîעבריתहिन्दीFijiHindiHrvatski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Արեւմտահայերէ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nterlingueIlokano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PatoisLa.lojban.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QaraqalpaqshaTaqbaylitKabɩyɛҚазақшаភាសាខ្មែរಕನ್ನಡ한국어KurdîKernowekКыргызчаLatinaLadinoLëtzebuergeschЛезгиLinguaFrancaNovaLimburgsLigureLombardLietuviųLatviešuमैथिलीBasaBanyumasanMalagasyMinangkabau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मराठीBahasaMelayuMaltiMirandésမြန်မာဘာသာЭрзяньمازِرونیNāhuatlNedersaksiesनेपालीनेपालभाषाLiNiha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SesothosaLeboaOccitanLivvinkarjalaଓଡ଼ିଆИронਪੰਜਾਬੀKapampanganPicard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پښتوPortuguêsRunaSimiRumantschRomânăArmãneashti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संस्कृतम्СахатылаᱥᱟᱱᱛᱟᱲᱤSarduSicilianuScotsسنڌي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Taclḥit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undaSvenskaKiswahiliŚlůnskiதமிழ்తెలుగుТоҷикӣ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ènetoVepsänkel’TiếngViệtWest-VlamsVolapükWalonWinarayWolof吴语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YorùbáVahcuenghZeêuws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達爾文進化論 - 中文百科知識
19世紀中葉,達爾文創立了科學的生物進化學說,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達爾文進化論,第一次對整個生物界的發生、發展,作出了唯物的、規律性的解釋,推翻了特創論等唯心 ...
- 2[起初神創造#2] 進化論的由來、論點與難題 - 水深之處
達爾文觀察到的生物學現象主要有兩類,即Galapagos群島鳥類受環境影響產生的變異,以及人工育種的現象。根據這些現象,達爾文提出生物進化的學說,叫做漸進(Gradualism) ...
- 3逾千名科學家簽名反對達爾文進化論 - 中時新聞網
宣言稱,「我們質疑達爾文宣稱的生物隨機變異能力和自然選擇論來解釋複雜的生命。謹慎的檢驗達爾文理論證據的行動應該被鼓勵。」 達爾文進化論認為,人類 ...
- 4專題:進化論
一、進化論起源於達爾文於1859年在『物種原始』一書中提出『天擇說』, 以自然淘汰為其演化理論的中心思想. 二、進化論的要點. 1、變異. 2、過度繁殖. 3、生存競爭.
- 5演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進化生物學的發現不只是影響生物學,而且對其他學科有不少影響,包括生物人類學、演化心理學。一个人工智能的分支,进化计算,是以達爾文的概念應用於計算機科學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