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韓信是謀略家、戰術家、統帥和謀戰派軍事理論家,在中国历史上以卓绝用兵才能著称,留下許多著名戰例和策略。
后世何去非评价为『言兵莫过孙武,用兵莫过韩信』。
韓信
中国古代名将
語言
監視
編輯
關於與「韓信」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條目,請見「韓信(消歧義)」。
韓信(-前196年),淮陰人,是漢初三傑之一,又與彭越、英布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
蕭何譽為「國士無雙」、蒯徹譽為「功高無二,略不世出」[1]。
韓信漢齊王、楚王、淮陰侯清宮殿藏畫本漢相國國家秦→西楚→西漢時代秦末→西楚→西漢主君項梁→項羽→劉邦姓韓姓名信姓名韓信職官執戟→連敖→治粟都尉→大將軍→趙相國封爵齊王→楚王→淮陰侯封地齊郡→楚郡→淮陰籍貫淮陰(今中國江蘇省淮安市)出身地淮陰(今江蘇省淮安市)後世稱號兵仙出生楚國淮陰(今江蘇省淮安市)逝世前196年西漢長安長樂宮(今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諡號無墓葬韓信墓祠廟漢韓侯祠漂母祠韓信是謀略家、戰術家、統帥和謀戰派軍事理論家,在中國歷史上以卓絕用兵才能著稱,留下許多著名戰例和策略。
後世何去非評價為『言兵莫過孫武,用兵莫過韓信』[2]。
韓信為西漢的開國立下汗馬功勞,「王侯將相」一人全任,惟功高震主引起猜忌。
劉邦戰勝主要對手項羽後,開始消滅異姓王,於是藉故貶韓信為淮陰侯;最後為呂后及蕭何騙入宮內,以謀反之名處死於長樂宮鐘室。
目次
1生平
1.1淮陰布衣
1.2登壇拜將
1.3暗渡陳倉
1.4大敗諸侯
1.5併吞北方
1.6受封齊王
1.7助漢滅楚
1.8鳥盡弓藏
1.9易子存孤
2著作
3人物特徵
3.1外形
3.2自評
4評價
4.1借用評價
5軼事
6成語
7民間傳說
8藝術
8.1相關文化作品
8.2影視形象
8.3動畫形象
8.4遊戲形象
9相關條目
10參考文獻
11外部連結
生平編輯
淮陰布衣編輯
秦末,韓信是平民,既當不了官,也無法經商過活,經常寄食於他人,為眾人所厭惡。
韓信的母親死後,窮得無錢來辦喪事,然而他卻尋找又高又寬敞的墳地,要讓那墳地四周可安頓得下一萬家。
[3]韓信常前往南昌亭長家裡吃閒飯,接連數月,亭長妻嫌惡他,一早把飯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
開飯時,韓信去了,卻不給他準備飯食。
韓信也明白他們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終離去不再回來。
韓信在城下釣魚,有幾位大娘漂洗滌絲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見韓信餓了,就拿出飯給韓信吃。
幾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畢。
韓信對大娘感激說:「我一定重重地報答老人家。
」大娘生氣地說:「大丈夫不能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這位公子才給你飯吃,難道是希望你報答嗎?」[4]
胯下之辱,歌川國芳繪
韓信因背著一把劍卻不出鞘,經常遭到旁人鄙視侮辱,淮陰屠宰場中一些少年無賴不斷的譏諷他。
有天在大街上,無賴在眾人面前譏嘲韓信:「你雖然人高馬大,喜歡帶刀劍,以你的心理看來,不過只是個膽小鬼而已。
若不怕死就拔劍刺我,怕死的話,就從我胯下爬過去!」韓信不但沒有動怒,看了他幾眼之後,還真的爬過那無賴的胯下,眾人見狀皆恥笑韓信,認為韓信真的怯懦無膽。
[5]後來韓信加入項梁的起義軍。
前208年項梁戰死,韓信便隨餘部歸屬於項羽,任持戟郎中。
曾經數次向其獻策,但項羽沒有採納。
韓信認為在項羽軍內沒有前途,於是在前206年2月,漢王劉邦進入漢中郡、武都郡、巴郡與蜀郡時,韓信離開楚營,投奔漢王劉邦。
然而僅擔任管理倉庫的小官,後因為涉嫌犯軍法被判斬首之刑。
與另外一批人犯一起行刑,已有十三人被斬首,韓信正當要被斬時,抬頭看見夏侯嬰,便喊:「大王不是想要取得天下的嗎?為何要斬壯士呢?」夏侯嬰認為他言論很特別,又覺得他的容貌很雄壯,於是釋放韓信,與韓信聊了一下後,非常喜歡韓信,又向劉邦推薦韓信。
劉邦昇任韓信為治粟都尉之餘,並不認為韓信有甚麼傑出之處。
[6]
登壇拜將編輯
韓信與蕭何談話數次,蕭何對他印象深刻。
在南鄭過了一段時間,韓信暗思蕭何已向劉邦推薦自己,然而始終沒有音訊,有感懷才不遇之際,離開漢營,準備自行離開南鄭,另投明主。
蕭何聞訊,認為韓信如此將才不能輕易失去,於是不及通知劉邦便策馬於月下追韓信,終於勸得韓信留下。
[7]起初,劉邦聽說蕭何出奔,十分驚恐,宛如失去左右手;後來聽說他是為了追韓信,於是問他:「這麼多人逃回東方,你都不追,為何卻追韓信?」蕭何再薦韓信:「那些逃走的將軍們是隨手可得的,至於韓信這樣的英才,天底下絕對找不到第二個!大王假如只想作個漢中王,當然用不上他;但若是要爭奪天下,商量大計的最佳人選非韓信莫屬。
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罷了。
」劉邦說:「我也打算回東方去呀,哪裡能夠老悶在這?」蕭何回道:「大王如果決計打回東方去,那麼就請重用韓信,讓他留在漢營;假如不予以重任,必使得他再度出走。
」劉邦說:「看在你的面子上,派他做個將軍吧。
」蕭何說:「即使讓韓信做將軍,他也一定不肯留下來的。
」劉邦說:「那麼,讓他做大將。
」蕭何說:「太好了。
」當下劉邦就想叫韓信來拜將。
蕭何說:「大王一向傲慢無禮,如果任命一位大將,是以呼喚小孩子的方式,那麼韓信離去的原因必是如此。
大王如果誠心拜他做大將軍,就該揀個好日子,自己事先齋戒,搭起一座高壇,按照任命大將的儀式辦理,那才行啊!」劉邦答應了。
漢軍軍官們聽說了,個個暗自高興,人人都以為自己會被任命為大將,等到舉行儀式的時候,才知道是韓信,全軍上下都大吃一驚。
[8]韓信於拜將壇拜將後,劉邦問韓信有何良策。
韓信問:「與您一起向東面爭奪天下的不是項王嗎?那大王自度一下,論用兵的英勇、強悍、仁德、精良,與項王比,誰強誰弱?」劉邦沉默良久,坦白自己不如項羽。
韓信再拜,贊同地說:「就連我也覺得大王不如項王。
可是我曾經侍奉過項王,請讓我談談項王的為人。
項王一聲怒喝,千人會嚇得膽顫腿軟,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賢將,這只算匹夫之勇。
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語言溫和,見人有疾病,同情落淚,把自己的飲食分給他們。
可是等到部下有功,應當封爵時,他把玩官印,玩到印章稜角都磨光滑了,也捨不得給人家,這是婦人之仁。
項王雖然獨霸天下而使諸侯稱臣,可是卻不居關中而定都彭城;又違背義帝的約定,把自己的親信和偏愛的人封為王,諸侯對此忿忿不平。
諸侯見項王驅逐義帝於江南,也都回去驅逐他們原本的君主而自己到好地方稱王了。
凡是項羽軍隊經過的地方,無不遭蹂躪殘害,所以天下人怨恨他,百姓不親近依附他,只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強屈服。
名義上雖為天下的領袖,實質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強大會很快變弱的。
如此大王若能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英武勇猛之人,何愁敵人不能誅滅?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給功臣,何愁他們不臣服?率領一心想打回山東老家去的士兵,何愁敵人不被打散!況且三秦的封王章邯、董翳、司馬欣本為秦將,率領秦國子弟出征已有數年,戰死和失蹤的人不計其數,又欺騙他們的部下和將領投降了項羽;至新安,項羽用詐欺的手段,坑殺秦降卒二十餘萬人,唯獨章邯、董翳、司馬欣沒被殺死,秦國的父老對這三人恨之入骨。
正在這時項羽以威勢,強封這三人為王,秦國百姓都不擁戴他們。
您入武關時,秋毫不犯,廢除秦苛酷刑法,與秦民約法三章,秦國百姓無不想擁戴你在關中為王。
根據當初義帝與諸侯的約定,大王理當在關中稱王,關中的百姓都知曉這件事。
可大王失掉關中王一職而改封漢中王,秦地百姓無不怨恨項王。
如今大王起兵向東,三秦只要號令一聲即可收服。
」劉邦聽後大喜,認為太晚任用韓信了。
於是對韓信言聽計從,部署諸將,計畫攻擊的地方。
[9]
暗渡陳倉編輯
前206年6月,即項羽分封諸侯的四個月後,齊國發生內亂,項羽親率楚軍北上鎮壓。
前206年8月,劉邦聞訊進軍關中,起初受阻於陳倉,後劉邦採用趙衍計策、繞路大敗章邯,旋即攻占咸陽,關中大部分歸順漢王劉邦。
《史記》等正史均沒有提及「明修棧道」一事。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卻有這樣的記錄:須昌侯趙衍,「以謁者漢王元年初起漢中。
雍軍塞陳(雍王章邯派兵塞陳倉道),謁上,上計欲還。
衍言從他道,道通。
」
大敗諸侯編輯
關中雖尚未平定,但大勢已定,漢王劉邦遂親率大軍兵出函谷關,駐兵於陝縣(在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安撫關東百姓。
就在此時,韓司徒張良、常山王張耳,以及河南王申陽先後來投,漢王勢力大增。
有了張良居中運籌帷幄,漢王自覺沒有韓信也沒關係,於是在十一月份返回關中,收回了韓信的兵權,重新調兵部將:他親自率漢軍主力及歸降諸侯軍,東伐西楚,蕭何與韓信一文一武則繼續留守關中,蕭何負責整治郡縣恢復生產及徵發秦民建立新軍,韓信負責訓練新軍及平滅秦王殘兵。
自己則聯合其他十八諸侯,趁項羽還在齊國時,於前205年領聯軍五十六萬人攻占項羽首都彭城。
項羽領兵三萬回師彭城,結果劉邦不能敵,在彭城之戰慘敗,劉邦退至滎陽。
蕭何即動員關中老弱和未傅者,與漢王會滎陽。
韓信收攏兵卒與劉邦會合。
之後,劉邦命灌嬰重組建秦舊騎兵李必、駱甲為副將,劉邦便拜灌嬰為中大夫,令李必、駱甲為左右校尉輔佐灌嬰,一起率領騎兵迎擊楚騎兵於滎陽東方,結果擊敗項羽的楚軍。
魏王魏豹附楚反漢,劉邦派韓信曹參領兵攻魏,韓信曹參合擊魏國都城安邑,擒魏豹此戰過後曹參被賜食邑平陽。
隨後曹參韓信率軍擊敗代國,韓信繼續進軍,在井陘背水一戰,以三萬精兵擊敗號稱二十萬人的趙軍。
韓信聽從廣武君李左車建議,派人出使燕國,成功遊說燕王歸附漢王。
[10]
併吞北方編輯
結合《張耳陳餘列傳》,漢滅趙之戰的過程是,韓信與曹參受劉邦的命令,先破代國,殺夏說,把趙國的注意力轉向趙國北部,派韓信與張耳在井陘設疑,利用地理優勢吸引趙國的主力,劉邦自己親自率兵趁虛直取邯鄲,當趙國失去邯鄲,襄國危急,陳余進退兩難,此時韓信與張耳出井陘,攻殺陳余。
趙王歇逃到襄國,劉邦與張耳、韓信南北夾擊襄國,攻破襄國會合,殺趙王歇,平定趙國。
後來漢軍又平定鉅鹿、常山郡,招降燕國。
韓信又請求劉邦立張耳為趙王鎮撫趙國,劉邦同意封張耳為趙王。
韓信、張耳繼續平定趙國餘寇,劉邦、靳歙、周勃、曹參等返回敖倉,此前英布被龍且項聲打敗,與隨何歸漢,此時英布正式歸降劉邦,漢三年(前204年)六月,劉邦出成皋向東渡過黃河,單獨與夏侯嬰跑到了修武的張耳軍中,一大早自稱漢朝使者,進入趙軍的軍營。
張耳、韓信還沒起床,劉邦徑直進其臥室,奪取了他們的印信兵符,召集諸將並調動諸將的位置。
[11]等張耳、韓信起床後才得知劉邦來過,不禁大驚失色。
漢王奪了兩人的軍隊,命令張耳備守趙地,任命韓信為相國。
韓信收聚了沒有調到滎陽的趙兵去攻打齊國。
[12]
受封齊王編輯
前204年,劉邦派酈食其遊說齊國結盟,齊王田廣答應,留下酈食其加以款待。
此前韓信已奉劉邦命攻齊,在得知酈食其成功說服齊國以後,原本打算退軍,但蒯徹以劉邦並未發詔退軍為由,說服韓信必須遵守劉邦的命令發兵攻齊,將齊國的軍事力量徹底消滅掉,[13]韓信聽從,攻擊未作防備的齊國。
田廣得知消息後極為憤怒,烹殺酈食其。
韓信與灌嬰曹參擊敗齊軍,田廣引兵向東撤退,並向項羽求援。
韓信與陳武、蔡寅、丁復、王周及陳涓等聯軍擊敗田廣和楚將龍且的聯軍,龍且戰死,韓信陸續攻占齊地。
前203年,韓信以齊地民心未穩為由,自請為假齊王(代理齊王),以便治理。
當時劉邦正與楚軍相持不下,聞言破口大罵:「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爲王」,這時張良和陳平「躡漢王足,附耳語」,說目前我方軍機不利,亦無法阻止韓信自立為王,「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
不然,變生。
」劉邦立刻醒悟,又改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於是直接封齊王。
[14]項羽自知形勢不妙,派武涉遊說韓信叛漢,韓信以劉邦對他有恩為由拒絕。
[15]蒯徹認為劉邦日後必對韓信不利,多次聳恿韓信把握時機,脫離漢王自立,形成鼎足之勢。
[16]而韓信自認為勞苦功高,「漢終不奪我齊」;蒯徹則以「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相勸。
但韓信始終抱定「漢終不負我」的想法而不忍叛漢。
[17]
助漢滅楚編輯
前203年,劉邦與項羽議和,停戰,以鴻溝為界。
不久劉邦聽從陳平之計毀約,出兵追擊東歸的項羽,但韓信及彭越沒有派兵助戰,劉邦奪取陽夏後固陵擊破鍾離昧[18],在陳下之戰再次打敗項羽[19],陳縣歸於漢軍。
項羽楚軍主力受到重創後欲撤往會稽,劉賈、周殷、英布攻下城父堵截項羽,項羽逃到垓下,劉邦與劉賈、周殷、英布會合。
五年,劉邦與彭越、韓信、九江兵等等共擊項羽,與項羽生死決戰,然後韓信率三十萬前軍擊項羽,劉邦在後,孔、費二將軍分居左右軍,絳侯、柴將軍在劉邦後。
韓信率領前軍先與項羽正面對戰,戰不利,陣型後退,然後坐鎮中軍的劉邦派左右兩軍衝擊楚軍陣型,楚軍潰退,韓信趁機追擊,以及彭越、英布、劉賈、周殷等諸侯從各處圍攻楚軍,楚軍在三面夾擊中被擊敗[20],項羽大敗於垓下,灌嬰一路追擊項羽到東城斬首八萬,後項羽突圍跑路到烏江,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不肯渡江,遂自刎而亡。
鳥盡弓藏編輯
主條目:消滅異姓王風潮
項羽死後,劉邦趁機奪取韓信兵權,並改封韓信為楚王以便就近控制,移都下邳。
劉邦欲捉拿鍾離昧,但鍾離昧素與韓信交好,於是鍾離昧逃到楚國。
劉邦得知鍾離昧逃到楚國後。
不久就有人上書告發楚王韓信謀反。
劉邦向諸將徵詢對此事的意見。
諸將都說:「趕緊發兵,活埋這個忘恩負義的小子!」高祖自知這些並不是好主意,就沒有吭聲。
這時,張良已經藉口有病而功成身退了,只有陳平依然是劉邦身邊最重要的謀士。
劉邦便向陳平請教,陳平一開始不肯出主意,直到劉邦再三追問,並說:「我打算派兵前去討伐他,你看怎麼樣?」陳平沉著地反問道:「這次有人上書告發韓信造反的這件事,還有人知道嗎?」劉邦說:「沒人知道。
」「那韓信自己知道嗎?」「也不知道。
」陳平低頭沉思了一會兒,又問:「陛下的軍隊比韓信的軍隊厲害嗎?」劉邦回答:「不見得。
」陳平又問:「陛下手下的戰將中,有誰在戰場上能敵過韓信?」劉邦回答:「沒有人能敵得過他。
」陳平說:「軍隊實力不如韓信,將領又不是韓信的對手,現在您反而要出兵去打韓信;一旦引起戰爭的話。
勝負就難以預料了。
這樣做我真是很為陛下擔心啊!」劉邦一聽,十分著急,連忙問有沒有什麼穩妥的辦法。
陳平說:「古時,天子常常在全國各地巡行,會見各地的諸侯。
南方有一個地方叫雲夢大澤。
陛下裝作出遊雲夢澤,要在陳州會見各路諸侯。
陳州在楚地西界,韓信聽到天子出遊,又到了他的地盤上,他當然會來謁見。
當他謁見陛下的時候,您便可以把他抓起來。
這樣就不用派兵,只需一個武士就足夠了。
」劉邦依計行事;韓信果然郊迎在路中央。
劉邦便讓埋伏下來的武士將韓信捆得結結實實,投入囚車中。
後來劉邦把韓信貶為淮陰侯,留居京城,不讓他到外地任職,韓信也就不能再有所作為了。
[21]有一段野史稱,劉邦一開始是已經御駕親征,韓信因為生病,出征路上只能躺在轒轀車中,張良追了出去,告訴劉邦,如果英布與韓信聯合造反,劉邦可能要死在戰場上了,劉邦才打消念頭[22]。
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之後,深知高祖劉邦畏懼他的才能,從此常常裝病不參加朝見或跟隨出行。
[23]在家中悶悶不樂,對於和絳侯周勃、潁陽侯灌嬰等處在同等地位感到羞恥。
[24]有一次韓信去拜訪樊噲,樊噲行跪拜禮恭迎恭送,並說:「大王竟肯光臨臣下家門,真是臣下的光耀。
」,韓信出門後,笑道:「我這輩子居然同樊噲等同列!」[25]韓信在被劉邦軟禁期間,最多的時間便是與張良整理很多的兵家書籍,總共整理出來一百八十二家,並著有《韓信》兵法三篇。
[26]而劉邦也常來陪韓信聊天,有次談論各位將軍才能的高下。
劉邦問韓信:「像朕的才能可以統率多少兵馬?」[27],韓信說:「陛下不過能統率十萬。
」[28],劉邦說:「你怎麼樣?」[29],韓信回答說:「臣是越多越好。
」[30],劉邦笑著說:「你越多越好,為什麼還被朕轄制?」[31],韓信說:「陛下不善於統領士卒而善於領導將領,這就是臣被陛下轄制的原因。
況且陛下是上天賜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32]漢高祖十年,陳豨起兵造反,劉邦率兵前去平亂。
呂后與蕭何密謀,偽報陳豨已死,在韓信前來祝賀時趁機擒獲,並指控有人密告他與陳豨共謀[33],隨後在長樂宮以五刑處死韓信[34](先文面,割鼻,砍斷左右趾,再用荊條抽打致死,梟首示眾,最後大庭廣眾之下將屍體剁成肉醬),並株連三族。
這已是劉邦依陳平之計捉韓信之後的第二次計擒韓信。
韓信自感未曾負君卻落此下場,嘆曰:「當初不曾聽蒯徹之言,今日才會被人算計。
」[35]後世人稱「生死一知己(蕭何),存亡二婦人(漂母、呂后)」、「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劉邦平定陳豨,班師回朝,得知韓信已死,既慶幸消除威脅,也為韓信的死感到惋惜。
[36]劉邦問韓信死前說了甚麼,呂后回答,韓信後悔當初不聽蒯徹之言。
於是劉邦下令逮捕蒯徹。
蒯徹承認自己曾教韓信反叛劉邦,但辯稱「秦末群雄並起,有能者就可得天下,當時自己追隨韓信,自然就會為他出謀獻策,勸他自立,不會為劉邦設想;而且群雄中如劉邦般爭天下者甚眾,豈能盡殺」。
劉邦感其言之有理,遂赦免之。
[37][38]
易子存孤編輯
蕭何月下追韓信,說服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流芳千古。
但是,呂后為滅韓信,訂下計謀,並讓蕭何去請韓信入宮。
蕭何明知有詐,一不敢違背呂后之意,二又怕因自己再加深呂后與淮陰侯的猜忌,就將韓信請入宮來。
呂后見韓信入朝,便令人把韓信害死。
蕭何與韓信關係甚密,且韓信是受冤而死的,在「夷三族」大禍之際,蕭何用自己的親生兒子替換韓信的兒子,保存了韓信的後裔。
韓信的一部分子孫為紀念蕭何的恩德改為何姓(蘄春《何氏家譜》)。
(缺乏專家佐證)
著作編輯
韓信曾經編寫軍中法律[39],與張良一同整理三十五個軍事家的兵法[40],並且自己還寫了三篇兵書,名為《韓信》[41]。
人物特徵編輯
韓信(想像圖)刊於1921年出版的《晩笑堂竹荘畫傳》
外形編輯
韓信身材高大。
(《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42]。
喜歡負劍而行。
(《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43]。
韓信便隨餘部歸順項羽,任持戟郎中。
(《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44]。
自評編輯
涉嫌犯軍法被判斬首之刑,行刑時,自稱為「壯士」。
行刑時,已有十三人被斬,韓信臨刑,見到夏侯嬰便說:「君王不是想要取得天下的嗎?為何要斬我這種壯士呢?」(《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45]評價編輯
司馬遷對此評價為:「吾如淮陰,淮陰人為余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
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
余視其母冢,良然。
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
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
夷滅宗族,不亦宜乎!」(《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太史公自序》:「楚人迫我京索,而信拔魏趙,定燕齊,使漢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滅項籍。
」劉邦:「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史記·高祖本紀第八》)張良:「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郄(矛盾);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
此兩人可急使(利用)。
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
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
」蕭何:「諸將易得耳。
至如信者,國士無雙。
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
顧王策安所決耳。
」(《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武涉:「今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為之所禽矣。
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以項王尚存也。
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
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
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
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今釋此時,而自必於漢以擊楚,且為智者固若此乎!」蒯徹:「足下為漢則漢勝。
與楚則楚勝。
」「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今足下挾不賞之功,戴震主之威,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
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高天下之名,切為足下危之。
」英布:「上老矣,厭兵,必不能來。
使諸將,諸將獨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餘不足畏也。
」(《史記·卷九十一·黥布列傳第三十一》)馮衍:「昔者韓信將兵,無敵天下,功不世出,略不再見,威執項羽,名出高帝,不知天時,就烹於漢。
」(《後漢書·卷二八上·馮衍列傳第十八上》)閻忠:「昔韓信不忍一餐之遇,而棄三分之業。
利劍以揣其喉,方發悔毒之嘆者,機失而謀乖也。
」(《後漢書•皇甫嵩傳》)曹操:「蕭何、曹參,縣吏也,韓信、陳平負污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聲著千載。
」(《全三國文·卷二》)劉劭:「膽力絕眾,才略過人,是謂驍雄,白起、韓信是也。
」(《人物誌·卷上·流業第三》)何晏:「此兩將者,殆蚩尤之敵對,開闢所希有也,何者勝,或曰:白起功多,前史以為出奇無窮,欲窺滄海,白起為勝,若夫韓信,斷幡以覆軍,拔旗以流血,其以取勝,非復人力也,亦可謂奇之又奇者哉,白起破趙軍,詐奔而斷其糧道,取勝之術,皆此類也,所謂可奇於不奇之間矣,安得比其奇之又奇者哉。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三國文·卷三九·魏三九·何晏·韓白論》)姜維:「夫韓信不背漢於擾攘,以見疑於既平,大夫種不從范蠡於五湖,卒伏劍而妄死,彼豈闇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
」(《三國志·卷四十四·蜀書十四·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葛洪:「孫吳韓白,用兵之聖也。
」(《抱朴子內篇·卷十二·辨問》)「韓白畢力以折衝,蕭曹竭能以經國。
」(《抱朴子外篇·卷一·君道第五》)陸機:「灼灼淮陰,靈武冠世。
策出無方,思入神契。
奮臂雲興,騰跡虎噬。
凌險必夷,摧剛則脆。
肇謀漢濱,還定渭表。
京索既扼,引師北討。
濟河夷魏,登山滅趙。
威亮火烈,勢逾風埽。
拾代如遺,偃齊猶草。
二州肅清,四邦咸舉。
乃眷北燕,遂表東海。
克滅龍且,爰取其旅。
劉、項懸命,人謀是與。
念功惟德,辭通絕楚。
」(《漢高祖功臣頌》)蔡謨:「夫以白起、韓信、項籍之勇,猶發梁焚舟,背水而陣。
」(《晉書·卷七七·列傳第四七》)陳壽:「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
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
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第一》)劉牢之:「故文種誅於句踐,韓白戮於秦漢。
」(《晉書·劉牢之傳》)權翼:「垂爪牙名將,所謂今之韓白,世豪東夏,志不為人用.頃以避禍歸誠,非慕德而至,列土千城未可以滿其志。
」慕容垂:「況大秦之應符,陛下之聖武,強兵百萬,韓白盈朝,而令其偷魂假號,以賊虜遺子孫哉。
」《新校本晉書》:「夫戰勝攻取之勢,併兼混一之威,五伯之事,韓白之功耳。
」「後高密王泰討青州賊劉根,破汲桑故將公師藩,敗石勒於河北,威名甚盛,時人擬之韓白」「鄙語有之:『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殫,獵犬烹.』故文種誅於句踐,韓白戮於秦漢.彼皆英雄霸王。
」「待國有數年之積,庭盈文武之士,然後命韓白為前驅,納子房之妙算,一鼓而姑臧可平,長驅可以飲馬涇渭,方東面而爭天下。
」「況大秦之應符,陛下之聖武,強兵百萬,韓白盈朝,而令其偷魂假號,以賊虜遺子孫哉。
」《漢魏南北朝墓誌匯·東魏·劉懿墓誌銘》:「雄圖莊志,與韓白連衡;將略兵權,共孫吳合契。
」《漢魏南北朝墓誌匯·北魏·元始和墓誌銘》:「執武之籌,謀騰於韓白。
」《梁書》·卷一·《武帝紀上》:「高祖謂諸將曰:『荊州本畏襄陽人;加唇亡齒寒,自有傷弦之急,寧不闇同邪?我若總荊、雍之兵,掃定東夏,韓、白重出,不能為計。
況以無算之昏主,役御刀應敕之徒哉?我能使山陽至荊,便即授首,諸君試觀何如。
』」李淵:「高祖每云:『李靖是蕭銑、輔公祏膏肓,古之名將韓、白、衛、霍,豈能及也!』」(《舊唐書·卷六七·列傳第十七·李靖傳》)李世民:「漢以六合為家,是賴淮陰之策。
」(《帝範》)《全唐文·卷八七·僖宗二·討王郢詔》:「前左武軍大將軍宋皓,負關張勇智,有韓白英雄,累著戰功,再居環衛。
」羅隱:「伊夔事業扶千載,韓白機謀冠九州。
」(《錢尚父生日》)王珪:「秦王日凶慝,豪傑爭共亡。
信亦胡為者,劍歌從項梁。
項羽不能用,脫身歸漢王。
道契君臣合,時來名位彰。
北討燕承命,東驅楚絕糧。
斬龍堰濉水,擒豹僭夏陽。
功成享天祿,建旗還南昌。
千金答漂母,百錢酬下鄉。
吉凶成糾纏,倚伏難預詳。
弓藏狡兔盡,慷慨念心傷。
」(《詠淮陰侯》)張說:「光乘積學而善謀,求之古人,吳起、韓信敵也。
」(《全唐文·第三部·卷二百二十三》)司馬貞:「君臣一體,自古所難。
相國深薦,策拜登壇。
沈沙決水,拔幟傳餐。
與漢漢重,歸楚楚安。
三分不議,偽游可嘆。
」(《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杜牧:「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段熲,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公元凱,梁有韋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有楊素,國朝有李靖、李勣、裴行儉、郭元振。
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
」(《注孫子序》)呂蒙正:「張良原是布衣,蕭何曾為縣吏;韓信未遇之時,無一日之餐,及至遇行,腰懸三齊玉印,一旦時衰,死於陰人之手。
」(《破窯賦》)司馬光:「世或以韓信為首建大策,與高祖起漢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趙,脅燕,東擊齊而有之,南滅楚垓下,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觀其距蒯徹之說,迎高祖於陳,豈有反心哉!良由失職怏怏,遂陷悖逆。
夫以盧綰里閈舊恩,猶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請,豈非高祖亦有負於信哉!臣以為高祖用詐謀禽信於陳,言負則有之;雖然,信亦有以取之也。
始,漢與楚相距滎陽,信滅齊,不還報而自王;其後漢追楚至固陵,與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
當是之時,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顧力不能耳。
及天下已定,則信復何恃哉!夫乘時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報德者,士君子之心也。
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於人,不亦難哉!」(《資治通鑑·卷第十二》)蘇軾:「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壯圖,志吞六合,氣蓋萬夫。
」何去非:「言兵無若孫武,用兵無若韓信、曹公。
武雖以兵為書,而不甚見於其所自用。
韓信不自為書,曹公雖為而不見於後世。
然而傳稱二人者之學皆出於武,是以能神於用而不窮。
竊嘗究之,武之十三篇,天下之學失者所通誦也。
使其皆知所以用之,則天下孰不為韓、曹也?以韓、曹未有繼於後世,則凡得武之書伏而讀之者,未必皆能辦於戰也。
」(《何博士備論》)劉子翬:「高祖與雍齒有故怨,嘗欲殺之。
後諸將欲反,用張良計,乃封雍齒。
以高帝寬仁大度,猶未能於此釋然,乃知不念舊惡,亦難事也。
韓信王楚,召辱己少年令出胯下者以為中尉,曰:『此壯士也。
』觀此,則信豈庸庸武夫耶?」張預《十七史百將傳》:「孫子曰:『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信料楚漢之長短。
又曰:『遠而示之近。
』,信陳兵臨晉而渡於夏陽。
又曰:『入深則專,十人不克。
』,信去國遠斗,其鋒不可當。
又曰:『置之死地而後生。
』,信使萬人出,背水陳。
又曰:『不戰而屈人之兵。
』,信暴其所長,燕從風而靡。
又曰:『半渡而擊之,利。
』,信決濰水而斬龍且是也。
』」葉適:「遷責韓信不學道謙讓,伐功矜能,至於夷滅;信雖不足以知此,然當受此責矣。
何也?當天下發難,與沛公先後起者,各有得鹿之心,固以其力自斃,無怪也。
獨蕭何張良與信,沛公之所須左右手,然其君臣之分素定也。
若信猶欲自立,則漢誰與共功,是天下終不可得而定矣。
信託身於人,而市井之度不改,始則急迫以不得不與,終則僥倖於必不可為,以黥彭所以自處而處周召太公之地,欲不亡得乎?」(《習學記言序目》)陳亮:「漢高帝所籍以取天下者,故非一人之力,而蕭何、韓信、張良蓋傑然於其間。
天下既定,而不免於疑。
於是張良以神仙自托;蕭何以謹畏自保;韓信以蓋世之功,進退無以自明。
蕭何能知之於未用之先,而卒不能保其非叛,方且借信以為自保矣。
」「項氏之患,蚩尤以來所未有也,故韓信出佐高祖而劫制之。
彼其所以謀項氏者,可謂盡矣。
不以其兵與之角,而欲先下諸國以孤其勢,故一舉而定三秦,再舉而虜魏豹,三舉而擒夏説。
乃欲引兵遂下井陘,李左車説趙將陳餘,餘不能用,信乃一舉而破趙。
世之議者皆曰:『使左車之策遂行,則信必不敢下井陘,下則必為所擒矣。
』嗟夫,此何待信之薄哉?信非英雄則可,若英雄也,則計必不出此矣。
且趙不破則燕不服,燕不服則齊未可平,齊末可平則劉項之權未有所分也。
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
」(《酌古論》)洪邁:「漢高祖用韓信為大將,而三以詐臨之:信既定趙,高祖自成皋度河,晨自稱漢使馳入信壁,信未起,即其臥,奪其印符,麾召諸將易置之;項羽死,則又襲奪其軍;卒之偽游雲夢而縛信。
夫以豁達大度開基之主,所行乃如是,信之終於謀逆,蓋有以啟之矣。
」(《容齋隨筆·卷十四》)陳元靚:「淮陰善將,逢時展效。
受律登壇,握兵之要。
虜魏降燕,平齊下趙。
輔漢之功,久而益劭。
」(《事林廣記後集》)洪皓《講武城》:「曹公走熙尚,氣欲陵韓白。
」楊維楨:「韓信登壇之日,畢陳平生之畫略,論楚之所以失,漢之所以得,此三秦還定之謀所以卒定韓信之手也。
」唐順之:「孔明之初見昭烈論三國,亦不能過。
予故曰:淮陰者非特將略也。
」王世貞:「淮陰之初說高帝也,高密之初說光武也,武鄉之初說昭烈也,若懸券而責之,又若合券焉!噫,可謂才也已矣!」楊慎:「敍高祖與項羽決勝垓下,僅六十字,而陣法、戰法之奇皆具。
曰'不利',用奇也,既卻而左右兵縱,因其不利而乘之,此戰法奇正相生也。
」陳仁錫:「淮陰侯極得意之陣,太史公極用意之文。
曰'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張左右翼也;'淮陰侯小卻',誘兵也;'復乘之',合戰也。
所謂'以正合,以奇勝,奇正還相生'也。
」董份:「觀信智略如此,真有掀揭天下之心,不但兵謀而已也,所以謂之人傑。
」李贄:「信與沛公初見,凡說項羽處,字字拿著沛公,沛公卒受其益。
」茅坤:「太史公傳淮陰,不詳其兵法所授,此失著處。
」;「予覽觀古兵家流,當以韓信為最,破魏以木罌,破趙以立漢赤幟,破齊以囊沙,彼皆從天而下,而未嘗與敵人血戰者。
予故曰:古今來,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詩仙也;屈原,辭賦仙也;劉阮,酒仙也;而韓信,兵仙也,然哉!」祩宏:「韓信,楚士也。
背楚之漢,楚卒以信困,漢以信興。
夫前後一信耳,而二國之興廢因之,善用與不善用之故也,六根在人。
不善用之則名六賊,善用之則種種神通妙用耳,煩惱即菩提。
豈不信哉。
」(《竹窗隨筆》)王夫之:「能任也,則不能讓,所謂豪傑之士也,韓信、馬援是已。
」(《讀通鑑論:肅宗》)「夫韓信襲齊,世常有愚人謂之貪功害命。
然無破趙服燕之威,整兵齊境之勢,酈生何以説齊以降?況楚漢之爭,漢強則諸侯附於漢,楚強則諸侯臣於楚。
漢並三秦,出關中,諸侯皆附,勢吞彭城,然一旦項王回戈,諸侯亦復背之。
言信貪功之人不見魏王豹之反覆,而獨以黥布度諸侯之心,其何以知田氏非魏豹之流也?此,謬也!」王鳴盛:「漢得天下,皆韓信之功。
」;「觀信引兵法以自證其用兵之妙,且又著書三篇,序次諸家為三十五家,可見信平日學問本原。
寄食受辱時,揣摩已久,其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皆本於平日學問,非以危事嘗試者。
信書雖不傳,就本傳所載戰事考之,可見其純用權謀,所謂出奇設伏,變詐之兵也。
」(《十七史商榷·卷四》)徐經:「史公為淮陰惜,實不僅為淮陰惜。
」黃道周:「淮陰餓夫,飯於漂母。
時不利兮,胯下受辱。
事楚無知,事漢誰數。
火燒連厥,身幾伏斧。
蕭膝雖奇,沛猶未許。
既亡追還,方驚嫡語。
暗出陳倉,定秦襲楚。
井陘拔趙,佯棄旗鼓。
襲田囊沙,要求齊主。
干金報恩,百錢差沮。
能辨多多,不能自處。
未央被誅,前功何補。
」(《廣名將傳·卷二·西漢三十》)王志湉:「氣蓋世力拔山,見公束手,歌大風思猛士,為之傷懷。
」(《十七史商榷·卷四》)梁玉繩:「信之死冤矣!前賢皆辯其無反狀,大抵出於告變者之誣詞,及呂后與相國文致耳。
史公依漢廷獄案敘入傳中而其冤自見。
一飯千金,弗忘漂母;解衣推食,寧負高皇?不聽涉、通(蒯徹)於擁兵王齊之日,必不妄動於淮陰家居之時;不思結連布、越大國之王,必不輕約邊遠無能之將。
「賓客多」與「稱病」之人何涉?「左右辟」則『挈手"之語誰聞?上謁入賀,謀逆者未必坦率如斯;家臣徒奴,善將者變復布置有幾!是知高祖畏惡其能,非一朝夕。
胎禍於躡足附耳,露疑於奪符襲軍。
顧禽縛不已,族誅始快。
『從豨軍來,見信死,且喜且憐』,亦諒其無辜受戮為可憫也。
」(《史記志疑·卷三十二》)薛福成:「中國兵法之有專家,始於戰國之時,厥後漢之韓信、唐之李靖,皆有兵法傳於世,蓋此中窾要,非可鹵莽,宜有心得也。
」(《盛世危言·卷六·選將練後論》)王先謙:「《史記》發(兵)作收(兵)是也。
《高紀》亦云:『收兵與漢王會,若關中之兵,權在漢王、蕭相,非信所得專發也。
』」(《漢書補註·韓信傳》注)趙翼:「案是時信未有分地,從何發兵?蓋收集潰卒耳,收字得實。
」(《廿二史札記》)郭嵩燾:「韓信與項羽始終未一交戰,獨垓下一戰收楚漢興亡之全局。
」「漢王從臨晉渡,劫五諸侯兵入彭城,而不及韓信。
以當時事實求之,拜信為大將,部署諸將所擊,則高祖直趨彭城,以當項羽,自是相持滎陽、京索間,專意與楚爭衡,而韓信渡河擊魏,因擊趙、擊齊。
始終未與高祖會攻項羽,直至垓下,乃始一當項羽。
」(《史記札記》)鄭觀應:「古之為將者,經文緯武,謀勇雙全;能得人,能知人,能愛人,能制人;省天時之機,察地理之要,順人和之情,詳安危之勢。
凡古今之得失治亂,陣法之變化周密,兵家之虛實奇正,器械之精粗巧拙,無不洞識。
如春秋時之孫武、李牧,漢之韓信、馬援、班超、諸葛亮,唐之李靖、郭子儀、李光弼,宋之宗澤、岳飛,明之戚繼光、俞大猷等諸名將,無不通書史,曉兵法,知地利,精器械,與今之泰西各國講求將才者無異。
」;「古之所謂將才者,曰儒將、曰大將、曰才將、曰戰將。
韓信、馮異、王猛、賀若弼、李靖、郭子儀、曹彬、徐達籌,大將也。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敘韓信破魏豹,以木罌渡軍;其破龍且,以沙囊壅水;竊嘗疑之:魏以大將柏直當韓信,以騎將馮敬當灌嬰,以步將項它當曹參,則兩軍之數,殆亦各不下萬人。
木罌之所渡幾何?至多不過二三百人,豈足以制勝乎?沙囊壅水,下可滲漏,旁可橫溢,自非興工嚴塞,斷不能築成大堰。
壅之使下流竟絕,如其河寬盛漲,則塞之固難決之亦復不易;若其小港微流,易壅易決,則決後未必遂不可涉渡也。
二者揆之事理,皆不可信。
敘兵事者莫善於《史記》,太史公敘兵莫詳於《淮陰傳》,而其不足據如此!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君子之作事,既征諸古籍,諏諸人言,而又必慎思而明辨之,庶不至冒昧從事耳。
借用評價編輯
後世亦有多項以韓信評價當時名將之記錄:
楊阜評馬超:「超有信、布之勇」(《三國志·蜀書六》)
曹操評張郃:「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豈若微子去殷、韓信歸漢邪?」(《三國志·魏書十七》)
三國志評魏延:「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
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三國志·蜀書十》)軼事編輯
三國時期蜀漢名將魏延自比如同前漢將領韓信的例子,巧合的是,魏延與韓信受委以重任之時,各人都認為別有人選,但結果都有「一軍全驚」意思之記載。
韓信
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
」 王許之。
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
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46]魏延
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
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
[47]※韓信與魏延出身皆低微。
※韓信與魏延皆死在自家人手裡。
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後,自知功高震主,更看不起原本地位比他低的周勃、灌嬰等人。
有一回到了樊噲家裏,樊噲非常有禮,跪拜送迎,稱已經被貶為列侯的韓為「大王」,自稱「臣」。
對韓信說:「大王竟然肯駕臨臣家裏!」韓信出門,笑著說:「我這一生,竟然與樊噲等人為伍了。
」
曹魏權臣司馬昭贊大將鄧艾功比韓信後不久,鄧艾即以謀反罪被捕,與諸子都遇害;自比韓信的南朝齊垣崇祖、前蜀王宗佶也都被君主所殺。
明朝沈采《千金記》稱韓信妻高氏、妻兄高起,但沒有給出處。
今天在淮安還有漢韓侯祠、胯下橋和漂母祠,紀念韓信及其事蹟。
成語編輯
戰無不勝:劉邦建立漢朝後對韓信的評價,指的是打仗沒有不勝的。
形容力量十分強大,百戰百勝。
國士無雙:蕭何在向劉邦推薦韓信是說他是國士無雙。
指一國獨一無二的人才。
一飯千金:韓信落魄時曾對施捨給他的老婦說以後定當厚報,韓信衣錦還鄉時並賞賜她千金比喻厚厚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多多益善:劉邦和韓信有一次對話,劉邦問韓信「你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說「多多益善」形容一樣東西或人等越多越好。
又有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之意。
十面埋伏:韓信設伏兵於十面以圍殲項羽。
指周圍布置了重重埋伏。
背水一戰:在韓信攻打趙國的時候,他採取背水一戰的計謀,贏得戰爭勝利比喻在艱難情況下跟敵人決一死戰。
拔旗易幟:韓信北上滅趙的一個計謀,拔掉別人的旗子,換上自己的旗子。
比喻取而代之。
置之死地而後生:韓信北上滅趙的一個計謀,原指作戰把軍隊布置在無法退卻、只有戰死的境地,士兵就會奮勇前進,殺敵取勝。
後比喻事先斷絕退路,就能下決心,取得成功。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韓信為了東進中原,採取麻痹敵人的辦法,讓士兵去修理棧道,而卻領大軍從陳倉出來,占領了關中。
在軍事上的含義是:從正面迷惑敵人,用來掩蓋自己的攻擊路線,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
這是聲東擊西、出奇制勝的謀略。
兵仙神帥:比喻韓信出神入化的用兵藝術。
胯下之辱:韓信落魄時,一個同鄉人欺負他,讓他從自己的褲襠下鑽過去,韓信果真從那個人褲襠下鑽過去。
指極大的侮辱。
解衣推食:韓信說劉邦把穿著的衣服脫下給自己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讓自己吃,形容對人熱情關懷。
居常鞅鞅:劉邦建立漢朝後,奪去了韓信的兵權,而韓信從此稱病不朝,悶悶不樂。
也指的是因不平或不滿而常常鬱鬱不樂。
功高震主:指的是韓信功勞太大,使君主地位受到威脅而心有疑慮。
金石之交:武涉曾經勸說韓信自立,說道:你和漢王劉邦的關係這麼好,但是最終還是被他所擒的。
指的是如同金石般堅不可摧的交誼。
獨當一面:張良和劉邦的一次談話中,張良對韓信的評價。
指的是單獨負責一個方面的工作。
略不世出:指的韓信的功勞很大,天底下沒有人可以與他比的,後用於誇獎人等。
不賞之功:說的是韓信在戰爭中功勞,後形容功勞極大。
匹夫之勇:韓信在和劉邦的一次說話中,說項羽是只有匹夫之勇,指的是指一個人不用智謀,單憑個人勇氣行事的行為。
婦人之仁:韓信在和劉邦的一次說話中,說項羽是婦人之仁,指的是婦女的軟心腸。
處事姑息優柔,不識大體。
推陳出新:當年韓信剛投奔劉邦時,劉邦讓他管理糧倉,韓信提出「推陳出新」的管理理念,即把糧倉開設前後兩個門,把新糧從前門運送進去,把舊糧從後門運出來,這樣可以防止糧食在蜀中炎熱潮濕的環境下腐敗變質。
從而使蜀中糧倉不再有變質浪費的現象。
指的是去掉舊事物的糟粕,取其精華,並使它向新的方向發展。
勛冠三傑:指的是張良、蕭何和韓信。
意思是說:三傑之中,韓信的功勞最大。
伐功矜能:司馬遷對韓信的評價,指吹噓自己的功勞和才能。
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偽游雲夢:劉邦偽游雲夢,詐捕韓信。
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韓信當年說的一句話,指的是坐人家車子的,要與人家共患難;穿人家衣服的,要替人家的事擔憂;靠人家養活的,要為人家的事拼命。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李左車在和韓信談話中,李左車提出的這個觀點。
指的是聰明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失誤;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收穫。
人心難測:韓信北上滅趙的時候,說張耳與陳余兩人為刎頸之交,後兩人翻臉。
人的內心難以探測,喻指人的心思難以揣測,多用於貶義。
亦做「人心莫測」。
鐘室之禍:楚漢相爭,韓信屢建奇功。
劉邦稱帝後,封信為淮陰侯。
因遭呂后猜忌,被斬於長樂宮懸鐘之室。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成事由於蕭何,敗事也由於蕭何。
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敗都是由這一個人造成的。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一知己指蕭何,兩婦人分別指的是漂母和呂后,寥寥十字,概括韓信一生中的經歷。
民間傳說編輯
臺灣民間傳說韓信發明麻將、骰子等賭具,可帶給民眾偏財運,因此部分廟宇將韓信作為「賭神」或「財神」供奉[48]。
韓信之死:呂后欲殺韓信,命武士推出斬之,韓信大叫:「臣昔求鐵券,皇上指天地許臣,『見天,首不加兵,見地,領不加刃』,今罪臣身處天地之間,恐人言漢背誓?蕭相國可以為証!」蕭何奏道:「確有此事。
」呂后大怒,要處罰說實話的蕭何。
蕭何又奏:「將韓信綁在大鐘之內,就是不見天地;以竹竿削尖,刺其心臟,心非首領,竹竿亦非兵刃。
」於是韓信被綁在鐘內以竹子刺心而死。
韓信作象棋:象棋的傳奇不一,民間有稱是始創於韓信。
劉邦統一天下後,屢建戰功的大將韓信被呂后誘捕入獄。
韓信自知壽命快到頭了,就打算在獄中寫一本「奇書」傳給後人,後來做好的居然是模擬兩軍攻擊的棋子。
獄卒專心研究韓信授給他的奇術。
因紙片易爛,就換成了扁圓形小木頭坨兒,為好區別又染成紅黑兩色。
又據「奇」的諧音,把「奇」叫做「棋」,還寫了一本《棋譜》傳給了他的兒子。
後人認為棋雖可布陣,但不是真的兩軍作戰,只是一種象徵,所以稱它為「象棋」。
韓信放風箏:中國是風箏的故鄉,南方稱「鷂」,北方稱「鳶」。
相傳,風箏的發明人是大軍事家韓信。
垓下之戰中,韓信以「十面埋伏」之計將項羽的軍隊團團包圍,為了瓦解楚軍的軍心,韓信派人用牛皮製成風箏,上敷竹笛,夜晚放到高空中,風吹著笛子發出淒涼的聲音,漢軍和著笛聲唱起楚國的民歌來。
楚軍聽到了鄉音,都想念起故鄉來,鬥志渙散了。
結果,楚霸王一敗塗地,在烏江邊上自殺了,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唐朝趙昕也在《熄燈鷂文》中說:垓下之戰時,韓信製成風箏,讓張良坐風箏上天,高唱楚歌,楚歌傳到楚營,動搖了項羽軍心。
宋朝的《事物紀原》中還記載韓信曾利用風箏測量距離之事。
韓信分油:據說有一天,韓信走在路上,看見兩個合夥做生意的賣油翁要拆夥,兩人共有十升油,要把油平分,每人五升,這兩個人只擁有一個容量十升的簍子,還有一個空的罐子和一個空的葫蘆,罐子容量是七升,葫蘆容量三升,但是沒有秤,於是爭執不下。
韓信一聽完兩人的說法,立刻說:「葫蘆歸罐罐歸簍,二人分油回家走。
」於是指點兩人,果然把油平均分成兩半。
其實韓信的意思是這樣子的,「先把油全部裝到簍子中,用葫蘆連裝三次,共裝9升,罐子注滿後,葫蘆裏還剩2升,罐子裏有7升,簍子裏有1升。
然後將罐子的7升油全部倒入簍子,此時簍子裏是8升油,葫蘆裏是2升油。
再將葫蘆裏的2升油全部倒進罐子裏。
此時罐子裏有2升油,簍子裏是8升油。
最後,用簍子裏的油灌滿葫蘆。
此時簍子裏有5升油,罐子裏有2升油,葫蘆裏有3升油。
一個人拿走簍子,另一個拿走葫蘆跟罐子,兩人所得完全相等。
」
韓信點兵:據說有一天,韓信率領一千五百名將士與楚將交戰。
楚軍敗退,漢軍也死傷四百多人,於是韓信整頓兵馬,返回山上的行轅,忽有探子來報,說有楚軍五百人追來。
只見遠方塵土飛揚,殺聲震天。
漢軍本來已十分疲憊,此時營中有人大喊:「我軍死傷殆盡,人數太少,一定會輸給楚軍。
」各部隊人數混亂,韓信命令士兵三人一排,結果多出兩名;接著命令士兵五人一排,結果多出三名;又命令士兵七人一排,結果又多出兩名。
韓信說:「我已經知道我軍的人數了。
」向將士們宣布:「經我計算,我軍有一千零七十三名,敵人只有五百,我們居高臨下,以眾擊寡,一定能打敗敵人。
」漢軍於是士氣大振,楚軍大敗而逃。
韓信折壽:民間傳說韓信的壽數應在七十五歲左右,但是由於韓信做了五件不該做的事情,每件事折損八年陽壽,共折壽四十年。
分別是水漂核桃(陰險)、賜錢慣娃(毒辣)、活埋生母(傷天害理)、問路斬樵(惡毒)、十面埋伏(違反天意)。
水漂核桃(陰險):韓信幼時和小夥伴一起玩,其中一個小夥伴手中拿了一把核桃,韓信想吃,於是,他出主意說核桃放在手裡不好玩,放在磨盤上,磨盤再一轉才好玩。
核桃放在磨盤上,磨盤一轉,核桃全部落到了磨盤中間的孔中,怎麼也拿不出來了,待孩子們哭著走了以後,韓信端來水倒入磨盤的孔中,核桃漂了起來,全部落入韓信的口中。
賜錢慣娃(毒辣):韓信被項羽追殺,路過一片樹林,突然感覺後頸發熱,有液體流入後背,抬頭髮現一小童在樹上正對著他的尿尿,韓信不但沒有責怪這個小童,還賞給他一枚銅錢,並對他說,一會兒有一個和我差不多,但比我魁梧的人經過這裡,他是個將軍,很有錢,你如果朝他頭上尿尿,估計他要賞給你一串銅錢。
待項羽追至此處時,那個小童依照韓信說的,對著項羽尿尿,等著拿那一串銅錢的賞賜,項羽大怒,一劍將小童刺死。
活埋生母(傷天害理):韓信少時放牛,在一片草坡上睡著了,睡夢間感覺有兩個神仙從身邊飄過,其中一仙對另一仙說:「您看,這個放牛娃睡覺的地方是一塊風水寶地,誰家祖墳如在此,後人必出王爺。
」韓信醒來後迅速跑回家,剪下了母親的頭髮、手指甲和腳指甲,回到了放牛的地方,將這三樣東西埋在了地下(漢代之前的人認為:頭髮、手腳指甲代表人的魂魄)。
問路斬樵(惡毒):韓信在項羽處待不下去,欲去漢中,走到岔路口,向一樵夫打聽去往漢中的道路,樵夫為韓信指明走中間的大道可到漢中,韓信前行不遠,因恐樵夫告訴項羽追兵自己的路線,又撥轉馬頭回來追上樵夫一劍刺殺。
十面埋伏(違反天意):十面埋伏是趕盡殺絕,不留活口的計謀,十面為: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天、地。
即使項羽突圍後,也不放過,在烏江邊用螞蟻占蜜的方法組成「項羽自刎於此」刺激項羽自盡,即使當時項羽不自盡,烏江渡船也是韓信安排,項羽必死無疑。
藝術編輯
相關文化作品編輯
《韓信廟》,唐詩,唐劉禹錫作,詩的內容是「將略兵機命世雄,蒼黃鐘室嘆良弓。
遂令後代登壇者,每一尋思怕立功」。
《韓淮陰侯廟》,明袁崇煥作。
「一飯君知報,高風振俗耳。
如何解報恩,禍為受恩始。
丈夫亦何為,功成身可死。
陵谷有變易,遑問赤松子。
所貴清白心,背面早熟揣。
若聽蒯通(蒯徹)言,身名己為累。
一死成君名,不必怨呂雉。
」
《追韓信》,元曲雜劇,元金仁傑作。
《秦時明月》,現代小說,台灣溫世仁作。
佩劍是赤霄。
《卻過淮地吊韓信廟》·李紳
《中呂·賣花聲·客況》·張可久
《猛虎行》·李白
《贈新平少年》·李白
《乞食》·陶淵明影視形象編輯
香港電視劇《楚河漢界》(1985年):由惠天賜飾演韓信。
中國電視劇《淮陰侯韓信》(1991年):由張豐毅飾演韓信。
中國電視劇《西楚霸王》(1994年):由葉輝飾演韓信。
中國電視劇《漢劉邦》(1998年):由李宏偉飾演韓信。
香港電視劇《楚漢驕雄》(2004年):由黎耀祥飾演韓信。
中國電視劇《楚漢風雲》(2005年):由吳樾飾演韓信。
中國電視劇《大風歌》(2010年):由張光北飾演韓信。
中國電視劇《大將軍韓信》(2010年):由焦恩俊飾演韓信。
電影《鴻門宴》(2011年):由安志傑飾演韓信。
中國電視劇《楚漢爭雄》(2011年):由姚剛飾演韓信。
中國電視劇《楚漢傳奇》(2012年):由段奕宏飾演韓信。
電影《王的盛宴》(2012年):由張震飾演韓信。
中國電視劇《秦時明月》(2014年):由姬曉飛飾演韓信。
中國電視劇《天意》(2018年):由歐豪飾演韓信。
高雄春天藝術節「明華園天字戲劇團」陳昭香飾演「韓信」《國士無雙》歌仔戲動畫形象編輯
中國動畫劇《秦漢英雄傳》(2011年),由崔小東擔任韓信的配音。
中國動畫劇《秦時明月》第四季:萬里長城(2012年),由樊俊航擔任韓信的配音。
遊戲形象編輯
手機遊戲《王者榮耀》中為刺客英雄,由樊俊航擔任韓信的配音。
相關條目編輯
拜將壇參考文獻編輯
^史記淮陰侯傳
^s:何博士備論(四庫全書本)/卷下#魏論下
^王充《論衡·實知》云:「韓信葬其母,亦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其後竟有萬家處其墓旁。
」
^《史記》(卷92):「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
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
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
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食時,信往,不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
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史記》(卷92):「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
」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
^《史記》(卷92):「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麾下,未得知名。
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
數以策干項羽,羽不用。
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
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
與語,大說之。
言於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
^《史記》(卷92):「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
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
」
^《史記》(卷92):「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誰?」曰:「韓信也。
」上復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
」何曰:「諸將易得耳。
至如信者,國士無雙。
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
顧王策安所決耳。
」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
」王曰:「吾為公以為將。
」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
」王曰:「以為大將。
」何曰:「幸甚。
」於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
」王許之。
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
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
^《史記》(卷92):「信拜禮畢,上坐。
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謝,因問王曰:「今東鄉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漢王曰:「然。
」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信再拜賀曰:「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
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
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
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
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
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
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彊耳。
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
故曰其彊易弱。
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
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咸知之。
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
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
」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
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
」
^根據《傅靳蒯成列傳》記載:靳歙別之河內,擊趙將賁郝軍朝歌,破之,所將卒得騎將二人,車馬二百五十匹。
從漢王劉邦攻安陽以東,至棘蒲,下七縣。
別攻破趙軍,得其將司馬二人,候四人,降吏卒二千四百人。
從(漢王)攻下邯鄲。
別下平陽,身斬守相,所將卒斬兵守、郡守各一人,降鄴。
從(漢王)攻朝歌、邯鄲,及別擊破趙軍,降邯鄲郡六縣。
還軍敖倉」。
又根據《傅靳蒯成列傳》(周緤)蒯成侯緤者,沛人也,姓周氏。
常為高祖參乘,以舍人從起沛。
至霸上,西入蜀、漢,還定三秦,食邑池陽。
東絕甬道,從(高祖)出度平陰,遇淮陰侯兵襄國,周緤「常為高祖驂乘」,即劉邦的警衛,他「從出渡平陰,遇淮隊侯兵襄國」。
周緤與劉邦到襄國與韓信會合,當是發生在平定邯鄲之後。
結合《靳歙傳》,靳歙從漢王劉邦攻下邯鄲之後,獨自平定平陽與鄴城,此時劉邦到襄國會合韓信。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六月,漢王出成皋,東渡河,獨與滕公俱,從張耳軍脩武。
至,宿傳舍。
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
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
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
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范陽辯士蒯通說信曰:「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發間使下齊,寧有詔止將軍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餘城,將軍將數萬眾,歲餘乃下趙五十餘,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
^何焯《義門讀書記》說:「人見漢王轉換之捷,不知太史公用筆入神也。
他人不過曰:『漢王怒,良平諫,乃許之。
』」劉何《書淮陰侯傳後》:「信以佐命元勛而死疑獄,高帝、高后信寡恩矣。
雖然,信亦有以自取。
蓋漢之殺信,始於酈生之烹,決於假齊王之請。
當信之入趙也,……乃用蒯通(蒯徹)計乘間襲齊,致酈生烹,是直信烹之也。
夫酈生,王之幸臣也,從漢王久,累功與良、平先後,忽以信死,王惜酈死,畏信專而殺信之心起。
當此之時,為信謀者維深自斂抑,歸功於上,引咎於己,猶可自挽。
乃計不出此,而據齊請封,跋扈已甚!當良、平躡足時,而漢王殺信之心已斷斷乎不可解,雖無赦官徒、襲呂后之謀,信其不死乎?」(劉寶楠輯《清芬集》卷七)
^楚已亡龍且,項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說齊王信曰:「天下共苦秦久矣,相與勠力擊秦。
秦已破,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
今漢王復興兵而東,侵人之分,奪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關,收諸侯之兵以東擊楚,其意非盡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厭足如是甚也。
且漢王不可必,身居項王掌握中數矣,項王憐而活之,然得脫,輒倍約,復擊項王,其不可親信如此。
今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為之所禽矣。
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以項王尚存也。
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
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
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
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今釋此時,而自必於漢以擊楚,且為智者固若此乎!」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
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
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
幸為信謝項王!」(《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
^《漢書》:蒯通知天下權在信,欲説信令背漢,乃先微感信曰:「僕嘗受相人之術,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貴而不可言。
」信曰:「何謂也?」通因請間,曰:「天下初作難也,俊雄豪桀建號壹呼,天下之士雲合霧集,魚鱗雜襲,飄至風起。
當此之時,憂在亡秦而已。
今劉、項分爭,使人肝腦塗地,流離中野,不可勝數。
漢王將數十萬眾,距鞏、雒、岨山河,一日數戰,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敗滎陽,傷成皋,還走宛、葉之間,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
楚人起彭城,轉鬥逐北,至滎陽,乘利席勝,威震天下,然兵困於京、索之間,迫西山而不能進,三年於此矣。
鋭氣挫於險塞,糧食盡於內藏,百姓罷極,無所歸命。
以臣料之,非天下賢聖,其勢固不能息天下之禍。
當今之時,兩主縣命足下。
足下為漢則漢勝。
與楚則楚勝。
臣願披心腹,墮肝膽,效愚忠,恐足下不能用也。
方今為足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勢莫敢先動。
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眾,據強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以制其後,因民之慾,西鄉為百姓請命,天下孰敢不聽!足下按齊國之故,有淮、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君王相率而朝齊矣。
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弗行,反受其殃』。
願足下孰圖之。
」
^《漢書》:信曰:「漢遇我厚,吾豈可見利而背恩乎!」通曰:「始常山王、成安君故相與為刎頸之交,及爭張黶、陳釋之事,常山王奉頭鼠竄,以歸漢王。
借兵東下,戰於鄗北,成安君死於泜水之南,頭足異處。
此二人相與,天下之至交也,而卒相滅亡者,何也?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也。
今足下行忠信以交於漢王,必不能固於二君之相與也,而事多大於張黶、陳釋之事者,故臣以為足下必漢王之不危足下,過矣。
大夫種存亡越,伯句踐,立功名而身死。
語曰:『野禽殫,走犬亨;敵國破,謀臣亡。
』故以交友言之,則不過張王與成安君;以忠臣言之,則不過大夫種。
此二者,宜足以觀矣。
願足下深慮之。
且臣聞之,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
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今足下挾不賞之功,戴震主之威,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
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高天下之名,切為足下危之。
」信曰:「生且休矣,吾將念之。
」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宣曲侯丁義「以卒從起留,以騎將入漢,定三秦,破籍軍滎陽,為郎騎將,破鍾離昧軍固陵,侯,六百七十戶」
^,陳縣歸於漢軍。
項羽楚軍主力受到重創後欲撤往會稽,劉賈、周殷、英布攻下城父堵截項羽,項羽逃到垓下,劉邦與劉賈、周殷、英布會合。
《史記》樊酈滕灌列傳,「樊噲從高祖擊項籍,下陽夏,虜楚周將軍卒四千人。
圍項籍於陳,大破之
^《史記》荊燕世家,「漢五年,漢王追項籍至固陵,使劉賈南渡淮圍壽春。
還至,使人間招楚大司馬周殷。
周殷反楚,佐劉賈舉九江,迎武王黥布兵,皆會垓下,共擊項籍」《史記》《黥布列傳》:五年,布與劉賈入九江,誘大司馬周殷,周殷反楚,遂舉九江兵與漢擊楚,破之垓下
^漢六年,人有上書告楚王韓信反。
高帝問諸將,諸將曰:「亟發兵坑豎子耳。
」高帝默然。
問陳平,平固辭謝,曰:「諸將云何?」上具告之。
陳平曰:「人之上書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
」曰:「信知之乎?」曰:「不知。
」陳平曰:「陛下精兵孰與楚?」上曰:「不能過。
」平曰:「陛下將用兵有能過韓信者乎?」上曰:「莫及也。
」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將不能及,而舉兵攻之,是趣之戰也,竊為陛下危之。
」上曰:「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會諸侯。
南方有雲夢,陛下弟出偽游雲夢,會諸侯於陳。
陳,楚之西界,信聞天子以好出遊,其勢必無事而郊迎謁。
謁,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
」高帝以為然,乃發使告諸侯會陳,「吾將南遊雲夢」。
上因隨以行。
行未至陳,楚王信果郊迎道中。
高帝豫具武士,見信至,即執縛之,載後車。
信呼曰:「天下已定,我固當烹!」高帝顧謂信曰:「若毋聲!而反,明矣!」武士反接之。
遂會諸侯於陳,盡定楚地。
還至雒陽,赦信以為淮陰侯,而與功臣剖符定封。
^《太平御覽》卷三九四注引《楚漢春秋》:淮陰武王反,上自擊之。
張良居守。
上體不安,臥轀車中,行三四里。
留侯走,東追上,簪墮被髮,及轀車,排戶曰:「陛下即棄天下,欲以王葬乎?以布衣葬乎?」上罵曰:「若翁天子也,何故以王及布衣葬乎?」良曰:「淮南反於東,淮陰害於西,恐陛下倚溝壑而終也。
」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
^《咸豐·清河縣誌》第十三卷「藝文」中記載:「韓信三篇」其小注云:「漢成帝令任宏論次兵書,為四種,其權謀中有韓信三篇。
前後漢書藝文志皆載之。
且雲漢興,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一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
諸呂用事而盜取之。
蓋淮陰人著書之最古者。
」由此得知,韓信曾有三篇軍事著作,這是淮陰人著書立說的最早記載。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上嘗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
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
」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上曰:「於君何如?」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言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
^梁玉繩《史記志疑》卷三十二「淮陰侯列傳」條說:「信之死冤矣!前賢皆辯其無反狀,大抵出於告變者之誣詞,及呂后與相國文致耳。
史公依漢廷獄案敘入傳中而其冤自見。
一飯千金,弗忘漂母;解衣推食,寧負高皇?不聽涉、通(蒯徹)於擁兵王齊之日,必不妄動於淮陰家居之時;不思結連布、越大國之王,必不輕約邊遠無能之將。
『賓客多』與『稱病』之人何涉?『左右辟』則『挈手』之語誰聞?上謁入賀,謀逆者未必坦率如斯;家臣徒奴,善將者變復布置有幾!是知高祖畏惡其能,非一朝夕。
胎禍於躡足附耳,露疑於奪符襲軍。
顧禽縛不已,族誅始快。
『從豨軍來,見信死,且喜且憐』,亦諒其無辜受戮為可憫也。
」清人郭嵩燾《史記札記》認為:韓信「貴賤生死一取資於人,是乃人臣之定分。
非能反者。
」趙翼《陔餘叢考》卷五亦認為:「《史記·淮陰侯列傳》全載蒯通(蒯徹)語,正以見淮陰之心乎為漢,雖以通(蒯徹)之說百端,終確然不變,而他日之誣以反而族之者之冤痛,不可信也!」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天下已集,乃謀叛逆』,此史公微文。
謂淮陰之愚,必不至此也。
」
^《漢書·刑法志》:「漢興,約法三章,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令,故謂之具五刑。
彭越、韓信之屬皆受此誅。
」夷三族中五刑具體為「先黥、劓,斬左右趾,笞之,梟其首,菹其骨肉於市,其誹謗罪詈詛者,又先斷舌」
^《史記·淮陰侯列傳》:陳豨拜為鉅鹿守,辭於淮陰侯。
淮陰侯挈其手,辟左右與之步於庭,仰天嘆曰:「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
」豨曰:「唯將軍令之!」淮陰侯曰:「公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
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
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
」陳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奉教!」漢十一年,陳豨果反。
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
陰使人至豨所曰:「弟舉兵,吾從此助公。
」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
部署已定,待豨報。
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
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
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
相國紿信曰:「雖疾,強入賀。
」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
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蒯徹)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吳見思《史記論文》:且喜且憐之「五字寫盡漢王心事。
」張溥《歷代史論》卷三:「呂后殺信有專擅之大罪二:……戮一大臣而帝不聞,一罪也。
即使帝在邯鄲,倉皇不及往反,執信於獄,以尺一告帝,或誅或族,集百官而廷議,其罪亦惟命,乃斬之長樂鍾室,夷其三族,二罪也。
」《御批通鑑輯覽》說:「韓信之冤與否姑弗論,然髙祖在外而後公然族誅大臣。
回亦弗問,牝雞司晨成何國政。
人彘之禍兆於此矣。
」
^《史記·淮陰侯列傳》:「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問:『信死亦何言?』呂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計。
』高祖曰:『是齊辯士也。
』乃詔齊捕蒯通。
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陰侯反乎?』對曰:『然,臣固教之。
豎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於此。
如彼豎子用臣之計,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亨之。
』通曰:『嗟乎,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韓信反,何冤?』對曰:『秦之綱絕而維弛,山東大擾,異姓並起,英俊烏集。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蹠之狗吠堯,堯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
當是時,臣唯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
且天下銳精持鋒欲為陛下所為者甚眾,顧力不能耳。
又可盡亨之邪?』高帝曰:『置之。
』乃釋通之罪。
」
^郭嵩燾《史記札記》說:「韓信之伺敵間,可謂神矣,獨於高祖所以駕御之術,身入彀中而不知。
可見高祖之深機,以韓信之知能亦無從窺見其崖略,操之、縱之、予之、奪之,惟所欲為,至於縛載後車而始悟。
嗚呼,高祖操機術以牢籠天下,殆亦曠千古而無對者與!」
^《史記》卷130:於是漢興,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為章程,叔孫通定禮儀,則文學彬彬稍進,詩書往往間出矣。
^《漢書》卷30:漢興,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
^《漢書》卷30:韓信三篇。
^《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
」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
^《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
」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
^《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
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
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
幸為信謝項王!」
^《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
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
與語,大說之。
言於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
^韓信崇拜的歷史源流與在台灣的發展─以台中寶林寺為例
《史記·淮陰侯列傳》
《漢書·韓彭英盧吳傳》
韓信出生年份參考自:《韓信生平事跡研究》《淮安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外部連結編輯
【千古英雄人物】韓信
漢初三大名將
韓信|彭越|英布
新頭銜
西漢楚王前202年—前201年
繼任:劉交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韩信&oldid=71660075」
延伸文章資訊
- 1韓信是個好人,假如懂得謙虛,或許下場就不會這樣了
論功勞,沒有韓信,劉邦出不了漢中更勝不了項羽。論人品,韓信對劉邦忠誠;對幫他甚至欺他的人也仗義;沒錢為母親下葬,也將母親埋在高處仰望美景, ...
- 2蕭何用計害死韓信!哭著說了一句話卻演變成現今的口頭禪
劉邦對蕭何高度信任,所以愛屋及烏,對蕭何舉薦的人自然也就另眼相待。 韓信得到了劉邦的重用。(影視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韓信得到了劉邦的重用。
- 3劉邦手下最狂謀士是他!只靠「一張嘴」拿下齊國70座城池
只靠「一張嘴」拿下齊國70座城池,卻因韓信一舉動落得悽慘下場. 邱劭霽 + 追蹤 已追蹤. 2021-09-30 11:24.
- 4韓信
【掌柜说历史】西汉·萧何传(21)齐王韩信 · 掌柜说历史 · 85 views ; 項羽和韓信,誰領軍打仗比較厲害?說出你的觀點| 中國歷史 · 大咖说 · 4 views ; 【掌柜说历史】...
- 5韩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韓信是謀略家、戰術家、統帥和謀戰派軍事理論家,在中国历史上以卓绝用兵才能著称,留下許多著名戰例和策略。后世何去非评价为『言兵莫过孙武,用兵莫过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