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學歷遠高於美國白人,為何奈及利亞移民仍難享自由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奈及利亞共和國是非洲人口第一高、GDP 第二高的大國,在這片資源豐富、歷史衝突不斷的土地上,至少有250 個不同的種族,不同族裔、宗教之間的武裝衝突 ...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主打 編輯部原創 策展專區 CrossingCampus Podcast 海外職場 專欄作者 訂閱季刊 頻道 人物故事 People 國際趨勢 Trends 文史藝術 Humanities 生活風格 Lifestyle 觀點評論 Perspectives 時事現場 News 編輯嚴選 Editors'Picks 換日線X施羅德 關於我們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搜尋 投書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註冊 登入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 首頁 觀點評論 讀家說法 平均學歷遠高於美國白人,為何奈及利亞移民仍難享自由平等? 換日線全球讀書會 2020/06/12 12098 PhotoCredit:Shutterstock 透過高學歷追求社經地位的執著,是資本主義社會通行的成功法則,但奈及利亞人對母國政治狀態的不安全感,進一步強化了這份動機。

撰文:何曼莊/LoudMinority 奈及利亞共和國是非洲人口第一高、GDP第二高的大國,在這片資源豐富、歷史衝突不斷的土地上,至少有250個不同的種族,不同族裔、宗教之間的武裝衝突早已是家常便飯,儘管人民死傷不斷,富豪卻仍繼續暴富。

自殖民時期至今,不曾改變的貧富差距 從英屬殖民地的時期起,權貴階層的生活就已經與英美大城市接軌,例如奈國證券交易所的創辦人LouisOdumegwuOjukwu是非洲第一位黑人億萬富翁,在英國女王1956年訪問奈及利亞期間,提供他的私人勞斯萊斯給女王乘坐。

在《繞頸之物》的12篇小說中,你不會直接看見英國女王乘坐殖民地財閥豪車般的詭異風景,你看到的是當奈及利亞脫離英女王獨立,Ojukwu這樣的人領導國家之後的人間情事,其中最強烈的衝擊,就是民族得到自決,但貧富差距依然殘酷。

你可以在〈私密經驗〉第一段就感受到某種複雜難解的心情,在躲避突發的武裝衝突時,兩位信仰與身家背景都不同的女性一起避難,一個女人感嘆自己弄掉了(塑膠串珠)項鍊,而另一位則掉了剛買的柳橙跟包包。

「她沒有繼續說那個包包是Burberry的,是她母親最近去倫敦旅遊時買的正貨。

」 知識份子的矛盾:該走還是該留? 奈及利亞第一個共和體制,於1960年建立,那時開始,政府提供獎學金讓優秀國民赴美留學,但是這次共和體制非常短暫,只到1966年開始為期3年的比亞法拉獨立戰爭就結束了。

在〈鬼〉一篇中,老教授與一位他以為早就犧牲了的前獨立運動領袖重逢,發現這人不但沒死,還很早就與家人搭著紅十字會的飛機逃到瑞典,心中因此有點看不起這位運用特權逃生的革命分子,但是他自己不也逃到了美國,還在柏克萊大學教書嗎? 「⋯⋯但是我們幾乎不談戰爭,如果談起了也總是帶著一種無法平靜的模糊感,就好像重要的不是我們在空襲期間蜷縮在泥濘的防空洞裡,而在這之前埋葬的焦屍皮膚上還露出一點粉紅的血肉,重要的也不是我們吃過木薯皮,還要看著孩子的肚子因為營養不良而脹大,重要的是我們活下來了……」 透過高學歷追求社經地位的執著,是資本主義社會通行的成功法則,但奈及利亞人對母國政治狀態的不安全感,進一步強化了這份動機。

不是知識分子不想回國,而是就算回去了也只是徒增痛苦。

第一次共和只維持6年,接下來在1975年又發生了軍事叛變、然後是1976、1983、1985、1993年,直到1999年第四共和之後,才算是穩定下來。

圖/Shutterstock 在民主社會力爭上游,起點依舊不平等 新興國家常見的貪腐、暴動、特權結構,這些後殖民常見產物,相信讀者都不陌生,但是為什麼實現了民主共和、為什麼來到自由平等的美國,不公不義還是隨處啃噬著我們呢?因為儘管在民主社會裡,每個人的起點也不是平等的。

在〈上週週一〉一篇中,卡瑪拉其實擁有碩士學位,只是礙於還沒拿到綠卡工作許可,暫時只能打工當保母,她的雇主尼爾是個猶太白人: 「⋯⋯尼爾知道她是奈及利亞人時,聽起來很意外。

   『妳的英文說得很好啊。

』他說,她聽了就覺得惱怒,那種驚訝,認為英文好像應該是他的個人財產一樣。

因為如此,雖然托比奇警告過她不要提起自己的教育程度,她還是告訴尼爾自己有碩士學位。

」 這個白人不知道自己有多無知──奈及利亞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啊!而且,在美國,奈及利亞族群的平均學歷幾乎是全美各族裔最高的,2019年統計顯示,25歲以上的奈及利亞美國人,有29%擁有研究所以上的學歷(美國白人則是8%),其中有極大比例的醫生、律師、工程師。

儘管奈及利亞全國通用的語言就有三種(Hausa、Igbo、Yoruba),但自共和成立以來,學校便以英語上課,這讓學生準備留美時有了語言優勢(不用考托福呢),許多人即使在奈國已經大學畢業,來美初期為了維持簽證,繼續攻讀研究所,也就「順便」讀到了博士。

這麼拼命是為了什麼?一名黑人律師曾說,在美國,身為「移民」、「少數族裔」本身就是一種劣勢,所以只有比白人更努力地「逆風而行」,精準攻佔高收入職業,晉身上流社會,這樣的策略在亞裔人士之間也很常見。

高學歷黑人女性,為何仍不「自由」? 《繞頸之物》的作者奇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ChimamandaNgoziAdichie)擁有兩個美國名校碩士學位(約翰霍普金斯跟耶魯大學),讓她在美國文學界的取得話語權少了一些阻礙,但是很多女性可能沒有那麼優秀,也沒有同等的教育機會。

作者透過女性視角敘事,告訴我們在女性也能獲得高學歷的時代,還有種種事物綑綁著女性,例如傳統婚姻關係:〈膺品〉中,在美國坐移民監的太太們經常八卦老公們在家鄉的外遇事蹟、〈上週週一〉裡的丈夫明明已婚,卻用單身身分申請綠卡、〈跳跳猴山丘〉裡,受女性主義思想啟蒙的齊歐瑪聽到媽媽描述爸爸外遇對象,然後女人們在商店裡大打出手⋯⋯。

也有的丈夫是自由主義新頭腦,批評政府、領導改革,但卻對拖累家人毫無愧意,妻子必須到〈美國大使館〉外排隊申請難民簽證,聽到別人這樣讚美自己的丈夫:「⋯⋯那兩個編輯就是奈及利亞需要的那種人,冒著生命危險來告訴我們真相,真的很勇敢。

⋯⋯」但她心想:「那不是勇氣,只是過度誇大的自私。

」 圖/Shutterstock 還有一種丈夫,是在美國當醫生、已經11年沒返鄉、把姓名都改成美國菜市場名的成功僑胞,透過媒人尋找奈及利亞新娘,雖然這個老公幾乎是個陌生人,但他很認真的教導太太如何成為美國人…… 「我看到妳的照片時很開心,」他咂著嘴唇說,「妳的膚色很淺。

我得考慮到小孩的長相,膚色淺的黑人在美國比較容易出頭。

」 又或者是單身赴美,在號稱自由、平等的美國,發現黑人女性在職場與社會上,依然處於結構性劣勢的女孩,在她被富裕白人追求時,她很敏銳地捕捉到了: 「後來妳告訴他自己為什麼不高興,就算你們兩人這樣經常一起去張家餐館,就算在送上菜單前你們兩人親吻了,那個中國人還是認為妳不可能是他的女朋友,而他微笑不語。

他先是一臉無神看著妳,然後道歉,但妳知道他並不明白。

」 美國夢,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政治宣傳 我的生活中有一位奈及利亞女人,她是住在對門的鄰居馬穆魯太太,我有時會幫她提菜上樓,她說謝謝你寶貝,如果超過一週沒見我,她就來敲門看我是否安好,順便抱怨說房東想趕她走。

這棟樓是租金穩定公寓(RentStablished),受到政策保護,她付的還是40年前搬進來時的行情,從80年代到現在,紐約房租都漲到快兩倍了。

但是馬穆魯太太能去哪裡呢?她在公立醫院服務40年直到退休,但不像我聽說過的奈及利亞菁英,她不是醫生或護士。

她問我的朋友是否需要幫傭、問我有沒有不穿的球鞋讓她寄回老家,她的妹妹住在紐澤西、她氣川普滿口謊言、對防疫毫無作為,喜歡喝汽水、右邊膝蓋不好,她的名字是尤吉娜。

尤吉娜每次都說:「親愛的,Don’tgetold.變老了一點好事也沒有。

」她這樣說的時候,我從來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我總覺得「美國夢」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政治宣傳,模糊的理論基礎、可隨時變更的法規,甚至也不保證結果──畢竟這不是創投、也不是選舉,只是一個夢。

在紐約成為Covid-19新冠病毒的「震央」、封鎖已經兩個月的今天,我坐在看得見布魯克林郡立醫院的窗前,為這部短篇小說集寫導讀,是一個奇妙的巧合。

我可以為讀者做的,只是補充後殖民歷史以及美國生活的背景資料,但是那纏繞在頸子上擺脫不掉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呢?我沒有答案。

備註:本文原標題〈既遙遠、又親密的後殖民耳語〉──《繞頸之物》導讀序〉,摘自奇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ChimamandaNgoziAdichie)的《繞頸之物》(TheThingAroundYourNeck)導讀。

由木馬文化授權換日線原文轉載並增訂小標。

惟圖、文經編輯,與原作有部分出入,欲閱讀作者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執行編輯:邱佑寧 核稿編輯:林欣蘋 奈及利亞 種族歧視 社會 文化 平等 種族主義 關聯閱讀 當曾被綁架的老闆説著:「別把他們當人看」──奈及利亞工作滿半年,「黑標籤」教我的一件事 金恩博士遇刺52年後,美國最大反種族歧視暴動為何爆發?又和亞洲人何干? 作品推薦 被撕裂的美國:因趁火打劫而失焦的平權議題,與關心精品店被砸更勝黑人權益的貴婦們 「別再說巴西沒有種族主義!」5歲黑人男童墜樓,是否能讓社會認清真相? 參考資料 TOP 換日線全球讀書會 「書是鏡子,人只能在書裡看到自己的內心。

」 在這個紛擾嘈雜的世界,你需要的不僅僅是像換日線這樣,每日更新文章的媒體平台。

市面上還有許多角度多元、內容充實的好書,值得你隨時拾起、品味,在文字與頁面間,與自己相遇。

▍想和編輯、讀者們,一起進行線上讀書會,交換閱讀的靈光嗎? 歡迎訂閱季刊,加入換日線全球編輯室→請點此。

▍想把自家好書推薦給換日線讀者嗎?選書不限新舊,加入全球讀書會計畫→請點此。

看更多 上一篇 「異中求同」是求「同一」嗎?──在《爭論中的德國》看見差異,也看見共容 下一篇 不只白人會歧視其他人種,我們也可能自我歧視!談「白人種族框架」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關係Relationship 性愛不專一,不是男性的「專利」?《性、謊言、柏金包》挑戰「一夫一妻」與「女性情慾」的刻板印象 評論Opinion 請把子宮還給我──論「女性得到的事實」 政治Politics 政治正確的「新移民政策」,宛如「農奴時代再現」?那些既得利益者不會告訴你的事 商業Business 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攜手玉山銀行培育國際人才 熱門文章 1 比哈佛更難錄取的學校,3位密涅瓦台灣畢業生學到什麼? 2 真的有不利於人際關係的人格特質嗎?心理師解析網路瘋傳的「社交負面人格測驗」 3 陽明交大副教授,給高三生的第三封信:大學面試到底該如何準備? 4 破解網路迷因──非洲人不吃龍蝦?這項海產真的是「窮人食物」? 5 網路爆紅的MBTI到底是什麼?真的有那麼準嗎?──心理師現身說法 6 去美國讀書就能留下來工作嗎?數據帶你看「鉅額學費」之後的「殘酷簽證窄門」 合作推薦 合作推薦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Copyright©2022天下雜誌.Allrightsreserved.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隱私權政策 著作權聲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