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装 - 万维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1 倒装句. 2 例子. 2.1 1、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2.2 2、 宾语前置; 2.3 3、 定语后置; 2.4 4、 介词结构作状语; 2.5 倒装词; 2.6 其他例子. 多语言版本 中文版 英文版 条目 搜索 倒装 (重定向自倒裝句) 条目单纯列出网址作为参考来源,缺乏更详尽的信息,当链接失效时将难以查证。

维基百科不建议只单纯列出网址作来源,请协助为这些来源和文献补充标题、作者、出版社和日期等信息来改善这篇条目。

倒装(invertedsentence),又称倒装、倒置、倒句,是语言修辞法的一种。

主要是把词语或句子内的重要部分置前以作强调。

目录 1定义 1.1倒装句 2例子 2.1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2.22、宾语前置 2.33、定语后置 2.44、介词结构作状语 2.5倒装词 2.6其他例子 3 4延伸阅读 定义 倒装句 汉语的句子的顺序,为"主─谓─宾",但在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顺序出现了颠倒的情况。

一般会把重要部分放于最前,以强调此部分。

例子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亚父面向南坐。

"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锺山记〉)等。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4、介词结构作状语 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

"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情况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倒装词 吴语倒装 粤语倒装 闽语倒装 邵语倒装 魂灵(灵魂) 乳腐(腐乳) 人客(客人) 要紧(紧要) 其他例子 倒装句常见于吴语、现代标准汉语、文言文、粤语、英语及日语中: 欢喜侬。

(喜欢侬。

) 不得食。

(食不得。

) Hereyouare.(Youarehere.)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 延伸阅读 [1] 修辞方法增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

比喻 明喻 隐喻(暗喻) 略喻 转喻(借喻) 转化 拟人 拟物 形象化 映衬 对衬 反衬 双衬 设问 悬问 激问 提问 对偶 单句对 句中对 隔句对 鼎足对 类叠 类字 叠字 类句 叠句 歇后语 藏词 其它 夸饰 排比 讽刺 标语 借代 引用 析字 镶嵌 互文 双关 层递 顶真 回文 倒装 错综 摹写 示现 转品 象征 倒反 飞白 婉曲 对比 感叹 呼告 仿拟 衍文 析数 跳脱 移觉 列锦 烘托 分类:​修辞语言学语法 捐赠继续浏览文章 终生VIP请直接登录 邮箱 登录 或者通过下面方式解除限制 或者你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解除限制   1、解锁本文(本次) 2、解锁全站(本次) 0.55元 0.99元 记录IP和保存COOKIE,一周内有效 记录IP和保存COOKIE,一周内有效 3.赞助成为VIP,永久不受限制  邮箱(以后使用邮箱登录) 赞助金额(元) 8.88 18.88 50 100 不捐赠,继续访问 本页面最后更新于2022-03-3122:10,点击更新本页,查看原网页。

台湾为中国固有领土,本站将对存在错误之处的地图、描述逐步勘正。

本站的所有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等全部转载于维基百科(wikipedia.org),遵循维基百科:CCBY-SA3.0协议 万维百科旨在为中国大陆网民提供优质内容,因此对部分内容进行改编以符合中国大陆政策,如果您不接受,可以直接访问维基百科官方网站。

关于万维百科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如果本页面有数学、化学、物理等公式未正确显示,请使用火狐或者Safari浏览器 顶部 如果本页面有数学、化学、物理等公式未正确显示,请使用火狐或者Safari浏览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