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身為台灣學生的你,害怕失敗嗎?從PISA 評量檢視科學教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不過,卻有一項指標臺灣的分數高出平均甚多,甚至名列前茅,那就是害怕失敗指數(index of fear of failure) 。
臺灣學生在這項的得分是全球最高,這是怎麼 ...
051文字分享友善列印051活得科學生命奧祕社會群體科學傳播精神心理透視科學嘿!身為台灣學生的你,害怕失敗嗎?從PISA評量檢視科學教育科學月刊・2020/02/22・2501字・閱讀時間約5分鐘・SR值517・六年級+追蹤文/蔡宇哲,臺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哇賽!心理學」創辦者兼總編輯。
去(2019)年底所公布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結果(Programme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PISA),是在2017年進行測驗評量,主要評估項目為學生的閱讀素養,輔測數學與科學的素養,因此倍受科學教育社群關注。
從結果看來,臺灣在這幾項素養的表現上都高於全球平均,看起來沒有太大問題。
不過,卻有一項指標臺灣的分數高出平均甚多,甚至名列前茅,那就是害怕失敗指數(indexoffearoffailure)。
臺灣學生在這項的得分是全球最高,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害怕失敗指數研究是用以下三道問題的同意程度,來計算害怕失敗指數:當我失敗時,會擔心別人對我的看法。
(WhenIamfailing,Iworryaboutwhatothersthinkofme.)當我失敗時,會害怕自己沒有足夠的天份。
(WhenIamfailing,IamafraidthatImightnothaveenoughtalent.)當我失敗時,會對自己未來規畫產生質疑。
(WhenIamfailing,thismakesmedoubtmyplansforthefuture.)除了計算之後的害怕失敗指數高於平均值外,即使是看各題得分也很高,都傾向害怕失敗所帶來的後果。
看到這個結果似乎不太妙,會有一種「臺灣學生是全球最玻璃心」的結論,但筆者建議可以把這項結果當成一個警訊但不需要太過於悲觀。
對失敗的看法與學生本身的能力無關,而由獲得高分數的國家有很多來自亞洲這點來看,或許文化上本來就存在差異,像是新加坡與日本也都名列前茅,但並不代表這兩國家的學生特別玻璃心吧。
況且,只有三道題目,筆者認為並無法完整評估學生對於失敗的態度,頂多是呈現一個面向。
各國學生對三道「害怕失敗」題目的同意程度。
害怕失敗指數高的學生多來自亞洲國家,台灣也包含在內。
(以上數據取自PISA網站,另由於參與研究國家眾多,因此只節選部分國家。
)想不害怕失敗,或許得先有成長型思維雖然前述說了不需要太悲觀與在意,但仍可提供教育工作者作為參考與自省,畢竟學生太過於害怕失敗而不願意去挑戰並不是件好事。
況且人們常會說「失敗為成功之母」,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希望培養學生成為不畏艱難、不怕挑戰的人。
那要怎麼樣的人才會從失敗中學習成長,而不是一蹶不振呢?史丹佛大學(LelandStanfordJunior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杜維克(CarolS.Dweck)提出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需要有成長型思維(growthmindset)。
認為自己在各方面一直是可以成長的、遇到困難會認為有挑戰性而勇於嘗試、遭遇挫折不會放棄,會尋找其它可能成功的方法,這就是成長型思維的人所表現出來的樣子。
與之相反稱為固定型思維(fixedmindset),這樣的人會認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因此遇到新的困難會不願意嘗試,當遭遇挫折時也會很快就放棄,認為自己無法解決。
杜維克教授認為,成長型思維的人能忍受困難、找出工作意義,長期下來比較容易進步,也就比較能夠成功。
成長型思維的人相比於固定型思維的人較有克服困難的動力與勇氣。
圖\pexels過程決定方向,方向造就思維那這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是怎麼形成的呢?可以從一個研究的過程看出端倪。
實驗找來一群孩子,先讓他們做簡單的作業,完成後會對一部份的孩子稱讚他「本人」,例如:「做得太棒了,你一定很聰明。
」;對另一部份的孩子則稱讚他的「過程」,例如:「做得太棒了,你一定為此付出很大的努力。
」接著讓他們自由選擇第二輪的作業,結果發現,被稱讚「聰明」的孩子大部分都選擇了簡單的題目;相反地被稱讚「努力」的孩子則超過九成都選擇困難的題目。
也就是說,如果人們注重的是孩子在過程中的努力,會讓他比較願意去嘗試有挑戰性、難度比較高的任務,培養出成長型思維;相反地如果只將結果連結到他本人的才能,就比較會為了維持同樣的好成績,而避免去挑戰與冒險而成了固定型思維。
這兩種思維的差異不僅在孩子身上,在醫學生及職場工作者的研究也都發現類似的結果。
題目之一為「當我失敗時,會害怕自己沒有足夠的天份。
」這樣把成功與失敗直接連結個人天份的想法,正是固定型思維的展現。
因此,從這份結果來看,可以思考的是:教育過程是否讓學生關注過程而不是結果?被稱讚「過程」的孩子對於解決難題有高度意願,且具有勇於挑戰的特質。
圖\pexels找出不害怕失敗的勇氣筆者一直認為,科學教育是最好的成長型思維養成。
試想,一個科學實驗的形成在於觀察、假設、驗證與預測,最精華的部份就在於前半段的過程。
因此,在教學當中需強調過程的重要性,讓學生細緻地去理解與體會過程中的細節與難處,而不是去強調用高科技、很特別的研究方法所做出來的驚人結果,才不會讓學生誤以為結果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這概念說來不難但實際執行上並不容易,過去幾年筆者負責帶領幾組大二的學生進行心理學實驗,都會向學生事先說明實驗過程中一定會經歷失敗與挫折,甚至最後也不會得到預期的結果,但這些都是很正常的現象。
實驗重要的是過程而非結果,即使最終結果與假設不同,也是很好的機會去探討過程是否有偏差及其它可能原因,這才是科學實驗課程想要帶給學生的體驗。
不過礙於進度與時間有限,學生常在沒得到預期結果後就得倉促完成報告,後續的討論與再驗證的部份沒能有足夠時間進行,以至於學生無法領會到科學研究的醍醐味,只記得曾經做了一個沒成功的實驗,有點可惜。
或許,許多教學現場的老師們也都面臨類似的難處吧。
科學教育是最好的成長型思維養成,實驗最重要的精隨在於過程,勝於結果。
圖\GIPHY用素養翻轉科學教育108新課綱強調的科學素養方向是正確的,嚴峻的少子化是危機也是轉機,讓老師們可以有更多的心力讓學生體驗科學的過程,而不是去背誦公式與各種科學結果。
科學教育可以是「軟硬兼具」的,讓學生培養科學素養的同時也塑造了成長型思維,兩種實力都能夠在同一個歷程中成長,如此的教學改變是值得嘗試的。
〈本文選自《科學月刊》2020年2月號〉在一個資訊不值錢的時代中,試圖緊握那知識餘溫外,也不忘科學事實和自由價值至上的科普雜誌。
日常隨手的物品,看起來像是海底世界!?德國紅點大獎—兩顆球對準,讓磁鐵相互吸引,觸發開關點亮燈!帶你看見看不見的世界,科學實驗室EP.4—史上最小顯微鏡!25的16%是多少?帶你一起更靈活思考!FinTech持續發燒,玩出Baas金融生態圈!夢想覺醒!探索自我潛能、打造夢想藍圖!相關標籤:PISA評量SDGs目標4|優質教育失敗成長型思維科學教育熱門標籤:量子電腦BNT疫苗珊瑚諾貝爾獎前列腺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0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科學月刊218篇文章・
1328位粉絲+追蹤非營利性質的《科學月刊》創刊於1970年,自創刊以來始終致力於科學普及工作;我們相信,提供一份正確而完整的科學知識,就是回饋給讀者最好的品質保證。
RELATED相關文章認識「兒童異位性皮膚炎」——如何能幫孩子終結「極度搔癢」?揭露蜜蜂的防疫策略!——保持「社交距離」如何阻斷寄生蟲在巢內傳播?動完手術覺得冷?認識「手術低體溫」——如何避免麻醉併發症?阿不就你最聰明?COVID-19的陰謀論研究:越「信邪」的人確診率越高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藍色食物」是什麼概念?——水產食品為何是更營養且環保的選擇?46小時前人類為何會有月經?|真.月經文014614小時前大坑9號步道有泰國眼鏡蛇?——並沒有!是台灣本土的「舟山眼鏡蛇」715小時前解構復活節島的「社會崩潰」迷思!——島民如何應對難料的氣候變遷?12天前那些搞錯用途的毒物:第二屆泛泛泛科學Podcast主題票選222021/11/22如何漫遊元宇宙?Metaverse專文3選1:第二屆「泛糰策題高峰會」文章票選162021/11/12為什麼大家聽到臉書改名都笑了?綜觀科學界的一個Meta各自表述!82021/11/14大坑9號步道有泰國眼鏡蛇?——並沒有!是台灣本土的「舟山眼鏡蛇」715小時前094文字分享友善列印094人體解析生命奧祕醫療健康揭開人體的基因密碼!——「基因定序」是實現精準醫療的關鍵工具科技魅癮・2021/11/16・1998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追蹤為什麼有些人吃不胖,有些人沒抽菸卻得肺癌,有些人只是吃個感冒藥就全身皮膚紅腫發癢?這一切都跟我們的基因有關!無論是想探究生命的起源、物種間的差異,乃至於罹患疾病、用藥的風險,都必須從了解基因密碼著手,而揭開基因密碼的關鍵工具就是「基因定序」技術。
揭開基因密碼的關鍵工具就是「基因定序」技術。
圖/科技魅癮提供基因定序對人類生命健康的意義在歷史上,DNA解碼從1953年的華生(JamesWatson)與克里克(FrancisCrick)兩位科學家確立DNA的雙螺旋結構,闡述DNA是以4個鹼基(A、T、C、G)的配對方式來傳遞遺傳訊息,並逐步發展出許多新的研究工具;1990年,美國政府推動人類基因體計畫,接著英國、日本、法國、德國、中國、印度等陸續加入,到了2003年,人體基因體密碼全數解碼完成,不僅是人類探索生命的重大里程碑,也成為推動醫學、生命科學領域大躍進的關鍵。
原本這項計畫預計在2005年才能完成,卻因為基因定序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得科學家得以提前完成這項壯舉。
提到基因定序技術的發展,早期科學家只能測量DNA跟RNA的結構單位,但無法排序;直到1977年,科學家桑格(FrederickSanger)發明了第一代的基因定序技術,以生物化學的方式,讓DNA形成不同長度的片段,以判讀測量物的基因序列,成為日後定序技術的基礎。
為了因應更快速、資料量更大的基因定序需求,出現了次世代定序技術(NGS),將DNA打成碎片,並擴增碎片到可偵測的濃度,再透過電腦大量讀取資料並拼裝序列。
不僅更快速,且成本更低,讓科學家得以在短時間內讀取數百萬個鹼基對,解碼許多物種的基因序列、追蹤病毒的變化行蹤,也能用於疾病的檢測、預防及個人化醫療等等。
在疾病檢測方面,儘管目前NGS並不能找出全部遺傳性疾病的原因,但對於改善個體健康仍有積極的意義,例如:若透過基因檢測,得知將來罹患糖尿病機率比別人高,就可以透過健康諮詢,改變飲食習慣、生活型態等,降低發病機率。
又如癌症基因檢測,可分為遺傳性的癌症檢測及癌症組織檢測:前者可偵測是否有單一基因的變異,導致罹癌風險增加;後者則針對是否有藥物易感性的基因變異,做為臨床用藥的參考,也是目前精準醫療的重要應用項目之一。
再者,基因檢測後續的生物資訊分析,包含基因序列的註解、變異位點的篩選及人工智慧評估變異點與疾病之間的關聯性等,對臨床醫療工作都有極大的助益。
基因定序有助於精準醫療的實現。
圖/科技魅癮提供建立屬於臺灣華人的基因庫每個人的基因背景都不同,而不同族群之間更存在著基因差異,使得歐美國家基因庫的資料,幾乎不能直接應用於亞洲人身上,這也是我國自2012年發起「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Taiwanbiobank),希望建立臺灣人乃至亞洲人的基因資料庫的主因。
而2018年起,中央研究院與全臺各大醫院共同發起的「臺灣精準醫療計畫」(TPMI),希望建立臺灣華人專屬的基因數據庫,促進臺灣民眾常見疾病的研究,並開發專屬華人的基因型鑑定晶片,促進我國精準醫療及生醫產業的發展。
目前招募了20萬名臺灣人,這些民眾在入組時沒有被診斷為癌症患者,超過99%是來自中國不同省分的漢族移民人口,其中少數是臺灣原住民。
這是東亞血統個體最大且可公開獲得的遺傳數據庫,其中,漢族的全部遺傳變異中,有21.2%的人攜帶遺傳疾病的隱性基因;3.1%的人有癌症易感基因,比一般人罹癌風險更高;87.3%的人有藥物過敏的基因標誌。
這些訊息對臨床診斷與治療都相當具實用性,例如:若患者具有某些藥物不良反應的特殊基因型,醫生在開藥時就能使用替代藥物,避免病人服藥後產生嚴重的不良反應。
基因時代大挑戰:個資保護與遺傳諮詢雖然高科技與大數據分析的應用在生醫領域相當熱門,但有醫師對於研究結果能否運用在臨床上,存在著道德倫理的考量,例如:研究用途的資料是否能放在病歷中?個人資料是否受到法規保護?而且技術上各醫院之間的資料如何串流?這些都需要資通訊科技(ICT)產業的協助,而醫師本身相關知識的訓練也需與時俱進。
對醫院端而言,建議患者做基因檢測是因為出現症狀,希望找到原因,但是如何解釋以及病歷上如何註解,則是另一項重要議題。
從人性觀點來看,在技術更迭演進的同時,對於受測者及其家人的心理支持及社會資源是否相應產生?回到了解病因的初衷,在知道自己體內可能有遺傳疾病的基因變異時,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衝擊如何解決、是否有對應的治療方式等,都是值得深思的議題,也是目前遺傳諮詢門診中會詳細解說的部分。
科技的初衷是為了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好,因此,基因檢測如何搭配專業的遺傳諮詢系統,以及法規如何在科學發展與個資保護之間取得平衡,將是下一個基因時代的挑戰。
更多內容,請見「科技魅癮」:https://charmingscitech.pse.is/3q66cw日常隨手的物品,看起來像是海底世界!?德國紅點大獎—兩顆球對準,讓磁鐵相互吸引,觸發開關點亮燈!帶你看見看不見的世界,科學實驗室EP.4—史上最小顯微鏡!25的16%是多少?帶你一起更靈活思考!FinTech持續發燒,玩出Baas金融生態圈!夢想覺醒!探索自我潛能、打造夢想藍圖!相關標籤:DNA基因定序生物醫學疾病檢測精準醫療醫療倫理熱門標籤:量子電腦BNT疫苗珊瑚諾貝爾獎前列腺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0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科技魅癮1篇文章・
2位粉絲+追蹤《科技魅癮》的前身為1973年初登場的《科學發展》月刊,每期都精選1個國際關注的科技議題,邀請1位國內資深學者擔任客座編輯,並訪談多位來自相關領域的科研菁英,探討該領域在臺灣及全球的研發現況及未來發展,盼可藉此增進國內研發能量。
擋不住的魅力,戒不了的讀癮,盡在《科技魅癮》!RELATED相關文章認識「兒童異位性皮膚炎」——如何能幫孩子終結「極度搔癢」?「通靈者」為何能聽到死者低語?關鍵原因:幻聽讓他們逐漸相信超自然信仰中學生「課後補習率」跨國研究揭秘:戰鬥民族居冠!——台灣列全球第7「提醒戴口罩」令人芒刺在背——疫情後店員們的焦慮感比常人多2倍!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藍色食物」是什麼概念?——水產食品為何是更營養且環保的選擇?46小時前人類為何會有月經?|真.月經文014614小時前大坑9號步道有泰國眼鏡蛇?——並沒有!是台灣本土的「舟山眼鏡蛇」715小時前解構復活節島的「社會崩潰」迷思!——島民如何應對難料的氣候變遷?12天前那些搞錯用途的毒物:第二屆泛泛泛科學Podcast主題票選222021/11/22如何漫遊元宇宙?Metaverse專文3選1:第二屆「泛糰策題高峰會」文章票選162021/11/12為什麼大家聽到臉書改名都笑了?綜觀科學界的一個Meta各自表述!82021/11/14大坑9號步道有泰國眼鏡蛇?——並沒有!是台灣本土的「舟山眼鏡蛇」715小時前
延伸文章資訊
- 1台灣學生,是全球最害怕失敗的...PISA最新調查,透露教育現場 ...
1.女同學比男同學更害怕失敗。 · 2.台灣男女學生都是全世界最害怕失敗:女生高達0.8,男生高達0.54。 · 3.第二名害怕失敗的是新加坡,女生有0.69,男生是 ...
- 2從不怕失敗的荷蘭學生談起|任恩儀 - 換日線
如何計算「害怕失敗指數」? 具體而言,PISA 問了三個問題:. 1. 當我失敗時,我會擔心他人對我的看法
- 3台灣學生「害怕失敗指數」全球最高!我們真的教出玻璃心
台灣學生「害怕失敗指數」全球最高!我們真的教出玻璃心、草莓族、挫折忍受度低的孩子? 2021年01月28日.
- 4學測》「學生最怕失敗!」台灣在這項竟是世界冠軍 - 風傳媒
除了計算之後的害怕失敗指數高於平均值外,即使是看各題得分也很高,都傾向害怕失敗所帶來的後果。看到這個結果似乎不太妙,會有一種「臺灣學生是全球 ...
- 5台灣學生「害怕失敗指數」全球最高,我們為何教出玻璃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