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條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成佛的條件. 二禪的修持能否成佛呢?大家聽了我這樣說是否覺得很奇怪呢?因為釋迦牟尼成佛時,. 他是得到四禪然後才成佛,這是許多研究釋尊的傳記歷史的人都可以肯定的 ... 成佛的條件     二禪的修持能否成佛呢?大家聽了我這樣說是否覺得很奇怪呢?因為釋迦牟尼成佛時, 他是得到四禪然後才成佛,這是許多研究釋尊的傳記歷史的人都可以肯定的事,但我卻重覆提到了二禪能否成佛的問題,是不是?   大家也想一想,釋迦牟尼成佛以前,有無量諸佛出世,釋迦牟尼佛之後,卻再也沒有見到「佛」出世, 只有聽說彌勒將來成佛,但卻是多少多少萬年以後的事,為什麼呢?所以本章內容要探討的就是這個成佛的條件。

       成佛十號 成佛的人所代表的是天地間最仁慈博愛的精神領袖,他雖然具有神通,卻非使用神通法術去壓服別人, 也非在戰場上舞刀弄棒打殺出來,更非比賽場中競技鬥爭中獲得,他應該是將人類智慧的精華配合超能力的利用, 去感化教化他人,使得人類能夠修善斷惡,摒棄世間追求物質文明的心態,轉向追求人類至真至善的精神生活。

  「佛」不是神,也不是神的兒子或使者,他是以人的肉身軀體經過修持後,實現正覺而得到解脫的聖者, 是為人類樹立光輝的典型人物。

而「佛的教化」其真正意義是不從外來,而是從人類的內心思維上得到了大徹大悟,進而與宇宙合為一體, 達到永恒的安樂、自在與清淨、長存於宇宙之中。

有這種「成佛」思想、胸懷的觀念之經典書籍,在這個世間上,唯有佛教的經典, 世界上真的已經是無出其右,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是佛的十號:       (1) 如  來  如是不變的意思,來字是隨緣的意思。

因此如來可以解釋為無論出世入世與轉世, 都可以心無牽掛,不失其如如不變的真實德性。

     (2) 應  供 應是應該,供是供養,應供就是可以接受別人的供養。

傳統的觀念認為修持到阿羅漢時就已經可以應供, 接受三界眾生的供養,而成就佛者,則可以接受法界中九法界的供養。

     (3) 正偏知 不偏不邪的叫做正,沒有遺漏的叫做偏,知是知道是解的意思。

所以全句可以解釋為世間一切修持成佛的法門之正知正見,成佛的人都可以沒有遺漏的全部覺知。

     (4)明行足 明是指三明,即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

六通是指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等六種神通。

明行足就是指三明六通的能力都要俱足。

(三明可能指頭胸腹三丹田都能夠放出光明)   (5)  善  逝 逝就是逝世的意思,善逝就是指死亡之時壽終正寢,無橫死之象。

善逝也是一種超渡的法力。

     (6) 世間解   世間分為兩種:一種是有情世間,那就是一切眾生;另外一種是無情世間,那就是自然國土的一切事物。

成佛的人,無論是有情世間或無情世間的事物,都能夠明明白白,沒有一些不知道的事物。

人世間之糾紛也可以一一解決。

     (7)  無上士 佛是一切眾生裏頭最尊最上的人,世間上再也找不出比他更上的人了,所以稱為無上士。

     (8)調御丈夫  馴獸師,是馴服野獸的人。

佛則是馴服世間的一切人,所以尊稱為調御馬一樣貼貼服服。

   (9)天人師 世界上之聖人,可以為人類萬世之師表,但佛卻可以兼任天上梵眾的師表,所以成佛的人, 經常會有梵天下來請教佛法的問題,因此,唯佛能稱人天師表。

    (10)世  尊 成佛的人,俱足前面九種能力與功德,天上人間都一同尊敬,所以稱為世尊。

    成佛的五十二賢位       大家聽到了佛的十號,是不是覺得成佛好像很難呢?我下面要介紹的是傳統佛教對成佛的五十二種果位要求, 大家聽了就會更覺得成佛之困難,但若果你不想聽,那就連隨喜的功德都沒有, 如果想修一修功德,就要把耳朵豎起來隨喜聽一聽:     (一)十   信   學佛之人,對佛法要至誠相信不疑,這就是信心的來源,這種信心可以分為十種,簡述如下:   (1)信    心——深信不疑,叫做信心。

(2)念    心—— 憶念不忘,稱為念心。

(3)精進心—— 一心精進,不雜不退,叫精進心。

(4)慧    心—— 運用智慧揀擇,離諸過失,叫慧心。

(5)定    心—— 湛然寧寂,心不動搖,叫定心。

(6)不退心—— 定力日深,縱逢障難,心不退轉,叫做不退心。

(7)回向心 —— 以此定慧,回向佛地,叫回向心。

(8)護法心 —— 兢兢自護,保持不失,叫護法心。

(9)戒    心——   防止一切過非,叫戒心。

(10)願   心—— 願自本願,遊歷十方,上求下化,叫願心。

  (二)十   住            既得信後,進而住於佛地,稱為住,亦有十種:          (1)發心住—— 信心成滿,廣求智慧,創發大心,叫發心住。

      (2)治地住—— 鍊治心地,清淨潔向,叫治地住。

      (3)修行住  —— 巧參空有,長養眾行,叫修行住。

      (4)生貴住—— 生於真諦實際之家,種性清靜,叫生貴住。

      (5)具足方便住——帶真隨俗,修習無量善根,叫具足方便住。

      (6)不退住——徹證無生,入於畢竟空界,叫不退住。

      (7)正心住——    成就第六般若法門,叫正心住。

      (8)童真住—— 如入初生,太和未散,天真純粹,叫童真住。

      (9)法王子住——    不住於空,而能入假化物,當紹王位,叫法王住。

      (10)灌頂住—— 觀空無相,得無生心,以無生法水灌頂如轉輪聖王太子,當紹王位。

     (三)十  行  位     行是行為的意思,菩薩修行,雖然十信十住滿足自利,但利他之行為未滿,所以要再進一步有利他之行的修持。

  (1)歡喜行——初入法空,不為邪動,心生歡喜,叫歡喜行。

(2)饒益行——常化眾生,令得法益,叫饒益行。

(3)無嗔恨行—— 常修忍辱,謙下恭敬無恚恨,無違逆,叫無嗔恨行。

(4)無盡行—— 隨眾生之機類而現其身,三世平等,通達十方,利他之行無盡。

(5)離痴亂行——行定持心,不為無明之所失亂,叫離痴亂行。

(6)善現行——     般若智照,念念現前,生生常在佛國中生,善現行。

(7)無著行——空諸執著,於我我所,一切皆空,叫無著行。

   (8)尊重行—— 運大慈悲,與樂拔苦,所願如心,成就一 切難得善根,為天人敬,叫尊重行。

(9)善法行——說法授人,示教利喜,令人信解領受,三輪清淨,善成軌則,叫善法行。

(10)真實行——真、俗二諦,同時現前,空有雙非,但中理顯,叫真實行。

        (四)十  迴  向 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正功德,普施眾生,事理和融,順入法界,叫做迴向,亦可以分為十種:   (1)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到處渡生,心常無相,叫做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2)不壞迴向——念力不著於空有二邊,而歸向中道,二邊可壞,但中道不壞,叫不壞迴向。

(3)等一切佛迴向——一切時中,依三世佛法而行,叫等一切佛迴向。

(4)至一切處迴向—— 以大願力,入一切佛土,供養一切佛,至一切處迴向。

(5)無盡功德藏迴向—— 以常住法,授與他人。

常住之法,含藏一切大乘功德,以此授受,功德無量,叫無盡功德藏迴向。

  (6)隨順平等善根迴向——行中道之善,不漏落於空有二邊,即空而有,即有而空,叫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7)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觀眾生修善行惡,無有二相,叫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8)真如相迴向——以中觀心,隨順實相,出入同佛,即寂而照,常照有無,叫真如相迴向。

 (9)無縛解脫迴向——以般若照三世諸法,理智各一,無能照所照,叫做無縛解脫迴向。

(10)入法界無量迴向——覺一切法,中道無相,一法即圓,萬法俱寂,叫入法界無量迴向。

         (五)十      地       地有二種意義,一能生,二能持。

證中道實際理地,能生佛智,能與無緣大悲,荷負一切,故名為地。

瓔珞經:「地名為持,能持百萬阿僧祇功德故;亦名為生,能生一切因果故。

」   (1)歡喜地——地前菩薩滿初阿僧祇行,始入見道,見證二空之理,得理無礙境界,於是生大歡喜,名為歡喜地。

(2)離垢地——菩薩為上求下化修行大施故,為眾善奉行故,為增長慈悲之心故,故須盡離犯戒垢,名離垢地。

(3)發光地——菩薩為自度度他故,修行大施,護持淨戒,善根明淨,智慧顯發,名發光地。

(4)燄慧地—— 菩薩為本願所持故,為求上上殊勝道故,為普渡無邊眾生故,一切善法,無有厭足,熾然精進,是名燄慧地。

(5)難勝地——菩薩勤修精進,集大慈悲,欲令一切眾生皆成佛道故。

於是事事不離感染,處處不離感染,理事難合而皆令相                       應故,最極艱難,是名難勝地。

(6)現前地——菩薩不捨有為,不盡無為,世出世間,事事示生死,而 事事不反生死,於是事事無礙境界現前,乃至有百千空                      三昧悉皆現前,是名現前地。

(7)遠行地——菩薩從初地乃至第六地,以種種相,種種時,莊嚴佛土,無論順逆諸行,當行皆行,如是入無量眾生界,入                       無量諸佛教化眾生業,是名遠行地。

 (8)不動地——菩薩從第七地入第八地,即捨一切功用行,得無功用法。

由是無分別智,任運相續,初中後際,皆悉平等。

所謂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一切無由動其心,乃至於無異國土修菩薩行,得永不退轉法,是名為不動地。

  (9)善慧地——菩薩摩訶薩,為愍念安樂無量無邊眾生故,復隨順如來智慧,入如來秘密法,具足十力,得無量善巧智,是名                      善慧地。

(10)法雲地——菩薩摩訶薩入十地,名為已得受職之位,入佛境界,隨在佛數。

菩薩摩訶薩以此大智慧故,能隨眾生心之                        所樂,注甘露雨,滅除一切眾惑塵燄,是名法雲地。

    上述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的內容,是參考靜權大師在天台宗綱要而編寫成。

地的內容,則是參考柳絮居士所著的法華經新解而成。

選用這兩位大德的說法,實在是因為現存的經典中,諸家的說辭大不相同,說法紛紜絕無標準。

所以,我今選用兩位大德的簡明扼要之文字表達,讓大家有一個簡單扼要的觀念。

下面,我再選用靜權法師的文句,讓大家了解五十二賢位中最後的兩個果位。

  (1)等覺位——  從第十法雲地,更斷一品無明,入等覺位,邊際智滿,入重玄門,若從法雲地望之,名之為佛。

若從妙覺位望                       之,名為金剛心菩薩,亦名為無垢地菩薩。

所修觀智,純一堅利,喻如金剛,所以稱金剛心。

唯餘一品無明易                       斷,所以稱無垢地。

解入百千三昧,照一相無相,寂滅無為,望於妙覺,猶有一等,此下名覺,所以稱為等                       覺。

猶有一品無明未破。

以金剛觀,再破一品無明,便可補入妙覺佛果。

破一品無明,叫做過一生,補妙覺                       位,叫做補處,所以又稱一生補處。

因位雖窮,其上仍有妙覺極果,仍有一品無明,未曾斷盡,所以不得稱無                       上士,而只能稱為有上士。

  (2)究竟即—— 就是妙覺,從等覺金剛心後,朗然大覺,妙智窮源,無明習盡,寂而常照,名為妙覺。

出蓮華世界,七寶菩提                       樹下,大寶華天座,現圓滿報身。

所謂「三賢十聖位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的成佛境界。

  大家看完了五十二賢位的簡介,是不是覺得成佛原來是那麼難? 怪不得佛經上常說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但我們又為什麼會聽到別人說「當生成就」呢?     一生成就 大家所接觸的「一生成就」這種觀念,大部份是從修持密宗方面的人士所強調的, 但是,大家亦看到有關密宗大德轉世的事,他們經常要再來輪迴好幾次,並且還須要教中的高僧大德及其弟子, 在他們往生之後,要跑到世界各地區去尋找這個轉世的活佛,再授以更嚴格的教育,以造就下一次的成就。

  由這些事蹟來看,一生成就的說法還是備受質疑,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的事實,至於藏人對活佛的尊稱, 更加是缺乏一個固定的標準,我看了不少「佛爺」。

我本人並不排斥一生成就的說法,我亦很希望自己能夠當生成就, 就在這一次犯了重戒時,是種下了大誑語的地獄之報,那個時候,可真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為了慎重的原因,所以大家都應該再深入研究這個重要的問題!        再論四禪       我們在第一章的三界天人表中,已經提到四禪的認定問題。

但是,這一次我要跟大家更深入的討論這個問題。

  (1)  四禪的定義   四禪,梵語「禪那」,譯為靜慮。

具有四種靜法,才稱為四禪(初、二、三、四禪),所謂靜慮, 即由寂靜的境界中,思惟所發揮出來慧的力量,才能體會到世界的一切事物現象的根本真理。

  因人們是著重於向外追求,缺乏內心了解事物現象的真理本體,故大師才強調實踐行禪的功夫,以期早證禪定, 才能獲得安身立命的歸宿。

再說:如欲深入靜慮的方法,即必須繫心一處,時間一久, 妄念自然的漸漸會微薄而消失,進入舒適輕安。

  儒家也有:「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的境界! 然後感覺到自身的血液暢通,泰然自在,如坐飛機處虛空中…….。

  再精進到工夫純熟時,便會自得不可思議的智慧,離棄世間(慾界)的一切惡念,「妙得喜樂」稱為初禪。

  二禪是由初禪所得來的身心喜樂進而明淨,且離尋伺塵濁,攝心境於一性,獲得無尋、無伺、無覺、無觀的定力稱為「定生喜樂」的二禪。

三禪即攝行捨住於不苦不樂,且不  落喜樂,能更欣求正念,正慧的殊勝法,稱為「離喜妙樂」的三禪。

  四禪是住於平等的非苦非樂的極善清淨,顯現「念清淨」而捨去一切喜樂,稱為「捨念清淨」的四禪。

             (轉載於  釋禪波羅蜜  概說)   本文是由玉泉山法濟寺的慧嶽法師所撰寫,而發表在智者大師的「釋禪波羅蜜」一書中。

文中所談到的「妙得喜樂為初襌」,「定生喜樂為二禪」,「離善妙樂為三禪」,「捨念清淨為四禪」, 這是ㄧ般修禪打坐的人士所公定的標準。

  但是,這些標準很容易變成自由心證,坐禪者自己認為內心中已經具有這四種階段的變化,再加上第三者在場時, 亦同樣對此位修持產生類似的感覺時,就很容易自認為及被認為已經練就四禪的功夫。

  若果用三界天人表的檢查方法來查驗,很可能只證初禪而矣,這樣的差距下,練至二禪三天的人, 內心卻自證已得四禪的果位的事就會發生,這是不是很可怕的事呢?               四禪與十地的關係 我們再進一步去了解十地與四禪之間的關係,亦可以發現到這個自由心證的可怕問題。

  (1)  歡喜菩薩轉輪王,初照二諦平等理,權化有情遊百國,檀施清淨利群生,入理般若名為住, 住生德行名為地,初住一心具眾德,於勝義中而不動。

  (2)  離垢菩薩忉利王,現行六趣千國王,戒足清淨悉圓滿,永離誤犯諸過失,無相無緣真實性,無體無生無二照。

(3) 發光菩薩夜摩王,應形往萬諸佛剎,善能通達三摩地,隱顯自在具三明。

歡喜離垢與發光,能滅色縛諸煩惱,   具觀一切身口業,  法性清淨照皆圓。

(4) 燄慧菩薩大精進,覩史天王(註即兜率天王)遊億剎,實智寂滅方便智,達無生理照空有。

     (5)難勝菩薩得平等,化樂天王百億國,空空諦觀無二相,垂形六趣靡不周。

   (6)現前菩薩自在天,照見緣生相無二,勝義智光能遍滿,往千億土化眾生。

   (7) 遠行菩薩初禪王,住於無相無生忍,方便善巧悉平等,常萬億土化群生。

  (8) 進入不動法流地,永無分段超諸有,常觀勝義照無二,二十一生空寂行,順道法愛無明習,遠行大士獨能斷, 不動菩薩二禪王,得變易身常自在,能於百萬微塵剎,隨其形類化眾生,悉知三世無量劫,於第一義而不動。

  (9) 善慧菩薩三禪王,能於千恒一時現,常在無為空寂行,恆沙佛藏一念了。

(10) 法雲菩薩四禪王,於億恒土化群生,始入金剛一切了,二十九生永已度,寂滅忍中下忍觀,一轉妙覺無等等。

這一段經文是轉錄於仁王護國波羅蜜經上的記。

在這段文字中,經文的內容是認為十地菩薩的功行, 可以用來比照諸天的梵王天王,所以用六慾天來比照前六地菩薩後四地則以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三天來作對照。

    因為一般的十地菩薩過程中,修至第八地不動地菩薩時,已經可以入涅槃,解脫生死,那就是說修證至二禪八地時, 已經有可能擁有類似佛的境界。

第九地與第十地的修持完全靠願力來獲得而非靠修持獲得, 因此一個修持到二禪八地的菩薩,在自由心證的判斷下,可以誤以為已經俱足四禪十地的功行, 所以,這種人就會自以為已經成就佛果,而向外公佈她已經成佛。

  若果是這種情形之下發生這種事時……。

大家不要笑,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因為這件事並不是個人的問題, 而是牽涉到整個佛法的走向問題,其中並牽涉到淨土宗的存在問題,我們要分開多次及再從多種角度去探討這個問題, 才能讓大家了解這個事實的真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