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物理學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FRS(英語: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又譯達爾溫,英國已故博物學家、生物學家,達爾文早期因為地質學研究而著名, ... 留言板 關於科學家的定義 電腦科學家 生物學家 物理學家 化學家 孟德爾(來源) 姓名: 孟德爾 出生: 1822年7月20日 逝世: 1884年1月6日(61歲) 國籍: 奧匈帝國 研究領域: 遺傳學 曾任職於: 布爾諾聖多默隱修院 母校: 帕拉茨基大學 維也納大學 著名成就: 發現遺傳定律 資料來源 孟德爾(格雷戈爾·約翰·門德爾,德語:GregorJohannMendel,1822年7月20日-1884年1月6日)是一位奧地利遺傳學家,天主教聖職人員,遺傳學的奠基人。

1822年7月20日孟德爾生於奧地利的海因岑多夫(今捷克的海恩塞斯)。

他於1840年畢業於特羅保的預科學校,進入奧爾米茨哲學院學習。

1843年因家貧而輟學,同年10月到聖奧斯定隱修院做修士。

1847年被任命為神父。

1849年受委派到茨納伊姆中學任希臘文和數學代課教師。

1851年-1853年在維也納大學學習物理、化學、數學、動物學和植物學。

1853年,他從維也納大學畢業回修道院。

1854年被委派到布呂恩技術學校任物理學和植物學的代理教師。

並在那裡工作了14年。

1884年1月6日卒於布呂恩(今捷克的布爾諾)。

約從1856年到1863年,他進行了8年的豌豆雜交實驗。

豌豆通常是自花受精的,但是孟德爾人工地將一個高的同一個矮的品種進行雜交,獲得了只產生高植株的種子。

當這種種子自花受精時,它產生的高植株和矮植株是3:1。

這樣產生的矮植株總是繁育同樣的後代,但是三個高植株中只有一個如此,其他兩個仍是以三與一的比例生出高和矮的植株來。

孟德爾把他的實驗結果解釋為每一植株都具有兩個決定高度性狀的因子,每一親體賦予一個因子。

高的因子是顯性,而矮的因子是隱性,因此雜交後第一代的植株全都是高的。

當這一代自花受精後,這些因子在子代中排列可以是兩個高因子在一起,或者兩個矮因子在一起,或者一高一矮,一矮一高。

前兩種組合將會繁育出同樣的後代,各自生出全是高的或全是矮的植物,而後面的兩種組合則將以三與一之比生出高的或矮的植物來。

孟德爾的研究支持了遺傳的顆粒說,他並且把研究結果送給提出顆粒說的耐格里。

但是耐格里對孟德爾的發現不予重視,因為他認為這些發現是「依靠經驗的而不是依靠理智的」。

孟德爾於1865年在布呂恩自然科學研究協會上報告了他的研究結果。

1866年又在該會會刊上發表了題為《植物雜交試驗》的論文。

他在這篇論文中提出了遺傳因子(現稱基因)顯性性狀、隱性性狀等重要概念,並闡明其遺傳規律,後人稱之為孟德爾定律(包括基因的分離定律及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但是他的這些發現當時並未受到學術界的重視。

直到1900年,孟德爾定律才由3位植物學家荷蘭的德弗里斯、德國的科倫斯和奧地利的切爾馬克通過各自的工作分別予以證實,成為近代遺傳學的基礎。

從此孟德爾也被公認為科學遺傳學的奠基人。

此外,除了進行植物雜交實驗之外,孟德爾還從事過植物嫁接和養蜂等方面的研究。

此外,他還進行了長期的氣象觀測,他生前是維也納動植物學會會員,並且是布呂恩自然科學研究協會和奧地利氣象學會的創始人之一。

達爾文(來源) 姓名: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 出生: 1809年2月12日 逝世: 1882年4月19日(73歲) 國籍: 英國 研究領域: 博物學、地質學 曾任職於: 高等教育: 愛丁堡大學醫學院 劍橋大學 專業機構: 倫敦地質學社 著名成就 《小獵犬號航海記》 《物種起源》 自然選擇及共同起源下的進化論 獲獎: 皇家獎章(1853) 沃拉斯頓獎章(1859) 科普利獎章(1864) 資料來源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FRS(英語:CharlesRobertDarwin,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又譯達爾溫,英國已故博物學家、生物學家,達爾文早期因為地質學研究而著名,而後又提出科學證據,證明所有生物物種是由少數共同祖先,經過長時間的自然選擇過程後演化而成。

到了1930年代,達爾文的理論成為對演化機制的主要詮釋,並成為現代演化思想的基礎,在科學上可對生物多樣性進行一致且合理的解釋,是現今生物學的基石。

在愛丁堡大學研讀醫學期間,達爾文對自然史逐漸產生興趣。

而他後來又到劍橋大學學習神學。

達爾文在參與了小獵犬號的五年航行之後,成為了一位地質學家。

他進行觀察並提出理論來支持查理斯·萊爾的均變思想。

回英國後所出版的《小獵犬號航行之旅》,使其成為著名作家。

由於在航行期間對所見生物與化石的地理分佈感到困惑,達爾文開始對物種轉變進行研究,並且在1838年得出了他的自然選擇理論。

由於這類思想在當時被視為異端,因此達爾文剛開始只對親近的朋友透露這些想法,並持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應付可能遭遇的反對。

到了1858年,華萊士寄給他一篇含有相似理論的論文,促使達爾文決定與其共同發表這項理論。

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使起源於共同祖先的演化,成為對自然界多樣性的一項重要科學解釋。

之後達爾文《人類與動物的情感表達》以及《人類由來與性擇》中,闡釋人類的演化與性選擇的作用。

他也針對植物研究發表了一系列的書籍,在最後一本著作中,達爾文討論了蚯蚓對土壤的影響。

為了表彰他傑出成就,達爾文死後安葬於牛頓與約翰·赫歇爾的墓旁,地點就在英國倫敦的西敏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