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詞語總彙/ 國學常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漢代文學主流為賦,而古詩與樂府詩為漢代詩歌文學之雙葩。

古詩. 多為士大夫所作. 祇可誦. 多五、七言. 重言情. 魏晉. 南北朝. 駢體文. 又稱「四六文」。

【第十帖 國學常識】 一、文體篇 表一:韻文與非韻文 韻文 詩經 非韻文 著作文: 1.經(詩經除外) 2.史 3.子 楚辭 賦 樂府詩 駢文 古詩 近體詩:1.絕句 2.律詩 3.排律 散文 詞:1.小令 2.中調 3.長調 小說 曲:1.散曲 2.戲曲 ※以發生時代言:韻文早於非韻文。

韻文之祖為詩經。

散文之祖為尚書。

表二:各代文學主流 春秋 詩經 為我國韻文之祖。

(散文之祖為尚書。

) 戰國 楚辭 開後世漢賦之先河。

漢 賦 源於楚辭,是介於詩文之間的混合體,只能誦讀,不被管絃。

樂府詩 多為民間所作 可歌可誦 多長短句 以記功述事居多 漢代文學主流為賦,而古詩與樂府詩為漢代詩歌文學之雙葩。

古詩 多為士大夫所作 祇可誦 多五、七言 重言情 魏晉 南北朝 駢體文 又稱「四六文」。

樂府詩   唐 古文 乃仿三代兩漢所作質樸無華之散文。

近體詩 今體詩 皆五言、七言。

分平仄。

(一韻到底) 絕句:四句:二十字、二十八字。

律詩:八句:四十字、五十六字。

排律:八句以上:字數不限。

宋 詞 詩餘、長短句、樂府、曲子詞 長短句(亦有句法整齊者) 分平仄。

小令:五十八字以內。

又稱「令」。

中調:五十九字至九十字。

又稱「引」「近」。

長調:九十一字以上。

又稱「慢」、「慢詞」。

元 曲 詞餘、樂府。

長短句(可加襯字)。

分上去入,北曲無入聲 散曲(無科白):分小令、散套 劇曲(有科白):分雜劇、傳奇 明清 小說 以散文書寫有情節之故事者 表三:詩經與楚辭 書 名 詩 經 楚 辭 時 代 西周初:春秋中葉(或簡稱春秋時代)。

戰國:兩漢(或簡稱戰國時代)。

地 區 北方(黃河流域)。

南方(長江流域) 句 法 以四言為主。

長短自由,以六言、七言為多。

風 格 重寫實。

重浪漫。

內 容 取材社會生活。

描寫個人情感,多寫神話。

辭 藻 溫柔敦厚。

神祕浪漫。

作 者 平民文學,作者多不可考。

貴族文學,作者多有姓名。

價 值 1.四言古詩代表。

2.韻文之祖。

3.純文學之祖。

4.十三經之一。

1.辭賦之祖。

2.其中離騷為六大才子書之一。

(六大才書:莊子、史記、杜詩、西廂記、水滸傳、離騷) 表四:賦 起源 1.創始於楚辭:屈原為中國辭賦之祖(屈原著離騷等二十五篇,為我國最早之辭賦。

) 2.肇名於荀子:荀子賦篇最早用「賦」做篇名。

名稱由來 1.班固云:「賦者,古詩之流也。

」又云:「不歌而誦謂之賦。

」 2.賦之名當產生於詩經六義之賦。

但以實質而言,漢賦之博大宏肆與詩經中之賦體,並無直接關係。

3.漢賦實承楚辭與荀子賦篇而來。

盛行的時代 1.漢代為賦之黃金時代。

2.賈誼有弔屈原、惜誓、鵩鳥賦之作,上承屈原、宋玉、下開枚乘、司馬相如,開漢賦之先聲。

3.司馬相如有「賦聖」之譽(其名作有子虛、上林、長門賦等。

) 4.賈誼、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蔡邕、皆為漢賦名家。

中間四人被稱「漢賦四大家」。

賦體流變 1.短賦:先秦(荀子賦篇)。

2.古賦:漢代(亦稱大賦,重舖張,多長篇巨幅)。

3.俳賦:六朝(亦稱駢賦、小賦)。

4.律賦:唐代。

5.散賦:晚唐及宋代(亦稱文賦)。

※杜牧之阿房宮賦,歐陽修之秋聲賦,蘇東坡之赤壁賦,皆為散賦之名篇。

表五:古體詩與樂府   樂      府      詩 古    體    詩 名稱 本官署之名稱,始於漢武帝之設立。

古詩之名始於唐,係別於近體詩而言 作者 來源包括民間採集和士人仿作,作者大抵姓名不可考。

除年世綿邈失其姓名外,大多為有名文人之作品。

音樂性 可被管絃。

不可被管絃(不入樂)。

價值 與古詩同為漢代詩歌文學之雙葩。

與樂府詩同為漢代詩歌文學之雙葩。

句法 句式自由,多長短句。

句式多較嚴整,多五、七言。

影響 五言古詩自樂府發展來。

七言絕句源自南北朝樂府小詩。

五言絕句自五言古詩來。

時代 起於西漢,盛於魏 晉南北朝。

五言詩起於東漢 班固詠史詩。

七言詩始於曹丕 燕歌行。

格律 可換韻,句數不定。

可換韻,句數不定。

風格 主記功述事,貴遒勁。

主言情,尚溫雅。

辭藻 多熱情之詞。

多含蓄之言。

表六:近體詩 背景 為唐代新興詩體,與古體詩相對,又稱今體詩。

種類 包括絕句、律詩及排律,每種各有五言與七言兩種(亦可只言絕句及律詩)。

絕句 1.絕句先於律詩。

五言絕句自漢魏五言古詩來,七言絕句自南北朝樂府小詩來 (明王夫之薑齋詩話) 2.大抵協律,可被之管絃,發為歌詠。

3.每首四句,二、四句押韻,第三句不可押韻,首句可押亦可不押,必須一韻到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