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媽心內話: 陳菊4000天| 誠品線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內容簡介從黨外小妹到高雄花媽陳菊最毫不保留的真心話「如果你的生命中有段時間可以實踐自己的理想,不用去考慮任何人的利害關係,只要盡情發揮,豈不是人生最幸福的 ... 誠品線上 中文出版 社會科學 政治 花媽心內話:陳菊4000天 花媽心內話:陳菊4000天 作者 林倖妃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花媽心內話:陳菊4000天:從黨外小妹到高雄花媽陳菊最毫不保留的真心話「如果你的生命中有段時間可以實踐自己的理想,不用去考慮任何人的利害關係,只要盡情發揮,豈不是人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從黨外小妹到高雄花媽陳菊最毫不保留的真心話「如果你的生命中有段時間可以實踐自己的理想,不用去考慮任何人的利害關係,只要盡情發揮,豈不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看著聚光燈下熟悉的人物,我們常常忘了,他們也有簡單的夢想,從平凡開始。

大家熟悉的高雄花媽市長陳菊,很少人知道她本名是陳阿菊,出生在北台灣宜蘭三星,因為堅信人權正義,和對自由尊嚴的追求,踏入政治就沒有轉身。

陳菊從中央落腳高雄,在高雄超過四千天的日子,經歷了三次市長選舉,陳菊的理想,牽動近三百萬人的日常與人生,也面臨嚴酷的考驗。

從一片荒蕪搭建起的世運會,成就高雄人驕傲的光榮感;高雄氣爆的悲劇,成為高雄人一起舔拭復原的傷口。

就跟你我一樣,這一路上陳菊同樣有強大的時候,也有軟弱的時刻;跟志同道合的夥伴相持打拼很有成就,也要面對老戰友分道揚鑣。

面對人生與人性,陳菊總是能找到堅持的力量,選擇不要被擊倒。

本書作者林倖妃是資深記者,擁有超過二十年的經歷,她不僅長期觀察在不同角色上的花媽,並且打破陳菊內心的障礙,以超過一年的時間深入訪談,談她從年輕到今天都不變的價值觀,談政治路上民進黨的起落,談政治背後的背叛與歡聚。

在擔任花媽市長最後一年,最真實感慨的心內話,如今娓娓道來。

這四千天的故事,是陳菊的縮時記錄,也是台灣民主歷程的紀錄,讓人看到政治跟我們並不遙遠,只要願意投入就有改變社會的一天,這也是像花媽這樣的政治人物,對我們共同的未來最深的期待。

花媽的人生哲學【論工作】◎交情敵不過政治現實,但這些都是人性,沒有什麼好看不開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我也有我的個性,但如果兩人不能合作,就代表各自都有太多私心。

【論夢想】◎如果你太在乎就會很受傷,這些都是牽扯人的本質,當你沒有堅定的信仰,改變是很自然的。

◎有基本理念的人比較不會變化,不會跟著利益走,沒有核心價值的人很容易就會改變。

【論遺憾】◎我的人生訓練讓我知道,你在追求某種東西,可能會失去一些東西,無法全部都擁有,我能理解也能接受和別人不一樣的人生,可能別人所擁有的我沒有,不過我的生命厚度、深度和多樣態,當然也和別人不同。

專文推薦「台灣何其有幸,我們不同世代的人,都能夠見證到不同面向的陳菊。

而無論身處哪個年代,我相信,台灣永遠是菊姐生命中的重中之重,她也永遠是那朵堅忍、強韌、『壓不扁的台灣菊』。

」--總統/蔡英文「從黨外的小妹到叛亂犯,從部會首長到打造大高雄的第一名市長,我心中的陳菊其實還是當年那個義無反顧,為理想不顧生死的年輕女孩。

」--前行政院長/蘇貞昌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作者簡介林倖妃現為天下雜誌副總主筆,擔任記者二十年。

從小在高雄生長,從國小到高中最常待的地方就是圖書館,在啃食散文、小說中度過孤獨的青春歲月。

研究所畢業後返回高雄,曾在民眾日報、中國時報跑新聞,親眼見證這座城市的荒涼與蛻變。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推薦序壓不扁的台灣菊推薦序初衷不變:給我四十年的老朋友花媽的話我的生命之城,高雄Part1初衷第一章從黨外小妹到花媽第二章句點後再出發第三章懸崖邊上的勝利第四章世運翻身第五章新中國模式第六章秋菊之爭第七章一起走向現代城市第八章醒不來的厄夜第九章安全的代價第十章開枝散葉南霸天第十一章一條等了四十年的路Part2改造第十二章城市的遠見第十三章錢都去哪裡了第十四章重劃讓誰獲利第十五章海裡的沙不見了第十六章夢想的路上前進Part3並肩作戰的他們第十七章天平另一端的蔡英文第十八章繼續前行賴清德第十九章昔日的戰友陳水扁第二十章我的左派好友蘇慶黎第二十一章叫我老妹的施明德第二十二章始終左言左行的艾琳達第二十三章職業革命家我和邱義仁第二十四章最不捨的兄弟戴振耀第二十五章與我並肩劉世芳 商品規格 書名/ 花媽心內話:陳菊4000天 作者/ 林倖妃 簡介/ 花媽心內話:陳菊4000天:從黨外小妹到高雄花媽陳菊最毫不保留的真心話「如果你的生命中有段時間可以實踐自己的理想,不用去考慮任何人的利害關係,只要盡情發揮,豈不是人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9789863983040 ISBN10/ 9863983047 EAN/ 9789863983040 誠品26碼/ 2681533539007 裝訂/ 平裝 頁數/ 400 語言/ 中文繁體 級別/ 無 開數/ 25K 試閱文字 自序:我的生命之城,高雄 陳菊我的一生,在台灣的民主浪潮裡,被洪流推擠前行。

從十八歲到六十八歲,半個世紀的光陰,從那個叫「阿菊」的黨外小妹,後來被稱為「菊姐」,然後變成「花媽」。

這本書寫的就是花媽階段,也就是我擔任高雄市長的過去十餘年。

回首前塵,我從來不是亮眼的明星,每條參與的路也都走得很辛苦,人生的種種機遇,並非全部都是我的選擇,有些時候,只是命運將我帶到那個角色、那個位置,我都盡心做好,卻不曾強求。

唯有高雄,始終是我一心所繫。

一九七九年,當時《美麗島》雜誌社在高雄開設據點,我來此為「沒有黨名的黨」開疆拓土,準備在高雄長久發展、播種民主。

然而緊接著在十二月十日的世界人權日發生美麗島事件,隨後歷經流亡、逮捕、大審、黑牢,連我都沒想到,我的命運自那個夜晚起,即與這座城市緊緊相繫,不可離分。

我自己的第一場選戰,即是一九九一年在高雄選上國大代表,之後進入公務部門,擔任台北市社會局長,一九九八年南下任高雄市社會局長,在民進黨執政後轉任勞委會主委,直到二○○五年發生高捷泰勞案,為承擔政治責任,辭去勞委會主委的我,再度回到高雄。

百轉千迴的人生,一次又一次將我帶回這座城市。

在這樣孤單的時刻,這座城市讓我有勇氣重新再站起來,並給予我最大的溫暖,把發展轉型的重責大任交付給我,我何其有幸,何其榮耀。

經過十二年的時間,我以生命奉獻這座城市,而這座城市更以滿溢的愛作為報償。

對於高雄,我只有說不盡的感謝、說不盡的感動。

細數這些年,我和身旁的團隊所遭遇的挑戰不少。

二○○九年,我們準備高雄世界運動會,經過兩年多年緊鑼密鼓的籌備,開幕前我每天齋戒祈求有好天氣。

不料當天卻下起了傾盆大雨,眼看開幕式就要泡湯,傍晚時分雨忽然停了,現場幾千名志工迅速擦乾觀眾席的座椅準備迎賓。

這一幕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中。

那晚電音三太子的表演風靡全場,十一天的賽事幾乎全市參與,凝聚了所有高雄人,成功地將高雄推上世界舞台,也凝聚了「高雄人」的意識,從此我們不再是雲林人、澎湖人,大家都能抬頭挺胸稱自己是「高雄人」。

二○一○年,是五都格局形成、縣市合併之年,全新的大高雄從此誕生。

合併之初,縣市資源有著巨大的落差,提升原縣區建設、落實「高高平(等)」,成為我們施政的核心思考,透過交通與水利等建設的開展,我們逐步改造大高雄,也平衡城鄉資源落差。

在拉平城鄉差距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城市的創新。

過去隨著產業變遷,面對革新壓力的舊港區,我們透過駁二園區的開闢重新點亮,同時以「亞洲新灣區」的整體規劃、國際級標竿建築的興建,讓港區改頭換面、風華再現,藉以奠定高雄往後百年發展基礎。

然而就在我們朝著希望,向未來邁步之際,二○一四年七月三十一日的深夜,卻發生了石化氣爆事件,不僅為高雄帶來莫大傷悲,也是我的生命中的至痛,我們所欲掙扎而出的過往宿命,再度籠罩這座城市,看著市民蒙難或是喪失親朋,更讓我悲痛得無以復加,一度甚至感覺人生無以為繼。

回想過往,昂首站在美麗島的法庭上,死刑的陰影不過是威脅我個人的人身性命,而面對石化氣爆的傷慟,所牽動的又何止數百千人,每每思及他們的面孔,總讓我輾轉難眠,睜開眼盡是黑暗。

所幸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有支堅強的團隊,雖然遭此重擊,我們仍然很快再站起來,碎裂的道路重新鋪平、毀壞的街區改頭換面,對於受創的人生以及心靈,我們盡力彌縫。

在這過程中,更讓我滿心感激的是在苦難之間,千百萬人對我們伸出援手,給予我們無盡的擁抱和溫暖。

最終成就高雄的不是我、不是團隊,而是高雄人柔軟而堅毅的心,這些,我全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劇變之後,這城市依然前行。

本來市長最多兩任,因為縣市合併使我能夠連續三任,有十二年的時間可以更有計劃地建設高雄。

這本書記載了我和我的市府夥伴,如何在最困難的條件下,以極拮据的資源,讓高雄這座重工業城市逐漸還原成為宜居城市。

我們也知道,「宜居城市」始終是個進行式,但高雄一定能一步一步達成。

我曾經被問到,最滿意那一項市政建設?我說,最讓我感動的是高雄人看到自己的城市在改變,找回了信心。

只要有信心,我們就一定會成功。

這十二年,有所欣慰、有所不捨,在與高雄一起前行的路上,也難免受到無情的打擊,然而於我心已如雲煙,只有高雄未來繫於我心。

我走完這一生的重負,我在此付出我的一切,高雄已是我的生命之城。

為了寫這本書,倖妃作了無數次的訪談,我才有機會打開記憶,回顧這一生的經歷,並且重新檢驗自己的初衷:追求民主,邁向自由平等的進步價值。

我也很高興,我的一生能夠不離初衷,堅持這樣的價值。

這一切都要謝謝高雄,一座讓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實現夢想、堅持理想的城市。

未來我仍將繼續與高雄同行,而心中也會始終默禱著:但見此城百年昌盛,此生便了無遺憾。

我的故鄉,我們的高雄。

試閱文字 推薦序一:壓不扁的台灣菊/總統蔡英文這本書一定十分精采、值得一讀再讀。

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是一本描寫陳菊市長生命故事的書,而菊姐的人生,早就不只精采二字可以形容。

我與菊姐初識,是在我們同為內閣閣員的時代。

在那之前,我們的生命歷程沒有重疊。

後來,隨著我投入政治事務的程度越來越深,菊姐便成為我最重要的夥伴、最堅定的支持力量,白話地說,她就像我的姊姊一樣。

二〇〇八年民進黨遭受挫敗,跌到谷底時,我接下黨主席這個最困難的重擔。

在這本書中,菊姐說我願意承擔,她「感動得淚都快掉下來」。

含蓄內斂的她,其實從來都沒有告訴我這段故事,只是,從我擔任黨主席開始,她對我的相挺,已經用行動表達一切。

這段讓民進黨從谷底再起的路並不好走,有很多外界難以想像的坎坷困難。

不過,我從菊姐身上學到的堅忍和毅力,始終是我堅持與台灣社會攜手前行的重要支柱。

在執政之後,我們推動改革所遇到的困難,我也是用這樣的態度,堅持苦撐,直到改革成功為止。

在台灣民主發展的每一個關鍵時刻,菊姐從來沒有缺席。

威權時代,她冒生命危險為自由人權奮戰。

在民主台灣,她投入政府工作、參與選舉,在中央和地方都累積亮眼的成績。

陳菊的一生歷練,其實正是台灣民主發展,以及民主進步黨成長茁壯的生命道路。

本書有菊姐談她與包括我在內的戰友們,如何互動的精采故事。

更重要的部分,則是著重在高雄的城市治理歷程。

光榮的高雄經驗,絕對是菊姐豐富人生中,非常關鍵的一條軸線。

不管是民主狂飆年代中,在街頭淬鍊而成,人人敬重的菊姐,或是扛起城市治理重責,讓高雄成為光榮城市的花媽。

台灣何其有幸,我們不同世代的人,都能夠見證到不同面向的陳菊。

而無論身處哪個年代,我相信,台灣永遠是菊姐生命中的重中之重,她也永遠是那朵堅忍、強韌、「壓不扁的台灣菊」。

謹此推薦本書,給所有關心台灣、關心高雄、關心陳菊的讀者們。

試閱文字 推薦序二:初衷不變:給我四十年的老朋友陳菊/前行政院長蘇貞昌時光飛逝,我和妳認識也已快四十年了,當時,妳是年紀還不到三十歲的年輕女孩,和妳同年齡的青年,有的才在職場起步,有的剛走入家庭,更有許多人還在摸索、困惑著未來,但妳卻選擇為台灣的民主犧牲,因美麗島事件受難,以叛亂罪被起訴,在軍事法庭上面對著唯一死刑的審判,我始終記得在肅殺的法庭上,妳那年輕、勇敢、站得挺直的身影,而那年,也是我棄法從政,脫下律師袍,走上從政路的萌芽起點。

當年,我在軍事法庭上體悟到,一個一個辯護是來不及的、甚至是徒勞一場的,台灣要改革的是政治,要翻轉的是威權的軍、警、特體制,要爭取的是民主和人權;在美麗島事件後,妳入了黑牢,我結束台北的律師事務所,回鄉參選省議員,當時,我沒有想到的是,自此而後,我們倆的人生路,有了無數的交集,或併肩作戰,或相互奧援,或在需要的時候,永遠有彼此最溫暖的關懷與最堅定的支持。

四十年來,我和妳,一起參與創黨,一起投入民主運動,也分別在各自的職務上,為國家的進步與社會的繁榮努力著。

但不管擔任甚麼職務,我們一直是無話不談、彼此關心的老朋友。

政治這條路,一路走來,難免有波折風雨,有迎面而來的明槍,當然也少不了背後射來的暗箭,妳常掛念著當年是我在中執會中,在僵持不下的會議上,三度起身發言,堅持按照初選制度走,妳才能擺脫黨內糾纏,順利代表民進黨參選高雄市長,人生自此走上另一個轉折,才有這後來的高雄四千天。

但妳沒說的是,漫漫四十年來,妳也為我擋了不少風雨,讓我看到政治這條路,雖然免不了有衝突和權鬥,但更多的是擁有共同理想,互挺打拼的同志與朋友;這也是我相信的,政治不是靠權謀交換,也不是靠算計佈局,而是不忘初衷,踏實做事,真心待人,政治路自然會越走越開闊、越長遠。

從黨外的小妹到叛亂犯,從部會首長到打造大高雄的第一名市長,我心中的陳菊其實還是當年那個義無反顧,為理想不顧生死的年輕女孩,也是那個一路走來惜情、重義、為朋友相挺到底,最會照顧人、最顧大局的陳菊;許多感謝,我都放在心裡,世上許多爭議,隨著時間過往都已經沒有意義,只有老朋友才是真的,只有努力為了台灣更好,讓人民安居樂業,幸福平安才是真的。

這是我四十年不變的從政初衷,已經有四十年的交情,我不必問妳,就知道這一定也是妳的從政初衷。

高雄有妳真好,台灣有妳真好,菊姐,謝謝妳!加油! 試閱文字 內文試閱:從黨外小妹到花媽一輩子從事一份工作放眼望去仍活躍的政治人物中,她是碩果僅存的美麗島世代。

她說,民進黨在蔡英文擔任主席之後,已經走向專業菁英世代,「一個正常的社會應該是,所有關懷社會的人都能參與政治,不須有這麼慘烈的準備、受那麼多的痛苦和錘鍊。

」在美麗島世代和律師世代相繼走入歷史之後,也代表著民進黨已經走入下一個完全不同的階段,不再需要靠傷痕來壯大自己。

如今的她是台灣政壇上最有影響力的人之一,連總統蔡英文都說陳菊是她的mentor(良師益友)。

陳菊卻說自己是「職業革命家」,一輩子只有從事一個工作,從來不會賺錢,從來沒有做過生意,一生所交的朋友都在同一個圈子。

政治無疑佔據陳菊生命的一大部分,甚至是全部。

從一九六八年跟在省議員郭雨新身邊擔任秘書,或許已經註定她往後的命運,一九七八年她因為陸續將台灣政治犯名單及雷震文稿祕密傳送到海外,遭到警察搜捕通緝,多日之後在彰化埔心羅厝天主堂遭逮捕,所幸在海內外的壓力下被關十三天後釋回。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在高雄發生震驚海內外的美麗島事件,陳菊遭判刑十二年。

坐了六年多的黑牢後,一九八六年二月突然被釋放,警備總部派車將她從台北土城的「仁愛教育實驗所」送回宜蘭三星鄉。

在那個交通不便的年代,出外的宜蘭人返鄉路迢迢,但不論是從北宜公路或是濱海公路,不管車子在路上晃了多久,只要眼簾映入如烏龜匍匐的龜山島,耳朵傳來海浪拍打的聲音,就知道故鄉不遠了。

坐在車內的陳菊,在這一刻才真切地感受到,這就是「自由」。

「陳菊假釋那天,警總沒有通知家人。

當她突然出現在家裡的廚房,我阿嬤嚇了一跳,還問她:『監獄這麼好,還可以放假?』」陳菊的姪子、現任立委李昆澤說,「這是我阿嬤一生中最快樂的兩天,阿姨回來的這一天是第二次。

」李昆澤的阿嬤、陳菊的媽媽陳林連花最快樂的第一天是陳菊的父親陳阿土返家。

陳阿土在日治時代,被日本人徵調去馬尼拉當軍伕,當戰爭結束時,陳阿土卻是行蹤杳然、音訊全無,家人都以為他死了。

當時陳菊還沒出生。

台籍老兵的女兒過了不知多少年,有一天陳阿土突然回家了。

原來日本在戰敗之際,日本軍官要台籍軍伕們逃到深山叢林內躲起來,陳阿土就這樣躲在山裡不知年月,最後被美國人送回來。

因為如此,陳菊常稱自己是「台籍老兵的女兒」。

歷經九死一生的陳阿土,回到宜蘭後,又生了兩個女兒和兩個兒子。

據說女兒原本取名「陳阿菊」,但在登記戶口時,被戶政人員錯寫成「陳菊」。

這是台灣人的命運,也是台灣人的悲哀。

單純務農的陳家,兩代人就這樣成為不同政權的犧牲品,「阿姨被關後,阿公和阿嬤當然是驚駭和心疼,但他們知道女兒是對的。

」李昆澤到現在都還記得,陳菊被捕時他已經讀國中,那時到田裡去,常常看到阿公在田埂邊擦眼淚。

陳阿土返鄉後,老老實實繼續種田,陳菊回家後,也繼續從事民主運動。

陳菊曾經在書中形容,「我是一顆不會滾動的石頭,石頭的頑固、堅硬就如我不善緩化也不夠機敏,所以我才在反對陣營裡一頭栽下去。

」這顆不會滾動的石頭在台灣仍戒嚴時,參與民進黨組黨工作,並做好隨時再度坐牢的準備。

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八日,民進黨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宣布成立,國民黨隨後不斷透過媒體恫嚇,「我們有草木皆兵的壓力,尤其清晨的門鈴聲最令人心驚。

」陳菊回憶。

參與組黨從十人祕密小組,擴充為十八人工作小組,全都抱著國民黨動手就坐牢的心理,排定可能被捕的梯次,還刻意將陳菊列在第三梯,以免尚在假釋的她萬一被捕,還要再加上六年未坐完的刑期。

但隨著十一月十日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順利召開,出現的是來自全國各地的黨員代表而不是鎮暴部隊,陳菊才確信組黨的美夢終於成真。

切格瓦拉,永遠的偶像陳菊所信仰的價值,從她崇拜的「偶像」可以看出來。

在陳菊所有的一張老照片中,穿著輕便運動服的她坐在書桌前,翹著兩隻光腳丫,臉上露出頑皮的笑容,周邊全是攤開的大型海報,海報上滿是古巴英雄切格瓦拉的肖像,還有一張在蕭瑟荒涼的背景中,一個衣衫襤褸的女童眼中含淚凝視著前方。

切格瓦拉完全符合陳菊心目中對英雄形象的想像。

出生在阿根廷富裕家庭,大學學醫的切格瓦拉,在畢業前兩度壯遊拉丁美洲,奠定他日後的政治觀點和革命思想,他相信社會不平等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新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的結果,要解決貧窮和壓迫,唯一的方法便是進行世界革命。

他一生堅持革命的理想,和卡斯楚在古巴贏得古巴革命戰爭之後,因為蘇聯等問題意見分歧,辭職離開。

切格瓦拉在一九六七年被逮遭槍殺,時至今日,他的肖像已經成為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徵,同時也是國際共產主義中的英雄以及世界左翼運動的象徵,具理想色彩的人多認為他是為改革而生的戰士。

在切格瓦拉的心中,革命是手段,最終是要消弭貧窮和不平等,追求正義和公平。

這一點深深吸引陳菊,雖然年紀漸長也知道切格瓦拉如同任何人一樣有缺陷與弱點,但依然視他為英雄。

她也曾勉勵青年軍認識並以切格瓦拉為學習榜樣,要有「堅持理想的熱情」。

另外一張海報中的女童則是巴勒斯坦兒童,上面只有一行字:她有生存的權利。

一九八七年,陳菊在德國海德堡大學附近書店買了這張海報,她在《橄欖的美夢》一書中寫著:「多年來我珍藏這張海報,也細細體會巴人的處境和台灣人的遭遇,巴人沒有家園,台灣人有家園卻被統治,巴人要建國,台灣人亦如是。

巴人要建國,台灣人要自主尊嚴,這樣的想望一直埋藏在陳菊的心中從未斷念。

但她在切格瓦拉和阿拉法特的身上或許更深刻感受到,自由、平等、正義、人權乃至於和平,從來就不是與生俱來或是天上掉下來,而是要用盡全身力氣甚至犧牲身家性命去爭取,並小心翼翼去呵護,因為一不注意,強權就有可能再起。

來自宜蘭的高雄人革命的時代終究會過去,但大大小小的戰役卻仍在持續。

一九九一年陳菊回到高雄競選國大代表,雖然自小在宜蘭長大,但陳菊早在美麗島事件發生前,就在施明德的建議下,將戶籍遷移到高雄市,在這一年打贏她的人生第一次為自己而打的選仗,並在中華一路買了房子,成為「來自宜蘭的高雄人」。

一九九四年,陳水扁當選台北市市長,力邀陳菊擔任社會局長,但在一九九八年的連任之路,卻慘遭敗北。

陳菊的人生路又繞回高雄,甫當選高雄市長的謝長廷邀她南下擔任社會局長。

落寞的陳菊回到高雄,「我覺得就像是回家療傷。

」二〇〇〇年,民進黨終於以一張張的選票讓連續執政超過半世紀的國民黨下台,陳水扁當選總統,而許多過去市政團隊的成員也逐一回歸,陳菊這次接下勞委會主委。

一直到二〇〇五年發生高雄捷運泰勞事件,由於外界不斷攻訐加上弊案傳言不斷,陳菊私下向行政院提出辭呈自清,不料在三天後卻遭媒體曝光,再也沒有轉寰的空間。

從街頭抗議到進入公務體系,陳菊有些堅持至今仍在延續中。

除了她具有的人權價值和對弱勢的關懷,還有就是文官中立的理念。

在描繪陳菊這一段歷史的《台灣菊》一書中,曾引用陳菊所說:「台北市政府的文官對我們本來是完全陌生的。

除了知道我是美麗島叛亂犯之外,對我的人生信仰、弱勢關懷和文官中立理念毫不了解。

但我認為文官是執政的重要基石,如果他們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必須看執政黨的臉色,或者淪為執政者的工具,將是人民的悲哀。

過去幾十年來的台灣就是如此。

我們執政就要改變這些不合理的做法,確實做到文官中立。

」而文官中立的理念,在日後陳菊主政高雄時,同樣貫徹到底,除了局處長等政務官之外,文官不用站台、介入或插手選舉。

在這過程中,陳菊也逐漸學習到領導的哲學。

和陳菊相識超過三十年、曾任勞委會顧問、現任高雄市研考會主任的劉進興,觀察陳菊的領導力並非一開始就有,而是慢慢學習得來。

「她的吸收力很強,和很多領導人相較,她更為獨特的地方是不驕傲,」劉進興說,因為不驕傲,所以她願意停下來傾聽別人的話,而不是像很多領導者因為驕傲而把自己隔絕,做錯誤的決定,周遭卻沒人敢說,「她能海納百川,傾聽之後有足夠的知識去判斷對或錯。

」二〇〇六年或許是命定的召喚,陳菊再度回到高雄,這個「曾經讓她受傷的城市」,這一仗她挑戰更高的目標並成為高雄市長。

試閱文字 後記:可以勇敢也可以溫柔 林倖妃這本書從籌備到結束,時間超過一年。

第一次開始訪談是在二〇一六年八月,最後一次已經是今年九月底。

每次和花媽見面都是在市長辦公室,桌上常常擺滿豐盛的茶和土產、水果,不喜歡吃甜食的她,自己很少動手,卻會不斷勸人試試看。

她不僅會關心客人有沒有吃,還會注意客人有沒有喝水。

「妳怎麼都不喝水?」一次訪談一個多小時後,她看著在我手邊還是八分滿的茶杯,「要多喝水,對身體比較好。

」多喝水,我點了點頭,以為是尋常的、媽媽式的關懷,她卻接著說起十年前因為發現自己走路斜一邊,打電話問熟識的醫師,醫師要她趕緊入院檢查,檢查結果是左側血管阻塞,她用手比劃著頸部,「醫師問我上次什麼時候喝水?我完全想不起來。

」當時是陳菊擔任高雄市長第一年,治理正當性尚未確立,官司的不確定性加上工作勞碌帶來的壓力,還有經常性的長時間未補充水分,終於造成血管堵塞,也就是一般熟知的「中風」。

所以她不但自己隨時喝水,也會提醒別人要喝水。

這就是陳菊,大家口中的「花媽」。

從一九六八年踏入政治圈,陳菊就走向和多數女性不同的人生。

這本書原先開始策畫是鎖定陳菊在高雄主政十二年的歷程,在每次的訪談鎖定一個主題,從她卸下勞委會主委,投入高雄市長選舉,一路談到八一石化氣爆時的心路歷程,再到果菜市場拆遷等等。

因為親身走過,陳菊所說的每個故事都充滿戲劇性,情節轉折高潮迭起,而我在兩小時的訪談中常常是屏氣凝神,好似重新回味過一場紮實的人生。

吸引人的不只是那些歷史現場所牽涉的人事物,還有她當時面對的心境和心情。

對一個走過美麗島事件,敢於提著頭顱鬧革命的女子,前半輩子是對抗國民黨,後半輩子遭遇的「對手」卻常常是同志、兄弟,還有看不見的命運,也營造出陳菊生命的寬度、廣度和深度,造就不同於媒體上所看到的陳菊。

而我有幸親與這一小段歷程,看見強大時候的陳菊,也看見虛弱時候的陳菊,雖然可能是因為長久處在複雜的政治圈中,她總是小心翼翼地保護好自己的內心,不輕易在外人面前吐露,但在不斷的訪談過程中,她逐漸卸下心防,也得以讓讀者看到真性情的陳菊,而不只是政治的陳菊、市長的陳菊。

外界總以為即將卸下高雄市長一職的她,還在盤算著自己的政治前景,因此她的一舉一動都被放大檢視,揣測著她是在安插自己的人馬,她是在算計著當閣揆、選總統。

身為記者,我也像隻小蜜蜂般,左繞右繞、見縫插針,用盡各種方式探詢陳菊未來的動向。

陳菊說了很多,總結終歸只有八個字:「來去自如、身影漂亮。

」這是陳菊,也是在高雄主政超過四千天,讓世人看到這座城市無限可能的「花媽」。

如今的她,或許已經到達對權位無所求的階段,求的是更大的格局和目標,是一座城市更長遠的未來。

活動 【買書滿額送有機米】海外訂單/雜誌訂閱恕不參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