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對兩岸關係發展的意義與影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第二,過去我們談論兩岸關係,通常會從政治、軍事或經濟的角度切入,但所謂「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適時從文化的角度,提供我們觀察兩岸的一個新視角。
第三,它提供了 ...
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首頁
資訊公開
出版品
交流雜誌(文章)
字型大小:
小
中
大
回上一頁
友善列印
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對兩岸關係發展的意義與影響
更新日期:109-08-20
整理:編輯部時間:98年11月19日(星期四)地點:海基會第一會議室主持人:交流雜誌社社長、海基會副秘書長馬紹章先生與談人:(依發言順序排列)朱雲漢先生(中央研究院政治所籌備處特聘研究員)楊渡先生(國家文化總會秘書長)黃光國先生(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陳勝福先生(明華園總團長)馬紹章 本次座談討論的主題為「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對兩岸關係發展的意義與影響」。
所謂「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是馬總統在今年雙十國慶談話時所提出的概念,這是一個過去從來沒有提過的說法,其中的意義,個人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 第一,它提供了目前所有中華民國國民,不論政治理念為何,都可以找到一個新的認同基礎。
第二,過去我們談論兩岸關係,通常會從政治、軍事或經濟的角度切入,但所謂「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適時從文化的角度,提供我們觀察兩岸的一個新視角。
第三,它提供了一個「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跟傳統中華文化相比的機會,讓我們瞭解兩者之間有什麼差別?在未來的發展上又有什麼可以相互學習的地方?第四,這樣的概念是否具「普遍性」,是否只能在台灣適用,將來有無可能推廣到大陸或其他地方?能否具有引領未來的作用?對兩岸關係的發展又有何影響? 本次交流雜誌特別邀請重量級的學者、專家,集思廣益,期能就不同角度提供獨到見解予讀者參考。
朱雲漢 今天我發言的順序排在第一位,主要原因是「姓名筆劃」。
其實,「姓名筆劃的排序」也是一種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
我純粹只是拋磚引玉,因為在座的三位應該都比我更有資格來談今天的主題。
一個社會的文化,就是我們一代人傳給下一代人的觀念與行為模式 首先,我想先說明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文化」這二個字的意涵,這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用通俗的話來說,一個社會的文化,其實就是我們一代人傳給下一代人的觀念與行為模式的內涵。
想想看,我們父母親教我們什麼?我們又如何把這些東西傳給下一代?或許你可以看出,一個快速變遷的社會必定是不斷地演進,絕不可能一成不變,尤其在經濟、政治的生活方式上,往往會產生非常深刻的變化。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有些東西在時間上具有非常強烈的、跨越時代的延續性和生命力。
我們看日本這個社會,高度的現代化,很多方面甚至超越了歐美。
但是,日本依舊還是日本,你絕對不會把他視為西方社會,無論在文化特徵、行為、觀念、價值上都還是能夠展現自我,並且具有很強的延續性。
所以,文化展現在我們的生活裡,展現在我們的習俗、宗教、飲食、生、老、病、死所有東西裡,我們的價值就存在於這些根本的人生大事中,要如何去理解他,這正是精髓所在。
在這個地方,包括建築、服飾、飲食等外在有形的東西,當然可以去表現,但更重要的還是我們使用的語文。
因為有很多觀念思想是從這裏延續出來的,所以當馬總統提及「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時,大部分的人就如同馬副秘書長,一方面感到很驚豔,另一方面覺得這樣的說法很平實。
我認為這是因為我們這個社會的文化根源就是中華文化,包括今天在座各位溝通時所使用的語言、我們的習俗,以及從南到北大約兩萬多個,不管是關公、媽祖或城隍的廟宇。
台灣這個島嶼,經過了長時間且快速的資本主義發展,尤其歷經了戰後快速的工業化與現代化,產生一種非常深刻的變遷。
因此,如果要講台灣特色,以及他的中華文化根源,我認為這將會表現在多方面。
台灣融合傳統文化、現代生活及市場經濟,呈現出一個開放而多元的社會 首先,我們的社會是一個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社會,特別是在某些傳統文化的傳承上,我們所保存下來的比其他華人地區還多,但又能跟現代生活及市場經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呈現出一個開放而多元的社會,這非常的具有特色。
最近幾年,我們發現中國大陸漸漸地開始覺得,似乎應該把中秋節、端午節、清明節等節慶,視作比較重要的假日。
過去,他們其實並不是那麼重視農曆新年,現在卻不斷地拉長假期。
然而這一切對我們來說卻很自然,因為一直以來,我們都維持這樣的習慣,所以在整個過程中,同時兼具了現代化的面貌。
接下來看我們的宗教,台灣的佛教組織其實是一個高度中土化的佛教,他與印度或泰國所表現出來的形式,非常的不一樣。
因為他已經與中土文化融合在一起,這就是我們的根源。
此外,他與現代社會也達到水乳交融的境地,變成一個龐大的志工團體,而且在某些層面上表現的非常入世。
記得上次我到中台禪寺時,收到的名片上頭竟寫著「執行長」。
你很難想像,一個宗廟的主要管理階層是用現代企業的觀念經營,但是他的精神與內涵卻依舊源遠流長屬於一個宗教組織,這就是重要的台灣特色之一。
另外,我覺得台灣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地方,就是在整個華人社會中,他是一個移民社會,而且這個社會的本身,存在著一些比較特殊的傾向與觀念。
比如說,他對於安土重遷的傳統觀念可能持相反意見,因為畢竟面向海洋,所以比較敢於冒險,也更願意抱持開放的胸襟,對外吸收周圍或西方的東西,我認為這也是非常具有特色的地方。
「文化」是台灣非常重要的資產 第三個我要談的是,台灣把許多不合理且很難相融於現代社會的傳統文化慢慢地轉化了,或者甚至可以說把它揚棄了。
比如說,在傳統文化中講求的「尊卑」與「重男輕女」等觀念,都在無形中被轉化了。
所以在亞洲,我認為台灣應該是最尊重兩性平等的地區,它所展現出來的合理化與人性化特色非常的重要。
我常常對很多人說,自中國大陸來台灣的訪客,如果真的曾經到第一線去觀察我們的醫院、戶政事務所等,這些與人互動極為密切的服務單位,大部分會對這些既人性又合理的觀念與流程設計感到滿意,這也正是台灣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地方。
總而言之,我覺得「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這個說法真的很平實,當我們面對兩岸關係,面對整個華人世界或是東亞,「文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資產。
我常說,文化和經濟實力或軍事是很不一樣的,它可以以小搏大,是重質,而不是重量。
你對別人產生吸引力、感染力,值得讓人學習,主要是在於你的品質與精緻,而不是規模。
我覺得,今天我們之所以能擁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優勢,是因為一直在中華文化的脈絡上,處於中文世界裡。
可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優勢,莎士比亞為什麼在全世界那麼有名,那麼具影響力,這全都是因為他是英文創作。
我們看未來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國際上所使用的語言,大概除了英文以外,中文應該是最重要的。
我們從中文的使用人口,就可以想像得到,在網路世界裡,中文可能是未來輸出最快最多的東西。
因此,我們是有條件、有機會,在這個世界裡佔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這就是台灣的軟實力,他的基礎就在於文化。
我覺得任何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最重要的條件是他的文化,這對我們而言是很重要的。
因為,我們在面對兩岸關係時,有很多台灣的民眾對自己缺乏信心,總覺得中國大陸的高速鐵路比台灣長,高速公路也比台灣多幾十倍,而且又多金,他的各種有形實力的提升速度更令人目炫,於是我們的防衛心變得愈來愈強,面對他們也變得愈來愈退縮。
比如兩岸的學歷認證,我們是非常退縮的;又比如藝術工作者,我們對於他們的工作許可也是很退縮的。
我們的歌星、演員可以到全世界各地表演,但對岸的人卻不能來,這其實就是高度沒有自信。
如果一直處於高度沒有自信的環境下,你怎麼可能去展現你的影響力及感染力?我們不是一直強調要對等,但事實上自己的心態早已經不對等了,一直在退縮。
所以,我覺得我們對自己的優勢,可能還缺乏一種全面性的掌握,或者我們並沒有真的把它完全發揮出來。
提升文化精緻度,為「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注入活水 未來兩岸的交流,不管是經濟或教育都很重要,但是文化將會是我們的一個強項,我們應該以更積極、更正面的態度去推動他。
當然,我們也必須與時俱進,持續進步,絕不能孤芳自賞,因為優勢也有可能流逝。
像我就會擔心,受到電腦及網路遊戲的衝擊,我們下一代中文的掌握能力,可能未必比人家好。
如果我們下一代沒有最起碼的素養,文化就像淺水,變得非常庸俗。
全世界流行什麼,你就跟著他走,哈利波特來,你就搞哈利波特,日本的變形人來,你就搞變形人,那你還會有什麼特色呢?你只能跟著人家玩,跟著人家的尾巴走。
你看韓國,他都知道把三國演義變成電腦遊戲,所以我覺得,我們社會的各界精英應該要非常重視這個問題,設法提升文化的精緻度,否則本來擁有的優勢,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流失掉了。
最後,就兩會協商議題的層次來談未來的兩岸文化交流,我相信我們的民間有很大的活力。
文化這個東西就是這樣,你硬要用推銷的方式卻不一定能銷得出去。
明華園是因為有高的水平,所以不斷的受到邀請。
反過來說,如果你的水平不好,卻硬要把他推出去,到時候一定吸引不了觀眾來捧場。
所以,民間活力當然是沒有問題的,我們要擔心的反而是人為設置的限制與障礙。
我覺得,這一塊應該要以對等、互惠的方式逐漸把他排除,尤其是有關工作許可與稅的問題,政府應該設法消彌不必要的人為障礙,讓我們原本可以展現出來的民間活力充分發揮。
此外,我們也應該要特別加強內涵與素養,培養下一代的鑑賞能力。
因為一個成功的東西,如果在本土市場都已經慢慢萎縮,他就沒有了生命力。
最近,我知道陳美峨的漢唐樂府要在國內找尋新血輪非常的不容易,這相當可惜,因為南管在我們的文化傳承裡,本來就是一種極重要的音樂與舞蹈,具世界魅力。
它必須能在自己的土壤裡持續發展,才有生命力可言,因此亟需企業界或政府的支持與鼓勵。
總而言之,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需要我們不斷地注入活水,延續他的生命力,把存在於現代化社會中的理性與人性包容進來。
同時,要在既有的根基上接續傳承,並進一步把他發揚光大,這對台灣而言,不管是面對兩岸、面對世界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楊渡 呼應剛剛朱雲漢教授提到,如何建立一個「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的論點,我接續來作進一步的詮釋。
前一段時間文化總會協助總統府,做了六場有關文化創意產業的論壇,在過程中,我們跟學界曾有一些討論,到底什麼是「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什麼是我們文化當中所特有的?跟中國大陸其他文化相較之下又有何特色?經過歸納後大體上有三個總結。
台灣是全世界保留傳統中華文化最好的地區 首先,台灣是全世界華人社會裡,保留傳統中華文化最好的地區。
我們對傳統文化的保留呈現在哪裡呢?台灣不僅在生活當中,完整保存了古籍與經典,與方才朱教授談到的宗教與廟宇,在台灣民間戲曲裡也保留了很深厚的傳統。
十一月五、六日文化總會曾經推薦了兩個台灣的布袋戲團到上海去參加「國際木偶節」比賽,一個是廖文和的現代「金光戲」,另一團是李天祿創立的「亦宛然」。
「亦宛然」是由李天祿先生的孫子率團去表演,演出之後,當場讓所有人眼睛為之一亮。
上海戲劇團的人員驚訝地表示,他們沒有想到明朝時期的傳統布偶戲型式,竟然能在台灣被保留下來。
事實上,李天祿的布偶早期也是從泉州買來的,泉州有個雕刻木偶的師傅叫江加走,是台灣木偶界最欣賞的一個老師傅;江加走過世後,他的後代雖然繼續從事雕刻,但他們的表演已經失去了原來的傳統精髓。
因此,當他們看到來自台灣的「亦宛然」表演,仿佛回到明朝最初的傳統,體驗到那些曾經在書裡讀到的形式,讓他們非常地感動,甚至難以想像。
台灣另外一個保留下來跟中華傳統文化有關的特色,而且是中國大陸所沒有的特色,其實與一九四九年的大遷移有關。
中國是一個安土重遷的農業社會,若不是經歷大戰亂,人民是不太可能大遷徙的。
可是在一九四九年,全中國各地的不同文化,因為歷史因素而同時遷徙並凝聚在台灣這個小島上。
今天,我們在中國大陸能夠看到凝聚各地資源、人才等精華於一處,大概就只有北京、上海這類重點都市。
台灣在一九四九年能夠把精華集中在一起,於是發展出融合中國各地特色的「新文化」,當這種「新文化」推銷到大陸去的時候,就突顯了很多有趣的現象。
例如永和豆漿,台灣人以前喝稀飯,從不喝豆漿,但卻發展出新的豆漿文化;此外,還有獨特的牛肉麵文化,也是飲食文化融合在台灣的例子。
換句話說,所謂台灣的特色,不僅是保留傳統中華文化,並在一九四九年之後讓它集中、凝聚在這個島上,更進一步形成一個特殊大融合之後的新中華文化。
台灣擁有「海洋文化」的傳統 其次,台灣有一個「海洋文化」的傳統。
這個傳統是從十六、十七世紀全球化時代開始,台灣就一直站在中國大陸之外的最前緣。
很早之前就有大陸移民遷徙到台灣,可是荷蘭與西班牙分別在台南與北部地區殖民,讓台灣捲入了全球化的浪潮;從此,台灣再也不可能脫離全球化的大趨勢。
中國大陸在清朝時期進行鎖國,但是台灣並不在範圍內。
十八、十九世紀的時候,台灣北部地區就已經發現品質很好的煤礦,因為全球化與航海技術的進步,全世界都在尋找煤礦的來源,台灣便成為最好的補給站。
美國與英國都派人來台探勘,並向清朝政府申請,要求租借台灣成為口岸。
一直到現在,台灣還保留了海洋文化的傳統。
雖然一九四九年之後兩岸因故隔絕,但台灣還是持續對全世界開放;相較於中國大陸因為冷戰體系的對立與封鎖,而阻絕在資本主義體系之外,實際上,台灣依然活躍在全球化的大浪潮裡。
所以我們說,台灣有一個比較完整的海洋文化的傳統。
台灣擁有自由、民主的社會文化特色 第三,台灣在一九四九年之後,隨著自由化、民主化的崛起,進而改變了整個社會體制與政治體制,這種體制也變成台灣社會文化獨有的特色。
我記得前一段時間,台灣歌手陳綺貞到大陸去辦演唱會,他在台灣應該不算是很主流的樂手,可是到了大陸卻非常受到歡迎。
我們分析他的歌,其實跟過去羅大佑那個年代是截然不同的。
早年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所聽見羅大佑的歌,是帶有抗議的色彩與反叛的色彩,是做為一種異議角色而存在,台灣有一段時期唱著這樣的歌。
但是到了現在,年輕的一代,尤其是舉辦「海洋音樂祭」之後崛起的這些年輕歌手,他們擁有的自由是前所未有的。
在台灣解嚴之後成長的創作者,他們不再為了抗議而創作,單純是為了自己來創作,在自由的土壤上培育出這樣的歌謠。
他可能像是大陸文化界所稱的「小資情調」或者是都會型的歌手,或定位是女性的心聲、內心的呢喃等類,但畢竟是在很自由的環境下才能創作出來的。
所謂「創意產業」時常被列在兩岸的對比裡頭,創意其實是來自於過去繼承創作傳統與文化傳統的一種叛逆,換句話說,創意就是來自於叛逆,要來自於反叛,必須來自於完全自由的心。
兩岸對比之下,台灣顯然具有較好的環境跟條件,這是台灣的另一個特色。
以上三種特色歸結起來,應該就是主持人所講的「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
發揚台灣傳統與特色,推動兩岸互補並取得優勢 國家文化總會的前身,叫做「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委員會」,他之所以成立與存在,是為了因應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
文革主張掃除舊有傳統,所以老蔣總統(蔣中正先生)創立了這個單位。
當時他找了許多的一流的學者專家來處理古代的經典,例如四書、五經等,把這些古代經典的精義重新詮釋為現代的語言,希望能夠廣泛地推廣。
參與的學者,包括了首屈一指的南懷瑾、陳鼓應等國學大師,藉由一代大師來幫這些古文古籍做「今註今譯」。
個人到文化總會任職後,發現當時曾經出過那麼棒的典籍,於是在近期重新整理出版,並邀請馬英九總統親自寫序,希望詮釋當代如何閱讀古代經典,又如何從中得到新的啟發與新的思維,這也是台灣特色典型的代表。
中國大陸在文革時期,革斷了固有的文化傳統,而台灣恰好努力保留了最傳統的部份,而且把精華延續了下來。
近幾年來,雖然我們看到中國大陸在電視上,有些節目也開始流行詮釋古代傳統經典,並得到很大的迴響;可是我們發現,兩岸之間其實還是有差別的,比起一代國學大師,這些大陸學者詮釋的功力,顯然還是不夠深厚。
我們應該要去思考,在未來的時代裡,我們如何運用台灣的傳統與特色,讓其發揚光大,並在兩岸互補的創意合作過程中取得優勢。
就兩岸目前的現況來講,大陸的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很鮮明,而且政府挹注了大量資金,各省市也積極提供園區環境。
可是,在軟體上終究還是不及台灣。
台灣在文化內涵上仍具有一定優勢,但台灣如何利用僅有的優勢並且有所發展,恐怕是我們未來要努力的課題。
這個議題具有時間的急迫性,因為大陸的發展很快,人的創意與發展能量,隨著社會的開發會不斷地開展出來。
所以,台灣也必須有急迫感,才能繼續維持這種創意的能量。
在這裡談「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的同時,我們必須要知道,未來兩岸往前走的趨勢。
而且,台灣要在這個趨勢裡頭,取得往前發展的動力與優勢,甚至對未來的文化創造一個前瞻的、帶頭的力量。
黃光國台灣文化自三十年前已開始影響大陸 台灣在一九九○年已經赴大陸輸出「本土心理學」了,當時台灣興起「社會科學本土化運動」。
鑑於從西方輸入的社會科學皆以西方社會為基礎,較少談及華人社會,於是台灣開始提倡「本土心理學」活動,以華人文化價值為基礎來突出心理學研究,而當年大陸尚處改革開放之初。
誠如朱教授所提:文化無所不在,使用語言可以傳遞文化,台灣過去一甲子所產生的文化,最大的特色即「海洋文化」。
不僅承繼中華文化,亦接收西方文化,將兩者相互融合,產生具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這樣的融合文化處處可見。
如現今大陸各地區可見到的永和豆漿、婚紗攝影、卡拉OK等等,到處可見台灣的影響。
近期我曾到大陸景德鎮,當地瓷器業者表示,大陸的瓷器不及台灣「法藍瓷」好,「法藍瓷」比景德鎮的行情還高。
由此可見「法藍瓷」的產品,不僅僅只是單純的中華文化,而是融合西方文化現代科技的產品。
再舉一例,各位手上的筆記型電腦,亦屬台灣文化獨特產品,筆電內使用語言為中文,是由台灣開發使用後才影響至中國大陸。
如以「具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對大陸的影響」,應該追溯至一九七八年就開始影響了。
當時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受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蹟影響而快速成長,並以香港或台灣為經濟學習目標。
「台灣精神」 而台灣至今還有哪些優勢因素?核心價值為何?我在總統大選前曾提出「台灣精神」的概念,這與「台灣意識」不同,也曾發表專書「台灣意識的黃昏」,探討兩者的差異。
人類發展最基礎的階段是「意識」,人首先自知,然後有團體意識,再來學習理性,學習知識,最高層次是「精神」。
「意識」為天生註定,我是何人、何種模樣、男人或女人的意識、個體或群體意識等,是無法改變的。
而文化融合各地的特色後,所塑造出的新的文化就是「精神」。
最近鴻海的郭台銘董事長宣布合併奇美面板公司,奇美創辦人許文龍表示:我希望他將來變成中國的成吉思汗。
這種胸襟就是「台灣精神」,而且它是無所不在的。
「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其實就是融會各地的特點後,產生出一種新的優勢力量。
回想過去台商們初赴大陸被奉為上賓,現在優勢卻漸漸衰退,導致台灣的信心萎縮,目前重要關鍵是如何重振台灣優勢力量與信心。
須敢面對歷史,才敢面對現實 今年六月我赴大陸參加研討會,回台後發表《建構儒家文化共同體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文。
我與當地學者交談後發現,中國大陸在「文革」後,學術界與文化界有部分空缺,時至今日中國大陸仍未正視一九四九至一九七八年間的歷史,如果知道其中奧秘,就會瞭解台灣的機會是很大的。
中國大陸的年輕一輩,對一九四九至一九七八年間的歷史較無概念,因此在兩岸學術交流中,我常對中國大陸學生提及:不敢面對歷史,就是不敢面對現實。
大陸方面不能抱持「中華民國不存在」的觀點來面對兩岸交流,惟有正視現實,兩岸才能對等商談「和平協議」。
台灣在解嚴過程中,是歷經奮鬥與抗爭才能面對「二二八」歷史;反觀中國大陸,亦須經過社會科學的轉變才能面對歷史。
如果把學術界的研究,視為是文化創造的重要一環,台灣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中國大陸的學術研究中,有一部份是空洞的,有一部份是發展快速的。
發展快速的部分,是有關管理學、法律學之類的學科,在功利主義前提下,台灣許多管理學大師都被高薪挖角赴大陸。
空洞的部份,是有關對文化、對社會的反思、以及對自我社會信心的研究。
大陸社會科學的發展緩慢,也為台灣創造最大的機會,兩岸交流往來就是台灣發展的機會。
社會科學研究是解決社會問題非常重要的關鍵,重點是:不敢面對歷史,就是不敢面對現實。
「面子」與「裡子」 今年九月我再次赴大陸研討有關「兩岸和平協議」,癥結點之一在於「雙方不知如何定位」。
回台後我再度發表文章《顧全台灣「面子」共創雙贏「裡子」》,大陸惟有尊重台灣「面子」,才能共創雙贏「裡子」。
「面子」與「裡子」是中華文化的特色,也是儒家文化於現代社會的體現。
歐洲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深刻地反省自我於戰爭中所犯的過錯。
現今歐洲城市廣設二次大戰的紀念博物館,館中一一陳列戰爭殘酷事實,對於虐待猶太人與不公平對待猶太人等行為深深自我反省,這是歐洲基督教的「罪感文化」,勇於面對現實。
反觀日本,卻刻意漠視在二次世界大戰侵略中國的事實,為了「面子」至今仍不敢反省自己。
兩岸彼此對許多問題仍然僵持著,癥結點在「面子」問題,面對「面子」問題,惟有因勢利導正視它。
因勢利導即是正視自己的社會、歷史、文化等傳統,也惟有瞭解本身優缺點才能解決問題。
未來兩岸談判中,大陸如能正視台灣是一個政治實體的事實,即是尊重台灣的「面子」。
如果忽視台灣存在的事實,試問,兩岸如何對等簽定兩岸和平協議? 任何文化傳統,皆具有「正面」與「負面」的影響。
誠如朱教授提及,在台灣整個歷史發展經驗,對自己的文化作客觀的反省,其實就是社會科學的整體。
惟有客觀的反省本身文化,才能有社會科學的發展。
未來台灣若能影響大陸,對自己的文化作客觀的反省,兩岸諸多現實問題就很容易解決了。
例如,今日報紙頭條新聞「大陸學歷認證問題」,以及陸生來台就學的問題等,台灣的優勢在於社會科學具有發展空間,如能部分開放陸生來台作短期或長期的就讀,兩岸可以產生相互影響。
再舉一例,兩岸合作學術刊物方面,台灣的學術刊物較大陸具優勢。
缺點是台灣市場小,空有良好的學術刊物或社會科學卻受限於行銷市場。
台灣如與大陸合組兩岸四地的學會一起合辦學術刊物,用學術界客觀評選標準來評學術論文,就是台灣最具優勢之處。
大陸目前仍未達此一標準,大陸許多學術期刊僅限於單位刊物,由單位的權威者審查,如此很難發展學術標準。
就此層面而言,台灣尚具諸多優勢,但學術界本身須具備信心及善用優勢,亦須持續保持優勢,這才是關鍵所在陳勝福 今天是我第一次到海基會來,很榮幸有這個機會。
明華園成立於一九二九年,至今正好八十年。
明華園除了歌仔戲之外,也向電影、電視界發展。
一九九○年兩岸第一次文化藝術表演,就是在北京亞運會的亞洲藝術節,明華園應邀赴大陸表演。
在出發前一個月,台灣有關單位竟然來問我,明華園是講閩南語的,大陸同胞聽得懂嗎?我回答他們,如果大陸同胞聽不懂閩南語,那日本、韓國要在亞洲藝術節講甚麼語言?大陸同胞應該更聽不懂吧。
在這種國際藝術節,最重要的首先是品牌與表演水準,是否達到國際水平。
再者,明華園考慮到大部分大陸觀眾聽不懂閩南語,我們不但用字幕來做幫助,我還要求技術人員,不能觀眾看字幕的轉頭角度超過十二度,如果超過十二度,做字幕的就要走人。
此外,我們也請熟悉繁體字的觀眾坐右邊、熟悉簡體字的觀眾坐左邊,方便觀賞。
表演結束後,我一個有很大的感觸,大陸給明華園一個全新、很好的劇場,很多設備甚至還有封條尚未啟用。
但當地的人員還沒有這些技術,反而是明華園的技術人員教導大陸工作人員怎麼操作。
到了二○○四年,有一次明華園赴大陸南方表演。
表演後隔天上午,大陸文化部長孫家正找我一起吃早餐,孫家正問陪同的文化廳長,當地的傳統藝術表演有沒有辦法做到像明華園一樣?廳長答稱短時間內可能沒辦法,因為明華園已經在國際舞台上演出一、二十年了。
我聽到的時候就感覺到,大陸部長級的領導已經敢找出問題在哪裡,而且坦率地交換意見。
當時我就認為,大陸的文化軟實力,又跨出一大步了。
大陸正在全力推動文化藝術發展 果然不出我所料,到了二○○六年,大陸所有的文化表演藝術整個發展起來了,每個省份都必須挑出三個團體,要做到可以在國際舞台上表演。
此外,還推出十大文化藝術精品工程,推出許多高品質的節目,像是西洋歌劇杜蘭朵公主等等。
反觀台灣這邊,卻停滯不前。
文化也很難脫離政治。
今年九月,明華園應邀參加兩岸文博會表演,大陸當地領導希望我們也可以順便到兩岸民間藝術節表演。
當時我要求不要在室內而必須戶外演出,因為這樣能來看的觀眾才會比較多,估計一場可以容納一萬人左右,相較在台灣曾舉辦過十萬人的場子,一萬人還不算多的。
結果大陸方面,把一萬個椅子的場地弄成只有六千張椅子,還在觀眾席外圍圍了兩道「護城河」,希望不要讓觀眾太多。
而且這六千名的觀眾,還配有最少六百名的公安做安全維護。
到了第二天演出時,福建各地的藝術團體幾乎都來看明華園的表演,後來在一場城市文化創意產業論壇上,當地的文化廳長就直接表示,將來所有的表演藝術團體,要比照台灣明華園的方式,讓他們到自由市場去面對市場的挑戰,這樣會更有創意。
例如在那次的比賽中,初選、複選被刷下來的團體,隔年的補助將遭受刪減,利用這樣的競爭,來提高表演藝術團體的實力。
「軟實力」是台灣最後一道防線 兩岸文化藝術產業的環境不一樣,文化的軟實力,對台灣而言是最後一道防線。
在兩岸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就像交朋友、婚姻一樣,要在對等、平衡的原則下彰顯兩方的實力,這樣的交流才能持久,才能美好。
但需要注意的是,對於大陸而言,不管是經濟交流還是文化交流,政治還是優先考量。
台灣則是因為民主多元,各自發展卻導致力量較為薄弱。
不要說是一個民間藝術團體,即便是一個企業,面對大陸這麼大的市場,單一力量很快就會消失掉。
大陸現在也在研究,為什麼像明華園這樣的傳統戲劇,到大陸來表演,可以吸引這麼多大陸的年輕觀眾,這正是大陸進步的思維。
像大陸當地的平劇發展,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張藝謀的表演藝術也可以成為北京奧運開幕的節目,甚至把西洋歌劇轉變成中國的戲曲。
台灣的政府應該更努力與民間的力量結合起來,在兩岸交流中才能更加展現台灣的軟實力。
第二輪發言朱雲漢 面對兩岸,台灣文化相對地具有一些優勢,如果把這些優勢簡單地歸納來講,最重要的其實就二個:一個是我們的文化和傳統的連結比較緊密;一個是長時間與國際接軌的經驗及基礎。
中國大陸急起直追,開始重新連結傳統文化 就像陳團長前面所言,明華園很早就在國際的藝術市場或文化舞台上有一定的水平,可是另外一方面必須面對時間的急迫壓力。
因為現在的中國大陸急起直追,他們開始重新連結傳統文化,包括這幾年他們在民間掀起讀三字經、論語等傳統經典的熱潮,雖然截至目前還沒有被納入正式教材,但是民間確實已經有了這樣的一個運動。
他們現在已經開始把文化中一些重要且具象徵性的東西重新豎立起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他在全世界設立了孔子學院。
雖然目前大部分還是漢語教學,其內涵遠遠不配這個名稱,但它是會逐漸提升的。
也就是說當你面對中國大陸時,幾乎可以有所期待,因為它變化的速度真的是超乎想像的快,也許那一天我們變成了烏龜,他們卻變成了兔子。
縱然我們已經領先了很多,但是如果他們以兔子速度來追趕,不管是國際接軌,或是與傳統既有的連結,我們所擁有的優勢都可能會消失。
所以我的感覺是,我們不僅要瞭解自己的優勢在那裡,更要設法維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因為畢竟我們確實面臨一些先天上的侷限。
如果我們把文化看成一種產業,中國大陸因為有他自己的市場規模,所以很容易引起全世界的注目,他的舞台是非常大的。
從這個立場來看,台灣是絕對沒有閉關自守或退縮的條件,因為你如果持續抱持著駝鳥心態去面對,我們的生命力只會愈來愈萎縮。
以前在兩岸對峙的時候,對岸有很長的時間是全面揚棄傳統文化的,所以論傳承、精髓,我們可以說在地理上是處於邊陲,但是在文化上卻是中原,那是一種企圖心。
但今天,我覺得我們不需要去爭中原不中原,因為那是一種政治正統的觀念,未必有那麼深刻的義意。
我們應該要強調的是,對於我們周邊的華人世界,你吸引人的地方在那裏?要讓人家覺得,你這東西確實是值得學習的,或是說你所展現出來的東西是一種更好的境界,我認為這才是最重要的。
台灣處在面對國際與世界的前緣,具有先天上的優勢 我們應該要不斷地瞭解自己的基礎、優勢與局限。
舉個例,假如我們的金馬獎愈辦愈本土,過幾年這個獎在整個世界,或者說在藝術界、多媒體世界會變得無足輕重,簡直是辦給自己好玩的。
但是,如果你放眼所有的華人世界,讓所有導演、演員等電影界都看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舞台,他就會變得很有實力。
所以按道理講,我們面向海洋,處在一個最能面對國際、面對世界的前緣,具先天上的優勢。
但如果我們忽視這個優良條件,反而把自己陷入一種退縮、封閉的境地,來面對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我個人對於這樣的處境感到非常的憂慮。
不過整體而言,我覺得目前我們的優勢還是可以發揮相當大的作用。
政府應在人才培育上投入更多資源 最近我注意到,中國大陸不管是民間或官方,開始重視如何重新與文化源頭接軌。
他們突然發現,台灣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其實是一個又好又現成的東西,而且我們的中小學老師裡具備這種素質的人才。
事實上,就整個華人世界而言,像這樣的資源是最豐沛的,可千萬不要小看了這件事。
也許過幾年,我們這些退休的老師都要被挖角到對岸,去從事中華文化的基礎教育。
如果我們的政府也能重視文化的傳承,視為重要產業而加以發揚光大,並轉化成有市場且具廣大需求的各種文化產品,我想這整個過程,也許可以作為我們未來定位台灣競爭力的一個重要主軸。
因此,政府應該要設法投入相當的資源,尤其在人才培育方面,應該自小學開始培養他們的文化基礎與素養,以及鑑賞能力,這非常重要。
如果不是從小就開始培養,所有的東西都會變成曲高和寡,只能靠政府以完全補助的方式支持,那麼生命力就會變得非常脆弱。
所以,我覺得在這個方面,政府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另一方面,我覺得我們在討論台灣特色的時候,應該也要自我反省與警惕。
外界對台灣的印象,往往會聯想到檳榔西施,甚至是我們的選舉文化、造勢及立法院打架。
不可否認,這當然是我們多元社會的一部分,但要真正能形成一種競爭優勢,讓其他人欣賞,甚至進而想要爭相模仿或作為借鏡,在你的特色裡就必須具有一種普遍性的要素,而不僅是出於好奇心而產生想要看的念頭。
事實上,把「好奇」當成一種目的而出發時,是不會產生「真正欣賞」。
這就像我們去美國看一些台灣沒有的東西,你未必真的想要去移植或學習他,也未必想要把他變成一種文化商品,對他產生強烈的需求。
所以,當我們談台灣特色的時候,有些經過媒體炫染過的東西,或許根本不是我們真正的強項。
我們的強項應該是,當很多人來到台灣時,想要走過大街小巷,從南到北親身體驗的東西,或是我們不自覺輸出的東西。
所以,瞭解我們的特色,其實是一個重要的思考方向。
其次,我認為未來兩岸的文化一定會互相影響。
我們可以觀察最近的狀況,雖然中國大陸官方口徑依然停留在社會主義思想經濟,但是他們的論述其實愈來愈中國化。
他們把比較具體的施政及願景定位在核心政府,例如要全面小康,這個術語絕對不是馬克思思想主義。
大陸只是在自己的論述裡,描寫某一個階段,其經濟發展果實可以以比較持平、能夠為大多數人所分享的一種和樂境界。
所以,你不要只看到大陸有很多的問題,事實上亦有其優勢,現在包括美國都非常重視大陸經過摸索出來的東西。
文化不是零和遊戲,雙方應該都是贏家 我記得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ThomasFriedman曾經寫過一篇很有趣的文章「讓我們做一天中國」,他說美國其實有很多解決不了的問題,包括健保、節能減碳、既得利益所衍生的問題等。
我的意思是,我們千萬不要把文化看成是一種零和遊戲,整個交流互相影響的過程中,雙方應該都是贏家。
我們樂於見到的是,所有值得共同珍惜或欣賞的東西,都能夠在華人世界獲得很多的共鳴,而且還能發揮他的優勢。
不要以為我們沒有東西可以給對方學習,事實上正好相反。
因為我們把中華文化保存的相當完整,所以讓對岸恢復的那麼快,但是我們也不能志得意滿,應該繼續向更大的華文群體取得新的活水。
比如說,我們的飲食文化相當具有特色,但是廚師們還是想到四川尋找食材,然後再加上自己的創意重新作整合,像這樣的需求其實是很大的。
所以我覺得,這個東西到最後不僅是一種雙贏,甚至未來如果兩岸某些東西具有共通性,其實也不是件壞事。
我們不需要為了區隔而區隔、就是要跟你不一樣,其實在共同的過程裡,往往是相互影響、滲透與融合,我認為基本上那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楊渡兩岸共享文化市場,有助創造雙贏 今天座談的題綱當中,有一個議題是談到,未來海基會能夠在兩岸協商裡面談到那些事情?個人有一點建議:唯有把兩岸的文化,看成一個未來的發展趨勢,看成一個大的文化市場,整個華人文化才會有希望。
我們以電影產業來舉例,好萊塢拍攝一部電影的經費,超過一千萬美金就可以算是大片,電影公司扣除在美國市場發片所得後,在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收入,大概都是他們多賺的。
然而,就台灣的電影產業發展來講,就算規模再大都很難打入國際,只能設法打進大陸的市場。
我們希望大陸真正開放市場,這樣,台灣的電影或者兩岸的電影人才會有希望。
電視產業也是一樣,台灣的公共電視一直很希望能夠發展到像英國BBC一樣,可是BBC的條件在哪裡?BBC有一個全球的英文市場。
台灣的公共電視不論政府給他多少經費,如果沒有廣大的華文市場,有十幾億人收視,那麼公共電視永遠不可能成為BBC,這個夢不會實現。
同樣的問題,電子數位遊戲也就是網路遊戲(線上遊戲),台灣的業者常常抱怨他們去大陸送審的時候,都被當成外資來處理,就必須嚴格審查,而不是像大陸內部的OnlineGame。
這其中還要面對兩個課題,一個是大陸的市場准入,一個是智慧財產權的保護,這兩者對於兩岸未來文化交流都是很重要的議題。
再檢視創意產業裡的其他領域,譬如繪畫,其實大陸是走得很前面的。
因為北京的「七九八藝術區」跟國際接軌的很好,所以很多台灣的畫廊就到北京去設點,直接從北京面對國際的市場。
把北京當做一個窗口,這也是一種思路。
當台灣的畫廊到北京去的時候,他所建立的視野跟接觸到的買家也會不一樣;一般來說,國際買家不太可能專程到台灣來採購,而台灣的買家又是寥寥可數,所以就衍生成立了一個新的機制。
兩岸年輕一代藉由資訊促進文化交流 由大的文化概念來看,我們發現一個新奇、好玩的現象;就是兩岸對文字的使用,尤其是年輕一輩,習慣愈來愈趨一致,為什麼呢?全然是拜網路之賜。
過去我有機會赴大陸,當碰到朋友的小孩,便問他們認不認得正體字?又如何認?他們說:常看台灣的網站。
當我繼續追問看那一個網站?有很多人常常瀏覽與「海洋音樂祭」相關的網站。
因為,他們喜歡台灣的歌手與台灣的流行文化,於是他們就逐漸認得正體字。
辨識正體字對大陸年輕一代來講,基本上沒有困難,台灣的年輕人要看懂簡體字,問題應該也不大。
我發現,過去我們想像中那個簡、繁體互換的棘手問題,到了這一代根本毫不在意,因為他們藉由電腦網路互動,甚於交談、做朋友。
不論是從電影、電視、玩Game或者網路交流等方式來看,我認為,兩岸在文化上的互動跟交流,勢必趨於更熱絡、更頻繁,未來甚至會形成一個新的可能性或新的機制。
兩岸可攜手創造全球性華文市場 展望未來,我們可以預期一個大的華人市場將會崛起,方才朱教授提到大陸在海外設置「孔子學院」教授中文,這是屬於語言的學習。
回想起我們小時候學英文,總會準備像牛津字典這樣的工具書;但是,現在外國人學習中文時,有沒有像樣的中文字典?「孔子學院」有沒有提供合適的中文學習教材? 所謂「孔子學院」,其實就是由大陸官方派一些人到學校去教授語文為主,可惜的是,終究還沒有形成一個學習中文經典的教材。
想想我們過去學習英語的過程,你要學習外國的語言與文化,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中文的學習未嘗不是一個非常巨大的產業。
換言之,文化的學習未來會是一個很大的產業。
前幾天我跟一位來自瑞典的教授聊天,他說過兩年後,瑞典中學的第三語文學習將會加入中文作選項,所以,屆時他們學校可能會需要一些可以教授中文的人才。
如同前面所提的問題,他們要使用什麼樣的教材呢?我們有沒有人可以提供適合的教材? 可以肯定,這種從語文學習,延伸到文化學習的過程,未來絕對會是一個很大的市場。
當然,這是兩岸要共同面對或者是去爭取的。
兩岸可以在文化上產生一個互補的結構,因為大陸有足夠的市場、資金與土地,可以和台灣互補,兩岸應攜手共同去開創全球性的華文市場。
就如同英文的市場曾在世界被開發一樣,這未嘗不是一個新的可能性。
黃光國 接下來我想補充三點意見: 第一點,兩岸的「標準」問題:誠如陳團長所言的國際水準問題,現今各種不同文化呈現,皆有評估的國際標準。
在兩岸交流中,大陸常以政治理由干預某些事情,其依恃的是「政治標準」,假如兩岸在各項交流競爭中,台灣能以「國際標準」來取代大陸的「政治標準」,亦可將大陸社會漸漸引導至開發的階段。
但必須注意要準確拿捏,以免限制住自己。
台灣社會科學評估的標準,是要在SSCI期刊上發表,對此個人並不反對,重要的是如何鼓勵台灣的社會科學界,進入中文的學術市場。
標準問題會引發競爭的問題,而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大陸人才濟濟,當大陸開始逐漸開放各項領域後,台灣人只要進入大陸,就可以感受相當的危機感。
大陸各重點大學中都聚集一流人才,學生畢業後便進入各個領域發揮,台灣雖然現今還保持一些優勢之處,但長久下去,過去所擁有的優勢可能會漸漸消失。
第二點,大陸「軟實力」不足:台灣過去六十年所累積的文化成果,大陸在短時間內很難趕上台灣。
兩年前北京有一個出版社來找我,告訴我大陸各大學開始要設立心理輔導員。
在一下子之間,大陸各大學就設立了一百五十個心理相關科系。
大陸經濟起飛經費充裕,要設立新系所很容易,問題是無可用的教材,因此這個出版社準備到台灣來採購,無論是過去台灣心理學所出版的教材,或者是翻譯外來的書籍皆可。
這正是「軟實力」的問題,也是最難的問題。
大陸過去文革時期造成人才斷層,現在台灣有許多心理諮商輔導的老師,退休後就轉赴大陸繼續教書。
由此可見,人才與文化所累積的成果,就是最難之處。
第三點:兩岸人才競爭下,大陸人才漸漸興起,兩岸人才條件差距漸小,台灣因應的對策應該要與對岸合作。
例如,大陸設立「孔子學院」,就有二個不足之處:第一,人才不足,現今孔子學院只能教授簡單的漢文,有關傳承文化的人才不足,台灣人才卻是過剩,台灣有許多專業文史科的人才找不到工作。
第二,教材不足,「孔子學院」的教材是教授外國人,不但要精通中文還要能懂外文,要將中文翻譯成外文教導外國人。
台灣目前在教材方面具有優勢,未來在市場導向下,等大陸人才紛紛加入,到時候台灣的優勢就漸漸消失了。
另外像是在電影方面,兩岸除了競爭之外,台灣還可以選擇與大陸合作,藉由大陸廣大的市場來創造雙贏。
例如台灣的明華園也有與對岸合作,重要的是應持續中華特色的優勢,先合作之後再創新,台灣才能保有優勢存在。
兩岸交流應保持開放的態度,彼此良性競爭情況下也可互相合作,有助於對大陸社會變遷產生影響力。
關鍵點是有時間急迫性,機會優勢不會一直站在台灣這邊,大陸正在急速發展中,大陸現今也有很強的自信心,台灣雖具有優勢卻無自信,這是令人最擔心的一點。
兩岸「中華文化」的差異 談到兩岸中華文化的差異性,可以區別的事項很多。
例如文字方面,誠如楊秘書長所言,現今大陸年青人透過網路,觀看許多港台的電視節目,對繁體字已不再陌生了。
今年九月我赴大陸參加研討會時,有位中正大學中文系的教授,提出了一個建議與簡單的概念,現今兩岸談論「繁體字或簡體字統一與否」問題時,大陸如能修改一百七十個左右的簡體字,兩岸繁簡字體基本上就可通用了,然而大陸方面對此仍表示有困難。
由大陸方面所顯現的態度,我們可以觀察到兩個訊息: 第一是台灣方面具有贏面的優勢,第二是「標準」與「禁區」的問題。
以「兩岸共編中華大辭典」議題為例,假如台灣具有信心的話,可以向大陸提出更大的挑戰,例如「兩岸共寫歷史」,亦可試探大陸的意願如何,此即為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的例子。
現今台灣社會科學發展已經非常進步,但大陸仍有許多禁區問題存在,兩岸是否願意共同「面對歷史」,必須面對歷史,才敢面對現實。
任何事務的推展,一方面要「造勢」,另一方面要「順勢」,如中國大陸設立「孔子學院」,促進許多外國人想學中文的意願。
以加拿大為例,第一語言是英文,第二語言是法文,第三順位就是中文,可見中文的使用範圍是愈來愈廣,這就是「造勢」。
但加拿大人學中文時,卻要學習繁體、簡體兩種中文,這是一種趨勢所在,即是「順勢」,關鍵是如何在此趨勢找到立基點。
下個月我要赴印度開研討會,論文主題為「儒家文化的和諧與正義」,儒家文化重視「和諧」,所謂和為貴、家和萬事成,但中國歷代朝廷強調的,不是「和諧」而是「正義」。
各位可以參考先秦時期的儒家經典,其中的區別很清楚。
中國自秦以降將兩者混同,主因於中國皇帝視國家為「家天下」,將「家」的價值放進「國」之中,以致產生價值的混淆,朝廷中的士大夫到底是替皇帝爭?或是替老百姓在爭? 現今大陸發展的體制,已經有別於過去歷史的觀點,大陸正在轉變,因現今大陸領導人已有任期制,不再是以往「家天下」的皇帝。
最近我在《中國大趨勢》中稱此為「垂直式的民主」,當我們用過去觀點來看大陸體制,自己的觀念也要調整,因為在台灣與大陸間互動的同時,雙方亦彼此影響著對方的體制、觀點、價值觀。
正如座談會開始所談及的「核心的精神價值」為何?在現代化過程中是如何轉變與調整,這才是關鍵,而非以皇帝體制等簡單的概念來涵蓋,否則就無法瞭解其中意義與轉變。
陳勝福 我長期在文化領域工作,我可以從優勢與自信心的角度繼續談。
在十五年前,我拍的電影可以跟成龍的電影票房平起平坐,但當時我就說台灣的電影未來發展很危險。
因為,當年台灣的電影拍攝成本只有香港電影的十分之一,而且香港的電影除了香港之外,還有海外的市場,但台灣的電影市場就只有國內,如此發展台灣的電影將面臨很大的危機。
三年前,我在大陸表演的時候,剛好看到一齣連續劇叫「亮劍」,這是一部描寫八年抗戰歷史的電視劇。
以前大陸的教育總是宣稱八年抗戰是共產戰領導的,但在這部連續劇中,竟然肯定國民黨軍隊在抗戰中的功勞,這正是大陸開始展現自信心的表現,有自信才敢於面對真實的歷史。
也是同一年,我在大陸坐計程車,司機聽我口音是來自台灣,竟然教訓我:「你們台灣真的很奇怪,我們早就不搞文革了,你們現在還搞文革。
」意思就是說大陸都不搞政治了,台灣卻一天到晚在政治議題上鬧。
我還反問司機說,那你們搞什麼?這位司機大聲說,「搞經濟呀!生活好最重要。
」發展藝文表演有助於促進觀光 不論是交通部觀光局的調查,或是最近陸客的反應,對於台灣最多的一項建議,就是台灣晚上沒有具有文化代表性的節目可以看。
我到世界各地去表演,人家問我到台灣在什麼劇場可以看明華園的表演,我答不出來。
台灣的劇場太少,場地不夠,造成各個表演團體都在排隊。
十四年前我就曾建議政府多建藝文表演場地,但當時的政府認為台灣經濟正蓬勃發展,寸土寸金,沒有在這方面多下功夫。
大陸方面也一直在向明華園招手,希望我可以到大陸去發展,但我認為自己在台灣土生土長,最起碼要在台灣先做。
我們觀光局有三百億推動城市觀光景點的預算,但中央政府橫向的聯繫,以及和地方的聯繫,永遠連不起來,這是很可惜的。
政府必須與民間的力量結合,整合台灣的軟實力,如此才能在兩岸的交流中發揮加分效果,台灣也才能把軟實力的籌碼,繼續保持下去。
馬紹章 非常謝謝四位與談人深入淺出的說明。
有交流才有影響,台灣在文化方面,大家都認為具有非常大的優勢。
回顧兩岸交流的歷史,從文化影響的角度來看,台灣影響大陸的程度是高過於大陸影響台灣的。
但是我們也感覺到,有些人對於兩岸交流自信心不足,怕受到影響,因而想阻礙交流。
就以江陳會談的舉行為例,兩會建立了一年兩次雙方輪流舉辦的慣例,這就是一種自信心的表現。
我們有自信可以把會談工作做好,而不是每次都要到對方家裡去。
在大陸代表來台灣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利用這機會,很理性的呈現台灣社會自由多元的一面。
有自信心的人,不會以非理性、暴力的舉動來表示自己的意見。
從這六十年的經驗中,台灣發展出來「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應該是我們最好的裝備,讓我們可以抬頭挺胸、昂然挺立在中華文化的世界上。
今天非常謝謝四位學者、專家的出席與指教,也希望大家隨時給我們寶貴的意見。
收合
關於本會
簡介及沿革
董事長
副董事長
董監事
秘書長
副秘書長
組織職掌
組織章程
聯絡我們
文書驗證
訊息公告
本會訊息
參考消息
主題專區
文書驗證
文教專區
臺商服務
旅行專區
陸配關懷
政策專區
兩岸會談
影音專區
資訊公開
業務統計
出版品
常見問答
國會監督
委託研究案
出訪報告
書面之公共工程及採購契約
預算及決算書
辦理政策宣導廣告
支付或接受之補助
年度工作報告
回頁首
延伸文章資訊
- 1中國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中國的文化有什麼特點,中國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 一、有等級,無平等。無論是在家族層面,還是在社會和國家層面,中國文化都表現出強烈的等級性。 · 二、有 ...
- 2「華人文化的在地特色」微電影競賽 - 臺南女中
一、微電影主題:為「華人文化的在地特色」,範圍包括各地華人的生活、節慶、飲食、社會習俗、信仰、產業、具有華人文化特色的學校活動以及與當地族群 ...
- 3「華人文化的在地特色」微電影競賽 - 南山中學
說明: 一、微電影主題:為「華人文化的在地特色」,範圍包括各地華人的生活、節慶、飲食、社會習俗、信仰、產業、具有華人文化特色的學校活動以及與當地族群跨文化 ...
- 4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文化特色 - 每日頭條
上一篇,小編整理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代表詩書禮儀,琴棋書畫哪一種最能代表中華文化?,今天小編整理了另外一些極具中國特色的工藝品/國粹, ...
- 5【投書】華人文化傳統的惡性循環| 雨蒼 - 獨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