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六道(梵語:ṣaḍ-gati),又名六趣(趣通趋,意为趋向的轮回道及环境)、六凡、六途或轮回六道等,佛教名詞,意指六種欲界、色界及無色界眾生的種類型態或者說是境界, ...
六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佛教
基本教義
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五蘊
緣起
空性
因果
業
戒律
毗奈耶
尸羅
五戒
禪那
业处
轮回
波罗密
涅槃
真如
佛性
皈依
三寶
三法印
佛教共識宣言
修行成就/果位
佛
菩萨
辟支佛
四向四果
阿罗汉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人物(英语:List_of_Buddhists)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
迦多衍尼子
馬鳴
龍樹
提婆
无著
世亲
覺音
鸠摩罗什
慧遠
菩提达摩
智顗
玄奘
惠能
蓮花生
宗喀巴
宗派、國家和地區
部派
大乘
金剛乘
上座部
三乘
大乘
中乘
「小乘」
一佛乘
漢傳
藏傳
藏傳佛教史(英语:HistoryofTibetanBuddhism)
印度
斯里蘭卡
緬甸
泰國
中國大陸
台灣
日本
新加坡
马来西亚
蒙古國
歐美
歷史
佛教历史
佛教時間線
集结
原始佛教
初期佛教
根本分裂
部派佛教
大眾部
上座部
阿育王
南傳佛教
北傳佛教
於印度衰落(英语:DeclineofBuddhismintheIndiansubcontinent)
法難
佛教現代主義(英语:Buddhistmodernism)
人間佛教
左翼佛教
經籍舉要
大藏经
巴利大藏經
漢文大藏經
藏文大藏经
阿含經
南传尼柯耶
法句經
大般若经
心經
金剛經
法華經
解深密經
華嚴經
維摩經
涅槃經
楞伽經
大悲咒
楞嚴經
圆觉经
藥師經
地藏經
阿彌陀經
坛经
瑜伽論
大智度論
俱舍論
聖地
佛寺
精舍
八圣地
四道場
汉地寺院
佛塔列表
相關主題
艺术
修学制度
組織
人物
佛教模板
佛教主題
上座部佛教
巴利聖典
批評
論諍
大乘非佛說
十方諸佛
佛教大綱(英语:OutlineofBuddhism)佛教主題查论编
六道(梵語:ṣaḍ-gati),又名六趣(趣通趋,意为趋向的轮回道及环境)、六凡、六途或轮回六道等,佛教名詞,意指六種欲界、色界及無色界眾生的種類型態或者說是境界,也是在凡夫众生轮回之道途,它是佛教宇宙觀的一部份。
六道(六凡)屬於十法界(十界),和四聖合稱為“四聖六凡”[1]。
六道可分為三善道和三恶道(又称三途、三恶趣)。
三善道為天、阿修罗、人;三恶道為畜生、饿鬼、地狱。
早期經論說五道,是指除了阿修羅以外的五種眾生[2],阿修羅被視為天道或鬼道,阿修羅也是一種神靈,因為好勇鬥狠,能與天神爭鬥。
阿修罗雖為善道,擁有神通法力,因德不及天,故又曰非天;以其有憤恨之苦,尚甚于人,[3]故有時被列入三恶道中,合称為四恶道。
[4]
四生和六趣(趨)在漢傳佛教合稱生趣。
因欲界(梵語:kāma-dhātu)爲欲界天人、阿修罗、人、畜生、餓鬼、地獄这六道众生杂居之地,故也可以欲界代指六道的境界。
目录
1經典出處
2流转机制
3三善道
4三恶道
5五道
6七道
7艺术表现
8相關條目
9註釋
10参考文献
經典出處[编辑]
佛經常說到五道或六道。
如:
《法华经》:“六道众生生死所趣。
”
《观佛三昧经》:“轮回六趣,如旋火轮。
”
《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因緣合會誰為親,五戒十善除去瞋,不望他許自為親,世間榮樂如浮雲。
輾轉五道如車輪,莫計壽命惜金銀,天地尚壞何況身,奉持經戒是大珍。
勿貪財色辱悞人,三界眾生如群羊,來去五道身壞傷,命速流水何有常。
作惡甚近受罪長,泥犁地獄沸鑊湯,制心剛意離禍殃,犯罪入中痛難當。
”
流转机制[编辑]
主条目:轮回、轮回(佛教)和佛教因果論
六道是生命轮回的六种大体分类,按照因果报应的自然规律,造善业者终得善报,造恶业者终得恶报。
善多恶少者又在因缘和合下,多往生善道;反之善少恶多者多下堕恶道。
大善之人多生在天道,大恶之人多下地狱。
佛教相信,任何人若严格遵守五戒,来世可得六根整然的人身。
若在五戒上,再加行十善,即可生到天界。
若要出轮回,也需要以五戒十善为基础,按四聖諦、八聖道、七覺分、十二因緣等佛法修行,最终取阿罗汉果及成就登地菩萨乃至成佛,便能不受後有,脫離輪迴。
三善道[编辑]
天道(天人):受人间以上胜妙果报之所。
因在人道的人守十善而生天的天人,可以飛翔、有神通,但是會有死亡,顯現天人五衰相,最終入輪迴。
例如天帝釋示現「若」自身天人五衰時,自己將附神於驢胎不久即死胎後再復為天帝的公案,天帝釋並以此說明即使自己貴為天人之首位,仍需不斷精進[5]。
阿修羅道:大力神之生所。
因常怀嗔心而好鬥,於天界向天神發起戰爭。
人道:人类之生所,有四洲之分。
能稍修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可生人道。
有些特殊的情況使得在三善道中福份不全,如天道中的五衰的天人,人道中貧苦殘弱者(例如慳吝不施來世即使生人道也可能得貧窮果報),阿修羅中被天神鎮壓者等。
三恶道[编辑]
主条目:三惡道
畜生道:傍生之生所。
多以人界为依所,而眼可见。
餓鬼道:常求饭食之鬼类生处。
与人界共处,而眼不可见。
地獄道:恶人受苦痛之处,在地下受八热八寒之苦。
有些特殊的情況,使得在三惡道中仍得享樂,此輩是生前積德甚多者,如畜生道中的神龍、地龍、金翅鳥,鬼道中的夜叉、羅剎,地獄道中的牛頭馬面鬼差等[6]。
五道[编辑]
初期佛教經典中,列名五趣(或五道,巴利語、梵語:pañca-gati[7][註1]):「地獄、饿鬼、傍生、人、天」[12]。
後來,因對阿修羅歸屬何趣,有分歧的意見,而產生六趣(六道)之說。
在說一切有部和南傳上座部中,仍主張五趣[13],說一切有部認為阿修羅是鬼趣所攝[14],而南傳上座部認為與忉利天鬥爭的阿修羅是天趣,起尸阿修羅等墮苦處阿修羅是鬼趣[15]。
法藏部《舍利弗阿毘曇論》和犢子部《三法度論》列出人、天、三惡道,未特別言及阿修羅[16][17]。
大毘婆沙論和大智度論稱犢子部主張六趣[18]。
正量部、大眾部、大乘佛教主張六趣,別立阿修羅為一趣[19]。
在大乘經中,時而說六趣,時而說五趣[18]。
《瑜伽師地論》以阿修羅為天趣[20],《佛地經論》謂阿修羅種類不定,或為天,或為鬼,或傍生。
《楞嚴經》將阿修羅依卵、濕、胎、化四生分別歸入鬼、傍生、人、天[21]。
七道[编辑]
《楞嚴經》中,六道加上仙道為七趣[22]:357[23],是依眾生所生的環境而言。
艺术表现[编辑]
有轮(梵語:भवचक्र,羅馬化:bhavacakra;巴利語:भवचक्क,羅馬化:bhavacakka;藏文:སྲིད་པའི་འཁོར་ལོ་,威利:sridpa'i'khorlo,THL:sipékhorlo),对六道轮回的视觉表现形式,形象比拟出三有、二十五有等生死迷界犹如转轮不息。
[24]常见於藏传佛教唐卡。
相關條目[编辑]
三界
十法界:四聖六凡
地獄
輪迴
天龍八部
註釋[编辑]
^《雜阿含經》第155經雖有「六趣」[8]這詞,但這是佛經在描述六師外道中正命論(英语:Ājīvika)者末伽梨拘舍梨子的見解,是指「六勝生類」(chasvevābhijātīsu)的意思[9][10][11],並非指輪迴有六道、六趣。
該詞由cha(六)sveva(so+eva,彼是)abhi(勝、無比)jāti(生、種類)īsu(複數變格)組成。
而六道輪迴之五趣、六趣的趣或道其原文是gati。
jāti是出生的種類,如卵生、胎生,剎帝利生、首陀羅生。
参考文献[编辑]
^第五篇深信因果輪迴念佛求生極樂.[2008-03-17].(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2).
^《佛學大辭典》【五趣】:(名數)又曰五惡趣,五道等。
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四人,五天。
文句十二曰:「從一至一,故名為趣。
」無量壽經曰:「開示五趣,度未度者。
」【五道】:(名數)為有情往來之所,故曰道。
有五處:一地獄道,二餓鬼道,三畜生道,四人道,五天道。
與五趣同。
^《起世經》
^《三藏法數》
^晉世沙門法炬共法立譯.《法句譬喻經》卷第一〈無常品第一〉(PDF).CBETA電子佛典.[2019-04-05].(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0-10-01)(中文).昔者天帝釋五德離身,自知命盡當下生世間,在陶作家受驢胞胎。
何謂五德?一者身上光滅,二者頭上華萎,三者不樂本坐,四者腋下汗臭,五者塵土著身。
以此五事自知福盡,甚大愁憂。
自念三界之中,濟人苦厄唯有佛耳,於是奔馳往到佛所。
時佛在耆闍崛山石室中,坐禪入普濟三昧。
天帝見佛,稽首作禮伏地,至心三自歸命佛法聖眾,未起之間其命忽出,便至陶家驢母腹中作子。
時驢自解走瓦坏間破壞坏器,其主打之,尋時傷胎,其神即還入故身中,五德還備復為天帝。
佛三昧覺,讚言:「善哉天帝!能於殞命之際歸命三尊,罪對已畢,不更勤苦。
」
^《立世阿毘曇論》:「大地獄中,以大獄卒作王富自在。
閻羅處地獄,以閻羅王作王富自在。
一切禽獸及水羅剎,以婆婁那王作王富自在。
諸蛇龍等,以婆脩吉龍王作王富自在。
諸大龍者,以摩那思龍王作王富自在。
諸象龍者,以婁闍耆利象王作王富自在。
諸飛鳥者,以迦婁羅王作王富自在。
四足步行眾生,以師子王作王富自在。
一切鬼道,以鬼尊王作王富自在。
一切脩羅道,以四脩羅王作王富自在:一羅睺、二波羅陀、三毘摩質多、四婆利毘盧遮。
閻浮提中,以轉輪王作王富自在。
一處王作王富自在。
國眾尊老作王富自在。
有時無王如劫初立。
西瞿耶尼以轉輪王作王富自在。
國眾尊老作王富自在。
有時無王如劫初立。
東弗婆提以轉輪王作王富自在。
國眾尊老作王富自在。
有時無王如劫初立。
北欝單越以轉輪王作王富自在。
有時無王。
四天王處。
以四大天王作王富自在。
忉利天者。
以三十三天作王富自在。
夜摩天者。
以脩夜摩王作王富自在。
兜率陀天。
以善足意王作王富自在。
化樂天者以善化王作王富自在。
他化自在天。
以令自在王作王富自在。
一切欲界中。
以有惡魔王作王富自在。
一千世界中。
以大梵天王作王富自在。
世間及諸天魔王所大梵處。
沙門婆羅門及人天處。
以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法。
然作王富自在。
」
^oxfordreference.pañcagati.(T.’grobalnga;C.wudao/wuqu;J.godō/goshu;K.odo/och’wi五道/五趣).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無力、無精進、無力精進、無士夫方便、無士夫精勤、無士夫方便精勤、無自作、無他作、無自他作;一切人、一切眾生、一切神,無方便、無力、無勢、無精進、無堪能,定分、相續、轉變,受苦樂六趣』?」
^北傳:雜阿含155經南傳:相應部24相應7經.
^增支部6集57經/六等級經(莊春江譯).
^《大毗婆沙論》:「諸有此見無力無精進,無力精進無士無威勢無士威勢,無自作無他作無自他作,一切有情一切生一切種,無力無自在無精進無威勢定合性變,於六勝生受諸苦樂。
……六勝生類者,謂滿迦葉波外道施設六勝生類,謂黑青黃赤白極白生類差別,黑勝生類謂雜穢業者即屠膾等,青勝生類謂餘在家活命,黃勝生類謂餘出家活命,赤勝生類謂沙門釋子,白勝生類謂諸離繫,極白勝生類謂難陀伐蹉、末塞羯利瞿賒利子等,彼說有情於此六種皆應具受然後解脫。
佛亦施設六勝生類,一者有黑勝生類補特伽羅生長黑法,二者有黑勝生類補特伽羅生長白法,三者有黑勝生類補特伽羅生長不黑不白得涅槃法,四者有白勝生類補特伽羅生長白法,五者有白勝生類補特伽羅生長黑法,六者有白勝生類補特伽羅生長不黑不白得涅槃法。
」
《長阿含經·沙門果經》:「彼(波浮陀伽旃延)答我言:『大王!無力、無精進,人無力、無方便,無因無緣眾生染著,無因無緣眾生清淨,一切眾生有命之類,皆悉無力,不得自在,無有怨讐,定在數中,於此六生中受諸苦樂。
』」
《長部·沙門果經》:「大德!末伽梨瞿舍利乃報我言:「大王!有情染著,無因無緣,無因無緣,有情染著。
有情清淨,無因無緣,無因無緣,有情清淨。
無有自作,亦無他作,亦無人作,亦復無力,亦無精進,無人體力,亦無氣力。
一切有情,一切生物,一切有類,一切靈魂,無自在力,無力無精進,由於〔宿〕所決定,由於結合,由於自然性,互為變異,於六階級受諸苦樂。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彼師(末塞羯利瞿舍利子)告曰:「太子!我之所宗,作如是見、作如是說,一切有情無因無緣而有煩惱,一切有情無因無緣為煩惱所逼,一切有情無因無緣而有清淨,一切有情無因無緣而得清淨,一切有情無因無緣而有無知,一切有情無因無緣了無知事,一切有情無力無勤無勇無進無自無他,一切有情諸有命者無有威勢,於六生中常受苦樂,過此便無。
」
^《雜阿含經》卷15〈406經〉:「佛告阿難:「盲龜浮木,雖復差違,或復相得。
愚癡凡夫漂流五趣,暫復人身,甚難於彼。
所以者何?彼諸眾生不行其義、不行法、不行善、不行真實,展轉殺害,強者陵弱,造無量惡故。
是故,比丘!於四聖諦當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雜阿含經》卷16〈436經〉:「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佛告諸比丘:「譬如五節相續輪,大力士夫令速旋轉。
如是,沙門、婆羅門於此苦聖諦不如實知,此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輪迴五趣,而速旋轉,或墮地獄,或墮畜生,或墮餓鬼,或人、或天,還墮惡道,長夜輪轉。
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長阿含經》卷13〈20經〉:「彼以定心,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處,一心修習見生死智證。
彼天眼淨,見諸眾生死此生彼、從彼生此、形色好醜、善惡諸果、尊貴卑賤、隨所造業報應因緣皆悉知之。
此人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誹謗賢聖,信邪倒見,身敗命終,墮三惡道;此人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不謗賢聖,見正信行,身壞命終,生天、人中。
以天眼淨,見諸眾生隨所業緣,往來五道,譬如城內高廣平地,四交道頭起大高樓,明目之士在上而觀,見諸行人東西南北,舉動所為皆悉見之。
摩納!比丘如是,以定心清淨,住無動處,見生死智證。
以天眼淨,盡見眾生所為善惡,隨業受生,往來五道皆悉知之,此是比丘得第二明。
斷除無明,生於慧明,捨離闇冥,出智慧光,此是見眾生生死智證明也。
」《大集法門經》(眾集經同本異譯):「復次五趣,是佛所說:謂地獄、餓鬼、畜生、人、天」
^《大毘婆沙論》卷172:「已說五趣一一差別,於彼中有阿素洛今當說。
謂有餘部立阿素洛為第六趣,彼不應作是說,契經唯說有五趣故。
」
^《大毘婆沙論》:「問:諸阿素洛何趣所攝?答:有說是天趣攝。
……如「是說」者,是鬼趣攝。
」《順正理論》:「阿素洛者。
與諸天眾。
違諍交通。
言本是天。
威德殊勝。
由斯等故。
天趣所收。
諦現觀中。
無堪能故。
似非人故。
多諂曲故。
定非天趣。
是鬼趣攝。
……故阿素洛。
唯鬼趣收。
」
^《論事》:若「起尸阿修羅(kālakañcikāsura)餓鬼與等色、等受用、等食、等壽,與餓鬼俱婚姻」者,汝不應言:「有六趣。
」……「若「毘摩質怛羅(巴利語:Vepacitti,梵語:Vemacitrin)眾天與等色、等受用、等食、等壽,與天俱婚姻」者,汝不應言:「有六趣。
」」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阿修羅包括了幾種有情。
諸論師指出,在惡趣地(apāya-bhūmi)裡的阿修羅是與餓鬼類似長期遭受折磨的有情。
應區別惡趣地的阿修羅和在三十三天與諸神鬥爭的阿修羅,後者是屬於三十三天的神……墮苦處阿修羅(vinipātikāsurā):據說這些有情住在村裡或村落的附近,以村民丟棄的食物為生。
在沒獲得食物時,他們也會附上人身或折磨人類」。
^《舍利弗阿毘曇論》:「云何五道?地獄、畜生、餓鬼、人、天。
云何地獄?無間、有間,是名地獄。
云何畜生?水、陸、空行,是名畜生。
云何餓鬼?少食、無食等,是名餓鬼。
云何人?四天下人,是名人。
云何天?欲、色、無色天,是名天。
」
^《三法度論》:「欲界者,人、天、惡趣……於中三十三天者,在須彌山頂,彼行欲如人。
四王者處中。
地天者,依此地樹山間居……惡趣者,地獄、畜生、餓鬼,此三是惡趣。
……大勢者,夜叉、羅剎、毘舍遮……此三種是大勢。
彼境界如天,宿命福德故」
《四阿鋡暮抄解》:「欲界者,人、天、趣……彼三十三須彌頂,彼如人行婬。
四大王遊乾陀羅上(秦言持天地也),彼亦如人。
地者,此間地樹河山上居處……趣者,地獄、畜生、餓鬼……彼大飛,閱叉、羅剎、厭鬼……大飛鬼,彼像如天,自然住」
^18.018.1郭忠生,六道與五道
^《大智度論》:「問曰:經說有五道,云何言六道?答曰:佛去久經流遠,法傳五百年後,多有別異,部部不同,或言五道,或言六道。
若說五者,於佛經迴文說五。
若說六者,於佛經迴文說六。
又摩訶衍中,法華經說有六趣眾生。
觀諸義旨,應有六道。
《大智度論》:「問曰:於五道眾生中,佛是天人師不說三惡道,以其無福無受道分故,是諸龍鬼皆墮惡道中。
答曰:佛亦不分明說五道。
說五道者是一切有部僧所說。
婆蹉弗妒路部僧說有六道。
復次應有六道。
何以故?三惡道一向是罪處。
若福多罪少,是名阿修羅揵闥婆等生處應別,以是故應言六道。
」
《論事》註:「今名趣論。
此處,「與阿修羅眾俱有六趣」者,乃安達派與北道派之邪執。
」
《立世阿毘曇論》(正量部):「云何地獄名泥犁耶……云何禽獸名底栗車?……云何鬼道名閃多閻摩羅……云何說阿脩羅道名阿脩羅……云何天道說名提婆……云何人道說名摩菟沙」
^《瑜伽師地論》:「若天得勝便入非天宮中。
為悅其女起此違諍。
若非天得勝即入天宮。
為求四種蘇陀味故共相戰諍。
又諸非天當知天趣所攝。
然由意志多懷詐幻諂誑多故,不如諸天為淨法器。
由此因緣,有時經中說為別趣,實是天類。
由不受行諸天法故,說為非天。
」
^《楞嚴經·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上冊)》,倓虛老法師,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
^《楞严经》卷九:“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阿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
”
^《佛光大辞典》【有轮】
查论编三界六道四生(十生)三界
欲界
欲界天
四大部洲
八大地獄
色界
无色界
六道三善道
天道
天人
阿修罗道
人道
三惡道
畜生道
餓鬼道
地獄道
四生十生
胎生
卵生
濕生
化生
金剛經以四生加上下列六生為十生:
有色生
無色生
有想生(除無想天外之一切眾生)
無想生
非有想生
非無想生
其他
轮回
轮回
有輪
十法界
四聖
六凡
六道
五道
极乐世界九品往生
上品三生
中品三生
下品下生
亡人落道
天道
地道
人道
佛道
鬼道
畜道
佛教主题
查论编天龙八部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羅伽
查论编佛教主题佛學大綱(英语:OutlineofBuddhism)
三宝
佛
諸佛
法
僧
四圣谛
苦
集
滅
道
八正道
十二因缘
五蘊
色
受
想
行
識
十八界
涅槃
緣起
三學
波罗蜜
三法印
空性
真如
中道
釋迦牟尼佛
佛陀
如来
佛誕
四門遊觀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足印
神迹(英语:MiraclesofGautamaBuddha)
家庭(英语:FamilyofGautamaBuddha)
净饭王(父亲)
摩耶夫人(母亲)
摩訶波闍波提(姨母,庶母)
耶输陀罗(妻子)
罗睺罗(儿子)
阿难(堂弟)
提婆達多(堂弟)
佛陀弟子
十大弟子
大迦葉
目犍連
富樓那
須菩提
舍利弗
羅睺羅
阿難陀
優婆離
阿那律
迦旃延
五比丘
憍陳如
跋提
跋波
阿說示
摩訶男
周利槃特
央掘魔羅
迦旃延
佛教人物列表(英语:ListofBuddhists)
术语
三相
无常
苦
無我
緣起
蕴
因果论
結生
轮回
行
烦恼
无明
贪爱
五蓋
結
根
無上正等正覺
般涅槃
真如
二諦
空性
菩提心
菩萨
佛性
心相續
大圆满
倫理和世界觀
佛教伦理(英语:Buddhistethics)
在家眾/居士
優婆塞
優婆夷
维摩经
維摩詰菩薩
善生經
居士戒
五戒
八戒
十善業戒
菩薩戒
佛教因果論
業與業力
六因五果
無我
無常
菩薩道
慈悲
佈施
轮回
轉世
亡人落道
金瓶掣籤
活佛
转世灵童
法界
世間
出世間
大千世界
娑婆世界
须弥山
四大部洲
十法界
三界
欲界
欲界天
五道/六道
天道
人道
阿修罗道
餓鬼道
畜生道
地獄道
功德
佛性
忏悔
供养
佛教神話
佛教與暴力(英语:Buddhismandviolence)
佛教與墮胎(英语:Buddhismandabortion)
佛教與自盡(英语:Buddhismandeuthanasia)
斋食
放生
佛教環保運動
佛教中的女性(英语:WomeninBuddhism)
八敬法
善女子佛教女眾國際協會
佛教与身体(英语:Buddhismandthebody)
佛教和性(英语:Buddhismandsexuality)
同性戀與佛教
佛教經濟學(英语:Buddhisteconomics)
佛教哲学
佛教和西方哲学(英语:BuddhismandWesternphilosophy)
佛教和心理学(英语:Buddhismandpsychology)
佛教和科学(英语:Buddhismandscience)
佛教聖地
佛教聖地
修行制度
比丘
比丘尼
沙彌
沙彌尼
出家人
阿姜
西亞多
三藏法师
禪師
老师(英语:Rōshi)
喇嘛
仁波切
格西
祖古(活佛)
菩萨
在家眾/居士
優婆塞
優婆夷
声闻
十大弟子
修行法门
四護衛禪
四梵住
慈
悲
喜
捨
三學
戒
定
慧
三十七菩提分法
四念住
四正勤
四神足
五力
七覺支
八正道
波罗蜜
佈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禪定
般若
皈依
四依四不依
献身(英语:Buddhistdevotion)
法會
祭品(英语:Offering(Buddhism))
跪拜(英语:Prostration(Buddhism))
梵唄
持戒
五戒
菩薩戒
波羅提木叉
功德
护卫经(英语:Paritta)
佈施
出離
五学力
信
禅
禅修
諦(印度哲學)
諦(佛教)
禪定
曼特罗
四十业处
随念
安那般那念
奢摩他
内观
默照禪
禪坐
公案
曼荼羅
自他交換法
怛特羅密教
伏藏師
伏藏
念佛
淨土法門
忏悔
苦行
頭陀
證量
佛陀
辟支佛
菩萨位
四向四果
須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罗汉
涅槃/般涅槃
悉地
九次第定
神通
三明六通
果位
即生成佛
肉身菩薩
經典
三藏
经藏
律藏
論藏
佛經總集
巴利文大藏經
大正藏
乾隆大藏經
藏文大藏经
原始佛教
阿含經/巴利經藏
法句經
本生經
四分律/五分律/巴利律藏
阿毘達磨
大乘佛教
華嚴經
維摩經
大般若经
金剛經
心經
六祖坛经
妙法莲华经
淨土三經
梵網經
金剛乘佛教
大日經
金光明經
九分教
十二分教
判教
天台宗判教
流派與系統
三乘
聲聞乘
緣覺乘
菩薩道
南传菩萨道
一佛乘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
上座部佛教
北傳佛教
漢傳大乘佛教十宗
漢傳密宗
唐密
东密
台密
禅宗
淨土宗
律宗
天台宗
唯識宗
藏傳金刚乘佛教
宁玛派
噶舉派
佛教组织
歷史
初期佛教
部派佛教
上座部佛教
大乘佛教
金剛乘佛教
結集
第一次結集
第二次结集
第三次结集
第四次结集
十事非法
根本分裂
法難
三武一宗滅佛
大乘非佛說論諍
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识
三期法运
地区/国别
南亞佛教(英语:BuddhisminSouthAsia)
印度佛教
阿富汗佛教
孟加拉國佛教
尼泊尔佛教
巴基斯坦佛教
斯里兰卡佛教
东南亚佛教
泰國佛教
緬甸佛教
柬埔寨佛教
寮國佛教
越南佛教中、南部
印尼佛教
马来西亚佛教
新加坡佛教
菲律宾佛教(英语:BuddhisminthePhilippines)
文莱佛教(英语:BuddhisminBrunei)
马尔代夫佛教(英语:BuddhismintheMaldives)
東亞佛教
中国佛教
日本佛教
朝鲜佛教
台灣佛教
越南佛教北部
藏地佛教
藏地佛教史(英语:HistoryofTibetanBuddhism)
不丹佛教
蒙古佛教
內蒙古佛教(英语:Religion_in_Inner_Mongolia#Buddhism)
俄罗斯佛教西、南部
中亞佛教(英语:BuddhisminCentralAsia)
烏茲別克斯坦佛教
中东佛教(英语:BuddhismintheMiddleEast)
伊朗佛教
西方佛教
美国佛教
英国佛教(英语:BuddhismintheUnitedKingdom)
法国佛教(英语:BuddhisminFrance)
比利时佛教(英语:BuddhisminBelgium)
澳大利亚佛教(英语:BuddhisminAustralia)
阿根廷佛教(英语:BuddhisminArgentina)
巴西佛教(英语:BuddhisminBrazil)
委内瑞拉佛教(英语:BuddhisminVenezuela)
藝術
佛教藝術
符号(英语:Buddhistsymbolism)
佛教建築(英语:Buddhistarchitecture)
寺院
日本佛教建築
藏地佛教建築(英语:TibetanBuddhistarchitecture)
佛教音樂
梵唄
法器
佛像
中国佛教雕塑
佛足石
佛教題材作品
佛教電影節
提纲(英语:OutlineofBuddhism)
分类
詞表
索引(英语:IndexofBuddhism-relatedarticles)
共享
语录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六道&oldid=70604336”
分类:六道佛教名數6隐藏分类:含有梵語的條目有蓝链却未移除内部链接助手模板的页面含有巴利語的條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其他语言
DeutschEspañolEestiFrançaisBahasaIndonesia日本語한국어LietuviųPolskiРусскийසිංහල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吴语
编辑链接
延伸文章資訊
- 1「六道輪迴」到底是哪六道?分別是什麼? - 每日頭條
輪迴也稱作流轉、生死輪迴,是指在眾生死亡後,靈魂又經輪轉,進入來生。佛教認為一切有生命的物體,如果不能達到解脫的境地,將永遠在六道中無有止息地 ...
- 2六道輪迴,從習氣來判斷你的前世是哪一道眾生?
佛教以法輪為標誌,六道(又名六趣、六凡或六道輪迴)是眾生輪迴之道途。六道可分為三善道和三惡道。三善道為天、人間、修羅;三惡道為畜生、餓鬼、 ...
- 3六道輪迴中修羅道指的是什麼? - 勤學佛堂
我們都知道佛教中的六道輪迴指的是天道、修羅道、人間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那麼這其中的修羅道究竟指的是什麼? · 阿修羅,是梵文音譯,漢譯佛經中還譯為阿須羅、阿 ...
- 4何為「六道」?六道輪迴皆由「心念」起
佛教說眾生由於過去世(指現在世之前的各世)所造的善業、惡業,產生六種不同的生命生存狀態,有:天人、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稱為「六道」, ...
- 5佛教的世界觀從六道輪迴圖說起
佛教的世界觀─ 從六道輪迴圖說起. 一切眾生由於煩惱和業力牽引而在三界六道之中重複流轉、永無窮盡。輪迴. 共分為六道,因此稱為六道輪迴。六道即天道、人道、阿修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