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疊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生物 三疊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三疊紀251.902–201.3百萬年前 PreЄ Є O S D C P T J K Pg N 晚三疊世:2.2億年前的地球 全時期平均大氣O2含量 約16Vol %[1](為現代的80%) 全時期平均大氣CO2含量 約1750ppm[2](為前工業時期6倍) 全時期平均地表溫度 約17℃[3](高於現代3℃) 三疊紀主要分界閱論編-250 —–-245 —–-240 —–-235 —–-230 —–-225 —–-220 —–-215 —–-210 —–-205 —–-200 — 中生代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早中晚三疊世印度期奧倫尼剋期安尼期拉丁期卡尼期諾利期瑞替期     ←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植被完全恢復[4]←蘭格利亞火山爆發事件←卡尼期洪積事件←石珊瑚目出現[5]←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三疊紀時間表直軸:百萬年前 三疊紀(英語:Triassic,符號T)是2.51億至2.01億年前的一個地質時代,它位於二疊紀和侏羅紀之間,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

三疊紀的開始和結束各以一次滅絕事件為標誌。

雖然這段時間的岩石標誌非常明顯和清晰,其開始和結束的準確時間卻如同其它古遠的地質時代無法非常精確地被確定。

其誤差在正負數百萬年。

三疊紀的名稱是1834年弗里德里希·馮·阿爾伯提起的,他將在中歐普遍存在的位於白色的石灰岩和黑色的頁岩以及其間的紅色的三層岩石層統稱為三疊紀。

今天,三疊紀被分成更多亞層。

標誌三疊紀的典型的紅色沙岩說明當時的氣候比較溫暖乾燥,沒有任何冰川的跡象。

今天一般認為當時在兩極沒有陸地或覆冰。

因為當時地球上只有一個大陸,因此當時的海岸線比今天要短得多,三疊紀時遺留下來的近海沉積比較少,只有在西歐比較豐富。

因此三疊紀的分層主要是依靠暗礁地帶的生物化石來分的。

由於三疊紀以一次滅絕事件的影響,原本的單支生物群開始輻射演化。

目次 1詞源 2三疊紀分期 3古地理學 3.1斯堪地那維亞半島 3.2古海洋學 4氣候 5植物群 5.1陸地植物 5.2浮游植物 6生物 6.1海洋無脊椎動物 6.2陸地 7地理 8末期滅絕事件 9參考文獻 詞源[編輯] 三疊紀分期[編輯] 三疊紀一般被分成早、中、晚三個世。

國際地層委員會2018年8月版國際地層年代表將三疊紀劃分如下[6]: 三疊紀(Triassic) 晚三疊世(LateTriassic) 瑞替期 距今約208.5百萬年至距今201.3±0.2百萬年 諾利期(NorianAge) 距今約227百萬年至距今約208.5百萬年 卡尼期(CarnianAge) 距今約237百萬年至距今約227百萬年 中三疊世(MiddleTriassic) 拉丁期(LadinianAge) 距今約242百萬年至距今約237百萬年 安尼期(AnisianAge) 距今247.2百萬年至距今約242百萬年 早三疊世(EarlyTriassic) 奧倫尼剋期(OlenekianAge) 距今251.2百萬年至距今247.2百萬年 印度期(InduanAge) 距今251.902±0.024百萬年至距今251.2百萬年 古地理學[編輯] 拉丁期特提斯地區的樣貌 230百萬年大陸重建 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編輯] 古海洋學[編輯] 氣候[編輯] 三疊紀時的氣候普遍炎熱乾燥,這形成了現在可以看到的當時留下來的典型的紅色沙石。

當時季節分明,有強烈的雨季。

在兩極比較潮濕溫和。

植物群[編輯] 陸地植物[編輯] 浮游植物[編輯] 生物[編輯] 早三疊世的海洋動物[7] 三疊紀生物可以被分為三類: 從二疊紀倖存遺留下來的生物。

在三疊紀興盛,後來又因三疊紀末期滅絕事件而消失的生物。

在之後的侏羅紀和白堊紀位於支配地位的生物。

海洋無脊椎動物[編輯] 在海洋中新的珊瑚(例如:石珊瑚目)種類誕生,它們組成比較小的珊瑚群。

頭足綱中的鸚鵡螺亞綱唯一倖存的一支恢復起來,形成新的種類(例如:鸚鵡螺科)。

一開始的魚類種類比較少,說明只有少數種類於不久前的那次災難中倖存。

海生爬行動物出現並繁盛。

陸地[編輯] 在大陸上繁盛的植物有蘇鐵、水韭、針葉樹和二叉羊齒。

在北半球,針葉樹比較繁茂;在南半球,二叉羊齒是主要樹木。

在三疊紀興盛的陸地動物群包括[8][9]: 喙頭龍目:一類雙孔類爬行動物,具有矮胖結實的身體與特別的喙狀嘴,具植食性。

植龍目:一類大型半水生掠食動物,具有長口鼻部與厚重鱗甲,在體型、外表、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與現代鱷魚類似。

堅蜥目:一類植食性偽鱷類演化支,身上有重骨板,體型由中到大,化石分布於三疊紀晚期地層。

勞氏鱷類:一類所知有限的偽鱷類集合群的非正式總稱,是三疊紀時期的陸地頂級掠食者 在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中倖存下來的生物開始繁衍生息。

在三疊紀時期,主龍形下綱,尤其是主龍類逐漸取代了先前在二疊紀占主導地位的合弓綱。

偽鱷類的全盛期是晚三疊世,在這時代它們分為直立四肢的勞氏鱷科、植食性帶有裝甲的堅蜥目、大型狩獵動物波波龍科、小型敏捷的喙頭鱷亞目、還有其他一些小類群。

鳥頸類主龍是另一個重要的主龍演化支,在三疊紀時期分化為翼龍目和恐龍總目。

然而恐龍在三疊紀並沒有占據陸地生態系統的優勢,占據陸地生態系統的動物是非鳥頸類主龍和屬於合弓綱的二齒獸類。

長頸龍屬,一種長頸的長頸龍科生物 古鱷屬,早三疊世的類似鱷魚的早期主龍型類 南十字龍屬,最早的恐龍之一,三疊紀艾雷拉龍科的成員 波斯特鱷屬,一種勞氏鱷科,是晚三疊世北美部分地區的頂級捕食者 板龍屬是晚三疊世最大的早期蜥腳形亞目恐龍或「原蜥腳下目」之一 腔骨龍屬是晚三疊世最豐富的獸腳亞目恐龍之一 地理[編輯] 所有大陸都構成了一塊巨大的大陸:盤古大陸。

在三疊紀期間,內陸水體的面積大大減少,除了海岸和河谷之外的大部分內陸地區具有沙漠景觀。

盤古大陸從晚三疊世開始逐漸分裂[10]。

. 古地理復原 晚三疊世:2.2億年前 末期滅絕事件[編輯] 主條目: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 三疊紀以一次滅絕事件結束,尤其對海洋生物來說它的摧毀很慘重:牙形石滅絕,除魚龍和蛇頸龍外所有的海生爬行動物消失。

腕足動物、腹足動物和貝殼等無脊椎動物受到巨大衝擊。

在海洋中,22%的屬,大約一半的種消失。

這次滅絕事件並非在所有地方的摧殘程度都一樣。

在有些地方幾乎沒有任何影響。

在其它一些地方的大多數合弓類動物都消失了。

許多早期的恐龍也均滅絕,而那些進步一些的恐龍卻倖存下來。

許多主龍形下綱也都滅絕了。

倖存的植物包括針葉類和蘇鐵等。

這次滅絕事件的原因還不清楚。

在2.02至1.91億年前(利用氬40/氬39定年法[11]推定),盤古大陸開始分裂,導致了強烈的火山運動,這是地球大陸形成後最強烈的火山運動了。

其它可能的原因有全球性的氣候冷卻或隕星。

加拿大魁北克的一處隕石坑曾一度被認作是這次滅絕事件的起因,但後來的調查認為這個隕石坑是在2.14±0.01億年前形成的,隨後更精確的修正為2.0158±0.0028億年(兩者皆以鋯石中鈾衰變成鉛的比例來定年),比三疊紀的結束早了1000±200萬年,因此不太可能是這次滅絕事件的直接原因。

[12]甚至連滅絕的確切時間也不十分確定。

一些研究認為實際上當時有兩次滅絕事件,其相隔時間是1200至1700萬年。

這次滅絕事件為恐龍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機會。

恐龍在此後的1.4億年中成為了地球上最主要、種類最多和數量最大的陸地動物群。

參考文獻[編輯] ^http://uahost.uantwerpen.be/funmorph/raoul/fylsyst/Berner2006.pdf ^Image:PhanerozoicCarbonDioxide.png ^Image:Allpalaeotemps.png ^McElwain,J.C.;Punyasena,S.W.Massextinctioneventsandtheplantfossilrecord.TrendsinEcology&Evolution.2007,22(10):548–557.PMID 17919771.doi:10.1016/j.tree.2007.09.003.  ^Payne,J.L.;Lehrmann,D.J.;Wei,J.;Orchard,M.J.;Schrag,D.P.;Knoll,A.H.LargePerturbationsoftheCarbonCycleDuringRecoveryfromtheEnd-PermianExtinction.Science.2004,305(5683):506–9.PMID 15273391.doi:10.1126/science.1097023.  ^國際地層委員會.国际地层年代表(PDF).Stratigraphy.org.[2018-09-01].(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8-09-01).  ^Scheyeretal.(2014):EarlyTriassicMarineBioticRecovery:ThePredators'Perspective.PLoSONE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08898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rehistoricLife:TheDefinitiveVisualHistoryofLifeOnEarth.London:DorlingKindersley.2009:206,207.ISBN 9780756655730.  ^DouglasPalmer&PeterBarrett.Evolution:TheStoryofLife.London,Britain:TheNaturalHistoryMuseum.2009.ISBN 9781845333393.  ^Н. В. Короновский,А. Ф. ЯкушоваОсновыгеологи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2.5.ПОДВИЖНЫЕПОЯСА(ПЕРЕХОДНЫЕЗОНЫИОКЕАНЫ ^Nomadeetal.,2007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244,326-344. ^Hodych&Dunning,1992. 閱論編地質年代前寒武紀冥古宙(46億至40億年前)(未有任何年代分段被國際地層委員會承認)太古宙(40億至25億年前) 始太古代(40億至36億年前) 古太古代(36億至32億年前) 中太古代(32億至28億年前) 新太古代(28億至25億年前) 元古宙(25億至5.41億年前)古元古代(25億至16億年前) 成鐵紀(25億至23億年前) 層侵紀(23億至20.5億年前) 造山紀(20.5億至18億年前) 固結紀(18億至16億年前) 中元古代(16億至10億年前) 蓋層紀(16億至14億年前) 延展紀(14億至12億年前) 狹帶紀(12億至10億年前) 新元古代(10億至5.41億年前) 拉伸紀(10億至7.2億年前) 成冰紀(7.2億至6.35億年前) 埃迪卡拉紀(6.35億至5.41億年前) 顯生宙︵5.41億年前至今︶古生代(5.41億至2.52億年前)寒武紀(5.41億至4.85億年前) 紐芬蘭世(5.41億至5.21億年前) 第二世(5.21億至5.09億年前) 苗嶺世(5.09億至4.97億年前) 芙蓉世(4.97億至4.85億年前) 奧陶紀(4.85億至4.44億年前) 早奧陶世(4.85億至4.70億年前) 中奧陶世(4.70億至4.58億年前) 晚奧陶世(4.58億至4.44億年前) 志留紀(4.44億至4.19億年前) 蘭多維列世(4.44億至4.33億年前) 文洛克世(4.33億至4.27億年前) 羅德洛世(4.27億至4.23億年前) 普里道利世(4.23億至4.19億年前) 泥盆紀(4.19億至3.59億年前) 早泥盆世(4.19億至3.93億年前) 中泥盆世(3.93億至3.83億年前) 晚泥盆世(3.83億至3.59億年前) 石炭紀(3.59億至2.99億年前) 密西西比世(3.59億至3.23億年前) 賓夕法尼亞世(3.23億至2.99億年前) 二疊紀(2.99億至2.52億年前) 烏拉爾世(2.99億至2.72億年前) 瓜達洛普世(2.72億至2.6億年前) 樂平世(2.6億至2.52億年前) 中生代(2.52億至6600萬年前)三疊紀(2.52億至2.01億年前) 早三疊世(2.52億至2.47億年前) 中三疊世(2.47億至2.37億年前) 晚三疊世(2.37億至2.01億年前)(英語:LateTriassic) 侏羅紀(2.01億至1.45億年前) 早侏羅世(2.01億至1.74億年前) 中侏羅世(1.74億至1.64億年前) 晚侏羅世(1.64億至1.45億年前) 白堊紀(1.45億至6600萬年前) 早白堊世(1.45億至1億年前) 晚白堊世(1億至6600萬年前) 新生代(6600萬年前至今)古近紀(6600萬至2303萬年前) 古新世(6600萬至5600萬年前) 始新世(5600萬至3390萬年前) 漸新世(3390萬至2303萬年前) 新近紀(2303萬至258萬年前) 中新世(2303萬至533萬年前) 上新世(533萬至258萬年前) 第四紀(258萬年前至今) 更新世(258萬至1.17萬年前) 全新世(1.17萬年前至今) 人類世(1950年至今) 閱論編恐龍-有關議題特徵 恐龍木乃伊 恐龍的體型 恐龍骨骼 恐龍牙齒(英語:Dinosaurtooth) 恐龍皮膚 恐龍糞便 恐龍蛋 恐龍的羽毛 中生代 三疊紀 晚三疊世 侏羅紀 早侏羅世 中侏羅世 晚侏羅世 白堊紀 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 分類蜥臀目 艾雷拉龍類 獸腳亞目 堅尾龍類 角鼻龍類 蜥腳形亞目 原蜥腳下目 蜥腳下目 鳥臀目 角足龍類 鳥腳亞目 頭飾龍類 角龍亞目 厚頭龍亞目 裝甲類 劍龍亞目 甲龍亞目 分布 亞洲 北美洲 南極洲 南美洲 印度與馬達加斯加 大洋洲 歐洲 非洲 博物館 中國 祿豐縣恐龍博物館 自貢恐龍博物館 美國 美國自然史博物館 波士頓科學博物館 加拿大皇家蒂勒爾博物館 柏林自然博物館 倫敦自然博物館 維也納自然史博物館 主題公園/保護區 中華恐龍園 西峽恐龍遺址園 河南南陽恐龍蛋化石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 相關學科 恐龍生理學 古生物學 古動物學 古生態學 地質學 埋藏學 恐龍分類 恐龍主題頁 規範控制 AAT:300391257 BNF:cb121205321(data) GND:4186023-8 LCCN:sh98002341 NDL:00570199 NKC:ph117575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三叠纪&oldid=72524361」 分類:​地質年代三疊紀隱藏分類:​含有英語的條目包含AA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frikaansAlemannischالعربيةAsturianuAzərbaycanca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বাংলাBrezhonegBosanskiCatalàMìng-dĕ̤ng-ngṳ̄ᏣᎳᎩČeštinaCymraeg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NordfriiskGaeilgeGalego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한국어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LinguaFrancaNovaLimburgsLietuviųLatviešu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مازِرونیPlattdüütsch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NouormandOccitan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Сахатыла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oomaaligaСрпски/srpskiSundaSvenskaதமிழ்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УкраїнськаOʻzbekcha/ўзбекчаTiếngViệtWinaray吴语Yorùbá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