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魔鬼就在你身邊!-關於心理變態 - Unknown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這些國家,大眾用財富和其他表面的價值來自我定義,比方說他們多有吸引力和名聲,以及他們能炫耀這些特質到什麼程度。
@你是不是心理變態? *好消息是, ...
Unknown
跳到主文
Hi
部落格全站分類:不設分類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Apr12Sun201510:59
小心,魔鬼就在你身邊!-關於心理變態
為了要了解心理變態,所以看了這本書。
書名:Thedevilyouknow小心,魔鬼就在你身邊!
作者:KerryDaynes,JessicaFellowes
以下節錄自"小心!魔鬼就在你身邊"
一,心理變態是什麼?
@事實上,心理變態的共通點只有各式各樣的情緒異常和反射會行為,有可能在家庭,組織和整個社會群中造成破壞。
這種狀態無法治療。
他們缺乏同理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也不在乎擋路的是誰。
他們會想辦法迷惑人心,好加以操控,他們會騙你的錢或住進你家,甚至還有可能騙走你的心
@心理變態(psychopath)字面上的意思是“病態的心理”,心裡變態也有可能跟其他人一樣患上短期的心理疾病,但他們不是精神病患者。
他們能清楚察覺到自己的行為,也能合理控制。
他們的行為不能用一時發病而導致的結果來簡單解釋,而是一輩子保持冷酷計算,對其他人漠不關心,反而更令人恐懼。
@克勒利訪問精神科的病人,發現他們有些人看起來沒有明顯的問題,卻持續做出破壞性的行為跟找麻煩,而且不覺得可恥。
他們對其他人和世界的看法展露出掩蓋不住的情緒缺陷,而這些情緒正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重要判斷。
克勒利做出結論,心理變態的獨特之處在於他們無法“瞭解一般人眼中生活的意義”。
@心理學家認定的“缺乏良知”可以輕易轉換為“不顧一切代價,絕對要取勝的決心”。
二,你的老闆是不是心理變態?
第一個徵兆:心理變態需要刺激。
或許其中一個因素是他們無法體驗一般人的情緒,需要比一般人更極端的興奮感受才能到達真正覺得很好玩的臨界點。
他們很容易覺得無聊的不得了,如果有錢可以花,極限運動對他們有很強的吸引力。
越危險越好。
做生意也是另一種型態的運動,商業追求的興奮給心理變態的滿足感受甚至超過大生意最終帶來利潤的時刻。
第二個徵兆:世界上白手起家的富翁多半是無法無天的夢想家,不然不會有今天的地位,這點毫無疑問。
第三個徵兆:我們都知道,心理變態通常會覺得自己很偉大,不會犯錯,但在討論這種獨特類型的生意人時,上述感覺是必要特質。
妄尊自大的人有了這樣的信念,不停自誇,很有可能患了妄想症,嚴重的話有人會想要賣冰塊給愛斯基摩人。
但自信是非常強大的工具。
對自己無可動搖的信念,或許最後會讓連疑心病最重的愛斯基摩人都相信你一定有很確切的理由,他們真的需要買你的冰塊!
第四個徵兆:漢克的前雇主以為他很冷靜,在心理學家看來卻是無法體驗深刻的情緒。
簡單地說,漢克不會崩潰,也不會退縮,因為他沒有感覺。
他連眼睛都不眨一下。
受到驚嚇時,一般人會眨眨眼睛,自我防禦。
實驗顯示,突如其來的噪音妨礙非心理變態的人觀看令不快或具有威脅性的影響時,他們會有很強的驚嚇反應。
但是,心理變態幾乎沒有反應。
第五個徵兆:愛拍馬屁的人說“不顧一切,只為求勝”,心理學家卻稱之為“缺乏良知”。
罪惡感,自責或羞恥心都無法令他們卻步。
如果心理變態看起來對某人很忠誠,那只是因為他們認為這個人就長期來說,一直很有用。
第六個徵兆:面對逆境時,心理變態堅忍不拔。
但那咬牙面對的勇氣,失敗了也不為所動,事實上是因為懲罰不會讓他們學到教訓,因此行為也不會跟著改變
心理變態不會學到教訓:1970年代,海爾和他的學生做了一系列研究,之後變成心理變態學術研究的經典。
海爾讓實驗對象看著計時器倒數計時,歸零的時候,他們會被電擊,“無害但要點痛”,他們的手指上黏了電極,測量出汗的程度。
一般人一開始倒數就會流汗,知道接下來會接受電擊。
但心理變態一滴汗也不流。
他們似乎對逼近的不快“不理不睬”,看似無懼。
這也可以解讀為他們不會從失敗中學到恐懼,也不怕即將面對的後果——在你創立人生中第五十三家企業時,或許很有幫助。
換句話說,心理變態不需要面對恐懼,想做就去做。
第七個徵兆:史圖特(MarthaStout)在《4%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TheSociolopathNextDoor)寫道:“心理變態有時會展現出短暫強烈的熱忱,比方說嗜好,計劃,和別人互動,卻不投入,也沒有後續的行動。
這些興趣似乎突如其來,也沒有理由,最後以同樣的方式結束。
”
總結心理變態老闆七大徵兆:
1,需要刺激
2,夢想家
3,妄尊自大
4,無深刻情緒
5,缺乏良知
6,無法感到恐懼;無法從失敗中學到教訓
7,短暫熱忱
三,你最要好的朋友是不是心理變態?
@所以,可憐的傑佛瑞發現真心付諸流水,比把錢丟到水裡更覺得難過,他的反應很正常。
不知道為什麼,即使對方把我們的錢偷走,我們仍寧可相信友誼的確存在。
承認上了新朋友的當,而且對方真的是個騙子,也就是承認自己容易受騙且遭到羞辱,實在難以面對。
但你不應該覺得自己很傻:心理變態詭計多端,他會攻進你靈魂最柔軟的地方。
@找到目標後,心理變態早就準備好了招數。
他們的模仿能力很強,有時候會模仿某人說話的模式(說話的速度,使用特殊的術語等等)和手勢。
這會讓人立刻感到親切:如果有人表現得跟我們“同步”而,我們不知不覺就會覺得很自在,對這個人產生好感。
@由於心理變態在不同人身上會看到不同的利用價值,所以他們對待每個人的方法也會不一樣。
通常很難看出這種不一致性,除非他們特別討厭某個人,你才會注意到。
然而,到了這個時候,他們已經幫“出乎意料之外”的待遇找好理由或解釋。
如果那不幸的受害者也是你的敵人,你們更容易聯合在一起,或乾脆忽略這樣的行為。
你覺得很安全,因為你相信你的知己絕對不會攻擊你。
@心理變態對家庭關係毫無感受,不論是他們自己的家庭,還是你的家庭。
對他們來說,所謂的朋友和最親近的人只是可供榨取的額外資源。
@旁人眼中瘋狂享樂和無窮精力的個性,在心理變態身上卻是很危險的衝動個性。
不在乎別人有什麼規劃,甚至不考慮會有什麼結果,心理變態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也不會考慮時機。
@心理變態說謊是家常便飯,知道對方的耐心到了頂點,想要從他們身上激發出快速有幫助的回應時,通常也會“加強”謊言。
他們很麻木不仁,完全無法瞭解這樣的謊言會給別人什麼樣的情緒衝擊,如果能得到想要的結果,他們很樂意玩弄朋友的感受,就像貓咪玩弄老鼠一樣。
@典型的心理變態據說都“能言善道”,但他們講話時展現出的姿態才是別人注意力的焦點,而不是他們雄辯滔滔的能力。
事實上,專家注意到心理變態使用語言時有些特點,也有不靈巧的地方,一般人不用心的話或許不會注意到。
海爾在著作“良知喪失”中提到“常常出現矛盾和邏輯不一致的陳述”。
海爾假定,這“就像心理變態無法監控自己講的話”,才會出現繞圈圈和結構不佳的字詞及思維。
海爾指出,我們講話時,一長串複雜的心理活動已經進入尾聲,因此當心理變態胡說八道時,很有可能他的心智程序跟行為一樣,都不受常規束縛。
@一生中的友誼常是許多人衡量自我成功的標準,大多數人也會同意,幾名知心好友絕對超過上千個相識的人。
因此,當某人出現,看似具備所有適合當朋友的特質,我們就會全心投入。
這也是為什麼和心理變態建立的“友誼”在我們發現所根據的只是一堆謊言時,會造成嚴重的損害。
信任遭到背叛,會覺得比財務被竊取的傷害更令人心痛。
耐人尋味的是,心理變態學會利用受害者友善的本質,但是友誼的基本條件卻是心理變態察覺不到的:信任,溫暖,忠誠,支持等等。
或許正因如此,心理變態想要深入影響別人時,學不到表達友誼的方式,但他卻懂得如何利用一些明顯的友誼法則。
友誼的法則:嘉寶(KarenKarbo)在一篇關於友誼心理學的文章中列出友誼的基本法則,融合了古典以及近代研究。
1,規律法則:你容易和常常見面的人變成朋友。
2,互惠法則:在人際關係中,我們很依賴互惠法則,給別人一點點,換回一點點。
3,親近法則:在建立友誼時,我們會說出私密的慾望,坦率地提起過去,吐露對未來的期待。
能自由分享私人想法的程度通常會決定友誼的因素。
4,富蘭克林效應:這個法則由之前的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發明,因此用他的名字命名,富蘭克林指出,“相較於那些被你幫助過的人,那些曾經幫助過你的人會更願意再幫助你一次。
”也就是說,如果你幫過某人,你會因為相信他們值得,你才願意那麼做。
。
。
因此你願意再度幫忙。
對於你曾經幫助過的人,你甚至會覺得更有義務,超過那些曾經幫助過你的人。
5,社會認同支持法則:這個法則說明選擇朋友的方法,我們會選擇朋友,因為他們支持我們對自己的什麼認同。
因此,雖然我們相信某某人是我們的朋友,只因他們的個性,事實上卻是因為他們鞏固了我們的認同。
美國密爾瓦基馬凱特大學的心理學家奧斯瓦爾德(DebraOswald)博士說,要維護友誼,需要透過四種行為:
1,自我表述
2,持續支持
3,互動
4,保持正面積極(有益的友誼會鼓勵我們去好好維護)
四,你約會的對象是不是心理變態?
*有人觀察到,很多心理變態會定睛凝視他人,讓對方難以捉摸他們的感覺。
我們或許會覺得困惑,害怕的感覺油然而生,邊讓心理變態有機可乘,想辦法控制別人。
*受到別人吸引時我們會凝視他們的眼睛。
這會讓身體釋放催產素,所謂“愛的荷爾蒙”,會激發愛意和性慾的感受。
即使一開始對他沒有感覺,那“眼神”卻非常有力。
*我們總把別人分成“好“或”壞”,而不是好壞兼具。
五,你的孩子是不是心理變態?
心理變態孩子的七個徵兆
1,一般青少年的典型自戀徵兆:普通青少年除了對自己變化外貌非常敏感,也會非常吹毛求疵。
但心理變態沒有類似的焦慮,他的自信成為不得體的自誇。
2,青少年都喜歡刺激,在這個年紀他們相信自己無往不勝(學步兒也這麼以為:這是天生的需要,好給他們勇氣去探索周圍的世界)。
但是心理變態的刺激比一般青少年更誇張,比如說濫用藥物(毒品)
3,從表面看來,彼得的謊言比較嚴重,但大多數青少年都不想讓爸媽知道他們的私人生活。
尤其善於隱瞞他們的性生活。
事實上,湯姆不斷說謊,才應該令人擔憂,特別是他說謊並不為了實際的利益,只是想要一時的興奮。
4,勃然大怒只是青少年的失意時的典型反應,想要重申他的獨立,脫離父母的束縛。
但心理變態的特質,常常發脾氣,只要一點點不如意,他就無法克制,一定會大發雷霆。
5,年輕有活力的人正該享受人生中令人興奮的階段,但青少年卻每天花時間睡覺,不然就盯著電腦。
難怪爸媽要發狂了。
但研究顯示,青少年的生理時鐘和孩童及成人不一樣,所以他們會熬夜,早上又起不來。
然而心理變態的症狀是,缺乏實際目標。
心理變態認為自己可以“隨機應變”,能夠心想事成——即使他連目標是什麼都不知道。
6,青少年都曾翹課,跟朋友鬼混一天,或跟著心愛的樂團走到天涯海角,不是嗎?那只是一個過程。
雖父母擔心兒子半夜沒回家而有心忡忡,他們更該擔心兒子衝動的行為,只是一時高興,他就放棄了計劃、朋友跟承諾
7,虐待動物是心理變態潛伏的一個警訊
孩子表現出心理變態特徵,不代表他就是心理變態:
*為人父母,一定會擔心能不能提供給孩子最好的東西,所以我們寧可相信,光是愛孩子,就能激發出他們最好的一面。
孩子變壞的時候,我們一定會困惑,甚至感到恐懼,雖然我們瞭解在正常的發展過程中,小孩一定會調皮,先是學步兒,在再來是青少年,但我們仍然不能瞭解為什麼不能改變一切。
*孩子脫離父母,展現出獨立的態度,開始探索世界的時候,學步兒跟青少年一般都表現得非常自私魯莽,不斷測試父母的極限。
*孩童的情緒發展中有兩個階段,至少行為出現某種程度的“心理變態”特質;強尼顯然正在這個階段。
兩歲和三歲的孩童開始發展心智推理技能,但仍是相當自我中心,無法完全辨別幻想和實際。
他們開始表現獨立,但無法達到目標的話馬上會覺得挫折;這時候他們會清楚明白的表達感受:尖叫吵鬧,殘忍無情,做出很奇怪的事。
“發展心理變態”的第二個階段則是青少年時期。
演化心理學家描述這個階段是“狂飆期”。
這時候荷爾蒙,生理變態和越來越多的責任串聯在一起,之前很可愛的孩子也會變成好鬥,不善表達情緒,愛生氣的麻煩人物。
知名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Erikson)認為所有的青少年都會通過“認同混肴”的階段,悶悶不樂,很在一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樣子,也會想辦法用各種行為來抵抗社會加諸在ㄊ他們身上的界限。
*青少年本性不壞,只是腦子出問題
精神科學家相信,嬰兒的大腦在生下來後第一內“塑形”,然後在青少年時期也有一些基本的結構重組。
和自制力特別相關的頂葉和額葉在十歲到十二歲之間,會突然快速成長。
接下來到成年前,突觸連接會劇烈縮小。
就跟修剪樹木一樣,腦部似乎會除去多餘的物質,強化有條理的處理途徑。
這表示青少年的行為大多是因為腦部還不夠成熟,還在發展階段,並不表示他們真的非常,非常,非常討厭你(不過,也有可能他們真的很討厭你)。
*心理變態的成因為何?專家有好幾派想法:我們是環境的產物,或者是基因的產物,或者兩者都是重要的影響元素。
就我們所知,心理變態展現出不同的神經生物學異常,比方說,在測量腦部電氣活動的研究中,受試者要讀出和辨認電腦螢幕上閃過的詞,結果顯示,“一般人”對於“死亡”或“強暴”等生動的字眼反應比一般的詞彙快。
心理變態的大腦則不會區別。
但是科學家無法判斷大腦中的差別在出生前就決定,還是在年幼時定型。
為數眾多的心理變態曾在年幼時遭受暴力對待,他們從父母那裡承襲了侵犯和虐待的行為,並且在日後的暴力犯罪中重現;但有更多受虐的兒童長大後並未走上心理變態的路。
說謊也可能是好事
多倫多大學幼兒研究中心的李康博士(KangLee)做的研究,結論說,很多學會說謊的小孩已經到了心智發展的一個重要步驟。
認知能力最強的小孩最懂得說謊,表示他們已經發展出“執行功能”,能夠把真相留在心裡,好讓他們的謊言更具說服力。
兩歲的時候,百分之二的小孩會說謊,到了三歲則提高到百分之五十,四歲時則高達百分之九十。
這個趨勢在十二歲時達到頂點,幾乎所有小孩都會說謊(但不會一天到晚說謊),到了十六歲則下降到百分之七十(和成人比較,科學館的研究發現,一般男性每年會說一千零九十二個謊話)。
研究人員說童年時期偶爾說謊成年後也不一定會在考試時作弊或變成騙子。
父母嚴格的管教也不會造成影響。
誤將注意力不足過動障礙症(ADHD)當成心理變態
研究顯示心理變態傾向和ADHD有很高的“共病現象”,也就是說,這兩種症狀常常一起出現。
此外,心理變態的孩童中有高達百分之七十五會出現ADHD。
兩者之間的連結非常模糊,牽涉到很多需要探索的因素。
英國科學家最近在研究DNA結段時,第一次發現和ADHD有關的基因。
發現這新知識後,表示患有ADHD的孩童很可能一小段很重要的DNA不見了,或在基因組中複製了。
而心理變態尚未出現類似的證據。
看來,心理變態身上出現的大腦障礙似乎和ADHD很不一樣:心理變態跟腦部杏仁核出現障礙有關,但在ADHD患者找不到這樣的關聯。
沒有效果的獎勵和處罰
“被動迴避”(passiveavoidance)這個心理術語指小孩學會了要回應能給他獎賞的事物,同時避免可能會帶來處罰的東西。
比方說你在小時候很快就學會,懂得說“請”,你就可以吃冰淇淋;咬媽媽的腿,你會被關到臥室裡。
至少,大多數的小孩都會學習。
我們已經看到,心理變態從懲罰或獎賞中學習的能力特別弱。
事實上若到就算給他們金錢或香菸當作學習的誘因,他們仍會犯下“被動迴避錯誤”。
即使被罰坐,或答應只要乖乖的就能拿到糖果,但是小孩仍不斷犯錯,未來很有可能變成心理變態。
偶爾有回應的小孩不算,而是從來不回應的孩子;他們跟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一直學不會。
科技會讓我們變成心理變態嗎?
我們先不要責怪電玩產業是派崔克辣手弒親的元兇,科技跟心理變態並沒有關聯。
暴力電玩遊戲和孩童或成人的嚴重暴力行為之間沒有決定性的關係,但有可能暴力遊戲提高了我們的“暴力門檻”,讓我們對極端行為更加麻木不仁,甚至還讓我們得到獎勵——畢竟,在遊戲中殺人會得到分數,讓玩家不假思索就能接納侵略行為。
研究顯示,電玩遊戲某些元素可以支持孩童的認知及動作發展,甚至能促進身心健康。
教育主題的電玩遊戲能鼓勵思考創意,不光是速度而已,還有一些遊戲鼓勵社交,都有正面的效果。
青少年殺人犯現象
在評估青少年是否會實踐自己的威脅時,他們建議父母和老師檢驗幾個領域。
包括學校,社交,和家庭的動力,以及孩子的個性,不過“透露”則被視為一項很重要的線索,透露之後,暴力行為或許就跟著來了。
“透露”指學生有心或無意地洩露出自己的感覺,思維,幻想,態度或意圖,暗示暴力行為可能會出現,有可能是不著痕跡的威脅,吹噓,諷刺或最後通牒。
表現的形式包括日記,歌曲,詩詞,隨手亂畫,刺青或影片。
如果學生又說“沒什麼”,或許這些線索就煙消雲散。
但“透露”有可能是絕望的呼救,代表內心的衝突,有時候,自誇看似空虛,事實上卻是真正的威脅。
結論
1,孩子會向身邊的人學習:親眼目睹成人用惡意彼此對待的孩子,長大之後會相信其他人都壞有惡意,他們活在一個“人吃人”的世界裡。
2,小心,詮釋孩子的行為時不要過度消極。
別忘了,小孩子粗枝大葉,無法全盤領會他們的頑皮行為對其他人有什麼衝擊。
大一點的孩子在經歷重大的生理和情感變動時,尤其在荷爾蒙突增的青少年時期,也有可能鑽牛角尖到令人百思不解的地步。
如果一直告訴孩子他們很壞,很任性,很不聽話,他們會聽進心裡,也沒有什麼誘因願意改好。
即使當孩子快把你氣炸了,為人父母者仍需要表現和善:在理想的求情況下,每一次負面的互動都應該搭配上二十次正面,充滿讚美,親情洋溢的互動。
3,家裡要有清楚的規則和界線,但要立下規則,而不是凡事禁止;也就是說,詳細列出孩子“應該”做的事,而不是“絕對不可以”做的事。
4,想辦法讓孩子培養社群意識。
有些學校計劃包含社群志工,照顧動物,學長姐指導學弟妹,角色扮演,鼓勵孩童說出被霸凌的經驗,所以要是發生了“壞事”,他們不至於會袖手旁觀。
就整體而言,這些計劃跟傳統的制度比起來,更能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和容忍度,比較不容易產生偏見和成見,甚至讓他們更喜歡上學。
5,霍奇基斯(SandyHotchkiss)在《自戀狂你想怎樣?》(WhyIsItAlwaysAboutYou?)中建議父母找出孩子的特殊技能並加以鼓勵,而不是心不在焉對著一看就知道做不到的人反覆說:“你做得到!”此外,他們樣該讓孩子培養出基礎良好,符合實際的自知之明。
6,孩子必須被賦予脫離父母影響的空間,也有實驗的自由。
死板的保護和期待會妨礙孩子的發展,也有可能養成“負向認同”;對於世人的期望,完全不再他考慮的範圍中。
青少年特別需要脫離父母,確定自己能夠獨立:有時候,他們應該表現叛逆,才是健康的樣子。
期望青少年遵守一些非常嚴格的規則,很有可能會看到對應的反應,他們的叛逆也有同樣的強度,使盡全力違反所有的規則。
此外,大家也知道,比較無所謂的青少年覺得,要是打破一項規則就有麻煩,還不如多多犯規——他們的理由是“一不做,二不休”。
@你的父母是不是心理變態?
*有種心理變態的父母認為小孩是自身的眼神——也就是說,他們不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自戀狂父母也有這樣的徵兆)。
母親和孩子的感情看似濃厚,但其實這和孩子真實的性格無關,而是她幻想中的孩子。
*心理變態父母缺乏同理心,會用很機械化的管教方式。
感覺孩子就像洋娃娃一樣;他們無法適應孩子的需要,哭泣或需要換尿布時置之不理,甚至還把小孩當成貨品。
*心理變態的父母可能會為孩子自大的感受打氣——告訴孩子他們太棒了,因為他們就是相信孩子有這麼厲害。
這些父母會主動阻撓小孩,不讓他們發展出合乎實際的自我概念。
*麗莎對兒子的“驕傲”其實只是她對自己的炫耀——把傑克當作理想化自我的延伸。
此外,麗莎知道在人前如何扮演“愛兒子的母親”;但在家裡就不一樣了。
要注意的是,麗莎很少親吻和擁抱小孩,因為她只懂得展現出膚淺的情感。
她展現出的感覺沒有深度,很戲劇化,稍縱即逝。
*心理變態是天生還是後天養成?
根據無數的研究和調查,有些還對受試者做了腦部掃描,也很強力的跡象指出,心理變態是遺傳性疾病。
至少可以說,有種遺傳傾向或許會讓某人在恰當(或者改說不恰當)的環境下發展出全然的心理變態。
然而,教養心理變態孩子的方式會影響這些傾向後續發展的方式。
暴力的父母養出暴力的心理變態。
受過良好教育,中產階級,懷有抱負的心理變態小孩可能會成為一個非常成功的心理變態成人:玩弄手段的方法很有智慧,令人害怕,但不至於牽扯到暴力。
至少那些有暴力行為的人比較容易被逮捕之後關起來。
*第一種心理變態父母會把孩子看成自己的延伸,施加強大的壓力,讓他們的行為表現絕對要遵守嚴格的規範。
當孩子確立自己的人格後,挑戰父母權威,或許會給自己帶來可怕的懲罰,這時候問題就真的開始了。
第二種心理變態的父母認為小孩是剝削的對象:利用孩子申請福利,或甚至假裝孩子有病,好得到更多人的同情和善心捐贈。
這兩種心理變態的父母照顧孩子時都不會花心思:他們對孩子不會展現出親熱的行為(通常只會在公開場合表現擁抱他們缺乏責任感,表示孩子的基本需求長期下來無人能看管。
@你的伴侶是心理變態嗎?
*令人大惑不解的是,心理變態能用充滿愛意的行為,表現得無懈可擊,來欺瞞受害者。
如果他們夠聰明,他們學到正確的社交行為在大多數情況下能夠愚弄大多數的人。
當自己的本質昭然若揭,心理變態會想辦法轉移你的注意力,告訴你他愛你。
當然,他感覺不到愛。
*有個委託人告訴我下面的故事,正好讓我們的腦袋瞭解他們的腦袋如何運作:“我會稱她是女性朋友,而不是女朋友。
女朋友這個詞代表我對她有感覺,可是我從來沒有這種感覺。
我喜歡她——但愛是什麼?我很開心,她會跟我上床,幫我做事情,陪我消磨時間。
那是愛嗎?我對她的感覺跟對我的狗差不多。
”
再看看另一名委託人的說法:“我買花送她,告訴她我全心全意的愛著她。
我不太明白那是什麼意思,但我知道她聽了臉上就浮現了微笑,也讓我能對她予取予求。
鮮花的價錢比自己付房租便宜多了。
”
*研究人員要求展現出心理變態傾向的孩童和成人聆聽聲音片段,描述其中的情緒,但他們多半做不到。
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要求心理變態指出別人臉上表現出來的情緒,看來他們無法辨識恐懼,嫌惡和難過。
研究人員也發現,給心理變態和非心理變態看一張沒有表情的臉孔,然後表情慢慢轉變成恐懼,心理變態要話更長的時間才能辨別出表情的變化;變化程度到了75%,心理變態才看得出來,而非心理變態在65%時就可以辨認出來。
*女性為什麼容易愛上死刑犯?
害怕親密關係的人會無意識地選擇不再身邊或心有所屬的人當伴侶。
如此一來,他們能夠體驗強烈的“愛情”,而不需要處理真實的關係(通常很平凡,或者很難處理),不必擔心真的要跟別人變得很親密。
這些類型伴侶關係從心理層面來看,很像某些女性會去迷戀名人或其他無法跟她們在一起的男性。
他們的行為跟過去的損失有關,不想要建立“真實”的關係,避免未來又要心碎受苦。
@你迷戀的明星是不是心理變態?
當然,不是心理變態也可以當明星......但心理變態的特質可以推你一把!如果要出名,心裡變態的特質會讓他們更快更容易出人頭地。
不懂的懊悔或內疚,表示他們可以踩在別人頭上,就跟踩著石頭一樣輕鬆自在,爬上頂端。
*甚至還有“貝克漢症候群”,心理學家用這個詞描述那些沒有才華或不願努力卻想要名利雙收的人,主要針對因此而感到苦惱的族群,而不是足球金童貝克漢一家人。
有這樣的慾望,就幾乎是心理變態了,因為目標不切實際,很自戀地覺得自己該不勞而獲。
*考威爾——心理變態社會創始人?
我譴責考威爾,因為他大受歡迎的節目《星光大道》和《英國達人》(Britain'sGotTalent)(在美國則有美國版)可以說助長了心理變態的社會;這個社會鼓勵展現出膚淺的情感,追求財富和榮耀,除了靠技能還要靠手段才能贏得比賽,這些都符合心理變態的座右銘。
*今日社會愈來愈重視名人,或許會帶來另一種危害;他們變成別人的榜樣,影響所及除了創造出更多跟隨他們一舉一動的小怪獸,也讓心理變態的價值觀和行為得到更多鼓勵。
在這樣的社會中,自戀狂算是正常,只要一遭逢輕微的挫折就展現出誇張的情緒,為了達成目的可以利用和凌虐別人。
心理學家詹姆士(OliverJames)在他的著作《富流感》(Affluenza)中提出類似的假設,他說,他認為自私的資本主義就像細菌一樣,透過最富裕的經濟體傳播。
在這些國家,大眾用財富和其他表面的價值來自我定義,比方說他們多有吸引力和名聲,以及他們能炫耀這些特質到什麼程度。
@你是不是心理變態?
*好消息是,就定義而言,如果你覺得自己是心理變態,那你是心理變態的機率就微乎其微。
然而,在我們一生中,總有時候會被迫出現心理變態的行為,這叫做“情境心理變態”。
或許在學校遭到霸凌的人想要報復,不得不才去激烈的手段;或者愛人把你一腳踢開,你想要讓她感受到你的傷口有多痛。
這時你可能就會體驗到心理變態無情冷酷的心態。
但真正的心理變態所擁有的特質不會消失,在不同的時間和背景下都會展現出來。
心理變態不會因特殊的事件而發作,之後有不會因自己的行為而感到羞恥或愧疚。
*被診斷出是心理變態的人似乎大多數覺得很不錯,或許還會去研究這個主題。
但他們沒有一般人預期的情緒反應;他們完全不在乎和“心理變態”這個詞有關的負面含義。
一般來說,大多數心理變態對他們的情況一無所知:他們從未體驗過其他的情況,因此假設所要人都跟他們一樣。
但我們體驗過,因此要面對心理變態,就成了整個社會的難題。
我們就是不瞭解為什麼有些人無法感受到愛,悲傷或內疚。
*我聽過一兩個心理變態說他們知道別人覺得他們“很奇怪”。
但除非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多半是假釋),他們其實不怎麼在乎別人的想法。
*對心理變態周遭的人來說,有個好消息,他們最嚴重的違法和侵略行為通常到了四十歲就會趨緩。
對他們來說也有好消息,雖然他們在別人心目中絕對跟無憂無慮扯不上關係,但他們不太容易焦慮或憂鬱。
事實上,如果你是心理變態,甚至有可能變成全世界最成功的人——知名的政治家,或許銀行的執行長?邪教的領袖?
壞消息則是心理變態很容易自我毀滅。
對身邊的人造成破壞的同時,他們對自己也會造成相通程度的破壞,除非他們是少數的“幸運兒”,懂得自我控制,把自己偽裝得更好,在社會中找到能把心理變態特質當成長處來發揮的角色。
*你是心理變態的七大徵兆
看過了前面的章節,你應該知道,世界上沒有標準的心理變態:他們偽裝很多元化。
然而,或許我們該來看看心理變態的“凡人”是什麼樣子:他的背景沒什麼特別,卻展現出異常令人心寒的個性。
1,成長過程就跟其他無數個小孩差不多,父母想盡辦法給予最好的照顧。
但從小就有嚴重的行為問題,在心理變態的萌芽期十分常見。
2,心理變態沒有目標,做完一件事又換下一件,只為了生存,不管自己的行為是否合法。
3,其魅力足以交到新朋友,但沒有能維護友誼的能力。
情緒不穩定,沒有同理心,他不瞭解其他人;對他來說,別人只是幫他達到目的的工具。
4,心理變態看不到自己的行為會帶來什麼結果;他們完全沒辦法負責。
此外,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壞事則被視為“運氣很差”。
因此心理變態常常很不高興為什麼自己這麼可憐。
5,對其他人漠不關心
6,心理變態做了壞事一點也不悔恨。
他們的感覺很淺薄,事實上,看到別人展現出來的情感,反而令他們十分著迷。
想想看,你開野生動物節目時有什麼感受:心理變態看你的時候就有類似的感覺。
7,玩手段是心理變態的生存藝術。
*心理變態和自閉症——分不清楚
自閉症是很普遍的發展障礙,這種卻喜愛會跟著患者一生,他們的社會理解和溝通能力都受到影響。
跟心理變態一樣,自閉症“從外表看不出來”,很難診斷。
但普遍的程度卻值得注意。
有人爭論,自閉症患者跟心理變態很相似:畢竟兩者都看起來很漠然,對其他人內在的體驗缺乏真正的同理心,不受正常社會規則的限制。
但自閉症患者在社交上習慣退縮(自閉症的英文autism來自希臘文中表示“自我”或“孤獨”的詞),心理變態卻能學會吸引了迷住同儕。
也就是說,他們在功能異常圖譜上各占一端。
自閉症和心理變態都和大腦中杏仁核功能出現異常有關。
杏仁核大約一吋長,形狀像個杏仁,位於雙耳中間的顳葉上。
雖然小,“在調節情緒和引導情緒行為時非常重要”。
其中有一塊地方負責從結果學習,以及辨認面部表情。
但是,自閉症患者和心理變態雖然腦中同樣地方受到影響,受損的型態看起來卻很不一樣。
我們知道心理變態無法從懲罰中學習,也無法“讀取”別人臉上的某些表情,但給他們看一系列的照片,要他們判斷對方的可信任度,他們卻做的很好。
自閉症患者則相反:他們能從懲罰和獎賞中學習,卻無法從面部分辨對方是否足以信賴。
*心理變態和焦慮
克勒利注意到他所研究的心理變態者“不會緊張不安”。
心理變態者整體來說焦慮程度比較低,尤其是那些心理變態的人格特質比較突顯的人(我們在本書中討論的目標),相較之下他們的變態生活特質則比較不明顯。
當心理變態者說他們感到焦慮時,我們通常不清楚他到底有什麼感受,因為心理變態者的情緒似乎都有不同的意義,體驗也跟常人不一樣。
並不是說他們完全沒有情緒,但是專家相信他們的情緒應該是“前置情緒”(proto-emotion)。
所謂前置情緒是對當下情況做出表面,快速,短暫的反應。
心理變態者不會特別擔憂,也不會長時間反覆思索。
其實這樣感覺應該也不錯吧。
我們不會去做不合理或不道德的事情,焦慮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我們可以把焦慮想成良心的一個關鍵元素。
心理變態沒有這個問題,所以有壞念頭或做壞事時,都不覺得憂慮。
*心理變態並不是精神病患;他們不會出現幻覺,也不會因為腦海裡出現的聲音叫他們做邪惡的事就去做了他們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也能合理控制自己的行為。
他們沒有內心衝突,沒有良知。
當然,有時候我們衝動做出心理變態的行為。
每次感受到沈重的壓力,可能會引發心理變態般的狹隘視覺,讓我們想得到自己需要或想要的東西——比方說完美婚禮,或報復霸凌你的人。
同樣地,這樣的行為或許會讓你後悔,卻不是心理變態的有作為,我們還有救。
如果你是心理變態,或許你很幸運被歸類為成功人士。
你沒有道德標準,在追求獎賞和快感時無後顧之憂。
心理變態比較不可能有憂鬱症,比較不可能覺得焦慮,當然有不擔心別人的感受。
所以心理變態的生活相較之下更無憂無慮。
讓人覺得欣慰的是,你到了中年就會變得“成熟”一些。
另一方面,一般的心理變態通常生活很不穩定,常和別人起爭執,他或許會覺得自己“很倒霉”,一直被別人挑毛病。
心理變態也可能自我毀滅,任何的平衡都會很快被他破壞。
一個能夠正常感知的心理變態無法融入社會規範,他很有可能會覺得”與眾不同”,被周圍的人很不公平的排斥。
或許你羨慕成功的心理變態,因為他們能夠一心一意追求成功,但你知道,不論賺得多少財富,他們都體驗不到深刻的快樂,這樣你應該會覺得比較欣慰吧。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靴子
Unknown
靴子發表在痞客邦留言(0)人氣()
E-mail轉寄
全站分類:不設分類個人分類:知識下一篇:盛夏光年
歷史上的今天
2015:盛夏光年
▲top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站方公告
[公告]2022年度農曆春節期間服務公告[公告]MIB廣告分潤計劃、PIXwallet錢包帳戶條款異動通知[公告]2021年度農曆春節期間服務公告
我的好友
文章分類
遊戲(0)電影&小說(0)知識(1)日記(0)未分類文章(1)
最新留言
活動快報
植村秀潔顏油
專櫃銷售No.1最頂級的卸妝油,99%天然植物油萃取,...
看更多活動好康
動態訂閱
文章精選
文章精選
2015四月(2)
所有文章列表
文章搜尋
新聞交換(RSS)
誰來我家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QRCode
POWEREDBY
(登入)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2PIXNET
關閉視窗
延伸文章資訊
- 1異常心理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異常心理學(英:Abnormal psychology),又称變態心理学、病理心理学、非正常心理学,是臨床心理 ... 疾病定義编辑. 定義心理異常不是件單純的事,因心理疾病不像生理 ...
- 2變態心理學 - MBA智库百科
變態心理學(abnormal psychology)變態心理學是研究病人的異常心理或病態行為的醫學心理學分支又稱病理心理學,它用心理學原理和方法研究異常心理或病態行為的表現 ...
- 3病態- 教育百科| 教育雲線上字典
- 4「反社會人格」和「心理變態」的差異? 腦神經科學家研究結果
反社會人格障礙與心理變態有關,但比心理變態更加常見,是一種對外在破壞性行為的衡量;而心理變態則是一種潛在的人格問題。事實上,心理變態測試是一種對 ...
- 5《變態心理學》課程介紹 - 中山醫學大學
變態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是否有明確的心理變態定義可以普遍使用? 為什麼要定義變態? 變態是誰的問題?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