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產業「與病毒共存經濟」 開啟5000大企業轉型 - 工商時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20年5000大企業的稅後純益雖然成長,但是有83.42%的獲利則集中在營收前500大企業,大者恆大的趨勢仍然明顯,5000大企業必須要有帶動台灣全體產業 ... 首頁商情產學.管顧台灣產業「與病毒共存經濟」開啟5000大企業轉型 台灣產業「與病毒共存經濟」開啟5000大企業轉型 文謝奇璋 2021.07.17 CRIF中華徵信所總經理郭曉薇指出,全球經濟並非進入「後新冠病毒時代」,相反的台灣要關注「與病毒共存」是全球長期經濟發展的可能趨勢。

圖/CRIF中華徵信所提供 依據CRIF中華徵信所最新公布的「2021版台灣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調查結果顯示,2020年COVID-19新冠病毒疫情雖重創全球經濟,但是5000大企業表現亮眼。

不僅5000大企業營收總額36兆8,909億元,僅較2019年微幅衰退1.70%,並創下史上次高營收總額。

尤其5000大企業稅後純益總額更擺脫疫情糾纏,較2019年大幅成長20.03%,寫下3兆3,193億元的歷史新高;且總體純益率高達9%也同步創下1999年以來新高。

CRIF中華徵信所總經理郭曉薇對此形容這是「拜全球疫情所賜,讓台灣產業價值被看見。

」郭曉薇指出,台灣在全球產業供應鏈的地位從來沒有這麼高過,即使在「921大地震」、「311日本大地震」,台灣產業的全球地位也沒有2020年這樣的明顯。

營收成長兩位數產業大幅增加 從產業營收成長的角度看,入榜的179個產業中,雖然只有97個產業營收成長,較2019年的103個產業成長減少6個產業,但營收成長達兩位數的產業則由2019年的26個產業,大幅增加至39個產業。

在營收總額達1,000億元以上的產業有65個產業,且其中有11個產業的產業營收總額成長達兩位數,遠強於2019年的5個產業,都印證2020年5000大企業的營收總額雖然表面上呈現小幅衰退,然而由營收表現的內涵觀察其實比2019年要更健康。

  此外,在65個營收達1,000億元以上的產業中,營收成長前10大產業,由證券商及積體電路設計業各以營收成長率37.30%、22.94%,居於前兩名,其它依次則為半導體業、無店面零售業、被動電子元件業、機車及其零件業、一般批發零售業、電腦及其週邊設備軟體批售業、電池業及營造業,營收成長率都在11%以上。

全球供應鏈中價值的全面提升 郭曉薇指出,台灣具有淺碟經濟的特質,過去只要全球經濟陷衰退,台灣產業出口往往是最先受傷且受傷最深的,但是透過2020年全球疫情的洗禮,當許多國家因為疫情封城,跨國工廠停擺,供應鏈面臨斷鏈危機時,台灣在全球產業供應鏈的重要性,就非常鮮明的被顯露出來。

急單蜂湧而至,使5000大企業在2020年後兩季營運有如倒吃甘蔗,訂單能見度一直看好到2021年底。

2020年5000大企業的稅後純益總額高達3兆3,193億元創新高,較2019年的2兆7,655億元成長20.03%,也是2014年以來的新高;稅後純益率高達9%,創下1999年來新高,其中透露出兩大正面訊息:第一是台灣在全球產業供應鏈中的地位是全球最禁得起考驗的國家。

第二是台灣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價值的全面提升。

  CRIF中華徵信所在調查中同時指出,2020年5000大企業的稅後純益率高達9%,創下1999年以來新高。

也是對台灣大型企業當前發展非常重要的訊號。

這個訊號正告訴我們,大型企業自美中貿易戰中轉型,把大陸市場和透過大陸出口的海外市場看得更清楚,並把大陸市場和美國市場切割,可以找到不同的利基點。

美國「去中化」、中國大陸「去美化」的結果,台灣5000大企業在兩強之間都是「核心供應鏈」,並且中國大陸對倚賴台灣技術和台灣供應鏈的重要性更為提升。

其中前100大企業稅後純益為1兆9,404億元,較2019年的1兆5,887億元,大幅成長22.14%,占總體稅後純益比重則由57.41%微升至58.46%。

前500大企業稅後純益則為2兆7,688億元,較2019年2兆2,852億元也成長21.16%,占5000大企業稅後純益比重則由82.63%上升到83.42%。

同時虧損家數只有567家,為2011年以來的次低水準(僅次於2018年虧損561家),在在顯示2020年在美中交惡,以及COVID-19疫情的雙重影響下,超大型企業得以在美中之間的供應鏈左右逢源以致獲利創新高。

不過CRIF中華徵信所也提醒,營收總額衰退但稅後純益大幅成長並不是一個常態現象,而是在特殊背景下的暫時性模式,唯有營收成長擴大全球市占率,從而提升獲利才是真正健康的5000大企業盈利模式。

   2020年5000大企業的稅後純益雖然成長,但是有83.42%的獲利則集中在營收前500大企業,大者恆大的趨勢仍然明顯,5000大企業必須要有帶動台灣全體產業供應鏈的成長的功能,才能真正帶動台灣經濟與就業的成長。

否則超大型企業若只是自肥,就無法使台灣整體經濟前進。

提防通膨、供應鏈移動、代工基地調整三大趨勢 例如類似台積電這樣的「護國神山」固然是台灣產業中的的重要資產,但是台積電能夠帶動多少台灣企業成為它的供應鏈?這將是更為重要的課題。

而這其中政府的產業政策也將扮演重要的關鍵。

而這個重要關鍵就是如何培養及保護台灣的本土人才,以及鬆綁及開放國際級人才來台的政策。

   其次就是美國拜登總統上台後,對美中關係正式定調為戰略競爭對手,期待美中重新磨合的想法落空,因為拜登對中國大陸更重視的是「從法制化去規範與中國大陸的談判協商基礎」,同時對於全球太倚賴台灣半導體供應鏈,也已經決定要補助美國廠商進行研發及設廠,以規避台海兩岸的政治風險,這對於全球供應鏈投入更多新的變數,對5000大企業的長遠發展來說,具有潛在風險。

CRIF中華徵信所認為,對5000大企業來說仍需提防三個趨勢。

   第一個趨勢是,小心通貨膨脹來得比預想更快。

從英國在2021年5月通膨脹率就達到2.1%,快速超過英國央行2%的目標,就顯示全球主要經濟國家在原物料價格飛漲的情況下,在2022年下半年就會面臨通貨膨脹的失控的危機。

美國聯準會在2021年6月中旬才宣佈2023年要升息,就已經引起美股的波動,則是另外一個警示。

   第二個趨勢是,全球重要新興戰略產業供應鏈的移動。

2019年中國大陸的華為5G技術的領先及投入6G的研發,讓美國心生疑慮;加上全球半導體晶圓代工都仰賴台積電的生產,也讓美國心生警愓。

由美國發動的包含半導體高階製程及晶圓代工、以及電子產業供應鏈要重新在美國啟動,美、中兩大國家都在向台灣廠商招手前往設廠,何況日本及韓國也在響應赴美設廠,這對台灣整體電子產業已經構成威脅。

   第三個趨勢是,全球代工基地的調整。

前進南向、返台生產、撤出中國大陸,這三個模式都是現在進行式。

但是越南作為第二生產基地已經快要飽和,印度十幾億人口深陷COVID-19疫情的泥沼。

返台生產工業用水和用電的危機已經漸出現。

撤出中國大陸不可能完全實現,而且當上市公司的認列大陸投資持續創新高時,更促使中小型新興上市櫃公司正在加速前往中國大陸設廠。

因此調整全球代工基地就成為500大企業眼前最大的課題。

「台灣產業新藍圖」概念 2020年CRIF中華徵信所即呼籲提出台灣要進行「超前部署」,因應「兩岸產業共榮」形勢出現巨大改變。

今年更進一步的提出「台灣產業新藍圖」概念提供產官學參考。

所謂的「台灣產業新藍圖」概念,是在台灣現具有全球供應鏈產業優勢的產業中,找尋出這些產業的優勢要如何去結合,以便整合出全新的先進科技產業,台灣必須把超大型企業也形成一個全新的打群架團隊,抓緊未來10年的智慧製造的大趨勢,若要讓美、中繼續仰賴台灣產業在供應鏈的核心夥伴地位,台灣的研發就必須超前部署至少一個新世代。

所以5000大企業必須要學習台積電、聯發科技、鴻海投入更多研發費用的精神,佈局未來10年的智慧財產權。

在最可能的科技領域中找到新的定位,使得台灣不只有一座台積電「護國神山」,而是創造一座產業的「護國神島」。

   CRIF中華徵信所分析,長期以來台灣產業就是許多小型的「變形金剛」,但如今台灣要做的就是把這些小型變形金剛,打造既可以單打獨鬥的小型變金剛(就是不同產業),但組合在一起就成為具有巨大能力的「巨型變形金剛」,也就是將不同產業整合為新科技產業。

   簡而言之,就是面對新美中關係的形勢,台灣必須講求「科技自主」,對台灣來說雖然沒有做全球科技霸主的能量。

但是台灣一定要在全球最先進的科技供應鏈中維持一個全球零組件中心及零組件合中心的優勢,任美、中、日、歐、韓都無法甩鍋的供應鏈夥伴。

   郭曉薇表示,「台灣產業新藍圖」概念這個目標看起來很難,但是台灣有良好的零組件供應鏈基礎,只是看台灣有沒有決心有計畫的去做。

台灣必須了解未來我們不是在面對一個新「金融海嘯」,可以用金融政策工具去化解;而是在面對一個全球「實體零接觸」對製造及貿易模式的崩解與新局,5000大企業作為台灣經濟領先指標,也必須去快速因應這個對台灣生存造成威脅的全球趨勢,並找到下一波成長契機。

CRIF中華徵信所商情推薦與病毒共存經濟2021版台灣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 文謝奇璋 工商時報 熱門文章 選聯電不買台積!股息達人:存股來看較好 2022.04.09 傳昆山恐停工至五一長假逾80家台商心碎 2022.04.10 美半導體股狂殺台積聯電ADR倒下周小心 2022.04.09 第3劑疫苗如何預約?7大常見QA一次看 2022.04.10 鷹派消息震盪市場台積法說成台股風向球 2022.04.09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