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 逕流係數 - 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111 02修正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7.2.4 逕流係數 ; 混凝土及瀝青路面. 0.85~0.95 ; 混合住宅區. 0.66~0.89 ; 工業區. 0.56~0.78 ; 機關學校. 0.50~0.72.
沿革前言第一篇總則第二篇道路工程設計第一章設計車種與轉向軌跡_第二章道路橫斷面設計2.1道路橫斷面構成要素2.2車道寬2.2.1汽車行駛之車道2.2.2慢車道2.2.3最外側車道2.2.4專用車道2.3人行道2.4路肩2.5交通島2.6路邊停車帶2.7公共設施帶2.8排水設施2.9地下管線第三章道路路線設計3.1平面設計3.2視距3.2.1最短停車視距3.2.2最短超車視距3.2.3視點及目標物高度3.3平曲線最小半徑3.4超高3.4.1超高率3.4.2超高漸變設置規定3.4.3超高率計算3.4.4最大超高漸變率3.4.5超高漸變長度3.5緩和曲線3.5.1最短緩和曲線3.5.2免設緩和曲線規定3.6複曲線與反向曲線3.6.1複曲線3.6.2反向曲線3.7平曲線最短長度3.7.1同向曲線最短長度3.7.2反向曲線各向最短長度3.8平曲線車道加寬3.9縱坡3.9.1最小縱坡度3.9.2最大縱坡度3.9.3縱坡長度限制3.9.4緩和區間3.9.5合成坡度3.10豎曲線第四章道路交叉設計4.1道路交叉設計原則4.2道路與道路平面交叉設計4.2.1平面交叉設計型式4.2.2平面交叉交角4.2.3平面交叉處之超高與縱坡度4.2.4平面交叉轉角設計4.2.5轉向彎道4.2.6轉向車道4.2.7中央分隔帶開口4.2.8環形交叉設計4.3道路與道路立體交叉設計4.3.1立體交叉設計型式4.3.2立體交叉處縱坡、超高率與曲線半徑4.3.3立體交叉之淨空4.3.4立體交叉之側車道寬度4.3.5交流道車道平衡、車道縮減及分匯流輔助車道4.3.6匝道設計4.3.7匝道分匯流區4.3.8連續匝道鼻端間距離4.4道路與軌道系統交叉第五章腳踏自行車道設計5.1腳踏自行車道型5.2腳踏自行車道鋪面5.3腳踏自行車道淨寬5.4腳踏自行車道線形5.5交叉口5.6腳踏自行車道與車道區隔方式5.7腳踏自行車停車空間第六章人行道6.1人行道淨寬6.2人行道坡度與淨高6.3橫越人行道之車行穿越6.4人行道鋪面6.5人行道與車道區隔方式第七章 道路排水設計7.1設計基本原則7.2逕流量計算7.2.1集水面積7.2.2設計再現期7.2.3逕流量公式7.2.4逕流係數7.2.5降雨強度-延時公式7.2.6集流時間7.3溝渠及箱(管)涵設計7.3.1排水斷面7.3.2連續方程式及曼寧公式7.3.3設計水位或水深7.3.4最小出水高度需求7.3.5粗糙係數7.3.6設計流速限制7.3.7最小斷面要求7.3.8人孔佈設7.4L型側溝設計7.4.1L型側溝之計算公式7.4.2L型側溝之坡度7.4.3L型側溝之進水口設計7.5地下排水設計7.5.1地下排水設施設置原則7.5.2地下排水溝設計考量7.5.3盲溝設計考量7.5.4地下排水設施出水口設計考量7.6地下道排水設計第八章 路基設計8.1路基土壤強度表示法及設計值求法8.1.1路基土壤強度表示法8.1.2路基土壤強度設計值求法8.2路基土壤取樣原則及試驗項目與方法8.2.1路基土壤取樣原則8.2.2路基土壤試驗項目與方法8.3路基土壤分類標準8.4路基土壤壓實度規定第九章 鋪面設計9.1鋪面種類9.2瀝青混凝土鋪面結構9.3瀝青混凝土鋪面設計規範9.4水泥混凝土鋪面結構9.4.1級配粒底層之規格及品質9.5水泥混凝土鋪面設計9.5.1水泥混凝土鋪面類型9.5.2水泥混凝土面層之強度9.5.3水泥混凝土面版尺寸9.5.4水泥混凝土鋪面接縫型式9.5.5水泥混凝土鋪面接縫佈設第三篇 道路附屬工程設計第十章 公車停靠站及路邊停車帶10.1公車停靠站10.1.1公車停靠站設置原則10.1.2公車站台10.2路邊停車帶10.2.1路邊停車帶設置原則10.2.2路邊停車格位第十一章 人行天橋及人行地下道11.1人行穿越設施之設置原則11.2人行天橋及人行地下道之設置條件11.2.1流量條件11.2.2其他條件11.3人行天橋及人行地下道之設置位置11.4人行天橋及人行地下道之設計11.4.1人行天橋及人行地下道之最小淨寬度11.4.2人行天橋及人行地下道之淨高11.4.3人行天橋及人行地下道之階梯或坡道11.4.4人行天橋及人行地下道之其他規定第十二章 交通寧靜區12.1交通寧靜區12.2設置原則12.3設計要點12.4設計方法12.5主要設施12.5.1流量管制設施12.5.2速率管制設施第十三章 公共設施帶13.1公共設施帶13.2設置原則13.3公共設施設置限制第十四章 無障礙設施14.1無障礙通路14.2路緣斜坡14.3無障礙坡道14.4導盲設施第十五章 緣石及交通島15.1緣石15.2交通島15.2.1交通島定義15.2.2交通島功能分類15.2.3分隔島15.2.4槽化島15.2.5庇護島15.2.6圓環中心島第十六章 景觀及生態設計16.1景觀及生態之設計原則16.2植栽設計要點16.3排水設施之景觀及生態考量16.4橋梁之景觀及生態考量16.5隧道及洞口之景觀及生態考量16.6邊坡工程之景觀及生態考量16.7照明之景觀及生態考量16.8隔音牆之景觀及生態考第十七章 橋梁設計17.1設計原則17.2橋面淨寬佈設17.3設計規範第十八章 隧道設計18.1通則18.2隧道斷面18.2.1隧道寬度18.2.2隧道淨高18.3隧道通風18.4隧道內其他設施第十九章 道路照明19.1一般原則19.1.1照明設施之位置19.1.2照明設計基本要求19.2照明輝度及照度19.3光色及光源19.4燈具型式19.5隧道照明19.5.1長短隧道之區分19.5.2長隧道之照明19.5.3短隧道之照明19.6照明設施之照度測定原則第二十章 其他交通工程設施20.1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20.2護欄、欄杆電子書電子書
Search
首頁第七章 道路排水設計7.2逕流量計算7.2.4逕流係數
«上一小節下一小節»
7.2.4逕流係數
逕流係數依據「透水與否」之分類規定如表7.2.2,依據「區域型態」之分類規定如表7.2.3。
表7.2.2逕流係數依據透水與否之選定
暴雨持續時間(分)
逕流係數C值
不透水地面
透水地面
5
0.50
0.10
10
0.60
0.20
20
0.80
0.34
30
0.85
0.40
45
0.90
0.45
60
0.94
0.50
註:瀝青路面逕流係數採用固定值0.85。
表7.2.3逕流係數依據區域型態之選定
使用分區
範圍值
中值
商業區
0.70~0.93
0.83
混凝土及瀝青路面
0.85~0.95
0.90
混合住宅區
0.66~0.89
0.79
工業區
0.56~0.78
0.67
機關學校
0.50~0.72
0.61
公園綠地
0.46~0.67
0.56
機場
0.42~0.62
0.52
農業區
0.30~0.50
0.38
山區
平原
0.55~0.75
0.60
陡坡
0.75~0.90
0.83
車行地下道
0.75~0.93
0.83
註:無特殊情況,可採用中值計算。
本單元目錄
7.1設計基本原則
7.2逕流量計算
7.2.1集水面積
7.2.2設計再現期
7.2.3逕流量公式
7.2.4逕流係數
7.2.5降雨強度-延時公式
7.2.6集流時間
7.3溝渠及箱(管)涵設計
7.3.1排水斷面
7.3.2連續方程式及曼寧公式
7.3.3設計水位或水深
7.3.4最小出水高度需求
7.3.5粗糙係數
7.3.6設計流速限制
7.3.7最小斷面要求
7.3.8人孔佈設
7.4L型側溝設計
7.4.1L型側溝之計算公式
7.4.2L型側溝之坡度
7.4.3L型側溝之進水口設計
7.5地下排水設計
7.5.1地下排水設施設置原則
7.5.2地下排水溝設計考量
7.5.3盲溝設計考量
7.5.4地下排水設施出水口設計考量
7.6地下道排水設計
註解
«上一小節下一小節»
延伸文章資訊
- 1台灣地區合理化公式逕流係數區域化公式之建立
影響逕流係數的因子很多,如地表特性、地表坡度、地表蓄水量、. Page 12. 3. 土壤飽和程度、土壤不透水性、土地利用、雨型分佈、面積大小、降. 雨強度及延時等,但整體而言 ...
- 2暴雨時逕流係數如下表數值,如無特殊情況採用中值計算。
逕流係數. 範圍值中. 值. 商業區. 0.70~0.93. 0.83. 車行地下道. 0.70~0.93. 0.83. 混合住宅區. 0.66~0.89. 0.79. 工業區. 0.56~0.78.
- 3降雨強度之推估值
合理化公式如下: 1 Qp=── CIA 360 式中,Qp:洪峰流量(立方公尺/秒), C :逕流係數(無單位), I :降雨強度(公釐/小時), A :集水區面積(公頃)。
- 47.2.4 逕流係數 - 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111 02修正版)
7.2.4 逕流係數 ; 混凝土及瀝青路面. 0.85~0.95 ; 混合住宅區. 0.66~0.89 ; 工業區. 0.56~0.78 ; 機關學校. 0.50~0.72.
- 5逕流係數與逕流曲線值及坡度關係之研究
本研究經以小型試區之實測降雨及逕流量資料,推估其相對應之SCS 逕流曲線值(CN),並. 將實測之逕流係數C 與CN 及試區平均坡度Slope 作線性迴歸分析,求得以下之迴歸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