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英文為electrical properties,與電介質相關或相似的屬性,像是空氣、陶瓷或蠟等物質,可作為絕緣體以維持電場的作用。

導電性[编辑]. 英文為electrical conductivity, ... 電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關於與「電力」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條目,請見「電力(消歧義)」。

  此條目介紹的是供電能力。

關於電功率,請見「電功率」。

電力透過高壓電線輸送到不同地區。

上圖是紐西蘭400kV電網。

電力(electricpower)是指電力公司、發電廠、發電機、電源所提供或產生的電能,可作為動力;亦指電功率,其國際單位為瓦特。

在交流電,視在功率(apparentpower)包括實功及虛功。

發電機必須同時提供實功及虛功,電力系統才可正常運作。

視在功率的單位是伏安(VA),電力公司使用的電容及變壓器通常以kVA或MVA作為額定值的單位。

當電流通過一個電路時,它能夠轉換能量成機械能,或是發熱。

運用電功率的電器設備的種類很多種,例如發熱(電熱器)、光(燈泡)、動能(馬達)、聲音(揚聲器)、或化學變化(電鍍)。

電功率可以經由發電機產生,或化學反應產生(電池),或是由太陽能(太陽能電池),或是化為化學能儲存於蓄電池。

目次 1電力系統 2電功率 2.1被動符號規定 2.2直流電路 2.3交流電路 2.4在空間 3電路屬性(electricalproperties) 3.1介電屬性 3.2導電性 3.3電阻率 4參考文獻 5參照 6外部連結 電力系統[編輯] 主條目:電力系統和三相(電學) 一般而言,電力系統由以下幾個部份組成: 發電系統 各式發電廠,下圖紅線的部份與其左側,包括核能、燃煤、天然氣、水電及可再生能源等。

發電機輸出由10kV到25kV,接駁升壓變壓器,再連接到輸電網絡。

輸電系統 下圖藍線的部份。

在北美洲,美加採用765、500、345、230及138kV。

特高需求用電客戶可直接由138或230kV主變電站供電,他們需要自行購買變壓器來降壓。

電力系統中,電壓是指三相電的線電壓(VLL),不是相電壓。

配電系統 下圖綠線的部份。

高需求用電客戶可直接由26或69kV副變電站供電,他們要使用自己的變壓器來降壓。

一般的工業及家庭用電則由13及4kV配電網絡供電。

然後,再降壓到市電的單相120或240V。

電功率[編輯] 在英文中的Electricpower,可以指電功率,也可以指電力。

類似力學中的機械功率。

使用P為符號,以W(瓦特)為單位。

被動符號規定[編輯] 主條目:被動符號規定 被動元件(負載)P>0 主動元件(電源)P<0 電功率採用被動符號規定(passivesignconvention)。

電流方向以負載端或被動元件的角度來定義。

電流由正流向負代表負載,P是正數。

相反,電流由負流向正代表電源或主動元件,P是負數。

在交流電,虛功率也是從被動元件的角度出發。

電感消耗虛功,Q是正數。

發電機或電容提供虛功,Q是負數。

直流電路[編輯] 更多資訊:直流電 在直流純電阻的電路中,功率的消耗計算,使用焦耳定律: P = V ⋅ I {\displaystyleP=V\cdotI} P:功率 V:電壓 I:電流 R:電阻 在電阻性或線性負載時,可將歐姆定律的 I = V R {\displaystyleI={\frac{V}{R}}} ,代入計算之中: P = I 2 ⋅ R = V 2 R {\displaystyleP=I^{2}\cdotR={\frac{V^{2}}{R}}} 交流電路[編輯] 主條目:交流電功率和功率因數 瞬間功率 在交流電路之中,電壓與電流會隨著時間改變,因此代入時間取當時的電壓與電流值,用以計算瞬間功率P(t)。

P ( t ) = I ( t ) ⋅ V ( t ) {\displaystyleP(t)=I(t)\cdotV(t)\,} 視在功率(ApparentPower) 在交流電路之中,有效電壓與有效電流的乘積為視在功率S。

S = V ⋅ I {\displaystyleS=V\cdotI\,} 平均功率P P = I ⋅ V ⋅ cos ⁡ θ {\displaystyleP=I\cdotV\cdot\cos\theta\,} 虛功率 在交流電路之中,純電感電路或純電容電路,其瞬間功率雖不為零,但其一個電壓週期的平均功率為零,因此稱為虛功率Q,或稱電抗功率(ReactivePower)。

Q = V ⋅ I ⋅ sin ⁡ θ {\displaystyleQ=V\cdotI\cdot\sin\theta\,} 功率因數pf 功率三角形,視在功率等於實功和虛功的向量和。

p f = P S = cos ⁡ θ {\displaystylepf={\frac{P}{S}}=\cos\theta\,} S 2 = P 2 + Q 2 {\displaystyleS^{2}=P^{2}+Q^{2}} 平均功率 P = 1 T ∫ 0 T i ( t ) ⋅ v ( t ) d t {\displaystyleP={1\overT}\int_{0}^{T}i(t)\cdotv(t)\,dt\,} 複數功率(ComplexPower) 在電機工程,通常使用複數計算電流、電壓及功率。

複功率定義為電壓乘上電流的共軛。

虛數部分是正,代表電感性負載,負數代表電容性負載。

S = V I ∗ = P + j Q {\displaystyleS=VI^{*}=P+jQ} 其中,j是虛數單位。

在空間[編輯] 在同一個平面,電路流向何方,受到電和磁場存在與波動的影響。

P = V ⋅ I {\displaystyleP=V\cdotI} 其實是被簡化過的計算。

在正常情況下必須使用更複雜的計算,使用向量積的積分,即: P = ∫ S ( E × H ) ⋅ d A . {\displaystyleP=\int_{S}(\mathbf{E}\times\mathbf{H})\cdot\mathbf{dA}.\,} 電路屬性(electricalproperties)[編輯] 介電屬性[編輯] 英文為electricalproperties,與電介質相關或相似的屬性,像是空氣、陶瓷或蠟等物質,可作為絕緣體以維持電場的作用[1]。

導電性[編輯] 英文為electricalconductivity,電流能夠通過材質的輕易程度[2]。

電阻率[編輯] 英文為resistivity,抵抗的力量或屬性,特別指導電性的相反[3]。

參考文獻[編輯]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介電屬性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1-11-04.於2011年3月23日查閱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導電性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1-11-04.於2011年3月23日查閱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電阻率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1-11-04.於2011年3月23日查閱 Croft,Terrell;Summers,WilfordI.AmericanElectricans'HandbookEleventhEdition.NewYork:McGrawHill.1987.ISBN 0-070-1393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6-17).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引文格式1維護:冗餘文本(link) Fink,DonaldG.;Beaty,H.Wayne.StandardHandbookforElectricalEngineersEleventhEdition.NewYork:McGrawHill.1978.ISBN 0-070-20974-X.(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0-16).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引文格式1維護:冗餘文本(link) 參照[編輯] 能源主題 電子學主題 高壓電纜 國家電力消耗排名列表 外部連結[編輯] (英文)IEEEPower&EnergySociety 閱論編供電電學概念 電力 電壓 電流 工頻 電功率 交流電功率 功率因數 高壓電 直流電 交流電 單相電 三相電 額定容量 三相 中線 接地 短路比 需求因數(英語:Demandfactor) 供電質素(英語:Electricpowerquality) 電力潮流 能量來源不可再生 煤 天然氣 石油 核動力 可再生 高變動性再生能源(英語:Variablerenewableenergy) 生物質 生物燃料 地熱能 水力 海洋能 海流能 海水鹽差能 海水溫差 潮汐能 波浪能 太陽能 風能 發電發電廠及設備 火力發電廠 核能發電廠 風力發電場 太陽能發電場(英語:Photovoltaicpowerstation) 潮汐發電廠 基本負載發電廠 尖峰負載發電廠 負載追隨發電廠(英語:Loadfollowingpowerplant) 抽水蓄能電站 虛擬電廠 冷卻塔 異步發電機(英語:Inductiongenerator) 微型發電 發電理論 汽電共生 微型汽電共生 聯合循環 朗肯循環 分散式發電 可用率因數(英語:Availabilityfactor) 自動發電控制(英語:Automaticgenerationcontrol) 發電機啟停順序(英語:Meritorder) 下垂速度控制 能源投入回報比(英語:Energyreturnoninvestment) 短路比 負載因數(英語:Loadfactor(electrical)) 增容改造(英語:Repowering) 頂峰需求(英語:Peakdemand) 容量因子 輸電 電力系統 輸電系統 配電系統 輸電網路 需求反應 動態需求(英語:Dynamicdemand(electricpower)) 電力銷售(英語:Electricityretailing) 匯流排 高壓直流輸電 岸電(英語:High-voltageshoreconnection) 負載管理(英語:Loadmanagement) 家用電源列表 架空電纜 儲能技術 智慧電網 變電所 單線地迴路(英語:Single-wireearthreturn) 超級電網 變壓器 輸電系統操作商(英語:Transmissionsystemoperator) 輸電塔(英語:Transmissiontower) 電線桿 電流反饋(英語:Backfeeding) 經濟調度 能源需求管理(英語:Energydemandmanagement) 家用儲能(英語:Homeenergystorage) 電網儲能 電力守則(英語:Gridcode) 電力潮流 故障 電力系統故障 電壓驟降 停電(分區輪流供電(英語:Rollingblackout)) 限電(英語:Brownout(electricity)) 全黑啟動(英語:Blackstart) 連鎖故障(英語:Cascadingfailure) 接地系統 繼電保護 繼電保護(英語:Power-systemprotection) 保護繼電器 斷路器 六氟化硫斷路器(英語:Sulfurhexafluoridecircuitbreaker) 電弧切斷器(英語:Arc-faultcircuitinterrupter) 漏電斷路器(英語:Earthleakagecircuitbreaker) 接地漏電保護插座 經濟與政策 節約能源 碳抵消(英語:Carbonoffset) 發電成本 生態稅 能源補貼(英語:Energysubsidy) 上網電價補貼政策 化石燃料淘汰 淨計量電價 庇古稅 可再生能源證書 可再生能源收費(英語:RenewableEnergyPayments) 可再生能源商業化 火花價差(英語:Sparkspread) 潔淨電力計畫(英語:CleanPowerPlan) 各國核能政策 統計 各國電力行業(英語:Listofelectricitysectors) 電力使用量(英語:Electricenergyconsumption) 主題:能源 可再生能源 可持續發展 分類:電力分配 發電方式 發電站技術 規範控制 GND:4151723-4 LCCN:sh85041875 NARA:10638903 NDL:00561409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電力&oldid=70729537」 分類:​電力電磁學隱藏分類:​Webarchive模板wayback連結含有過時參數的引用的頁面引文格式1維護:冗餘文本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AR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frikaansالعربيةBoarischБеларускаяБългарскиবাংলাBosanskiCatalàČeština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NordfriiskGaeilge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Kreyòlayisyen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talianoᐃᓄᒃᑎᑐᑦ/inuktitut日本語Қазақша한국어KurdîLietuviųМакедонски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ଓଡ଼ିଆਪੰਜਾਬੀPolskiپنجابی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cots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Српски/srpskiSeelterskSvenskaதமிழ்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TiếngViệt吴语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