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失敗博物館」:該如何理解創新帶來的成就與失敗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透過Motorola的案例,我大概能理解創新和設計的評分判準;創新相對於當時既有設計或發展,設計則來自使用的操作便利性。

成就和失敗指數則是較為曖昧的 ... 集團資訊關於我們集團介紹我們的團隊旗下媒體關鍵評論網everylittled.INSIDE運動視界Cool3c電影神搜未來大人物歐搜哇旗下節目多元服務Ad2Taketla拿票趣關鍵議題研究中心Cr.EDShareParty達思智能科技與我們合作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異業合作原創內容暨內容媒體業者合作加入我們新聞中心 2022/03/14,人文失敗博物館的出入口。

|PhotoCredit:劉湘蓉拍攝STS多重奏這是一個科技與社會研究(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Studies,簡稱STS)的共筆部落格,主要成員為STS的新生代研究者。

我們期待透過STS觀點的文章發表,邀請各個學科不同領域的朋友一起交流激盪,共譜知識與實踐的多重奏。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文:劉湘蓉(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二)2017年瑞典臨床心理學家SamuelWest以「展覽失敗」為名,在瑞典赫爾辛堡成立「失敗博物館」(MuseumofFailure),專門展示世界各地失敗的產品及服務。

希望人們更重視失敗的風險,並能更有建設性地看待「創新—失敗」之間的二元關係,無需避諱討論失敗。

應是廣受好評,短短幾年的時間,失敗博物館已在瑞典、美國、中國、法國等地巡迴九次,於2021年末到台北展示。

失敗博物館之所以引起我的興趣,主要是展示內容關於失敗的「非人」創新;從抽象無形的語言、網路、數位軟體,到具體有形的醫療器材、建築、船舶、汽車、飛機等,都是展示項目之一。

其次,則是想滿足我的好奇心:失敗博物館如何定義和詮釋這些非人的「失敗」?創新奠基於失敗經驗最開始的展覽概念說明文字已能初步回答我的疑問:創新失敗的原因很多,可能是不良的設計、糟糕的領導能力、忽視消費者的反饋、缺少測試、粗糙的行銷策略、反應太慢,或甚至有時候創新失敗只是因為運氣不好。

所有失敗的共同點是它們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我們可以從中學習的故事。

在失敗博物館裡,具有創新精神但最後失敗的展品都有其發人深省的意義,有待人們挖掘這些關於創新與失敗的故事,再將這些失敗經驗轉化為下一次創新與進步的開始,如是循環。

起初觀看展品,最先吸引我的是說明文字右邊附上的四個評分數字,由上而下依序為「創新」、「設計」、「成就」及「失敗指數」。

展方並未說明這些數字的判斷標準從何而來,只對失敗有較為明確的定義:「與預期或期望的結果有所偏差」。

綜合策展理念及對於失敗的詮釋,每件展品皆呈現有趣且可能因人而異的評分結果。

例如1990年代末出產的MotorolaIridium手機,在創新和失敗指數獲得8,設計與成就則分別為2和1。

此款手機的創新和失敗的理由,被歸因為開發費時且所費不貲的衛星基礎設施,因此錯失推出發行的較好時機;手機的笨重且無法於室內或都會城市中使用,則拉低了設計和成就的分數。

透過Motorola的案例,我大概能理解創新和設計的評分判準;創新相對於當時既有設計或發展,設計則來自使用的操作便利性。

成就和失敗指數則是較為曖昧的部分。

多數展品的成就落在1至3,但不一定表示失敗指數的高低。

例如銷售量數百萬的Apple筆電蝶式鍵盤被評為成就1、失敗指數7;用來緩解孕吐、盛行於1950、1960年代的藥物沙利竇邁(Thalidomide),即使在40多個國家販售使用後導致數千名畸形兒的出生,沙利竇邁也被評為成就1、失敗指數8。

第三個例子是獲得成就6及失敗指數5的Segaway電動平衡車。

以市場販售或使用普及程度而言,Apple筆電的蝶式鍵盤與Segaway電動平衡車顯有不同,如何在「成就」項目出現5分的差距?PhotoCredit:劉湘蓉拍攝展品「沙利竇邁藥片」這三個例子讓我開始思考:應怎麼理解創新帶來的成就和失敗?成就和失敗之間的關係為何?或許失敗博物館也意識到這樣的難題,故強調創新奠基於失敗經驗的累積,卻鮮少提到「成功」的創新。

畢竟有諸多創新失敗的展品羅列於面前,人們很難認為創新即成功,或認為有所謂好或壞的創新。

失敗博物館裡展品揭示的是創新有許多部分需要留意,像是創新模式(A與B結合、材質、外觀、技術設計的改良等)、理想/實際使用者及使用情境、市場價格及普及度等。

另一面向為是否牽涉隱私或有安全的疑慮、以及在不同社會文化中的接受度等。

創新失敗的原因有百百種,有些失敗卻可能絕無僅有,像是1887年波蘭醫生LudwikLejzerZamenhof(1859–1917)發明了世界語(Esperanto),原本是希望以中立的全球通用語言消除政治及文化的隔閡。

隨著歷史的演變,英語反而成為當代流行的全球通用語。

有些創新失敗則具有承先啟後的創新潛力,端視人們如何解讀這些創新和失敗,才有機會以更合適的方式解決問題。

「非人」的失敗?STS與技術創新如前言所述,我感興趣的是失敗博物館裡「非人」的失敗。

看展時我認為有許多地方值得以STS視角進一步反思,特別是關於技術創新的部分。

以下分享我的兩個反思,藉此拋磚引玉。

第一個反思來自科學知識社會學(sociologyofscientificknowledge,SSK)愛丁堡學派強綱領(strongprogramme)四原則之一:對稱性(symmetry)【註1】,意指類似的歸因方式可以同時解釋真或假(trueorfalse)的信念。

若細緻地區分失敗博物館對創新失敗的原因歸納,可發現絕大多數是關於人,例如領導能力、消費者反饋、行銷策略、反應太慢、運氣不好等。

其次是非人的設計不良、缺少測試和「生不逢時」。

這些零零總總的原因和機緣,共同成就「與預期或期望的結果有所偏差」的失敗結果;好似也暗示若順利解決前述障礙,就能取得成功的創新。

這讓我好奇有沒有可能透過失敗博物館的展示,推敲怎樣才算是「成功」的創新?這些失敗原因是否也可以解釋創新的成功?人或非人又會如何看待成功的創新?想到這,我發現解釋創新為何失敗比解釋成功來得容易許多,因為創新成功需要描繪人與非人的相關異質元素如何能同時運作,而解釋失敗可能只需要一個可能的原因,例如運氣不好。

因此,在失敗博物館裡呈現的創新失敗,或許並不一定表示非人的失敗,而是人與非人沒能順利合作組成可運作的技術網絡——如果我是非人,我可能會這樣解讀創新失敗。

PhotoCredit:劉湘蓉拍攝展品「Theranos驗血機」 12»全文閱讀不想分頁?試試看我們的新服務猜你喜歡Tags:失敗博物館非人創新Motorola沙利竇邁藥片科學知識社會學創新失敗成為會員,在關鍵評論網暢所欲言成為會員成為會員法國總統自2007年以來無人成功連任,本次大選會以「勒龐驚奇」收場嗎?1則觀點英國積極抗俄的背後動機,是打算搶占「新冷戰時代」歐洲領袖位置1則觀點現在的學生可怕到極點?從「台中一中音樂老師事件」看現今教學現場1則觀點港懲教軟硬兼施「去激化」反修例囚犯1則觀點原配向小三求償百萬敗訴,法官:憲法保障性自主權優先於配偶權,婚姻的核心價值並非忠誠義務1則觀點【關鍵眼中盯】YouBike2.0的最大優勢,卻可能成為被巨嬰市民們玩殘的最大隱憂7則觀點【書評】《嚴家祺回憶錄》:親身參與中共失敗的政治改革,體認毛鄧江胡習都是一體的1則觀點「什麼是女人?」美國大法官提名人在聽證會上無法回答的問題,延燒成推特最熱門話題1則觀點國防部公布「全民國防手冊」,空襲停水電等彙整為緊急應變QRCode,學者立委質疑:戰時網路能通嗎?2則觀點純素主義:純素飲食一定健康?1則觀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