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雖苦, 但還是值得活下去| 誠品線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然而,人只要一生病,就不得不注意到死亡。
我之所以覺得活著很苦,是因為我母親的死。
她四十九歲時就因為腦中風過世,當時 ...
誠品線上
中文出版
心理勵志
大眾心理學
人生雖苦,但還是值得活下去
人生は苦である、でも死んではいけない
作者
岸見一郎
出版社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人生雖苦,但還是值得活下去:名人推薦:【作家】阿飛、【心曦心理諮商所創辦人】周慕姿、【心能量管理中心執行長】許瑞云、【作家】張德芬感動推薦!,人生不是「有苦就有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人生不是「有苦就有樂」,而是「活著本來就很苦」。
即便如此,還是值得好好活下去,因為只要活著,就有價值。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這是日本文豪太宰治的名言。
從小到大,我們一直被期待要考到好成績、上好大學、進好公司,獲得成功的人生。
當「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越大,人生就會感到越苦,甚至覺得自己誕生在這個世界上是一件很罪惡的事。
其實,人本來就不是為了滿足誰的期待而生,所以完全不需要勉強自己去配合別人的期待,變成一個根本不是自己的人。
我就是我,世界上只有一個原本的自我,即使什麼也不會,光是「活著」本身就具有價值。
「成功」不應該是人生的目標,而是「幸福」。
想要成功,我們就必須努力去達成某件事。
然而,我們不需要達成什麼,只要保持自己原本的樣子,每個人就都能擁有幸福。
不要把人生當作從過去、現在到未來的一條直線,而是要學會放下「過去」和「未來」,好好活在「當下」。
如果一直無法忘懷過去,今後就只能繼續活在懊悔的痛苦中。
只要放下過去,任何時候都可以重新開始你的人生。
我們對未來也無需恐懼,因為未來不是「還沒來」,而是「不存在」,對不存在的未來感到不安沒有任何意義。
人生不是寫好劇本的一齣戲,不必刻意前往某個目的地,只要一直往前走就好,哪怕只是小小的一步也沒關係。
你會發現,無論路途中多麼孤獨,世界上的某個角落都一定會有你的「盟友」。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名人推薦:【作家】阿飛、【心曦心理諮商所創辦人】周慕姿、【心能量管理中心執行長】許瑞云、【作家】張德芬感動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岸見一郎1956年生於京都,京都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系博士課程修畢。
曾任教於京都教育大學教育系、甲南大學文學系、奈良女子大學文學系、京都府醫師會看護專門學校、京都聖加大肋納高中看護科。
除了專攻西洋古代哲學,尤其是柏拉圖哲學外,1989年起開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學,並成為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證的諮商心理師以及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顧問。
2013年他與古賀史健合著的《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各種語文版本已累計銷售突破600萬冊,並被改編成電視劇和舞台劇。
另著有《變老的勇氣》、《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不教養的勇氣》、《拋開過去,做你喜歡的自己》等多本暢銷書,也在亞洲各地掀起一股阿德勒心理學風潮。
涂紋凰輔大譯研所畢業。
曾任職日商,現為專職譯者。
喜歡推理小說,永遠都在規劃下一次旅行。
近期譯有《日本街角圖鑑》、《東西日本鐵道假期》等書。
個人網頁:http:qtu2011.weebly.com賜教信箱:[email protected]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目錄:前言第一章:人生很苦第二章:病第三章:老第四章:沒有意義的「實用性」第五章:忘了死亡也無所謂第六章:絕對不能死第七章:人與人的連結第八章:活在當下結語參考文獻
商品規格
書名/
人生雖苦,但還是值得活下去
作者/
岸見一郎
簡介/
人生雖苦,但還是值得活下去:名人推薦:【作家】阿飛、【心曦心理諮商所創辦人】周慕姿、【心能量管理中心執行長】許瑞云、【作家】張德芬感動推薦!,人生不是「有苦就有
出版社/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ISBN13/
9789865596323
ISBN10/
9865596326
EAN/
9789865596323
誠品26碼/
2682049030002
尺寸/
21X14.8CM
語言/
中文繁體
裝訂/
平裝
頁數/
224
級別/
無
開數/
25K
試閱文字
內文:活著本來就很苦三木清把人生比喻成在沙灘撿貝殼。
(《從未提及的哲學》)每個人都各自拿著一個小竹籃,在廣大的沙灘上努力撿貝殼,然後丟進竹籃裡。
大家撿貝殼的方式各有不同,有人不自覺地就會伸手去撿,但也有人會刻意去撿。
有些人習慣有氣無力地撿,有些人開朗活潑地撿;有些人邊唱歌邊撿,也有人邊哭邊撿;有人像在玩遊戲一樣,也有人很認真。
沙灘的另一頭,有一片發出巨大聲響的陰暗海洋。
有些人已經發現,但也有些人還不知道。
竹籃裡的貝殼越來越滿,在某個機會下,人們突然開始檢查竹籃裡的貝殼。
結果發現以前覺得很美的貝殼,其實一點也不漂亮,然後為此感到震驚。
就在這個時候,大海以破壞性的大浪將人瞬間捲進深沉的黑暗之中。
廣闊的沙灘是社會,小竹籃是壽命,大海是人的命運,而強烈的大浪就是死亡。
三木在這裡提到的「貝殼」,比喻大多數人堅信不移的「美麗事物」,也就是人們覺得有價值、想要努力獲得的東西,譬如金錢或名譽、社會地位等。
然而,人總會在某個時刻發現,那些東西一點也不美。
人永遠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死,就連以為自己和年老無緣的年輕人也不例外。
人隨時都可能碰到像地震那樣的災害或事故,就算沒有遇到這些事,也有可能會生病。
健康的人平時不會意識到死亡,就算死亡已經在身邊也不會發現。
然而,人只要一生病,就不得不注意到死亡。
我之所以覺得活著很苦,是因為我母親的死。
她四十九歲時就因為腦中風過世,當時我沒辦法馬上接受這個事實,因為那個時候我對腦中風這種疾病一無所知,堅信母親還很年輕,病情一定會很快好轉。
實際上,治療後恢復得也很不錯,我想既然已經恢復到這個地步,就算身體還有部分癱瘓,出院之後應該能回歸正常生活。
母親也笑著對還沒結婚的我說:「我還能用左手來抱孫子呢。
」然而,我樂觀的想像沒有實現。
雖然病情暫時好轉,但後來二度發作,在那之後病況便急轉直下,最後引發肺炎失去意識。
治療沒有成效,母親在發病後三個月就離開人世。
在那之前,我一直覺得人生一定有苦也有樂。
母親過世前,我考試沒通過,但是當時認為是自己不夠努力才會受挫,完全不覺得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
母親病倒的那年,我去攻讀研究所。
我堅持要學習希臘哲學,因此遲遲沒有繼續升學,所以考上的時候我非常開心,覺得人活著就會有這種好事發生。
然而,就在那一年母親住院,我也沒辦法去讀書了。
我再度停滯不前。
人生絕對不會發生自己期待的事情,原本以為母親還這麼年輕不可能會死,但事與願違,母親還是走了。
我親眼看到母親過世的時候,覺得人生怎麼會有這麼荒謬的事情,不敢相信自己身上發生的事。
接母親的遺體回家時,我才知道自己原本以為鋪好的人生軌道已經消失無蹤了。
我覺得列車發出巨大聲響,脫離了人生的軌道。
無法避免的老去有一部佛教經典名為《經集》(SuttaNipata),經書裡提到:「啊,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暫,不到百歲便會死去。
即便能活到超過百歲,也會因為衰老而死。
」另一部佛教經典《法句經》則是這樣描述衰老:「年老使人色衰。
年老是病巢,使人脆弱消亡;年老是腐敗,使人崩壞。
年老使生命走向死亡。
」沒有人能阻止肉體的衰敗。
年老不只會讓身體機能下降,年紀越大也越容易遺忘,如此一來,生活馬上就會出現障礙。
我父親在晚年罹患失智症,在他被診斷出失智症之前,老早就有忘東忘西的症狀,情況很嚴重。
「如果發現自己忘記了還算好,搞不好我連自己忘記都不知道,這一點讓我很害怕。
」實際上,我父親最後的確連自己忘記也不知道。
有些人會認為就算能長壽,也要面對病魔,既然都會死,那還不如不要活那麼久。
畢竟一旦生病,就必須讓家人照顧。
不想給家人帶來困擾的人,會希望不要拖太久。
甚至有些人會因此拒絕維生治療,或者趁自己還有意識的時候走上絕路,但他們並不是出於信仰上的原因,或者想逃避持續不斷的痛苦才選擇這麼做。
無法避免的疾病和衰老不同,年輕人也會生病。
無論什麼疾病,或多或少都會讓人感受到死亡的預感,所以才顯得恐怖。
生病之後無法做到以前能做的事情,有些人會覺得自己已經沒有存在的價值,甚至失去活著的意義。
我的專業領域是哲學,所以很早就作好心理準備,這輩子注定和金錢無緣。
即便如此,我還是有野心,想在大學裡教書,成為一名教授。
然而,當我身體癱瘓無法自由行動,後來又看到母親失去意識時,就開始思考原本想達成的人生目標是否真的有價值。
我曾因為心肌梗塞病倒,被迫需要靜養好幾天,這件事比母親病倒更加促使我思考自己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
三木在前文提及的譬喻,巧妙地呈現我生病之後才產生的想法,以及發現生病前堅信有價值的東西其實毫無意義的狀況。
發現竹籃裡那些過去認為很美妙的貝殼一點也不美,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東西,這讓我很震驚。
三木說的「竹籃裡的貝殼越來越滿,在某個機會下,人突然開始檢查竹籃裡的貝殼」,就是在譬喻生病的時候吧。
生病成為一個契機,讓人開始覺得過去認為有價值的東西其實一文不值,那是因為「破壞性的大浪」也就是死亡逐漸逼近,人終於知道人生是有限的。
了解人生最後必須面對死亡,就必須改變今後度過人生的方式,並不是每個人在了解這個事實之後就覺得人生很虛無。
生病之前覺得明天會理所當然地到來,但在生病之後就知道明天並非理所當然。
我雖然僥倖脫險,但晚上睡覺時總覺得不安,害怕自己會這樣一睡不醒。
後來終於恢復到能在病床上起身,用電腦寫作。
主治醫師看到我的狀況便告訴我:「你就寫書吧,畢竟書會留下來。
」我馬上就意會到,醫生這句話表示:「我不會留在這個世界上。
」了解寫書就是我「餘生」的工作之後,我覺得自己已經找到出院後的方向了。
就這樣,我在病床上開始寫以「心肌梗塞生還記」為題的對抗病魔紀錄。
隔年,接受心臟繞道手術時,我也詳細記錄手術前後和手術的經過。
雖然這些內容並未出版,但在網路上公開之後,獲得很多因為相同疾病而倒下的患者以及家屬等少數讀者支持。
畢竟沒有罹患相同疾病、接受相同的手術,就無法共享這樣的經驗。
我發現網路上有很多抗癌鬥士的文章,但心肌梗塞就很少有人寫。
所以當時才會覺得,既然如此只好自己來寫了。
年輕的時候,為了在大學任職而寫論文,這件事讓我覺得非常痛苦。
生病之後雖然沒有體力能像健康時那樣寫作好幾個小時,但是一想到能為罹患相同疾病的人盡一份力,寫作就變得不痛苦了。
儘管當時沒有很深刻的感覺,但以前為了到大學任職而寫的論文,就像自己「邊哭邊撿」的貝殼,變得一點也不美了。
回首那段過往,聽到醫生說「寫成一本書吧」的時候,我仍然把寫書當成工作,但是早上一睜開眼睛,只覺得那天有事情能做就已經很感恩了。
坦然接受這個世界老、病、死,人生充滿痛苦。
這個世界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有意義,無論在人類的眼中看起來多不合理,那些悲慘的事情也都自有涵意。
相信這個法則的人,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能坦然接受,也能積極樂觀地度過往後的人生。
然而,當災難實際降臨在自己或家人、好友身上時,應該還是很難接受吧?阿德勒曾說,對背負重擔度過人生的人而言,這個世界就是一個「流淚谷」。
「流淚谷」一詞出自舊約聖經的《詩篇》,是到耶路撒冷朝聖的人必須徒步走過乾涸的谷底。
然而,在《詩篇》中也提到,因為神而心生勇氣,內心可看見寬廣道路的人「即便是通過流淚谷,也能叫這谷變成泉源之地」。
有勇氣的人,即便是身在流淚谷也能將之視為泉源之地。
流淚谷並沒有消失,乾涸的谷底也沒有湧出泉水,只是他們能夠把荒涼的流淚谷當作泉源之地而已。
也就是說,人生本來就只有苦。
不是有苦就有樂,真的只有苦而已。
儘管如此,人生仍是「泉源之地」。
人生很苦,但也不需因此對自己的無能為力感到絕望、憤怒或者放棄人生,更不需要追求靠超越人類的力量獲得救贖。
只要接受現狀即可,接受現狀,然後去影響世界。
如果任何人都會因為某些事件或經驗,受到相同的影響,那麼人就只是單純受外界刺激才會產生反應的存在(反應者、reactor)。
但人其實是行為者、actor。
阿德勒在奧地利的繼承人希伽(LydiaSicher)說:「即便行動出現問題,也不要對刺激有所反應(react),而是要思考自己在進化上的角色與社會上的地位,然後採取行動(act)」(LydiaSicher,TheCollectedWorksofLydiaSicher)。
自然界發生的事情一定會遵從大自然的法則。
同理,人也一定會老、會生病、會死。
然而,人類擁有自由意志,無論自己有多飢餓,也能把食物讓給比自己更需要的人。
正因為擁有自由意志,即便在痛苦中也能找到生存的價值。
當人坦然接受艱困的現況時,就表示已經做出選擇。
挫折只是一種失敗即便如此,有時我們還是會遇到挫折。
無論多麼努力,也會碰到無法脫離困境的時候。
因為人生中總有一些完全使不上力的事情。
不過,你也可以這麼想:人的成長需要挫折,如果人一生順遂就無法學習。
人生順遂的時候,出乎意料地學不到東西,因為你可能只是剛好沒失敗而已。
然而,碰到挫折的時候,就不得不思考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什麼都不思考的人,往往會重蹈覆轍。
因此,從挫折的經驗當中,反而可以學習到很多東西。
人之所以會覺得挫折很致命,是因為把成功當作目標。
根據三木清的說法,所謂的成功是和「過程」相關的概念(《人生論筆記》)。
為了成功,必須達成某些事情。
成功本身並不壞,但人不一定能成功。
就算追求成功也可能會有挫折,此時就必須思考該怎麼辦。
又或者單以成功為目標生活,這樣也有問題。
對單以成功為目標生活的人而言,那些人生中出現的困難都只是阻攔自己成功的障礙。
對這些人來說,挫折的確是莫大的絆腳石,也是致命的障礙。
就這個層面的意義來看,連幸運都會威脅到自己的成功。
畢竟自己無法決定幸運女神是否降臨,就算真的降臨,一想到這份幸運不知道能持續到什麼時候就無法安心。
三木認為,幸福和成功不同,是一種與「存在」相關的概念。
人不需要為了幸福完成某件事,而是當下就「已經」幸福,而且人也無法「變得」幸福。
幸福無法透過任何方法獲得或失去。
因此,即便受到挫折,幸福也完全不會被影響。
有一個人連續考了知名大學好幾次,但都沒有考上。
他的目標是成功,所以只要考試成功,往後的人生應該就會一帆風順。
對這樣的人來說,考試失敗就是一個巨大的挫折。
考試失敗的挫折,的確可能會讓他無法以成功者的姿態活下去,但這和他的幸福毫無關係。
畢竟他不會因為考試失敗而變得不幸。
反過來說,考上想進的大學,也不會因此變得幸福。
人不會因為達成某件事而幸福,也不會因為失敗和挫折而變得不幸,就算一事無成也能幸福。
參加考試,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敗。
即便失敗,那也不是挫折,只是單純失敗而已。
失敗還是能重來,如果想在大學學習,只要去考別的大學即可,而且人根本不需要執著於上大學這件事。
不上大學,也能學習。
即便是經歷相同的事情,每個人接受的方式也不一樣。
某些經歷之所以變成挫折,只是因為人們把那些經歷當成挫折罷了。
而且,根據三木的說法,成功是一種普遍性、可量化的東西,但幸福則具有原創與質量上的特性。
考上好學校、在好公司工作的成功,對任何人來說都淺顯易懂。
因為偏差值和薪水都能量化檢測。
認為考上名校就能幸福的人,只是在追求這種量化的成功而已。
對這樣的人來說,考試失敗的確是莫大的挫折。
另一方面,有些人即便經歷別人看起來像挫折的事情,也不會認為那是挫折,甚至有人刻意選擇不當成功者的人生。
這樣的人會選擇自己的人生,他們選擇的不是普遍性的人生,而是具有「原創性」的人生。
選擇度過原創人生這件事,一般人通常無法理解,具有原創、質化特性的幸福並不普遍,所以不會像成功者那樣引人追捧或者受人嫉妒。
大公司的繼承人可能會引人嫉妒,但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放棄繼承,把公司轉讓給其他兄弟姊妹的人,通常不被理解,也不會有人嫉妒。
我的朋友在父親、祖父都是醫師的家庭長大,家人期許他成為醫師,他卻不考醫學系。
父母都很反對這件事,不過,他認為無論家人是否能理解,自己都不應該為了滿足父母或他人的期待而活,選擇自己的人生才有意義。
他沒有成為醫師也沒有繼承醫院,但對他來說那並不是挫折。
只要是自己決定度過的人生,就不算是挫折。
拒絕以成功者之姿生活,追求他覺得具有原創、質化特性的幸福。
實際上,他雖然曾經一度放棄從醫,但後來立志成為醫師時,又重新考上醫學系。
如果當初按照父母的建議,毫無疑惑地去讀醫學系,或許就不必繞遠路。
但是,曾遠離醫師這條路,後來深思過成為醫師的意義才決定從醫的他,並不是為了在人生獲得成功才成為醫師。
從小學的時候就兢兢業業為考試讀書,後來又進入升學學校的國中生,夢想著要考上醫學系。
順利入學的國中生不會知道,成為服務患者的醫師有多麼辛苦。
我的朋友最後還是繼承了醫院,現在成為一名無論深夜或假日都願意到患者家裡出診的醫師。
必要之苦飛機起飛之後,到著陸之前你甚至不會感覺到飛在空中。
然而,當飛機被捲入亂流,機體激烈搖晃,人就會因為擔心是否墜機而感到不安。
如果不特別思考活著究竟是怎麼回事也無所謂的話,其實很令人感恩。
不過,人生不太可能如此一帆風順,總是會有諸多困難阻礙去路。
然而,如前文所述,挫折反而比成功更能學到東西。
遇到挫折的確很痛苦,但是人不見得會被痛苦打倒,不僅限於挫折,人生在世只要活著就會遇到各種困難,令人嘆息活著怎麼這麼苦。
不過,痛苦和困難其實就像鳥兒飛翔時需要的空氣阻力。
在真空狀態下,鳥兒無法飛翔,因為風中有空氣阻力,鳥兒才能乘風起飛。
我曾見過風太強把鳥兒往後推的場景,看到即便如此仍沒有放棄飛翔的小鳥,我心想活著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我想認真地活在「當下」,活在「此時此地」。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集20年所有作品精華於一冊的人生哲學!獻給每一個在生命煩惱中覺得惶惶不安的人!
延伸文章資訊
- 1就缺乏活著的理由!從醫逾30年的心理醫生:那些不會焦慮的人
每個人都帶著各自的人生痛苦和煩惱,找我一吐怨氣並諮詢解脫之道。每當遇見和妳年齡相仿的患者,最讓我心疼,因為她們總令我想起妳,深怕有些事情妳會不 ...
- 2人生雖苦, 但還是值得活下去| 誠品線上
然而,人只要一生病,就不得不注意到死亡。 我之所以覺得活著很苦,是因為我母親的死。她四十九歲時就因為腦中風過世,當時 ...
- 3人生不如意的事情那麼多,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呂秋遠律師 ...
活著這件事,痛苦比快樂多很多,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所以聽起來其實「活著」這件事,並不怎麼樣。但是,活著難道沒有意義嗎?讀者來信呂律師好。
- 420個生命升級金句:「變成更好的自己,真不需要從爛人嘴裡 ...
人生這麼長,真的沒必要活在別人的眼裡和嘴裡,做你自己就好 ... 可是這些人,你並沒有指責過,你甚至沒有遠離,因為他們不是路人,是你的朋友、 ...
- 5人生好難因為你並不活著 - 輕鬆健身去
提供人生好難因為你並不活著相關文章,想要了解更多覺得人生好難、人生好難、人生好難因為你並不活著有關運動與健身文章或書籍,歡迎來輕鬆健身去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