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客文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當初的建街契約書分作六股,共有六份契約,目前僅存一張,由餘三館陳姓後代負責保管。
永靖建街的歷史過程,後來舊街毀於械鬥,粵籍庄民轉移至關帝廳附近避難,行政 ...
×Close
預約參觀
參觀資訊
園區設施
參觀須知
360實境導覽
餐飲禮品
交通指南
活動訊息
活動課程
藝文活動
園區簡介
閩客文化
成美文化園
成美公堂
和園
園區典藏
典藏文物
特有樹種
影音專區
新聞
活動
形象宣傳
☰MENU
搜尋
EN
JA
閩客文化
首頁
>
園區簡介
>
閩客文化
閩客文化發展史
爭取Unesco計劃
閩客文化發展史
在永靖人口的組成上,康熙末年間已有漢民族移墾,當初來到這個區域的漢民族,主要是自鹿港而來,少部分是自諸羅(嘉義)而來。
鹿港過來的有泉、漳與客家族群,在鹿港地區經過勢力消長之後,泉州人留在鹿港,漳州與客家族群輻射而出,而埔心、永靖一帶,匯聚了來自潮州一帶不少的客家族群,並與較為弱勢的漳、泉移民同居於此。
到了嘉慶十八年(1813年)彰化知縣楊桂森來此建立街市,才有「永靖」街之名。
由於此區閩客混居,常有械鬥發生,楊桂森知縣以「敦鄉誼」之名在此建街,取名「永靖」意在希望此區居民和睦相處,永遠平靖。
招集了地方上有民望的頭人分作六股,募集錢財,為求商業上的貿易平安,以及保護粵籍人士安居樂業,眾人議定在關帝廳庄前置田十六甲,費去四千六百八十銀員,建街竣工後簽立合約,約中載明街市範圍,各式生活規範、確立以永安宮三山國王廟作為信仰中心、重視永續發展和文風教育等等。
當初的建街契約書分作六股,共有六份契約,目前僅存一張,由餘三館陳姓後代負責保管。
永靖建街的歷史過程,後來舊街毀於械鬥,粵籍庄民轉移至關帝廳附近避難,行政中心亦隨之轉移(設關帝廳庄)。
因此日治時期,先將此區設為關帝廳區,日據後期才改關帝廳區為永靖區,1945則改為永靖鄉迄今。
永靖街上的信仰中心-永安宮(三山國王廟)。
三山國王是發源於中國廣東粵東地區之信仰,為潮州府住民之信仰,當中包含了潮州人(潮汕人)及客家人,但是不代表著提到三山國王就等同於客家民族的信仰。
永安宮,大約跟永靖建街差不多時間落成,後來在大正十四年(西元1925)時曾經做過一次重修,奠定了今日所見的兩進兩廊建築形式。
入門對聯上書寫著「永保七十二聯庄年年清吉,安排三百六日事事亨通」,從對聯當中都還依稀能看出過去七十二聯庄共同抵禦外侮的歷史以及先人冀求安穩平順的生活,永安宮正是串聯鄉民團結齊心的重要指標。
另外,在永安宮中的石碑或是香爐銘文,都不難發現,日治時期重修的時候,成美公堂魏尚瑩先生的大兒子-魏蘊堂也參與其中,並付出了不少金錢與心力。
西元1700-1800
謝雲明從歷史淵源、語言特性、風俗習慣及建築喜忌格局,說明閩客文化的同與異,他表示,閩客文化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皆是「漢族的一員」,至今乃有保有「古漢文化」。
閩客族群不論血緣、親緣、文緣、地緣、神緣和物緣關系也都密不可分。
謝雲明指出,就像過年送迎灶神,吃團圓飯、守歲、給晚輩壓歲錢,正月拜年要說吉利話,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比賽,或是七月七夕七巧節,八月中秋,吃月餅、賞月,九月重陽登高,連生日喜慶、紅白兩事等婚喪禮俗,不論閩南人或者客家人基本上都有相同的風俗習慣。
西元1700-1800
謝雲明從歷史淵源、語言特性、風俗習慣及建築喜忌格局,說明閩客文化的同與異,他表示,閩客文化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皆是「漢族的一員」,至今乃有保有「古漢文化」。
閩客族群不論血緣、親緣、文緣、地緣、神緣和物緣關系也都密不可分。
謝雲明指出,就像過年送迎灶神,吃團圓飯、守歲、給晚輩壓歲錢,正月拜年要說吉利話,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比賽,或是七月七夕七巧節,八月中秋,吃月餅、賞月,九月重陽登高,連生日喜慶、紅白兩事等婚喪禮俗,不論閩南人或者客家人基本上都有相同的風俗習慣。
西元1700-1800
謝雲明從歷史淵源、語言特性、風俗習慣及建築喜忌格局,說明閩客文化的同與異,他表示,閩客文化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皆是「漢族的一員」,至今乃有保有「古漢文化」。
閩客族群不論血緣、親緣、文緣、地緣、神緣和物緣關系也都密不可分。
謝雲明指出,就像過年送迎灶神,吃團圓飯、守歲、給晚輩壓歲錢,正月拜年要說吉利話,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比賽,或是七月七夕七巧節,八月中秋,吃月餅、賞月,九月重陽登高,連生日喜慶、紅白兩事等婚喪禮俗,不論閩南人或者客家人基本上都有相同的風俗習慣。
西元1700-1800
謝雲明從歷史淵源、語言特性、風俗習慣及建築喜忌格局,說明閩客文化的同與異,他表示,閩客文化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皆是「漢族的一員」,至今乃有保有「古漢文化」。
閩客族群不論血緣、親緣、文緣、地緣、神緣和物緣關系也都密不可分。
謝雲明指出,就像過年送迎灶神,吃團圓飯、守歲、給晚輩壓歲錢,正月拜年要說吉利話,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比賽,或是七月七夕七巧節,八月中秋,吃月餅、賞月,九月重陽登高,連生日喜慶、紅白兩事等婚喪禮俗,不論閩南人或者客家人基本上都有相同的風俗習慣。
西元1700-1800
謝雲明從歷史淵源、語言特性、風俗習慣及建築喜忌格局,說明閩客文化的同與異,他表示,閩客文化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皆是「漢族的一員」,至今乃有保有「古漢文化」。
閩客族群不論血緣、親緣、文緣、地緣、神緣和物緣關系也都密不可分。
謝雲明指出,就像過年送迎灶神,吃團圓飯、守歲、給晚輩壓歲錢,正月拜年要說吉利話,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比賽,或是七月七夕七巧節,八月中秋,吃月餅、賞月,九月重陽登高,連生日喜慶、紅白兩事等婚喪禮俗,不論閩南人或者客家人基本上都有相同的風俗習慣。
西元1700-1800
謝雲明從歷史淵源、語言特性、風俗習慣及建築喜忌格局,說明閩客文化的同與異,他表示,閩客文化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皆是「漢族的一員」,至今乃有保有「古漢文化」。
閩客族群不論血緣、親緣、文緣、地緣、神緣和物緣關系也都密不可分。
謝雲明指出,就像過年送迎灶神,吃團圓飯、守歲、給晚輩壓歲錢,正月拜年要說吉利話,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比賽,或是七月七夕七巧節,八月中秋,吃月餅、賞月,九月重陽登高,連生日喜慶、紅白兩事等婚喪禮俗,不論閩南人或者客家人基本上都有相同的風俗習慣。
西元1700-1800
謝雲明從歷史淵源、語言特性、風俗習慣及建築喜忌格局,說明閩客文化的同與異,他表示,閩客文化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皆是「漢族的一員」,至今乃有保有「古漢文化」。
閩客族群不論血緣、親緣、文緣、地緣、神緣和物緣關系也都密不可分。
謝雲明指出,就像過年送迎灶神,吃團圓飯、守歲、給晚輩壓歲錢,正月拜年要說吉利話,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比賽,或是七月七夕七巧節,八月中秋,吃月餅、賞月,九月重陽登高,連生日喜慶、紅白兩事等婚喪禮俗,不論閩南人或者客家人基本上都有相同的風俗習慣。
西元1700-1800
謝雲明從歷史淵源、語言特性、風俗習慣及建築喜忌格局,說明閩客文化的同與異,他表示,閩客文化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皆是「漢族的一員」,至今乃有保有「古漢文化」。
閩客族群不論血緣、親緣、文緣、地緣、神緣和物緣關系也都密不可分。
謝雲明指出,就像過年送迎灶神,吃團圓飯、守歲、給晚輩壓歲錢,正月拜年要說吉利話,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比賽,或是七月七夕七巧節,八月中秋,吃月餅、賞月,九月重陽登高,連生日喜慶、紅白兩事等婚喪禮俗,不論閩南人或者客家人基本上都有相同的風俗習慣。
維護無形文化的觀念與時俱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2003年通過《保護無形文化遺產公約》(ConventionfortheSafeguardingof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追求文化多樣性,持續尊重人類的創造力,於2006年生效。
各項「無形文化遺產」(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CH,又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由簽署2003年公約的締約國提名,經UNESCO轄下之委員會審查、列名。
2009年,在阿布達比大會中公布了第一批無形遺產名錄,截至2014為止,共有364項,分列三種名單:「人類無形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整合了2008年以前的90項「人類口述和無形遺產代表作」,目前累計共314項。
此名單是指各社區、群體或個人視為文化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與文化展現。
「急需保護的無形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有38項在社區或團體努力之下仍受到極大威脅的無形文化遺產,締約國承諾採取具體的保護措施,並有資格獲取國際財務援助。
「最急需保護的社會實踐」:共12項,被認為是最能體現公約原則和目標的範例,希望藉此提高公眾對保護無形遺產的認識。
根據2003年公約,無形文化遺產包括以下5類:1.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無形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
2.表演藝術。
3.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
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5.傳統手工藝。
與「世界遺產」的關係「無形文化遺產」並非「世界遺產」的一類。
二者分別屬於UNESCO兩項不同的計畫,無論是對象、種類、體系、公約與審查機制,皆大大不同,逕渭分明,外界往往混淆而論。
然而值得大家共同重視的是,無論是1031個實體有形的「世界遺產」,或是364項道藝無形的「無形文化遺產」,二者文化價值皆卓越顯著,人類皆有保存、維續與傳承給下一世代的責任與義務。
關於本站 |
聯繫資訊 |
相關申請 |
行銷合作 |
隱私權政策 |
友好連結
電話:園區04-822-1166、餐廳04-822-1199 |
地址:彰化縣永靖鄉中山路2段60號/彰化縣永靖鄉中山路1段972巷25號(魏氏宗親祭祖入口) | Email:[email protected] | 開園日:每日
09:00~17:00 |
延伸文章資訊
- 1閩客械鬥 - 工商筆記本
閩粵械鬥(當代又稱閩客械鬥)是發生在18世紀中到19世紀末(臺灣清治時期),臺灣汉族族群(祖籍福建的閩南人、祖籍广东的客家人、潮州人)間的武裝衝突。
- 2閩粵械鬥-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閩粵械鬥(又稱閩客械鬥)是發生在18世紀中到19世紀末(臺灣清治時期),臺灣汉族族群(祖籍福建的閩南人、祖籍广东的客家人、潮州人)間的武裝衝突。
- 3閩客文化
當初的建街契約書分作六股,共有六份契約,目前僅存一張,由餘三館陳姓後代負責保管。 永靖建街的歷史過程,後來舊街毀於械鬥,粵籍庄民轉移至關帝廳附近避難,行政 ...
- 4第二節分類械鬥
閩客械鬥又稱為閩粵械鬥,這是因為一般概稱福佬人為福建人,客家人為廣東人的緣故,但必須注意的是,其實客家人的原鄉不全然是在廣東,像是福建的汀州府就有不少客家人, ...
- 5閩粵?福客?清代臺灣漢人族群關係新探 - 國史館
如許文雄在所發表的〈十八及十九世紀臺灣福佬客家械鬥〉中,將潮陽、海陽、揭陽,. 因會說閩南話,和漳州泉州的福佬聲氣相通的人,視為是來自潮州的客家。因此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