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出發,都在找回自己 - 城邦讀書花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書名:每一次出發,都在找回自己,簡介:啟程,只為了遇見那個願意改變的自己, 每一段旅行,都是心的修行! 吳若權以二十年時光寫就的蛻變之書, 每一次感動,都成為 ... 運費說明 快速到貨 購物車(0) 6折購紅利加入會員登入 進階搜尋 張國榮雪倫曬書沙丘華燈初上NLP施昇輝狗狗晨羽 全館 城邦館 外版館 套書館 漫畫館 影音館 外版暢銷榜 新書上市 文學小說 商管理財 人文藝術 生活風格 心靈勵志 醫療保健 科普 學習 親子教養 目前位置:首頁>外版館>心靈勵志>心靈成長 已售完,補書中貨到通知我 分享: 每一次出發,都在找回自己 作者:吳若權(EricWu)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2014-10-27 定價:320元 優惠價:79折253元 書虫VIP價:253元(成為VIP?) 書虫VIP紅利價:240元 分類排行 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 什麼都不是的人才是快樂的:克里希那穆提寫給年輕人的24封信 你發生過什麼事:【Amazon及紐約時報暢銷第1名!】關於創傷如何影響大腦與行為,以及我們能如何療癒自己 讓人什麼都告訴你!國際臥底專家教你輕鬆取得他人信任,對你掏心掏肺【暢銷新版】 國際犯罪學專家教你分辨真偽、立破謊言:掌握關鍵五步驟,潛臺詞、微表情、肢體語言、文字漏洞,瞬間現形【暢銷新版】 樹木教我的人生課:遇到困難時,我總是在不知不覺間,向樹木尋找答案…… 內在原力:9個設定,活出最好的人生版本 哈佛✕Google行為科學家的脫單指南 海奧華預言:第九級星球的九日旅程‧奇幻不思議的真實見聞 潛能之源:用大腦的力量過你想要的生活 more 內容簡介|序跋|內文試閱|影音|作者資料|基本資料 內容簡介 啟程,只為了遇見那個願意改變的自己, 每一段旅行,都是心的修行! 吳若權以二十年時光寫就的蛻變之書, 每一次感動,都成為美麗的頓悟;每一步晃蕩,都成為回到內心的歸途…… 當往外跨出一步,就走向內心一里, 從脆弱到勇敢,從寂寞到祝福, 在地球上每個轉彎的路口,遇見心靈宇宙中願意改變的自己…… 20年前,第一次來到巴黎,彷彿一場華麗的冒險,在這裡一夜成長。

20年後,他終於又一次回到了這個令人魂牽夢縈的城市。

一樣的咖啡店,一樣的噴水池,一樣的巴黎人,一樣的浪漫, 而不一樣的,卻是他自己那顆經歷20年時光洗練的心。

曾經以為瀟灑是漫無目的地說走就走,如今才明白那該是做好準備,以無憾的心情往返。

曾經以為獨自一個人才能自由自在,如今卻懂得從另一個人眼中看見自己真實的面貌。

曾經害怕辜負眾人的期待,如今才了解最不該辜負的人,原來是自己。

曾經想要去到每一個遠方,如今才發現眼前這顆寧靜澄明的心,就能映照最美麗的風景。

每一個曾經,都彌足珍貴。

每一段過去,只為了讓自己變得更成熟。

那些放不下的,如今已成過眼雲煙;那些失落遺憾的,終將化作最珍貴的祝福。

他終於發覺,這場旅行的目的地,從來就不在地圖上的任何一個地方,而是在他自己的心裡…… 在這一場等了二十年的旅程中,吳若權將流浪的步伐,踏成了一條回歸內心的秘徑。

這不只是一場身體的旅行,更是一場心靈的修行。

在出發與抵達之間,只要多一點勇氣。

在離開與回歸之間,只要多一點溫柔。

而我們走到最遙遠的地方,其實只是為了走到自己心裡,當我們帶著期盼出走,只為了帶著無限的祝福回來。

展開 收合 序跋 序 遇見願意改變的自己   中秋節那天,我去電台做現場節目,在大廳遇見久違的她,我多年前在友台工作時的台長。

這是非常奇妙的緣分,因為幾分鐘前,我在地下室停車的時候,正惦念著好久不見的她,很想要當面跟她說謝謝。

是她當年的賞識,給我獨挑大樑主持晨間廣播節目,我才有機會在這個領域工作將近二十年。

  她離開那家電台,連續昇任幾份更高的職務,後來返璞歸真去台東,專職從事公益活動。

闊別多年的我們,在月圓人圓的日子重逢,親切地擁抱問候之後,我仔細看到她的改變——徹底地放下女強人的架式;回復到最真實純淨的自己。

  每當有機會遇見久別重逢的朋友,我都很細心地觀察他們的改變。

我發覺:改變自己,很不容易。

年齡愈大;改變愈難。

還在權位之上或坐擁錢味之中時,太多的習氣,都因為身段放不下,當權位與錢味盡失,太多的顧慮,又因為面子放不下。

所謂的「洗盡鉛華」,不是拋棄美麗化妝的技術而已,還要拿掉巧言令色的自我包裝、放下驕奢矯情的自我意識。

能夠毫無戀棧地,重拾自己最初的純真,接受人生和自己都不完美的事實,是何等的心安啊!   送她搭電梯到樓下,揮手道別。

感動於老友的改變之際,我在電梯鏡面投射的容顏中自問:「為了得到更好的自己,你隨時都願意做出改變嗎?」那意味著,願意放下很多的執念,接納所有的發生。

◎出走,就是回來;遊子,亦是歸人;異鄉,即是故鄉   什麼機緣,可以遇見願意改變的自己?有時候,我們因為映照一面鏡子;有時候,我們因為重逢一位老友;有時候,我們因為一段旅行。

  而你,多久沒有出去走走了?   無論答案是半年、一年、五年、十年或更久;接下來的問題是:是什麼困住自已?家人、愛情、工作、經濟……或只是貪婪的享受現在的擁有,讓你遲遲不願意放手。

  但是,即使行動上可以的遊走,未必換到心靈的自由。

幾年前,我曾經有榮幸與法鼓山聖嚴師父對談,寫成《甘露與淨瓶的對話》,席間聖嚴師父與我分享他閉關的體驗:在那段身形固守在方寸斗室之中的日子裡,心靈卻擁有無限的自由,天寬地闊到可以抵達沒有煩惱的彼岸。

  而我畢竟還是個凡人,沒有真正長期閉關的經驗。

在家修行;細品人生。

宇宙再大,都可以是方寸之間的斗室;胸臆再小,也可以是無遠弗屆的天涯。

  初夏,我終於放下許多牽掛,風塵僕僕前往巴黎。

在別人眼中,或許只是一段旅程,對我而言,卻彷彿是前世未了的夙願。

這是醞釀已久的計畫,也是飛往心靈的航程。

我急著要看看這個城市風貌的改變;卻又暗自期待她有固守的堅持。

直到搭上返程的班機飛回台北,才慢慢醒悟:這個久違的城市,也用了二十年的風華,投映我自己想法的改變,以及對良善的堅持。

  巴黎,一直是我心靈的故鄉。

英倫才子艾倫.狄波頓在《旅行的藝術》書中提到:「異國風情讓我們著迷之處,或許就是我們在家鄉渴望而得不到的東西。

」玄妙的是:每一個急於出走的遊子,告別鄉親父母之際的說詞都是:「我這趟出去,是要尋找自己!」   從這裡、到那裡;自己,在哪裡?   異國風情讓我們著迷之處,或許真的是我們在家鄉渴望而得不到的東西;但有沒有另一個可能:旅行,是讓我們印證那些曾經的渴望,並非真正想要抵達的目的,我們只是需要一個過程,在旅途轉彎的地方,遇見願意改變的自己。

  出走,就是回來;遊子,亦是歸人;異鄉,即是故鄉。

當我再度揹起行囊,猶如看見當年那個離家的少年,我每往外跨出一步,就走向內心一里。

在地球上每個轉彎的路口,遇見心靈宇宙中不同的自己。

◎旅行,是透過外界經歷的修行;修行,是心靈深處內在的旅行   我若在旅途中每一步的進展,可以活出更好的人生,所謂的「更好」,並不是因為我更有錢、更富足,而是因為我虔敬地願意為愛而改變自己,包括徹底地臣服與完全地接納,這個世界與自己所有的不完美!對事事都要追求完美的我而言,也是一種改變。

日積月累的習性改變;終於鍛鍊成猶如彩蝶出蛹的心靈蛻變,正是這樣的虔敬與願意,讓我倘佯宇宙的大愛之中,感受自在、而且自由。

  巴黎十二天;回望二十年。

我終於了解:每一顆渴望漂泊的心,都有一生期盼靠岸的靈魂。

然而,不停地向外出走,頂多只能追求心智的成長;要學著往內在邁進,才會真正獲得心靈的成熟。

  每一次遇見願意改變的自己,每一次Before&After的發現,都是生命的驚喜。

從成長到成熟,人生若非不斷地旅行,就是不停地修行。

旅行,是透過外界經歷的修行;修行,是心靈深處內在的旅行。

  這不是我發明的繞口令,而是我在巴黎十二天的領悟。

十二天的領悟,卻是我等著要回到巴黎期間,用二十年時光裡的脆弱與堅強換來的。

然後,我領悟了人生的真理:心智(mine)與心靈(spirit)彼此精進的雙向道——往返、進出,其實都同時在交錯進行。

  《每一次出發,都在找回自己》,是我出版的第102號作品,獻給願意在人生旅途中改變的你。

這不是一本應該被歸納在旅行類別架上的書,但我分享的心得確實是因為旅行而發現自己的過程。

或許你會在部分篇章看到風景、名勝、美食、購物、交通、住宿等資訊;但我更期待的是:在文字、照片或留白之間,你讀到我精心架構出隱形的心靈地圖;在我赤裸裸地講述自己人生挫折、悲傷、困頓、勇氣、希望、祝福等不同站牌或指標的時候,你將看到專屬於你自己的路途與方向。

展開 收合 內文試閱 你的心,是我最想流浪的天涯   三十歲那年,我已經自助旅行過三十幾個國家。

那時的我,對於「舊地重遊」這四個字,並無概念,有時甚至覺得不可思議:同樣的地方,為什麼要去玩兩次?   青春甚短、世界浩大,我在忙碌的上班族生涯中,急於擠出短短的假期,探索更多的新事物,並不會想要把任何時間,花在過去曾經去過的地方。

  當時的我,還有一個過去不覺得、但現在想來很可笑的人生盲點──我不喜歡重複,而且極端厭倦重複。

在工作上,我特別喜歡挑戰新的、沒嘗試過的、特別有難度的項目。

能夠把我留在一個職務時間比較久的主管,都很了解我的強項和弱點。

強項是創意;弱點是重複。

所以他們總會讓我避開性質重複的專案,結束一個大型計畫後,立刻請我啟動另一個難度更高的挑戰。

  即使後來我已經成為資深的行銷部門主管,我更深深知道,就算長江後浪推前浪,我或許不會戰死在沙灘上,但我很容易擱淺於例行性的重複事務中。

  如果你有機會參考我的工作履歷(詳情請參閱《其實,我這麼努力──吳若權的精采履歷》天下文化出版),就可以發現:早期的我,是個對「不厭其煩」舉手投降的人。

  我在電腦資訊界服務,歷練過IBM、HP、Microsoft,從大型主機、電腦工作站、個人PC,到Windows平台以及應用軟體,我不肯讓自己受困於相同的範疇、與類似的領域。

如果,工作本身會讓我因為熟悉而勝任,很快就會感到煩膩。

當我厭倦了同質性太高的工作,儘管它提供再好的職位、再多的薪水,都會被放棄。

所以我甚至還曾經因此離開熟悉多年的科技行業,投入唱片業,受教於吳楚楚先生、彭國華先生的門下,參與過幾張唱片的幕後製作、也寫過上百首歌詞。

往心中更深處走去,以發現更原來的自己   我在職場中屬於「上班族生涯」的最後一擊,是MicrosoftWindows和Office的中文化開發、以及行銷。

從無中生有的樂趣、但只剩下版本更新的無趣,我對工作的熱情,也逐漸奄奄一息。

只好透過創業,展開工作的全新旅途。

  三十三歲辭職,自行創業之後,必須獨自負責顧問公司整個團隊的成敗,我才漸漸懂得:世界上最大的挑戰,並不是全新的事物,而是如何在例常的、重複的工作中,發現新的樂趣、以及創造更大的熱情。

  其實第一次有這樣的體驗,是我在UFO飛碟唱片,撰寫以搖滾風格為特色的「東方快車合唱團」新專輯〈將你的靈魂接在我的線路上〉宣傳文案、以及新聞稿。

在我埋頭俯案構思創意,瞬間靈感泉湧,寫出「你被聲音『電』過嗎?」報紙全版廣告主標題,得到總經理彭國華先生的讚賞後,我突然轉身問自己:「這跟我在科技業寫電腦廣告文案,有什麼差別嗎?」   其實,若換掉品牌、產品、消費利益等名詞,所有行銷的概念及原理,都是一樣的。

那真是當頭棒喝的一刻,我開始懂得學習著墨於例行性的創新。

盡一切努力,讓自己能夠暫時安於重複性的工作,勉勵自己每次把重複性的工作,做到比上次還好。

對我來說,這已經是像是修行了。

  這個體驗,像一顆種子,植栽於我的心中,以至於後來,逐日發芽茁壯,啟發了我對愛情與人生的體悟。

與其說我們都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重複中,創造更新、更多的自己;不如說,我們是藉由克服重複的繁瑣,往心中更深處走去,以發現更多原來的自己。

  若不是如此,難道要在愛情的路上,不斷變換新的伴侶?若不是如此,難道要在職場的領域,不斷變換新的工作?若不是如此,難道要在人生的旅途,不斷變換新的性格?   於是,後來的我,持續做超過二十年的企管顧問,連續主持十八年的廣播節目,出版超過一百零二本書,甚至有自信已經做好準備,可以有能力去愛一個人,以共度下半生。

  當我終於明白,透過旅遊去經歷新的風景,確實可以拓展眼界、刺激新的想法,而更多的眼界、更新的想法,都是為了回來看見更真實的自己時,「舊地重遊」就有完全不同的意義。

最遠的天涯,永遠在最近的心裡   我在而立之年前,第一次造訪巴黎,愛上他的浪漫,有著前世今生的熟悉感,戀戀難捨,不肯離開。

搭上返程的飛機,我流淚發誓要再回來。

每隔一短時間,我就會想盡辦法前往巴黎;甚至,有一次,我衝動地想要,就此定居下來。

  幾個月後,我再度重返巴黎,才看到地面的狗屎,聞到地鐵的異味。

然而,我沒有因此而退卻或嫌惡。

愛上巴黎,這個經驗教會我接納對方的一切。

  他的美、他的醜;他的好、他的壞;他的勇敢、他的脆弱;他的慷慨、他的自私。

啊,每次回到巴黎,我總能發現更成熟的自己。

  你的心,是我最想浪跡的天涯。

那麼遠,又那麼近。

而我不斷地流浪在你的懷裡,才發現:最遠的天涯,永遠在最近的心裡。

我以為它已經成為過去,其實從未真正抵達。

我以為對自己,已經了解透徹;其實還有很多潛力,尚待開發。

我以為我早已摸清你的底細,其實你還有很多我不知道的神秘。

  原來,最渴望靠岸的心,隱藏在最習慣漂泊的靈魂裡。

暌違多年以後,再度回到巴黎。

矗立在雲端的鐵塔、浮在過去歷史與現代人海中的羅浮宮、位於龐畢度(CentreGeorgesPompidou)旁邊造型各領風騷的史特拉汶斯基(IgorStravinsky)噴水池.……他們不但完好如初甚至煥然一新,我走過每個角落,在心中一一探詢:「我回來了,這些年來,你們好嗎?」接著就有另一個聲音,迴盪在我的胸懷:「你終於回來了,這些年來,你好嗎?」   我本來以為,重回巴黎,是為了探望當年的自己;沒想到他早就已經如影隨形地跟從在我的靈魂裡,只差我一路急著往前走,忘了回頭看見他。

直到此刻,終於重逢。

  別來無恙。

彼此均安。

歲月的光景、記憶的風霜,在此刻化為沉默卻深情的擁抱。

所有的等待與守候,彷彿都只是錯覺。

因為,我們不曾真正分開。

�淚r 最美的斷橋   對於感情,我曾經是有極度潔癖的人。

  只要閱讀過我的幾本作品的讀友,應該對我始終如一堅持「分手後不必做朋友」的理論非常熟悉。

即使未必人人同意,但都理解我的邏輯──朋友那麼多;不缺這一個。

何必硬要把前任情人當作好朋友,這樣對雙方的現任情人不公平,難免多少都有「藕斷絲連」的情愫,四個人都會有困擾。

  但是,據我所知,能夠像我斷得乾乾淨淨的人,並不多見。

除非,當初分手時鬧到反目成仇,那就另當別論。

大多數的人,如果是理性和平分手,比較同意的模式,是把前任情人當作家人或朋友。

  我對「堅持不與前任情人有拖泥帶水關係」的立場,顯然很決絕,不容有灰色地帶。

在《最深愛的,最寂寞》(皇冠出版)這部作品中,第一篇文章分享的觀念就是:「最深情的無情」,內文提到:「不和前任情人有任何聯繫,是為了將彼此的印象留在當時最美好的一刻。

在分手當下給對方的祝福,足以美化歲月的痕跡,後來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都無須再被提起。

原來,愛情中可以最不食人間煙火的,其實是已經分手的關係。

那些封存的記憶,是無瑕的美麗。

分手後不再聯絡,並非表面上那般無情,而是只有當事人才會懂得的深情。

」 對前任深惡痛絕,老死不相往來   這樣的黑白分明,果然也引起兩極的討論。

有些女性朋友,深受男友與他的前女友糾纏不清的關係所苦,對我的主張大為支持,舉雙手贊成。

也有另一些朋友,覺得不以為然。

他們總覺得就是家人般的關係,但和前任情人互動頻繁的結果,能明哲保身的也不多,除非現任伴侶要有超凡的雅量與信任,才能避免風波。

  即使我有自己的堅持與主張,但絕對能夠理解或想像別人跟我不一樣的處理方式。

當年還不懂事的我,經歷過幾段不同的感情,都曾為了對方與前任的互動過於密切,或對方刻意隱瞞,被我解讀為「做賊心虛」,而引起摩擦與衝突,甚至因此深深傷害彼此的關係之後,我更加謹慎小心。

  事隔多年回想起來,我總是在和一個不是真正存在的第三者爭風吃醋,暴露內在欠缺安全感。

即使,最壞的狀況是他們互動頻繁,因此而破鏡重圓,我也應該學著祝福感恩。

當下的防不勝防,無法接納對方和前任聯繫,反而讓自己沒有自信的部分,成為這段感情的障礙。

  我可以堅持自己不與前任來往,卻不能相對地要求對方,一定也要做到。

除非,我碰到的對象,是對前任深惡痛絕,老死不相往來,彼此就可以高枕無憂地享受現在的關係。

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也未必。

  有一句話說:「從他對待前任的態度,可以看出他以後如何對待你!」其實我未必完全同意,但他若是對前任深惡痛絕,老死不相往來,我還是會猜想,他多半心中留有很大的創傷。

或許我可以避開和對方前任競爭的麻煩,卻可能受困於他尚未痊癒的傷痕中,雙方都痛苦。

  有位男性朋友還有過一次很特別的經驗,他交往的對象是一個男友曾為她自殺身亡的女生,這段關係裡所謂的「前任」,根本已經不存在人間了,卻陰魂不散般地始終糾纏著。

分手後會不會繼續聯絡的變數很多   你和你的前任,還有聯絡嗎?你們彼此還牽掛著嗎?雙方還會復合嗎?這段已經變成像家人的關係,該如何維持、拿捏,才不會影響到你和現任的關係呢?   看過數百對戀侶的感情發展,我知道分手後會不會繼續聯絡的變數很多,而且因人而異,沒有標準答案!有人恰如其分地,和前任維持簡單的關係;有人捨不得,把前任當知己;有人越過界線,不時暗通款曲。

跟他目前的感情狀態好不好,並沒有絕對關係。

  曾經濃烈的愛戀,當感情走到盡頭,這段關係究竟該如何了斷?以何種形式了斷,才是最美的呢?   位於南法亞維儂(Avignon)市區邊緣的斷橋,或許提供了一個很心靈的解答。

這座聖貝內澤橋(PontSaint-Bnezet),又名亞維儂橋(Pontd'Avignon),是一座著名的中世紀橋樑,因為一首兒歌〈在亞維儂橋〉("Surlepontd'Avignon")而遠近馳名。

  據說,最初是由一位天使託付牧童聖貝內澤,修建一座跨越隆河(Rhone)的橋樑。

剛開始沒人相信,直到他奇蹟般地移動巨大石塊,證明有神力相助,才得到有錢人的贊助,從一一七一年到一一八五年修建完成。

原來的長度為約九百公尺,但因為經常遭受洪水沖毀,多次倒塌、又重建。

一六六八年大洪水,這座橋的大部分被破壞而棄用此後它被廢棄,最初有二十二個橋拱,如今只有四座保存下來。

  十八世紀,為祈福而在橋上,建一座小教堂。

後來,聖貝內澤過世後,遺體被葬在這座教堂裡。

「斷橋」,最美的是「斷」,不是「橋」   如今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絡繹不絕地來到亞維儂,沿著哥德式宮殿建築的教皇宮(PalaisdesPapes)、市政府、歌劇院、聖母院(CathedraleNotreDamedesDoms),必然來到聖貝內澤斷橋。

  我迎著清晨的陽光與輕風,步上斷橋的階梯,有很深刻的體認:所謂的「斷橋」,最美的是「斷」,不是「橋」。

有故事的殘缺,增加了不完美的傳奇性,即使功成身退,還是值得紀念。

逝去的愛,大概也是如此啊。

  感情的了斷,未必轟轟烈烈、未必一刀兩斷、未必老死不相往來……我開始學會包容不同形式的了斷。

甚至,即使藕斷絲連,也可以算是漸進式的一種了斷。

因為,它總有「春蠶到死絲方盡」的一天。

  我繼續堅持自己對感情的潔癖的同時,開始懂得體諒那些一時之間「拿不起,放不下」的人。

即使,是正在和我熱戀中的對象,被我發現他有這樣和前任斷得不夠清楚的苦衷,我也會試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為了繼續愛著對方的前提下接受,以憑弔斷橋的美感,學習寬容地看待所有殘缺遺留的情感。

時間與靈魂的對望   我很喜歡攝影。

大學時還參加攝影社,跟著指導老師上山下海去拍照;但我沒有想到,後來的人生裡,在很多場合、有很多機會,我是要被拍照。

  主動攝影、和被拍照,我當然比較喜歡前者,但後者是由不得自己。

而且,愈抗拒的結果,愈慘。

這一路走來,慢慢地摸索,我終於適應必須被拍照這件事情。

而更好、或更糟的是,我學習去接受被拍得很醜的時候。

  尤其,開始長期寫作及出版之後,基於封面、封底或折口編排的需求,承蒙出版社厚愛,總是約聘很專業的攝影師跟我配合,希望拍出很有特色的照片。

  令我印象深刻,而且合作過數十本書的攝影師,還是留學美國取得攝影碩士學位的高手。

他有著別的攝影師無法望其項背的專長,總是可以拍出內心深處的我,每次他透過攝影機按下快門的剎那,我能明顯感受彼此的靈魂對望。

而且,很準確地,就在那千分之一秒的當下。

沒有快半秒、也不會慢半秒。

  這種靈魂對望的體驗,完全超乎性別與情愛,而是在那一秒,我看到你的專注、你捕捉到我的靈魂,你無須探測,我不必抗拒,全然地信任與交付。

  最近這幾年合作攝影的,是一對既專業、又貼心,很溫馨的夫妻檔。

老公負責拍照、老婆幫忙打點,從身體與四肢擺放的姿勢、臉的角度、服裝的縐摺……都面面俱到。

而且這位太太顯然很懂得肢體的肌肉與用力,三言兩語提醒我在哪個部位使力,就能修正姿勢,讓照片中的我看起來更挺拔。

  透過肢體的調整,呈現內心的狀態,這是另一種靈魂的對望。

雖然它的過程好像比較機械,但其實還是很心靈的層面。

因為,若非這樣的程序,我永遠不會發現:「背脊第幾塊骨頭用力,臉部表情看起來就會有自信!」的道理。

身體愈來愈老去,靈魂依舊年輕   這次在巴黎幫我拍照的好友N,是個多才多藝的人。

精通美食烹飪、美術設計和人像攝影,對藝術、文學、哲學、電影、音樂等,多所涉獵。

旅行中,絕大多數都在戶外拍照,整個巴黎都是最天然的攝影棚,但比室內的光影複雜很多。

兩個已近中年的男人,一邊旅行、一邊工作,偶爾各拿手中的相機互拍,是認真與頑皮的靈魂對望。

我不只一次拍著他的背影,卻彷彿可以穿透對方的靈魂般,看到內心的表情。

  除了在攝影棚中的體驗,我曾經在與朋友的相處中,意外地感應很近距離的靈魂對望。

有一次留宿於好友家裡,睡前他跟我聊了很多心事,大約凌晨五點多,我們居然同時醒來,而且在黑暗中四目交接。

那一瞬間,心頭湧上的是深厚的友誼,彼此懂得對方的那份體己。

  當我們身體愈來愈老去的時候,或許還能因為靈魂依舊年輕而慶幸。

但傳統的相機未必可以做出最生動的表達,近年來不斷推陳出新的修圖軟體,倒是對此勝任愉快。

  拜先進相機與軟體合作無間之賜,愈來愈多熟女,無忌於眼角的皺紋,勇於拿起手機自拍,按下快門的瞬間,和自己靈魂對望的那一刻,因為知道皮膚會被修飾得比打肉毒桿菌更為緊實,而感到無比自信。

她並不知道:其實靈魂並不在意這些──無論你的皮膚有沒有皺紋,靈魂都還是很愛你。

堅毅而溫柔的神情,是皺紋的另一種魅力   好友的姊姊,是位賢妻良母,婚後為夫家與婆家都付出甚多心力。

因為過度操勞,眼角平添許多風霜。

每當家族聚會,大家要一起拍照時,這位姊姊都刻意躲開,不肯合影。

直到她的小孩,到國外攻讀碩士學位,說很想念媽媽,她才願意拍照,傳給兒子看。

  這是一個偉大母親的犧牲與成全,也是天下子女都會感動的畫面。

臉上的皺紋,是最可貴可敬的真實與美好。

  皺紋,是臉上的風霜,也是認真的痕跡。

有一天,我們都會老去,而靈魂總是不朽。

在彼此對望的那一刻,但願所有的記憶都能依舊溫柔。

  我停留在巴黎期間,躬逢其盛地「巧遇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在她的堅毅而溫柔的神情中,我看到皺紋的另一種魅力。

  呵,原諒我被台灣媒體下標題的方式影響至深,但以上說法並非空穴來風。

我,確實是在巴黎的香榭里舍大道,親眼看見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她剛參加完「諾曼第登陸七十週年紀念」典禮後,隨著車隊從我眼前經過,因而有機會讓我捕捉到她伸手向夾道致意民眾揮手的畫面。

  會有此機緣,正因為二○一四年六月六日,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它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登陸諾曼第,七十週年紀念日。

歷史與世紀的靈魂對望   回溯七十年前,歷史上的今天,也就是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在最高指揮官艾森豪的指揮之下,以英、美、法為主的同盟國軍隊,包括:做為先發的兩萬多空降傘兵,和大約十六萬部隊,在空軍轟炸與海軍軍艦砲擊的掩護下,從英國樸次茅斯起航,橫渡英吉利海峽,成功登陸法國諾曼第的海灘。

腹背受敵的德軍,在諾曼第登陸戰後的第十二個月,宣布投降。

  參加「諾曼第登陸七十周年紀念」典禮的座上嘉賓有: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美國總統歐巴馬、俄羅斯總統普亭、法國總統歐朗德和德國總理梅克爾等十多位領袖。

還有當年勇闖諾曼第的青年軍人,如今都已年近百歲。

  仍然健在的他們,永遠無法忘記戰地記者萊恩(CorneliusRyan),為此戰役寫下文學名著《最長的一天(TheLongestDay)》。

因為,那也是他們生命中,最黑暗、也最輝煌的一天。

  我和N跟著人群,站在香榭里舍大道旁,等候車隊經過。

沿途戒備森嚴。

現場民眾的秩序,與法國警察的風度,和當天巴黎晴朗的天氣一樣好。

大家耐心地守候將近兩小時後,親眼看到這位見證過二次世界大戰歷史的領袖級人物,親切誠懇地對民眾揮著手。

  那是歷史與世紀的靈魂對望,也是堅毅與溫柔的相互凝視,發生在我們擦肩而過的一刻。

展開 收合 影音 展開 收合 作者資料 吳若權(EricWu)水瓶座的活躍聰明X療癒師的敏銳溫柔X創作者的細膩善感 政治大學企管系畢業。

現為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人、企管顧問、生涯諮詢師,且是獲得多張咖啡證照的咖啡師。

曾任職IBM、HP、Microsoft等知名企業,並任多家企業行銷及管理顧問。

其豐富閱歷也表現在著作上,時而寫出人生的豁達、時而寫出對於現世的精闢見解,也毫不隱藏對於與人之間的細膩情懷。

正因為貼近人心,才能釋放不燙傷的溫暖。

1995年,以藝文小說《愛一次也好》踏入文壇,清新動人的文字風格廣受讀者歡迎;2000年,以短篇小說集《下雨天裡的松風聲》獲得「中興文藝獎小說類首獎」。

創作類型多元,廣及兩性、勵志、心靈、企管,經常榮登各大書店暢銷排行榜,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累積講座超過兩千場,帶給無數人激勵與療癒的力量。

《謙卑的力量》重新編列為他的第113號作品。

希望透過這部作品在大時代的流光裡,注入一絲暖流。

◎IG:ericwu128 ◎Facebook粉絲團「吳若權好友俱樂部」|www.facebook.com/ericwu567 ◎新浪微博,吳若權專頁|weibo.com/u/1766297367 ◎吳若權幸福書房|goo.gl/eJ4hBS 展開 收合 基本資料 作者:吳若權(EricWu) 出版社:皇冠 書系:吳若權幸福書房 出版日期:2014-10-27 ISBN:9789573331148 城邦書號:A1300181 規格:平裝/彩色/224頁/14.8cm×21cm 展開 收合 同作者書籍|同書系書籍|同分類書籍|同出版社書籍 先放手,再放心:我從《心經》學到的人生智慧 愈成熟,愈天真:與自己的內在小孩重逢 再難過,也終會度過:總有那些迷惘、不知所措的時刻——給不知不覺成為大人的你 謙卑的力量:放下,才是真正的抵達 情緒致勝:搞定自己,沒人可以為難你! more 重新,一個人:擁有自由無畏的人生下半場 他比愛你更愛你:男人不壞,只要用對方式去愛 眼淚是灰燼裡的鑽石:愛後即焚——戀人的最高機密檔案 男人想要、女人該懂的親密關係 向宇宙召喚幸福︰靈魂療癒的旅程 more 放下的力量:不用心想,一樣事成 圖解認知偏誤!避開99%思考陷阱:人類並不理性!打破慣性偏見,建立強大思維 陪傷心的人聊聊:重要時刻這樣傾聽、那樣對話【英國生命線志工訓練手冊】 你真的可以好好一個人【擁抱孤獨版】:獻給時常感到孤單的你,一個人也能幸福の「自在學」。

55個消除煩惱的禪智慧,讓你獨處時安然自得,在人群中也不會感到孤單。

走出困難的冥想習慣:化困難為機會的七種方法,迎向人生新階段 more 徬徨之刃【全新版】 如果它流血:故事之王史蒂芬.金寫給疫情時代的完美傑作 春天的第一天 天鵝與蝙蝠【光影迷離版】 迷宮中的將軍 more 注意事項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FAQ 關於城邦︱徵才訊息︱網站FAQ︱網站導覽︱大量團購︱城邦圖書目錄下載︱隱私權政策︱防詐騙提醒︱客服中心︱客服信箱︱客服專線:(02)2500-7718 建議最佳瀏覽器GoogleChrome、InternetExplorer11或以上的版本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