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娼九儒十丐」,元朝的文人比乞丐強 - 人人焦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八娼九儒十丐」,元朝的文人比乞丐強 · 1、宋末人榭枋得在其《疊山集》中寫道:「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介乎娼之下,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八娼九儒十丐」,元朝的文人比乞丐強 2020-12-11蜀山筆俠 【本文由蜀山筆俠獨家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抄襲必究!】如果說宋朝是文人的天堂,那麼元朝就是文人的地獄。

元朝用武力征服天下,但他們可不像宋朝那樣就此偃旗息鼓、下馬卸甲,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把一大幫文人捧上天堂。

他們深知:拳頭才是硬道理,再強大的文明在暴力面前都會變得灰飛煙滅。

所以,在元朝,文人可就沒有前朝那種好日子過了,相反,他們還被嘲笑成「八娼九儒十丐」。

什麼意思呢?有人說元朝將人民按職業分成十等,從高到低分別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官就是當官的,吏就是公務員,僧是僧侶,道是道士,醫是郎中,工是高級工匠,匠是低級工匠,娼是藝伎,儒就是書生,丐當然就是乞丐。

古代的官和吏是有很大區別的,官就是官,吏就是吏,說白了吏就是跑腿的,永遠也別想升成官,官再降也不會降成吏(元朝以前);成吉思汗和他的黃金家族們最早信奉薩滿教,後來又接受了基督教、伊斯蘭教,以及佛教(特別是藏傳佛教)和道教,所以僧侶和道士的地位在元朝是非常高的。

在蒙古還沒有滅金國的時候,「全真七子」丘處機就曾經千里迢迢跑到中亞去爲成吉思汗講道(其實是諮詢長生不老之術)。

蒙古人對工匠是十分珍惜的,他們每攻克一個地方,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掠奪工匠,因爲這些工匠會爲他們打造攻下下一座城池的工具。

蒙古人超強的學習能力和戰鬥力都體現在這些工匠身上。

注意,古代官方稱的娼或妓絕對不是指的現在的意思,是藝伎,可以正當經營並完稅的那種。

這樣看來,書生除了比乞丐好點兒,連娼都不如啊!那麼這種說法出自於哪裡呢?可信嗎?反正官方沒有記載,只有民間有3個出處:1、宋末人榭枋得在其《疊山集》中寫道:「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也」。

2、宋末人鄭所南(後改名鄭思肖)在其《心史》中寫道:「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娼、九儒、十丐。

」3、清人趙翼在《陔余叢考》中寫道:「元制,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清朝人寫的肯定是參考前人的,且沒有註明出處,意義不大;宋末人寫的才最具參考價值,但這2人寫的東西很多都不靠譜,所以這種說法肯定是站不住腳的。

但民間既然有這種說法,多少還是能反映一些當時的現狀的。

比如:元朝也沒有明確將人民分爲4等,即蒙古人、色目人、北方漢人,南方漢人,但他們又確實是這麼幹的,從法律和權力上都能明顯的感覺出來。

比如蒙古的最高領導層永遠只能是黃金家族和衆怯薛們,漢人再有能力永遠只能做二把手,而且,還得通過科舉層層選拔,爭得頭破血流。

所以,元朝的文人真的很悲慘。

明天繼續……本文作者《蜀山筆俠》,一個文章會「說話」的歷史作者,專注於不同角度看歷史,探索不一樣的春秋。

相關焦點 初夜權、四等人、九儒十丐。

我們對元朝的看法有多少錯誤? 三.九儒十丐,讀書人地位低我當年還在讀書的時,老師講課時就講過這個事情他說:元朝不重視讀書人,讀書還不如去當乞丐。

然而實際上,儒生在元朝可能是最滋潤的一羣人。

除了經濟上的優待外,讀書人還可以免除勞役。

一家中有一個讀書人,全家都可以享受稅收減免。

三教九流與九儒十丐 上九流:帝王、聖賢、隱士、童仙、文人、武士、農、工、商;中九流,指舉子、醫生、相命、丹青、書生、琴棋、僧、道、尼;下九流,指師爺、衙差、升秤、媒婆、走卒、時妖、盜、竊、娼。

九儒十丐之說始自元朝。

宋末謝枋得在其所著《疊山集》卷六一文中說:"滑稽之雄,以儒爲戲者曰: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貴之也。

貴之者,謂其有益於國也。

歷史上元朝「九儒十丐」的劃分,真的代表讀書人地位低下嗎? 在元朝,流行「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說法,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元朝皇帝大多都是武將出生,都是從茫茫大草原上而來的騎兵,踏入中原之後,信奉的卻是強者爲尊。

所以,有沒有文化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武力,也因此,評價他們的成吉思汗是「只識彎弓射大雕」!讀書人要想地位高,在元朝只是天方夜譚。

69·九儒十丐 他們中許多人懂陰陽、會占卜,有知識和學問,將原來的經驗、禮儀,提升、規範爲經學和典章,使他們終於成爲社會結構中的一個智者階層。

孔子告誡弟子:「女(汝)爲君子儒,無爲小人儒。

」期望他們成爲助人君、明教化的君子,而不是做它本義上的在喪葬禮儀上吹打揖讓的賤民。

「九儒十丐」,是說元代統治者把人分爲十等,讀書人列在第九,居於末等的乞丐之上,居然娼妓還比它靠前一位,就差沒有去討飯了。

元朝文人地位跟乞丐差不多?你看蒙古人對漢人做了些什麼 文人在大多數時代擁有比較高的地位,尤其是在科舉興盛以後,學而優則仕可謂是得到了制度上的保障。

不過,元朝卻是一個例外。

元朝統治者只識彎弓射大雕,習慣於搶掠屠殺,在以金戈鐵馬打下江山後,便將科舉制度廢除了。

宋朝時不可一世的文人,到了元朝,爲何社會地位僅排在乞丐之前? 然而,到了元朝,在馬上得天下的蒙古騎兵統治之下,文人地位急劇下降。

在當時,元朝政府按人們所從事的職業,把被征服的臣民詳細劃分爲十個等內級即「十流」容: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1368年的這一天,元朝滅亡 大家縱觀一下科舉考試一千三百餘年的歷史,應該說中國絕大多數的狀元、榜眼、探花都來自南方,其中有七成狀元來自江浙兩省,但元朝把這些「南人」排到了社會的最底層,大量的精英沒有機會進入到統治階層。

元朝還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當時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優八娼九儒十丐」的說法,知識分子也被打到了社會的最底層。

「七優」,「優」是什麼人?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你排第幾? 但是,如果我們進一步追根究底,就會發現,「臭老九」有著更爲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十三世紀的元朝。

但是,從沒有哪一個朝代能夠像元朝一樣將國民的社會地位細化爲四等十級。

中國自古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經過幾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後,各民族地位幾乎都是平等的,漢唐時期,朝內官居高位的少數民族比比皆是。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起來的政權,蒙古人作爲統治階級,治理下的民族衆多,內部統治面臨著一定的壓力。

爲了更好的實現其統治,蒙古統治階級採取一切措施來維護蒙古人的特殊利益,穩定政權。

九儒十丐,儒在元朝爲什麼和要飯的差不多? 元朝將人分四等:一、蒙古人;二、色目人;三、漢人;四、南人(南方漢人)。

今天不管有多少人想要爲它辯解甚至想要洗白它,都不是可能的,因爲這是史實,也使元朝最大的弊政。

歷史最終的目的是還原一些事件,而不是將一些事件從中抹掉,因而才有可能留下更多的借鑑與啓示,以及可以汲取的經驗。

圍繞人分四等,有這樣兩個故事,可以讓我們不花費多少時間和精力讀懂元朝。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農、七匠八娼、九儒十乞,什麼意思? 這是南宋時期的文人對元朝社會階級的一種諷刺,對元代官場學的一種抨擊。

但後來在逐步的演化中儒士已經排到最後,這其實是讀書的士大夫一族地位爲什麼這麼低的原因。

而實際上臭老九的說法就是從這句話中衍生而來,那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關於元代的謊言之九儒十丐問題 所謂元代知識分子地位低下,「九儒十丐」之說,恐怕是關於元朝的諸多謠言之中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甚至堂而皇之登入歷史教科書之列。

元朝漢人的地位有多高?馬致遠:漢人如螻蟻,文人堪比乞丐 元朝建國初,蒙古貴族就曾建議把天下的良田變爲草場用以放牧牛羊,這是遊牧文明對農耕文明極大的挑釁。

除此之外,元朝立國後五十餘年不開科舉,讀書人沒有出路。

一個儒生的社會地位有多高呢?當時社會上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倡、九儒、十丐(謝枋得《疊山集》)。

中華成語書印圖說之九儒十丐 元朝得天下後,誘降,不肯,強迫他出仕,送往大都(北京),在北京法源寺絕食殉國。

有《疊山集》。

整理編輯有「謝枋得版」《千家詩》,至今流傳。

再來看九儒十丐的說法。

這個說法見於謝枋得的《送方伯載歸三山序》。

序文較長。

爲什么元朝滅亡後,文人們對元朝還念念不忘? 元朝在中國統治也極爲殘暴,比如說把全國百姓封爲四等人(漢人爲最低級一等,直接體現就是蒙古人打漢人,漢人不得還手)、九儒十丐(就是說元朝的文人地位最低,甚至比娼妓還不如,也就比乞丐稍微好點,科舉被廢,斯文掃地)。

所以朱元璋在起兵之後以「恢復中華」爲口號,將蒙古人斥爲胡虜,他還在北伐的檄文中說:「天道好還,中國有必伸之理」,處處都以漢人正統自居。

一首元曲《一枝花·不伏老》,關漢卿道出多少文人的孤傲情懷! 元朝政府按照地域征服時間的先後將社會人羣大致劃分爲四個羣體:第一等蒙古人、第二等色目人、第三等漢人、第四等南人。

元朝根據「四等人制」對各等人的政治待遇有所區別,在官吏任用、科舉取士名額分配、法律地位等方面均有體現。

比如《元典章》中明確規定蒙古人扎死漢人,只需仗刑,賠償燒埋銀兩即可,而漢人毆死蒙古人則要處以死刑,並"斷付正犯人家產,餘人並征燒埋銀";科舉取士名額分配上規定﹕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等﹐鄉試各取七十五名﹐會試各取二十五名。

皇帝收八歲乞丐爲義子,乞丐爲報恩,讓中國從此多了一個省 古代皇帝收養了一個八歲的乞丐爲義子,這一幕只是在電視劇里看到過,沒想到真的在歷史中發生過。

後來子孫爲了報恩,這名乞丐爲了報答義父的恩德,子孫世代鎮守在蠻荒之地,經過幾代努力,將此地建設成魚米之鄉。

從此中國多了一個省,這個乞丐就是明朝黔國公沐英。

在解放前,就有文人乞丐這個行業 一提起乞丐,大家就會想到:破衣爛衫、頭髮蓬亂、貧苦無依等等詞語。

當然稍微浪漫一點兒的,會想到翁美玲版的俏黃蓉和周星馳版的蘇乞兒。

其實,在解放前的乞丐隊伍里還有一幫穿長衫的文人。

張鍅先生曾經記述過一個文人乞丐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