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恐慌發作有三種,恐慌症 - 芳喵隨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恐慌症症狀 · 心悸、心跳加速 · 冒汗 · 發抖 · 呼吸急速 · 感到快窒息 · 胸口不適 · 噁心、或腹部不適 · 暈眩、頭重腳輕 ... 自律神經-治療Q&A【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恐慌發作有三種,恐慌症、畏懼症、自律神經失調Postedon 2015-08-05by 芳喵最後更新日期2021-03-23by芳喵恐慌發作是種很嚇人的經驗,一般人常誤以為是精神疾病,白話就是心理有病,甚至是急診室醫師也會有分不清楚的時候,我某一次進急診,醫生堅持我發作前應該是很焦慮的,我和妹妹滿頭問號,明明就聊得很開心,哪來的焦慮。

看網路上所流傳的資訊,很多都含糊不清,甚至某些醫生所寫的文章也沒有分得很清楚。

夠細心的醫生會小心問診,仔細分辨到底是恐慌症、畏懼症還是自律神經失調。

這三種疾病的成因與治療方式是不大相同的。

本文章節恐慌症成因恐慌症症狀恐慌症治療畏懼症成因畏懼症症狀畏懼症治療自律神經失調的恐慌感自律神經失調的恐慌感症狀自律神經失調治療恐慌症成因從大腦的研究來看,目前認為恐慌症之致病機轉在於杏仁核(amygdala)功能有過度活化之現象,而海馬迴(hippocampus)及前額葉(frontalcortex)有萎縮之現象。

研究指出:恐慌症個案之杏仁核綜理危險訊息傳遞與感知,是人類感知危險及恐懼之前哨;海馬迴則負責解釋危險訊號,對於杏仁核有管制作用;而前額葉提供對於杏仁核所承受之危險訊號排序及消減之作用。

結論是1.杏仁核過度反應與作用 2.額葉對於杏仁核之管制不足 3.海馬迴對於訊息之提供來不及。

部份研究者則透過恐慌誘發因子(panicogens)來研究其病因所在──他們發現:有一些物質或情境會誘發恐慌症患者的恐慌發作,卻對於一般人沒有影響,這顯示恐慌症跟這類物質一定有些關連存在。

如今已經被發現的這類恐慌誘發因子很多,大致可分成下列兩種:呼吸性誘發因子:這類包括二氧化碳、乳酸鈉、重碳酸鹽,其作用機轉可能是由心臟血管的接受器,將刺激透過神經傳入延腦,誘發恐慌發作。

神經性誘發因子:這類包括咖啡等刺激物,以及一系列的藥物,它們可能是直接與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接受器作用,誘發恐慌發作。

目前醫學界傾向認為恐慌症跟「體質」有關,是生理因素引起而非心理因素所導致。

恐慌症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合併懼曠症的恐慌症比單純恐慌症嚴重,遺傳的傾向也更高。

研究者發現:恐慌症患者的一等親﹙父母、子女﹚,罹患恐慌症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四倍到八倍!🔔全方位掌握自律神經失調康復資訊,歡迎參考「自律神經失調康復全攻略」。

恐慌症症狀恐慌發作時必須包含下列十三種症狀中的四種或更多:心悸、心跳加速冒汗發抖呼吸急速感到快窒息胸口不適噁心、或腹部不適暈眩、頭重腳輕失現實感、或失自我感感到自己快要失去控制或發狂感到快要死掉渾身麻木寒顫或潮紅這些症狀必須是突然出現的,沒有畏懼對象的,在十分鐘內達到最高峰,60分鐘內自然恢復。

如此才能診斷為恐慌發作。

目前美國精神醫學會所刊行的第四版診斷與統計手冊(DSM-IV)對恐慌症的診斷是:至少得有一次無預期的恐慌發作,之後合併有下列三種狀況之一:持續擔心下一次的發病持續擔心該次恐慌發作所帶來的傷害﹙例如:自己是不是心臟病?是不是快死了?﹚明顯為了該次恐慌發作而改變生活﹙例如:出門一定要找人陪伴,以預防突然發病﹚恐慌症治療藥物治療為主,認知治療為輔。

認知治療主要是解除對再度發病的焦慮。

另外要注意的是:1.勿飲用咖啡因飲料(如咖啡、茶)。

以免誘發症狀。

2.勿過度運動。

過度運動肌肉產生乳酸易誘發發作。

3.勿過度擔憂。

愈擔心發作,反而容易誘發發作。

恐慌症是一種慢性的疾病,要緩解不難,但復發的機率也不低。

相關研究顯示:約略有30%~40%的患者可以維持長時間不再發病,50%的患者偶爾會有輕微的發作,但還不至於嚴重影響生活;也有10%~20%的患者會持續反覆發作,生活飽受威脅。

恐慌症跟水庫洩洪不一樣是:水庫要等下一次水滿可能是很久的事,但是腦子的洩洪效率很差,可能只要壓力大一點,或者害怕發作本身就可以再造成一次洩洪,造成整個自律神經大亂鬥,而鎮定劑(短效抗焦慮症)也只能緩解一時。

要根除問題必須調節焦慮與恐慌中樞,減少憤怒、焦慮,這必須靠抗憂鬱的藥才辦得到。

畏懼症成因畏懼症是指患者強烈的、持續的畏懼某事物或情境,接近該事物,患者就會迅速焦慮起來,甚至出現恐慌發作的症狀。

有時候,什麼事都還沒發生,只是光「想到」,患者就已經焦慮起來。

這種畏懼行為明顯是不合理的,例如堅拒搭飛機、堅拒打針等等,患者也知道自己的畏懼是沒道理的,但就是改變不了。

患者會因此感到強烈的痛苦,連工作、學業與生活都會受到影響。

畏懼症有很多種,每種的成因可能不一樣,即使是同一種的畏懼症,其成因也可能不止一種。

可能的成因包括:生理因素、遺傳因素、與社會心理因素。

沒有任何一種因素可以完全解釋畏懼症,似乎畏懼症是這三種因素共同造成的。

生理因素:到目前為止,可能受生理因素影響的是社交畏懼症。

研究者發現:乙型腎上腺拮抗劑,如inderal,可以有效的減低社會性的焦慮,人們服用inderal後,對於自己在社交中表現的焦慮度顯著下降。

遺傳因素:遺傳研究顯示:特異性畏懼症之中,以打針型的畏懼症最具有遺傳因素。

社會心理因素:在社會心理方面,與畏懼症較有關連的是行為理論與精神分析理論。

當人們心中存在某些根深蒂固的恐懼時,他可能將之轉移到其他事物上。

倘若他逃避的做法,透過古典制約,便塑造出一個畏懼性刺激,再透過操作制約,強化其行為,畏懼症就發生了。

畏懼症症狀患者在遠離畏懼的對象時,一切都是正常的,但是只要一接近畏懼的情境,會迅速出現強烈的焦慮反應。

焦慮的程度可能嚴重到恐慌發作,諸如:心悸、冒汗、發抖、渾身麻木、寒顫、潮紅、窒息感、呼吸急促、噁心、暈眩、腹部不適等等;也可能只出現一兩項症狀。

畏懼症治療心理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與恐慌症是相反的。

直到目前為止,醫學界對畏懼症的預後仍不清楚。

主要原因就是:在過去,病人根本不把它當作一種病,甚至醫生也不把它當作一種病,所以相關的研究仍很缺乏。

若光臨床經驗來看,畏懼症倘若不及早治療,任其惡化下去的話,可能會誘發憂鬱症與其他疾病,患者的社會地位、工作、人際關係都可能被破壞殆盡,患者可能試圖使用藥物或酒精來對抗焦慮,更加深了藥物或酒精濫用的危險。

自律神經失調的恐慌感恐慌症的症狀部分和自律神經失調很像,但自律神經失調並不是引起恐慌症的因素,如文章前段所述。

網路上很多文章把自律神經失調和恐慌症當成同一種東西,是錯誤的。

自律神經失調所導致的恐慌感,與恐慌症最大的不同,就是並不會在10分鐘內到達高峰,也不會在60分鐘內自然恢復,而是如影隨形、甩也甩不掉的持續著,直到開始進行治療,才會在一兩個月內逐漸淡去。

自律神經失調的成因,請參考:為什麼會自律神經失調呢?自律神經失調的恐慌感症狀與恐慌症大致相同,但症狀並不會自動消退。

自律神經失調治療依照成因不同,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

例如我是先天體質型的自律神經失調,終身藥物治療為主,生活習慣調整為輔。

若是壓力或生活習慣造成的自律神經失調,則是藥物、生活習慣、心理治療並行。

如果你覺得芳喵的文章和私訊能提供幫助,願意協助網站永續營運造福更多人,以及讓芳喵能有時間在私訊中照顧讀者,歡迎打賞芳喵,打賞芳喵有很多方式,你可以用優惠價購買你需要的東西順便無痛贊助芳喵,或是直接小額贊助芳喵,不管你選擇哪一種方式,芳喵都感謝你^_^前往打賞芳喵:https://fangcat.com/reward/我個人臉書沒有「自律神經失調」相關資訊,所以請不要加我個人臉書。

若是不想漏接最新文章、活動、溫馨提醒或想跟我私訊,你可以選擇以下幾種方式....Line私訊點這裡加入芳喵好友:跟芳喵一對一私訊。

Line社群點這裡加入芳喵隨筆:本社群屬於佈告欄,禁止發言,這樣大家才能接收「最新文章」、「讀者康復快報」、「聚會資訊」、「溫馨提醒」等等。

點這裡加入芳喵隨筆臉書粉絲團:請點選追蹤→接收通知→搶先看,這樣你才會看到新訊息唷!可一對一私訊。

點這裡加入Telegram芳喵私訊:跟芳喵一對一私訊。

Telegram使用教學點這裡加入Telegram芳喵頻道:接收「最新文章」、「讀者康復快報」、「聚會資訊」、「溫馨提醒」等等。

參考資料細說恐慌症-杏語心靈診所畏懼症-杏語心靈診所Facebook留言分享此文:FacebookTwitterTelegramWhatsAppPocketLinkedIn自律神經失調恐慌症焦慮先天性自律神經失調畏懼症0PreviousPostNextPost芳喵初衷只是紀錄與分享,默默地寫著,突然發現,寫作、分享、解惑,仍然是我最熱愛的事,曾經放棄了這些,竟由生病帶領我回到這條路上,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芳喵簡介芳喵曾經是自律神經失調的重症病人,體驗了地獄,又回到了天堂。

本網站累積了芳喵自己與無數讀者們的經驗,以及中醫、身心科醫生的專業解答,期許芳喵隨筆能成為幫助大家恢復健康、永保健康的寶地。

文章分類文章分類選取分類芳喵布告欄  (42)自律神經失調回憶錄  (17)自律神經健康  (130)   自律神經-治療Q&A  (65)   自律神經-日常維護  (32)   身心靈&壓力管理  (36)芳喵藏書閣  (19)心情隨寫  (5)版權聲明芳喵隨筆由芳喵製作以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4.0國際授權條款釋出.你可以部分轉貼本站文章,但請勿全文轉載,轉貼時也請記得標示原出處和連結。

網站統計4,513,750個瀏覽次數隱私權與Cookie:此網站可使用Cookie。

繼續使用此網站即表示你同意使用Cookie。

若要瞭解更多資訊,包括如何控制Cookie,請參閱此處:Cookie政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