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第三人生,你準備好了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個民眾最常見的問題。

45~64歲較接近退休的民眾對於退休後的生活支出有更高的期待,認為可維持生活品質的「合理」 ... 三、無憂第三人生3要素─財務、健康、時間安排. 退休準備專區 簡介 退休資訊 線上諮詢 相關連結 常見Q&A 退休資訊 面對第三人生,你準備好了嗎? 退休準備15年、財務、健康、時間安排、金融政策   聯合國統計,過去200年人類每年平均壽命增加2歲以上;2047年,全球65歲以上人口將比2017年增加6%之多;如何面對越來越長壽的人生,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課題。

根據國發會(2018)調查,2018年,台灣65歲以上高齡者佔比已升至14.5%,正式進入高齡社會,且估計2026年將達20%以上,成為「超高齡社會」,每五人中就有一位老人。

愛爾蘭成人教育學家凱利(EdwardKelly)提出「第三人生(ThirdAct)」概念,第三人生和第三歲月(ThirdAge)不同,每個人只要活得夠久,都會有第三歲月;但不是活得夠久的人,都會有第三人生,因為這兩者最大差別,就是能不能再次成長、心境成熟、擺脫世俗眼光,發展出真正的興趣,並且能助人、傳承、貢獻自己,這樣才叫開創第三人生。

而要順利進入「第三人生」,唯有提前準備,才能在漫長的熟齡歲月中開創第三人生。

  第三人生要怎麼過?   天下雜誌與東方線上攜手進行、並與安聯投信共同推動《第三人生專題論壇暨調查發表會》,調查20~64歲民眾,進行問卷統計、回收2,024份有效樣本進行分析。

分析結果可分為三類:退休準備期長度、退休金準備金額與支出分配、對目前準備最不滿意之處。

  一、退休準備期長度   根據調查結果指出,40歲是台灣民眾開始思考第三人生的轉折點,國人平均需要花15年準備退休,60~65歲則是理想退休的高峰。

值得注意的是,45~64歲的中壯年,認為應該在49歲時開始準備退休,距離退休更遠的20~44歲世代,卻認為需要在41歲就開始提前準備,思考準備期拉長到18年。

  二、退休金準備金額─對「富足」第三人生定義,世代大不同   針對「應該準備退休金才夠?」這個民眾最常見的問題。

45~64歲較接近退休的民眾對於退休後的生活支出有更高的期待,認為可維持生活品質的「合理」所得水位落在4.5萬元,若要感到「富足」則要6.6萬元,比起20~44歲中青世代認為的4萬元「合理線」和6.3萬元「富足線」高上許多。

而進一步分析退休生活的支出分配,有8成民眾預估退休後而實際收入與理想生活的缺口高達73%,並認為退休後每月食衣住行育樂的開銷在3-5萬元左右,運動、進修學習、旅遊三大類的支出比重明顯提高。

  三、無憂第三人生3要素─財務、健康、時間安排   調查發現民眾認為追求無憂第三人生最重要、但對目前準備最不滿意的三件事,則是財務、健康與時間安排。

其中,財務相關的規劃是民眾覺得最重要、但卻最不滿意的區塊。

  政府積極推動相關金融政策,使民眾能預先規劃老年生活。

  政府持續透過相關金融政策,推動金融機構開發符合民眾退休需要的金融商品和服務,同時結合醫療安養等服務機構資源,提供退休生活所需的資金及安養照護服務,使民眾能預先規劃老年生活。

108年11月28日由天下雜誌、東方線上與安聯投信共同推動舉辦《第三人生專題論壇暨調查發表會》中,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顧立雄主委指出,目前台灣人口平均壽命為80.4歲,相當於退休後還有20年的人生規劃;過去可以輕易找到不同階段的建議,卻鮮少有人為老年人提供建議。

「第三人生」在實務上必須思考退休金及退休後長照醫療的需求,政府也扮演協調供給和串聯需求的重要角色。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期貨局王詠心局長表示,台灣高齡化速度遠比其他先進國家還要快,對於財務的恐慌程度43%,也遠高於國際平均22%。

為了協助消弭民眾對退休財務的恐慌,政府除了鼓勵勞退自提,也於今年度推出好享退專案做為未來勞退自選的實驗計畫。

  認老但不服老挑戰自我 《第三人生專題論壇暨調查發表會》中,柯書林臨床心理師表示隨著年齡越大累積的人生經驗越多就越不容易轉念,從第二人生轉往第三人生時,「今不如昔」的失落感也容易造成憂鬱,他鼓勵第三人生應該多出門走走,儘量創造與他人互動的連結來轉移注意力,透過「轉念」來消除執著,才能享受快樂滿足的第三人生。

從跨國總裁到現在擔任餐飲創客導師,從不承認退休前麥當勞亞太區總裁李明元,建議民眾提前思索如何讓未來的自己「擁有選擇權」,在第三人生中能不斷跨界、讓自己活得更有價值。

台灣偉門智威廣告公司董事總經理鄧博文則認為第三人生最大的幸福是「退而不休」、持續「被需要」,他認為生命越來越長後,有更多領域可以探索,更需要鼓勵自己「嘗試不喜歡的事」,讓生命變得更寬廣。

相反的,資深電視節目製作人王偉忠的第三人生,則認為自己要「做自己喜歡的事」,他認為六十歲之後雖然必須接受自己身心的改變、找到適合自己老的樣子,但時間越來越多後,更要思考自己要做甚麼。

他也為自己設定了六十歲後的「補課人生」,還有不斷的學習進修計畫,包括學騎馬、學英文、加強親友關係等等。

  不管你是想要挑戰不喜歡的事,還是做喜歡的事,期望大家現在就開始思考自己的第三人生,擬定財務、情感、關係、學習或工作的「補課」計畫,好好經營自己的第三人生。

  參考資料 1.國發會(2018)。

「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18至2065年)」報告,取自https://ws.ndc.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hZG1pbmlzdHJhdG9yLzEwL3JlbGZpbGUvMC8yODY3L2MyNTIzNTk1LTJiZTMtNDI0Yy05NWQ2LWIxMDk4YTA1N2NhNi5wZGY%3d&n=MTA35bm054mI5Lq65Y%2bj5o6o5Lyw5aCx5ZGKdjkgLWZpbmFsLnBkZg%3d%3d&icon=..pdf 2.國人「第三人生」調查結果,現實與想像落差高達73%,天下雜誌,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8016&fbclid=IwAR1NEUSzzvCgstxMa9NtlwnqI65SGVxs7f_XJwPlceQT6MKWuua_4zhVjzE   圖片來源:freepik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