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品牌之策展設計模式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台灣文創品牌的行銷,受限於國內實體通路成本高,且市場規模小的狀況,多以網路作行銷;品牌為擴展知名度,展覽成為實際與顧客互動的平台。
本研究係為文創品牌進行策展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59.65.142.206)您好!臺灣時間:2022/06/0221:31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馮文君研究生(外文):Wen-ChunFong論文名稱:文創品牌之策展設計模式論文名稱(外文):ExhibitionModelDesignedforCulturalCreativeBrands指導教授:陳殿禮指導教授(外文):Tien-LiChen口試委員:陳進東、胡發祥、吳志富、林榮泰、曹筱玥、張若菡口試委員(外文):CHIN-TUNGCHEN、Fa-HsiangHu、Chih-FuWu、Rung-taiLin、Saiau-YueTsau、Ro-HanChang口試日期:2018-06-04學位類別:博士校院名稱: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系所名稱:設計學院設計博士班學門:設計學門學類:綜合設計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18畢業學年度:106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235中文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策展設計、多廠商品牌、文創品牌外文關鍵詞:CulturalAndCreativeIndustry、BrandJointExhibition、Multi-brand、CuratorialDesignBrand相關次數:
被引用:1點閱:540評分:下載:0書目收藏:4
台灣文創品牌的行銷,受限於國內實體通路成本高,且市場規模小的狀況,多以網路作行銷;品牌為擴展知名度,展覽成為實際與顧客互動的平台。
本研究係為文創品牌進行策展設計,以擴展知名度、建立形象價值之策展實務研究;並考慮到小品牌個別參展的成本高、能見度低,再以多廠商品牌進行聯合策展設計,以商品互補、形象聯盟、共創價值之策展實務研究。
首先,以內容分析法探討品牌形象價值相關文獻,彙整出「文創品牌產品屬性定位構面」,作為分析參展品牌產品意象之工具;其次,以專家訪談法,訪談品牌經營與策展設計之跨領域專家,透過紮根理論方法建立「品牌策展設計構面之太極圖式」;再者,彙整前二項構面建構「文創品牌策展之設計模式」,再轉化為「多廠商品牌聯展之策展設計模式」。
本研究依照「文創品牌之策展設計模式」,以實務個案(一)依照模式逐步完成「有情門—就是愛線」展覽之策展設計,並以此展覽發表新的品牌識別,亦將展覽主視覺意象,再轉化為門市之展示識別,延伸展覽的形象效益。
新的形象識別,對「有情門」於國內門市之成長,經其內部每年的調查與檢討,於2010年至2017年均逐步成長,確切是行銷之助益,亦驗證此模式之可行性與有效性。
本研究之實務個案(二),以「多廠商品牌聯展之策展設計模式」應用於「當我們同在一起,在藝起,在藝起!」之策展設計,參觀人潮踴躍;並以此設計成果參加GoodDesignAward2014國際設計競賽,獲得展覽設計之優勝佳績,係對本設計模式之肯定,應可作為未來多廠商品牌聯展策展設計之參考。
然而,無論是品牌個展或品牌聯展均屬於文創品牌展,皆以「文創品牌產品屬性定位構面」,分析參展品牌而得核心價值,再轉化為策展策略,以「品牌策展設計構面之太極圖式」創作策展設計,以彰顯品牌的文化特色與創意,溝通品牌價值、獲得顧客認同感、塑造品牌形象、擴大知名度,達到品牌策展或多廠商品牌聯展的目標,以助於品牌行銷。
並以策展實務之成果對品牌管理者、策展者、參觀者提出「文創品牌策展實務之互動元素」之建議。
CulturalcreativebrandsinTaiwanhavetodealwiththechallengesofasmalllocalmarketandhighdistributioncosts,sotheymostlyuseinternetasmarketingstrategies.Inthisstudy,anexhibitionofculturalcreativebrandswasdesignedandpracticaldesignmethodsthatcreatevalueandenhancevisibilitywerediscussed.Giventhathighcostsandlowvisibilityareproblemsthatsmallindividualbrandsfaceduringexhibitions,acombinedexhibitionofmultiplebrandsthatemphasizedproductcomplementarity,imagecohesion,andco-creationvalueswasdesigned.First,acontentanalysiswasperformedtoexaminestudiesonbrandimagevalue,andthe“Culturalcreativebrandattributespositioning”constructwasthendevelopedasatoolforanalyzingtheimageofexhibitionbrandsandproducts.Next,fieldinterviewswithcross-domainexpertsonbrandmanagementandcuratorialdesignwereconducted,andgroundedtheorywasthenutilizedinordertoestablishthe“Tai-Chidiagramforbrandcuratorialdesign”.Thesetwoconstructswerethenusedtodevelope“Exhibitiondesignmodelforculturalcreativebrands”,andthismodelwasthenconvertedinto“Curatorialdesignmodelformulti-brandexhibitions”.Basedonthemodelfordesigningexhibitionsofculturalcreativebrands,thisstudywillgraduallycompletethecuratorialdesignofthe“MacroMaison–JustLoveLines”exhibitioninaccordancewiththemodel(1)andpublishanewbrandfamiliarityinthisexhibition.Themainvisualimageoftheexhibitionisthentransformedintoadisplayofthestoretoidentifyandextendtheimagebenefitsoftheexhibition.Thenewbrandfamiliarityhelpingthegradualgrowthofthedomesticmarketoveryears,basedontheannualsurveybythe“MacroMaison”statisticsfrom2010to2017,isexactlythebenefitofmarketing,anditverifiesthefeasibilityandeffectivenessofthismodel.Thepracticalcase(2)ofthisresearchwasappliedtothecuratorialdesignof“TogetherwithSpirt”multiple-brandexhibitions.ThisexhibitiondesigngotwinningawardintheGoodDesignAward2014InternationalDesignCompetition.Thesuccessoftheexhibitiondesignwasrecognitionofthisdesignmodelandshouldserveasareferenceforfuturemulti-vendorbrandexhibitionplanningdesign.The“Culturalcreativebrandattributespositioning”constructcanbeappliedtobothindividual-brandandmultiple-brandexhibitions,sincetheybothcanuseittodeterminetheircorevaluesofexhibitionsandutilizethevaluesintoexhibitionstrategies.“Tai-Chidiagramforbrandcuratorialdesign”canthenbeconvertedinadvancetobringouttheculturalandcreativecharacteristicsofabrand,communicatethebrand’svalues,allowcustomerstoidentifywiththebrand,createabrandimage,expandbrandawareness,achievethegoalsofbrandandmultiple-brandexhibitions,andcontributetowardthefieldofbrandmarketing.Atlast,italsoservesasareferenceforthestrategyexhibitiondesignerorbrandmanagertoputforwardtheproposalofthe“Interactiveelementsoftheculturalandcreativebrandcuratorialpractice”intotheexhibitions.
摘要i目錄vi圖目錄ix表目錄xii第一章緒論11.1研究背景與動機11.1.1研究背景11.1.2研究動機31.2研究目的51.3研究範圍與限制51.4研究流程61.5名詞釋義10第二章文獻探討112.1品牌形象塑造112.1.1品牌形象112.1.2品牌願景132.1.3品牌價值142.1.4小結152.2文創品牌定位162.2.1品牌定位162.2.2文創產品屬性定位172.2.3小結182.3品牌識別182.3.1品牌識別之定義182.3.2符號學之應用192.3.3識別符號之象徵202.3.4品牌識別設計212.3.5小結222.4文化創意產品222.4.1文化創意產業232.4.2文創產品242.4.3小結262.5策展設計262.5.1策展設計概述262.5.2多廠商品牌聯展272.5.3展覽設計282.5.4展示設計302.5.5小結32第三章研究設計333.1研究方法333.1.1內容分析法333.1.2訪談法343.1.3紮根理論法353.1.4研究工具363.2研究個案介紹373.2.1有情門品牌介紹373.2.2多廠商品牌聯展介紹393.3文創品牌設計實務流程40第四章文創品牌之策展設計模式454.1文創品牌之產品屬性定位構面454.2品牌策展設計504.2.1專家深度訪談504.2.2專家訪談以紮根理論編碼514.2.3品牌策展設計構面534.2.4品牌策展設計構面之太極圖式544.3文創品牌之策展設計模式564.3.1文創品牌之策展設計模式564.3.2多廠商品牌聯展之策展設計模式58第五章策展設計模式之實務應用615.1有情門品牌之策展設計655.1.1有情門品牌產品屬性定位分析655.1.1.1展覽產品意象編碼665.1.1.2有情門展覽產品之意象編碼歸納695.1.1.3有情門品牌產品屬性定位分析715.1.2有情門品牌核心價值之歸納735.1.3品牌核心價值作為策展策略765.1.3.1品牌審美觀與線之關聯795.1.3.2策展策略之轉化815.1.3.3龍飛格柵詮釋品牌價值845.1.4龍飛格柵之策展設計915.1.4.1溝通企劃925.1.4.2主題故事995.1.4.3主視覺設計1015.1.4.4空間設計與執行1065.2多廠商品牌聯展之策展設計1125.2.1聯展廠商之品牌產品屬性定位分析1145.2.1.1聯展品牌之產品意象編碼1145.2.1.2聯展12品牌展覽產之意象編碼歸納1165.2.1.3聯展廠商之品牌產品屬性定位分析1185.2.2聯展品牌之共同核心價值歸納1215.2.3聯展共同核心作為策展策略1245.2.3.1客家圓樓之分析1265.2.3.2策展策略之轉化1275.2.3.3聚吉圓樓詮釋共同核心價值1285.2.4聚吉圓樓之策展設計1325.2.4.1溝通企劃1335.2.4.2主題故事1375.2.4.3主視覺設計1385.2.4.4空間設計與執行1405.3文創品牌策展實務討論1495.3.1品牌個展與多廠商品牌聯展優缺點比較1505.3.2品牌個展與聯展之核心價值對偶分析1515.3.2文創品牌策展實務之互動元素156第六章結論1616.1結論1616.1.1文創品牌產品屬性定位構面之應用1616.1.2品牌策展設計構面之太極圖式應用價值1636.1.3文創品牌之策展設計模式應用價值1666.1.4多廠商牌聯展之策展設計模式應用價值1676.1.5文創品牌策展實務之互動元素價值1686.1.6文創品牌策展設計之效益1696.2建議171參考文獻175附錄185A.專家訪談編碼表185B.有情門展覽產品編碼表198C.有情門品牌展覽之產品資料212D.多廠商品牌聯展產品編碼表219E.多廠商品牌聯展之12品牌展覽資料229F.策展設計實務參加國際競賽成果表234
英文Aaker,D.A.&Keller,K.L.(1990).Consumerevaluationsofbrandextensions.JournalofMarketing,54(1),27-41.Aaker,D.A.&Shansby,J.G.(1982).Positioningyourproduct.BusinessHorizons,25(3),56-62.
Aaker,D.A.(1991).ManagingBrandEquity:CapitalizingontheValueofaBrandName.NewYork:FreePress.Aaker,D.A.(1996.a).BuildingStrongBrand.NewYork:TheFreePress.
Aaker,D.A.(1996.b).Measuringbrandequityacrossproductsandmarkets.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38(3),102-120.Aaker,D.A.(2014).AakeronBranding:20PrinciplesThatDriveSuccess.NewYork:MorganJames.Abeyasekera,K.(2006).Sustainableexhibitdesign:Guidelinesfordesignersofsmallscaleinteractiveandtravellingexhibits.Lincoln,UK:Theauthor.Bernstein,D.(2003).Corporatebranding-backtobasics.EuropeanJournalofMarketing,37(7),1133-1141.
Biel,A.L.(1992).Howbrandimagedrivesbrandequity.JournalofAdvertisingResearch,32(6),6-12.Blair,T.C. & Chiou,S.C.( 2014).The Impact of BrandKnowledge on Consumers of DifferentGenders andfrom DifferentCultures, AsiaPacificManagementReview,19(1), 47-59.Branco,M.C.&Rodrigues,L.L.(2006.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andresource-basedperspectives.JournalofBusinessEthics,69(2),111-132.Bresciani,S.&Eppler,M.J.(2010),Brandnewventures?Insightsonstart-ups’brandingpractices.JournalofProduct&BrandManagement,19(5),356-366Cleveland,M.&Laroche,M.(2007)Acculturationtotheglobalconsumerculture:Scaledevelopmentandresearchparadigm.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60(3):249-259.Fiske,J.(1990).Introductiontocommunicationstudies(2ndedition).Routledge:Taylor&Francis.Foroudi,P.,Melewar,T.C.,&Gupta,S.(2014).Linkingcorporatelogo,corporateimage,andreputation:Anexaminationofconsumerperceptionsinthefinancialsetting. 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 67(11),2269–2281.Foroudi,P.,Melewar,T.C.,&Gupta,S.(2014).Linkingcorporatelogo,corporateimage,andreputation:Anexaminationofconsumerperceptionsinthefinancialsetting. 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 67(11),2269–2281.Hankinson,P.(2001).BrandOrientationintheCharitySector:AFrameworkfor
DiscussionandResearch.InternationalJournalofNonprofitandVoluntary
SectorMarketing,6(3),231-242.
HarveyD.(1989),TheConditionofPostmodernity:AnEnquiryinttheOriginsofCulturalChange.BlackwellPublishers.308-323Heding,T.,Knudtzen,C.F.&Bjerre,M.(2008):Brandmanagement:research,theoryandpractice.Taylor&Francise-Library,p.47-207Huang,W.,Schrank,H.&Dubinsky,A.J.(2004).EffectofBrandNameonConsumersRiskPerceptionsofOnlineShopping,JournalofConsumerBehaviour,4(1),40-50Kapferer,J.N.(2003).TheNewStrategicBrandManagement.London:Ko-gan.Keller,K.L.(1993).Conceptualizing,measuring,managingcustomer-basedbrand.JournalofMarketing,57(1),1-23.Keller,K.L.(1998).StrategicBrandManagement:Building,Measuring,andManagingCustomer-BasedBrandEquity.NewJersey:Prentice-HallInternational.Kotler,P.(1999).Marketingmanagement-AnAsiaperspective,NJ:Prentice-HallInc.2-15Kotler,P.(2002a).Marketingmanagement.NJ:PrenticeHallInc..Kotler,P.(2002b).Marketingmanagement.UpperSaddleRiver.NJ:Prentice-Hall.11-18Krippendorff,K.(1980).ContentAnalysis:AnIntroductiontoisMethodologies.London:SageKrippendorff,K.(1996).Ontheessentialcontextsofartifactsoronthepropositionsthatdesignismakingsense(ofthings).DesignIssues,4(2),9-39.Lemola,T.(2002).ConvergenceofNationalScienceandTechnologyPolicies:TheCaseofFinland.ResearchPolicy,31(8/9),1481-1490.Mendler,S.F.&Odell,W.(2000).TheHOKguidebooktosustainabledesign.NewYork:JohnWiley&Sons,Inc.Mishler,E.G.(1986).ResearchInterviewing:ContextandNarrative.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9-11.Moser,M.(2005).UnitedWeBrand:HowtoCreateaCohesiveBrandthatsSeen,HeardandRemembered.Boston:HarvardBusinessPress.PanteaF.,T.C.Melewar.&Gupta,S.(2014)Linkingcorporatelogo,corporateimage,andreputation:Anexaminationofconsumerperceptionsinthefinancialsetting.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67,2269-2281Park,C.W.,Bernard,J.J.&DeborahJ.M.(1986).Strategicbrandconcept-imageManagement.JournalofMarketing,50(4),135-145.Perry,A.&Wisnom,D.(2003).BeforetheBrand:CreatingtheUniqueDNAofanEnduringBrandIdentity.NewYork:McGraw-HillProfessional.PhilipH.(2008).ExhibitionDesign.UK:London.Psarra,S.(2009)ArchitectureandNarrative:TheFormationofSpaceandCulturalMeaning.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p4-11.Rokeach,M.(1973).TheNatureofHumanValues.NewYork:TheFreePress.P.208-210Sar, S., Rodriguez,L., Lee,S.& Kulpavaropas,S.( 2013).TheInfluenceofMoodandSymbolicValueontheEvaluationofDestinationLogos.VisualCommunicationQuarterly 22(2),64–74.Saussure,F.(1966).Courseingenerallinguistics.NewYork:McGraw-Hill.Schultz,D.E.(1992).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s,JournalofPromotionManagement,1(1),99-104Scott,A.(2004).Culturalproductsindustriesandurbaneconomicdevelopment-prospectsforgrowthandmarketcontestationinglobalcontext.UrbanAffairsReview,39(4),461-490.Sheth,J.N.(2011)。
Impactofemergingmarketsonmarketing:Rethinkingexistingperspectivesandpractices.JournalofMarketing,75(4):166-182.Strauss,A&Corbin,J.(1990).BasicsofQualitativeResearch:GroundedTheoryProceduresandTechniques.NewburyPark,CA:Sage.Upshaw,L.B.(1995).Buildingbrandidentity:AstrategyforsuccessinahostileUrde,M.(1999).BrandOrientation:AMindsetforBuildingBrandintoStrategicResource.JournalofMarketingManagement,15(3),117-133.Urde,M.(1994).BrandOrientation:AStrategyforSurvival.JournalofConsumerMarketing,11(3),18-32.VanGrinsven,B.&Das,E.(2016).Logodesigninmarketingcommunications:Brandlogocomplexitymoderatesexposureeffectsonbrandrecognitionandbrandattitude.JournalofMarketingCommunications,22(3),256–270.中文Aaker,D.A.(2014)。
品牌王道,(陳倩譯,2016)台北市:原點。
37-41Aaker,D.A.,&Joachimsthale.E.(2000)。
品牌領導BrandLeadership,(高登第譯)。
台北市:天下遠景。
p.54。
Anselm,S.,&Juliet,C.(1997)。
質性研究概論,(徐國宗譯)。
台北市:巨流。
Fiske,J.(1995)。
傳播符號學理論,(IntroductiontoCommunicationStydies)(張錦華譯)。
台北:遠流。
(原作1990年出版)Gombrich,E.H.(1950)。
藝術的故事,(雨云譯,1997)。
台北市:聯經。
Schultz,D.E.&Barnes,B.E.(1998)。
品牌策略。
(郭瓊俐、曾慧琦、陳柏安譯。
2003):台北:五南。
方偉達(2016)。
圖解:如何舉辦會展活動—SOP標準流程和案例分析。
台北:五南。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
創造力研究。
台北市:心理。
王文科(2003)。
課程與教學論。
台北市:五南。
王台瑞、楊舒晴(2013)。
表演藝術策展─太陽劇團策展設計。
設計學報,18(4),65-86。
王受之(1997)。
世界現代設計。
台北市:藝術家。
王俐容(2005)。
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菁英文化到文化經濟?。
文化研究,1,p.169-194。
王桂沰(2005)。
企業、品牌、識別、形象-符號思維與設計方法。
台北市:全華。
吳靜宜(2015)。
博物館「展覽發展」的創造力初探。
設計學報,20(1),1-24。
呂理政(1999)。
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
台北市:南天。
李天鐸(2012)。
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
遠流出版,台北市。
李如菁(2007)。
溝通的「物」與「物」的溝通:談博物館文化商品的本質、角色與可能性。
科技博物,11(4),53-69李亞傑、何明泉(2011)。
商品意象設計指標權重之研究。
設計學報,16(1),41-64。
李佩玲、管倖生等人(2012)。
設計研究方法。
新北市:全華。
李柏翰(2007)。
衍生與附會一中國「龍生九子」形象探析。
民間文學年刊,(1),71-109。
李根在(2010)。
創意不是無中生有-設計師週形象設計創意思考過程。
藝術欣賞,6(4),14-25。
李慧龍、陳元陽、胡俊傑、陳宏斌(2015)。
品牌形象、品牌知名度、品牌識別對消費者知覺風險與購買意願之影響-以澎湖A旅行社為例。
島嶼觀光研究,8(1),87-108李澤厚(1996a)。
華夏美學。
台北:三民書局。
152-161李澤厚(1996b)。
美的歷程。
台北:三民書局。
阮綠茵、管倖生等人(2012)。
設計研究方法。
新北市:全華。
林以珞(2014)。
從立柱來看廟宇藝術-以艋舺龍山寺和大龍峒保安宮的三川殿立柱為例。
雕塑研究,(11),131-157。
林永惟、宋同正(2008)。
商業平面設計之設計品質探討。
商業設計學報,(12),19-34。
林廷宜(2013)。
專業策展人才養成:以美國藝術育才策略為例。
設計學報,18(4),23-40。
林尚平(2012)。
2012文化產業創新創業人才培育計畫.子計畫四:文創產業經營、行銷與資訊管理計畫。
執行單位: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管理學院。
林建煌(2010)。
消費者行為概論。
台北:華泰文化出版公司。
林榮泰(2005)。
科技與人性的結合-文化創意。
科學發展,396,68-75。
林榮泰(2009)。
融合文化與美學促成文化創意設計新興產業之探討。
藝術學報,85,81-105。
林榮泰(2009)。
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從感性科技、人性設計與文化創意談起。
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1(1),32-42。
林榮泰(2011)。
序-文化創意產業的本質與研究。
設計學報,16(4),i-iv。
林榮泰(2013)。
序-從策展設計到創意經紀。
設計學報,18(4),1-6。
林榮泰、林伯賢(2009)。
融合文化與美學促成文化創意設計新興產業之探討。
藝術學報,5(2),81-106。
林榮泰、林伯賢、陳俊良(2015)策略策展。
博士論文。
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
林銘煌(2000)。
產品造形中的符號與符碼。
設計學報,5(2),73-82。
邱至聖(2009)。
滾動吧,品牌TW!行銷全球的贏家策略。
台北市:遠見天下。
侯純純、林品章(2008)。
企業識別系統設計方法與程序之研究。
設計學報,13(4),65-81。
姚成彥、郭迺鋒、王霞青(2015)。
全球百大品牌價值趨勢之研究。
東亞論壇,(490),23-46。
柯亞先(2016)。
探索龍族的起源、精神與文創商品。
亞東學報,(36),83-103。
孫秀蕙主持(2009)。
結構符號學與傳播文本:理論與研究實例。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98-2410-H-004-111)。
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
徐宗國(1996)。
紮根理論研究法。
收錄於胡幼慧編著,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臺北市:巨流。
47-73。
徐啟賢、林榮泰(2011)。
文化商品設計程序。
設計學報,16(4),1-18。
耿伯文、李增坪 (2003)。
應用集群基因演算法於產品家族設計-實例研究。
工業工程學刊, 20(4),373-388。
耿鳳英(2001)。
博物館展示照明。
博物館學季刊,15(4),41-50。
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耿鳳英(2003)。
身體、行為與博物館展示。
博物館學季刊,17(4)35-45。
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馬睿平、陳維翰(2013)。
後設認知觀點的歷史人物主題策展設計:以張七郎紀念展為例。
設計學報,18(4),41-64。
高羚豪、江莞兒(2012)。
旅客對航空公司品牌定位與品牌重視程度之研究—以日韓航線為例。
輔仁民生學誌,18(2),111-127。
張文智、林旻樺(2004)。
產品造形意象與造形特徵之相關性研究。
設計學報,9(3),59-70。
張婉真(2014)。
當代博物館展覽的敘事轉向。
台北市:遠流。
曹筱玥(2005)。
都市漫遊者-以精神分析結構學詮釋美術館參觀行為之個案研究。
藝術教育研究,10,127-154。
郭昭翎(2015)。
博物館展示永續設計方法初探。
臺灣博物季刊,34(2),92-99。
郭揚義(2010)。
蒐藏移民生活的歷史記憶:當代臺灣眷村博物館/文化館的觀察與芻議。
博物館蒐藏的文化與科徐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
197-220陳向明(2017)。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
台北:五南。
陳李冬(2015)。
閩西客家土樓建築與文化。
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8(6),48-51。
陳亭羽、吳靜昕、王曉斌(2010)。
品牌名稱組合形式對於品牌聯盟效果的影響。
行銷評論,7(3),323-356。
陳勇成、陳啟雄(2013)。
台灣傳統木家具椅凳風格發展與當代工藝設計之展現與實踐。
設計研究,(9),97-108。
陳昺麟(2001)。
社會科學質化研究之紮根理論實施程序及實例介紹。
勤益學報,19,327-342.陳啟雄、陳兵誠(2015)。
文化創意商品產業化之模式研究。
博士論文,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
陳殿禮、洪珮芬(2008)。
排灣族琉璃珠文化意象構成因素之研究。
設計學報,13(2),89-107。
陳殿禮、馮文君(2017)。
多廠商品牌聯展之策展設計。
設計學報,22(3),21-44。
陳慧娟、何明泉(2012)。
科學博物館策展模式的設計思考。
科技博物,16(3),109-138。
陳鎔、官政能(2015)。
POP展示器具創作及探討-以精品香水為例。
實踐設計學報,(9),282-309。
陳璽敬、陳俊良、林志隆(2014)。
策展理念傳達效果探討:以「原來臺灣」展覽為例。
設計學報,19(3),1-22。
陳璽敬、顏惠芸、李仙美、林志隆(2016)。
策展設計之個案研究-以「詩情畫意─仙雲之美油畫習作展」為例。
設計學報,21(4),1-24。
陳麗華(2011)。
談泛臺灣客家認同1860-1980臺灣「客家」族群的塑造。
臺大歷史學報,48,1-49。
曾淑穎(2013)。
展覽的服務品質構面:以台北世界貿易中心消費展為例。
東亞論壇,481,1-14。
黃心健(2017)。
影視跨界創作:VR虛擬實境應用。
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5(4),98-103。
黃世輝、吳瑞楓(1998)。
展示設計。
台北:三民書局。
黃巧慧、莊明振(2013),粉樂町政大續展為例探討FTCC作為策展參考模式之可行性。
設計學報,18(4),1-18。
黃旭(1999)。
被擄掠的身體:崔西的雙人床。
當代,148,78-87。
黃旭(2015)。
遮蔽與敞開-報導攝影與展示設計的一場對話。
博物館學季刊,29(4),87-109。
黃秀英、侯勝宗、林安鴻(2015)。
如何融合文化元素打造跨文化品牌-以華人文創品牌為例。
管理學報,32(3),293-314。
黃延聰、曾雅玲,(2014)。
品牌導向量表之發展與驗證。
中山管理評論,23(4)501-541。
黃漢民(1994)。
福建土樓。
台北市:漢聲。
黃蘭翔(2011)。
關於臺灣客家建築的根源及其型態的特徵。
臺大文史哲學報,74,223-285。
董芳武(2011)。
傳說為設計泉源:以龍生九子為產品設計之題材。
設計學報,16(4),75-90。
廖啟順‧李正文(2009)。
運用知覺圖技術於品牌定位策略。
輔仁管理評論,16(3),p.115-134漢寶德(2000)。
展示規劃:理論與實務。
台北:田園城市。
漢寶德(2000)。
展示規劃:理論與實務。
台北:田園城市。
.漢寶德(2000)。
博物館管理。
台北:田園城市。
熊碧梧(1996)。
探討台灣寺廟之美-艋舺龍山寺。
復興崗學報,(57),273-284。
趙曼白(2013)。
2012台北國際旅展參觀滿意度之研究。
休閒運動期刊,12,137-156。
趙靜宜(2002)。
展示規劃與評估模式之研究─以工研院電子所之展示為例。
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齊力、林本炫(2005)。
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
嘉義:南華大學社會所出版。
劉煥雲(2003),台灣客家學初探。
漢學論壇,2,p.125-147。
衛萬里(2011)。
無形文化符碼於商品設計程序之應用-以臺灣閩南鬼神諺語為例。
設計學報,16(3),69-93。
鄧建國、莊明振(2008)。
應用情感喚醒的造形聯想設計模式探討。
設計學報,13(3),81-98。
鄧美貞、練姿吟。
(2013)品牌價值與無形資產、品牌策略、經營績效之相關性研究。
臺灣企業績效學刊,6(1),27-50鄭靜(2014)。
土樓與人口的流動:清代以來閩西南僑鄉的建築變革。
全球客家研究,2,p.123-163。
盧麗淑、管倖生等人(2012)。
設計研究方法。
新北市:全華。
蕭惠君(2013)。
美術館展示空間之牆面色彩設計研究。
設計學報,18(4),87-108。
賴沛君(2012)。
寺廟龍虎堵之賞析。
藝術欣賞,8(2),193-212。
霍德、 邱上嘉。
2005。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回顧與展望。
設計研究,5期,p.141-147韓興興(1990)。
彰化開化寺.調查與修護計劃。
台中:興興建築師事務所。
顏如妙、周瑛琪、邱婷琳(2015)。
商品感性價值內涵與資訊傳遞設計-以文創產業為例。
管理資訊計算,4(1),55-72。
顏惠芸、 林伯賢 (2013)。
文創商品之設計與行銷方式探討:以品家家品為例。
設計與環境學報,102(14),39-56。
顏惠芸、林伯賢、林榮泰(2015)。
產品感質因素影響品牌形象之研究。
博士論文。
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
顏惠芸、林伯賢、林榮泰(2015)。
產品感質對品牌形象之影響。
設計學報,20(2),1-24。
羅淑芳(2014)。
文化創意品牌形象與環境氛圍對消費者購買意願影響。
行銷評論,11(3),203-226,羅凱、林品章(2007a)。
高品牌價值之品牌識別設計傾向研究。
設計學研究,10(1),47-68。
羅凱、林品章(2007b)。
高品牌價值之識別設計造形模式認知研究。
設計學報,12(4)1-20。
譚亞(2017)。
從台灣新一代設計展(YODEX)看台灣地區的設計教育。
大眾文藝,2017(01),256-257。
蘇文清、嚴貞、李傳房(2007)。
符號學與認知心理學基礎理論於視覺設計之運用研究-以標誌設計為例。
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3(1),95-104。
顧志文、曾聖文、曾淑穎(2013)。
展覽的服務品質構面:以台北世界貿易中心消費展為例。
東亞論壇,481,1-14。
網路資料
電子全文(網際網路公開日期:20230702)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文化創意商品產業化之模式研究
2.
策略策展
3.
產品感質因素影響品牌形象之研究
4.
資料採礦應用於文創品牌與文創聚落間之關聯
無相關期刊
1.
文創會展策展模式與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以策展人暨參觀行為觀點探討
2.
策展設計運用於台灣牛文化主題展覽之創作研究
3.
創意教學數位平台建構及其學習成效之研究
4.
馬來西亞社會環境對華人設計教育的影響
5.
獨立策展人策展主題理念傳達之構成要素之研究
6.
文創策展魅力評價對決策之影響
7.
策略策展
8.
策展人策展流程及構成要素之研究
9.
高齡者居家輔具導入家具設計之研究
10.
兩岸包袋消費者生活型態與意象偏好之研究
11.
由語意符碼發展文創產品設計程序-以相思為例
12.
策展培育的課程模式之研究—以東海大學美術系研究所「展覽策劃與教育」為例
13.
創新設計思考教學設備之研發-以多功能桌為例
14.
策展參與者與內容行銷策略之探討-以臺灣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為例
15.
從漢字源流及書法發展的角度探討產品設計程序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延伸文章資訊
- 1文創品牌之策展設計與形象塑造:以「有情門」品牌為例
文創品牌 ; 策展設計 ; 文化創意產品 ; Cultural and Creative Brand ... 塑造,以策展設計實務建構文創品牌之策展設計模式;並將「有情門—就是愛線」展覽之品牌新...
- 2【風格經濟學院】各行各業都需要的「風格策展學」:從定位
擅長透過企畫策略和策展,將設計美學結合在地文化、串聯商業,為城市和地方產業賦予新意,並擁有品牌及觀光工廠轉型規劃的豐富經驗。代表作品有:2019高雄設計節Rethink、 ...
- 3策展和品牌經營有關?CEO說把握這一點,穩當當! - 瘋設計
展演業界的『CEO策展課』 – 大老闆教你做展覽每年的寒暑假到處都有 ... 其中IP授權展由於互動性高,近年深受網路族群喜,而品牌也開始透過自製策展來 ...
- 4多廠商品牌聯展之策展設計
小品牌如何以策略聯盟方式聚集,整合幾個小. 展區成為大展區,以聯合策展的創意策略來吸引顧客,讓顧客參觀展覽有不同的感受,引起對參展產品. 的興趣,進而產生好的品牌 ...
- 5我們不再是消費者,而是故事裡的主角:當逛街就像逛博物館
Showfields 歷經兩年挑選品牌、翻修空間、企劃敘事的第一個實驗作品「Showfields 之家」,即代表何謂策展人時代。 「Showfields 之家」影片簡介,它既 ...